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送》讀后感 推薦度:
- 《目送》讀后感 推薦度:
- 《目送》讀后感 推薦度:
- 《目送》讀后感 推薦度:
- 《目送》讀后感 推薦度:
- 相關(guān)推薦
讀《目送》有感
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于自己的讀書感悟,這時最關(guān)鍵的讀后感不能忘了哦。但是讀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讀《目送》有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讀《目送》有感1
讀到這一章節(jié),最后一句,頗有感觸:“修行的路總是孤獨的,因為智慧必然來自孤獨”。突然想到湯顯祖在《牡丹亭》有《鷓鴣天》一闋,于你,于我,于所有奮斗路上的年輕人頗有教義,提筆默寫,聊以為寄——“刮盡鯨鰲背上霜,寒儒偏喜住炎方。憑依造化三分福,紹接詩書一脈香。能鑿壁,會懸梁,偷天妙手繡文章。必須砍得蟾宮桂,始信人間玉斧長!薄}記
在我的大學生活中,有一樣東西是始終不可或缺的。數(shù)量不多,但是內(nèi)容能眩人耳目,不貴,卻彰顯歷史文化的博大精深,散發(fā)著智慧的光芒,帶著精深的思想,載著作者辛勤的`汗水,背負著歷史背囊,向你緩緩行進。
它能幫你找到準確的人生定位,價值取向,與你分享人生的真諦,他的行文告訴我:男孩,士不可以不弘毅!她的墨香告訴你:女孩,此花莫與群花比。
緩緩的翻開一卷帶著歷史滄桑感后濃重感的詞卷,那里記載著太多古人的悲歡離合與浮萍散聚,有無數(shù)風流王者金戈鐵馬,逐鹿中原的故事,有山中隱士無心功名,歸園田居的故事,有著無數(shù)折腰英雄赤血黃沙,馬革裹尸的故事,還有無數(shù)仁人志士,游走于茶馬古道,奔走相告。
當你對人事迷茫,對故鄉(xiāng)思故人的時候,你會聽到晏殊“不如憐取眼前人”的感嘆。在你蹉跎光陰時,你會聽到李清照“感月吟風多少事,如今老去無成”的悲嘆。當你放蕩不羈,你會聽到李煜“無限江山,一響貪歡”的悔恨。當你感慨流年光轉(zhuǎn),韶華易逝的時候,你會聽到蔣捷“流光容易把人拋”的些許無奈。當你仕途不順,屢遭坎坷,你會感受到東坡“又得浮生一日涼”的豪邁與豁達。當你春夢無痕,遙望月色,思念故里佳人,湯顯祖會對你有所慰藉“則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
當你沉浸在書海之中,你會無限歡愉,你無須與任何人交談?此菩螁斡爸唬獠还陋氁驗橛械臅r候,一個人也是獨歡,兩個人卻是寂寞。就像龍應臺所說:智慧必定來自成熟。成熟,是成長的必然產(chǎn)物,猶如那初好的牡丹,雨后的新竹,或是那傲枝的寒梅,就在一場新雨過后,在你有意無意之間,就會看到怒花新立,竹林穿風,翠綠初新,云霞翠煙。這也許叫做寂寞開無主吧,就像冷梅那樣,不為別人贊美,自己傲然怒放,只聽從內(nèi)心的召喚,在自己的季節(jié)里綻放和搖曳,那沒一片花色與每一縷花香,惹得旅人駐足與觀望。我們贊嘆她的盛美,我們可曾知道她在寒風中寂寞的綻放?我們愛聞寒梅的冷韻幽香,怎有知道她曾經(jīng)受過的冷雪冰霜?我們也會贊嘆雄鷹的振翅高翔,但是誰想過他們經(jīng)歷過怎樣的生死存亡?
讀《目送》有感2
其實真的不想用星星數(shù)量來表達對書籍的感受的,因為覺得自己還不足以評價每個作者!赌克汀肥呛臅r好久總算拖拖拉拉的看完的一本書,之所以這么久可能因為它不像小說那么吸引人,勾著人看下去。每次看這本書都覺得內(nèi)心很安靜,浮躁的時候是不適合閱讀它的`,只有內(nèi)心平靜才能很好地理解它其中的深意吧。當然我覺得自己做的遠遠還不夠,很多地方都沒有能理解深層的意思,只是字面看過后就結(jié)束了,總覺得它應該還有什么可自己就是讀不出來?赡苌罱(jīng)驗還不足,又或許是知識面還很淺薄吧?傊,好在讀完它了,沒有中途放棄也是一種進步了!期待不可知的某日當我重新閱讀它的時候,能有別樣的感受吧。
讀《目送》有感3
在部隊大院里生活的孩子都有一個情結(jié)。那就是軍號情結(jié)!還記得小時候溫馨的早晨,軍號如同一個帶刺的吻,即使你想再貪會兒睡,它激情響亮早也折騰的你睡意全無。母親已經(jīng)在廚房忙碌,高壓鍋發(fā)出嗤嗤嗤...的聲音,廚房玻璃上覆蓋了一層薄霧。走到近處慣有的飯香味便撲面而來。父親用前一天,空了半干的拖布拖地,窗子被一扇扇的打開,清晨的陽光一點點的跑進來。走過房間的每處地方都有一股濕潤的氣息,仿若露珠碎成粉沫灑在空氣當中......
這時家家都開始忙碌了,迎接新的一天。好懷念啊......
每當此時我就特別想知道,兒子的`早晨是否也有過溫馨,想想一定也會的吧!那份溫情......也許,若干年后也會在他的回憶里開出最美的花!
