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卿朗讀者第七期觀后感-精選
今天,我觀看了《朗讀者》這個大型綜藝節(jié)目。這個節(jié)目是由著名主持人董卿阿姨主持的。下面是小編為您收集整理的董卿朗讀者第七期觀后感,歡迎閱讀!
董卿朗讀者第七期觀后感(一)
告別是一種心情,告別也是一種決定。南飛的大雁是對北方寒冷的告別;秋天的落葉是對炎熱夏的告別;雨季是對干旱的告別;彩虹是對風雨的告別;山重水復后的柳暗花明是對迷失的告別;“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是豪邁的告別;每一次的告別,都有一個故事,或激情燃燒,或凄美動人,或驚心動魄。告別不是遺忘,而是轉(zhuǎn)身,告別不是放棄,而是開始!
朗讀者:曹文軒
一個喜歡孩子的人是心地善良的,一個堅持為孩子寫作的人是內(nèi)心純凈的。作為兒童文學家,他用精雕細琢的詩化語言撰寫童年,讓優(yōu)雅的思想內(nèi)涵啟蒙未來。作為北大中文系教授,他桃李天下,培養(yǎng)了劉震云、陳建功等一批優(yōu)秀學生;作為國家中小學語文教材編寫工作的主編之一,他用行動催生著閱讀的成長。曹文軒,中國第一位獲得”國際安徒生獎“,這一具有“兒童文學界的諾貝爾獎”之稱的作家。而他多年創(chuàng)作的根基、引路人是自己的父親。在《朗讀者》,他要講述兒時與父親的回憶、告別家鄉(xiāng)的父親來告慰父親的在天之靈。
朗讀者:姚晨
她是“微博女王”,“時髦孕婦”、“時尚辣媽”。她勇敢的秀出自己的幸福,自信、踏實、快樂寫滿她的笑容。回首青春的過往,從《武林外傳》到《潛伏》,從舞蹈到電影,從福建到北京,一路走來,一路精彩!她將怎樣告別生命中萍水相逢的人?
朗讀者:維和英雄
別人都在問“為什么是我?”的時候,他們在問“為什么不是我?”作為聯(lián)合國創(chuàng)始國和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之一,中國不僅參加了聯(lián)合國從籌劃到成立的全過程,而且在推動聯(lián)合國維護世界和平與安全發(fā)揮了重要建設性作用,贏得國際社會廣泛贊譽。自1990年以來,中國多次參加聯(lián)合國維和行動,累計派出維和軍事人員數(shù)萬人次。在執(zhí)行維和任務過程中,中國軍人也付出了生命的代價。做事拼命、認真是他們的習慣;“絕不放棄為祖國和軍隊去戰(zhàn)斗的機會”是他們的誓言。又是誰,怎樣用生命中最后37秒,挽回了戰(zhàn)友們的平安?
朗讀者:程何
很多大家耳熟能詳?shù)囊魳穭≈形陌妫瘛兑魳分暋贰敦垺贰秼寢屵溲健,幾乎全部都是?jīng)由她之手翻譯而來的。程何是一位年輕的譯者。而她翻譯的對象,是近些年逐漸被大家熟悉并喜愛的藝術形式——音樂劇。她被保送清華生物學博士,卻放棄了這條道路。她告別安逸,選擇冒險:音樂劇這條路看不到結局,但“要為心而工作,而不是為生活”。
朗讀者:王蒙
時代裹挾著一顆不老的心靈,困苦折不斷夢想的翅膀。歷經(jīng)苦難后的永不言敗是他的個性,樂觀、風趣、激情、睿智,令人感佩。風雨后的一唱三嘆,騰挪跌宕中的沁人心脾,他的《組織部來了個年輕人》,吶喊著《青春萬歲》;他經(jīng)歷了偉大也咀嚼了渺小,品透了《一輩子的活法》,八十多歲《這邊風景》依然獨好,他就是文化部原部長,著名作家王蒙。
告別北京,告別新疆,再告別妻子,79歲的王蒙回頭打量39歲的自己,也讓他思考在新疆度過的16年時光。他覺得今天的作家王蒙與那16年大有淵源。“維族人有句極端的話:‘人生在世,除了死亡以外,其它都是塔瑪霞兒(玩耍)!’”他說,“這樣的人生態(tài)度,對我影響深遠。”
朗讀者:李立群
李立群是受到戲劇文藝青年們頂禮膜拜的大師,會說相聲、能演小品,電影電視拍了無數(shù)。他是活躍在熒屏上的不挑戲、不等戲的拼命三郎,也是在西餐廳做過表演秀的影帝,他說“酸甜苦辣都是享受人生”,面對告別,他又會與我們分享怎樣的人生態(tài)度呢?
