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于《春》巴金讀后感
《春》巴金讀后感篇一:巴金小說讀后感
《家》《春》《秋》是巴金的《激流三部曲》。我在讀完《家》之后對高覺新這個形象最為觸動,所以想重點說一說這個人物形象。創(chuàng)作《激流》的當時,巴金就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了“覺新性格”的普遍性。正因此,盡管他希望在高覺慧身上,寫出一個“幼稚而大膽的叛徒”,卻終于使這個人物看到了存
在于自己那里的覺新式的的精神弱點。對“普遍性”的發(fā)現(xiàn),是他不至于簡單的對待他的人物,讓人物承擔其所能承擔的歷史責任。巴金發(fā)現(xiàn)了人的不完善,同時又隱約感受到了這“不完善背后巨大的歷史原因,看到了“五四”啟蒙主義者的理想在中國的現(xiàn)實命運。這深化了他的悲劇感受,把他的悲哀引向深遠。在《激流》創(chuàng)作的始終,思考導(dǎo)致人的不完善的現(xiàn)實條件,譴責、追究環(huán)境,一直是一種更強大的沖動。
封建專制社會壓抑人的個性發(fā)展,傳統(tǒng)的思想文化多勸人忍從。高覺新的性格與命運中,有很多在中國的知識者的普遍經(jīng)驗。他們形式不同地、或多或少地。分擔了高覺新的命運,因而也像作者那樣,對人物不忍過分苛責!巴椤-------或者說同感,絕不僅僅是作者個人的。這種感受我在讀完老舍先生的《四世同堂》后,深有同感!端氖劳谩分械钠罴胰值苤械睦洗笃钊鹦c老三祁瑞全,與巴金《家》中的高覺新與高覺慧性格與命運有相同之處。老大在設(shè)定的社會環(huán)境下,不由自主不可選擇的要承擔自己的家庭責任,社會責任在家庭責任面前就顯得黯淡了。
在《創(chuàng)作回憶錄》中,他說,他在寫《激流》時,把自己的“思想感情”,以至于把“自己”寫了進去,而且不僅如他過去所說過的,寫進了高覺慧的形象中--------“挖得更深一些,我在我自己身上也發(fā)現(xiàn)了我大哥的毛病,
我寫高覺新不僅是警告大哥,也在鞭撻我自己......”“......我自己不止一次的想過,在我的性格中究竟有沒有覺新的東西?我的回答是肯定的。我至今還沒有把它完全去掉,雖然我不斷跟他斗爭。我在封建地主的家庭里生活過十九年,怎么能說沒有一點點覺新的性格呢?......”在長時期的自我剖析、自我認識過程中,尤其在經(jīng)歷了巨大的劫難之后,他發(fā)現(xiàn)了當創(chuàng)造高覺新這個形象時潛在的創(chuàng)作動因。在《家》的自序中,巴金也明確的寫明了這一點,他說他寫《家》是為了寫給他的大哥,因為他覺得他的大哥實在是太辛苦了,為了這個家犧牲了自己。但是他慢慢發(fā)現(xiàn),其實大哥高覺新的形象也是也從另一方面折射出自己的性格,他們之間是共通的。所以無論從現(xiàn)實中看巴金他們一家她跟他大哥,還是從小說《家》剖析,我們都沒有辦法將覺新與覺慧的性格完全分離來研究,因為他們都在影響著對方,他們性格有很多的相似之處。
高覺新的性格悲劇性在與,由于歷史的安排,也由于自身弱點,他站在了封建家長勢力和“家”的青年叛逆者“中間”。正是在這兒,“歷史”的形象也呈現(xiàn)了。這兩個人物,在“新”與“舊”之間,都找不到自己的位置。既找不到依著舊秩序固有的位置,也找不到依著新思想該有的位置。生存在“過渡時代”愛之一切時代的人們,都可以就某種意義被認為是“站在中間的人”!霸谶M化的鏈子上,一切都是中間物。”但其中的多數(shù),或進或退,趨向分明。惟有高覺新、祁瑞宣所屬的這一群,無力地跨在兩個時代之間的門檻上,進退失據(jù)。
“家”“國”這兩個經(jīng)常被并置的概念,在一些特殊的歷史時段往往構(gòu)成了相互映射的關(guān)系。“家國同構(gòu)”的文化傳統(tǒng)迅速碎解,出走的`新青年一時成為最耀眼的文學形象,“家”作為老中國壓迫和罪惡的代表。不斷被控訴、放
