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送》讀后感10篇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獲,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后感呢?那要怎么寫好讀后感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目送》讀后感,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目送》讀后感1
《目送》這本書,讀到第一篇我就哭了,時值中秋,獨在異鄉(xiāng),憶起昔日與父母相處的點滴,感念到他們的付出與我的不懂事,還有團圓之夜父母獨守空房的落寞,不禁淚眼婆娑。
所謂感動,來源于作者的敘述中,喚醒了我沉睡內(nèi)心的某一個記憶碎片,在別人的書中讀著自己的故事。《目送》這篇文章,以及我的記憶已然模糊的之后若干篇文章,就還原了一個個特殊的場景,讓我得以記起我以為已經(jīng)遺忘,其實早已刻骨銘心的瞬間。
“火葬場的爐門前,棺木是一只巨大而沉重的抽屜,緩緩往前滑行。沒有想到可以站得那么近,距離爐門也不過五公尺。雨絲被風吹斜,飄進長廊內(nèi)。我掠開雨濕了前額的頭發(fā),深深、深深地凝望,希望記得這最后一次的目送!
我是個有些敏感的人,記得工作前的一個暑假,父親同一群職員搬運機器時,由于前方的職員一不小心松了松手,機器沉重地扯開了父親眼角的一層皮,并壓在了父親的腳背上。那一剎那,我就站在附近看著,父親頓時鮮血直流,那一科,真的感受到天都要塌了,淚水直流,幸好,最終父親并不是特別嚴重,恢復的也算快。我曾經(jīng)很多次有過這樣可怕的想象,如果有一天,我一覺醒來,或是擰開房門,發(fā)覺這個世界上只剩我孑然一身,我將何以維繼?明知父母與我只能攜手走過人生的一段日子,現(xiàn)在的我即將為人母,生活安逸,但如果他們的突然離開對于我會太過突然,可是,什么時候,我會“做好準備”,安然接受父母離去這樣一個現(xiàn)實?
那么,我為什么會如此恐懼父母的離去?他們的離開于我又意味著什么?
父母于我,又意味著什么?
我細細回想,從小到大我并沒有給父母帶來什么。也許,我的所謂的相對的“優(yōu)秀”讓他們多少有些在親友面前夸耀的資本,也許,我偶爾貼心的生日禮物、用獎金買的禮品會讓他們感到欣慰;而父母于我,除了扮演著“提款機”和“保姆”的角色以外,也并無極其綿延深切的情感依戀。但是,我依舊害怕他們留下我一個人在這個世界上,我依舊會非常在乎他們的想法,依舊想要努力成為他們的驕傲,想要給媽媽買最好的時裝和包包、給爸爸買他喜歡的香煙和衣服,想讓他們在退休以后手牽著手去環(huán)游世界。我會在知道高考的那幾天他們天天頂著烈日在學校附近轉悠,卻又不敢打攪我時內(nèi)心五味雜陳。想到下雪天,母親溫馨的電話,囑咐我開車小心,注意安全。
我和我的父母就這樣形成了血脈相通,無法割舍的整體!赌克汀分杏泻芏噙@樣的片段,龍女士遲暮而又呆滯的母親,生命力微弱的如同風中搖燭,龍女士小心翼翼、體貼入微地呵護著她。這宛若一場輪回,昔日襁褓中的龍女士與今日輪椅中的母親,就這樣構成一個愛的回環(huán)。我想,我長大的標志就在于,我會更多的去理解和包容父母的善意和希冀,去讀懂他們年輕的遺恨和未竟的夢想,他們的人生幾乎已是一覽無余,那么我要用自己的青春創(chuàng)造更多的驚喜;但同時,我會更多戒掉對他們的依賴,承載著他們的期待,踽踽獨行在自己的人生之路上。因為知道他們注定先我離開,所以我能做的,就是在他們漸行漸遠,背影隱匿在地平線的那一天,依然笑著走下去。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目送》讀后感2
時隔兩年,已是大學生的我再重溫這本書,已是不同的心境。
獨自身在異鄉(xiāng),無處安放的思念匯聚成河,順著微弱的電流流淌至家的那一頭。
深夜,耳機里回響淡淡的鋼琴曲,開水的水汽裊裊起舞于空氣中,我將心神漸漸沉入文字里。
墨香氤氳,夜色正美。
“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而且,他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
小學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十二年的求學生涯,我們原本天真懵懂的眼神逐漸被世塵沾染,成熟而深邃。父母額頭的皺紋也恰如時光的刻痕。
青春的對立是腐朽。
離家,離開爸媽無微不至的照顧。再也不能嘗到那些熟悉的菜的熟悉的味道,再也不會有人在我深夜學到疲乏時送上一杯熱騰騰的牛奶,再也不會有機會抱怨那些瑣碎的嘮叨,再也沒人陪我在床上一邊看電視一邊評頭論足。
少了那個人的身影,除了習慣,別無選擇。 如此,便更加珍惜每次的通話時間,會笑顏晏晏地說著最近的趣事,偶爾撒嬌賣萌發(fā)發(fā)小脾氣。其實心知千言萬語都抵不過一句:我好想你。
身與身的距離遠了,心與心的距離卻在接近。
太疼的傷口,你不敢去碰觸;太深的憂傷,你不敢去安慰;“太殘酷的殘酷,有時候,你不敢去注視!
