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海迪的勵志小故事11個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關于張海迪勵志的故事
張海迪,漢族,山東省文登市人,中國著名殘疾人作家,哲學碩士,英國約克大學榮譽博士。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關于張海迪勵志故事,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張海迪的勵志故事:
在祖國大地上,一個癱瘓姑娘譜寫高昂生命之歌,震撼了億萬青年心靈,人們從她身上汲取強大精神力量,使自己情操變得更加高尚。她是誰?她就是八十年代新雷鋒--張海迪。
命運向張海迪挑戰(zhàn)。五歲時,她就得了硬脊膜外血管病變。此后十六年間,她先后動過四次大手術,摘除了六塊脊椎板,使她從第二胸椎以下,即占三分之二軀體失去了知覺。
張海迪命運是很不幸,可是在黨與人民撫育、關懷與幫助下,她沒有沮喪,而是以頑強毅力向命運挑戰(zhàn)。她克服種種困難,自學了小學與中學基本課程,閱讀了一千多冊政治、文學、醫(yī)學、外語等方面書籍;自學英語達到大學程度;翻譯了十六萬多字英文作品與資料;她還不顧自身病痛,用自學醫(yī)學知識與中醫(yī)針灸技術,為群眾治病一萬人次以上。她滿腔熱情地幫助周圍青年學習、工作與進步,使他們奮起革命精神,在工作中做出貢獻。她在高考預選中得四百三十六分而不能跨進校門,卻鼓勵與幫助別青年進了大學,她自己不能進工廠勞動,到邊疆保衛(wèi)祖國,卻鼓勵與幫助別青年成為先進生產(chǎn)者、戰(zhàn)斗英雄。
這是一個奇跡嗎?確實是一個奇跡。那么是什么力量使這樣一個不會走路姑娘生活得如此堅強呢?是她對人民、對共產(chǎn)主義道德信念驅使。她說過:“只要我活著,就要為人民服務。我愿意把自己一切獻給黨,愿意把自己青春獻給壯麗共產(chǎn)主義事業(yè)。”
人物經(jīng)歷
早年經(jīng)歷
1955年9月,張海迪出生在山東省文登縣的一個知識分子家庭。1960年,5歲的張海迪因患脊髓血管瘤導致高位截癱,5年中,她做了3次大手術,脊椎板被摘去6塊,最后高位截癱。
因為生活不能自理,所有的學校都不接收她。對張海迪來說,家是一所特殊的學校 。在死神的威脅下,張海迪意識到自己的生命也許不會長久了,更加珍惜自己的分分秒秒,用勤奮的學習和工作去延長生命 。她在日記中寫到:“我不能碌碌無為地活著,活著就要學習,就要多為群眾做些事情。既然是顆流星,就要把光留給人間,把一切奉獻給人民”。
1970年4月,張海迪跟著父母來到山東莘縣十八里鋪尚樓村,開始了農(nóng)村生活。她發(fā)現(xiàn)這里的學校沒有音樂教師,就主動到學校教唱歌,課余幫助學生組織自學小組,給學生理發(fā)、釘扣子、補衣服。當看到缺醫(yī)少藥時,張海迪萌生了學習醫(yī)術解除群眾病患的念頭。她買了醫(yī)學書籍、體溫表、聽診器、人體模型和藥物,努力研讀《針灸學》《人體解剖學》等書。她不顧自身的病痛,用自學的醫(yī)學知識和針灸技術,為群眾治病一萬人次以上。
1981年,張海迪獲評莘縣廣播局先進工作者;同年,《人民日報》首次報道了張海迪的事跡。1982年,獲得聊城地區(qū)“模范共青團員”和“三八紅旗手”稱號。
創(chuàng)作經(jīng)歷
張海迪以頑強的毅力克服病痛和種種困難,自學小學和中學的基本課程,閱讀政治、文學、醫(yī)學和外語等方面的書籍一千多冊;自學英語達到了大學程度,并學習日語、德語和世界語 。
