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我的法蘭西歲月》觀后感
在觀賞了后,心中感慨萬千,不禁為作品所深深折服,從中我們收獲新的思想,觀后感需要表達真實的情感,不能虛假刻意。那么我們如何去寫觀后感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我的法蘭西歲月》觀后感,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我的法蘭西歲月》觀后感1
法蘭西,浪漫之都。一切都似一幅油畫般靜謐而又美好,又作為工業(yè)革命的先聲,自由浪漫之思想彌散,無數(shù)人為之向往。對比20世紀初的中國,軍閥混戰(zhàn),思潮混亂,內憂外患,富可以左右國家權勢,窮則只能變賣兒女,金錢,權勢可以壓倒一切。在這大廈將傾之時,涌現(xiàn)出為救人民于水火之中的愛國拳拳之心,更對法國充滿向往,希望學成凱旋救國。四川廣安,年僅16歲的鄧希賢,因為成績優(yōu)秀,父母也想盡方法全力支持,最終以最小的年齡錄取成為留法學生的一員。鄧希賢一行興奮而又激動,聚在一起,幺叔鄧紹圣說“學成歸國,然后造火車、輪船、大炮,讓家鄉(xiāng)也能有上海的車”,除了鄧希賢外,他們的留學目標十分單純,起先并無周恩來蔡和森等人的馬克思主義和更高的信仰。可是,他們最后死的死遣送的遣送,這道路并不像目標一樣單純。
他們到了巴黎,高聳入云的埃菲爾鐵塔,流光溢彩的街道,美麗的塞納河,金碧輝煌的宮殿,殊不知這些和其浪漫自由的思想都和苦難的現(xiàn)實成為了生生的對比。時至法國處于經濟蕭條時期,本來在中國就難以維系生活的留學生在這里就更加艱苦了。何況中國人頭頂仍然壓著喪權辱國的'條約;留學生們的維持費被華法學社高層中飽私囊;留學生們收到法國人的歧視,做工艱辛,求學無門;外交官員口口聲聲的“弱國無外交”,尸位素餐又勾結外邦;華工的待遇連一批牲口都不如……
國家四分五裂,生靈涂炭;民族一蹶不振,怯懦軟弱;人民群龍無首,水深火熱,怎么辦?
那就親手打碎,然后重建。
也只有這樣一群人,敢于打破,敢于重建。
鄧希賢遇到了陳延年與陳喬年,趙世炎與周恩來……那一個個現(xiàn)在在我們心中無比崇高的名字。鄧希賢與他們一同成為周恩來口中的“盜火者”,他們那時的力量并不夠強大,這微弱的火苗隨時都會被黑暗吞噬,他們并不畏懼,也毫無退卻后縮之意。正如魯迅先生的眼中的死火,必須在凍滅和燒完做出選擇,這樣一群人毫不猶豫斬釘截鐵地選擇燒完,燃燒也許結果和凍滅一樣,可是那充盈的光與熱永不消散或許點燃其他人的心,他們毫不退縮,他們堅決反抗,這個時代和所有時代一樣,所有沉默都是順從,只有敢于高歌反抗才是唯一驅散黑暗的方法。他們激昂江山,指點文字,縱橫捭闔,伶牙俐齒,無一信手拈來,他們辦《赤光》,希望赤光籠罩整個神州大地;他們反抗不平等的借款條約,團結同學,而非青年黨勾結外邦只為自己回國能成為領袖,他們在乎的并非自己而是全中國人民的利益。