書里說,“爸爸得了老年癡呆癥,便只會窸窸窣窣地低頭小碎步走路。”
想起有次媽媽突然問我,“如果我得了老年癡呆癥,不會被你嫌棄吧?”明明是一句不經(jīng)意的玩笑話,我夸張地笑:“怎么可能?不會的,你放心好了!
從不知他們是這般缺乏安全感,也不敢想有一天那雙一直溫柔的眼,會變得渾濁而茫然,不敢想有一天會聽到一聲傻傻的問:“你是誰?”。
小時候你不曾放開我的手,長大了我又怎會放開你的手。我只想牽著你在人生這條路上,走一會兒,再走一會。
遠離家鄉(xiāng),遠離舟山,似乎并不只簡單地意味著再也呼吸不到質量為優(yōu)的空氣,不只意味著再也吃不到海鮮,而是明白徹底作別那過去的時光。
只是固執(zhí)的追尋兩個城市的共通點。只是總會想起曾經(jīng)的那些人,那些故事。
每每在這個陌生的城市看見一家熟悉的店、一個熟悉的牌子便高興地說“我們那里也有”。路上偶爾會撞見一張似曾相識的臉,恍惚間想起當時明媚陽光下的笑臉。
晚自修結束回寢室的路上,想起高中時自己也曾這樣走在晚自修結束回家的路上。冷冷的風環(huán)繞,整個人瑟縮在外套里。然而一抬頭,卻早已不是記憶中的朗朗夜空,繁星滿天,眼前唯有沉沉的霧霾籠罩,如揮散不去的陰靈,模糊了視線。
終歸,不是家。
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過。有些路,只能一個人走。
我們總要學會長大,學著獨自去面對生活里的風風雨雨。身邊或許不再有無話不談的閨蜜,不再有那個陪你嬉笑打鬧無所顧忌的同桌,但這并不妨礙我們?nèi)フJ識一批新的朋友,去擁抱這個嶄新的世界。
“有一種寂寞,茫茫天地之間‘余舟一芥’的無邊無際無著落,人只能各自孤獨面對,素顏修行!
停筆,耳機里的音樂還在緩緩流淌。這個夜晚,這些淡淡的文字,大概是我送給自己最好的禮物。
《目送》讀后感3
龍應臺的《目送》一共由74篇散文組成,取第一篇散文題作為書名。書里,作者用真摯、細膩而又優(yōu)美的文字,捕捉生活里常被我們忽視或者極易消失的情景片段,父親的逝世、母親的蒼老、兒子的離開、朋友的牽掛、兄弟的攜手共行,細細品嘗,你會發(fā)現(xiàn),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于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這也許是龍應臺的《目送》為何受廣大讀者喜愛的原因吧。
我在讀《目送》時心里總有一種酸楚,不免有一種想流淚的感覺。因為在書里,我隨時隨刻,或多或少都可以找到自己的身影,找到自己的曾經(jīng),找到我們沒人幾乎都有過的那一剎那,那一瞬間,這就是作者龍應臺帶給我們精神上的靈動、震撼和共鳴。生活里,幾乎每天都會真實的演繹著書中那樣平凡而動人的情景鏡頭---目送、父女、母子、兄弟、姐妹、朋友。
“今天我們吃鮪魚”“媽,我不吃魚”“吃魚有益于健康”“我知道,可是我不吃魚”……讀這本書不僅有這樣場景對話里真實的感觸,深深的感動,更有對人生以及對生活的思考:我們應當為生命留白。
我們都知道,國畫中的“留白”,為審美思維提供了想象、品味、鑒賞的空間,也讓作品有了更持久的生命力和魅力。而生活中的留白,則是把自己交換給自己,停下匆匆的腳步,放置久已勞累的心靈,如閑云野鶴一樣地逍遙,如山澗小溪一樣地自如流淌,讓疲憊的心得以舒心地休憩和修復,從而增加生命的質量。
然而生活里,很多時候,房子、工資、成績……填滿了我們,使我們整日疲于奔波勞累,忙于應付。忙著事業(yè),忙著生活,卻不知究竟為何而忙?浮躁的社會,忙碌的生活,蒙蔽了我們的心靈,扭曲了我們的生命。我們是否留下時間想過,能與父母、親人相望的日子在一天天減少?難道要經(jīng)歷最后的目送才能頓悟嗎?驀然回首,才發(fā)現(xiàn)我們已然喪失了生命中的真諦,這時候,我們是否應該在奔波勞累之余,為自己的生命留下一片空白,靜靜的享受生活呢。
正如書的扉頁所寫:“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父母給了我們生命,我們成長時,父母已然老去。我們唯有停下腳步,多陪陪他們,多陪陪親人,時常送上一句寒暄,一杯熱茶,一個擁抱……