逐;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以后,被放逐的“家”的意向在戰(zhàn)爭時代又受到“魂兮歸來”的召喚,曠日持久的戰(zhàn)爭讓“家”成為對離亂的人心和破碎的國土的有效組織形式,就像1939年林語堂在《京華煙云》中寫到的,“家庭是國家的第一道防線”;1949年新政權(quán)建立之后,“家”“國”想象又以錯雜的方式被組織到社會主義革命話語以及新政權(quán)合法性論證的敘事中。
還有一個不得不說的人物-----覺慧。
在小說中,覺慧成為一個舊家庭制度的反抗者,其實遠在真實的悲劇發(fā)生之前。他的苦悶,他對家庭壓迫的感受,基本來自新書報的閱讀。在巴金的筆下,覺慧童年時關(guān)于人生和世界想象是來自馬房中老轎夫講述的故事,他的夢想是做一個“劫富濟貧的劍俠,沒有家庭,一個人一把劍,到處飄游”;而隨著他進入中學,開始閱讀新書,他的世界就改變了面目。這些新書報構(gòu)建了一個古舊腐朽的舊家庭形象,并相應(yīng)地用一個遙遠模糊的烏托邦完成了“離家”的召喚。在《四世同堂》中老三祁瑞全也是選擇了出走這種方式來追求自己心中的烏托邦,只不過他們出走的方式不同。但不容置疑的是,他們的出走背后都有他們大哥的犧牲,所以兩部小說中這一點很相似。年輕氣盛的一代可選擇出走去表達自己心中想要表達的東西,而肩負著家族使命的老大,卻永遠無法輕易地卸下自己的擔子去追尋自己的心中的烏托邦。二者唯一不同的是,高覺慧受到了新書報的影響選擇出走,而祁瑞全是因為鄰居錢家長子為國殉身也激發(fā)了“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熱血。
作為小說重要彰顯的唯一新女性,琴的追求、理想和勇氣很大程度上也是由新書報而來。當琴想投考男女同學的學堂,母親表示反對以后,琴一時間覺得很凄涼,似乎希望完全飛走了,甚至墻壁上掛的父親的遺容,也對她哭起來。“她無聊賴地接下裙子往床上一拋,走到書桌前面,先撥了桌上錫燈
盞里的燈芯,便坐在書桌前面的凳子上。燈光突然明亮了,書桌上的《新青年》三個大字映入她的底眼里。他隨手把這本雜志翻了幾頁,無意間看見下面的幾句話‘......我想最要緊的,我是一個人,同你一樣的人--------或者至少我要努力做一個人。......我不能相信大多說人所說的。......一切的事情都應(yīng)該有我自己去想,由我自己努力去解決。......’原來她正翻到易卜生的劇本《娜拉》!彼龔摹缎虑嗄辍分蝎@得啟示和勇氣,“眼前頓時明亮了”,甚至“一切悲傷都沒有了”。
無論是上文中所說的覺新、覺慧還是唯一的一個受新思想的女性慧,他們都有自己鮮明的性格,覺新的一生都獻給了傳統(tǒng)的“長子觀念”,覺慧最終如自己所愿,慧也經(jīng)過自己與覺民的愛情考驗,在與傳統(tǒng)的包辦婚姻的枷鎖壓制下獲得了自由解放。有勝利的地方,必然會有犧牲,但這也是最合理也是最理性的結(jié)局。
《春》巴金讀后感篇二:巴金讀后感
這本書籍是由逝去已久的巴金所寫,被稱為《激流三部曲》。全書以高家這個大家庭為線索,講述了一個資產(chǎn)階級大家庭的悲歡離合的歷史。
故事很長,卻沒有始,沒有終。也許有些故事沒必要有結(jié)局,沒了終,也就忘了始。
正是由于當時社會的黑暗,終造就了這本聞名全國的書記,透過這本書,我看到了當時的社會,黑暗無光,找不到出路。我沉醉于這個世界,陪他們一起哭,一起笑。
書中那一個個悲慘的結(jié)局,一個個年輕鮮活生命的逝去“完美”的詮釋了社會的黑暗。他們被社會的黑暗所吞噬,被封建思想無形中所束縛。
但是正如魯迅所說:“我們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國人在!睍校⑷醯墓饷⒃谝恍┤诵闹腥紵,支持著他們所侵蝕的心靈,向著夢想前進。于是,丫鬟鳴鳳為愛而投湖自盡;三少爺高覺慧為擺脫命運的枷鎖而依然離家;二少爺高覺民為幸福而公然逃婚;大少爺高覺新在一次次的屈服下而最后的醒悟??
