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精彩電影少年派奇幻漂流觀后感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講述的是少年派遇到一次海難,家人全部喪生,他與一只孟加拉虎在救生小船上漂流了227天,人與虎建立起一種奇特的關(guān)系,并最終共同戰(zhàn)勝困境獲得重生。2013年,該片在第85屆奧斯卡獎頒獎禮上獲得了包括最佳導(dǎo)演、最佳視覺效果在內(nèi)的四項獎項。以下是小編帶來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觀后感,歡迎閱讀。
少年派奇幻漂流觀后感(一)
似乎從人類誕生以來,科學(xué)思考與宗教信仰、理性思維與感性思維、人性中的高尚和兇殘就處在不斷的斗爭之中。即使在科學(xué)和生產(chǎn)力高度發(fā)達的當(dāng)代社會,這種斗爭也一直沒有停止,就像哈勃太空望遠鏡可以望到宇宙邊緣,最先進的原子力顯微鏡可以看到實際分子,我們每個人的內(nèi)心世界卻依舊無法洞悉;也如一個人可以坐擁全世界的財富,可以一呼百應(yīng),卻依舊遭逢生老病死,經(jīng)歷悲歡離合;實驗室可以合成自然界中的物質(zhì),甚至可以合成自然界中不存在的物質(zhì),卻依舊在最簡單的生命面前都望洋興嘆;放眼望去,慷慨、憐憫、奉獻、犧牲等等美德遍地開花,但是在某些角落,又不乏兇殺、欺詐、懷疑、殘害等等人性的黑暗面。這些斗爭經(jīng)常在此消彼長,甚為沒有規(guī)律,也正像“π”這個無理數(shù)一樣,沒有公式可以表達,又無窮延伸。
或許這就是“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主人公命名為Pi的隱藏含義之一吧。幼年時的Pi也真可以算得上是各種矛盾的一個集合體了:父親因為西醫(yī)而非宗教,擺脫了小兒麻痹癥的痛苦,因此而偏向科學(xué),母親是印度那個年代社會里難得大學(xué)生(而且植物學(xué)應(yīng)該是理科專業(yè)),卻虔信宗教。印度種姓制度復(fù)雜,觀念保守,他的父母卻拋棄家庭背景自由戀愛,又因著父親的經(jīng)商才能至少擠入了富裕中產(chǎn)階級的行列。更要命的是幼年P(guān)i居然可以同時擁有印度教、天主教和伊斯蘭教信仰,這一點連他的父親和哥哥都有些不以為然了,父親說“什么宗教都信就等于什么都不信”,而哥哥更是拿他打算接受洗禮開起了教宗庇護(Pius,也翻譯為比約,Pi和Pius相近)的玩笑。像很多孩子一樣,幼年P(guān)i天真無邪,在一次試圖喂食家里經(jīng)營動物園里所飼養(yǎng)的老虎“理查德帕克”時,被理性的父親嚴肅地上了一課,也從此對老虎避而遠之。
隨著劇情的發(fā)展,Pi一家因為動物園生意不景氣,父親決定舉家遷往加拿大,而動物則必須帶到別國才能賣個好價錢,在載著他們一家的輪船駛?cè)胩窖笾,突逢風(fēng)暴,只有Pi一人落到救生艇上才得逃脫,家人則不幸隨船沉入大海。之后分別有斑馬、土狼、猩猩和老虎以各種方式登上了救生艇,而隨后的時間里,土狼分別咬死了斑馬和猩猩,老虎咬死了土狼,Pi無力制服船上僅存的老虎,他與老虎的一段奇幻漂流也就此展開。