也許,現(xiàn)在所做的都只是微不足道的,但是我相信,只要我們懂得珍惜,學會讓自己沉靜下來,純粹起來,為生命留白,讓父母有更多的目光落在我們的臉上,莫讓我們徒然地目送父母逐漸消失在那人生小路的拐角處。別等到“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yǎng)而親不待”,這便是人生最快樂、最幸福的事情了。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是多么閑適的生活狀態(tài)!,當我們覺得生活太擁擠、太喧囂、太華麗的時候,我們就應該要放棄和舍予,這就是為生命留白。留一點空白,去看看草葉花瓣的精致美麗,聽聽蟲鳴鳥語的浸人心肺,去體會陽光、炊煙的輕柔舒緩,去領受雨水雪花的慈祥滋潤,還有音樂繪畫的出神入化、賞心悅目,友情愛情的銷魂蕩魄、感天動地。
為生命留白,在我們自己的世界里種花育草,且用心灌溉,相信收獲的一定是世間最美好的心靈花園。
《目送》讀后感4
如果說有一部作品會讓我深深地覺得初讀不識文中意,再讀已是文中人,莫過于龍應臺的《目送》了。一個人在成立一個家庭后就會有兩種身份,父母的子女,子女的父母。于是他站在人生這條路的中間,目送著父母的老去,目送著孩子的離去,目送著生命的逝去。
步入中年的邊緣,回想起父母跟自己的點滴,往往印象最深的要么就是年幼時期的那段時光,要么就是父母年邁后的歲月,至于中間的幾十年,為何總是印象模糊?我總在想,究其原因,或許那段時光我們太過急于長大,太過急于擺脫父母的呵護。走著走著,我們從被目送者成了目送者;剡^頭一看,好像又都已經(jīng)過去了,所有的一切都變成一種成長的痕跡,撫之悵然,但卻又無處追尋。才發(fā)現(xiàn)原來不管我怎樣熱愛我的生活,不管我怎樣惋惜與你的錯過,不管我怎樣努力地要重尋那些成長的痕跡,所有的時刻仍然都要過去。在一切的痛苦與歡樂之下,生命仍然要靜靜流逝。
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是的,日子,就這樣過來了,當然也應該就這樣一天一天地過去。成長、遠行、離別、重聚,或者再也無法相見,所有過去的歲月像是一張蝕刻的鋼板,把每一劃的刻痕都記錄下來了,有深有淺,有滿盈有空白,有幸福也有遺憾。曾經(jīng)與你密不可分,不管什么時候都陪伴你的人,他們漸行漸遠,作為子女的我們只能望著他們的背影,想追卻也追不上,直到最后一次的目送。
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是的,如果在離別之后,一切的記憶反而更加清晰,所有在相聚時被忽略了的細節(jié)也都一一想起,并且在心里反復地溫習,每一句話在回溯時都有了一層更深的含意,每一段景物在回首之時也都有了一層更溫柔的光澤,那么,不必追。
如今三五好友,靜坐閑聊,相比十五年前的青澀少年,放在面前的不是冰鎮(zhèn)雪碧可樂,更能接受的是一杯清茶。確實,回憶總在不經(jīng)意間沉淀,如風的往事,總會在腦海中劃出一段段軌跡,或淺或深,刻畫人生五味。這一生,總會遇到形形色色的你和他,有些會給予我?guī)椭,而有些人就是來帶給我傷害。于是我會懂得,原來不是只有好人,是會有那么一些人莫名其妙地要傷害你。不過之后你會懂得,他們的到來還有另一種意義,那就是教會我們學會珍惜更好的。所以我能想到最美好的事,就是和你們,一起慢慢地老去。一起看這時光飛逝,看滄海桑田,看生命的年輪走過一圈又一圈。當我們已經(jīng)頭發(fā)花白,牙齒稀松時,還能手拉手在一起看夕陽回憶往事。
所以,我要感恩,從我出生一刻開始。感恩父母,感恩他人,感恩自己,感恩擁有與失去。感恩是一種做人的方式,是一種生活態(tài)度,是一種思想境界,是一種處世哲學。我們要學會知恩、感恩、報恩,每個人都要常懷一顆感恩的心。只有懂得感恩的人,才會把感恩化做一種積極向上的動力;一個懂得感恩的人,會把感恩當做自己的人生信條;一個懂得感恩的人,會把感恩當做一種陽光人生的精神境界!學會感恩,學會理解愛、給予愛,學會用寬闊的胸襟包容生活。
生命之外,應該有一種東西是更長遠更重要的,應該有一種東西是值得珍惜并且好好收藏的——一顆感恩的心!