每個人對家都會有不同的情懷吧,不同的細節(jié)不同的環(huán)境,一樣的難忘。一定都會有著深深地記憶吧!
讀《目送》有感4
人的一生,不過是彈指一揮間,白云蒼狗,斗轉(zhuǎn)星移,這在龍應臺筆下的《目送》中流露得淋漓盡致。她以細水流長般的筆觸將我心中的鉛華洗滌,不吐不快。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只不過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目送他們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zhuǎn)彎的地方,而且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每當讀至于此,我的.心頭為之一怔,似蒼穹深處獨自黯然神傷的云翳被一抹明媚空靈的陽光不偏不倚、洋洋灑灑地照耀。為人子女,感觸最深的莫過于目送,時光荏苒,歲月蹉跎,我們在父親母親的呵護下茁壯成長。歲月從不饒人,我們從蹣跚學步到亭亭玉立,從與父母寸步不離到背井離鄉(xiāng),每當離開家門,腳步多挪一寸,身后熾熱的目光便長一寸?v使一步三回頭,也心知送君千里終須一別,唯有目送不遠不近,含情脈脈進行著頗具儀式感的無聲告別。一次又一次,周而復始,那么深情,驚艷了歲月。、
“時間是一只藏在黑暗中溫柔的手,在你一出神恍惚間,物走星移!弊x罷,心潮一浪高過一浪,再推敲斟酌,不覺已頭涔涔淚潸潸,白駒過隙,日月如梭,不知不覺,父母的青絲逐漸退成銀色,額上兀然平添了幾道格格不入的皺紋,細膩白皙的纖纖玉指也變得黯然無光。他們也曾紅光滿面,意氣風發(fā)。歲月不溫不火地敘說著,終有一日,我們也會目送他們。
龍應臺面對著父親的逝世,曾這樣敘述自己的心境:“像海上突來的閃電把夜空劈成兩半,天空為之一裂,讓你看見了這一生從未見過的裂縫,最神秘的破碎,最難解的滅絕!弊x后感·我似乎聽見了他心在滴血的聲音,或遠或近又時遠時疏,細思恐極,令人不寒而栗。誠然,長長久久只是人們美好的幻想,生而為人,離別不期而至,旦夕禍福云譎波詭。子欲孝而親不待是多么痛徹心扉的領(lǐng)悟。最后的目送,將長眠深藏于地下,溫暖余下的歲月。
人生須盡歡,親情趁年華,聚散傷別離,緣盡未有時。世事難料,人生須臾片刻,卻道是人間情盡美。目送又目送,須且行且珍惜。
讀《目送》有感5
“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zhuǎn)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币恍《螏е恍﹤械脑捔钊讼氲搅嗽S多,思考了許多,感受了許多。這段話,來自一本令人回味無窮的書——龍應臺的目送。
《目送》,可以說是一本“生死筆記”,書中共有73篇散文,每一篇的字面都是這么優(yōu)美,含義更是那么深刻。一篇篇散文,有的寫父親的去世,有的感嘆時光的流逝,有的懷念兄弟的同甘共苦,有的回憶朋友的牽掛……即使主題不同,但每一篇都體現(xiàn)了作者對人生的思考,對生命的認識。
幾十篇散文,絕大多數(shù)都離不開一個主題——親情。
從父親的死亡到母親的'衰老,從兒子的離去到兄弟之間的情同手足,從兒子年幼時牽著他的手到兒子長大時毅然離去,從時刻陪伴著母親到母親腦子出現(xiàn)問題……一段段文字,一句句感嘆,都讓我浮想聯(lián)翩——親情,真的是人世間最美好的字眼。
在我姍姍學步、牙牙學語時,是外婆,夜以繼日地照顧著我,喂我喝奶,喂我吃飯,哄我睡覺,幫我換尿布,她仿佛有著無限的精力,即使已經(jīng)年邁,但卻從來不喊苦、不喊累,白天要看著我滿屋子亂跑,時時刻刻跟著我,到點了要喝奶、要吃飯,我不能有一刻跑出她的視線外。晚上,我睡覺了,但她還是不能睡,萬一我晚上哭了,萬一我晚上開始鬧騰了,外婆得在第一時間安撫我、照顧我。即便如此,但外婆卻幫我爸爸媽媽照顧我,直到我回杭州上幼兒園。我長大了,外婆也老了,但外婆對我的愛卻從未停止,我與外婆的感情依舊濃厚。這,是外婆的愛。
上學了,開始照顧我的是爸爸媽媽。在我的印象中,幼兒園時,爸爸似乎隔三差五地就打我,有一點小錯誤他都會嚴厲的指出,并嚴肅地批評我,經(jīng)常抓起我就打,讓我從小就對他產(chǎn)生了畏懼。上小學了,爸爸媽媽不再打我,小學低年級,他們對我的看管很是嚴格,每天的作業(yè)媽媽都會一個字一個字地檢查,每次下發(fā)試卷他們都會指出我的不好,即使成績不差,但在他們眼里我似乎沒有用心。大概是從四年級開始吧,爸爸媽媽不在用過多的精力管我,學習、練琴全都讓我自己安排,作業(yè)也不會像以前一樣檢查,每天只是簽個字,對待考試成績,他們也只是讓我自己想想哪里不夠完美;蛟S是小時候習慣的養(yǎng)成吧,即使爸爸媽媽放手了,但我卻依舊像以前一樣,學習沒有松懈。嚴厲也好,和藹也罷,都是爸爸媽媽對我的負責,都是他們對我的愛的體現(xiàn)。驕傲時的“潑冷水”,傷心時的安慰,開心時的分享,都是父愛、母愛的體現(xiàn)。這,是爸爸媽媽的愛。
