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妻丰满熟妇无码区乱com|久久婷婷午夜精品二区|一道本国产不卡视频|国产孕妇故爱A级高清片免费看

<tbody id="geoqw"></tbody>
  • <center id="geoqw"></center>
  • <menu id="geoqw"></menu>
  • <center id="geoqw"></center>
    
    <menu id="geoqw"></menu>
  •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

    時間:2023-12-16 07:05:06 讀后感 我要投稿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優(yōu)秀15篇】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一定領(lǐng)會了不少東西,是時候?qū)懸黄x后感好好記錄一下了。那么讀后感到底應(yīng)該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優(yōu)秀15篇】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1

      P87清純靜美,白衣白裙別上一朵粉紅的蝴蝶結(jié)--誰抵擋得住"美"的襲擊?對美的迷戀可以打敗任何智者自以為是的心得。我只能讓你跌到,看著你跌到,只能希望你會在跌到的地方爬起來,希望陽光照過來,照亮你藏著憂傷的心,照亮你眼前看不見盡頭的路。

      --:受辦公室同事曹一美老師的影響,到圖書館把龍應(yīng)臺出版的系列書借來看,首先看的就是曹老師寫了的'《親愛的安德烈》。當看到以上這段話時,勾起了我一個回憶:曾經(jīng)的初戀時光,曾經(jīng)的花前月下的美好歲月,曾經(jīng)的恩恩怨怨。引起了一個感慨:"我只能讓你跌到,看著你跌到,只能希望你會在跌到的地方爬起來,希望陽光照過來,照亮你藏著憂傷的心,照亮你眼前看不見盡頭的路"。對自己孩子的就應(yīng)該這樣,明智的家長一定要放權(quán),要讓孩子自己去選擇,去嘗試,去摸爬滾打,即使傷痕累累也不要后悔。世界上只有父母對自己子女的愛是以不占有為目的,是一種應(yīng)該保持一定距離的愛,而不應(yīng)該嬌生慣養(yǎng),甚至溺愛孩子。

      如果媒體不維持一種高度的批判精神,一個社會是可以集體變"笨"的是不是?

      --讀書心得:這絕對是至理,錢學(xué)森之問:"中國為什么沒有杰出人才出現(xiàn)?"這大概是一種最主要的原因吧。我們的教育,我們的媒體,我們的體制,允許批判嗎?有幾個當官的敢講真話?有幾個學(xué)生不是變得越來越大世故甚至越來越虛偽?我們的教師那一個在真正引導(dǎo)學(xué)生追求真理、追求公平正義、追求自由?"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二者皆可拋。"現(xiàn)在那里還有這種豪邁的革命精神?

      我推薦《親愛的安德烈》中第34封信《獨立宣言》給正在讀初二的女兒看,他看完無語,我問她有什么收獲,她只能以"嗯"含糊地應(yīng)答我。這聲音里可能有佩服和感悟,但也許更多的無法回答:我們可以使用、有權(quán)使用"獨立宣言"并能成為社會風氣嗎?

      正如我后來又追問她的反映她終于輕描淡寫地說了一句:"西方文化唄。"

      寫到這里,我又想到了另外一件事:20xx年的諾貝爾和平獎授予中國的劉曉波,我們的整個網(wǎng)絡(luò),整個媒體都是沉默一片,甚至封殺有關(guān)報道,零星的信息中都是譴責西方的別有用心,而沒有一個人站出來說這是一件好事:至少人家拿中國當回事,諾貝爾頒獎典禮上至少有中國人的聲音和身影;劉曉波也好,__喇嘛也好,個人追求方面至少有我們值得敬佩的地方。

      親愛的安德烈

      人生就是一次次地目送離開,親愛的安德烈。

      這句是臺灣的龍應(yīng)臺說的。她是臺灣著名文化人及公共知識份子,著名作家,作品針砭時事,鞭辟入里。在歐洲、大陸、臺灣三個文化圈中,她的文章成為一個罕見的檔案,作品《野火集》等具有很大的影響。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2

      陸陸續(xù)續(xù)的終于讀完了《親愛的安德烈》,給我的最大震撼是書中那些關(guān)于父母與子女的溝通的描述,那些在我這樣的中國孩子看來新奇無比的教育且見解獨到的方式,令我耳目一新,那個既有成人的老道,又不乏孩子的偏激,既睿智幽默,又不失天真爛漫的安德烈更是給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書中的安德烈的生活充滿了樂趣,他喝酒、聊天、聽歌、開Party、旅行……,簡直是五光十色,豐富多彩,再來看看我們學(xué)生時代的生活:早早地起床、匆匆忙忙地上學(xué)、沒完沒了地做作業(yè)、上不完的各種補習(xí)班……,即使偶爾也有短暫的放松和娛樂,也大多是來去匆匆,蜻蜓點水,從來無法盡興,比起安德烈的自由和愜意差得何止十萬八千里;安德烈遇到了挫折,媽媽龍應(yīng)臺來安慰他,而當我們遇到這種情況時,卻往往收獲的是家長和老師的聯(lián)合斥責;安德烈成功時,媽媽、弟弟和朋友會為他送去衷心的祝賀,但我們?nèi)〉玫某晒s永遠是理所當然,不足為奇,甚至在老師和家長眼睛里永遠是那樣微不足道,與他們的期望相距甚遠。……這難道就是東西方教育理念的不同嗎?

      菲力浦在第34封信《獨立宣言》中總結(jié)歸納出一個非常精辟的結(jié)論:歐洲人看人是看年齡的,只要滿十四歲了,連老師也要用“您”來稱呼學(xué)生。但是,中國的家長和老師卻往往忽略孩子的年齡,而是刻意的去強調(diào)輩分、尊卑,不管孩子是不是已經(jīng)長大了,只要站在爸爸、媽媽或是老師身邊,他的身份就永遠只能是“孩子”,永遠不能得到尊重,永遠只能選擇服從。難道在中國人眼里,孩子只能算一個成人們隨身攜帶的物件?中國人之所以不肯尊稱一個14歲以上的少年為“您”,僅僅是為了保全那點少的可憐的面子嗎?順著菲力浦的遭遇探究下去,我又發(fā)現(xiàn)了一點,那就是中國的父母在夸贊孩子時總是對他的父母說:“你的兒子真厲害!”,“你的女兒真棒!”……諸如此類,真是可笑,這到底在夸誰呢?別以為對方是“小孩”就可以剝奪他的努力和成就!“小孩”也是人,也是有資格獲得尊重的人,也需要平等的對待,難道所謂的“人人平等”在孩子身上就不適用了嗎?!由此看來,在東西方在對待孩子的觀念真的`有著巨大的反差。

      除此,令我感到驚奇的是,一個18歲的孩子可以有這么深的文化底蘊,思想境界和人文關(guān)懷精神,實在是難能可貴的。他的那顆溫柔感恩的心時刻縈繞在我的心頭,他的對于高尚生活的向往讓我羨慕?戳怂奈恼,我才知道原來港大的學(xué)生也和我們內(nèi)地的學(xué)生有異曲同工的地方,英語看和讀沒問題,但是根本無法交流?戳怂奈恼,我對歐洲開始向往,向往每間咖啡館的靜謐,向往在那里和三五好友悠閑的生活狀態(tài),和內(nèi)心的平靜,他們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關(guān)注更多的東西,比如藝術(shù)比如環(huán)境比如貧困比如真正的生活。