《目送》讀后感5
日升日落,花開花謝,生命的腳步永不停歇。孩子長大了要遠航;朋友相聚了終會散去;父母老了終將要離去;而自己,也不再是當年的青澀模樣……
曾看過朱自清的《背影》,感受作者年輕狂少時不理解長輩關愛的懊悔;也讀過林非的《離別》,體會那種宏大的老一代對年輕一代不舍的別離;而龍應臺的《目送》,作者卻用女性獨特的視角,細膩的筆觸、樸實的語言、深邃的思想寫出對“離別”憂傷無奈的感慨,使我們的心靈一次次地被震撼著、共鳴著。
“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驀然回首,曾幾何時,也是這樣熟悉的目光在人群中佇立,目送著遠航的自己,凝望著那抹背影久久不肯離去。
對我而言,目送總是帶給我無盡的感動與點點希望。轉動時間的軸輪,多少珍貴的片段定格在我的記憶深處。從初中開始,我便遠離父母獨自住校,每次背上行囊遠行時,爸爸媽媽總是滿懷希望的送我上車,靜靜地佇立在那里,看著車輪慢慢滾動,目送著我漸漸遠去,他們一直站著,站著,就是不愿轉身離去。而我也從車窗里向他們揮手,依依不舍地看著他們,當他們的身影漸漸變小、漸漸模糊、甚至消失的時候,我可以想象,他們或許還沒走,但也看不見我所乘坐的汽車了吧。接下來的日子,他們大概就一天一天算著孩子再次回來的日子,而我也期待著,下次回家能遠遠看見那個在門口守望的目光與身影。
。時間的輪軸繼續(xù)轉動著,一轉眼我的孩子也上學了。每當上學時,我送孩子到校門口,目送著他一個人背著大大的書包,蹦蹦跳跳地走進校園,看著他的身影逐漸變小,直到消失。這一刻,我才真正懂得,心里即使有萬般的不舍,也只能目送到此,因為人生的很多路,只能一個人走。有一次,當他一個人緊張地越過川流不息的車輛,安全到達馬路對面時,然后,他回過頭向我揮揮手,給我一個微笑,一股暖流瞬間在心間流淌,我也給他一個鼓勵的眼神和微笑,也許他是用這樣的背影與回眸告訴我“不必追。”
而每當放學后,我也靜靜地佇立在校門口,守望著孩子走出校門的身影。我們是如此熟悉對方,在上千個孩子涌出校門時我總能一眼找到屬于自己的那一個,而孩子也總能在千萬聲呼喚中辨別出我的聲音,并準確定位,當我們的目光交匯到一起時,我們是那樣的幸福。
生命,就是由這許許多多的目送和回眸編織而成,它連接著生命的序幕與尾聲。有期盼的目光為你追逐,有溫暖的身影為你守望,是件多么幸福的事啊!我越來越感到,我們都在走著重復的路。我們走著父母走過的路,孩子又沿著我們的腳印一路走來。
也許現(xiàn)在的人都在不停地追求自己的夢想,很少回頭看看身后父母。但是父母卻從不埋怨自己的孩子,他們理解孩子的追求,他們只會在孩子偶爾的轉身中叮嚀幾句:有空就回來看看;他們只會靜靜地守候著,期待著孩子再次回家的身影。那就在他們滿眼不舍的目送中,在他們望眼欲穿的守望中,回眸吧。趁我們現(xiàn)在眼睛還看得見,趁頭還扭得回,趁熟悉的身影都還健在,匆匆人生路上,讓我們多幾次這樣的目送與回眸吧。
《目送》讀后感6
有情懷,有生活,有領悟。父母、子女、兄弟、朋友,生活形形色色大多離不了如此幾樣。我們有時候不懂,得到又失去,相遇又離別,這生活她變幻莫測,到底為了什么?
