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讀《修好這顆心》有感精選
《修好這顆心》是星云大師與劉長樂先生通過輕松對話的方式來闡述佛家對生命、對人性的解讀,是二人關于人生哲學與處世原則的對話。下面是小編為您收集整理的讀《修好這顆心》有感,歡迎閱讀!
篇一:讀《修好這顆心》有感
我上份工作是在英語培訓學校當老師兼培訓師。學校里的教務長專業(yè)知識豐富,上課栩栩如生,把整個課堂氣氛調動得很好。不過還是很多員工不喜歡她,甚至不少員工多多少少因為她的頤指氣使、高高在上的態(tài)度而離職。連大老板校長都發(fā)覺這位管理者似乎把學校這趟“火車”開得有點動蕩,分別給離職的員工一一打電話找尋是否他們的離職與教務長有關系。有好幾位老師都說教務長的專業(yè)能力是很不錯,不過她說話很跋扈,“讓我感覺很不爽”。
俗話說“要想火車快,全靠車頭帶”,我知道這句話是強調管理者在這個公司運作中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譬如我上份工作的例子,教務長似乎更像個優(yōu)秀技術員,但是卻是個蹩腳的管理者,使得整個學校的氣氛變得冷淡、松散。我在想管理者似乎更應該學會怎么管人,要多么會做事這倒是其次的。對于“管人”我并沒有完善的成系統(tǒng)的想法,但是直覺告訴我管理者首先應與下屬應和諧相處,這樣上級傳達的命令能有效地被下屬接收,并且下屬也能心情愉快的高效率完成。
直到起航讀書月給我們發(fā)了《修好這顆心》這本書,精致的封面、厚實的紙張,我愛不釋手地在地鐵里乘著涼氣一口氣花了三個小時看完她,感慨道“斯與我心有戚戚焉”。
其中一章“包容的智慧——心治”,講得就是管理,并且注重從“心”開始管理。我很激動,我內心仿佛像碰到了一位久未相逢的好朋友樣興奮,似乎她已知曉我內心的感悟。書中寫道“最好的管理,就是尊重人、對人好,視人如己,將心比心,他就是我,我就是他,不要對立。佛法講究慈悲、鼓勵、尊重,這都是很好的管理方法。‘心’是萬物之本,沒有把根本管理好,只管理枝末,人生當然不會圓滿。能把自己的心管好,心正則一切皆正,心凈則一切皆凈,心善則一切皆善,這才是最重要的管理學。
看到這幾話,我有點小震驚,又很感動,星云大師是多么厲害的一位宗教專家,他創(chuàng)立的佛光山在全世界有二百多個道場,有來自世界各地之出家弟子千余人,全球信眾有數百萬之眾。一個最有資格的管理專家分享他的管理心得時,居然說得這么低調、把姿態(tài)放得足夠低,認為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因該是平等的,被管理者也應獲得管理者的尊重和關心,推崇視人如己、將心比心、不要對立。
但是又有多少人能做到這樣呢,太多的管理者處于管理的位置上,由于擁有太多的權利,漸漸變得專橫、傲慢,跟下屬交談頤指氣使,更不談?chuàng)Q位思考、視人如己,弄得管理者和下屬尖銳地對立。有些情況則是表層風平浪靜、底下卻波濤洶涌,看似下屬與主管并無正面沖突,其實下屬背地里都不服或者討厭主管,整個團隊完全喪失了心的溝通,整個部門已毫無凝聚力,猶如一盤散沙,有什么戰(zhàn)斗力呢?
《修好這顆心》中,星云大師認為,所謂管理,不一定高高在上,發(fā)號施令,而應當深入群眾,將團隊的精神帶領起來。他舉了四十多年前的一個例子:在他初創(chuàng)佛教學院,即使像“出坡”這么一件例行的.事情,他都親自說明意義,并且身先表率,挑磚擔水。幾十年后的今天,想要為星云大師做事情的徒眾何止萬千,但他不僅未曾以命令的口吻叫人做事,還經常主動地為徒眾解決問題。星云大師認為,最好的管理,是自己先與對方建立“生死與共”的觀念,才能發(fā)揮最大的整體力量。
確實,結合我近段時間工作的情況,我非常認同最好的管理才能發(fā)揮最大的整體力量。7、8月份我在晉江跟隨顧老師和夏老師現場輔導的時候,就發(fā)現有些網點服務質量提升的幅度很大,有些卻收效甚微。并且如果一個支行下其中某兩個網點做得比較好,那整個支行就都做得很好。反之,一個支行下所有網點服務提升效果不明顯的情況也有。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也不難找,首當其沖是他們管理者的作風。管理者能深入群眾、和下屬有有效互動,并重視項目的,整個團隊力量就大,在領導的號召下,大家都一條心想要把服務提升上去;反之,管理者雖重視項目但和下屬無有效互動的,或者是管理者雖能關心下屬但是不重視項目的,各網點的服務質量提升就很有限。
我想,不只是在晉江項目會出現這樣差別的現象,在別的項目肯定也會有“強勁火車頭”和“微弱火車頭”的區(qū)別;不只是銀行領域管理水平參差不齊,任何行業(yè),任何企業(yè)的不同部門都會存在管理水平高下的情況。那關鍵問題是看了這本書,我作為一名咨詢部的員工,對我來說又有什么啟發(fā)呢。
雖然我現在沒有身在管理者的位置上,但是“待人真誠、尊重”卻是基本的處事準則。并且我相信,越是職位高,越應注意自己的行為和態(tài)度。同時,現在不是管理者,不代表將來不是,也不代表不會做管理方面的工作,所以有這么一本好書,可以指引現在的自己,以及未來的自己,多么的好啊,應該好好地吸收!