迅速跳至片尾,當(dāng)獲救后的Pi在醫(yī)院里向前來調(diào)查的日本輪船公司代表描述時,分別說了兩個版本的故事,前一個如影片里所描述的那樣,離奇到讓人不敢相信。應(yīng)代表要求,Pi又描述了后一個則頗為血腥的版本:Pi與母親、輪船廚師和中國海員四人登艇逃生,廚師殺死了海員和Pi的母親,而Pi又殺死了廚師,自己經(jīng)歷千辛萬苦最終生還。驚異的日方代表卻出人意料地選擇了前者寫入調(diào)查報告。前去他家聽故事的作家也頗為不解,但最后同樣選擇了愿意相信前者,Pi此時對作家說“那么你選擇了上帝”。于是,直到真正的點睛之筆出現(xiàn),才讓所有觀眾都恍然大悟。倘若沒有最后神來之筆的片段,相信前面的描寫再雋永、再溫情、再壯美、再文藝范,那么也只是空洞而荒誕的記敘而已。于是帶著最后的一些啟示,再回到前面,很多有趣的細節(jié)就浮現(xiàn)出來了:
第一個有細節(jié)發(fā)生在Pi的幼年時期,哥哥打賭他不敢進教堂去喝圣水,而Pi真的就跑進了教堂,隨后見到神父后,神父說的第一句話被很多細心的人發(fā)現(xiàn),原來伏筆早在這里就已經(jīng)埋下“You must be thirsty”。在我看來這是一語三關(guān)的一句話,字面意義已經(jīng)很明顯了,神父也非常友善地拿來水杯讓Pi喝,同時這一舉動也吸引了Pi接觸天主教信仰;第二層意義似乎和福音有關(guān),即真正的信仰才能滿足人們的渴求,耶穌也曾說過賜給人們喝了永不再渴的水;第三層其實也是最有意思的一層,如此直白卻又如此隱蔽,原來老虎“理查德帕克”之前的名字就叫“Thirsty”,正好點明后來的老虎其實就是Pi自己。
第二個細節(jié)是人物和動物的對應(yīng)關(guān)系,其實在電影里也早就有潛臺詞:放下救生艇時,廚師是已經(jīng)坐在里面的,而海員在跳船前曾經(jīng)大喊“斑馬!斑馬!”,猩猩登船后Pi曾經(jīng)問過關(guān)于她孩子的話,直到看完最后Pi在病床上的描述,才能夠恍然大悟。
第三個細節(jié)是圣經(jīng)的痕跡。比如與圣經(jīng)出谷紀類似的片段。當(dāng)以色列人在梅瑟(又譯為摩西)的帶領(lǐng)下逃離埃及進入曠野之后,以民因久嘗不到肉食頻發(fā)怨言,稱寧愿在埃及受奴役也不愿再出逃,之后天主(上帝)應(yīng)允了百姓的請求,以大風(fēng)將漫天的鵪鶉刮到了以色列人營地,供百姓享用。電影里同樣有在最窘迫時,大批飛魚降落到載有Pi和老虎的救生艇中的片段。此外,幼年P(guān)i提到要接受洗禮后就沒有進一步的下文描寫,而此次海難卻可以視同洗禮了,因為以色列人出逃時跨越紅海的奇跡,在后來圣保祿所寫的格林多人書中也明確地認為是洗禮的象征。此外風(fēng)暴中,老虎被嚇得畏縮不動,而Pi卻毫無懼意,反而指示老虎去看風(fēng)暴中美麗的光束,這就恰如馬爾谷福音中,耶穌平息風(fēng)浪的描寫。導(dǎo)演在這里也高明地加上了Pi在風(fēng)雨中對上天的抱怨,使得這段電影看起來多了一分人性,少了一些絕對的虔誠,殊不知圣經(jīng)中約伯、梅瑟、厄里亞甚至耶穌本人也在遭受苦難時因為身上人性的軟弱說過害怕或抱怨的話,恰恰又回到了最初Pi對神父關(guān)于天主為什么派兒子變成人來受苦的問題上了。
第四個細節(jié)是食人島。看似美麗而富足的島嶼卻潛藏了無盡的危險。在這里,Pi差點以為找到了自己永久的棲身之所,甚至還將女友給自己的繩子栓在了樹上。半夜驚醒時,Pi摘下的那個像桔子又像蓮花的東西,恰恰和前面女友的舞蹈結(jié)束動作——樹林里的蓮花相對應(yīng)。島嶼遠看像個躺臥著的人,似乎和某位神祗有關(guān),大概隱喻某些事物看起來是美好的,而實際上又是虛幻甚至讓人沉淪的?老虎一上島就將遍地都是的土撥鼠飽餐一頓,而土撥鼠卻絲毫不知道害怕,是不是同樣也在和前面的中國海員隨喜雖然信佛吃素,可是到了船上吃肉汁拌飯,就認為肉汁只是一種taste相對應(yīng)?