      《親愛的安德烈》是一本適合闔家觀賞的書籍,母親可以從安德烈的字里行間知道現(xiàn)在的同齡人的孩子心里在想什么;而年輕人,站在安德烈的角度,看著龍應(yīng)臺那一封封飽含關(guān)心與愛護的回信,也許對父母會有更多的理解。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3

      《親愛的安德烈》記錄了著名作家龍應(yīng)臺與她的兒子3年之間的通信。這本書是上中學(xué)的女兒推薦給我的。讀完這本書很是震撼,也收獲頗多。

      文中的一行行文字敲擊著我的心靈,讓我看到了一位努力深入兒子內(nèi)心、想要打開那扇心靈大門的母親,字里行間呈現(xiàn)出拳拳愛子之心。文中安德烈的聰明睿智,善良幽默,又有孩子氣的偏激。書中關(guān)于父母與子女的關(guān)系的描寫,還有那些在我們中國傳統(tǒng)家庭看來新奇無比的教育且見解獨到的方式,令我耳目一新。

      文中,作為母親的龍應(yīng)臺發(fā)現(xiàn)母子暫時分開,等到卸任再回兒子身邊,安德烈已經(jīng)是一個小伙子了。而此時,母子間卻多了一堵無形的墻,在同一個問題的看法上,雙方多次出現(xiàn)分歧,不同的兩代人,也是兩國人,中間還橫著東西文化,由此就產(chǎn)生了代溝。于是,母子倆用了三年的時間,以書信的方式,走入對方的心靈。龍應(yīng)臺“第一次了解了自己十八歲的兒子”,安德烈也“第一次認識了自己的母親”。安德烈曾在信中這樣告訴母親:“媽媽,你跟我說話的語氣和方式,還是把我當十四歲的小孩看待,你完全無法理解我是個二十一歲的成人。你給我足夠的自由,是的,但是你知道嗎?你一邊給,一邊覺得那是你的‘授權(quán)‘或’施舍。”書中很多這種語言犀利、一針見血的文字,點名了安德烈不希望媽媽還像對待孩子一樣對待他,希望自己能獨立,能長大。。。這些文字,促使龍應(yīng)臺去思考,去改變,努力使自己重新變?yōu)槟莻讓兒子既愛又喜歡的媽媽!

      對比之下,想想我們中國的家長,不管孩子是不是已經(jīng)長大了,只要站在我們身邊,他的身份就永遠只能是“孩子”,永遠是被照顧和服從的對象,而完全忽略孩子內(nèi)心的感受。跟女兒說看了這本書,覺得自己真應(yīng)該向龍應(yīng)臺學(xué)習(xí),真的羨慕母子間無所不談、暢通無阻的溝通交流方式,不想女兒開心地說:“其實媽媽已經(jīng)做的很好了!”那一瞬間眼睛竟?jié)駶櫫,感動于女兒如此理解體諒媽媽!想想女兒上中學(xué)以來,因為學(xué)習(xí)任務(wù)變得繁重,我總想讓她變得更高效,更井井有條,為此沒少嘮叨甚至大發(fā)雷霆。好在女兒比較理解媽媽的良苦用心,有時雖有不耐煩,但從不頂撞。這對于進入青春期的孩子來說,實屬不易!《親愛的安德烈》母子間的書信交流,也讓我想到了,當與青春期的孩子出現(xiàn)分歧時,何不用字條交流來解決問題呢?之后,女兒的`書桌上多了一個小本本,每當我有什么建議時,把這些想要說的話寫在上面,我少了更多的嘮叨,女兒則更多了一份理解,合理的建議她總能欣然接受并樂意和我交流。母女之間又回到了朋友般無話不談的理想狀態(tài)!是的,“孩子”也是一個獨立的人,也是有資格獲得尊重的,也是需要平等對待的。對于青春期孩子來說,擁有和諧的親子關(guān)系,還擔心你的孩子有多叛逆嗎?

      真幸運自己在孩子青春期之時遇到《親愛的安德烈》這本書,讓我也有幸走入孩子的內(nèi)心世界。這是一本家長和孩子都適合閱讀的書籍,母親可以從安德烈的字里行間知道同齡人的孩子心里想什么;作為孩子,站在安德烈的角度,看看龍應(yīng)臺一封封飽含愛意的回信,也許會對父母有了更多的理解。

      希望爸爸媽媽們也能靜下心來讀一讀這本《親愛的安德烈》,把我們嚴肅的愛變得溫情一些,多給孩子一些柔美的微笑,讓孩子們在愛的氛圍中健康快樂地成長!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4

      親愛的安德烈,一本母子三年互通書信的書。然而這本書中的交談卻并非日,嵤,更多的是一種對文化,對人生,對社會,對民主制度的思考與探討。母親與兒子之間的探討。

      雖然我的母親她在我心中永遠偉大,無人可取代。但是我是有些許羨慕安德烈,能有可作為知己的母親。讓我驚訝的是,安德烈在他20歲的年紀,竟有如此的思想。民主與自由,這也是他與身在德國的朋友經(jīng)常談?wù)摰脑掝}。然而在我們中國,可以看到的是,到處是迷惘,沉淪,麻木的'青年一代,包括我自己,總認為政治離我太遠,自由,又是什么東西。也許是一直生活在這樣的社會環(huán)境中,我們已經(jīng)習(xí)以為常。什么是自由?能交談,能旅游,能運動,能選擇,這就是自由嗎?可是言論自由,選舉自由,我們沒有。然而,沒有言論自由,對于我們大多數(shù)來說,仍然不算是什么壞事,我們無所謂,是因為我們根本沒有思想的自由,社會也并沒有鼓勵我們青少年去思考我們的制度,我們的社會希望的是,你接受,習(xí)慣并服從這個制度吧。當一個社會禁錮了人們的言論,禁錮了人們的思想,這個社會還能發(fā)展嗎?不是死水一潭嗎?

      文化,是個很沉重的東西,沉重的文化,決定了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格調(diào)。經(jīng)歷了納粹之后的德國,是嚴謹,低調(diào)的,同時又深深懺悔的。人們甚至不愿意去觸碰那段歷史。我想至少這點,讓我對這個日耳曼民族深深的喜愛,深深的敬仰。對于納粹所犯下的罪行,他們能夠深深懺悔,并一直牢記于心。日本與之相比,又如何。

      我們的文化呢?中國的文化是什么?身處國外,我能引以自豪的是什么?我想,只有我們悠久的5000的歷史了。可是悠久的歷史并不是我們的文化,歷史已成過往,歷史沉淀下來的有什么?我看到的是我們青年一代的中庸,隱忍,浮躁,麻木,沒有思想。甚至我自己都活在迷茫與麻木中。沒有了思想的文化,沒有了思想的社會,多么可怕!

