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論語》有感
當閱讀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于自己的讀書感悟,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后感了。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寫讀后感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讀《論語》有感,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讀《論語》有感1
學為人而悅者,因人類即本體所在,認同本體,悅也。友朋來而樂,可以本體乃群居而作個體獨存也。"人不知而不慍",則雖群卻不失個體之尊嚴,實在與價值也。此三層愈轉(zhuǎn)愈深,乃"仁"說之根本,樂感文化,實用理性之樞紐。
一切文字,只有在一定的語境中,其意義才能清晰地浮現(xiàn)出來!墩撜Z》,這本子夏留給后世的學習筆記,記錄卻是如此簡單!(子夏在孔子的門徒也確算不得是最好的學生)以這則文字而言,它缺少了具體的語言背景:在什么情況下,對誰,就什么問題而言,等等,這些都不清楚。從文字表面看并不深奧奇僻,似乎確實是談"悅"、"樂"二字,如李澤厚所言:"…以儒學為骨干的中國文化的特征或精神是樂感文化。"倘以知人論世的方式以理解這則語錄,就一定作如是解么?
不妨換個角度來看孔子的這段話: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這句話語意重點并不在"學"字上,而在"習"字上。習,實踐。這句話的意思可以這樣理解:學習如果能經(jīng)常實踐它,那不也是很快樂的么?"學"固然是快樂的,但實踐所學更能讓人快樂。
以孔子而言,"夫子以行道救世為心",是一個"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哲人,在殷商的廢墟上,這位生于"野合"的父母,起于貧賤的處境的殷宋公孫嫡系,成了"儒"的復興者。他說:"吾其為東周乎?""吾從周!""吾豈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他想建立一個東方的"周帝國",他以幾百年來商周文化的混合物--《周禮》作為支柱來建構(gòu)一個理想的家園。所以他認自己是這種文化的代言人:"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然而初不見用于魯,十四年周游列國,棲棲惶惶一如喪家之犬,喟然長嘆,"道不行,乘桴浮于海","逝者如斯,不舍晝夜",在如水流年中白了雙鬢疇昔之夜,夢里在空寂神殿的兩楹之間,撫柱哀哀哭泣:"泰山其頹乎?梁木其壞乎?哲人其萎乎?"
"大哉孔子,博學而無所成名!"學何為?習也!學而無所用,才是一種真正的痛苦。
讀《論語》有感2
今天,當我們學習完儒家經(jīng)典著作——《論語》后,我深有感觸。
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這讓我感悟到:學習的態(tài)度非常重要。如果我們把學習當做快樂的事情,當做自己的事,當做一種責任,就沒有學不好的,學不會的。做事情也一樣。正如毛澤東所說:“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世界上本沒有什么事做不到。只怕你不用心做。只要你努力了,就沒有做不到的,因為有志者事竟成。
他還告訴了我們學習的方法:反思就是其中的一種。曾子一天反省多次:替別人謀劃是不是盡心盡力了?與別人交往是不是誠信相待了?老師傳授的知識是不是認真復習了?像曾子這樣偉大的人。一天都要反省三次,作為我們這些普通人,就更應該不斷的去反省,去反思。如果我們少玩一會,每天反省自己四次呢?甚至五次呢?我們再把孔子的學習方法與曾子的學習態(tài)度合二為一,再一直堅持下去,也許你可能比孔子還偉大!但是人類歷史千百萬年,才岀現(xiàn)孔子這樣一個偉大的思想家,那么原因是什么呢?就是人的惰性。如果我們都把懶戒去的話,那么我們的世界會怎樣呢?
孔子曾在河邊感嘆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意思是說:“逝去的時間像河水一樣,日夜不停歇”。就像朱自清寫的散文:巜匆匆》一樣“當我吃飯時,時間從碗邊溜去。當我睡覺時,時間從我頭上跨過,從我腳邊飛走了……”像朱自清這樣偉大的作家,都在為自己感到悲傷。那我們呢?發(fā)呆的時候,時間毫不留情的走去,當我們玩手機時,時間從手邊逝去……現(xiàn)在,拖延已成為人們的一大“亮點”!無論什么事,總要拖到明天或者晚上才愿意做。
白天忙著在刷朋友圈,忙著看韓劇,忙著看快手,看抖音,一晃半天過去了。再玩幾個小時的王者,等到手機沒有電了,才知道已經(jīng)入夜了。從一個抖音視頻,到另一個視頻,一個結(jié)束又隨手滑到另一個視頻……可樂喝完了,薯片吃完了,但作業(yè)還沒寫……這都是平常拖延的典型模范。確實,拖延是我們溫柔的殺手。但是許多人雖然意識到了拖延的危害,也能痛下決心改正一次,但往往很快又陷入新的拖延。
唉!我們何時才能真正懂得惜時,去做些有意義的事情!想到這些,自己不禁臉紅心跳,慚愧不已。
孔子的只言片語,就我受益匪淺。
讀《論語》有感3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句話出自《論語》的第二章——《為政》。它的大意是:“學習而不去思考就會使人迷惘,只思考卻不去學習道理就容易誤入歧途!
