《傷仲永》讀后感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是時候寫一篇讀后感好好記錄一下了。那么我們如何去寫讀后感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傷仲永》讀后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傷仲永》讀后感1
讀完《傷仲永》這篇課文,首先我為方仲永這個人感到惋惜。這樣優(yōu)秀的一位“天才”,最終變成庸人的結果就是不學習。光靠“受之于天”,唯一的下場只能“泯然眾人矣!”
事件大概說:金溪此地有一個世代都靠耕地為生的家庭,其有一童名為方仲永。在仲永5歲那年,忽然要“文房四寶”。在農民家里不可能出現這“四寶”,他父親感到很驚訝,“借旁近與之”。借來“四寶”之后,方仲永立刻書詩四句,并加上自己的姓氏。全鄉(xiāng)的秀才觀看詩后,對仲永大為贊賞,全鄉(xiāng)上下都知道出了一個“神童”。
一些人出錢買方仲永的詩,他父親認為這是一個賺錢之道,就常帶仲永外出,不使他有學習的機會。
XX年后,方仲永完全成了一個庸人。
……
天才,顧名思義,就是天生的才華,比普通人的造化當然要高得多,只要加以教育、學習,就會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難得的人才!白渲疄楸娙,則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因為方仲永他不接受后天的教育,沒有進取、進步,只是原地不動,而別人卻在努力奮斗,致使把它超過,最后,他無可避免成為庸人。
要得到進步,就得不斷學習。學海無涯,學習是沒有之境的。業(yè)精于勤,不勤奮、不認真、不努力,甚至根本就不懂得學習,那天才就只能“湮滅”。
歷史上中外勤奮的名人還少嗎?他們哪一個不是勤奮學習?哪一個不是刻苦鉆研?哪一個沒受過挫折?哪一個又是不“受之于人”的天才?
學習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尤其是今天,我們比方仲永那個時代的學習條件好得多,更應該倍加珍惜,努力學習。養(yǎng)不教,父之過,如果不是他父親貪圖小利,方仲永必定成為一個人才。我們現在應意識到自主學習,父母不能完全給予我們學習環(huán)境,我們要自己去給予自己。
勤學是成功里不可或缺的一個內容。或許我們并不是如何如何的天才,但從這一刻做起,努力、勤奮,必定能干出一番大事業(yè),也不抹滅父母對我們的期望。
現在,還為時不晚。
《傷仲永》讀后感2
這個學期,我學習了《傷仲永》這篇課文,通過王安石先生的思路,我深刻理解了“玉不琢,不盛器”的道理。這篇文章講的是方仲永從小就有天賦,卻被他父親貪圖眼前利益,而不去學習,最終成為普通人。王安石先生講述的這件事僅僅是對方仲永的憐憫嗎?恐怕不是,里頭還包含著對方仲永父子的譴責之意。仲永父親為了自己的小利益而為社會損失了一個人才,“這值得嗎?這對社會造成的危害,難道比自己的利益更無關緊要嗎?”我們不禁捫心自問,讀后感《讀后感專輯》。其實不然,仲永就這樣“葬身”在茫茫人海中。設想一下,如果方仲永當初立場堅定地變“不使學”為“我要學”,那就是另一番景象了,人們就不是“傷仲永”而是“贊仲永”了……
設想一下,如果方仲永的父親能夠讓仲永繼續(xù)使學,繼續(xù)努力,那他說不定還是一位大詩人,能與王安石相提并論或是王安石的一位徒弟;設想一下,如果方仲永的鄰居們不花錢來求他來自己家里作詩,也就不會讓仲永的父親貪錢到極點,以至于荒廢了一個好人才,設想一下……王安石先生寫這篇文章也發(fā)表了對天才的看法。人們常說“成功的人,往往不是最聰明的,而是最勤奮的”。方仲永是天才,但即使是天才,也離不開后天的努力,否則早晚都會出現“江郎才盡”的那一天。古今中外的成功者,哪個是不經歷勤奮的學習就得來成就,得到世人的贊揚和敬佩的呢?王獻之“用盡三缸水,一點像羲之”,最終成為大書法家。法國文學家福樓拜的書房窗臨塞納河,因燈光徹夜通明,被船夫當作漁燈,這樣的事情許多許多,像方仲永這樣的事情也有不勝枚舉。是啊,成功得靠后天的努力!我會更加勤奮,成為方仲永的“相反數”。
《傷仲永》讀后感3
方仲永,5歲時便能“指物作詩,立就”,天資非凡,文思敏捷,也許你羨慕他天資出眾,可誰料唯利是圖的父親每天帶著他四處走訪,“不使學”,進而“受于人者不至”,竟使他“泯然眾人矣”。
一個天資聰穎的神童,竟淪為一個默默無聞的“庸人”!這能不叫人扼腕嘆惜嗎?神童如此通悟,只因沒有接受后天的教育而隕落,可見,“天才”與普通人并沒有天然的壕溝,要成才,就必須付出努力!
