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呼蘭河傳讀后感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寫一份讀后感,記錄收獲與付出吧。現在你是否對讀后感一籌莫展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呼蘭河傳讀后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呼蘭河傳讀后感1
了無生趣地又過了一周。平時宅不住的,這個周末卻披頭散發(fā)窩在宿舍里,花大半天時間看完了蕭紅的《呼蘭河傳》。
呼蘭河是個寂靜荒涼的城。
那里有不打廣告的十字街,人們早已認準了店面。廟里建著三兩學堂,保守與開放沖突交替。還有各樣小販:賣麻花的,賣涼粉的,賣瓦盆的,撿繩頭的,賣豆腐的,換破爛的……那貨郎的撥浪鼓與吆喝聲會繞著小城,各家門口只探個腦袋,有聲響總是要瞧一番,東西大多是不買的,拿起又放下。
那里的生活很原始,文化也很傳統,一切都是簡簡單單的。他們對生活和生命都沒有考量,一切順其自然:生、老、病、死,無動于衷。生了就任其自然地長去,長大就長大,長不大也算了。對于死者,他們也不過是按照當地的風俗在逢年過節(jié)時到墳上去觀望一回罷了。假若有人問他們,人生為了什么?他們并不會茫然無所對答,他們會直截了當地、不假思索地說:“人活著是為穿衣吃飯!
在作者的筆下,一切都是自然的、真實的樣子:花開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鳥飛了,就像鳥上天了似的;蟲子叫了,就像蟲子在說話似的。一切都活了,都有無限的本領,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樣,就怎么樣,都是自由的。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黃瓜愿意開一個黃花,就開一個黃花,愿意結一個黃瓜,就結一個黃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個黃瓜也不結,一朵花也不開,也沒有人問它。玉米愿意長多高就長多高,它若愿意長上天去,也沒有人管。蝴蝶隨意的飛,一會從墻頭上飛來一對黃蝴蝶,一會又從墻頭上飛走了一個白蝴蝶。它們是從誰家來的,又飛到誰家去?太陽也不知道這個。
可是這樣的日子究竟是無聊透頂的。
跳大神,唱秧歌,放河燈,野臺子戲,四月十八娘娘廟大會……這是人們在無聊生活里尋的一份熱鬧。而這種人為編排的熱鬧,越是看起來熱鬧,越是令人背脊發(fā)涼。傍晚送神歸山的鼓,總是冷森森的,令人終夜不能眠。放河燈是那些活著的正人君子們向那些死去的冤魂求個慰藉,人散了,燈也滅了……生活依舊荒涼一片。
要說有什么特別,也許就是那個大泥坑了。呼蘭河城里的故事啊,仿佛就是以東二道街上的大泥坑為底色的。
那是個會吃人的泥坑,如同人心。正如魯迅所說:“中國人歷來是排著吃人的筵席,有的吃,有的被吃,被吃的也曾吃人,正吃的也曾被吃!焙籼m河城就是一場永遠不散的筵席,大家規(guī)規(guī)矩矩,排著隊吃人。這是一個會循環(huán)的局,有的會一直循環(huán)下去,有的半路就斷了,但不管怎樣,所有的一切,都會結束在這個軌道上。生者的鼻息,死者的亡靈,都幽幽地繞在那里。身在其中不自知,正如孤獨者并不知何為孤獨一樣,悲哀者永遠也不知道自己的悲哀。只要跟著人群,踩著節(jié)奏,拍手稱快,總是沒錯。
人都是最稱職的觀眾,哪里熱鬧就去哪里,哪里有哭喊聲,哪里就有人群。人們會把不幸者歸在一起,作為茶余飯后的談資。比如大泥坑里掉下去的車馬人畜,比如失子而瘋的王寡婦,比如豆腐坊哭瞎的婦人及造紙房打死的私生子,這本是些無關痛癢的消息,只要能將人在廟臺大哭的事兒說得讓人大笑一番,這消息就有了價值。旁觀者與不幸者大都平靜地活著,誰都不會改變。不管到底是活著還是已經死了,并沒有區(qū)別,瘋了瞎了死了,只要與旁人無干,誰要去管?看熱鬧的場子,總不能老在一個地方,這里涼了去那里,登臺唱戲的人,總還排著隊呢。
人也是戲子,最愛演那自欺欺人的戲。為什么沒有人提議用土填了那大泥坑?蕭紅自己也那樣問。沒有人會填的,因為大家都在為那個泥坑排著戲。人馬車畜掉下去,總有些熱鬧可看。與此同時,便宜的瘟豬肉也找到了由頭,成了淹豬肉。大家都看得通透,可還是搶著吃那紫紅的肉,因它便宜。便宜得有理由,只要理由是正當的,買了便宜豬肉也不會丟面子。
小說以孩童的角度寫下來,添了許多簡單輕快的調子,也因此更加赤誠,更加接近真實。成人們的戲,只有小孩子愿意去看穿。但是真相是隱秘的,不能放在陽光下,這會讓成人們感到不知所措。當眾戳穿那瘟豬肉的“我”會遭到大人當眾鞭打,沒有人會去相信“我”說的話:小團圓媳婦沒有病,她好好的,她的頭發(fā)是她婆婆剪下來的。所有人把小團圓媳婦當作妖怪,只有“我”愿意與小團圓媳婦一起玩。甚至在被她婆婆吊大梁、抽皮鞭、烙腳心、鎖鏈子一系列虐待之