這句話看似普通,但其實相當?shù)馁N切。就像我們學習《論語》,若只是通讀字面的字句詞意,卻不去深思其中隱藏的深意,便往往會鬧出笑話。
先就“學而不思則罔”舉個簡單的例子。同樣是《論語》中的一篇“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毋憚改”,其中“無友不如己者”,光看字面上的意思:“不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闭б豢春孟駴]什么問題,但仔細一想,要是人人都不和不如自己的人交友,學問一般的不理學問低的,學問高的又不管學問一般的,這樣一來大家不就都沒有朋友了嗎?這明顯就是錯的。
所以我們需要去仔細認真的思考,查證,這就是所謂的學而思了。在古代,同門的師兄弟之間稱作“朋”,有共同志向的才叫做“友”,再想想孔夫子說過的:“道不同,不相為謀!边@一下就撥云見日,豁然開朗了——不再是“不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而是“不和志向不同的人交朋友”。
你看,這就是“學而不思”和“學而思”的差距,這也是為什么孔夫子會說“學而不思則罔”的原因了。
說完了前半句,再來說說下半句“思而不學則殆”,同樣用《論語》舉例。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這句話同是出自《論語·為政》,其中的“輗”和“軏”都是古代馬車牛車上的類似于承軸的重要部件,沒有它車怎么也跑不起來。
現(xiàn)在,我們來看“思而不學”的后果。就這句話來說,如果不知道“輗”,“軏”的意思,那么便不能理解整句話的含義。要是哪天被朋友問起,為了不丟面子只好瞎蒙,萬一被識破了,那真是無地自容了。
這為了不丟面子而不懂裝懂,胡亂猜測不就像是誤入歧途一般嗎?這正是“思而不學”的后果。
無論是“學而不思則罔”還是“思而不學則殆”,終究都是沒有學通透,學徹底。這“學”和“思”,就像孔子口中君子的“文”和“質(zhì)”,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可見《論語》的以小見大,前后貫通,亦可見孔夫子那超凡的處事理念和人生智慧。
讀《論語》有感4
《論語》中的許多哲理近乎常識,卻仍然深沉,世俗中有高遠,平凡中見偉大,這就是以孔子為代表的中國文化精神。
讀《論語》,就好像是穿越千年和孔子對話,讓我明白了:要重視個人對家庭、國家、社會和歷史的價值!老子是以柔為主的辯證法,孔子則是以中為基點,法家和兵家提倡剛,這是中國文化的三足。
讀了《論語》之后,我更欣賞孔子的中庸之道和仁的精神。正所謂孔曰成仁,孟曰取義,作為儒學經(jīng)典讀物《論語》可謂是把這一精神闡釋的淋漓盡致?鬃釉f:墨家兼愛,是無父也;揚子無我,是無君也,無父無君,是禽獸也,這句話雖有失偏頗,但是卻讓我明白了,只有把個人放在社會的倫理體系里面,個人價值才能真正得到體現(xiàn),個人的人格才能得到彰顯。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就是教育我們要在學習生活中吧學和思結(jié)合起來,勤勉治學,才能學有所成。就如后世程子對其的解釋: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五者,廢其一,非學也。子曰:魚失水則死,水失魚猶為水也。以此教育君王要施行仁政,得道才能多助,要懂得民心所向。對于政治來講,要想成功的治理國家需要什么?答案是得民心,若想得民心最好的方法是什么?只有仁。這一點儒家的選擇是很正確的。
子曰:君子不器。這是我非常喜歡的一句話。人并不是被控制的工具或機器,而是有自己獨特的個性和鮮明的思想特征。人應該充分發(fā)揮自己潛在的才能,才能使個性獲得全面的發(fā)展?鬃幼约汉髞硪矊嵺`了這一點,他后來收門徒三千,有教無類,可謂是一個偉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
子曰:朝聞道,夕死可以,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這是一種多么難得的對學生和真理孜孜不倦追求的品格!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
在今天這個浮躁而喧囂,熙熙攘攘皆為利往的社會里,這種精神又是多么的難得!一部《論語》讓我感悟良多,里面的很多道理和精神都值得我們后人的借鑒。尤其是其中的中庸之道更是與今天所提倡的和諧社會相契合。儒學的那種品德和功能,是可以成為人們安身立命、精神皈依的歸宿的。正如《論語.雍也》中所提到的質(zhì)勝文則野,文勝質(zhì)則史,文質(zhì)彬彬,然后君子。
讀《論語》有感5
從咿呀學語到如今能提筆著文,寒窗苦讀九個春秋,接觸最多,感觸最深的也莫過于孔老夫子的《論語》了。
初讀《論語》是在小學,讀的只是縮略本并且是最簡單的現(xiàn)代漢語,但是卻覺得它樸實無華又富有內(nèi)涵,只是只言片語便勾畫出一個擁有仁愛的社會!凹核挥鹗┯谌恕钡莱鲎鋈嘶緱l件;“民無信不立”講出治國真諦;“匹夫不可奪志,三軍不可奪帥”醞釀壯志凌云……這些樸素的文字洗滌了我幼小的心靈,使它明澈無瑕,引我走入文學殿堂,在里面尋找我自己稚嫩的夢想……
再讀《論語》是在剛?cè)氤踔,這次不再是囫圇吞棗,而是在老師的帶領(lǐng)之下細細品味那經(jīng)典的十則。這時的我才知道它是一本高深莫測的書,每次品讀都會有些不同的收獲。
原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儒家提倡的待人接物的處世之道,孔圣人早在兩千多年前就已經(jīng)為現(xiàn)在勾畫好了政治藍圖,或許只是由于人類思想覺悟不夠深,,社會不夠發(fā)達未能實現(xiàn)。這句話看了又看,讀了又讀,這才發(fā)現(xiàn),其實人與人之間多些寬容,少些計較,將心比心,設(shè)身處地多為他人著想,還有什么比這更美好呢?