1976年,張海迪學譯英文版小說《月亮寶石》。1979年,為有關單位翻譯《世界百科全書》插圖部分資料 。1983年,張海迪開始從事文學創(chuàng)作;4月,翻譯的《海邊診所》出版。1984年,翻譯出版英國女作家安妮·迪格比的小說《麗貝卡在新學校》。1990年,翻譯出版美國作家諾頓·加斯特的小說《小米勒旅行記》。
1991年,張海迪的鼻部出現(xiàn)黑色素癌 。在經(jīng)歷了第6次大手術后,張海迪身體狀況差到了極點,但她堅持就讀吉林大學哲學系,攻讀研究生課程。1993年,成功獲得學位,成為中國第一位坐在輪椅上的哲學碩士 。
1998年,張海迪與丈夫共同翻譯出版美國作家拉爾夫·赫爾菲的小說《莫多克——一頭大象的真實故事》。2002年,張海迪的長篇小說《絕頂》問世 。2003年,與丈夫翻譯出版英國作家亞當·菲利普斯的小說《達爾文的蚯蚓》。2004年,出版散文集《美麗的英語》 。2007年5月,張海迪應邀到德國班貝格做一年的訪問學者,回國后,張海迪將她的所見、所聞、所感做的詳細的記錄進行整理,編寫為《我的德國筆記》 ;訪學期間,創(chuàng)作長篇小說《天長地久》。2010年,推出新譯作《一只舊箱子》,由湖南少年兒童出版社出版 。
從政經(jīng)歷
2008年,張海迪當選中國殘聯(lián)主席 。2016年,就任里約殘奧會中國體育代表團團長 ;10月,張海迪履職新一屆康復國際主席 。2018年,中國殘疾人聯(lián)合會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宣布,張海迪就任中國殘疾人聯(lián)合會第七屆主席團主席 。2021年,第16屆殘奧會中國體育代表團成立,時隔五年,張海迪再任團長 。2023年,國務院辦公廳關于調整第19屆亞運會和第4屆亞殘運會工作領導小組組成人員等有關事項的通知發(fā)布,張海迪為第19屆亞運會和第4屆亞殘運會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第4屆亞殘運會組委會主席 。
輪椅上夢:
張海迪被譽為身殘志堅一代楷模,自學成才著名作家,出版了長篇小說《輪椅上夢》、《絕頂》、《天長地久》,散文集《鴻雁快快飛》、《向天空敞開窗口》、《生命追問》、《我德國筆記》等,翻譯了《莫多克——一頭大象真實故事》、《麗貝卡在新學校》等外文著作。她現(xiàn)任中國殘疾人聯(lián)合會主席。
她用頑強意志粉碎了醫(yī)生對她生命長度預言,她用積極態(tài)度努力過好每一天,不斷拓展生命寬度。在上世紀80年代,她堅韌不拔精神,讓全國年輕人看到了奮斗力量,鼓舞了一大批中國青年。她就是被譽為“八十年代新雷鋒”與“當代保爾”張海迪。
即使翅膀斷了心也要飛翔
張海迪,1955年9月出生于濟南一個知識分子家庭。她擁有一個幸福童年,快樂而活潑,成天蹦蹦跳跳跑來跑去,似小燕子般到處飛翔?上,蹦蹦跳跳時光是那樣短暫。1960年一個明朗早晨,玩具室里剛上完一節(jié)“課”,她與小同伴們嘻笑著朝門外跑去,忽然跌倒了。從此,雙腿喪失了知覺,張海迪也喪失了關于腿記憶。
張海迪當年不知道自己患是脊髓血管瘤,病情反復發(fā)作,非常難治。五年中,她做了3次大手術,脊椎板被摘去6塊,最后高位截癱。這樣,原來天真活潑張海迪,只能整天臥在床上。當年,醫(yī)生們一致認為,像這種高位截癱病人,一般很難活過27歲。
看著伙伴們高高興興地背著書包上學校,終于有一天,張海迪按捺不住心中渴望,對媽媽說:“媽媽,我要上學!”可是因為自己生活不能自理,所有學校都不接收。
病魔是無情,每當病痛折磨她時,堅強張海迪沒有流淚,疼得實在厲害時,為了分散注意力,她就猛揪自己頭發(fā),打算用一種疼痛來代替另外一種疼痛。漸漸地,她揪下來頭發(fā),都能編成一條辮子了!