后,她還是干干凈凈地存著那份純真:“我給她一個玻璃球,又給她一片碗碟,她說這碗碟很好看,她拿在眼睛前照一照。她說這玻璃球也很好玩,她用手指甲彈著!毙F圓媳婦“看見我,也還偷著笑”,并且孩子氣地對我說:“等一會你看吧,就要洗澡了。”兩個孩子哪里知道,這洗澡是要命的。那些善心的人們啊,為了給她“治病”,撕了小團圓媳婦的衣裳,將她的身體和頭埋進熱水里。任她掙扎昏死,又澆醒。大神為了留住看熱鬧的人,把小團圓媳婦澆醒,開始新一輪的戲。就這么“洗”了三次,小團圓媳婦死去了。
吃人的筵席上,她們心慈地屠戮了一個十二歲的少女。直至死去,婆婆才知道說上一句:赤身裸體羞不羞。前一秒撕扯衣服的時候,她可曾知道這赤身裸體羞不羞?很難想象,一天打八頓、罵三場是因為婆婆要“規(guī)矩”出一個“好人”來,要讓她“中用”,給她一個下馬威。小團圓媳婦睡夢里說了一個詞:回家。而這詞在她婆婆眼里是不祥的,她把小團圓媳婦的腿擰成紫青,她因疼痛下地大叫就被說是鬼附身,她剪了小團圓媳婦的頭發(fā),說是自己掉的,于是小團圓媳婦成了妖怪。她說她眼睛冒綠光,于是所有人都相信冒綠光……
小團圓媳婦是死是活,沒有人會在意,在旁人看來,到底沒有白看一場熱鬧,到底是“開了眼界,見了世面,總算是無所不得的”。就像“我”問起小團圓媳婦,老廚子和二伯關注的只有酒菜:人死還不如一只雞……一伸腿就算完事。而編排熱鬧的人永遠自得其樂,他們編排別人,也被別人編排。
閉塞窒息的小城里,生活的艱辛與窘迫讓人除了關心自己的生存和看別人的熱鬧之外,無暇顧及其他。人們渴望著金錢,對有錢人帶著恨意。扎彩鋪的工人們?yōu)樗勒咴畸愄没实拇笳,一應俱全,窮人看了竟覺著活著沒有死了好。放河燈的人們也認為惡鬼有了錢大概就不會怎樣惡了。
粉房總是響起歌聲:就像一朵紅花開在了墻頭上,越鮮明,就越覺得荒涼。他們雖然是拉胡琴,打梆子,嘆五更,但并不是繁華的,并不是一往直前的,并不是他們看見了光明,或是希望著光明,這些都不是的`。他們看不見什么是光明的,甚至于根本也不知道,就像太陽照在了瞎子的頭上了,瞎子也看不見太陽,但瞎子卻感到實在是溫暖了。他們就是這類人,他們不知道光明在哪里,可是他們實實在在地感得到寒涼就在他們的身上,他們想擊退了寒涼,因此而來了悲哀。
他們被父母生下來,沒有什么希望,只希望吃飽了,穿暖了。但也吃不飽,也穿不暖。逆來的, 順受了。順來的事情,卻一輩子也沒有!帮L霜雨雪,受得住的就過去了,受不住的救尋求著自然的結果。那自然的結果不大好,把一個人默默地一聲不響地就拉著離開了人間的世界了!敝劣谀沁沒被拉去的,就風霜雨雪,仍舊在人間被吹打著。
同一個階級,同一個小城,每一個人的面具下都張著血盆大口,哪里有一絲迸裂的血腥味兒,就會被撕咬得骨頭都不剩。他們不關心生命的誕生與終結,不關心事情的起因、結果、過程、真相,他們只需要些有味道的東西,給疲乏的生活加點料,哪怕那味道里有無辜的哀嚎,有拼死的抵抗,有浸著淚液的酸楚,有泛著絕望的腐臭。在他們看來,那些瘋了瞎了的事情,都沒有太大的噱頭。于是他們用毒打、跳大神、熱水澡吃了小團圓媳婦,他們用勢利、鄙夷啃噬著有二伯,他們用流言嘲弄、攻擊著磨倌馮歪嘴子和他的媳婦王大姐。只要是人們覺得不合理的,就一定不能有好結果。就像馬掉下大泥坑沒死,也要說死了,不然無法顯出大泥坑的威嚴。
在我看來,有二伯還有點兒像孔乙己,成了眾人可以隨意取笑踐踏的人,唯一的不同是他更能認清自己的身份一些,他知道自己是個窮人,石子也應該去擋那富人的路而不是絆自己的腳,燕子的糞不應該掉自己身上,應該掉在穿綢緞的人身上。問他的蠅甩子是馬鬃的還是馬尾的,他就說:“啥人玩啥鳥,武大郎玩鴨子。馬鬃,都是貴東西,那是穿綢穿緞的人拿著,腕上戴著藤蘿鐲,指上戴著大扳指兒。什么人玩什么物。窮人,野鬼,不要自不量力,讓人家笑話……”;問他大昴星的來頭,“窮人不觀天象。狗咬耗子,貓看家,多管閑事。”他說自己又聾又瞎,不是自己的,看了聽了也是白費。他很喜歡和天空的雀子說話,他很喜歡和大黃狗談天。他一和人在一起,他就一句話沒有了,就是有話也是很古怪的,使人聽了常常不得要領。他是個怪人,被啃噬著,變得畸形。他不想理會外界,可是外界已然改變了他。
“滿天星光,滿屋月亮,人生何如,為什么這么悲涼!毙≌f中,作者重復地用著荒涼這個詞來形容她家的院子。那些租用了他家院子的人,以及院子之外的人,都是一樣的,在荒涼的世界里,悲涼地活著。
這本書留下的希冀,只有兩個地方。其一是祖父和后花園。祖父用愛裹著“我”的童年,外面的風霜雨雪,屠戮與廝殺,在祖孫間的愛意里消融。他們過著自己的日子,守著那后花園。祖父是那樣干凈、溫暖又風趣的人。祖父會逗小孩子,把他們的帽子放在長衫下或袖口里,說是家雀叼走了。而“我”也會逗祖父,把玫瑰花放上祖父的帽沿,讓他以為是今年春天雨水大,花才開得盛的緣故。祖父會心疼小團圓媳婦被活活捉弄死了,也會向磨倌一家在嚴寒的冬天伸出援手。有二伯只有在祖父面前才是真實的,像個孩子,沒有吹噓,只有真實的怯懦……