其實,天賦只不過是邁向成功的催化劑,成功的原料并不是天資,而是后天付出的汗水——努力。如果沒有反應物,催化劑再快又有何用?
所以說,才能來自于勤奮學習!“神童”由于后天不好好學習而淪為“庸人”的,在歷史上屢見不鮮;而本來不是“神童”、“天才”,但由于堅持不懈地奮發(fā)努力,而成為舉世聞名的科學家、發(fā)明家的卻大有人在。 牛頓不是神童,但他終身勤奮學習,終于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成就。愛因斯坦不是神童,大學考了兩次才被錄取,畢業(yè)后到一家專利局當了7年職員,他在艱苦的條件下頑強學習和工作,終于奠定了相對論的基礎。
不僅在科學上如此,在文學藝術上也是如此。不論是誰只要付出和他們同樣艱辛的努力,都能取得這樣或那樣的成就。作家狄更斯、巴爾扎克等人的成功,同樣深刻地說明了這樣一個道理:才能來自勤奮學習!
朋友,可能你抱怨自己先天的不足,雖然那已無法改變,我們唯一可以改變的是用后天的努力去彌補,我們擁有生命的春天,我們是生命的主宰,如果不想成為隕落的仲永,請努力學習吧!
"倘若希望在金色的秋天獲得果實,那么在寒意料峭的早春,就該卷起褲腿,去不懈地拓荒,播種,直到收獲那一天也不曾停歇。"才子們,行動吧!
《傷仲永》讀后感4
讀了《傷仲永》這篇文章,真的很”傷”,可哀傷之余,又不得不引人深思:為什么一個天才,就這樣被埋沒了呢?
金溪的神童方仲永天生才華出眾,他出生于農耕家庭,從未接觸過任何文學的作品,竟然5歲就能指物作詩,并讓人嘖嘖贊嘆。可因其父母把他當作賺錢工具,不讓他讀書,使他最終成為了一個普通人。
從全文來看,我們不難得出結論,與方仲永墮落成常人絕對也是最最分不開的原因之一,便是他父親的所作所為。
仲永那時還小,雖然天資聰穎,但并不能辨別是非。父母們也正應該在孩子像仲永一般大的時候,多灌輸正確的思想,讓他們多讀書,多增長知識,更何況仲永還是一個神童,若讓他好好讀書,長大必然會成為一個才子。可他的父親卻不教育他繼續(xù)好好學習,竟在他還無法把握自身的時候,貪圖小利,把他當做獲利的工具,以至于變成后文的”不能稱當時之聞”和”泯然眾人矣”。
但是他墮落于常人,卻也跟自己分不開關系。
作者王安石在本文中曾寫過他在仲永12、3歲的時候見過他,雖依舊有些才華,卻不如以前了。也就是說,仲永這時還算是一個天才,現在再好好讀書,也為時不晚,還是能小有成就的。而且仲永也12、3歲了,已不再懵懂,可以不必當作父親的賺錢工具了?芍儆绤s依舊聽父親的話,每天走遍全縣,作詩,寫對子,收報酬,絲毫沒有一點覺悟,也沒有發(fā)現自己的改變,也正是這一點,使他錯過了最后一個機會,從此碌碌終生,泯然眾人。
愛迪生曾說過:”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加上百分之一的靈感!爆F在才發(fā)覺,這句話真的很有道理。一個天資聰穎的人,若不把握機會,勤奮、努力地學習、讀書,結局也就會像本文的`仲永一樣吧。更何況我們”不受之天,固眾人,又不受之人,得為眾人而已耶?”