在欣賞《論語》的時候,我慢慢咀嚼,細細品味,用它來規(guī)范我自己的行為和學習方法。品讀《論語》時,我明白大孝是我的本分。百行孝為先。孝是天經(jīng)地義,人倫之本。木有根,水有源,源遠則流長,根深才葉茂。人也如此,若無父母,不必說自己的抱負是何,只怕連生命也不曾有過。
另外,《論語》在學習方面也給了我莫大的幫助!皽毓识,可以為師矣”這句話真是一語點醒夢中人。記得在初四上學期,我急于求成,為了在考試中的到高分數(shù),拼命做練習冊,每天發(fā)揮“零點精神”。卻忽略了書上最基本的例題與定義,輔導書上的解題方法讓我眼花繚亂。后來的結(jié)果不言而喻,我在考試中慘敗,老師簡單的分析了試卷,總體一句話就是“基礎(chǔ)知識不牢固,書上內(nèi)容不熟悉”……于是從那時起,我開始著重于復習書本上的基礎(chǔ)內(nèi)容,成績漸漸上升,睡眠也足夠了,每天快樂的學習,也沒有最初的頭暈目眩之感了……
是《論語》讓我明白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待人處事之道;是《論語》讓我明白了孝親敬長是本分的道理;是《論語》讓我明白了“溫故知新”可為師的學習方法……
孔夫子的《論語》博大精深,我要不斷學習,不斷探索,細細品味,以他作為我自己的鏡子,不斷完善自己,將《論語》的精神付諸于行動,傳揚下去!
讀《論語》有感6
在現(xiàn)在社會中,所謂的孔孟、老莊已經(jīng)離人們越來越遠,圣賢與經(jīng)典也逐漸模糊,紛繁世界的庸俗煩瑣和思想的高貴純粹似乎缺少了一些必要的鏈接。而于丹教授以白話詮釋經(jīng)典,以經(jīng)典詮釋智慧,把兩千多年前的論語用一個現(xiàn)代人對社會,對生活,對人生的感悟演繹出來,灰色的孔子一旦鏈接了這個多彩的世界,催生而出的是一種純粹的積極的態(tài)度,是道德品性、情感智慧的升華。讀于丹說論語,讓我領(lǐng)略到的就是這樣一種智慧,是對工作的專心執(zhí)著,是對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確對待,是對身邊朋友的理智看待,是一種心態(tài),一種融入在現(xiàn)在社會中的理性道德。
每個人的一生中都難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許我們無力改變這個事實,而我們可以改變的是看待這些事情的態(tài)度。于丹給我們講述的《論語》的精華之一,是告訴我們,如何用平和的心態(tài)來對待生活中的缺憾與苦難。如果你因為錯過太陽而哭泣,那么你也將錯過星星了。承認現(xiàn)實的不足之處,并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彌補這種不足,這就是《論語》給予我們對待生活缺憾的態(tài)度。
人們常說,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社會環(huán)境中朋友是最重要的,從你的朋友身上可以照見自己的影子。其實人這一生有什么樣的朋友直接反映他是一個什么樣的為人,好朋友就是一本書,他可以打開整個你的世界。我們經(jīng)常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什么樣的人你只要觀察他的社交圈子,從這樣一個外在環(huán)境是可以看到他自己內(nèi)心價值取向。
平時,總喜歡看一些純文類的書籍、目的也是想凈化自己的心靈,蕩滌內(nèi)心的浮躁,但這種借之外力的注意力轉(zhuǎn)移較之于自內(nèi)而外的因三省吾身而泰然自若的從容實則其遠差矣。能將一部《論語》經(jīng)典講得深入淺出,顯示了作者深厚的國學造詣。
品味人生,修身養(yǎng)性,其目的正是要在愉快地生活中度好這一輪回。淡泊的襟懷,曠達的心胸,超逸的性情和閑適的心態(tài)去生活,將自己的情感和生命融入自然狀態(tài),這樣才無愧與祖先,也才能如孔夫子教導我們快樂地生活的秘訣那樣,去找到你內(nèi)心的安寧。