即便多年后,蕭紅也依然不忘那呼蘭河,那個有祖父的溫暖的地方。因為有祖父,蕭紅才有對愛的希冀和追逐。父親的冷淡,母親的惡言惡色,祖母針刺的痛,被她一筆帶過,呼蘭河里,她只有她的祖父和那個后花園。因為祖父,她記住了呼蘭河。那里早晨和傍晚的烏鴉,黃昏的火燒云,晚上的大昴星和月亮。雞鴨抖擻著毛,祖父撒著通紅的高粱。她會和祖父在后花園栽花拔草摘黃瓜,分辨狗尾巴草和谷穗;她會跟祖父撒嬌學詩,起床耍賴,任性要吃燒苞米;她會在蒿草和蓼花里追逐蜻蜓,去儲藏室一次次探險……祖父那樣溫暖的人,讓蕭紅陰暗的童年,透著微薄的光。
讓人存著希冀的,還有磨倌馮嘴歪子。我總想如果那個爬滿黃瓜秧的窗子可以一直在就好了,磨倌和他的一家就可以屏蔽掉這個世界的冷酷。那些人固執(zhí)地以為有福相、聲音洪亮、力氣大、娶了就是有福氣的王大姐不該嫁給一個熬不出頭的磨倌,于是斷定沒有什么好結果:他們的孩子一定會死,磨倌一定會上吊,王大姐從什么都好變成什么都壞。馮歪嘴子和他的妻兒,以及那頭三條腿的驢子,在那個嚴寒的冬天,殘喘著鼻息。院子里的人圍著窗日日探訪,為他們做論,做傳,編傳故事。他們的那個孩子一直沒有死,磨倌也很疼愛他的媳婦,盡己所能給她最好的。但是那樣惡劣的環(huán)境,終究是讓那個女人在生第二個孩子的時候死了。所有人都在用絕望的眼神看著磨倌,磨倌卻不知道。他不知道自己已經完了,也沒有想過。他甚至還“很有把握地活著”,他為他的兩個孩子而努力向上地活著。經歷過幾場撲殺撕咬,這個磨倌,好好地活下來了,沒有扭曲,沒有絕望,他很有把握地還將活下去,雖然后來的故事不知曉了,但我想著,不知道總也算個好消息。
蕭紅以及她的呼蘭河小城已經與我相隔大半個世紀了,可這個世界里,那些吃人的筵席,到底散了沒有,不得而知。我想是不會散的,但是會有更多一些的平凡的磨倌、勇敢的王大姐和溫暖的祖父,以及那美麗的后花園。
呼蘭河傳讀后感2
一個不怎么繁華的呼蘭河小城,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循環(huán)地走。
故事發(fā)生在小村莊里,到處都顯得那么蕭條,整個村莊就像是籠罩在一片黑暗的大地中,烏云蔽日,看不見半點陽光,沒有一絲溫暖。
到這里,到處可見由于人們的無知、愚昧而引發(fā)的一場又一場的災難。
小團圓媳婦是一個美麗又可愛的小姑娘,她才12歲,花一樣的年紀,本該屬于正享受陽光溫暖的時候,但她卻早早的給一戶人家做童養(yǎng)媳。
命運迫使她過早的承受著風吹雨打。在家中,動不動就要被婆婆打罵,正常人走路時,步子邁大一點有錯嗎?可在婆婆的眼中是粗魯的,小女孩難免又要受婆婆的折磨了。
鄰居們聽罷此事,也無一人阻止,因為在他們眼中,這次無非是為了讓小女孩更加聽話懂事而已。越讀我越替小女孩感到不平與氣憤,真想讓自己進入書中,讓那個可惡的婆婆嘗嘗被打的'滋味。
帶著憤怒,我繼續(xù)讀著……
小女孩最終匆匆的離開了人世,這讓她的家人很是辛酸。我本以為他們還算是有人情味的,終于知道自己錯了。其實她的家人辛酸的不是她的死,而是為了她用了那么多錢,費了那么大的勁。在他們眼里,這是一個賠本買賣。對此,我很是無語。
合起書本,腦海中浮現的是這樣一幅畫面:衰落的村莊里處處殘留些灰色的白影子——灰色的天空下有著灰色的小城;灰色的人生行走在灰色的腐敗舊社會中…
請讓我們珍惜這如畫的大好時光吧。
呼蘭河傳讀后感3
呼蘭河傳讀完了,而我的情緒很久很久都沉浸在那一片片有歡樂、也有悲傷的畫面中!
在這近一個月中,我讀完了著名女作家蕭紅所著的呼蘭河傳,感受頗豐。
這本書看似寫景,寫一些小事,一些舊社會的小事,但卻反映出不一樣的一面。
整本書通過對呼蘭河畔人民的日常生活的描寫,讓我們看到了蕭紅那個時代的社會充滿了迷信。就因為一個大泥坑,人們可以說到十萬八千里去,什么海龍王啊,什么叫魂啊的。呼蘭河傳里所描寫的,都是那個年代最平凡,普通的一些人。蕭紅的筆讓我們看到一個與現在完全不同的年代:那時候人們生病了不是去醫(yī)院,而是去跳大神;女孩嫁人不是看對方人品,而是看別人的生日和財富。這些人或多或少都有一些的不可理解甚至愚昧,但是蕭紅對家庭的描寫中,又能讓人感受到一絲溫暖。
這本書讓我明白了有時迷信是可怕的,做任何事情都是有科學依據,不能過分相信迷信。文中用“跳大神〞來治病就沒有任何科學依據,那些“大神〞“二神〞的人,都利用了人們的迷信來賺錢,放在今天,那就叫“騙子〞。而當時可不一樣,人們將把他們視為至高無上的人。這同時也告訴我們,時代在進步,所有現象都會被更科學的理由解釋,很多事情都會被用科學的方法解決。人們的觀念也會隨著時代而改變。書中的“跳大神〞如果放在今天,沒有人會相信,而在當時沒有人不信。
也許我們現在相信的東西,放在10年后,20年后,30年后,甚至50年后,那時可能沒人相信。所以我們的觀念要隨著時代而改變,才能跟上時代的腳步,不要落伍。
呼蘭河傳主要講的`是一座小城,它的名字叫呼蘭河。在呼蘭河這座小城里生活著各樣的人:“我〞的祖父、鄰居們……及它的年中盛事。