成長的道路上,必不可少的一定是同齡的小伙伴,而陪伴著我的,便是我的表姐、表妹。每年寒暑假必定是我最開心的時刻,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可以看到我的表姐表妹了。表姐就是我的知心姐姐,什么話、什么事我都一覽無余地全都告訴她,喜歡哪個明星、想去哪里玩,這一些,她比爸爸媽媽還了解我。表妹呢,則是我的“小跟班”,小時候一起玩過家家,長大了一起學習、一起看電視,我做什么,她就跟著做什么,雖然我比她年紀大,但她卻顯得更加成熟。小時候分別時我總會淚如雨下,表妹會幫我擦眼淚,安慰著我;被爸爸媽媽批評了,表妹也會聽著我的傾訴,從不說煩……這,是兄弟姐妹的愛。
人生路漫漫,能陪伴我們一生的基本都是我們的親人;能對我們不離不棄,不管做什么都會包容的只有我們的親人;嚴厲地指出我們的錯誤卻又悉心幫助我們改正的也是我們的親人……
親情,就像一顆糖,讓人感受到甜蜜;親情,就像一盞燈,為我們指引方向;親情,就像一滴水,滋潤著我們的心田。親情,是庇護,是陪伴,是動力,是我們每個人都渴望的最真摯的一種感情。大到5·12地震中一位母親用自己的生命換來了孩子的生命,小到生活中兄弟姐妹為自己準備的一顆糖、一杯水,生活中的一點一滴,都是親情的體現(xiàn)。
親情,不如愛情那樣轟轟烈烈,不如友情那樣令人羨慕,但卻是地久天長的感情,是人世間最美好的感情!赌克汀房赐炅耍H情卻永存在我們的身邊,親情的溫暖永遠都是我們最信任的依賴。親情——人世間最美好的字眼!
讀《目送》有感6
放下龍應臺的《目送》,抬頭看一眼掛鐘,一個小時又過去了,藍色天空的色彩愈發(fā)艷麗,但又飄上了幾朵紅云,街上的車多了,一片紅色的車燈在閃爍——已是黃昏了。
我不得不感嘆時間飛逝,我剛坐到書桌前到放下書仿佛只是一眨眼。這不禁讓我想起了《目送》中的一句話:因為無法打開,看不見沙漏里的沙還有多少,也聽不見沙漏的速度有多快,但是可以百分之百確定的是,那沙漏在不停地漏,不停地漏。我仿佛看見了那個鑲著金邊的時間沙漏,但看不見沙漏中還剩多少,漏了多少,只看見沙漏兩頭的中間有紫色的漏沙在流動。
翻看著從小到大的照片,從黑白的,照片都發(fā)黃了的外公外婆的年代,到色彩鮮艷的現(xiàn)在;從滿頭黑發(fā)的長輩與剛出生的我,到年過七旬的`外公外婆與充滿活力的青少年時期的我,我又一次感嘆時間的無情。
時間會不會停留?
時間固然不會。
那次外出旅行。在國外度過了十幾天沒有外公外婆的生活,現(xiàn)在回了家,自然最想看見他們;氐郊遥瑸槲覀冮_門的是外公,將我們的箱子拎進屋的也是他。我走進屋,看看這個可愛溫馨的家。外婆趕緊端出了熱氣騰騰的米飯,好久沒吃到它了,那香味真是深入骨髓。飯桌上放著為我們準備的菜肴。坐下來,將一口家鄉(xiāng)風味的菜送進嘴里,整個口腔便立即充滿了溫馨。這飯菜的味道沒變,是我從小吃到大的味道;電視機里和往常一樣,正播放著新聞,沒變。只是坐在電視機前的外公,變了。他的聲音變得略有沙啞,背也稍稍有些彎了,再稍微彎下腰,似乎就要與我一般高了。
我曾在多少個夜晚偷偷哭泣,我是那么害怕失去那些愛我和我愛的親人,害怕我還沒準備好,他們就離我而去,并用他們的背影告訴我:不必追。
轉(zhuǎn)眼間,十幾年歲月如同抓在手中的細沙,無聲無息地流失。然而,沙子流了,可以再抓一把;花兒凋零,明年會再開;但是印象中那個能把我放在肩頭的外公,卻隨著時間,一同流走了。
“歲月是一場有去無回的旅行,好的壞的都是風影!薄
讀《目送》有感7
臺灣女作家龍應臺的書《目送》,屢屢打動我心。幾年前第一次讀,感概不已,哥哥姐姐也一起共讀,也被感動。前年回鄉(xiāng),拿起書架上這本好書,龍應臺深邃的文字,依然讓我流淚。今年兒子也開始閱讀,兒子驚呼“實在是本好書”,不過有些篇目,他覺得理解不透,邀我共讀。龍應臺筆下那些親情,那些美好,那些蒼涼,不會因為時光的流逝而改變,卻更加雋永了。因為,整本書,就是對時間的無言,對生命的目送。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zhuǎn)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边@是《目送》里的經(jīng)典文字,多么真切地描述了孩子長大,渴望獨立,而父母拳拳不舍的心理;叵胱约阂惨粯樱贻p時,想仗劍走天涯,看盡人間繁華。孟郊的詩句:“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本褪悄晟贂r的心態(tài)。龍應臺想到他的父親送他上大學的情景,又想到十幾年后,他的父親住院,生活不能自理。而最后,是在火葬場最后一次目送。