讀《目送》,有感動,有驚異,又不時地在學習,我們的人生太短,于是在書里初次體味那些朦朧的意境。
“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蔽覀兊挠洃浝镉啦豢上麉s的是朱自清的《背影》里站臺送別,父親笨拙地背影,那份父子之愛在我們心里平添暖意。然而,龍應臺寫下的卻是一道道背影里的無奈與悲涼。不斷的送別中送別者的寥落與離開者的沉默,大概都凝聚在那句“不必追”里了吧。
“兄弟,不是永不交叉的鐵軌,倒像同一株雨樹上的枝葉,雖然隔開三十米,但是同樹同根,日夜開合……”我們這一代人都是獨生子女,沒有一個親生的兄弟和姐妹,甚至從未體會過與同齡人日日夜夜共同成長的生活。我們不知道,人到中年的兄弟姊妹聚在一起究竟是怎樣的心境;我們或許看過自家父母與兄弟姐妹的相親相愛,亦或是陌生疏離;又或許看過新聞里刀槍相向的兄弟;我們或許疑惑不已,于是翻開手中書籍——終于得知,兄弟與姐妹是“同樹同根,日夜開合,看同一場雨直直落地,與樹雨共老”的歲月靜好。
“車子騎到海灘,風輕輕地吹,像夢一樣溫柔,但是你看見,那是一片不能走上去的海灘!蔽覀兘瞪跊]有動亂的二十一世紀的中國大陸,和平是我們所知道的,國家的發(fā)展與日益強大是我們所知道的;我們僅僅知道和平鴿銜來了橄欖枝,大地一片祥和,沒有硝煙與戰(zhàn)火,喧囂里滿是幸福的歌。我們卻不知年幼的我們竟如此無知啊!“全球有兩萬六千人因為誤觸地雷而死亡,大地里還有一億一千萬枚地雷等著被‘誤觸’。”就像如今的東北仍有未被發(fā)掘的毒氣彈,這其中的悲哀,究竟是這大地的無聲哀嘆,還是人類自己默默承受的凄涼?
“老天,你為什么沒教過我這生死的一課?你什么都教了我,卻竟然略過這最基本、最重大的第一課?”我看著作者詢問蒼天,我試著揣度,那一刻,看著即將逝世的父親,她的心中是悲傷還是放下呢?我未曾親眼注視死亡,我僅僅一次一次的聽說,曾經(jīng)與我說過話的人,曾經(jīng)與我一起玩耍的人,她已不在人世……而我所體會到的,是周圍人強加給我的極度悲傷。我不知道要以怎樣的心態(tài)面對死亡,我也一直難以理解為何一個人會在這世界上憑空消失,留下的僅僅是人們對他的思念,或是早已泛黃的照片。讀著龍應臺的文字,我才慢慢了解,面對死亡,不論是自己還是別人,唯有放下與釋然,才是最好的表達。
母親的老,父親的逝,兒子的成長,兄弟的共行;或是自然的變換,生活的變化,鮮花的盛開,遠古動物的滅亡;又或是國民軍的流亡輾轉,戰(zhàn)火留下的死亡的痕跡,時間的飛奔流逝……我們也曾經(jīng)歷過的,未曾經(jīng)歷過的,或者永不能經(jīng)歷的那些世事無常,大概就是所謂的人生。
書的封底寫道“這是一本生死筆記,深邃,憂傷,美麗”:這亦或是一本人生之書,有親情,有友情,有生與死,有毀滅,有纏綿的生活。
《目送》讀后感7
整本書,是對時間的無言,對生命的目送,《目送》讀后感20xx字。
——龍應臺《目送》
在寂寞而困惑的青年少年時光,我希望可以碰到這樣的一本書:
它所展現(xiàn)的,正是眼前我們所經(jīng)歷的生活。友誼,親情,愛情;生活,學習,娛樂。
它最好不要說教意味太重,一定不要有閱讀障礙,內(nèi)容應該簡潔卻有力,有著直指人心的力量。
它當然不能太過簡單、空洞、荒誕、離奇,或者只是單純地講個故事,至少在我閱讀過程中或者閱讀過后,有一種隨時想要再打開重新閱讀一遍的沖動。
它讓你忍不住拿起筆,在深深觸動你的句子處來回咀嚼、反復誦讀,然后謄寫在自己最寶貴的筆記上。
它引起你的深深思索。
幸運的,在我高三那段晦澀的歲月,我遇到了這樣的書。
它在我三點一線的生活中,增添了一番色彩。在所有所有空閑的時光,都有它的陪伴,每每手指觸及到它,就有偌大的充實感和滿足感。
把它放在枕邊,睡前翻幾遍,嘴角帶著笑意,安然進入甜甜的睡夢中。
它是《目送》,一本散文,寫友誼,寫親情,寫失敗的脆弱、失落和放手,寫纏綿不舍和決然的虛無,寫盡幽微,如燭光冷照山壁。
它告訴我,要真正的注視一切,必須一個人走路。一個人走路,才是你和風景之間的單獨私會,讀后感《《目送》讀后感20xx字》。行云流水間,萬物映在眼里。
讀《目送》,你能感悟到個人生命中最私密、最深埋、最不可言喻的“傷逝”與“舍”,一種刻苦銘心的痛。