對張海迪來說,家是一所特殊學校。在這個特殊學校里,聰明、好學張海迪學拼音,學查字典,學一個又一個生字。她趴在床上,用胳膊支撐著身體抄書,學完了一本又一本小學課本,沒有人催問,沒有人檢查督促,更沒有考試與考試中競爭,全靠著自學。努力是加倍,成功喜悅也是加倍。于是,她學習自覺性、學習樂趣與生活意志,還有思維能力,便隨著知識一起增長起來了。通過非同尋常努力,她還練素描、學寫生、臨摹名畫、學會了識簡譜與五線譜,并能用手風琴、琵琶、吉他等樂器彈奏歌曲。
1970年 4月,張海迪跟著帶領知識青年下鄉(xiāng)父母,來到?jīng)]有電燈與自來水、生活也十分艱苦農(nóng)村生活。她發(fā)現(xiàn)小學校沒有音樂教師,就主動到學校教唱歌,課余還幫助學生組織自學小組,給學生理發(fā)、釘扣子、補衣服。
當看到當?shù)厝罕娙贬t(yī)少藥帶來痛苦,張海迪便萌生了學習醫(yī)術解除群眾病痛念頭。她用自己零用錢買來了醫(yī)學書籍、體溫表、聽診器、人體模型與藥物,努力研讀了《針灸學》、《人體解剖學》、《內科學》、《實用兒科學》等書。為了認清內臟,她把小動物心肺肝腎切開觀察,為了熟悉針灸穴位,她在自己身上畫上了紅紅藍藍點兒,在自己身上練針體會針感。
起初,她在白菜疙瘩上、在蘿卜上扎。在白菜疙瘩上進了幾天以后,就在她自己身上進針,她覺得醫(yī)生就是要這樣,首先要自己感覺。曾有人問她,海迪是不是你腿沒有知覺,你胸以下沒有知覺,你在自己身上扎針不痛苦啊?她說:“恰恰相反,我最開始針灸時候,是扎自己最疼地方,比如臉上穴位,包括印堂穴,扎了以后是什么樣感覺,我要知道!惫Ψ虿回撚行娜耍K于掌握了一定醫(yī)術,能夠治療一些常見病與多發(fā)病,在十幾年中,為群眾治病達1萬多人次。
天才在痛苦中誕生
后來,她從保爾·柯察金與吳運鐸事跡中受到鼓舞,從高玉寶寫書經(jīng)歷中得到啟示,決定走文學創(chuàng)作路子,用自己筆去塑造美好形象,去啟迪人們心靈。她讀了許多中外名著,寫日記、讀小說、 背詩歌、 抄錄華章警句。認準了目標,不管面前橫隔著多少艱難險阻,都要跨越過去,到達成功彼岸,這便是張海迪性格。
1981年,張海迪事跡開始受到媒體關注。當年12月29日,頭條報道了張海迪身殘志堅、勇斗病魔事跡,她那堅韌斗志像火一樣迅速點燃了人們激情。隨后,當?shù)毓睬鄨F組織、婦聯(lián)、黨報都紛紛報道她事跡,各級單位也力邀她去座談。
1985年,張海迪拿起筆來義無反顧地投入長篇小說《輪椅上夢》創(chuàng)作之中,這一寫就是五年。由于長時間坐在輪椅上,導致她身體多處長了褥瘡,長時間用胳膊支撐身體,她衣袖磨破了一只又一只,肘關節(jié)老繭掉了一層又一層,右胳膊也因長時間支撐身體導致血管變粗而殘疾。
夏天濟南,有“火爐”之稱,沒有知覺下身排汗本來就困難,小電扇吹出又都是熱風。為了降溫,每隔一會兒,她就將頭發(fā)用自來水浸濕,再坐到電扇前猛吹;一到冬天,房間里又冷得像冰窖一般,就是穿上厚棉衣,每年也要凍感冒幾次,而她一感冒就要發(fā)燒好幾天,甚至還有可能危及生命。對此,張海迪從不后悔,反而認為,寒冷能讓人頭腦更清醒,增加更多人生感悟。
1990年,《輪椅上夢》出版后全國發(fā)行。緊接著,張海迪又進行了第二部書《生命追問》文學創(chuàng)作。為了滿足讀者購書欲望,這本書連續(xù)印刷了十次。張海迪感慨道,“作為一名作家,還有什么比讀者喜愛你作品更能讓你幸福呢?”于是,她又筆耕不輟,創(chuàng)作出了長篇小說《絕頂》、散文集《鴻雁快快飛》、《向天空敞開窗口》等,同時翻譯了多部國外優(yōu)秀文學作品。
【張海迪勵志的故事】相關文章:
張海迪的勵志小故事(精選11個)07-02
有關張海迪的作文10-25
張海迪的故事讀書心得02-06
讀《張海迪的故事》有感03-28
勵志故事12-30
勵志故事07-23
勵志的故事06-23
經(jīng)典勵志故事11-29
經(jīng)典勵志故事01-05
周潤發(fā)的勵志故事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