在作者的筆下,呼蘭河這座小城并不繁華,但卻蘊含著生機,也有著一絲絲的悲涼。在那兒有東二街的“大泥坑〞、有賣麻花、粉坊的生意人,有性情乖僻的有二伯,有勤墾老實的馮歪嘴子,有“我〞跟著祖父學古詩快樂而寂寞的童年,有因呼蘭河人太迷信而造成的悲劇人生……
在呼蘭河生活著一個不幸的人,她就是小團圓媳婦。她本來是一個活潑開朗的人,嫁到了老胡家后,受到了百般折磨后生病了。生病本來就應該找醫(yī)生,可是老胡家卻對她使用了許多稀奇乖僻的“醫(yī)療方法〞,她最后被折磨致死。在這件事中,我們可以知道,生病就應該找醫(yī)生治療,迷信是解決不了問題的。
在呼蘭河還有一些年中盛事,野臺子戲就是其中之一。在這個重要的年中盛事里,唱戲的人一唱就是三天,所以一到了唱戲的時候,可并不是簡單的看戲,而是呼朋喚友,熱鬧的很。
呼蘭河的人們生活平凡、不幸,但他們并沒有放棄生活的希望,而是頑強地生活著。他們頑強、堅持,不放棄自己生活態(tài)度值得我們學習。
呼蘭河傳讀后感4
暑假中我讀了蕭紅寫的《呼蘭河傳》,這本書的情節(jié)十分精彩。蕭紅寫了她的故鄉(xiāng):呼蘭河。
80多年前在東北的呼蘭河邊住著許多村民,這些村民沒有意義地活著,生活平平淡淡,普通普通。但在這個村莊里住著一個性格活潑開朗的`小姑娘蕭紅,小姑娘生活十分快樂,蕭紅童年時和祖父在后院里生活、勞動。祖父種地,蕭紅在挖泥土,生活十分快樂。但不久蕭紅卻被賣給了別人家做妻子,她還會被婆婆打罵。沒多久,蕭紅就死了。這篇文章的主人公蕭紅的死亡不單只是婆婆婆婆的殘忍,還因為呼蘭河人民的生活態(tài)度。
在讀這篇文章時會伴著沉痛的心情,但蕭紅要告訴我們的是:要了解過去,珍惜現在的生活,不要重蹈覆轍。
呼蘭河傳讀后感5
寫《呼蘭河傳》這本書的人名叫蕭紅,他原名叫張迺瑩,由于她一生坎坷,所以寫出來的文章到最后都會表達出一種激憤與批評當時社會一種不好的現象。 “一篇敘事詩,一幅多彩的風土畫,一串凄婉的歌謠”是矛盾先生對《呼蘭河傳》的評價,我認為非常對。
“一篇敘事詩”體現在作者小時候的各種經歷,從她一開始跟著祖父去菜園子里胡鬧,到她來到街市上觀察那些好玩的事情。有“大水泥泡子”,有“祭拜死人的老祖廟”,還有一些豐富的傳統活,讓我體會到了那里的風土習俗。最后她還將她的一些周圍鄰居的.事也講給我們聽了。這不就是一篇完美的敘事詩嗎?
“一幅多彩的風土畫”體現在當時的風土習俗,像“放河燈”啦,“跳大神”啦,“野臺子戲”啦等許多在我們南方一般見不到的東西,在她們那就常出現。這樣也就更加的豐富多彩,饒有情趣了,也非常的有意思。 “一串凄婉的歌謠”體現在當時不合理的婚姻包辦現象,一切由大人說了算。而且在那兒的人情味也不是很濃,誰家死了個人,第二天就該做什么就做什么,好象沒發(fā)生過一樣。最可怕的是哪家人有錢和誰說定了“我出5000吊錢買你家的娃”,只要家長說行就行,孩子一生就由那人操控了。整本書看下來,歡樂給了我不少,但我們是不是該反省一下人類的愚昧無知,改造一下我們的靈魂呢?我認為是的。
呼蘭河傳讀后感6
最近幾天,我讀了《呼蘭河傳》這本書。這本書的作者是蕭紅,她是那個特定年代的一朵奇葩。而《呼蘭河傳》則是蕭紅生前寫的最長的一篇小說,它是一部充滿溫情,童趣,娓娓道來式的“回憶性”小說。
這本書的內容是這樣的:大地一到嚴寒的季節(jié)時,整天飄著飛雪。還有北方大自然的風霜雨雪,火燒云。扎彩鋪,放河燈,跳大神,野臺戲……都為我們描繪出一幅幅充滿生活氣息的影像。
這本書里還說蕭紅生前最疼她的人只有她的祖父……有一次,蕭紅摘了許多玫瑰花插在了她祖父的帽子上,她的祖父不僅不知道,還對蕭紅感嘆:這個季節(jié)的花可真香!惹得蕭紅哈哈大笑。
看了這本書,我從中獲得了一種思想的'領悟,從而有更厚重的童年,更堅實的成長,雖然蕭紅的童年我很向往,但是我沒有什么機會去體會這其中的樂趣。
蕭紅用明亮的眼睛觀察著世間萬物,她用神奇的筆記錄著生活中的點點滴滴,用耳朵清晰的聽著人生中最美妙的音樂!
蕭紅她說過:走進名著經典的世間里,與它一起優(yōu)雅,一起蕩漾,一起芬芳。
我會永遠銘記這句話,因為它蘊含著深刻的哲理!
呼蘭河傳讀后感7
童年在我們眼里充滿了幸福和幸福。童年是人生中最難忘的一天,我想,現代作家蕭紅也是這么想的。當我拿到《呼蘭河傳》這本書的時候,我會想到我們曾經學過的課文《爺爺的花園》也是蕭紅寫的。那篇文章描述了蕭紅的童年是多么美好啊,但讀完《呼蘭河傳》這本書后,我意識到蕭紅的父親對她很冷淡,母親對她很兇猛,祖母對她很壞,她只能和祖父在一起。
這本書最讓我印象深刻的一章是第五章,主要講的是胡家養(yǎng)了一個孩子的媳婦,他是近12歲的小團圓媳婦。胡家經常無緣無故地打她,鄰居們都沒有出來阻止她。最后,小團圓媳婦被折磨死了。
小團圓媳婦是典型的童養(yǎng)媳婦,更體現了生活在封建社會的人的`無知。這些人仍然迷信,只要他們邀請法師,所有的災難都可以解決。
當我讀到“還沒到二月,那個又黑又笑的小團圓媳婦就死了”這句話時,我心里會有一絲憤怒,對那些無知的人的所作所為感到憤怒。如果一個人的生活不能自己做決定,讓別人隨意踐踏,世界上還有良心嗎?還有人性嗎?