讀《論語》有感7
通過學習于丹教授《論語》的這本書后,我深受啟發(fā)。于丹教授的講課,剖析現(xiàn)代社會人們的為人,處世的方法和道德,告訴我們既是人們身邊所發(fā)生的日常瑣事,也是最簡單的真諦,《論語》中把天比做理想主義,地比做現(xiàn)實主義,天、地、人和在一起才能成為一個完美的整體,每一個人把自己容入大自然,因勢利道,不斷學習,內(nèi)心充滿快樂,寬容,整個社會才能和諧。
講到處世之道,我深有體會。記得在我遇到麻煩和問題時,也曾痛苦過,曾徬徨過,不知道該怎么辦,干什么都感到?jīng)]意思,整天提不起精神,但是時間或許能夠減輕痛苦,等過了一段時間想開了,既然痛苦不能解決問題,每天痛苦也是活,開心也是活,為什么不能每天開心點呢。人的一生難免要遇到挫折和磨難,怎樣來面對生活給自己帶來的不幸呢?于丹教授告訴了我們,如何用平和的心態(tài)來對待生活中的缺憾與苦難。她說:“每個人的一生中都難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許我們無力改變這個事實,而我們可以改變的是看待這些事情的態(tài)度!比耸紫纫軌蛘_面對人生的遺憾,不要糾纏在里面,一遍遍地問天問地,這樣只能加重你的苦痛。如果你無力改變,那就努力去適應它。
為人處世也是一樣,應該放下時且放下,你寬容別人,其實是給自己留下來一片海闊天空。在工作中,對待同事,要大事講原則,小事講風格,互幫互助。家庭中,長輩、家屬、親戚之間,一些陳谷子爛芝麻的事,不要抑郁于胸,要學會自己勸自己,想開些,就像人所言;你心量有多大,就有多大的福氣。所以何必計較那么多呢?一種遺憾,可以被放得很大很大,放大遺憾的后果是什么呢?那就如印度詩人哲泰戈爾所說:“如果你因為錯過太陽而哭泣,那么你也將錯過星星了!背姓J現(xiàn)實的不足之處,并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彌補這種不足,這就是《論語》告訴我們對待生活缺憾的態(tài)度。
在現(xiàn)實生活中一個人只有工作上往上比,才會看到自己的不足,生活上往下看,才會得到滿足,不會去攀比。平淡的生活,足以滋養(yǎng)世人。看于丹《論語》體會到的是,《論語》是道德與智慧的凝結(jié),他是一個循循善誘的老師,又是一個正直、坦率、寬容的朋友,它是一個映射著我們道德情操、品性修養(yǎng)的鏡子,讓我們在生活中找準自己的方向,在現(xiàn)代生活匆匆的路途上,多一份藝術(shù)和智慧,多一份清涼與閑暇,多一份享受生活饋贈的心情。
總之,在當今以經(jīng)濟利益為主導的社會潮流中讀于丹的論語心得,真的能給人以心靈凈化,如一絲清泉沁人心脾,讓人陶醉,給人以啟迪。
讀《論語》有感8
世界上的真理永遠是最樸素的,就好像太陽每天從東邊升起,西邊落下.就好像春天永遠要播種,秋天要收獲1樣.《論語》告訴大家的東西永遠是最簡單的,只是它把你內(nèi)心深處的良知給激活了.
兩千5百多年前,孔子教學和生活中的點點滴滴,被學生片片段段記錄下來.這些以課堂筆記為主的記錄由他的學生編纂,后來記成了《論語》.
我們會覺得,《論語》好像沒有很嚴密的邏輯性,很多是就事論事,里面也很少有長篇大論的文字,幾乎每1則語錄都很簡短.其實,無言也是1種教育.
我們都說孔子是圣人,圣人就是在他生活的土地上最有行動能力,最具人格魅力的人.孔圣人帶給我們的是1種在大地上生存的信念,他這樣的人1定是從我們的生活里面自然而然地生長出來,而不是從天而降的.
與西方不同,中國哲學系崇尚的是1種莊嚴、理性和敦厚之美.《論語》中孔夫子的形象,就是這樣1種審美理想的化身.
在孔夫子這個形象身上,凝聚著他內(nèi)心傳導出來的飽和力量.只有當天地之氣凝聚在1個人心中的時候,它才能夠如此強大.這是1種力量,我們?nèi)绻麑W會了提取鍛造這種力量,我們就能夠獲得孔夫子那樣的心胸.我們看到孔夫子的態(tài)度非常平和,而他的內(nèi)心卻10分莊嚴.因為其中有1種力量——信念的力量.孔夫子是1個特別講信念的人.