董卿朗讀者第七期觀后感(二)
最初知道這個節(jié)目并不打算看,因為那時候綜藝界已經(jīng)有了第一股清流《見字如面》,我想,這大概是又一個高仿品吧,不看也罷。后來得知主持人是端莊得體、優(yōu)雅知性的董卿,突然就有了興趣。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再者我相信能讓董卿做主持人的節(jié)目,應該不會差到哪里去。
《朗讀者》,每期都會選擇特定的主題詞。每次看完,會有些許感觸、感動,也會有些些思考和反省。但晚上的時間總是匆匆,我?guī)еX海里的這些文字入夢了。今晚有充足的時間,用手機看視頻回味,再用紙筆和電腦記下一些思緒、一些疑惑、一些欽佩。
第一期主題詞,遇見。最讓我觸動的是許淵沖老人家,名片上寫著“書銷中外百余本,詩譯英法唯一人”。給人第一感覺,有點自負。慢慢看,才知道他的自負,或者說自信,是有資本的。過度謙虛等于驕傲,我倒更喜歡他的坦蕩。后面會看的,這是一個可愛、幽默并極其感性的老人家。年輕時的許淵沖,把林徽因?qū)懡o徐志摩的詩:《別丟掉》,翻譯成英文,送給喜歡的一個女同學,F(xiàn)場讀起,竟哽咽不已、老眼通紅,讓我的心情為之一揪。鏡頭切換后,情緒過去,他又笑意盈盈了,多真實、朵可愛的一個老人家…“人生最大的樂趣,是創(chuàng)造美,發(fā)現(xiàn)美——許淵沖”。
還喜歡張梓琳朗讀的劉瑜的作品:《愿你慢慢長大》,與《見字如面》節(jié)目里,張曉風寫給全世界的一封信:《我交給你們一個孩子》一樣,都包含著一個母親對孩子深深的愛。
第二期主題詞,陪伴。令我最震撼的是喬榛老師和他妻子唐國妹的陪伴,一起經(jīng)歷了七次生死。“我只是感覺,做了一個妻子應該盡的責任”,好輕描淡寫的一句話。
還很喜歡冰心的作品《不為什么》:“媽媽,你到底為什么愛我?”“不為什么,只因你是我的孩子”。
第三期主題詞,選擇。讓我有強大共鳴的,是麥家這一段,更確切的說,是最后他與董卿的對話。不過這段放在第二期,是不是更貼合主題詞一些呢?