我們現在的生活是多么美好,但我們不知道如何珍惜它。同學們,讓我們珍惜我們所擁有的!因為我們的童年比那些在護欄里喝酒的孩子要好得多。
呼蘭河傳讀后感8
這是我在暑假開始前買的一大包書中最吸引我的一本,所以,也成為了我最先注目的一本書。對于作者蕭紅,她的那篇《回憶魯迅先生》在所有的魯迅回憶紀念文作當中獨樹一幟,曾經在某個秋天的深夜讓我又一次領略了什么才是情由心生,什么才叫作感動。帶著這么一種非常好的印象,我打開了《呼蘭河傳》。熟悉的筆觸、色彩、用光,蕭紅再一次用她那
喃喃自語般平靜的敘述將我領進了那接近80多年前的東北,一個衰落的村莊。整個村子里面,到處都是蕭殺,灰色的背景,灰色的人物,除了敘事者——那個家境還算富裕的小女孩——以及她的祖父,整個村落就像暴風雨前的天空一樣,烏云蔽日,見不得半點陽光。沒有抬起頭來的村民,他們笑也笑得那么拘謹,生的普普通通,死的平平淡淡,按部就班的日子,哪怕這是一種煎熬,也沒有人去打破。他們只是活著,為了活著而活著,為了死去而死去。那么多交替出現的人物,我甚至都來不及判斷哪個是我應當同情的,哪個又是我該去鄙夷的……一個又一個悲劇,他們中的每一個人都是主角,每個人都是被告和原告,每個人都是迫害者和受害者。小團圓媳婦的死,我不能沉下心去,像正文前那不知好歹的序文一般歸結到她的婆婆一家的愚昧、封建、狠心,諸如此類,我不敢想象,當我身處那婆婆的境地,那樣的家庭,那樣的時代,我能做些什么。他們家的小媳婦死了,來得時候還活蹦亂跳的,誰也沒料到,會走得那樣匆忙,讓婆婆們心酸,他們使了多少錢,費了多大的力氣,不過是想讓這個媳婦“活”過來啊。那小團圓媳婦呢?她本該是一個天真可愛的孩子,才14歲而已,卻以為人妻,為人媳,她該是多么不愿意!在新家,又要受到夫家人的打罵,就這么孤零零的一個人,還是個孩子的人,怎么承受的了?然而,在那個時代,這一切都是司空見慣,也是無人能夠挽救的。試想一下,如果小團圓媳婦并沒有成為文中的`小團圓媳婦,那誰又能斷定,她不會被另一個小團圓媳婦替代,或者依然遇到了身為小團圓媳婦的悲劇呢?悲劇籠罩著他們,因為這不是一個人,而是一群人,一大群人,一個村落的人,一個地方的人,乃至一個國家,一個世界的人。
小團圓媳婦一家的悲劇,和那些活了又死了的村民形象都靜靜的從高處看著我們,帝制到民主的轉變,被侵略和被殖民的屈辱,他們都經歷過了,80年之后的今天,他們都已經消失了嗎?沒有,他們還存在著,存在于我們每一個人的心中,存在于我們每一個人的骨血之中,像魯迅先生所說的那樣,這些人,我們,他們,都是“中國的脊梁”。雖然我們這些脊梁,總是那樣的不爭氣,80年前的灰色或許少了一些,但那些低著頭的匆匆步伐,怯懦的笑,和新的一種“封建”正悄悄的用它們狡黠的眼睛張望著。
只是,不要再那么無奈的活著,又無奈的死去,來去若空。
呼蘭河傳讀后感9
今天,我讀完了蕭紅的《呼蘭河傳》非常興奮地寫下了這篇《呼蘭河傳》讀后感。
我這才明白什么叫“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呢!蕭紅寫的全是生活,她的人物是從生活中提煉出來的,活靈活現的。不管是高興還是悲傷都好像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都能產生共鳴似的,好像她說的都是我們所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她是憑她個人的天賦與對生活的觀察在創(chuàng)作,使我們感到特別真實。
她的言語時而樸素平淡,時而風趣幽默,她的書使我們對讀書有了更大的興趣,寫出了她對呼蘭河城的觀察遇到她對一些人或事獨特的見解與看法。
她以一個孩子的'身份,寫出了一個孩子對自己家鄉(xiāng)的回憶,對童年生活、人的記憶,不是編出來的故事,“我手寫我心”表現得非常突出,我們也應該這樣。
快來一起享受讀書的快樂吧!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那個人叫團圓媳婦,是一位心地善良的人,但是有一天,她得了重病,躺在床上。起初她的病沒有那么重,只是有些感冒。可是她一直被老太婆折磨,她給團圓媳婦吃已經變質的豬肉,可見當時人們的心理是無比丑陋的。導致其病情加重,最后連醫(yī)生也回天無術了。終于,上帝召見了她,給了她一個美好的,沒有仇恨的國度。
如果當時她周圍的人心地是善良的,或許這個世界就會多一個生命。
每當我們看到有人有困難,也許,你的一句鼓勵的話語,你伸出的一只援手,就是給了他希望之光。這本書給了我許多啟迪,教會了我應該以熱心腸待人。如果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就會更美好。
呼蘭河傳讀后感10
我一口氣將中國現代女作家,民國四大才女——蕭紅的童年回憶錄讀完。我與作者一同分享了她與祖父童年相處的美好時光。同時我被民國時期我國東北邊陲小鎮(zhèn)愚昧、落后、冷漠、無知、迷信的一幕又一幕的悲劇所震憾。