宋代開國宰相趙普也曾經(jīng)說過自己以半部《論語》治天下.可見《論語》在古代社會生活和政治生活中發(fā)揮的巨大作用以及古人對《論語》的推崇與敬仰.
子曰:“天何言哉?4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論語》陽貨)孔子對他的學生說:“你看,蒼天在上,靜穆無言,而4季在輪轉(zhuǎn),萬物滋生,天而要說話嗎?”《論語》的終極傳遞就是1種態(tài)度,是1種樸素的、溫暖的生活態(tài)度.孔夫子正是以此來影響他的弟子.
大家知道,儒家理論的核心和最最精髓的東西,除了“恕”字以外,還有1個字就是“仁”.
孔子的學生樊遲曾經(jīng)問過孔子什么叫仁?孔子只回答他兩個字:“愛人”.愛別人就叫仁.樊遲又問什么叫智?孔子說:“知人”.了解別人,就是智.
關(guān)愛別人,就是仁,了解別人,就是智.就是這么簡單.
《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么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生活.
道不遠人,讓我們在圣賢的光芒下學習成長!
讀《論語》有感9
古人云:“半部論語治天下!贝嗽掚m有夸大之嫌,但是證明了《論語》在我國諸子百家著作中是濃墨重彩的一筆以及其不可超越的地位,其中至多理論仍被世人視為真理,不但在中國影響深遠,而且名揚四海,被譽為東方的圣經(jīng)。
在《衛(wèi)靈公》里,他說道面對窮困潦倒的局面時,君子與小人就有了顯而易見的不同?鬃诱J為他的生死觀就是將“仁”作為最高標準的。生命是寶貴的,但是還有比生命更加重要的東西,那就是“仁”。殺身成仁自古以來激勵著多少仁人志士為國家為民族的生死存亡而拋頭顱灑熱血,譜寫了一首首可歌可泣的壯麗詩篇。
在《憲問》中,孔子講到了言論與道德,勇敢與仁德之間的關(guān)系?鬃诱J為,勇敢只是仁德的一個方面,二者不能劃等號。因此,一個人除了要勇之外,還應該修養(yǎng)其他的各種品德,從而變?yōu)橛械赖碌娜?鬃颖梢曃锢砗蜋?quán)力,崇尚樸素和道德。所以他周游列國,宣揚自己以德治國的政治主張,可惜并未受各國國君接納。
在《子路》里,孔子闡述了自己對于“士”的理解?鬃诱J為,“士”首先是有知恥之心、不辱君命的人,偶擔負一定的國家使命。其次是孝敬父母、順從兄長的人。再次才是“言必信,行必果”的人。至于現(xiàn)在的當政者,都是氣量狹小的人根本算不得“士”。雖然孔子的認識具有時代的局限性,但是不可否認他敢于質(zhì)疑統(tǒng)治者的精神?鬃友劾,統(tǒng)治者做到以“仁”待人待國后才稱的上是“士”。
在《先進》中,孔子極力提倡“慎言”,不該說的話絕對不說。因為,白玉被玷污了,還可以把它磨去,而說錯了的話,則無法挽回,希望人們言語要謹慎。
在《季氏》里孔子談到,交朋友要結(jié)交那些正直、誠信、見聞廣博的人,而不要結(jié)交那些逢迎獻媚、花言巧語的人,要用禮樂調(diào)節(jié)自己,多多地稱道別人的額好處,與君子交往注意不急躁、不隱瞞等等,這些對我們都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在《顏淵》中,孔子談到了個人的道德修養(yǎng)問題。他希望人們按照“忠信”、“仁義”的原則去辦事,否則,感情用事,就會陷于迷惑之中。他認為要提高道德修養(yǎng)水平,首先在于踏踏實實地做事,不要過多地考慮物質(zhì)利益;然后嚴格要求自己,不要過多地去指責別人;還要注意克服感情沖動的毛病,不要以自身的安危作為代價,這就可以辨別迷惑。
總而言之,孔子及其弟子的箴言警句在近日仍然可以作為我們的行為準則,規(guī)范人們的舉止,提升思想道德水平。
讀《論語》有感10
家里有兩個孩子當聽眾,對于我這個好講話的人,確是方便。高興起來,便向他們高談闊論一番。老子的話,有理無理一個樣。孩子識趣,只管聽,不爭鳴,這往往使我越談越愜意。
這一回,跟孩子又扯開了《論語》和“仁”的話題!墩撜Z》這部書,多處談及“仁”。
然而仍純粹以我做老子的身份講話,望文生義,借題發(fā)揮,且自以為是。涉及到古代文獻典籍,我的態(tài)度大率如此。我偶爾翻檢《論語》,就像翻檢時下流行的文藝報刊,根本算不上研究。而作為文學作品看,我認為《論語》是上上乘的。
我喜歡《論語》的那種心安理得;
我喜歡《論語》的那種從容不迫;
我喜歡《論語》的那種深入淺出;
我喜歡《論語》的那種意味悠長。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溫,不亦君子乎?”