仲永著實令人哀嘆,但我們現在更為重要的,則是不要讓后人或身旁的人在”傷”字后面加上我們的名字,那樣就比仲永更加可悲了。
《傷仲永》讀后感5
我,一個愛幻想的女孩。以前,我總會幻想:如果自己是一個iq200的人那該有多好啊。
那樣的話,我就不用一般的人那樣乖乖地坐在教室,認真地聽課。我可以瘋狂地玩耍,不用理會那些煩人的公式,語法,單詞,輕而易舉地考到別人夢寐以求的第一名,享受著“天才少女”帶來的榮譽。老師會像是捧著水晶一般小心翼翼地關愛我,我會比一般人得到更多的關注,更多的稱贊。 然而,學完《傷仲永》這一古文,我理解“天才”的真正含義。
仲永出生于一個“世隸耕”的家庭,他沒有見過筆,也沒有看過書,卻可以提筆作詩,出口成章,他是一個難得一見的天才。可,這樣一個大天才落得結果居然是“泯然眾人矣”,實在可悲。
仲永的悲劇一方面是他父親貪圖利益造成的,另一方面則是他自己的因素造就的。如果他一心向學,那么他父親“不使學”的做法也阻擋不了他。相反,如果他不想學習,那么他父親的“不使學”,鄉(xiāng)親們的“以錢幣乞之”,就是他不學的最好借口。
“天才=1%的聰明+99%的勤奮!边@句話充分的體現出:“天才”并不是萬能,“天才”更多需要的是勤奮。如果“天才”是一朵花的花,那么勤奮就是花的養(yǎng)料,甘露。
從古到今,歷史上有許多有影響力的人物,但在他們中,有誰是靠著“天才”聞名的?有多少人是靠著先天的聰明震撼全世界的呢?沒有。
牛頓這個被老師稱為“愚蠢的無可救藥”的學生,他憑借自己的好奇心和謙虛的態(tài)度,最終發(fā)現了萬有引力。發(fā)明大王愛迪生小時候并不是最聰明的,
但他絕對是勤奮刻苦,堅持不懈的人,因此他可以發(fā)明出上千件東西,為人類的發(fā)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所以,我們不要仗著自己一點點小聰明而不努力學習,更不要因為自己不聰明而自暴自棄,放棄學業(yè)。要知道“蠢材”和“天才”是相互轉化的,“天才”可以變成“蠢材”,“蠢材”可以變成“天才”.但我們也要記住只有永不放棄,永不言敗的人才有資格成為“天才”。
《傷仲永》讀后感6
古人說的好,“讀書百遍,其義自現”。做足了“讀”的功夫,第二環(huán)節(jié)“解”就順暢一些了。程老師先讓學生自己結合注釋自主翻譯課文,接著小組內交流,解決一部分難點,然后學生質疑。學生提出疑問后,程老師并沒有急著回答,而是讓學生再小組內討論,當學生真的無法解答時,他才進行講解。講解完并不是就完了,他接著又隨機檢測一個學生,看這個學生是不是真的理解了,聽懂了。這樣的反饋信息非常重要,而我們往往忽略了,以為自己詳細講解了,學生就聽明白了。殊不知學生的層次參差不齊,認知能力、理解能力也各異。程老師不厭其煩地檢測、檢測,再檢測,直到每一個學生心里透亮、明白,他才會轉入下一個環(huán)節(jié)。譯讀課文這個環(huán)節(jié),我平時也有檢測,還句句落實,一般抽測每組中的差生。人數多,容量看起來多,但是對同一個學生的檢測卻缺乏反復檢測的耐心。當這個學生無法解答,其他學生或我經過解答之后,想當然地以為他聽懂了,就沒有再次檢測。
程老師的重點放在了前兩個環(huán)節(jié),用時最多,而第三個環(huán)節(jié)“悟”——通過解題“傷”,悟作者的感情,只花了短短的幾分鐘。初一學生剛接觸文言文,所以對他們來說“讀通”和“理解內容”是難點和重點。真正讀懂了內容,感悟作者的感情就容易了。所以程老師告誡我們,前兩個環(huán)節(jié)一定要舍得花時間給學生充分學習,這是基礎。