最近,陪伴最要好的朋友,送別她的父親。她在父親離去后那天,在醫(yī)院給父親辦出院手續(xù)時,她說:“想到那個很親的人,再也不會回來了,心里就很痛!蔽乙哺型硎芩耐。她后悔沒能在父親在世時,陪他去他想去的地方。為此,她專門買了車,打算帶母親出游,盡早實現(xiàn)母親的心愿。我倆相約,盡早去實現(xiàn)和滿足父母的愿望,努力過好當下的每一天,這也許就是《目送》給我們的啟示。
讀《目送》有感8
我們都會在路上走很久很久,讓我們珍惜路上的時間,路上的感情,路上的故事吧。我們會回味,會想念,講起來的時候,傷感很少,笑容就很多了。滿眼的淚全在笑容里。
——題記
龍應臺說,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
而我說,作為母親,孩子的降臨便是生命的起點;而凝望著父親化作一片灰燼,永遠地沉睡于地下,則是一個女兒生命的終點。
龍應臺,一個女兒,一個母親。
漸入中年的她,默默承受著父親老去的痛苦,煎熬著父親逝去的悲痛;卻又要放手兒子,靜靜地拾起兒子6歲時對自己的依戀與不舍,再悄悄地把這份欣喜壓入時光的枕下。失去了父親,就失去了在長輩面前放肆的機會;失去了兒子,就失去了自己生命延續(xù)的希望。甚至,往深入想,就會發(fā)現(xiàn)自己已經(jīng)和父親隔著生與死這令人恐懼的漩渦,又與兒子隔著一堵用歲月的冷漠流逝砌造的無形的墻。
是的,我們無法想象面臨著與此種種的人,擁有怎樣一顆心,去隱忍地接受和包容正活著的現(xiàn)實。站在人生的巷口,龍應臺緩緩地目送著父親和兒子,那是痛楚和深邃在蜿蜒著向前蠕動,灼灼的目光,該是深藏著幽微的淚光吧!但她一定是咬牙,讓淚水驚慌失措地逃回眼眶。因為她知道遲早有這一天,這只不過是生命的成長和衰老,這一切都該是自然的法則。無非是我們殷切期盼這一刻不要到來罷了!要知道,成長的結(jié)果是與自己漸行漸遠,親愛的孩子將走上他自己的人生道路;而衰老的終點則是長眠于大地之下,我們只能用雙腳的溫度去感知來自大地某一角落的呼喚和祝福。但無論是作為一個女兒,還是一個母親,對這早有預料的一切,仍潛藏著不甘心。
其實,有哪個女兒,又有哪個母親,會真正毫無怨言地接受呢?
不由想到了自己的母親。
當別人談論起自己的孩子似乎漸漸走出父母的世界,而是加快步伐走向自己的生活時,母親都是高興地說,我的女兒和我還親著呢!面對別的父母的羨慕,母親總是帶著自豪。時光也縱然無情。有時母親送我上學,她站在路口,而我靜靜地走向?qū)W校時,竟有一種離母親越來越遠的感覺。我感受得到母親的目光緊緊地追隨著我,但我卻不曾回頭——因為我的對面,我的同學也在向我招手。我竟在剎那間發(fā)現(xiàn),牽著母親的手,嘰嘰喳喳像只小麻雀一樣,不停地問她各種各樣稀奇古怪問題的時代早已一去不復返了。甚至對母親說一聲“再見”也悄悄地隱逝在我兒時的某段時光。然而母親也在變。每次出門,她總是慌慌張張地關(guān)這個關(guān)那個,而我只是倚在門口不耐煩地看著她忙忙碌碌;可在從前,她卻是那么伶俐能干,總是她靠在門上等我歡歡喜喜地擁入她的懷抱……
是啊,我也正在漸漸地離開她。
可母親呢?我的身影是從未離開過她視線的。
而當同樣為人子女的母親,聽說外公住院的消息時,只帶著一顆焦灼的心,不顧一切地奔赴幾小時的路程來到老家。外公上了年紀,這一住院,一時半會兒更是出不來。母親也想到了能陪著外公的日子該不多了吧,就每時每刻地陪著外公。母親也累,但累得快活,所以她從不說一句,因為自己可是女兒!
我忽然意識到,如果不是因為女兒這個身份,母親還會這么迫切地趕到外公身旁嗎?或若是外公真的不久于人世,母親一定會慢慢地來,這大概像是目送著外公離開吧。
所以,龍應臺用她深沉的智慧把這一切總歸為三個字:不必追。她說,放手是為了讓孩子飛翔;而父母的.逝去,是無論如何都追不回的?墒,真的不會去追嗎?那該是多理性的人才能做到!龍應臺既會目送他們離開,也是希望在目送的時候,誰可以回頭望自己一眼,那即使是目送,也勝過千言萬語了吧!而現(xiàn)在,誰也沒有回頭一瞥,只余下那份感傷、無奈、落寞是最好的見證吧。
再想到幾十年后的自己,也將面臨像龍應臺一樣的人生困惑,看著這么年輕的自己,竟然有一種時光匆匆流逝的急促之感。想著,沒來由地一顫,仿佛是被時光的鞭子狠狠地抽了一下。我只能扯著嘴角笑笑,因為這一切雖遙遠,可終有一天會到來。
我忽然明白了龍應臺的心境。生命是短促的,與親人共處、享受親情的時光也十分短暫,這才彌足珍貴;而最親愛的人也終會隨著成長或衰老與自己漸行漸遠。抓不住孩子的成長,也留不住父母的老去,那就無怨無悔地接受吧。而我更覺得,作為還是孩子的我們,和父母一起走在路上的時光還很長,在我們沒有面臨與父母道路的岔路口時,不如慢慢停下腳步,等一等,轉(zhuǎn)個身——也許回頭之間,那些成長路上一幕幕的往事就會在腦海里閃現(xiàn),而你會發(fā)現(xiàn),和父母同行也是一種快樂。