《論語》一部書開頭這幾句,如一支優(yōu)美的牧歌。它好像在欣賞生活,禮贊生活,在提示著生活的一種至高至美的境界。
它要求人們“學”,要求人們“習”,“學”而“習”,人才能成為“君子”!熬印边@個字眼,好像不完全僅僅顯示人的社會地位。我覺得它還包含著對于一個人的教養(yǎng)、修養(yǎng)、生活態(tài)度和志趣的評價。人之所以成其為“君子”,亦即人之所以成其為較高的人了。而從中便有了“說”,有了“樂”,有了“不溫”。這光景,是很不壞的。
讀《論語》會使我想起陶淵明的《歸去來辭》:“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既自以心為形役,奚調(diào)悵而獨悲;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
如同孔子強調(diào)“學”而“習”,陶淵明強調(diào)“歸”而“追”。不能一去不返,一放難收,要回來;貋聿⒎菬o所事事,在“歸”中而另有所“追”,亦即從另一人生境界上重新出發(fā),重新前進,這其實是另一種意義上的積極。無論就《歸去來辭》的這幾句話,還是就陶淵明的整個作品,都具有《論語》的那種心安理得,從容不迫,深入淺出,意味悠長。陶淵明以他的作品和實踐,體現(xiàn)了孔子至為向往而終生都不打算享有的“風乎舞云,詠而歸”的那種與自然相親相近的生活狀態(tài)。怎么人們老把陶淵明視為避世者,而不看見他也是孔子的傳人呢?陶文陶詩的思想風貌,溫柔敦厚,充滿了愛心;筆調(diào)亦直亦曲,亦方亦圓,如傾如訴,如嘆如詠,這般文筆,我以為只能從《論語》中得來!
讀《論語》有感11
論語,是記錄圣人孔子的言行的書。讀了之后,你可以感受到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抱負,他的很多高尚品德是當今很少人有的。他不僅教會人們應該如何接物待事,而且十分嚴謹?shù)囊?guī)范自己,以行動來做出表率。他之所以被后人成為圣人,就是因為他在平常生活中的一點一滴,累積成了我們寶貴的精神財富,給我們的思想帶來了無窮的寶藏。
讀了論語通譯,雖然不能看了古文就知道如何翻譯成現(xiàn)代文,但是在注釋的幫助下也能明白孔子所想告訴我們的。覺得十分感慨,孔子在那時就能明白的這些道理,為什么那么多的人到現(xiàn)在都還不明白。
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學而篇第一》了!白釉唬翰换既酥患褐,患不知人也!边@句話翻譯過來就是:不擔心別人不了解自己,只憂慮自己不理解別人。是啊,現(xiàn)實生活中,人人都需要理解,個個都渴望理解。人們視理解為溝通感情的紐帶和聯(lián)系心靈的橋梁。大家都希望人與人的相處應該多一點寬容和尊重,多一點容忍和諒解。但是,世界何其大,人生何其復雜。若時時都想得到別人的理解,恐怕是不可能吧。因為,人生沒有相同的路,每個人都不一樣,兩個思想志趣不同的人對待同一件事,兩種價值取向相異的人看待同一個問題,要彼此理解不是強人所難嗎?人不是從一個模子里造就出來的,你有另人頭痛的事,我也有。我們彼此都渴望理解,可又用自己的要求去看別人,去苛求別人,于是我們之間有了“墻”,于是你苦惱,我也苦惱?墒,人們有沒有想過,許許多多的小事,為什么一定要他人明白,一定要他人理解?其實,面對種種的不理解,只要我們給他一個微笑,用寬闊的胸懷去面對,不被理解又何妨?