      人文關(guān)懷這點是龍應(yīng)臺,這位曾經(jīng)的文化部長,一直在書中反復(fù)提到的。人文關(guān)懷,是什么?我個人的看法是,是在一種文化下,人與人之間的那種和諧的交流,社會對身處此社會之下的人們的一種態(tài)度。百度如此解釋,“人文關(guān)懷,一般認為發(fā)端于西方的人文主義傳統(tǒng),其核心在于肯定人性和人的價值,要求人的個性解放和自由平等,尊重人的理性思考,關(guān)懷人的精神生活等。”接下來是長篇累牘的社會主義下的人文關(guān)懷政策,當然少不了領(lǐng)袖的人文關(guān)懷,再配上人文關(guān)懷圖片。個性的自由解放,尊重人的理性思考,這些,在我們中國可以看到嗎?主流媒體每天將那些毫無意義的新聞以及評論以各種方式灌入我們腦中,充斥我們的視線,麻木我們的思想。談何思想的自由解放,又談何尊重理性思考?我們的人民缺乏批判性,缺乏質(zhì)疑與反抗性,這不都是在中國這個社會制度的人文關(guān)懷下的結(jié)果嗎?

      最近突然悟了一句話:因為懂得,所以慈悲。張愛玲說這句話時是以一顆女人的心態(tài),在見過無數(shù)次的個性簽名以及轉(zhuǎn)載后,讓我覺得這句話是在很酸很膩,F(xiàn)在想來,這句話說的很對。因為體會過痛苦,受過創(chuàng)傷,所以懂得深受苦難的人。因為懂得,所以有悲憫之心,所以以這顆慈悲之心去關(guān)懷他人。若普天下人人可以因為懂得,所以慈悲,想來這世間便多了許多和諧,少了許多傷痛。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5

      二十一歲,讀完《親愛的安德烈》后我才意識到,今年我也是二十一歲。

      大學(xué)生活已然兩年,每天思慮的不再是中午吃什么晚上吃什么,雖然大部分時間還是花在了發(fā)呆、電影和看書上,但看著周圍的同學(xué)開始埋首于實習(xí)和考研的事情,寫大把的簡歷參加大把的面試,心里不免也有一點忐忑慌張。有時會整夜整夜的睜著眼睛,憂慮前方的路看不清方向。特別是當朋友問起以后的路怎么走,是工作還是考研時,我發(fā)現(xiàn)我還沒有想的那么遠,于是也就閃爍其詞搪塞了過去。

      二十一歲,是該看清未來方向的時候了吧。也確實已經(jīng)過了塞上耳機就能逃避一切的年齡,不可以再任性耍賴,不可以再自以為是,不可以再覺得自己獨一無二不可代替。連承認自己的局限和渺小,接受“我很平庸”這個事實也變得理所當然。誠然,天才常有,而偏偏我們不是,可是即使再不情愿,也要承認人是生而不平等的,天才只是少數(shù)人頭上才有的`光環(huán)。如若與其對比,只能讓平庸的我們自慚形穢而毫無意義。但即便不求名垂千古流芳百世,也不甘心泯然眾人。MM對安德烈說:“我也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成就,而是因為,我希望你將來會擁有選擇的權(quán)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蔽液苜澩@個觀點,卻也讓我想起電影《后悔無期》中的一句的話:在大城市,有關(guān)系有勢力,就會比別人更公平。現(xiàn)實就是這么殘酷的吧~

      站在學(xué)校和社會十字路口上的二十一歲,免不了迷惘,前方亦是迷霧,只有靠自己的雙腳才能踩出自己的天地。關(guān)于學(xué)業(yè)、感情、工作,現(xiàn)實中殘酷的一切,該來的總會來的,與其到時候不知所措睜著惶恐的眼尖叫不出聲,不如直面到底。朋友今天說,美好永遠是建立在現(xiàn)實的殘酷之上的。我不贊同,卻從千萬個例子中舉不出一兩個來反對。

      安德烈問MM,當我們開始談事業(yè)、結(jié)婚、家庭時,怎么有人已經(jīng)身在其中了?二十一歲,無論從身體上還是心靈上來說,都是徹徹底底的成年人。朋友說,“成年人”這三個字的意義對他來講就是能光明正大地看毛片,玩笑之外,我看到的是更為成熟的、能承受壓力的獨立自主的態(tài)度。孩子會說大人總是忙忙碌碌的活著,干自己不喜歡卻又不得不做的事情,然后埋怨每天按部就班的工作。我很心痛,人生不該是自己給自己畫的一個“不得不做”的圈,然后乖乖的呆在里邊對生活的妥協(xié)。其實沒有什么是不得不做的,在被逼著做這樣的妥協(xié)之前,我們應(yīng)該為擁有“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的權(quán)利而努力。

      最后,關(guān)于人生,MM的比喻很精彩,分享下:

      “人生,其實像一條從寬闊的平原走進森林的路。在平原上同伴可以結(jié)伴而行,歡樂地前推后擠、相濡以沫;一旦進入森林,草叢和荊棘擋路,情形就變了,各人專心走各人的路,尋找各人的方向。那推推擠擠同唱同樂的群體情感,那無憂無慮無猜忌的同儕深情,在人的一生中也只有少年期有。離開這段純潔而明亮的階段,路其實可能愈走愈孤獨。你將家庭羈絆,被責任捆綁,被自己的野心套牢,被人生的復(fù)雜和矛盾壓抑,你從叢林深處走去,愈走愈深,不復(fù)再有陽光似的伙伴。到了熟透的年齡,即使在群眾的懷抱中,你都可能覺得寂寞無比!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6

      這個星期,我讀了《親愛的安德烈》這本書,令我感觸頗深。

      《親愛的安德烈》是由著名作家龍應(yīng)臺和她的兒子合著的一本書,書中摘錄了一位母親與她的兒子經(jīng)過信件來互相了解,大意是:在安德烈十四歲時,龍應(yīng)臺離開歐洲,前往臺北任職,于是,這對母子暫時的分開了,等到卸任再回兒子身邊,安德烈已經(jīng)是一個小伙子了,龍應(yīng)臺發(fā)現(xiàn),四年間,兒子長大了,母子間卻多了一堵無形的墻,如往往在同一個問題的看法上,雙方多次出現(xiàn)分歧,龍應(yīng)臺感到兒子變了,他們是不一樣的兩代人,也是兩國人,中間橫著東西文化,于是,母子倆用了三年的時間,以書信的方式,進入了對方的世界、心靈,龍應(yīng)臺“第一次了解了自我十八歲的兒子”,安德烈也“第一次認識了自我的母親”。書中安德烈向母親這樣寫道:”媽媽,你跟我說話的語氣和方式,還是把我當十四歲的小孩看待,你完全無法理解我是個二十一歲的成人。你給我足夠的自由,是的,可是你明白嗎?你一邊給,一邊覺得那是你的‘授權(quán)‘或’施舍‘”,書中不乏這樣的片段,語言犀利,點名了安德烈不期望媽媽還像對待孩子一樣對待他,期望自我能獨立,能長大。