站在人生的一個中點,前面是父母的衰老,后面是孩子的長大。盡管都是離自己漸行漸遠的背影,但如果我們用目光追隨著他們,就像曾經(jīng)他們也用目光凝望我們一樣?v使他們不回頭一瞥,他們的背影,這也將是一種幸福的珍藏。
讀《目送》有感9
假期讀了龍應臺的《目送》,書中寫盡了作為女兒、母親、姐妹的她與自己的父親,兒子,哥哥一次次的聚散離合。一次次的目送也意味著人情的濃淡,一次次的目送講述了多少滄桑巨變。
新學期伊始,我和爸爸離開了我們一直生活的營口,來到了大連。爸爸來這里工作,而我也來到了一個新的學校,開始了新的生活。一直生活在母親身邊,突然的離別讓我感到興奮和恐懼,興奮的是我終于可以擺脫母親無微不至的“照顧”,恐懼的是我面臨的陌生環(huán)境常常讓我感到離開了母親的孤獨。
曾幾何時,我一直是她的翅膀下長不大的小小鳥,可是現(xiàn)在我要一個人來面對以前從來不用費心的日常生活,盡管還有爸爸,可他是個工作狂,忙的時候常常自己的顧不得吃飯。
臨行前媽媽收拾好了我所有的該帶走的東西,但我們踏上月臺,例行揮揮手的一剎那,滿載著行將遠行的興奮的我突然發(fā)現(xiàn)母親眼角的淚痕———我是不是太粗心了,還是我太不在意了,我還沒有能力去體會她此時此刻的感受。當列車漸行漸遠,我依稀能感覺到媽媽一直站在初春的寒風中,列車,也許是我的身影,像一塊吸力巨大磁鐵,牽引著她的目光,就那樣,她會一直望著遠方。
這種經(jīng)歷讓我想起《目送》一書中的另一個重要人物,作者的兒子安德烈,他在媽媽心目中有著無可替代的地位;從小對母親的依賴,“直到學校門口也不肯松開緊抓著我衣角的小手”“在通往學校的路上,在茫茫的人海中,一次又一次地回頭,與我四目相對,跨越一切!笨墒钱斔惶焯扉L大,漸漸對母親不解,不屑,甚至反感,當他終于有一天遠赴異國求學,臨上飛機之前,“我們照例擁抱,我的頭只能夠到他的胸口,很明顯,他在極力忍受著這種告別”“在他等待檢查護照的過程中,我一直站在那里,等待他那一次又一次的回眸,但這次,他沒有,他沒有回頭,甚至沒有做出任何動作,自動門‘咻’地關(guān)閉了,再開門時,人影全無,只剩下一只孤零零的垃圾桶,就那樣佇立,靜默著……”
仔細想想,我和母親又何嘗不是如此?雖然我沒有象安德烈那樣對母親“抵觸”,但我以后不會嗎?我永遠不會嗎?我不敢答應自己雖然我現(xiàn)在每天都樂此不疲第和媽媽電話匯報、滔滔不絕講我的新生活,但我會不會有一天面對著她卻默默無言嗎?我不敢肯定。
時常想起和媽媽一起在超市里推著購物車,看到我中意的東西,無論多么貴媽媽都會撿到籃子里,而有一次她選了一包自己喜歡的餅干,我竟然說“媽媽,這種口味的餅干最難吃了!快放回去吧!”在我的印象里,媽媽只對那些被我吃膩了而丟到一邊的食品感興趣,而且那樣津津有味。
當年的媽媽身后的跟屁蟲現(xiàn)在已經(jīng)自己單飛了,我和她可能也要同樣經(jīng)歷著無數(shù)次的彼此的目送,當她過來陪我度過每個周末返回營口,當我每次從營口返回大連,看著列車遠去,看著彼此的身影從對方的視線中變小變小、直到消失,我知道在這個過程中她在變老,而我,在長大。
沒錯,就象龍應臺在書中所寫:“我漸漸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與他的緣分是不斷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在小路的這一段,他在小路的拐角處,而且他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
讀《目送》有感8
8月的一天,在微信朋友圈中看到一條消息“璜涇鎮(zhèn)園林橋發(fā)現(xiàn)一具浮尸。經(jīng)網(wǎng)友爆料,浮尸為男子,太倉市雅鹿村人,年僅21歲。因英語四六級未過,與家人發(fā)生爭執(zhí),被家人罵了幾句,便在璜涇老街懷仁路橋北超市旁邊跳河了!
看到這樣的消息真是讓人驚愕,讓人痛心。為年僅21歲流失的生命痛心,更為付出21年辛勞的'父母痛心。這讓我想到龍應臺女士在《目送》中寫道:“十六歲,華安到美國做交換生一年。他在長長的行列里,等候護照檢驗;我就站在外面,用眼睛跟著他的背影一寸一寸往前挪。終于輪到他,在海關(guān)口停留片刻,然后拿回護照,閃入一扇門,倏忽不見。他的內(nèi)在世界和我的一樣波濤深邃,但是,我進不去。”現(xiàn)在的年輕人,總以工作忙為借口,長時間不去探望家中年老的父母,老人的健康和心中的那份寂寞有誰能安撫。更甚的是90后,00后的孩子們,自私自利,一切以自我為中心,只要不順他們的心,就會以極端的方式報復父母。他們中有幾人能理解父母的苦心和辛勞,又有幾人能懂得感恩呢?