商鞅是行變法,落得“五馬分尸”的結(jié)局;達爾文在說物種進化的時候被人們罵成瘋子;助人為樂的雷峰經(jīng)常被人嘲笑,他們這些舉動,又有誰能理解?如果他們一味的追求理解,又怎么?I衛(wèi)真理?他們最初不被接受,是因為他們的追求走在了時代的前列;他們最終名垂青史,是因為他們敢于在不理解的目光中昂首向前。在現(xiàn)實中,有多少人能明白“理解”這個東西。他們可以追求別人的理解,以別人的議論為自己的主題,以別人的言談作為自己追求的目標,以別人的反應來調(diào)整自己的行為方式,甚至要去討好別人,為了所謂的理解,寫了一些優(yōu)柔寡斷毫無逐漸的可笑人生。他們真的知道理解嗎,他們覺得他們真的是在理解別人,并換取別人的理解嗎,不是這樣的。
讀《論語》有感12
說起《論語》,應該是家喻戶曉,但真正了解其內(nèi)涵的人,又有幾個呢?而我,也是在這兩天的學習中才走進《論語》,并從中悟出了許多道理。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币簿褪钦f,自己不喜歡的,也不要強加于他人;叵肫鹞乙郧暗慕(jīng)歷,委實是沒有做到這一點。就拿發(fā)本子這件小事來說吧,我會因為有其他事要做,就把這些本子“轉(zhuǎn)手”給別人,那人的臉上雖有百般不愿,卻還是幫我發(fā)了本子,F(xiàn)在想來真是慚愧,發(fā)本子本是幾分鐘就能搞定的事情,我卻還要麻煩別人。為這點小事而讓他人鬧得不開心又何必呢?若是下次再遇到這類事情,我定會不施于人。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光學不想學不好,光想不學也學不好。一看到這句話,我就會想起那個傷心的夜晚以及我那段時間的學習態(tài)度。因為數(shù)學我在暑假時是預習了一些的,所以上課時也就沒太注意聽,即使聽了也不過是點點頭罷了,腦子不動,當然就有疑惑,這點在家庭作業(yè)中就充分體現(xiàn)了出來。做數(shù)學作業(yè)時,總有那么幾道題會把我難住,但我不愿動腦筋。于是,手機拍題便成了我的“救星”。書上都是“優(yōu)”,到了考場就不這樣了。我思來想去也沒做出最后一道題,前面的題也缺于檢查。這樣的話,考試成績自然也是慘不忍睹。那天夜晚,我哭了,就像是有人狠狠地扇了我一巴掌似的,臉上是辣疼辣疼的,心里亦是如此。面對這樣的成績,我只有無盡的悔恨,當初為什么不好好學呢?從這件事中,我也明白了,學習應該做到學思結(jié)合,才能越學越好。
“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這說的就是時間,時間像流水一樣從我們身邊流過,日夜不停。每當我聽見時鐘上秒針一格一格前進的聲音,便會陷入恐懼,時間為何這樣快?我還什么都沒做呢。于是,我便與時間展開了一場賽跑。早上去學校的路上,我加快腳步奔向?qū)W校;在校園里的時光,我爭分奪秒;做作業(yè)時,我奮筆疾書……曾經(jīng)在網(wǎng)上看到過這樣一句話:“你每天過著七八十歲后能做的事情,還要大把的青春干什么呢?”是啊,時間是那么寶貴,我們應該在有限的時間內(nèi)做些有意義的事。如:清晨早起鍛煉,堅持寫好每一天的作業(yè),熱心幫助他人……這樣,我們生命的每分每秒都是充實多彩的,何樂而不為呢?
《論語》,它流傳千古,其中的一言一語都寓意深刻。學《論語》,長智慧,難道不是這樣的嗎?
讀《論語》有感13
孔子是一個家喻戶曉的人。他被稱為圣人,不僅是古代讀書人頂禮膜拜的人物,也是老百姓遵崇的類似神人般的存在。
孔子,名丘,字仲尼,儒學思想的創(chuàng)始人。為我國的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他一生致力于傳道、授業(yè)、解惑,被后人尊稱為“至圣先師,萬世師表!
宋代的程頤說過這樣一句話:“今人不會讀書,如讀《 論語》 ,未讀時是此的人,讀了后又只是此等人,便是不曾讀。”我跟許多人都一樣,都沒有仔細讀過《論語》?墒前选墩撜Z》仔仔細細的讀一遍,就會發(fā)現(xiàn)里面的奧秘,里面的樂趣。
這是一本言行錄,記錄孔子思想的內(nèi)容很多,記錄他的形象、外貿(mào)的內(nèi)容比較少,但是讀著讀著一個平易近人的形象突然躍然紙上了。他是一個謙恭有禮,又循循善誘的師長。他周游列國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無論遇到怎樣的困厄也不退縮。同時,他跟普通人一樣,也有著自己的喜怒哀樂,會為時光的流失而感慨,也偶爾跟學生們開玩笑。能重新認識孔子,也是我讀《論語》一大意外收獲。
讀《論語》有感14
作為一名高中生,我們每天都需要學習大量的新知識,需要了解這個復雜的世界,需要汲取為人處世的智慧。其中,學習是最關(guān)鍵的前提?墒窃诋斚轮R信息爆炸的時代,學習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學什么,為什么學,如何去學,都需要我們細細思考,踏實去做!墩撜Z》一書給予我很多啟迪。