如此樸實、穩(wěn)穩(wěn)當當的一堂課,讓我看到了程老師耐心的背后是他對學生真切的關愛,真正把學生放在心上,真正做到為學生的發(fā)展而教。反思我們目前的教學,為了教而教,多了一些趕進度的浮躁。囫圇吞棗式的學習,學生累,老師也累。
《傷仲永》讀后感7
這個學期,我學習了《傷仲永》這篇課文,通過王安石先生的思路,我深刻理解了“玉不琢,不盛器”的道理。這篇文章講的是方仲永從小就有天賦,卻被他父親貪圖眼前利益,而不去學習,最終成為普通人。
王安石先生講述的這件事僅僅是對方仲永的憐憫嗎?恐怕不是,里頭還包含著對方仲永父子的譴責之意。仲永父親為了自己的小利益而為社會損失了一個人才,“這值得嗎?這對社會造成的危害,難道比自己的利益更無關緊要嗎?”我們不禁捫心自問。其實不然,仲永就這樣“葬身”在茫茫人海中。
設想一下,如果方仲永當初立場堅定地變“不使學”為“我要學”,那就是另一番景象了,人們就不是“傷仲永”而是“贊仲永”了……設想一下,如果方仲永的父親能夠讓仲永繼續(xù)使學,繼續(xù)努力,那他說不定還是一位大詩人,能與王安石相提并論或是王安石的一位徒弟;設想一下,如果方仲永的鄰居們不花錢來求他來自己家里作詩,也就不會讓仲永的父親貪錢到極點,以至于荒廢了一個好人才,設想一下……
王安石先生寫這篇文章也發(fā)表了對天才的看法。人們常說“成功的人,往往不是最聰明的,而是最勤奮的”。方仲永是天才,但即使是天才,也離不開后天的努力,否則早晚都會出現“江郎才盡”的那一天。古今中外的成功者,哪個是不經歷勤奮的學習就得來成就,得到世人的贊揚和敬佩的呢?王獻之“用盡三缸水,一點像羲之”,最終成為大書法家。法國文學家福樓拜的書房窗臨塞納河,因燈光徹夜通明,被船夫當作漁燈,這樣的事情許多許多,像方仲永這樣的事情也有不勝枚舉。
是啊,成功得靠后天的努力!我會更加勤奮,成為方仲永的“相反數”。
《傷仲永》讀后感8
最近這兩天我們新學了一篇古文,題目是《傷仲永》。這篇文章是宋代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王安石寫的,選自《王臨川集》。仲永是一個人的名字,傷的含義又是為……感到惋惜。那么,作者為什么為仲永到惋惜呢?下文將為您揭曉。
金溪縣的百姓方仲永,祖祖輩輩以耕種為生,唯獨仲永一生下來就是一位奇才。大人指著東西讓他作詩,他立刻就能完成,寫出來的詩句也相當的好。同縣的人聽說這事后紛紛去請仲永的父親到家里做客,會用金錢來求仲永作詩。他父親認為有利可圖,就天天拉著仲永四處拜訪同縣的人,不讓他學習。直到仲永青少年時期時,讓他作詩已經不能符合當年的名聲了。仲有成年以后,已經和一般人沒什么區(qū)別了……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即使有再好的天賦,沒有后天的教育和學習,也是于事無補,沒有用的。擁有好的天賦自然是好事,可總不能不學習吧,文中仲永的父親為了貧一丁點小便宜而失了仲永的大好前途,真是可惜。〔还茉鯓佣家欢ㄒ煤门嘤瞬,更何況是自己的子女,同時還強調了學習的重要性。一個人一生下來,就算不用學習,就算是個天才,以后還是要學習的。就因為父親的“不使學”,才造就了今日的仲永。天下怎有父母如此“謀害”自己的兒子啊。在現實生活中,類似的情況并非沒有,只不過少了,還請大家不要學那人,害了自己的子女。總而言之,言而總之還是一定要學習啊,仲永因為不學習,盡管當初受到了極好的待遇,如今還不是和他人一樣,一無所有。
這就是我對《傷仲永》的讀后感。
《傷仲永》讀后感9
王安石有一篇很有名的文章,題目是《傷仲永》,一個“傷”字,足以看出王安石對仲永的遭遇之哀傷與嘆惜。
仲永的確是個天才,是我們難以尋覓的奇才。他五歲時,連筆墨紙硯都不曾見過,竟能提筆作詩,并且還能指物立就,所作之詩文理均有“可觀者”,真讓人羨慕!