“百善孝為先”。父母含辛茹苦的養(yǎng)育之恩應當擺在感恩的首位。有句俗話說:“要知父母恩,除非抱兒孫!逼湟馑季褪牵挥性诒У脙簩O之后才能明了父母的良苦用心和莫大恩情。實際上兒女不知父母恩,并非真的不知恩,而是看問題、想事情的方式方法出現(xiàn)了一些偏差。
雖然有時父母的方法欠妥,但那絕對不應該成為子女仇視父母的理由和借口,俗語有云“愛之深、責之切”,就是對父母某些過激言行最恰當?shù)慕忉。在每個人成長過程中,給予我們最多的便是辛勤養(yǎng)育我們的父母。因此,我們先要感恩父母,感恩父母把我們帶到人間,感恩父母的辛苦養(yǎng)育,感恩父母的情感支持,感恩父母的無限鼓勵,感恩父母無私的愛。感恩父母是做人之本。
龍女士寫得好:“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zhuǎn)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边@讓我深深的感到:要善待親情,理解父母的愛,盡可能珍惜每一次相處,不吝嗇付出的每一刻努力。惜以相惜,抱以感恩,而非嘆惋“子欲養(yǎng)而親不待”。
落葉在空中飛舞,是在感恩大地對她的滋養(yǎng);白云在天空中飄蕩,是在感恩藍天對她的哺育。有了感恩,才有了這個百花齊放的自然景色;有了感恩,才有了這個多姿多彩的美好世界;有了感恩,才讓人生懂得了生命的真諦。
讀《目送》有感10
“才子當然心里冰雪般地透徹: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guān),只能一個人過。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蔽赖恼Z言讓人心醉,一行行群蟻排衙般,寫父親的離開、母親的忘卻、孩子的別離、朋友的牽掛,寫那些失敗和脆弱,寫不舍與默然,寫盡了生活的曲折和溫暖。
初讀《目送》,先是被封面所吸引,淡淡的墨綠色和鵝黃色漸深漸淺的,多窩心的色彩呵。讓我不禁就想到了泥濘的小路上,駝背的老母親撐著把黑傘,眼眶已經(jīng)紅了,但是怕女兒看到,便哽咽了下來。是對自己骨肉的不舍啊,那可是一把屎,一把尿養(yǎng)大的,看著她從哇哇啼哭的嬰兒到成熟懂事的大姑娘。而現(xiàn)在,卻要望著這樣一個親切而又陌生的背影遠去!拔衣、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再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zhuǎn)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誰不是在父母的追望下離開,然后去追逐自己所向往的東西呢?你向往舒適、富足的生活,離開父母的視線去打拼。你或許已經(jīng)是職場精英了,了解最新的資訊,清楚最近哪種養(yǎng)生之道可以消解疲勞;那你還記得嗎?如果,我是說如果,目送你背影離開的老母親現(xiàn)在正站在村口的老榕樹下,不斷朝蔓延向村外的小路的盡頭望去,那里沒有你的影子了。因為身子骨不靈活了,她就干脆站著,免得坐下了,沒人攙扶站不起來。在她記憶中,對你的記憶也就只有她舍不得忘掉的背影了;貋戆,就算只是看一眼你的背影,她也愿意啊;回來吧,人老了,是不是就招人討厭了呢,是身上那種曾經(jīng)熟悉,現(xiàn)在卻又令你厭惡的味道還是把你當成小孩子一樣照顧,讓你覺得很沒面子呢?再也許,你也還懷念那一聲聲的叮囑嗎?你早就在這條路上轉(zhuǎn)了好幾個彎,只不過怕再次離開的不舍嗎?不管是“如果”還是“也許”,回來吧,母親想忘了背影,看看兒子英俊的臉,記住它,在她老去的路上溫暖她;回來吧,所有的父母都想忘了背影,那么就在在離開時,回過頭來看著父母離開,記住他們的滄桑的背影吧。
作者龍應臺是個母親,她看著兩個兒子的背影離開,是孩子們介意母親的`深情吧。每個人都擁有兩個背影,一個是兒女的背影,另一個便是父母的背影。
當父母到了另一個地方,也許就像《天藍色的彼岸》里說的那樣,他們會在那個地方等你老了,和你一起前去那個叫做天藍的彼岸的地方。龍應臺細細的、淡淡的寫著父親的逝去,母親的失憶,生活還在繼續(xù),不能被周遭的雜亂所影響。
李白目送孟浩然,蘇東坡目送弟弟蘇轍,不僅僅是父母,這樣的目送就如龍應臺說的,不斷地目送他們的背影漸行漸遠。這般目送,帶著愛和釋懷,再多的遺憾都不過在目送中遠去,我們只能往前走,填補那些目送背影的遺憾與空缺。
父母是花,父親是石斛蘭,母親是康乃馨,他們是花,要謝的花。不要忘了,來看此花時,那一回頭的目送就將不再留下什么惆悵與空白了。
讀《目送》有感11
“所謂的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zhuǎn)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边@是女作家龍應臺《目送》中扉頁上的一段話,說得既令人心酸又無奈。