      就在我的身邊,就有這樣一個的例子。我的一個好朋友——婷婷,平時在學(xué)校里學(xué)習(xí)成績很優(yōu)異,是他們班的班長,是一個有個性,有創(chuàng)意的女生,在他們班,她很受同學(xué)們的歡迎,有異常多的好朋友,活潑又開朗,可是,回到家中她就像變了個人似的,沉默不語,每一天回到家就埋頭寫作業(yè),把自我悶在房間里,不喜歡和家人交流,把心靈的窗子也關(guān)得緊緊地,似乎不想讓一絲陽光照射進來。在家中不喜歡和父母傾談,她總是說與父母沒有話題可聊,可是和我在一齊時,她就有說不完的話題:學(xué)校發(fā)生的趣事、她的好朋友的情景、她在學(xué)校的表現(xiàn)等等。之后,我與她進行了很深刻的一次交流,才明白:婷婷的爸爸又經(jīng)常出差,所以沒有時間與爸爸媽媽交流。

      我和她是有一些區(qū)別的',我喜歡傾訴,總覺得歡樂的事情應(yīng)當與每個人分享,所以,我是很喜歡和爸爸媽媽聊天,他們明白了我的情景,也會很歡樂,這就讓我感受到父母其實很關(guān)心我,她們在傾聽我的話,我們在一齊學(xué)習(xí),他們在陪伴我成長。而婷婷不喜歡與父母交談,覺得自我與父母之間有代溝,無法溝通,因為此刻的青少年都比較新潮,對網(wǎng)絡(luò)的詞匯比較熟悉,而有些父母并不了解自我的兒女到底喜歡什么,對什么感興趣,兒女又總是說些網(wǎng)絡(luò)潮語,就導(dǎo)致家長和兒女只見沒有共同語言,婷婷的內(nèi)心也就更加封閉了,讀了《親愛的安德烈》這本書,我很想把這本書送給婷婷,期望她能經(jīng)過閱讀這本書,理解爸爸媽媽的不容易,因為生活的重擔,使他們有些無暇顧及你的一些喜好,書中的一句話點明了多少青少年想擺脫父母,獨立生活的心聲:“也就是說,你到今日都還沒法明白:你的兒子不是你的兒子,他是一個完全獨立于你的‘別人’!”恐怕婷婷也有過這樣的想法吧!使婷婷與爸爸媽媽之間的隔閡能夠慢慢被清除,變回那個開朗大方的她。龍應(yīng)臺明白了兒子的想法,相信只要婷婷主動與父母交流,父母必須會明白她的想法的吧!

      我期望天下的父母看這本書,讓同學(xué)們閱讀這本書!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7

      龍先生的《孩子你慢慢來》中的安安才幾歲,一個剛開始做母親的媽媽充滿欣喜和好奇的看著兒子的成長,歲月悠悠,可愛的安安已長成親愛的安德烈,在《親愛的安德烈》中,母子的書信交流,龍應(yīng)臺對正處于叛逆的青春期孩子的教育給我深刻的啟示。

      讀了龍應(yīng)臺的《親愛的安德烈》,我有一種找到了知音的感覺,更有一種“相見恨晚”的感覺,書中那些關(guān)于父母與子女的關(guān)系的描述,那些在我獨到的見解令我耳目一新,書中那個既有成人的老道,又不乏孩子的偏激,既睿智幽默,又不失天真爛漫的安德烈更是給我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在此書中作者討論的話題包羅萬象,例如對感情世界的迷惑、自我價值的'追結(jié)、對全球化的看法及討論,也有讀者的回應(yīng)引申出人省思的議論。不僅僅動人,并且滌蕩人的胸懷。

      現(xiàn)實生活中,孩子的教育問題令多少人有一種難以名狀的壓抑身為教師的我也不明白如何去觸動孩子的心靈,《親愛的安德烈》中母子之間的睿智對話,觸及了我的神經(jīng)。

      從這本書中,我看到了對孩子的尊重和肯定是多么的重要:菲力浦在第34封信《獨立宣言》中總結(jié)歸納出一個十分精辟的結(jié)論:歐洲人看人是看年齡的,只要滿十四歲了,連教師也要用“您”來稱呼學(xué)生?墒,中國的家長和教師卻往往忽略孩子的年齡,而是刻意的去強調(diào)輩分、尊卑,不管孩子是不是已經(jīng)長大了,只要站在爸爸、媽媽或是教師身邊,他的身份就永遠只能是“孩子”,永遠不能得到尊重,永遠只能選擇服從。難道在中國人眼里,孩子只能算一個成人們隨身攜帶的物件中國人之所以不肯尊稱一個14歲以上的少年為“您”,僅僅是為了保全那點少的可憐的面子嗎順著菲力浦的遭遇探究下去,我又發(fā)現(xiàn)了一點,那就是中國的父母在夸贊孩子時總是對他的父母說:“你的兒子真厲害!”,“你的女兒真棒!”……諸如此類,真是可笑,這到底在夸誰呢由此看來,在東西方在對待孩子的觀念真的有著巨大的差異。

      其中最令我感動的篇章是《給河馬刷牙》,資料是作者安德烈對他的母親說:“我覺得我將來的事業(yè)必須比不上你和爸爸……,要理解一個事實,那就是,你有一個極其平庸的兒子。”而龍應(yīng)臺回答:“對我而言,最重要的不是你是否有成就,而是你是否歡樂。我要你用功讀書,不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而是因為我期望你將來能擁有有選擇的權(quán)利……”“平庸”是跟別人比,“心靈的安適”是跟自我比。

      我們最終極的負責對象,千山萬水走到最終,還是“自我”二字。讀完這一段,龍應(yīng)臺對要求兒子讀書的精辟詮釋,帶出另一種想法,“用功讀書”其實是讓自我有更好、更多的選擇權(quán)。從事自我喜歡的工作而不是為了謀生,這才會在心中產(chǎn)生成就感,而成就感會給我們歡樂。為了傳遞這一信息,我也特意讓女兒也讀一讀這本書,異常是對于龍應(yīng)臺關(guān)于“讀書”的精辟見解,我們母子之間還進行了一次討論:想從事自我喜歡的工作,就必須具備必須的競爭本事,就必須努力學(xué)好本領(lǐng)。為了將來的歡樂,今日必須用功讀書。看來“用功讀書”并不是我們中國孩子的“專利”,我們崇羨的西方人要用功讀書。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8

      一直都很喜歡龍應(yīng)臺的文章,質(zhì)樸清新的文字中,卻不乏哲思與智慧。近來又看了她的《親愛的安德烈》這本書,兩代人的促膝長談,在驚嘆他們之間無話不談的同時,也發(fā)現(xiàn)他們在信中提到的很多觀點,對于我們來說,是那么真實可觸。

      最讓我觸動的是他們這些國外孩子思想的成熟。先談?wù)劮评瞻,一個五年級的孩子,對于他不喜歡的任課教師,他的處理,他的`思考,他的對策,讓我嗟嘆不已,至少我在那個年齡,是沒有這么嚴密的邏輯思維的。其次是安德烈,同樣作為19歲左右的大學(xué)生,在他面前,我真是相形見絀:他對于故鄉(xiāng)的懷念,對于國家的思考,對于自身道德的反思,對于社會的觀察……在他的多封信中,我感受到一個成熟睿智的靈魂,獨立善思的人格。當他在思考這些在我看來高深遙遠的社會現(xiàn)實之時,我卻拘泥于看劇,逛街購物。人與人之間的差距,從這些小事都顯露無遺。