這一群人,是為自己信仰而活的人,相比當今被稱為無信仰的時代,他們因為信仰,所以不曾懷疑,不曾退縮,不曾恐慌,不曾畏懼。那批昔日的青年早已在血和光中為我們開辟了一條新的道路。他們壯志凌云志趣相同,一來二去便是最堅硬如鐵的兄弟情;還有蔡和森向警予,李富春蔡暢自由旖旎的愛情,他們一起為黨而奮斗,向著前方勇往直前,這一切都是因為那指引前行的信仰之燈。
《我的法蘭西歲月》觀后感2
《我的法蘭西歲月》主要記述了20世紀20年代初,16歲的鄧小平在法國歷時5年艱辛而輝煌的勤工儉學、尋求救國之道、走上革命道路的真實故事。影片并沒有下力氣去表現(xiàn)這段歷史的過程,而是緊緊抓住主人公成長經歷中最令人難忘的艱辛、磨礪、苦難和樂觀、堅毅、浪漫的幾個“支點”,塑造了一個真實可信的人物形象。
導演的高明之處是他并沒有去仰視一個領袖和偉人的過去,而是以一個常人的眼光去平視一個16歲的少年,看他是如何在坎坷中走過他的青春,看他的青春步伐是如何從蹣跚踉蹌走向堅定沉穩(wěn)的。由于導演獨到的眼光,他沒有過多地選擇鄧希賢參加革命活動的情節(jié),而是將筆力傾注到主人公命運的跌宕起伏上。通過人物命運的變化和主人公對命運的抗爭、以至生命的覺醒,凸顯了一個充滿青春活力的人物形象,這個形象深深地打動了觀眾的.心。[]
影片開頭展現(xiàn)給觀眾的是上世紀20年代四川廣安的一條老街,這里嘈雜、骯臟、破敗,完全是舊中國的一個縮影。而長江邊拉纖的纖夫那沉重的步履和呻吟,將人世間的苦難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轉而,一聲汽笛,將巍峨雄偉的大油輪和美麗的馬賽港推到了人們的眼前。這兩組濃墨重彩的鏡頭,對比鮮明,將主人公所處的生存環(huán)境強烈地展現(xiàn)出來,也為他后來的人生道路作好鋪墊。這種對比給觀眾以強烈的震撼,對人物命運和性格的表現(xiàn)起到了有力的襯托作用。導演很注意通過藝術的手法,表現(xiàn)人物跌宕的命運。鄧希賢在法國只讀了幾個月的書就失學了。在主人公失學之前有兩場氣氛熱烈的戲,一場是篝火晚會,一場是足球賽,這兩場戲充滿了歡樂和美好。而失學后的鄧希賢挨餓受凍、流落街頭,從幸福的頂峰一下子苦難的深淵。兩廂對比,令觀眾更加強烈地感受到主人公所承受的精神重壓和命運的跌宕。正是這種坎坷不平、瞬息多變的命運,表現(xiàn)了主人公不屈不撓的性格特征,也正是這些生動的情節(jié)緊緊抓住了觀眾的心。
為了表現(xiàn)人物的情感,在細節(jié)的運用上,導演也獨具匠心。鄧母送兒子遠行時讓兒子帶走三雙布鞋,并含淚說:穿壞了這三雙鞋,兒子就回來了。劇中有幾次反復表現(xiàn)布鞋的鏡頭:在賽納河的橋上露宿時,主人公拿出布鞋撫摸,表現(xiàn)了他對家鄉(xiāng)和親人的思念之情;在法國朋友米歇爾去工地看望鄧希賢時,他腳上的布鞋已經破得露出了小腳丫,這個細節(jié)生動地表現(xiàn)了主人公生活的苦難和艱辛。人類共通的情感,使得每一次布鞋的出現(xiàn),都輕輕撥動著觀眾的心扉,也拉近了觀眾和主人公的心靈。
影片不僅塑造了鄧希賢這個感人的青春形象,還塑造了周恩來、李富春、蔡暢等一批年輕革命者的生動形象,他們當時都是20歲左右的年輕人,充滿了朝氣,充滿了激情,充滿了活力,他們在苦難中探索,在黑暗中追求,他們在身上表現(xiàn)出了可愛的不成熟,也表現(xiàn)出了激情中的不沉穩(wěn),同時也再現(xiàn)了他們理想中的浪漫,但這一切恰恰表現(xiàn)了人物的真實性情,而這種真性情將青春襯托得無比美麗。