《目送》告訴我,要真正的注視一切,必須一個人走路。一個人走路,才是你和風景之間的單獨私會,行云流水間,萬物映在眼里;感悟到個人生命中最私密、最深埋、最不可言喻的“傷逝”與“舍”,一種刻骨銘心的痛;領(lǐng)會到人生心靈旅程里最大的關(guān)卡,是“相信”與“不相信”之間的`困惑、猶豫和艱難的重新尋找……
在《目送》這本書中亦寫了我們每個人都曾經(jīng)遭遇過的脆弱和失敗,心痛和寂寞,失落和放手。平淡之事,常人之情,在龍應臺的筆下用最樸素的方式綻放出了最動人的詩意。正如龍應臺在《目送》代序——你來看此花時所寫,整本書是“對時間的無言,對生命的目送”!懊總人,來到‘花’前,都看見不一樣的東西,得到不一樣的‘明白’”。
《目送》收錄的七十三篇散文,寫了父親的逝世,母親的老去,兒子的成長單飛,朋友親人的離散牽掛,兄弟的重逢攜手……
正如書中所訴,曾經(jīng)不相信“性格決定命運”,現(xiàn)在相信了。曾經(jīng)不相信“色即是空”,現(xiàn)在相信了。曾經(jīng)不相信“船到橋頭自然直”,現(xiàn)在有點信了。曾經(jīng)不相信無法實證的事情,現(xiàn)在也還沒準備相信,但是,有些無關(guān)實證的感覺,我明白了,譬如李叔同圓寂前最后的手書:“君子之交,其淡如水,執(zhí)象而求,咫尺千里。問余何適,廓爾忘言,華枝春滿,天心月圓。”曾經(jīng)相信,曾經(jīng)不相信,今日此刻也仍舊在尋找相信,但是面對時間,你會發(fā)現(xiàn),相信或不相信都不算什么了。因此,在一人走的路上,你只能是對時光的無言,對生命的目送。
放下書,閉上眼睛,并未完全讀完七十三篇散文,卻知道:如《目送》所述,我們每個人都在時光的洪流中漸漸長大。
讀《目送》有感12
《目送》是龍應臺寫的一本書,一開始讀到作者的名字,我還以為是個男的呢,后來才知道原來是個女性。讀龍應臺的目送,我體會到了人與人之間許多美好的情感,這里面有母子情,有兄弟情,還有朋友之間的友情……讀了這本書,使我在生活中多了一些感悟。有一次我去奶奶家,吃完飯離開的時候,奶奶出門送我。奶奶的腿腳不好,我叫奶奶不要送。奶奶一邊嗯嗯地應著,一邊步履蹣跚地跟在后頭,一直送到了媽媽停汽車的地方。我上了車,搖下車窗跟奶奶說:“奶奶回去吧!我們要走了,再見!”奶奶看著我一個勁地笑,嘴里喃喃道:“下次再來吃飯!眿寢寙榆嚵,奶奶還站在那。我探出頭向奶奶揮手,示意她快回去。她的身子一直朝著我們汽車駛離的方向,慈愛地看著我們的汽車駛得越來越遠。我轉(zhuǎn)過頭,通過汽車后玻璃,奶奶的身子越來越小,最后變成了一點。奶奶的目送里是對孫女深深的愛。每周六下午,我都會去離家不遠的留聲琴行學唱歌。前面兩次是媽媽全程接送,第三次開始,媽媽問:“你敢一個人去學唱歌再走回來嗎?”“當然能!”我自信地答道。媽媽猶豫了一下,最后堅持送我到小區(qū)門口再讓我獨自走。剛走到小區(qū)門口,我就對媽媽說:“回去吧,回去吧!我自己走……”轉(zhuǎn)身我就像一只剛離開籠子的鳥兒,迫不及待地單飛了。我的腳步異常輕松,心里歡呼雀躍,過馬路的時候,我左看右看,無意間我的.眼角瞥到了站在小區(qū)門口的媽媽,這時我才意識到媽媽的目光一直盯著我。我確認安全后快速地穿過了馬路,我朝媽媽揮了揮手,臉上露出得意的笑容。我看媽媽還是一臉嚴肅地站在那,如果我是風箏的話,媽媽的目光就是那條拽著風箏的線,時時牽掛。我明白了,媽媽的目光里有對我女兒滿滿的擔心,滿滿的愛。書里寫道:“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zhuǎn)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訴你:不必追!眿寢層趾螄L不懂這個道理,那次以后,她都讓我獨自人去上聲樂課。送與不送都是媽媽對我的濃濃的愛。
讀《目送》有感13
龍應臺在這本書中說過一段話:“對于行路的我而言,曾經(jīng)相信,曾經(jīng)不相信,今日此刻也仍舊在尋找相信。但是面對時間,你會發(fā)現(xiàn),相信或不相信都不算什么了。因此,整本書,也就是對時間的無言,對生命的目送。”
看著孩子小時候的照片,龍應臺不禁感嘆道:時光飛逝如河;當她希望孩子能在離別前能回頭一瞥,但現(xiàn)實中孩子堅決離去的背影令她感到心落。她寫道: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不斷地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當龍應臺目送父親從大學離開時,內(nèi)心對父親的感恩及悲憐油然而生,當她目送父親的棺材進入火葬場的爐門前,更多地讓她明白生與死的課程。
孩子的成長,對于作者而言,更多帶來的是無奈與孤單,猶如一只孤零零的小鹿,迷茫、失望。當她去機場接孩子回家時,她遞給孩子的傘卻遭到了孩子的冷語拒絕;當她與孩子在英國街頭散步時,孩子的“你簡直就像個沒見過世面的五歲小孩”震撼、刺傷了她,她也感嘆道:“我們這一代人,錯錯落落走在歷史的山路上,前后拉得很長。同齡人推推擠擠走在一塊,或相濡以沫,或怒目而視。年長一點的默默走在前頭,或遲疑徘徊,或漠然而果決。前后雖隔數(shù)里,聲氣婉轉(zhuǎn)相通,我們是同一條路上的同代人!