      其次是他們身上的獨立自主意識。一次,龍應(yīng)臺打算帶他們倆兄弟去中國到處逛逛,心中已想好去哪些景點。但他們兩個異口同聲地說:“和你一起去多沒意思,一切都被安排好了,我們要自己去認識謝謝城市。”龍應(yīng)臺就被這樣無情的拒絕了,兩個孩子自己開拓他們的中國之旅了。轉(zhuǎn)念一想,中國的父母,如果帶孩子去國外,會放人生地不熟的他們獨自行走在異國他鄉(xiāng),浪跡在那個陌生的國度嘛(他們還并未成年)?我想大部分父母是拒絕的。他們會選好旅游地點,訂好酒店,找好搭乘車輛……把所有一切都安排的妥妥當當?shù),孩子們只管放心的玩就行了?/p>

      正因如此,同齡的中國孩子和國外孩子比,略顯稚嫩。安德烈在信中也提到,他看到一對大四的情侶,他們會像小孩子一樣,逗寵物狗,互相打鬧,所有的言行舉止,完全沒有成年人應(yīng)有的成熟穩(wěn)重。各地的讀者來信也明顯證明這一點:大三的孩子,還需要父母陪讀,沒有生活自理能力;研究生回鄉(xiāng)創(chuàng)業(yè)還是進城就業(yè),還要征求父母同意;博士生對于未來的規(guī)劃。還要同父母商量;一個快四十歲的教授,母親仍把他當成20歲左右的孩子……

      于是也想到了自己,一個已進入大學(xué)的成年人,但父母家人總還把我當成個小孩子。并不是要著急著宣誓著自己的主權(quán),證明著自己的成長,也不是煩惱著他們的叨擾管教,只是強烈的希望他們把我當成一個大人。如同“人之所以能,是相信能”這句話,只有他們相信我能夠獨立完成好一件事,并放手讓我去做,我才會真正成長!傍B籠里飛不出雄鷹,花盆里長不出蒼松”與其沉溺在溫暖的港灣,待在舒適區(qū),我更愿意前方荊棘叢生,驚濤駭浪。

      讀完《親愛的安德烈》這本書已經(jīng)許久了,但至今覺得回味無窮,哲思不斷。這本書對于很多事的看法,已經(jīng)它提到的諸多我所沒未觸及的方面,都讓我眼前一亮。不得不說,這本書,確實讓我學(xué)會了思考,懂得了一些東西。如此看來,也算值得。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9

      這個假期,我讀了龍應(yīng)臺的《親愛的安德烈》一書。這本書是由她與兒子安德烈在三年間每月一次寫給對方的書信組成的。在這本書中,我讀到了屬于龍應(yīng)臺孩子們的獨立宣言,它帶給了我許多啟發(fā)與感悟。

      一、中西方文化差異

      “獨立宣言”——這是這本書中第三十五封信的標題。在這封信中,菲利普的一個結(jié)論引發(fā)了我的深思:”媽,我覺得,差別在于歐洲人是看年齡的,譬如在德國,你只要滿十四歲了,老師便要用‘您’來稱呼學(xué)生。但是,中國人看的不是年齡,而是輩分。不管你幾歲,只要你站在爸媽身邊,你就是‘小孩’,你就沒有身份,沒有聲音,不是他講話的對象。所以,他才會用眼睛盯著你的爸或媽發(fā)問,由‘大人’代你回答!笨赐赀@段話,我仔細想了想,好像每次見到爸媽的朋友,有關(guān)于我的問題,他們從來都是向爸媽發(fā)問,主語基本都是“她”或者“你家可丞”。這是不是也是一種對我們小孩的.不尊重呢?是不是造成中國小孩不獨立,或者說大多數(shù)獨立的比西方的孩子晚的原因呢?

      但細心的人可能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前文我對自己,甚至是這一代人的稱呼是“我們小孩”。沒錯,按照輩分看待人的方式已經(jīng)在中國人的思維中根深蒂固;蛘哒f,這是我們中國獨特的傳統(tǒng)文化。是我們要傳承的“長幼尊卑有別”的理念。

      現(xiàn)在有許多人,特別是年輕人都在呼吁將孩子盡早獨立,學(xué)習(xí)西方對待孩子成長的方式與教育理念?梢呀(jīng)在心中扎了根的理念,又如何能被輕易改變呢?我并不認為兩種教育方式和理念哪一個全對,或者哪一個全錯。在我看來,兩種教育方式與理念其實是與兩個地方的社會,及傳統(tǒng)文化有很大關(guān)系的。所以,我們要選擇真正適合自己生活環(huán)境以及個人意愿的教育方式。

      二、關(guān)于母親

      在這本書中,我還看到了一個面對孩子追求獨立而手足無措的母親。在信中,我們可以看到母親對安德烈的關(guān)懷經(jīng)常被安德烈吐槽,或者生硬地接受。我在龍應(yīng)臺的文字間,讀出了一絲傷感與失落。我不禁深思:我們在追究獨立的過程中,是否也傷害了自己的母親呢?

      正嘗試著追求獨立的我,有時對于媽媽的關(guān)懷,也是這般不理解與不耐煩。叛逆期的到來也讓我有了反對父母意見的沖動。爭吵已不可避免。

      從龍應(yīng)臺的書中,我看見了一位母親,面對自己孩子的反對與指責竟是這樣無法應(yīng)付。試著從媽媽的角度考慮,如果有一天原本乖巧聽話的孩子,突然變得說話干脆,脾氣暴躁,嘗試追求獨立,不再像以前一樣依賴自己,還不愿與自己溝通,心里應(yīng)該很難過吧?赡芩齻冎皇窍胗米约旱慕(jīng)驗,讓我們在獨立的過程中少走些彎路,少摔跤碰壁,而我們卻對這些建議拒之不聽,是否也在無形中傷害了好意的母親呢?

      合上書本,我對媽媽又多了一份理解。

      這本書給教會了正在嘗試獨立的我許多,我也會在閱讀的過程中,漸漸感悟出屬于自己的獨立宣言。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10

      父母對于子女的愛都是無私的,可是,因為生活的年代不同,經(jīng)歷的事情不同,對于許多事情的看法和想法也會不一樣,看了《親愛的安德烈》我被龍應(yīng)臺與安德烈之間濃濃的親情和和諧的關(guān)系所感動。他們用文字溝通,說出了自己的想法,了解了彼此,真好。

      在我自身和許多周圍的好朋友之間,都曾聽到過這樣的抱怨,父母抱怨子女長大后不如小時候聽話,我們則會覺得父母不理解我們。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在許多事情上有了自己的想法,這些想法在父母看來卻是不聽話。龍應(yīng)臺在《認識一個十八歲的人》一文中說過的一句話讓我很有感觸:“我失去了小男孩安安沒有關(guān)系,我可以認識成熟的安德烈!边@樣的心態(tài)在我看來是很難得的。許多人都認為,孩子長到八十歲,在父母眼中,永遠是孩子。而我們在漸漸成熟,開始有不同的想法,渴望得到理解,希望能夠不再被當成孩子,盼望長大,想要擁有自己的'主見,因為我們也是一個個獨立的人。