把這些細節(jié)串聯(lián)起來,一個關(guān)于信仰與人性的討論似乎初具雛形了。在如此極端的情況下,很多過去堅持的東西都變得無關(guān)緊要,于是我們可以看見,平時是素食主義者的Pi為了生存,也需要從海里撈魚,甚至為了一條大魚和老虎爭個你死我活。再結(jié)合第二段關(guān)于漂流的敘述來看則更為聳人聽聞,Pi為了活命吃過一同逃生人的肉也不無可能,于彼時彼刻,人性——更確切地說是獸性,已然占據(jù)上風(fēng),而老虎恰恰是潛藏在人性中那些暴戾的代表。正是這些陰暗面的存在,讓人類互相之間仇恨、猜疑甚至是殘殺,救生艇上的事情則是世間所發(fā)生一切的縮影而已。
如果現(xiàn)實中Pi真的靠吃人肉生存下去,我個人就會將食人島那段遭遇與他最初迫于生存被迫吃人肉轉(zhuǎn)而到過了一段時間在艇上離不開吃人肉,并自我開脫、自我麻醉聯(lián)系到一起。長期海上封閉的漂泊,加上糧盡水絕,就很有可能讓人有了自暴自棄的念頭,此時獸性更是絕對凌駕于人性之上,直到某一天Pi因為神的指引(或是內(nèi)心善的一面真正被發(fā)覺出來),離開了同類相食的獸性一面,獲得了真正的救贖。
縱觀全篇,相信大部分人都選擇了前一個故事,看來荒誕,卻更容易相信,這也是宗教信仰為什么存在的'根本原因。你可以去質(zhì)詢天主為什么派他的兒子來拯救毫不相干的人類,你可以憑借一切理性一切科學(xué)知識將宗教的世界觀打得體無完膚,可是你還是愿意相信一個更美好卻更經(jīng)不起推敲的故事。所有的質(zhì)問,可以放在一邊,只需要記住,“神愛了我們”。世界上的三大宗教均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其間質(zhì)疑不斷,卻依舊沒有撼動它們在人心中的地位,反對宗教的有千言萬語,耶穌卻只用了六個字就平息了信者心中的一切不安:“不要怕,只管信”?梢哉f,信仰是在人性中牢牢生根的,人性中的善良會給信仰不停地灌注著養(yǎng)分,而信仰則在不停地引導(dǎo)著人類朝著擺脫野蠻狀態(tài)的方向前進,就像奇幻漂流版本中Pi之于救生艇上的老虎。然而獸性始終是人性中惡的一部分,它也確確實實幫助Pi活了下來,以至于Pi在和老虎分別后大哭起來,此時,Pi父親的話再現(xiàn),這番話依舊正確,人性中的善與惡本無法調(diào)和,善卻可以主導(dǎo)人的行為,如同逐漸馴化過程中,審視老虎的眼睛,卻不只是僅有自己的影子,在朝著真正信仰所描繪的善良和理性接近時,野蠻和蒙昧也可以逐步地被脫去,換來的是一個完全沒有過的自己。
最后,我想說電影的英文直譯相比現(xiàn)在的中文譯名,雖然樸實卻更能傳達電影的含義。Pi的生活其實是我們每個人生活的濃縮,總有一個信仰、一個善念在引導(dǎo)著我們前進,而終點,更是需要我們窮自己一生來尋找。
找尋的路途中,哪怕遇上風(fēng)暴困難,以虔敬和善良堅持到底,待得平靜處,水天一色,佳境可及。
少年派奇幻漂流觀后感(二)
幾乎用了整整12個小時,才能在繼續(xù)深化理解這部電影的基礎(chǔ)上,平靜下來。
李安毫不掩飾對原著的熱愛:“我深愛這個故事,我也曾經(jīng)覺得它沒法拍成電影,因為書的內(nèi)容是關(guān)于冒險、希望、奇跡、生存和信心。”而在原作者揚·馬特爾則認為,自己寫下的,是一個關(guān)于信念、信仰、毅力、鼓舞與希望的故事,關(guān)于人如何在近乎絕境下生存的故事,更關(guān)于人的內(nèi)心如何尋找勇氣,讓自己堅強活下去的故事。
我真心感謝這兩位偉大的精神導(dǎo)師。當(dāng)然,我最高的精神導(dǎo)師是上帝。
起初,我在看到派相信三種信仰時,多少會產(chǎn)生一些不解,甚至不快。但是當(dāng)我看完電影,回想起影片開始,派的哥哥讓他去飲用圣水時,神父對他說的第一句話是:“You must be thirsty”。由此,我終于能理解。“饑渴”指的并不是口中的饑渴,而是精神信仰上的空虛與危機感;是對信仰的不信任和不確定。
此時,派對上帝的存在,提出很多疑問,神父回答他,上帝之子代人類承受苦難,派又問既然上帝那么公平正直,為什么讓一個無辜的人去承受他人苦難,但是為什么派不信而有人會相信而且深信不疑,對于這一點,成年派自己說過,我把故事講給你聽,相不相信上帝你自己選擇。
關(guān)于這兩個疑問,其實又回到了信仰為何存在,信仰是什么的最初問題。原因很簡單,沒有經(jīng)歷過苦難的人,永遠不會知曉信仰、信仰之于一個人的重要性。
不經(jīng)過考驗不知道信仰的力量。
“當(dāng)你明白。人生和自我都不是用來戰(zhàn)勝而是用來相處的!你就會明白有些東西雖然并不合理,但你必須相信,那些東西并不牢固,你必須依靠!”這是電影中的一句經(jīng)典臺詞,也是對信仰的一種解釋,當(dāng)派不愿意相信而必須去相信時,信仰就存在了。
因此,身為基督徒的我,對本片的理解或許會有更深的一層理解和更為感動的情懷。
少年派奇幻漂流觀后感(三)
我們懷疑所有的美好,又拒絕承認現(xiàn)實的殘酷。