麥家說,“陪伴他那叛逆期的兒子,就像陪伴一頭老虎一樣,得小心翼翼的”。“當你哪天突然意識到,爸爸媽媽開始對你小心翼翼的時候,不要以為那是出于一份恐懼,那是出于一份愛”。
我想起自己的叛逆期,持續(xù)了很長一段時間,那時候的我,做的一些事,現(xiàn)在想來,還是令人傷心。叛逆期養(yǎng)成的性格,在前幾年春節(jié),還有些后遺癥,就好像魔咒似的,每年都會有那么一次,對家里人發(fā)脾氣,先關門睡上好久,直到老媽把我哄好為止。每次發(fā)完脾氣睡醒來,都知道自己又犯錯了,可在那個當下,就是控制不好情緒。而且還死要面子,非等著老媽來給我一個臺階。只要我不吃飯,老媽一定會來哄我的。記不起哪一天,我看到一句話:“有的年輕人,在外面是一頭羊,在家里是一頭狼”。這說的不就是我嗎?對待外面的朋友同事、陌生人,從來都是禮貌有佳,不起非必要的沖突,因為我知道,他們不會有多一絲的忍耐。慢慢的,開始有意識的控制。是媽媽多一點、再多一點的溫柔和忍耐,陪我走過叛逆期。話說回來,我的叛逆期,似乎也改造了媽媽。
童年的記憶里,媽媽是一個強悍的女人,對我和哥哥的管教很嚴,換句話說,我們挨了不少打。隨著我叛逆期的到來,媽媽再強硬,也硬不過我寧折不彎的性格。于是媽媽變的越來越溫柔了,因為除了溫柔和忍耐,她別無選擇,因為我是她女兒。事后想,是不是因為她的步步退讓,我的叛逆期才會這么長;又或是因為她的包容,我才終于又回到正軌……慶幸,一切都過去了,終于學會感知、并感恩父母的愛。
第三期耶魯大學畢業(yè)、當了五年村官的秦玥飛,他讓我有些疑惑。一個如此高材生,站在舞臺上,用帶著磁性的聲音,說著一口標準的普通話,與視頻中農(nóng)村的他,宛若兩人。如果說黑土麥田項目的其他參與者,是為了歷練,讓專業(yè)知識學以致用。那他呢,一待就是5年,他的所長,明明有更好的'用處,為什么會做這個選擇,不是應該物盡其用,人盡其才嗎?每個人都有憧憬美好生活,并朝之努力的權利,可他在當下這種社會環(huán)境和壓力下,能堅守夢想這么久。
第二期的無國界醫(yī)生蔣勵,也是如此,好好的一個醫(yī)生,為什么要跑到阿富汗的戰(zhàn)亂中去;第三期的人民醫(yī)院院長郭小平,跑去當艾滋病感染者學校的校長和爸爸已經(jīng)13年了, 33個孩子的命運,因此而改變。
在他們面前,我太渺小了,如茫茫滄海之一栗。做不了什么感天動地的大事,且過好自己,不給社會添亂吧。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F說過,她很喜歡讀散文,我說我特別不喜歡,感覺很催眠。那時我對散文的印象還停留在學生時代的課本里,課本總是令人昏昏欲睡的,我也就等價的認為:散文很枯燥。而今聽著這些散文,突然有些喜歡上了。美好的有點像詩歌,再用美好的聲音讀出來,沉浸其中,有點飄飄然…
董卿朗讀者第七期觀后感(三)
睹物思人,會"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有情人之間難免"執(zhí)手相看淚眼","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著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的深沉"這是對故土家園最深沉的告白…眼淚,像一條永不干涸的河流,滋潤我們的生活。
眼淚是一種直接傳遞感情的載體,它表達著我們的內(nèi)心情感與心路歷程。眼淚,就像一條河流,滋潤著我們的生活。本期節(jié)目,隨朗讀者 一起感受那些美好的眼淚吧!