      安德烈寫信的時候和我現(xiàn)在的年齡差不多,在他的文字中,我總能找到自己的影子。龍應(yīng)臺覺得安德烈不夠嚴謹,而我卻覺得這才是真正屬于自己的生活,如果生活、寫作,什么都是一板一眼的,那會失去許多真實的東西;蛟S成年人認為做好一件事就是該認認真真、一絲不茍,我也明白這個道理,可是,我更多的是想把一些事在輕輕松松的環(huán)境中完成,而不是成為自己的負擔和束縛。書信成為了兩人溝通感情的橋梁,可以暢所欲言,真是一個不錯的溝通方式呢。

      父母與我們生活的時代不同,他們在這個年齡的時候,或許有著許許多多的不知道和不了解,自然是比不上我們這信息傳播速度極快的年代。我們現(xiàn)在想要知道什么事,上網(wǎng)一查就好了,可是在那個時候,沒有電腦,沒有網(wǎng)絡(luò),想要得到信息,只能靠人為傳播。曾經(jīng)也聽媽媽說過她小時候的故事,可是,遠沒有這樣直觀的感受。看了這些文字,我理解了媽媽,我們生活的時代是不一樣的。我們擁有的高科技產(chǎn)物,是他們小時候無法想象的,細細想來,真是有一份感動。

      在比賽中,為哪個隊伍加油?是為自己國家加油還是為別國加油?這個問題,或許許多人包括我都會毫不猶豫地選擇為自己的國家加油,因為這是一種榮譽。而龍應(yīng)臺則是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她會為弱者加油。在愛國的同時,龍應(yīng)臺看到了國家的另一面,并不完美的一面,這是許多人難以做到的吧?

      在少年時,我們會有屬于自己的生活和娛樂方式,不想完全被父母知曉,此時,就需要他們更多的理解和信任了。在安德烈的生活中,曾提到“性”、“藥”、“搖滾樂”,我想這只是一種比喻,而作為母親的龍應(yīng)臺卻因此緊張。我明白這是一種愛,可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出發(fā),不管發(fā)生什么事,我都希望爸媽相信自己。如果得不到信任,我便會選擇深藏自己,因為我覺得很難過。信任,無論是在親人還是朋友之間,都是重要的。

      這點點滴滴的一切,正是說明了兩代人之間的差異,但是,能夠把這些差異變得和諧,互相之間能夠理解,真是很好。其實,我也很盼望這樣的和諧。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11

      《親愛的安德烈》,兩代人身處不同國度地域之間的對話,媽媽雖然無法填補四年的空白,她選擇的是這樣的方式去主動了解兒子的十八歲,去參與兒子的成長,一封封信推倒了她和兒子之間那座無形的墻,兒子也通過書信第一次去認識了自己的母親。信是他們交流的橋梁,很真切,很生活,三年的通信時間,讓他們彼此進入了對方的生活、世界和心靈。

      并不是每一位父母都會像書中的MM.一樣缺失孩子成長中的四年,但為什么很多父母也漸漸對自己的孩子產(chǎn)生了距離感呢?比如你,比如我,會不會有相同的感受。什么時候我們開始陷入一種矛盾“孩子渴望父母的理解,父母希望孩子的體諒”?

      自打記事起,我的父母就跟我們講他們以前的生活,怎么怎么樣艱苦,那時候的他們是多么努力地才熬出了頭,才有了現(xiàn)在的生活。我不是沒有感觸,只是我不了解那個時代,那段屬于父輩的歲月。初讀此書,我感受很深,文中的MM.也像我的父母一樣給安德烈講她的十八歲,她曾經(jīng)的那些過去。想必我們這一代人永遠也無法領(lǐng)會到那個時期的'父母的艱辛。但每一代人都有他自己的路要走,我們也有我們要面對的世界,我們也知道要知足,我們也不想自己依賴著誰來過一輩子,來自外界現(xiàn)實的壓力也是上一代人難以想象的。

      我們這一代人有與安德烈相同的思想和太多太多的共鳴,我也曾向安德烈那樣掙扎著尋找什么是我真正愛做的事情;我也曾戲謔地要求別人不要浪費糧食,只因非洲很多孩子不想我們那么幸運,他們死于饑餓,死于營養(yǎng)不良;我也曾質(zhì)問過自己,該不該給街邊的乞丐一些錢,為什么我也會陷于這種給與不給的猶豫中…..我們90后在拋開一些輕狂頹廢的外殼后,你們是不是也應(yīng)該發(fā)現(xiàn)我們的閃光點?在面對現(xiàn)實給予我們的重重壓力時,我們希望聽到的還是那句像文中的MM.那樣一句話,“對我來說最重要的,安德烈,不是你是否成就,而是你是否快樂”。是不是父母的疏于表達,還是表達了我們卻未能察覺呢?

      其實父母表達過,我們只是不能接受他們表達的方式,是否你經(jīng)常聽到“撐不住了,想家了,就回來,爸媽給你做好吃的”,他們不會問你“工資多少”,只會喋喋不休地問“辛不辛苦,有沒有好好吃飯”。他們就像MM.一樣關(guān)心僅僅是我們,而不是我們的工作,我們的成就。永遠不要埋怨你們?yōu)楦改甘チ俗约海驗楦改冈缭谟辛四銈兒,便失去了他們自己。我這樣想過,是不是我的父母也像MM.一樣曾經(jīng)或者一直那么渴望想知道我的想法,是不是他們也疑惑我與他們之間的距離感到底是怎么產(chǎn)生的,是不是我曾經(jīng)無視他們做出的改變。試著問自己這些問題時,我不知不覺地站在他們的角度上去看,去體會,愧疚之感油然而生,我能做的到底還是微不足道的,原來父母為我們付出的要我們?yōu)樗麄冏龅氖露嗟枚唷?/p>

      這些屬于兩代人之間的疑惑,我想在MM.這位母親與安德烈的對話中可以找到答案。希望每一位我們這代人,都能在為人父母之前去了解父母與孩子之間的微妙的角色轉(zhuǎn)換,把“孩子渴望父母的理解,父母希望孩子的體諒”轉(zhuǎn)化為“互相理解”。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12

      一直特別喜歡讀這種貼近生活的書,可能是好理解或者是得到某一瞬間的共鳴。我熱愛人與人之間的碰撞和交流,就像三毛書中寫的朋友親情的那些暖和怨總讓我悲傷或溫暖。在這種美好的生活中如果再有一點感情的點綴,讓人很容易愛上這個世界。

      龍應(yīng)臺帶有中國母親的特點卻又有一些特別,安德烈?guī)в卸畾q年輕人的心聲特點卻又有異國的風情。今年我二十,不得不說當讀到他說我是一個平庸的人,我心里震動一下。我想我也是比他更更平凡的人。三流學(xué)校沒有志向沒有興趣大概我最迷茫的時候就是此處吧。我想我就是注定平凡的人,所以我就是盡情做自己想做的事?梢酝嬗螒驎r大喊大鬧沉浸其中,可以夜晚叫上朋友跑出學(xué)校游蕩城市的角落,可以坐在那里看上一下午的書,可以對路過的人肆意大笑,我想這是二十歲的我獨特的迷茫和頹廢,我沒有目標便只好浪費生活。想起家中的親人何不內(nèi)疚,但是我難以邁出我的步伐達到他們的期待,只好做生命的享受著,我是一個小小平凡的人。當龍應(yīng)臺說出我只想讓你快樂,如果我淚腺發(fā)達肯定會流淚。因為我們都想做令人驕傲的孩子,同時也渴望理解。