作者如是說,“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被蛟S,在作者與兒子,作者與父親三代人角色扮演中,在消逝的時光中,他們目送一個背影,看著另一人走下去。
在那段青澀的少年歲月,我的父母也只能看著我的背影,看著我獨自走下去。他們心里冰雪般的透徹: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過。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在那段迷茫困惑的時光里,我只能一個人走。可是我知道,他們眼中的擔憂,他們眼中的不舍,他們眼中一逝而過的傷痛,縱然我看不到。
讀《(不)相信》,你能領悟到人生心靈旅程里最大的關卡,是“相信”與“不相信”之間的困惑、猶豫和艱難的重新尋找。
正如書中所訴,曾經(jīng)不相信“性格決定命運”,現(xiàn)在相信了。曾經(jīng)不相信“色即是空”,現(xiàn)在相信了。曾經(jīng)不相信“船到橋頭自然直”,現(xiàn)在有點信了。曾經(jīng)不相信無法實證的事情,現(xiàn)在也還沒準備相信,但是,有些無關實證的感覺,我明白了,譬如李叔同圓寂前最后的手書:“君子之交,其淡如水,執(zhí)象而求,咫尺千里。問余何適,廓爾忘言,華枝春滿,天心月圓!
對我而言,曾經(jīng)相信,曾經(jīng)不相信,今日此刻也仍舊在尋找相信,但是面對時間,你會發(fā)現(xiàn),相信或不相信都不算什么了。因此,在一人走的路上,你只能是對時光的無言,對生命的目送。
有人說,少年時讀過的書,奠定了我們少年的底色。如果沐浴過瓦爾登湖的晨光,奔跑過聶魯達的黃昏。任憑世間萬象映射心間,你仍舊能以夢為馬,踏遍天際的絳紫與金黃。去讀書吧。去找到這樣的書,深深的沉迷其中,回味每個你也曾經(jīng)經(jīng)歷的當時。因為當時,稍縱,即逝。
《目送》讀后感8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薄垜_。
有人是這樣評價龍應臺的文字的,“橫眉冷對千夫指時”,寒氣逼人,如刀光劍影;“俯首甘為孺子牛”時,卻溫柔婉轉仿佛微風吹過麥田。百煉鋼化作繞指柔,想來也只有“愛”能有這般巨大的威力。
文中寫道,從兒子華安上小學開始,母親的目光如那緊緊附著其他枝干的菟絲花一般,也緊緊地跟隨著他!扳徛曇豁,頓時人影錯雜,奔往不同方向,但是在那么多穿梭紛亂的人群里,我無比清楚地看著自己孩子的背影——就好像在一百個嬰兒同時哭聲大作時,你仍舊能夠準確聽出自己那一個的位置!蹦呐率侵刂厝撕#赣H仍有若”火眼金睛”的能力找到孩子,直到孩子消失在那一邊,再也,再也不見。母親的愛,就藏在這戀戀不舍的目光中。
青春期的我們,也如同那個在機場被母親目送走的十六歲少年華安——母親的深情在我們眼中,宛若“洪水猛獸”。我們不能理解母親突如其來的一個擁抱,那太肉麻;我們不愿聆聽母親輕聲細語的一頓教誨,那是嘮叨?晌覀儾辉脒^,體會過母親心里的難過!坝袝r他在對街等候公交車,我從高樓的窗口往下看:一個高高瘦瘦的青年,眼睛望向灰色的海;我只能想象,他的內(nèi)在世界和我的一樣波濤深邃,但是,我進不去。一會兒公交車來了,擋住了他的身影。車子開走,一條空蕩蕩的街,只立著一只郵筒!蹦侨帧斑M不去”,蘊含著多少無奈與心酸,渴望親近卻只能遠望的心酸呢?龍應臺眼里的青年,終究是不見了。他走在他的路上,可路上沒有他的母親。此時龍應臺心里大概只剩落寞和惆悵罷了。
這在背后的靜靜目送,讓我也想到了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拔铱匆娝髦诓夹∶,穿著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難?墒撬┻^鐵道,要爬上那邊月臺,就不容易了。他用兩手攀著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边@一幕不禁讓朱自清先生潸然淚下。父親的.偉岸,就是在堅持為兒子做簡簡單單之事時所現(xiàn)。
當我閱讀《目送》,當我想起《背影》,我也總忍不住想起車站里一次目送,一個背影。