朗讀者斯琴高娃
有爹有娘,就有家。無論走得再遠,永遠有個人惦記著你,那就是母親。斯琴高娃朗讀賈平凹的《寫給母親》獻給自己的母親。“三年以前我每打噴嚏,總要說一句:這是誰想我呀?我媽愛說笑,就接茬說:誰想哩,媽想哩!”每字每句都讓斯琴高娃回憶起母親,不禁熱淚肆流,長聲哭泣。此情也感動了
在戲中飾演了很多母親角色,流下過很多眼淚,其中大部分角色都有母親的影子。母親是個剛強的女人,不輕易落淚,卻在面對孩子的事時總是淚眼朦朧。每次給孩子打電話,從不流眼淚,只是笑,但這笑容中卻飽含著思念的淚水。母親看到斯琴高娃戲中老年妝容時,雖然知道是假的,卻也忍不住流下眼淚。
朗讀者陸川
“天下所有慈母的跪拜,包括動物在內(nèi),都是神圣的。”動物通人性,藏羚羊的跪拜是為了未出世的小藏羚羊。在陸川的朗讀中,我們似看到可可西里那片土地上孕育的每個神圣卻又脆弱的生命
在《可可西里》的拍攝中,導演 經(jīng)歷了一次生死,在那次意外中,他失去了一個伙伴,流下了痛苦的眼淚。在電影剪輯時陸川與王中磊產(chǎn)生了分歧,他想要給觀眾們留下的不是眼淚,而是思考?催^太多的生與死,大自然可怕的力量,陸川想要把人類生命的脆弱傳遞給觀眾。
朗讀者丁一舟賴敏
丁一舟和賴敏與三毛一樣,一直在旅途路上。“畢竟,就算是一小束吧,也是他的愛情。”人生路途很遙遠,丁一舟賴敏 在有限的時光,讓生命過得精彩,一路的陪伴,“我愛你”三個字也變得更加有份量。
賴敏不知道自己生命的長度,但在丈夫丁一舟的陪伴下,她拓寬了自己生命的廣度。2015年二人從廣西出發(fā),在遼闊的中國版圖上開啟“心形之旅”,見識更多的風景。在布達拉宮前,丁一舟向賴敏求婚,自此牽絆在他們的生命中無法抹去。
朗讀者張家敏
張家敏朗讀泰戈爾的《生如夏花》送給所有抗擊乳腺癌的姐妹們,“我相信自己,生來如同璀璨的夏日之花,不凋不敗,妖冶如火。”生命給了張家敏和許多患乳腺癌的姐妹們猝不及防的考驗,但她們沒有低下頭,而是昂著頭過燦爛的生活。
張家敏患乳腺癌第一次手術后,她無法面對自己殘缺的身體,整整三個小時在浴室里,淚與水同流。除了體膚之痛,更多的是精神與心靈的煎熬。1995年,張家敏公開了自己的家庭電話,為患病的姐妹們提供24小時的傾訴熱線。2012年,張家敏與姐妹們成立了粉紅絲帶志愿服務隊,為更多抗癌的姐妹們提供幫助。
朗讀者張魯新
今天,張魯新的學生朗讀塞繆爾·烏爾曼的《青春》獻給老師,將自己的年華奉獻給凍土科研研究,看著青藏鐵路從無到有,這是青春的見證。張魯新也與全場觀眾共同朗讀了《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選段,“我的整個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經(jīng)獻給世界上最壯麗的事業(yè)——為人類的解放而斗
被稱為“不哭的男人”的張魯新,在一次高原外出考察,與同事勘察地貌時迷了路,生命全部托付在三根燃燒的火柴上,在燃盡最后十秒時,他們得以被發(fā)現(xiàn),那時張魯新流下了慶幸的眼淚。2001年6月底,青藏鐵路工程正式開工,幾十年的努力,幾代人的奮斗,換來這偉大的一天,那一刻張魯新流下了激動的眼淚。
【董卿朗讀者第七期觀后感-精選】相關文章:
朗讀者的觀后感范文(通用4篇)02-23
董貞孤城簡譜11-16
朗讀者第四期觀后感范文05-01
讀者優(yōu)秀作文03-02
董老師作文4篇04-09
董貞東風恨簡譜08-24
讀者好詞好句賞析11-17
朗讀者好詞好句11-11
董貞我們的甜歌詞01-12
董貞武神趙子龍插曲歌詞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