      倆代人的溝通帶有親情的傳遞也有思想的碰撞,特別有意思。我想交流才是真誠的傳遞方式。當我們想了解一個人,就要跟他說很多的話,真誠的說話。在中國不得不說親情的重量是最重的,但是那是父母一昧的給予他們的愛,孩子也要尊重父母努力的達到期待。這是親情么,是,這是幾千年的.親情,但我想算一種賦予的契約,做父母的應(yīng)該怎么做做孩子的應(yīng)該怎么做。我們從未了解彼此。這不是那種你知道你怎么做你爸會痛扁你也不是你媽看你一眼就知道你拉的什么屎,是那種你說出一個觀點,竟然是認同或者討論,而不是那種你一個小孩子懂什么。我想在中國很難,因為父母給予的太多,連龍應(yīng)臺這種開明鼓勵獨立的母親,在孩子說抽煙喝酒什么時候第一反應(yīng)就是去詢問和勸誡,他們不管自己孩子有沒有主見或者在何種心情下做這種事,只知道這不好要停止。這就父母身上那種你永遠是小孩,我要永遠保護你。這種深愛,大概很多時候都讓孩子喘不動就想他們能把心放在自己身上,享受自己的日子。可當我們?yōu)槿烁改赣质侨绱,這是典型的中國情感。沒有好壞,只是想要隨著時間的推移這會慢慢改變。當讀到安德烈說他看到中國二十歲的年輕人的幼稚表現(xiàn),我羞紅了臉,因為我也如此。

      一個母親能與孩子這么交流,是一種多大的感動。我們都退讓一步,不能全部認同但我學(xué)著理解你的世界。以上吐槽了可多,其實是隨心寫。我知道這邊本書感動的是親情,我也羨慕能如此真誠的同最愛的人交流。我更喜歡他們討論的香港人的快生活對政治的討論對恐懼的討論去愛情的見解,這才是內(nèi)容,是生活。是倆代人的不同是碰撞,但是我讀了共鳴也讀到了感悟。原來每個人都是如此有意思。說是心靈雞湯吧,也算,但我不認同。因為我并不是求雞湯而來,我只想看看這對母子的不同和思想的不同階段,一個二十歲的世界和一個四十的世界和增加我們對生活的感悟。

      不管是誰,只要我們愛,都要想著去了解,在生活中永遠不要忽略與他人的溝通。這是愛應(yīng)該有的最初步驟。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13

      周末,閑暇之余,我看起了很久之前的買的親愛的安德烈,之所以會買這本書,還是因為好奇,沒想到,當我翻開親愛的安德烈后,我就被這本書吸引了。

      “也就是說,你到今天都沒法明白:你的兒子不是你的兒子,他是一個完全獨立于你的別人!

      這句話印在《親愛的安德烈》的封面上,也深深地印在我的心里。當我第一次看到這句話時,覺得非常奇怪:一個兒子對自己的母親說這樣的話,難道不怕她傷心么?后來我才明白,安德烈不過是想擁有一個成年人應(yīng)當擁有的自由,只是他的言語比較直率罷了。東西方文化對自由、獨立的理解的巨大差異使成長在德國的安德烈對自己的中國母親有著諸多不滿和疑惑。

      那自由又是什么呢?難道就是書中提到的“性、藥、搖滾樂”?絕對不是。如果整天沉浸在那樣的“自由”中,只會使人不斷地墮落。所以安德烈也說,“性、藥、搖滾樂”只是一種隱喻,暗指生命中的種種樂趣。我想安德烈所想要的自由,應(yīng)該就是每天都能感受到這種樂趣,并且無憂無慮地去享受。

      是啊,誰不想擁有自由,尤其是像我們這樣的青少年,在即將成年的.時候,在似懂非懂之際。但是又有多少人在得到自由后能很好地管理好自己的?我覺得應(yīng)該不多吧。畢竟自控能力可是一項極其高深的技能。所以也才會有那么多人覺得自己擁有的自由是父母的施舍。可是反過來想想,當我們成為家長后,我們會不管自己的孩子,給他們100%的自由嗎?有責任心的人一定會說“NO”的吧。

      就我個人來說,我對自己所擁有的自由還是很滿意的。因為我覺得隨著我的成長,我擁有的自由也在不斷增多。比如我上小學(xué)的時候,爸媽總是要限制我看電視的時間,因此在那時我是不敢隨便碰電視遙控器的。當我上了初中后,爸媽對我在看電視方面就很少管了,因為我已經(jīng)能合理安排看電視的時間了。又比如前不久爸媽才給我買了第一個手機,他們也是認為我有能力控制自己,才放心地這樣做的。在我有了手機后,他們也從來不過問我用手機的情況,我對此也很滿意。所以我覺得自由雖然像安德烈說的那樣是天生的權(quán)利,但是需要父母好好控制。我認為父母就應(yīng)該在適當?shù)臅r候給予孩子適當?shù)淖杂,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漸漸放寬管理。而不是什么都把孩子管得很死,成年后放任不管。

      在我看來,安德烈真的是一個很幸運的人。從書中我總能讀到安德烈的自由,安德烈的生活充滿了樂趣,他喝酒、聊天、聽歌、開party、旅行......簡直是五光十色,豐富多彩。我總是在想,要是我也能有他這般的生活,我一定會非常滿足的?墒俏覅s又從書中讀到了許多安德烈對母親龍應(yīng)臺的不滿,不滿母親的多管閑事,不滿母親的“無知”。我覺得安德烈似乎對自由的要求過高了一些,或許也沒有,只不過又是東西方的文化差異?

      自由其實有很多種,但我覺得最復(fù)雜的自由,就是父母給予孩子的自由。這自由是父母想給卻又不想給的,也是孩子最想得到的。父母在給予孩子自由時,總是附帶著許許多多、這樣那樣的情感。雖然我身邊大部分朋友的家長都是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漸漸放寬管理的,但也有少數(shù)家長在孩子小的時候給予很多自由,等孩子長大后反而管得很死,真是令人費解。

      我希望推介這本親愛的安德烈給每個人讀一讀,一定會受益匪淺的。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14

      人與人之間,有語言,但是沒有交流。這句話真是讓我感觸很深。龍應(yīng)臺是一名作家,但更是一名苦口婆心的普通母親,她以最樸實無華的言語打動兒子安德烈的內(nèi)心深處,用溫柔的口吻。堅定的語氣,訴說中國籍的媽媽為什么會這么想,這么做,不為說服,只是要誠實表達心中感受。

      于丹〈論語〉心得里面有這樣一段論述:"這個世界上所有的愛都以聚合為最終目的,只有一種愛以分離為目的,那就是父母對孩子的愛。父母真正成功的愛,就是讓孩子盡早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從你的生命中分離出去,這種分離越早,你就越成功。" 看了這本書,我看到了他們之間如此坦誠的交流。他們母子以書信的方式進入了對方的生活、心靈和世界。這是一種很好的尋求母子溝通的方式,同時反映了當代青年與母親之間的代溝,不同年代的教育和經(jīng)歷反映出來了不同的理念。