作者用回憶的手法,用淡然的筆墨構畫著童年生活的小城,每一條街,每一個店鋪,這里的人們冷漠、自私、封建無知。東大街的泥坑是通行的街道,只要下雨,不知陷進多少馬、車,卻無人去鎮(zhèn);磨粉人家的草棚房子快要歪倒砸傷人,無人去修,他們貧窮到吃一塊豆腐也是奢望,四五個兄弟姊妹為了爭一個大麻花,被打得抱頭鼠竄。有的人對別人的疾苦袖手旁觀,說三道四,當成笑料,到處傳播,成為悲劇的制造者,而自己還冷漠地充當悲劇的看客而喜氣洋洋。
首先是團圓媳婦——一個貧苦人家的十二歲女孩,到老胡家當了童養(yǎng)媳,因為太天真、活潑、勤勞、能干(他們認為不知羞),就遇到四鄰的.冷言熱諷,被婆家人百般折磨,想把她改造成一個含蓄的女孩,用針扎,用手擰,吊到大梁上毒打半夜,用燒紅的烙鐵燙腳心,折磨得奄奄一息,還說她是狐貍精,用迷信的手段救她的命(她婆婆是出名的吝嗇鬼,怕她死了賠本),而把她衣服脫光,當著眾人的面,把她扔進大缸里洗燙水澡,出來用冷水澆醒,又連續(xù)扔了兩次,受盡了污辱,最后在人們冷漠的目光中走完了短暫悲慘的一生。
文中又寫了她的鄰居——賣豆腐的窮人馮歪嘴子因太窮娶不上媳婦,后來和大院里的王大姐(大齡女),沒正式結婚,生了兩個孩子,受盡人們的嘲笑,冬天住在破爛磨房里,零下七、八度,孩子沒有棉衣,睡在草窩里,無人問津,后來王大姐生第二個孩子難產而死,鄰居們不是憐憫、心痛,而是看馮歪嘴子的笑話,說他不是上吊,就是跳井,孩子也是凍死餓死……而馮歪嘴子無論再貧窮再困苦,都沒有放棄希望,自己辛苦地帶著兩個孩子生活。
讀后,讓我心中久久不能平靜,我對人們冷漠、自私、愚昧、封建、迷信,十分痛恨,對十二歲這個團圓媳婦,跟我們現在的年經相仿,卻受到了百般摧殘的悲慘命運而十分同情。
我慶幸自己趕上了祖國繁榮昌盛的大好年代,人人平等,衣食無憂。我們都能受到國家免費的義務教育,坐在明亮的教室里學習知識。
再看看祖國翻天覆地的變化,不但富起來,而且強起來了,到處高樓聳立,交通四通八達,國家實現了精準扶貧,村村有公路,有網絡,農民也住上了別墅,生活越過越幸福。
如果作者能看到這“小康美景”可能她會感嘆作夢也想不到的。
我們應珍惜大好時光,珍惜這幸福生活,作為祖國未來的接班人,一定要學好知識,掌握本領,為實現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添磚加瓦。
呼蘭河傳讀后感11
我讀了一本書,叫《呼蘭河傳》。書的作者是一位現代著名的女作家蕭紅寫的。
“呼蘭河”就是蕭紅的家鄉(xiāng)——呼蘭縣。這個小縣城里發(fā)生了不少事情:“大泥坑”淹死了不少牲畜和人;“我”非常喜愛祖父那自由、充滿生機的園子;七月十五盂蘭會上的河燈令人矚目;小團圓媳婦兒即被病魔纏身,又被迷信的婆婆折磨,最終離開人世;還有我那奇怪的有二伯……
通過查閱資料,我知道蕭紅出生在一個普通家庭中。蕭紅的父親對蕭紅漠不關心,但他有個和藹可親的祖父。蕭紅就在祖父的園子中度過了一段美好的童年?勺娓溉ナ篮螅捈t的父親給蕭紅定了一樁令蕭紅不滿婚事,于是,她離家出走,四處求學……
終于,蕭紅憑著自己的記憶寫出了自己真實的童年。這本書寫出了蕭紅童年生活中的點點滴滴,有幸;貞洝⑿了嵬,還有她永遠也忘不了的祖父和家鄉(xiāng)舊景。
讀了這本書,我明白了要珍惜童年,珍惜童年中每一件有意義的'事,因為這是人生中最美好的時光,最美好的事情。
當我合上這本書時,我的腦海里呈現出這樣的畫面:一個駝了背的老爺爺嘴里銜著一個煙斗,攙著一個四五歲的小女孩,這個小女孩一蹦一跳的,還哼著歌,手里拿著一串冰糖葫蘆。
呼蘭河傳讀后感12
在這個寒假,我讀了蕭紅寫的《呼蘭河傳》一書。我剛看到書名時以為這本書寫的是一個人一生的故事,可是一翻開書時才發(fā)現這本書是作者用兒童的視角,寫出了在呼蘭河這個鎮(zhèn)子里發(fā)生的事情,這些事情讓我感觸頗深。
這本書中我印象最深刻的地方有三處:第一是作者蕭紅的童年是快樂的,因為她有一個非常寵愛她的祖父。作者小時候總是跟祖父在大花園里一起玩耍,一起干活。有時祖父戴一個大草帽,她戴一個小草帽;祖父栽花,她跟著栽花;祖父撥草,作者跟著拔草……祖父還會教她念詩,因為沒有書,全憑口頭傳誦,祖父念一句,她就念一句,比如祖父說:“少小離家老大回……她也跟著說:“少小離家老大回……可想而知作者的童年是多么有趣,祖父多么慈祥,多么疼愛作者啊!
第二是小團圓媳婦和婆婆。小團圓媳婦十三歲就結婚,每天還要做很多家務活,因為在封建社會,重男輕女。家庭貧窮的十多歲的女孩就會被賣掉當人家媳婦。她的婆婆非常迷信,非常狠毒,愚昧無知。活潑可愛的小團圓媳婦是被她婆婆活活地折磨而死。讀到這里我十分氣憤,好想教訓她婆婆一頓。小團圓媳婦是多么的可憐!想想我現在的生活是多么幸福!我的年齡跟小團圓媳婦相仿,在家里有爸爸媽媽的`疼愛,衣食無憂,在學校有老師和同學們的陪伴,享受著讀書的快樂!我們有如此好的生活,怎能不好好學習呢?