一個個反抗壓迫的故事,躍然紙上。一切的一切,只是為了自由,為了愛與幸福,為了拜托命運的枷鎖。事實證明,在他們夢想的明燈照耀下,他們,真的成功了。那心中的光,也在他們的信念下,愈燒愈旺。
在我沉醉于其中時,故事卻還是結(jié)束了,不過巴金卻沒有寫結(jié)局。對此我認為,未曾完結(jié)的人生,需要我們自己去書寫,將來怎么樣,又有誰可以決定呢?就如同巴金在文末所寫:“一個人會到什么地方,當然要看他自己走的什么路。一個人一直往北,他不會走到南方!
面對殘破的書,我依舊沉迷于他的世界,那殘破的文字圖畫,似乎也在心中若隱若現(xiàn),慢慢復(fù)原??
《春》巴金讀后感篇三:巴金作品讀后感
[巴金作品讀后感]《寒夜》我也是在一個夜晚看完的,但是宿舍很黑、很靜,讀完《寒夜》心中也確實有無限惆悵、悲涼,巴金作品讀后感。 《寒夜》是巴金最后一篇長篇小說,書中寫了一個小公務(wù)員生離死別、家破人亡的悲劇。整部作品的主要人物有三個:王文宣,他的妻子樹生和他的母親。 王文宣是一個善良,但懦弱的“老好人”形象。他在工作上
認真、努力,但得不到領(lǐng)導(dǎo)的賞識,同事的擁護,他拿一點可憐的薪水勉強度日。在生活中,他的妻子與母親總是吵架,使他享受不到家庭的和睦溫馨。家庭糾紛與冷酷的社會現(xiàn)實使他心力交瘁。最終患上肺病,而此刻他卻遭受了更大的打擊,由于病情的加重,公司辭退了他;母親和妻子矛盾加深,妻子離他而去。病痛又折磨的他痛不欲,好不容易
恢復(fù)了工作,但鐘老不幸染上霍亂去世了,公司中再也沒有和他說話的人了,讀后感《巴金作品讀后感》。此刻,他的妻子也寫信來告訴他與他斷絕夫妻關(guān)系,他恍恍惚惚的度日,只有在期盼著抗戰(zhàn)的勝利,然而,在抗戰(zhàn)勝利之時,他孤寂的死去了。 王文宣的妻子樹生卻有著旺盛的生命力,喜歡新鮮熱鬧的城市生活,她與丈夫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也
正是因為這樣,婆婆看她不順眼,她也不喜歡自己的婆婆。但她畢竟是善良的,丈夫病后,她也想照顧他,盡量不和婆婆吵架。但她是屬于新時代的女性,最終她還是離他而去,她每個月都會匯錢,讓他治病。她不能忘記他,但更無法丟掉外面的生活。 王文宣的母親是傳統(tǒng)的中國女性,雖然她讀過書,但仍認為女人應(yīng)該守在家中,因此,他討厭自己的
兒媳,但卻寵愛自己的兒子、孫子。尤其是為了兒子她什么都肯做,但卻不明白樹生對自己兒子的重要性,逼走樹生,使兒子痛苦難過。 《寒夜》中出色的環(huán)境描寫,顯示出人物情緒的變化,于是人物的命運,是整部作品都處在昏黃、灰白的基調(diào)中,它暴露了抗戰(zhàn)后期國統(tǒng)區(qū)的黑暗現(xiàn)實,揭示了善良正直的小知識分子的悲慘命運。
【《春》巴金讀后感】相關(guān)文章:
巴金《家》的讀后感03-30
巴金的《家》讀后感04-17
巴金家讀后感10-20
有關(guān)巴金家的讀后感01-18
巴金鳥的天堂讀后感范文02-14
巴金家讀后感優(yōu)秀范文02-14
巴金秋的讀后感(精選9篇)02-27
巴金《海上日出》讀后感01-20
巴金百年的讀后感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