數(shù)日前,我需坐動車前往學校。父親將我送到車站門口,將行李遞給我。別時,也只是叮囑我?guī)拙,諸如安全學習一類。當我忍不住回首時,發(fā)現(xiàn)父親還在等候,還在看著我。也許是等我的背影消失,目送我的又一次遠行;也許是等我的一次回首,盼望我的再一個眼神。古人常云:父愛如山。父親的愛,大概也就藏在一次又一次駐足中吧。
讀了《目送》,讓我更容易體會到一個個細節(jié)隱藏之下的情感,是父母擔心自己的多次問候,是父母在車站駐足不前,是父母準備的一桌飯菜。
感謝《目送》,給我以情感上的啟迪,感謝龍應臺,告知我世間純純的愛,感謝書籍,給我?guī)Я藴厍榈奈淖。讀書,不僅可以沉浸于作家優(yōu)美的文字,而且可以豐富自己的內(nèi)心。讓讀書,讓溫情,伴我們遠行……
《目送》讀后感9
我覺得龍應臺的文字有一種難以言喻的親和力。靜靜的,緩緩的,有些許的小幽默,也有深深的寓意。似是和一個熟人淡淡地講述著自己的經(jīng)歷。
每一篇文章之間其實都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層層疊加,是需要連貫下去看的。于是,其實有些看似是廢話的話,是她預設的情感基調(diào)。而到了最后,那些積累的感情一下子爆發(fā)出來。用她的一個詞來形容,讀的時候“眼淚決堤”。
第一篇:目送——讀到時就想是巧克力慢慢在咽喉融化的感覺,可愛的母親啊,她們的親情永遠是甜膩膩的,可是我們做孩子的,有能讀懂多少呢?“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訴你,不用追。”有時我真的覺得我是那個被追的背影,而母親是那個追的人。有時我真的很想回頭看看,可是由于自尊心還是會由背影告訴她不用追,因為自己長大了。這讓我想起了朱自清的背影,是從不同的角度看著不同的人。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過。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
在“胭脂”中對母親的描寫更是十分細膩,她那滿是皺紋的手像蛇蛻掉棄置的干皮。曾經(jīng)勞碌不堪青筋暴露而今燈盡油枯的手。讓我想像一個母愛的不容易。擦口紅,涂指甲,化妝似乎就像是母女間的小游戲,直到天長地久,只要還是母女,會一直玩下去的游戲!吧⒉健敝械拇笞謭髮δ赀~又記性不好的母愛來說已經(jīng)沒用了,因為母親已經(jīng)忘了認字?吹竭@我有些傷感,到我的母親老了時我該怎么辦。還是該像書中寫的那樣把她看成一個孩子,我的外婆雖然精明但我媽媽說老了就把她看成孩子吧,不要計較她說的和做的。龍應臺將家庭中許多的小細節(jié)都完美地呈現(xiàn)著,讓我都感到了老去的恐懼,可是那該也是幸福的吧! 關于母親讓我想到“為誰”這一篇,讀完才讓我感受到母親除了是生我養(yǎng)育我的人,還是個最高檔的全職、全方位CEO,只是沒人給薪水而已?傆幸惶煳乙矔癜驳铝乙粯与x開自己的母親,然后從呆在書房里的小姐變成母親。我也要像他一樣去教母親做飯嗎!我才要……應該一起的。不過時代在改變那個時代和現(xiàn)在人們的價值觀,世界觀,人生觀都不一樣了吧!我的外婆是個總是把新鮮的菜留給我們吃自己吃昨天剩菜的人,媽媽應該是個先把新鮮的菜先吃后吃剩的,而我該是不好吃就不吃的,不想吃就不吃的。(今天晚飯又有這樣一個場景,一直努力改變卻改變不了。)這便是三代人……母親叫安德烈吃魚、穿衣服那一段很是讓我郁悶,這是母親關懷的方式吧!雖然我的母親有時會有些嘮叨,但貌似沒那么嚴重,我佩服安德烈的耐心,能夠一句句地重復。
關于“距離”那是個需要時間去跨越的,三百公里的湄公河處那個小國,我們和他們那里的孩子有多遠?可不可以測量?幾近百分之五十的人不識字,那里的孩子們每天跟著大人在海里打漁,種地,你說那是多少距離?是人的一生還是未來?我不知道有多遠,但我相信存在我們心中。我看不清“距離”的深層含義,但寫的也是父母兄弟姐妹的事兒。
這是后關于三代人的生活,我從龍應臺的筆下看到的不止這些,有很多情感是難以言語的,要自己在生活中體會。其實很多情節(jié)很相似,可是發(fā)生在自己身上時你總有些難以釋懷,看《目送》后知道自己的真情了。其實可以表達……然后上路漸漸成為目送另一個人的人.