故事里有一個人叫馮歪嘴子。他家境貧寒但他生性樂觀,是一個有愛的人。他很愛他的妻子和孩子。他不顧別人的冷眼,勇敢迫求自己的美好生活,他妻子在生二胎時難產而死的,家里只剩他和他的兩個孩子,之后他堅強扛起家里的重任,把兩個孩子拉扯大,并自信地活在這個世上。我們要學習他,做一個堅強勇敢、樂觀、有責任心和心中充滿希望的人。
作者的童年浸潤著泥土的清香,祖父的辛勤呵護作者像小樹苗一樣茁壯成長;活潑伶俐的小團圓媳婦,被人們的迷信愚昧殘害致死,讓人不勝唏噓;馮歪嘴子的兒子依然活著又給人們帶來了希望。
《呼蘭河傳》是一幅色彩豐富的畫,也是一首悲喜交加的歌。
呼蘭河傳讀后感13
呼蘭河傳寫的是著名女作家蕭紅的童年生活。在這本書里,我最喜歡蕭紅在她家院子里與祖父一起快樂的玩,還有在她祖父園子里幫祖父干活的.那一章。我從中感受到了蕭紅小時候在她家院子與祖父玩的時候的快樂,還有她在祖父的園子里幫祖父干活時的自由自在,一點也不拘束,那是多么的美好呀!民國才女蕭紅的創(chuàng)世之作,用詩一般的意境,含淚的微笑,守護著心靈的家園,呼蘭河傳它是一篇敘事詩,一片多彩的風土畫,一串凄婉的歌謠!
呼蘭河傳讀后感14
逛書店,在書架推薦的書目中,看見了一本我熟悉的書,那是蕭紅的《呼蘭河傳》,書的封面是土黃色的,加了很多精美的畫片。而我家中藏有的這本書的封面是黑色的,只有一張作者的小照,憂郁的眼晴看著前方。
初次看這本書的時候,年齡還小,對于書中表達的深層次的悲哀無所體會,只覺得作者描繪的童年生涯是格外的生動搞笑。慢慢長大,再次閱讀蕭紅的時候,卻從她那字里行間讀出了淡然的憂傷!逗艉犹m傳》由幾節(jié)故事組成,看似這些故事是零
是零落的,形不成完整的線索,但文章始終帶著細膩的抒情。她用一種很散淡的語言來描述荒涼,“我家是荒涼的。我家的院子是很荒涼的”,這種筆調就像有人給她寫的傳記中說到的那樣:這個人的手臂里有內傷,傷到了骨骼,那骨骼就是給扁鵲看,也已經變色。但是她倒背著雙手。她到門外面去,她說天涼,說風大,說橡樹的紅色葉子落了滿地。
蕭紅的一生是很不幸的,雖然她被魯迅認為是“當今中國最有前途的女作家”,但她柔弱多病的身軀幾乎承受了那個動蕩時代的全部屈辱和苦難:社會的、民族的和性別的;精神的和肉體的。她在臨終時的留言:“我一生最大的痛苦與不幸,都正因我是個女生!绷钊诵乃。印像中蕭紅總是在路上漂泊,在戰(zhàn)火紛飛中從中國最北方的城市到中國最南方的城市,她總是在行走,而在行走的路上,過往的、留下的,皆又是最寂寞的風景。
《呼蘭河傳》寫作的時刻跨度很大,在“七七”抗戰(zhàn)爆發(fā)時開始醞釀,“八?6?1一三”上?箲(zhàn)失敗后開始動筆寫作,直到1940年12月才在香港完成。而這個時期幾乎是蕭紅一生不幸的縮影,她在疾病中還因戰(zhàn)亂顛沛流離;在感情是中深泥淖。她雖被開除出“祖籍”,故鄉(xiāng)也早淪于敵手,但人總是會有一種思返的心理,尤其在對前路深感茫然的時候,這樣的想法愈發(fā)的強烈。
從《呼蘭河傳》的字里行間我們能夠深深地感覺到當時的蕭紅是孤獨、寂寞的。她曾對老朋友白朗這樣說:“未來的遠景已擺在我的面前,我將孤寂、憂郁以終生!”她渴望著從現實的重負中解脫,而這種解脫恰恰是難以做到的,于是,她便想留守著一方童稚年代的美麗的土地,幻想著遠離喧囂的寧靜。
但是,作者小時候對于荒涼的記憶像是深深的烙印,存于她的思想中。因此整部小說的基調是深沉的、哀婉的。印像最深的那一段是她寫的跳大神:“跳到了夜靜時分,又是送神回山。送神回山的鼓,個個都打得漂亮。若趕上一個下雨的夜,就個性凄涼,寡婦能夠落淚,鰥夫就起來彷徨。那鼓聲就好像故意招惹那般不幸的人,打得有急有慢,好像一個迷途的人在夜里拆說著他的迷惘,又好像不幸的老人在回想著他幸福的短短的幼年。又好像慈愛的母親送著她的兒子遠行。又好像是在生離死別,萬分地難舍。人生為了什么,才有這樣凄涼的夜!比耸篱g,再多的繁花勝景,終了也難以逃脫最后的凄涼。很平淡的一些句子,卻有一種難以形容的悲哀。
那里的人們似乎都過著卑瑣平凡的`生活:“天黑了就睡覺,天亮了就起來工作。一年四季,春雨冬雪,也但是是隨著季節(jié),穿起棉衣來,脫下單衣地過著。”“老,老了也沒有什么關聯。眼花了,就不看;耳聾了,就不聽;牙掉了,就吞;走不動了,就癱著!薄安,人吃五糧,誰不生病呢?”死了,哭一場,埋了之后,活著的仍舊過日子。該吃飯,吃飯;該睡覺,睡覺!毙≌f描繪的日子何嘗不是現實生活中的縮影,過去是怎樣來的,未來又會怎樣樣,生或死,都是自然的規(guī)律,該發(fā)生的事就那么平靜而自然地發(fā)生了,有什么是不該發(fā)生的事呢?人們麻木地生活著,一天又是一天。
我不知道,作者筆下后園的小倭瓜是不是還在年復一年地開著小黃花,但我卻知道,歲月能夠流逝,人會變老,而有些記憶卻永遠都不會走遠。于是我開始向往,向往著去那片黑土地上走一走,去看一看,去感受一下時空的流轉,也許,在此刻與未來的道路上,我們永遠都知道,風景向遠方。