      讀后不由我想起來我與學(xué)生的溝通,在學(xué)生的教育中,交流和理解是溝通的關(guān)鍵,一味強求命令式的教育必然失敗,對于成長中特別是逆反期的學(xué)生如何因循誘導(dǎo)是一門很深的學(xué)問。老師的壓力,家長的攀比,就業(yè)的壓力,我也曾經(jīng)為學(xué)生飽受煎熬與不安,在面對面交流產(chǎn)生抵觸情緒時也采用過書信的交流,但效果甚微。 身教重于言教,教師只有用自己的行為來感化孩子,沒有特權(quán)讓學(xué)生聽自己的,讓學(xué)生按自己的模式去生活和思考, "成長只是在獨立與放手之間" 。

      與學(xué)生個體的課外交流的內(nèi)容包括學(xué)習(xí)、生活以及今后的工作等方方面面,無論是書本上有的還是沒有的,無論是學(xué)科知識還是其它方面的,無論是答疑還是教師的'有意引導(dǎo),一般有較強的針對性、目的性和現(xiàn)實性,都能為學(xué)生的素質(zhì)提高與能力的發(fā)展服務(wù)。我們的教育目的就是要發(fā)展學(xué)生的專業(yè)能力與提高學(xué)生的綜合素質(zhì),使他們能協(xié)調(diào)地融人到社會群體中,適應(yīng)社會發(fā)展的需要。

      學(xué)生總是很敏感的,教師滲透在交流中的真心與關(guān)愛,會很容易被感受得到,并對其內(nèi)心產(chǎn)生震撼:既然教師在課外都那么關(guān)心、愛護與幫助自己,沒有理由把教師拒之于心靈的門外。學(xué)生認同了教師,就會樂意接受教師的教導(dǎo),親其師,信其道。"現(xiàn)在一些學(xué)生厭學(xué)、偏學(xué),不服管教,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無論是何種原因,良好的師生關(guān)系、適當?shù)膸熒涣鳎伎梢杂行Ц淖儗W(xué)生的不良情緒,把他們引到健康發(fā)展的軌道上來。

      教師的人格魅力及待人處世的良好習(xí)慣,會自然而然地影響著學(xué)生,對學(xué)生產(chǎn)生潛移默化的積極作用,使學(xué)生終身受益。在歷屆畢業(yè)生的就業(yè)跟蹤中發(fā)現(xiàn),那些善于交流、善于鼓勵又具有愛心 、責任心的教師,其教出的學(xué)生較受社會的歡迎, 所取得的成就也相對較高。其實,國外大量的實踐與研究早已表明,學(xué)生和教師的關(guān)系,影響著學(xué)生多方面的行為表現(xiàn),對健全學(xué)生人格、培養(yǎng)他們對社會適應(yīng)能力產(chǎn)生深遠的影響。

      此外,隨著交流量的增大,交流的面也自然會擴大,涉及到現(xiàn)實生活的方方面面,更貼近生活、貼近現(xiàn)實,有助于遏制"高分低能"的現(xiàn)象。

      有人曾疑惑,成長真的只是在在獨立與放手之間嗎?讓我們嘗試著縮短心與心的距離,讓我們師生靠得近些,再近些。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15

      當寫下這個題目時,便覺得一陣心如刀絞。中國的家長在給了孩子足夠的自由后,覺得那是自己的“授權(quán)”或“施予”,他們并不覺得那是孩子們本來就有的天生的權(quán)利。對,他們的心態(tài)已經(jīng)在不經(jīng)意間暴露無遺。也就是說,他們到今都沒法明白:他們的兒女不是他們的兒女,而是一個完全獨立于他們的“別人”! ――題記

      讀了龍應(yīng)臺的《親愛的安德烈》,有一種找到知音的感覺,更有一種振聾發(fā)聵的徹悟,書中那些關(guān)于父母與子女的關(guān)系的描寫,那些在我這樣的中國孩子看來新奇無比的教育且見解獨到的方式,令我耳目一新,那個既有成人的老道,又不乏孩子的偏激,既睿智幽默,又不失天真爛漫的安德烈更是給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書中的安德烈的生活充滿了樂趣,他喝酒、聊天、聽歌、開Party、旅行……,簡直是五光十色,豐富多彩,再來看看我們現(xiàn)在的生活:早早起床、匆匆忙忙上學(xué)、沒完沒了做作業(yè)、上不完的各種補習(xí)班……

      即使偶爾也有短暫的放松和娛樂,也大多是來去匆匆,蜻蜓點水,從來無法盡興,比起安德烈的自由和愜意差得何止十萬八千里;安德烈遇到了挫折,媽媽龍應(yīng)臺來安慰他,而當我們遇到這種情況時,卻往往收獲的是家長和老師的斥責;安德烈成功時,媽媽、弟弟和朋友會為他送去衷心的祝賀,但我們?nèi)〉玫某晒s永遠是理所當然,不足為奇,甚至在老師和家長眼睛里永遠是那樣微不足道,與他們的期望相距甚遠!@難道就是東西方教育理念的不同嗎?

      菲利浦在第34封信《獨立宣言》中總結(jié)歸納出一個非常精辟的結(jié)論:歐洲人看人是看年齡的,只要滿十四歲了,連老師也要用“您”來稱呼學(xué)生。但是,中國的家長和老師卻往往忽略孩子的年齡,而是刻意的去強調(diào)輩分、尊卑,不管孩子是不是已經(jīng)長大了,只要站在爸爸、媽媽或是老師身邊,他的身份就永遠只能是“孩子”,永遠不能得到尊重,永遠只能選擇服從。難道在中國人眼里,孩子只能算一個成人們隨身攜帶的物件?中國人之所以不肯尊稱一個14歲以上的少年為“您”,僅僅是為了保全那點少的可憐的面子嗎?順著菲力浦的遭遇探究下去,我又發(fā)現(xiàn)了一點,那就是中國的父母在夸贊孩子時總是對他的父母說:“你的兒子真厲害!”,“你的女兒真棒!”……諸如此類,真是可笑,這到底在夸誰呢?別以為對方是“小孩”就可以剝奪他的努力和成就!“小孩”也是人,也是有資格獲得尊重的人,也需要平等的.對待,難道所謂的“人人平等”在孩子身上就不適用了嗎?!由此看來,在東西方在對待孩子的觀念真的有著巨大的反差。

      多么希望我們的爸爸媽媽和老師們也能靜下心來好好地讀一讀這本《親愛的安德烈》,看看安德烈們快樂的生活,學(xué)學(xué)龍應(yīng)臺那樣貼心的母親,把你們嚴肅的愛變得溫情一些,把你們古板的關(guān)懷變得更加親切一點,給我們一點柔美的微笑,給我們一點應(yīng)有的尊重,那樣,你們的孩子,你們的學(xué)生一定會變得比現(xiàn)在燦爛很多,很多!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相關(guān)文章:

    《親愛的安德烈》的讀后感04-26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06-09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02-05

    《親愛的安德烈》讀書心得02-18

    讀《親愛的安德烈》有感03-02

    親愛的安德烈讀書心得03-03

    讀親愛的安德烈有感01-14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15篇)04-12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精選25篇)09-26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15篇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