《目送》讀后感10
提起《目送》,最有名的莫過于這段:“所謂的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可我卻不喜歡這樣的心酸:為什么不能一起走呢?一定要留下一個在原地,所以一定是我不是你?
直到后來。
原來是因為怕自己會想念,所以寧愿離開。多無奈。
但有時候牽掛是忍不住的啊,你在不知不覺間心就飄了我身邊。
牽掛牽掛,牽腸掛肚。
可我現(xiàn)在漸漸長大,膩煩于你的牽掛,認為你大可不必如此擔心,我已經(jīng)不是小孩子。
想著想著,思緒便無邊際無目的地蔓延開去……
于是再后來,我看見你老了也累了倦了,再也不會像從前一樣囑咐我這些那些。
而我居然不習慣。少了你的牽掛,似乎缺了什么很重要的東西。曾經(jīng)沒感覺,那是因為擁有,所以不珍惜、不在意;失去以后,才發(fā)現(xiàn)你融入愛的牽掛,已經(jīng)一點一滴滲透了我的日子,沒了它,叫我如何安心。
作者的母親,則患了老年癡呆。她連自己的孩子都不認識了,卻一直念叨著女兒的乳名。她居然還能記得。那是病之前殘存的記憶啊,如同被蟲啃過的葉子,盡管不完整,卻依舊有清晰的脈絡……
散漫的思緒被驚了回來。
我明白,牽掛在母親的生命里,已經(jīng)潛移默化成一種習慣甚至于一種本能,她沒有辦法不去想我念我。
幸好我還是在現(xiàn)在,沒有再后來。
可依然覺得心驚肉跳。
因為知道她一直在那里,知道她會在家里等我,知道她不舍得罵我打我對我嚴厲,就有恃無恐著,肆無忌憚地任性撒嬌發(fā)脾氣,索取著她的容忍、寵溺以及耐心。所以我從沒想過,如果有一天,她不認識我了,或是不在了,我該怎么辦?
記憶里的母親是一個很戀家的人,在有了我之后,戀自己家,也戀父母家。
“媽媽要回的‘家’,不是任何一個有郵遞區(qū)號、郵差找得到的家,她要回的‘家’,不是空間,而是一段時光,在那個時光的籠罩里,年幼的孩子正在追逐笑鬧、廚房里正傳來煎魚的嗞嗞香氣、丈夫正從她身后捂住她的雙眼要她猜是誰、門外有人高喊‘限時掛號拿印章來’……”
這樣溫馨的場景,一輩子只有一次,過去了就過去了,不能重來。
“媽媽是那個搭了‘時光機器’來到這里但是再也找不到回程車的旅人!
萬一有一天,她回不去了,我是不是也要開始牽掛,害怕她找不到了?
于是我才醒悟,平日里讓我厭煩的母親的叮囑和關心,其實就是她的牽掛?晌覅s毫不留情推開她關切的手,這樣的我實在是不夠成熟不夠懂事,居然沒意識到母親的牽掛是這樣珍貴。因為時間有限生命有限,她終究會走,終究會不能再牽掛。
所以我,是不是也該學會去關心她,不辜負了那份真摯的牽掛?
答案是肯定的啊。
成熟懂事后的你離她那么遠,母親能給你她不忘的想念——牽掛已很好,其余的,也只有你回報的感情,才同樣重要。
不論身在何方,母愛就是不顧一切、跨越千山萬水也要來到你面前的溫熱牽掛,所以請你,千萬別辜負了它。
【《目送》讀后感10篇】相關文章:
目送讀后感(15篇)02-27
目送讀后感15篇10-22
《目送》讀后感(15篇)09-14
目送的英語讀后感06-08
經(jīng)典目送讀后感精選英語讀后感08-27
名著《目送》讀后感800字作文05-21
最新的目送英語讀后感模板08-27
關于目送的讀后感精選范文08-27
讀《目送》有感08-07
目送作文800字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