《我的法蘭西歲月》觀后感3
觀看這部片子,有機會一睹偉人少年時代的風采。一看便被片中的主人公及一批革命前輩的那種不屈不撓的斗志吸引了,感染了……
這部影片是從1975年鄧小平同志走訪法蘭西時在飛機上的一段回憶展開的,又從他踏上法蘭西迎接友邦高級領導人的大紅地毯結束。望著舷窗外飄浮的白云,鄧小平的思緒飛回幾十年前那個混亂的年代:為了實現(xiàn)少年抱負,他將告別父母雙親、告別熱愛的故土,遠赴法蘭西去留學。慈祥的母親屈指算著他離開的日子,為他準備了三雙新鞋,算計著,等著三雙鞋穿爛了、磨破了,她的“賢娃子”也該回來了。年少的“賢娃子”滿懷對未來的憧憬,滿懷對母親的稚愛,告慰母親,讓她放心。還是父親更加堅強,他豪邁的牽起兒子的手,將他送上碼頭,望著父親依依惜別的淚眼和故鄉(xiāng)的海岸線漸漸在視線中遠去、模糊,“賢娃子”在心底發(fā)誓:會很快回來!卻不料,他這一走,便踏上了如火如荼的別樣的人生之路,再也沒能回到故鄉(xiāng)。他的父母從此失去一個侍奉床邊的孝子,而中國卻從此多了一位掌舵引航的領袖。
在法蘭西留學的歲月里,坎坷的'生活經歷培養(yǎng)了鄧希賢對無產階級勞苦大眾的同情心、“不為三斗米折腰”的民族氣節(jié)、艱難困苦面對永不低頭的革命意志以及為革命斗爭到底的頑強精神。
在年輕的鄧希賢眼里,無產階級勞苦大眾是不分國界的,他與法國人米歇爾父女成為好朋友。他以自己對生活的自信感染著他們,使已經殘疾的米歇爾得到了精神上的支持,頑強的從病床上掙扎起來,不再沉湎與酒精的麻醉,用殘疾的身軀承擔起生活的嚴峻挑戰(zhàn)。望著拖著一條斷腿奮力拉車的米歇爾,鄧希賢目光中盡是無限的同情和欣慰。
當他與同行的伙伴因為付不起房租而流離失所時,他沒有唉聲嘆氣、沒有怨天尤人,更沒有悲觀失望,年少的他反而成為同伴的精神支柱。他以理抗爭,迫使“教育學會”暫時收留他們。正是這種在艱難困苦面前永不低頭的革命意志,激勵他在異國他鄉(xiāng)、茫茫人海中尋找到革命同志,找到了先進的青年組織。
還是在那缺衣少食、無處居住的困境中,當他與同伴多處求職失敗時,一家餐館老板愿意聘用他與兩位同伴中的一人,但條件是:受聘者必須穿上清朝的服飾,并戴上那條假辮子。這在思想進步的鄧希賢看來,簡直是奇恥大辱。他就是為了反封建才遠走他鄉(xiāng)、出國求學的,又怎么可能為了填飽肚子而重新戴回那條象征著封建王朝的大辮子,更怎么可能站在法蘭西街頭去為老板招攬顧客。他不怕吃苦,不怕受累,但他決不會“為三斗米而折腰”。他和叔叔嚴辭拒絕了餐館老板的無理要求?善渲辛硪晃煌榍恕G陴囸I,屈服于困難,同時,失去了做人的尊嚴,失去了高尚的民族氣節(jié)。看到這時,我在心底里為年少的鄧小平喝彩!這種民族氣節(jié)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我國自古就有“威武不能屈,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的古訓,作為一個中國人,怎么能夠忘記?!