老胡家的團圓媳婦,也是在大家群眾觀看之下,被認為有鬼附身,以致于最后為了給她驅鬼而被捉弄死了。最后一個人物馮歪嘴子,他也是透過磨房里的窗戶觀看外面的人與被窗外的人觀看。
小說在寫法上主要采取散文式的文字風格和抒情筆調,敘述靈活,生動搞笑,而且每個章節(jié)的資料相對獨立,在敘事上不像故事型的小說前后聯系那么緊密。小說中僅有的幾個人物的故事,也幾乎相互獨立,感覺像寫完一個就過一個,讀者也能夠看完一個過一個。但我覺得,小說一開始,蕭紅就不斷在“看”,看呼蘭河的每一條街,之后看每一家店鋪,最后又看每一個人,但一向沒變的是那種看的態(tài)度,不太近也太遠,好像始終有一種適宜的距離,而且總是那么認真,之因此感覺像寫完一個過一個,那是正因蕭紅看完一個就記得一個。
蕭紅寫出來的呼蘭河城那幾個人物,各自的命運都感覺像是被某種力量驅使著,發(fā)生在透明身上的事情仿佛瞎鬧一般。這些人物迂腐而純真,無力但不脆弱,他們察覺不出生命應有的那種絕望,反而有著非凡的生命力。就像孩子們逛廟會時會叫大人買的那些不倒翁,“十分靈活,按倒了就爬起來”,而且是很快地爬起來。無論他們身上的故事怎樣滑稽怎樣喧鬧,但另一方面他們的生活終歸是靜的,始終安安靜靜地過著日子,“狗有狗窩,雞有雞架,鳥有鳥籠,一切各得其所”。
蕭紅最愛祖父,她出生時,祖父已經六十多歲。蕭紅從小喜愛跟著祖父念古詩,但那個時候她還讀不懂“少小離家老大回,鄉(xiāng)音無改鬢毛衰。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祖父詳細解釋了,她依舊不懂:“為什么小的時候離家?離家到哪里去?我也要離家的嗎?等我胡子白了回來,爺爺你也不認識我了嗎?”祖父笑著回答:“等你老了還有爺爺嗎?”
小說中間有一段寫蕭紅與祖父的生活,充滿童真童趣。我最感動的,是蕭紅一個人在后院里玩耍的那段描述:“花開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鳥飛了,就像鳥上天了似的。蟲子叫了,就像蟲子在說話似的。一切都活了。都有無限的本領,要做什么,就做什么,是那么的自由。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黃瓜愿意開一朵謊花,就開一朵謊花,愿意結一根黃瓜,就結一根黃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根黃瓜也不結,一朵花也不開,也沒有人問它;玉米愿意長多高就長多高,它若愿意長上天去,也沒有人管;蝴蝶隨意地飛,一會從墻頭上飛來一對黃蝴蝶,一會又從墻頭上飛走了一只白蝴蝶。它們是從誰家來的,又飛到誰家去?太陽也不知道這個。”
這難以忘卻的童年記憶,正是《呼蘭河傳》的創(chuàng)作緣由。祖父過了八十歲就去世了,之后蕭紅離開呼蘭河城開始逃荒。小說完稿于19年12月12日,距蕭紅逝世僅不到兩年。
呼蘭河傳讀后感15
《呼蘭河傳》的作者蕭紅,寫了自己童年所看到的,內心所感受到的一些事。
我讀書,有時有這樣一個習慣,大致地翻看一下本書內容,然后先讀自己喜歡看的,讀《呼蘭河傳》,我就是先讀的團圓媳婦這一章節(jié)。讀完后的感受,用兩個字形容:痛心!對封建社會人們的麻木不仁感到可恨!可悲呀!一個活生生的正處于花季中的少女(在現在,可能還在媽媽跟前撒嬌),卻被封建迷信、被無知的人,被愚昧的人,被她的'親婆婆活活虐待死了!把她扔進缸里,往她身上澆熱水,卻說是驅趕病魔,然后醒后再潑。
我讀到了一個愛她的祖父,也感受到了她在祖父園子里的快活,從她的文字中,感受到了祖母對她的不喜歡,作者在這本書里只字未提到她的母親和父親,通篇每次都提到祖父帶他去什么什么,多寫到關于她和祖父的對話。我為蕭紅能擁有這樣一位愛她的祖父而感到幸福和欣慰,如果沒有祖父對她的愛,她的童年該是多么的孤獨和冷清。好偉大的祖父!好值得尊敬的祖父!
上帝是公平的,他把一個人送到人間,并不是把所有的苦難都強壓在這一個人身上,蕭紅是苦難的,但她擁有了這樣一位慈愛、可親可敬的祖父,這說明上帝又是善待她的。這使我想起了羅曼羅蘭的一句話:只要有一雙忠實的眼睛與我一同哭泣,就值得我為生命而受苦。蕭紅的人生,苦難多于快樂,想起祖父,我想,她在屬于自己的沉靜時刻,也會認為,這一生喜大于悲吧!
【呼蘭河傳讀后感】相關文章:
《呼蘭河傳》閱讀心得02-19
「精選」呼蘭河傳摘抄大全10-10
呼蘭河傳好詞好句摘抄04-02
呼蘭河傳好詞好句賞析01-27
呼蘭河傳的心得體會12-01
《呼蘭河傳》讀書筆記范文10-03
名著《呼蘭河傳》讀書筆記10-10
《呼蘭河傳》閱讀心得4篇06-06
呼蘭河傳心得體會03-10
蕭紅《呼蘭河傳》讀書筆記精選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