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jīng)》里植物的意象雜文隨筆
《詩經(jīng)》三百零五篇中,有一百四十四篇涉及植物,共一百三十五種。就植物分類來講有糧食、蔬菜、水果、藥材。所以說,《詩經(jīng)》為我們記錄了豐富的植物知識,這些知識讓我們對周以前的農(nóng)耕文化有了一個初步的了解。
讀《詩經(jīng)》,感受《詩經(jīng)》和植物世界相互激蕩產(chǎn)生的性靈脈動,不是因為《詩經(jīng)》之美和植物世界的神秘燦爛,僅僅只是為了點點滴滴的歡喜。這和愛一個人一樣,愛她,不是因為她美,不是因為她富有,不是因為她出類拔萃,不是因為她百轉(zhuǎn)千回的氣質(zhì),僅僅只是因為:心在一起而安靜,而愉悅。當你心里充滿這種喜歡時,那個人,其實不再是一個獨立的個體,而成了一個魅力無窮的世界。這個世界為你敞開時,它就具備了讓人追尋探索一輩子的力量。世上長久之愛地生成不都是如此嗎?
愛的象征物——蒹葭、桃花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蒹(jiān):沒長穗的蘆葦。葭(ji。撼跎奶J葦。詩中“白露為霜”給讀者傳達出節(jié)序已是深秋了,而天才破曉,因為蘆葦葉片上還存留著夜間露水凝成的霜花。就在這樣一個深秋的凌晨,詩人來到河邊,為的是追尋那思慕的人兒,而出現(xiàn)在眼前的是彌望的茫茫蘆葦叢,呈出冷寂與落寞,詩人只知道所苦苦期盼的人兒在河水的另外一邊。從下文看,這不是一個確定性的存在,詩人根本就不明伊人的居處,還是伊人像“東游江北岸,夕宿瀟湘沚”的“南國佳人”
“蒹葭之思”(省稱“葭思”)、“蒹葭伊人”成為舊時書信中懷人的套語。曹植的《洛神賦》、李商隱的《無題》詩也是《秦風?蒹葭》所表現(xiàn)的主題的回應(yīng)。而當代臺灣通俗小說家瓊瑤的一部言情小說就叫做《在水一方》,同名電視劇的主題歌就是以此詩為本改寫的。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在一個桃花盛開的季節(jié),一個姑娘出嫁了,在新婚喜慶的日子里,伴娘送新娘出門,大家簇擁著新娘向新郎家走去,一路唱道:“桃之夭夭,灼灼其華……”紅燦燦的桃花比興新娘的美麗容貌,娶到這樣的姑娘,一家子怎不和順美滿呢!果實累累的桃樹比喻新娘將會為男家多生貴子(舊觀念多子多福),使其一家人丁興旺。枝葉茂密的桃樹比興新娘子將使一家如枝葉層出,永遠昌盛。通篇以紅燦燦的桃花、豐滿鮮美的桃實、青蔥茂盛的桃葉來比對新婚夫婦美好的青春,祝福他們的愛情象桃花般絢麗,桃樹般長青。此詩運用迭章、迭句手法,每章結(jié)構(gòu)相同,只更換少數(shù)字句,這樣反復詠贊,音韻繚繞;優(yōu)美的樂句與新娘的美貌、愛情的歡樂交融在一起,十分貼切地渲染了新婚的喜慶氣氛。
豐收的喜氣——木瓜
“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匪報也,永以為好也”!澳阗浗o我果子,我回贈你美玉”,與“投桃報李”不同,回報的東西價值要比受贈的東西大得多,這體現(xiàn)了一種人類的'高尚情感(包括愛情,也包括友情)。這種情感重的是心心相印,是精神上的契合,因而回贈的東西及其價值的高低在此實際上也只具有象征性的意義,表現(xiàn)的是對他人對自己的情意的珍視,所以說“匪報也”。“投我以木瓜(桃、李),報之以瓊琚(瑤、玖)”,其深層語義當是:雖汝投我之物為木瓜(桃、李),而汝之情實貴逾瓊琚(瑤、玖);我以瓊琚(瑤、玖)相報,亦難盡我心中對汝之感激,也是一種豐收的喜氣。
《木瓜》這首詩讀來朗朗上口,一讀就令人很快地沉浸到一種優(yōu)美的且又濃烈的,歡樂的且又活潑的愛情與豐收氣氛中。是一首描寫一對戀人互贈信物以定情的民間村歌巷謠!肮鲜枪糯缘南笳,古代女子用木瓜送給男子,就等于把自己的婚姻給了男子了,而男子贈女子以玉石。”表現(xiàn)了男女愛情的定情之物!坝捎谄湟锥子,所以流傳甚廣,幾乎人人都能誦讀,真是:一首木瓜詩,千古戀人定情詞”。
農(nóng)耕文化的符號——桑樹
《詩經(jīng)》里桑樹出沒的篇章很多,對于先秦農(nóng)業(yè)時代的人類生活來說,桑已經(jīng)是普通的一種植物。桑的最早記述出現(xiàn)在甲骨文當中,人類智識蘇醒,開始創(chuàng)立文字,在干枯獸骨和竹木平面上記錄自己的歷史,以保存和自然爭斗的經(jīng)驗,讓自己的智慧能夠開始有形的延續(xù)。到從自然野蠶的身上得到啟發(fā),由蠶食桑,得輕便柔韌的絲帛,這應(yīng)該算得上是人類生活品質(zhì)飛躍的一個顯著的特征。蠶母,在古代被尊為神母,而桑,在周商時,已經(jīng)是宗廟祭祀時的神木。等到先秦時農(nóng)桑遍野,文字記述當中古樸粗糙的自然畫面,因為桑蠶飼養(yǎng)在農(nóng)事里的普及,逐漸開始變得柔和、華美起來。關(guān)于男子的朝服,用絲綢的華貴,可以配合莊重威儀的形象,女子之美,終于可以寫的“落花入領(lǐng),微風動裾”,更加的風情萬種。就女子的性感來說,絲的色澤和柔滑意象里,說的在清楚不過了。
中國的古人說:“草之晶在花,桃花于香,菊花于秋,蓮花于夏,梅花于冬。四時之花,花色味各自不同,高下不齊,其配于人也亦然。”從花里,我們可以得到心神的安寧和意趣的舒展。在經(jīng)久時間的洗刷之后,還能讓我們記得“人面桃花”和“四月芳菲”的不盡滋味。
植物是客觀世界的自然之美,通過多人的想象聯(lián)想,使植物的鮮艷色澤,碩果累累與女性的體態(tài),愛情的美好,青春的美好,青春的活力,融合了情感和感覺之后,形成了意象,傳達了對愛情美好,婚姻幸福的追求和歌頌,從植物的客觀存在,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達到了心物統(tǒng)一,是上古人民的審美觀念和對美的一種探索和追求!
【《詩經(jīng)》里植物的意象雜文隨筆】相關(guān)文章:
詩經(jīng)里的植物05-25
漫步詩經(jīng)心若萱草雜文隨筆09-28
《詩經(jīng)》里的鰷魚07-29
詩經(jīng)里的故鄉(xiāng)05-28
詩經(jīng)里鳥的種類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