《我的法蘭西歲月》觀后感4
《我的法蘭西歲月》主要記述了20世紀20年代初,16歲的鄧小平在法國歷時5年艱辛而輝煌的勤工儉學、尋求救國之道、走上革命道路的真實故事。影片并沒有下力氣去表現(xiàn)這段歷史的過程,而是緊緊抓住主人公成長經歷中最令人難忘的艱辛、磨礪、苦難和樂觀、堅毅、浪漫的幾個支點,塑造了一個真實可信的人物形象。
導演的高明之處是他并沒有去仰視一個領袖和偉人的過去,而是以一個常人的眼光去平視一個16歲的少年,看他是如何在坎坷中走過他的青春,看他的青春步伐是如何從蹣跚踉蹌走向堅定沉穩(wěn)的。由于導演獨到的眼光,他沒有過多地選取鄧希賢參加革命活動的情節(jié),而是將筆力傾注到主人公命運的跌宕起伏上。透過人物命運的變化和主人公對命運的抗爭、以至生命的覺醒,凸顯了一個充滿青春活力的人物形象,這個形象深深地打動了觀眾的心。
影片開頭展現(xiàn)給觀眾的是上世紀20年代四川廣安的一條老街,那里嘈雜、骯臟、破敗,完全是舊中國的一個縮影。而長江邊拉纖的纖夫那沉重的步履和呻吟,將人世間的苦難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轉而,一聲汽笛,將巍峨雄偉的大油輪和美麗的馬賽港推到了人們的眼前。這兩組濃墨重彩的鏡頭,比較鮮明,將主人公所處的生存環(huán)境強烈地展現(xiàn)出來,也為他之后的人生道路作好鋪墊。這種比較給觀眾以強烈的震撼,對人物命運和性格的表現(xiàn)起到了有力的襯托作用。導演很注意透過藝術的手法,表現(xiàn)人物跌宕的命運。鄧希賢在法國只讀了幾個月的書就失學了。在主人公失學之前有兩場氣氛熱烈的戲,一場是篝火晚會,一場是足球賽,這兩場戲充滿了歡樂和完美。而失學后的鄧希賢挨餓受凍、流落街頭,從幸福的頂峰一下子苦難的深淵。兩廂比較,令觀眾更加強烈地感受到主人公所承受的精神重壓和命運的跌宕。正是這種坎坷不平、瞬息多變的'命運,表現(xiàn)了主人公不屈不撓的性格特征,也正是這些生動的情節(jié)緊緊抓住了觀眾的心。
為了表現(xiàn)人物的情感,在細節(jié)的運用上,導演也獨具匠心。鄧母送兒子遠行時讓兒子帶走三雙布鞋,并含淚說:穿壞了這三雙鞋,兒子就回來了。劇中有幾次反復表現(xiàn)布鞋的鏡頭:在賽納河的橋上露宿時,主人公拿出布鞋撫摸,表現(xiàn)了他對家鄉(xiāng)和親人的思念之情;在法國朋友米歇爾去工地看望鄧希賢時,他腳上的布鞋已經破得露出了小腳丫,這個細節(jié)生動地表現(xiàn)了主人公生活的苦難和艱辛。人類共通的情感,使得每一次布鞋的出現(xiàn),都輕輕撥動著觀眾的心扉,也拉近了觀眾和主人公的心靈。
影片不僅僅塑造了鄧希賢這個感人的青春形象,還塑造了周恩來、李富春、蔡暢等一批年輕革命者的生動形象,他們當時都是20歲左右的年輕人,充滿了朝氣,充滿了激情,充滿了活力,他們在苦難中探索,在黑暗中追求,他們在身上表現(xiàn)出了可愛的不成熟,也表現(xiàn)出了激情中的不沉穩(wěn),同時也再現(xiàn)了他們理想中的浪漫,但這一切恰恰表現(xiàn)了人物的真實性情,而這種真性情將青春襯托得無比美麗。
【《我的法蘭西歲月》觀后感】相關文章:
溫暖了我的歲月作文02-22
溫暖了我的歲月作文12-17
我的青春歲月作文02-18
你溫暖了我的歲月作文05-18
溫暖了我的歲月作文(精選57篇)03-09
我讀懂了歲月的腳步作文06-10
你溫暖了我的歲月作文(精選7篇)05-13
你芬芳了我的歲月作文(精選6篇)09-03
我的青春歲月作文2篇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