轉念一想,他卻又是可悲的。自他寫過第一首詩后,就變成了“明星”,甚至是有不少人甘愿出錢請他題詩的“明星”。也正因為這樣,他才深受其害。他的祖輩都是農民,家里出了這樣的人才,父親并不知道如何去珍惜,只知道帶著兒子去賺錢。也正是父親的貪財短見,愚昧無知,不讓仲永去學習知識,接受教育,因此,仲永便漸漸地由天才蛻變?yōu)榉踩。想到這,我便不再羨慕仲永了,反而對他充滿了同情。
仲永是被家庭害了;是被愚昧無知的父親害了。也許上天就是這樣安排的,以仲永雖為天才,可不接受后天教育終為凡人的悲劇,警示人們后天教育的重要。
天才就如刀刃,后天的教育與自身的努力,就是磨刀石,刀刃只有不斷在磨刀石上磨礪,才能保證寶刀不老。我不再幻想自己有什么天分,只希望自己在今后的學習中腳踏實地。我們的家長是明智的,讓我們接受了良好的教育,我們要衷心地感謝他們。可是,父母為我們提供了良好的條件,我們自己還必須付出辛勤的勞動,一份耕耘,才能有一份收獲。只要我們肯努力,我們就能獲得無窮的知識,我們也就能成為天才。
所以我們也應頂著困難,冒著險阻,向著知識的大門挺進。不斷認識自己的無知,讓人生的意義在理想與知識的充實下閃爍光輝……
《傷仲永》讀后感10
《傷仲永》的讀后感
“傷仲永”的“傷”是哀傷、哀憐的意思。為什么要哀傷、哀憐?因為仲永有天才而“受于人者而不至”。仲永的非凡天資,處處讓人稱奇,但他父親貪利而“不使學”,使仲永才能衰竭,終成普通人。
仲永在學習上有天資,這是他的優(yōu)勢。但有優(yōu)勢就必然能成功嗎?仲永“泯然眾人矣”的不幸結局雄辯地告訴我們,事實并非如此。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賢于材人遠矣。卒之為眾人,則其受于人者不至也。”由此可見,仲永的天資在“不使學”的情況下泯滅了。也就是說,他逐漸沒有了優(yōu)勢。
優(yōu)勢分為兩種,有優(yōu)勢和無優(yōu)勢。自身有優(yōu)勢又有兩種情況,分別是努力和不努力。例如,姚明身材高大,這是他的優(yōu)勢。而他成為籃球巨星則是與他的努力、他的付出分不開的!跋栾w人”劉翔從7歲起開始進行體育訓練,為他此后的奪冠之路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這便是他的優(yōu)勢。他們都有優(yōu)勢,并且通過自己的努力成就一番輝煌。像仲永之類的人,他們的優(yōu)勢都漸漸泯滅了,自然只能淪為平庸之輩。
還有一種人,他們沒有優(yōu)勢,但他們的努力,卻是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曾國藩曾因天賦不高遭小偷奚落,而曾國藩卻從此知恥而后勇,刻苦治學,奮發(fā)圖強,通過后天的不懈努力,終于成為史上罕有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之奇才。鄧亞萍個子矮,手腳粗短,本應與體育無緣,但由于她的努力、執(zhí)著,最終成為名副其實的世界乒乓球壇皇后。
我認為,優(yōu)勢的有無,并不能直接決定一個人是否會成功。如果我們能利用好我們自身的優(yōu)勢,并為之努力奮斗,成功便在不遠處向你招手。如果沒有優(yōu)勢,就努力吧,總有一天成功會屬于你。
【《傷仲永》讀后感】相關文章:
《傷仲永》教學設計02-23
傷仲永教學設計08-04
作文:擴寫《傷仲永》11-18
《傷仲永》文學常識范文05-21
傷仲永的文學常識05-20
《傷仲永》語文教案09-16
關于傷仲永的文學常識05-20
讀《傷仲永》有感作文800字03-03
(人教第七冊)傷仲永優(yōu)秀教案03-08
永懷感恩作文0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