面對生死,她感嘆道:“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guān),只能一個人過。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泵鎸拍,她說:“有一種寂寞,身邊添一個可談的人,一條知心的狗,或許可以消減;有一種寂寞,茫茫天地之間‘余舟一芥’的無邊無際無著落,人只能各自孤獨面對,素顏修行。”面對友誼,她說:“兄弟,不是永不交叉的鐵軌,倒像同一株雨樹上的枝葉,雖然隔開三十米,但是同樹同根,日開夜合,看同一場雨直落地,與樹雨共老,挺好的.!泵鎸彝,她說:“家,一不小心就變成一個沒有溫暖、只有壓迫的地方。外面的世界固然荒涼,但是家卻可以更寒冷。一個人固然寂寞,兩個人孤燈下無言相對卻可以更寂寞。很多人在散了之后就開始終身流浪!
龍應臺不僅在表達親情、友情方面細膩,她的古樸的筆風在刻畫細節(jié)中也是可圈可點的!败囎域T到沙灘,風輕輕地吹,像夢一樣溫柔,但是你能看見,那是一片不能走上去的海灘;反搶灘的尖銳木樁仍舊倒插在沙上,像猙獰的鐵絲網(wǎng)一樣罩著美麗的沙灘。”表面上看,這是對沙灘的環(huán)境描寫,但實際上,它反諷了當今這個時代的禍亂與危險。為什么這么美麗的海灘卻不能過?因為海灘上布滿了隱藏著的地雷。為什么尖銳的木樁要倒插在海灘上?因為那是一國與另一國的土地紛爭……她在這篇文章末寫道:“有時候,時代太殘酷,你閉上眼,不忍注視!
《目送》,是一個時代的人的深刻反思,它描繪了親情,友情,用幽靜的筆調(diào)寫盡了世態(tài)滄桑。她寫了失敗和脆弱、失落和放手,以新的眼光看透人性。這是一本屬于這個時代的生死筆記,深邃、美麗。
讀《目送》有感14
對于一個剛生完小孩的人來說,看完《目送》感觸很多。
尤其是這句話,“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子母女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zhuǎn)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笨吹竭@句話,心里不禁泛起淡淡的憂傷,就是這么簡單的語言,卻深深地打動了我。說的真好,說的真對。
親子關(guān)系是個很奇妙的關(guān)系。中國人更多的認為孩子是父母的附屬品,是完全屬于自己的。所以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會有很多的干涉,甚至是控制。外國人更多的'認為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父母只是把他帶來了這個世界,成年后就是一個獨立的人,就要搬出家門,和父母就像朋友關(guān)系一樣了。我個人認為最好的親子關(guān)系是這樣的:孩子借助你來到這個世界,注定一生與你有無法割舍的緣分,你所要做的是在他人生道路中給予適當?shù)闹笇、幫助和關(guān)懷,當他長大成年,可以獨立判斷時,給予有用的建議但不干涉他的決定,他雖然已經(jīng)成年,但有著孝順父母的責任,他的思想是獨立的,他的心靈卻應當與你緊密相連。
有時候偶爾翻看手機上的照片,不覺感嘆時間的力量真大,孩子一天一個樣,每天給我們驚喜。作為父母,既希望孩子永遠不要長大,永遠天真無邪,又希望能馬上到幾十年之后看看他會成為什么樣子,一個人能不能生活的很好。
我不知道我能陪孩子走多久,我只知道,只要他愿意,可以隨時離開,也可以隨時回來。只希望我們心中永遠有個牽掛,那是愛的禮物。
讀《目送》有感15
在看完這本書后我思緒萬千,我明白了在短暫的生命中最重要的是什么,那就是親情。你與父母的關(guān)系不過意味著你將望著他的背影漸行漸遠,每一次都牽動著你的心。
在第一篇散文中,兒子對母親送別時的嘮叨滿不在乎,甚至抱怨母親的嘮叨,母親就只能望著他的背影消失在人山人海。母親那時多想他回望一眼,多想他回來給他一個擁抱,但他并沒有。當我替他的母親抱怨時,我突然想到我小時候的感受。小時候因為家里窮,父母為了我們的前途出去打工。小小的我并不明白他們的'苦心,我只知道他們又要離開這兒了,撒嬌不讓他們走;不走是不可能的,他們丟下淚流滿面的我,還是狠心地離開了。從此以后,不到長假我們都見不到面。那時我十分抱怨他們,我覺得別人都有父母的關(guān)愛,而我沒有。隨著我漸漸地長大,我逐漸明白:父母都是為了我好,他們正是因為愛我,才背井離鄉(xiāng)。后來我才知道,媽媽常常走出我的視線后才流淚。
這本書不但寫了親情,還寫了龍應臺女士對人生苦短的看法。人生就如兩本存折,一份在支出,一份在存入。支出的永遠是時間,存入的便是我們的收獲。在這短暫的人生中,我們要存入更多的收獲,并讓那些收獲創(chuàng)造出更高的價值。
人生在世不能浪費時光,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時光飛逝,我們更要珍惜每一段時光。在學習的年齡中,我們就該努力地,一心一意的地學習知識,不能浪費太多的時間在玩樂上。有的人問:為什么要學習?人不正是因為學習才變成高等動物嗎?學習能讓我們收獲的更多,收獲的越多長大做出的貢獻就越多。為國家做貢獻,為人類做貢獻,這不就是我們每個人應該做的嗎?
當父母離開我們,我們也要努力而快樂的成長。人生在世,不可能你走的每一步路都有人陪著你。是啊,有些路只能你自己一個人走,這就是成長,這就是人生!
【讀《目送》有感】相關(guān)文章:
讀目送有感01-26
讀《目送》有感01-01
讀龍應臺《目送》有感03-13
讀《目送》有感15篇02-15
讀目送有感15篇04-08
讀目送有感13篇04-19
讀《目送》有感精選15篇03-16
讀《目送》有感【集合15篇】08-31
讀《目送》有感(通用31篇)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