我認為管理不容易。書中也講到“管理”其實就是在考驗自己有多少慈悲與智慧。管理的妙訣,首先需將自己的一顆心管理好,要讓自己的心中有時間的觀念,有空間的層次,有數字的統(tǒng)計,有做事的原則,有大眾的利益,能夠將自己的心管理得慈悲柔和,將自己的心管理得人我一如,以真心誠意來待人,以謙虛平等來待人,才算修滿管理學的“學分”。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感謝公司賜予我這么一本好書,讓我在人生之旅上又汲取了一大捧的人生營養(yǎng)。期待公司下個讀書月的下一本好書!
篇二:讀《修好這顆心》有感
修好這顆心,一個非常富有禪味的題目,僅這一題目就足以讓人參悟一生。作者星云大師為禪宗臨濟宗傳人,文章采用對話錄的形式,向人們展示了啟迪心智,凈化靈魂的法門,讀后令人深思。
修好這顆心,顧名思義,是指這顆心而非那顆心,是人本原的心,未曾浸染的心,是人之初本善的心
但這顆本善的心,“性相近,習相遠”,已經離我們很遠,很遠,太久,太久。
安心是世間最難的,西方人有諺“比海洋大的是天空,比天空大的人心”,如此大的人心要安定下來可想有多難。安心不但讓我們俗人犯難,既便是得道的'高僧也猶豫,禪宗公案里記載了這一樣一段禪話,有一次佛教禪宗第二代領導人(二祖)慧可大師,到少林寺面見第一代領導人(初祖)達摩祖師:慧可第一句話就是:“請為我安心”,達摩回答到:“取你心來,我為你安”,慧可說“我心覓不得(心找不到了)”,達摩說:“我已經給你安上了”。不是每個人都有這么好的運氣,遇到貴人、高人為你安心,安心、找到這顆心還要靠自己。
這顆心究竟哪里去了呢?它不在功名利祿中,就是在聲色犬馬里,再不就是安在了別人身上,勾心斗角、爾虞我詐、爭強好勝……佛經說:不安的心,能踏殺一切善法。所以要修好這顆心,首要的是找到這顆心,把心找回來,放回家,放穩(wěn)妥,安定住了。
達摩面壁十年找到了真心,修成了正果。凡人要花更多的時間或者窮其終生去找尋這顆心。尋找的過程就是修練,找得到是緣法,就得道了。
心若安穩(wěn)了則天崩地裂又能奈我何!安“心”才能處處牢。
心安定了還要不要修,佛學界是有爭論的。傳說南北朝的時候,佛教禪宗第五代領導人弘忍大師準備傳位給手下弟子,當時沒有競爭上崗,但大師還是想了一個類似競爭上崗的辦法來解決繼承的問題。他對弟子們說,大家都做一首偈語(有禪意的詩),誰做得好就將衣缽傳給誰。座下最用競爭力的弟子神秀作了一首偈語,“身是菩提樹,心為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這首偈語強調了修為,修行,修心的意思,但是大師看后不以為然。后來禪院餐廳的廚師長(火頭僧)慧能也作了一首偈,“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據說慧能是個文盲,在佛教系統(tǒng)里智慧和有文化沒有直接的因果關系。但這首偈最終贏得了大師的贊可,因為這首禪詩強調的是人要發(fā)揮本心,本性,無需刻意而為,這種超然開悟的心態(tài)更加符合禪宗頓悟的境界。于是大師最終將衣缽傳給了慧能。
這顆心要不要修,如何修,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眾說紛紜。在這個問題上的爭論,不是人視力不及或者說視野不夠寬,而是處的位置和站的角度不同。假使你站在別人的背后,即便視力再好,那怕是1.6的視力,也只能看到人的后腦殼。橫看成嶺側成峰,高低遠近各不同,講的就是這個道理。
星云大師是強調修行的,修心的,并為修好這顆心開了三十二味“藥”,慚愧心、慈悲心、歡喜心等等,不一一列舉。星云大師的用意很明顯,用心也可謂良苦,善念裝得愈多,那么惡念便會沒有位置了,這一點符合經書里“諸善奉行,諸惡莫作”的宗旨。但這三十二味“藥”能不能發(fā)揮作用,能不能修好這顆心,還要看人有沒有善根,佛說佛只渡有緣人。星云大師也說過“一粒種子,你把它放到地毯上、桌子上,它不會成長,因為地毯、桌面都不是它的緣分。它的緣分是土地、陽光、水分。”