所以,有信仰的人,和老虎都比我們?nèi)菀仔腋!?/p>
坦白說,到PI開講第二個故事之前,我的觀影情緒一直在下降,如果說我對整部電影有什么不滿的話,就是作為通俗故事的“我與老虎海上歷險記”,有些松散和寡淡,備受推崇的3D沖擊,效果也完全在預(yù)期內(nèi)?赐耆,我一直在想如果昆汀來拍這個故事,會怎么拍海上逃生部分,恐怕會有鞭打老虎、和老虎一起捕魚等更飛揚的段落。不過,既然除了討好普通觀眾的功能,海上歷險記更多任務(wù)是展現(xiàn)導(dǎo)演的審美追求,那只能感嘆李安的夢太內(nèi)斂、太乖巧、充滿了東方式的工整靜謐。
當(dāng)PI緩緩講出第二個廚子版海上逃生故事的時候,之于我而言,仿佛是從沉睡中一點一點被噩夢驚醒,這時候你才發(fā)現(xiàn)之前似有似無的鋪墊,全都不是閑筆。吃肉汁飯的王柏杰、不尊重信仰的德帕蒂約、虔誠包容的PI媽,與斑馬、猩猩登船后的遭遇一一對號入座,現(xiàn)實故事版的殘酷,讓人有如墜深淵的恐懼。最殘酷的殘酷,是你自己依靠想象力一一重組,自我還原出來的,這比某些電影哭天搶地撒狗血的方式,可真是高明多了。
除了最簡單的角色對應(yīng)還原,回頭細琢磨,《PI》在文本上真是處處小心,比如在救生艇落海前,王柏杰大喊:“斑馬、斑馬”,事實上,他就是那匹斑馬。還有那句問猩猩的“你的孩子吶?”。比如那個食人島,“恰好”是人的形狀。再比如介紹印度教的三種佛時,講到在河上淌著的三面佛,世間萬事萬物都不過是他的夢境。真是沒有比這句話更能解釋PI是如何建筑第一個故事了。每個人都是自己的神,你主宰不了當(dāng)下,但你主宰得了對過去的記憶和對未來的幻想。
當(dāng)兩個故事都擺在你面前,就是選擇來臨的時候。
日本人不肯相信童話的夢幻,但更不愿相信現(xiàn)實的殘酷,而記者則在猶豫了一會兒之后,選擇了第一個夢幻故事,“你跟隨了上帝”,PI的回答,給出了關(guān)于真實性曖昧又明確的回答。
我是毫不猶豫的選擇了第二個故事。
第一個故事中的孟加拉虎,一種容易的解讀是PI自己的另一面,但用獸性來解釋恐怕太草率,PI的父親給出過一個解釋——和它你沒有感情,你從他的眼里只能看到自己的倒影。所以海上漂流記,講的也是多宗教信奉者、素食者——PI與自己相處的故事。PI對虎經(jīng)歷了恐懼、共生、馴化、依賴的過程,這個過程大約也是人在獸性和理性平衡的過程。最后,老虎頭也不回向叢林奔去——“人生就是不斷地放下,然而痛心的是,我還沒來得及與你們好好告別。”——當(dāng)人步入社會叢林時,何嘗不是決絕忘了回頭?
我好奇的,是李安的選擇是什么?
就我的理解而言,我認為虎是恐懼的化身。這種恐懼來自對自然的敬畏、生存的挑戰(zhàn),以及由此而生的內(nèi)心的孤獨。人的這些恐懼,恐怕是持久而絕望的。成年P(guān)I的選擇,恐怕就是李安的選擇——經(jīng)歷他、面對他、接受他。
影片的中段都是與自己獨處,但影片的開始和結(jié)束,PI的生活中都有兩樣?xùn)|西陪伴——家庭和宗教。家庭和宗教,對人來說,這都是逃避恐懼的最佳方式。宗教,提供了解釋世界的一種猜想,對于個體來說,他永遠是我們面對未知的一種安慰。而家庭,讓我們覺得對這個世界有責(zé)任、有聯(lián)系、有貢獻,它證明了我們存在的價值。這兩樣在出世和入世方面,給了我們面對自己的勇氣。
當(dāng)你明白人生和自我,都不是用來戰(zhàn)勝,而是用來相處的,你就會明白,有些東西雖然并不合理,你必須相信,有些東西并不牢固,但你必須依靠。這不是李安電影里的選擇,這恐怕也是擰巴界第一名李安,人生里的選擇。
【精彩電影少年派奇幻漂流觀后感】相關(guān)文章: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觀后感01-11
電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觀后感02-03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觀后感「推薦」06-09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觀后感201601-15
2016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觀后感01-15
《少年派奇幻漂流》觀后感范文04-12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觀后感范文04-13
關(guān)于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觀后感01-04
電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觀后感范文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