人生在世,必須樹立學習目標。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笨鬃右才c我們一樣,在十五歲時把追求學問作為人生的志向,并用自己的行動踐行自己的志向,終其一生,學而不輟,最終開創(chuàng)了儒家學派?梢娭鞠?qū)σ粋人的重要,“人無遠慮,必有近憂”便是從反面論證這個道理。
學習的態(tài)度直接決定者學習的效果。孔子一直強調(diào)“學而不厭”,并贊賞孔文子“敏而好學”,說的正是這種態(tài)度與精神。作為一名學生,我們應該端正學習態(tài)度,主動學習,學習是自己的事情,要為自己而學,為自己的夢想而學!肮胖畬W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此之謂也。
根據(jù)自己的優(yōu)勢和劣勢,我們還要掌握一定的學習方法,弄清如何去學習。子曰:“學而時習之。”告訴我們學過的內(nèi)容要按時復習,經(jīng)常練習,直到把知識理解,并能熟練地運用它為止。即使這樣,也還不能說是真正理解透徹了,還要做到“溫故而知新”,在鞏固與復習中舉一反三,可以有自己的獨特的見解。 那么怎樣才可做到“溫故而知新”呢?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孔子強調(diào)就是“學”與“思”的結(jié)合,他認為“學”是“思”的基礎(chǔ),“思”要在“學”中進行,二者相輔相成。這更是驗證了學思結(jié)合的重要性。在新知識的汲取中,我們更要做到這點,不能只學習不思考,一味的記憶與練習,是無法真正掌握所學的知識。
學會了學習,學到了知識,孔子更強調(diào)“學以致用”。靈活運用自己所學知識,把所學的知識落到實處,這就是學習的目的。不要讓知識去支配你!不要做知識的奴隸,古代的掉書袋多半是這樣,我們應該讓學習的知識,與品德融為一體。無目的的學習,就如同失去了夢想,讓我們無法向更遠的前方邁進。
這就是《論語》中的“學”,同時也是孔子主張的“學”,我身同感受,作為高中生,應該遵循圣賢的學習之道,去探索去發(fā)現(xiàn)學習,同時應該找到自己的學習方法。讀懂《論語》,讀懂《論語》中的“學”,讓你我走得更遠。
讀《論語》有感15
于丹教授在講論語時,談及交友就有非常明確的標準,謂之,益者三友損者三友。也就是說,好朋友有三種,壞朋友也有三種: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偏辟、友善柔、友便妄,損矣。友直就是說要為人正直,要坦蕩要剛正不阿,他可以在你怯懦的時候給你勇氣,他可以在你猶豫不決的時候給你一種果斷,這是一種好朋友。友諒,也就是寬容的朋友,寬容是這個世界上最深沉的美德之一,我們會發(fā)現(xiàn),當我們不小心犯了過錯或者對他人造成傷害的時候,有時候過分的苛責還有一種批評,都不如寬容的力量來得恒久。所以有一個寬容的好朋友,他會給我們內(nèi)心增加一種自省的力量。友多聞,就是見多識廣,學識淵博的朋友,當你在這個社會上感到猶豫彷徨有所躊躇的時候,到朋友那里以他的廣見博識為你做一個參考,來幫助自己作出選擇。
知道了三種好朋友,同時,還有三種壞朋友,叫做友偏辟、友善柔、友便妄,這是三種什么人呢?《論語》告訴我們,第一種壞朋友,友偏辟,就是指性情暴躁的朋友。我們在生活中可能會遇到一些情況,當你還需要理智判斷的時候,你的朋友卻先自盲目下定了結(jié)論,這種暴躁的朋友往往因為盲目的激情影響你的判斷,讓你做出可能永遠無法挽回的后果。第二種叫做友善柔。跟第一種相反,是說那種脾氣特別優(yōu)柔寡斷的朋友。要知道,現(xiàn)在的生活節(jié)奏很快,競爭激烈,很多時候,機遇在我們面前只是一晃而過,你必須果斷地去把握它,而善柔的朋友往往干擾了你的思維,使你猶豫不決,這種朋友總是讓你錯失良機。第三種,也是最壞的一種朋友,友便妄,就是那種不擇手段來牟取個人利益的小人。他們往往會打扮出來一副善良的面孔,來博取你的信任,直到你發(fā)現(xiàn)被他利用,而這時往往你已經(jīng)付出了慘痛的代價。
其實,交什么樣的朋友,怎樣與朋友相處,考驗的是我們的眼光和智慧,我們讀《論語》,聽于丹講《論語》,從中學習到的是一種審視、明辨的能力,是寬容的態(tài)度。《論語》是道德與智慧的凝結(jié),它是一個循循善誘的老師,又是一個正直、坦率、寬容的朋友,它是一個映射著我們道德情操、品性修養(yǎng)的鏡子,讓我們在生活中找準自己的方向,多一份藝術(shù)和智慧,多一份清醒與閑暇,多一份享受生活饋贈的心情。
【讀《論語》有感】相關(guān)文章:
讀《童年》有感05-14
讀《簡愛》有感01-22
讀《養(yǎng)花》有感09-14
讀《目送》有感08-07
讀論語后感作文1000字06-17
讀國學經(jīng)典有感03-15
讀貝殼有感作文03-29
讀童年有感09-25
讀《飄》有感作文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