可見,人要修好這顆心,就要使自已與“土地、陽光、水分”結緣,善的這顆種子才會在心中扎根、發(fā)芽、生長。
事實上,慚愧、慈悲、歡喜等等都是人本心所具有的品質,或者說是人本心的光環(huán)罷了,當然不是這“三十二心”所能涵蓋的了的,若以這些求修行,求精進,無異于緣木求魚,騎驢覓驢,徒增笑料耳。
篇三:讀《修好這顆心》有感
時間,中央電視臺財經頻道播出一節(jié)目,佛學大師星云大師做客《論道》,與龍永圖先生共同探討如何做人,以及如何看待人生的苦樂,舍得和幸福。他講了一個故事,說一個徒弟打破了師傅種的名貴蘭花。徒弟以為師傅一定很生氣,所以跪地求饒。師傅說,種蘭花為了美化環(huán)境和供養(yǎng)佛祖,而不是為了生氣種蘭花的。星云大師說,我們來到人間是為歡喜來做人的,不是為了煩擾,不是為了生氣的。
聽完這個故事,我有很深的感悟。古代有高僧曾寫詩“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jié)”。人如蜉蝣,滄海一粟,我們是那么渺小,況且寄存于世的時間是如此短暫。何苦為身外之事而煩惱不快?四季流轉就在我們呼吸的每一瞬間,春花秋月,夏風冬雪,就在觸手可及的地方。我們要以知足心、平常心和感恩心過活,不要過于執(zhí)著地對待身外之物,凡事心中不計較、不分別,凡事往好處想,心境自然就豁達,也就會自得其樂,真實體會到人生的意義!一個人光是要求世間好、環(huán)境好、朋友好,是沒有用的,要先求自己好。要能從心好起,才能感受到世界一切都美好。事好、人好、話好,無一不好,那便是人間好時節(jié)了!
我們來到世間,不是為生氣而來,也不是為了煩惱來的。就像夫妻的因緣,兒女的教養(yǎng),朋友的交往,同事的關系,能以金代禪師“我不是為了生氣來種蘭花”為鑒,彼此就沒有誤會和爭執(zhí)。
當我們面帶笑容,看在對方眼中,那朵微笑是發(fā)光的;當我們口出贊嘆,聽在對方心底,那句贊美是發(fā)光的;當我們伸手扶持,受在對方身上,那溫暖的一握是發(fā)光的;當我們靜心傾聽,在對方的感覺里,那對耳朵是發(fā)光的。因為發(fā)心,凡夫眾生也可以有一個發(fā)光的人生。
我們要以知足心、平常心和感恩心過活,不要過于執(zhí)著地對待身外之物,凡事心中不計較、不分別,凡事往好處想,心境自然就豁達,也就會自得其樂,真實體會到人生的意義!一個人光是要求世間好、環(huán)境好、朋友好,是沒有用的,要先求自己好。要能從心好起,才能感受到世界一切都美好。事好、人好、話好,無一不好,那便是人間好時節(jié)了!
我喜歡一句話:“生活中并不是缺少美,而是發(fā)現美的眼睛”。所以我們要用心去感悟生活。流星是美麗的',而白天也有流星,但是白天的流星沒有人注意;夜晚的流星,因為黑暗的來臨,更突顯了光芒的耀眼。所以人生的黑暗、挫折不要怕,黑暗中的光明更加可貴。時時在感覺、靜心、思維里鍛煉,養(yǎng)成了觀照的生命態(tài)度,就能在車流人潮中也能有悟的一刻。
李宗盛寫過一首《凡人歌》,你我皆凡人生在人世間;終日奔波苦一刻不得閑。既然沒天都在奔波,不如靜下心來做一個快樂的自我。生下來就是為了高興,快樂的做人,快樂的生活,學會感恩,學會快樂!
【讀《修好這顆心》有感】相關文章:
讀《心教》有感11-17
讀《桔子的心》有感11-21
讀《感恩的心》有感04-18
讀《燃燒的心》有感(精選15篇)05-15
讀《感恩的心》有感15篇04-20
擁有感恩的心作文12-31
感恩的心的讀后感01-03
《感恩的心》讀后感04-20
心流讀后感01-22
《心的力量》讀后感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