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新聞大講堂觀后感
看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的收獲肯定不少吧,每個觀看完影片的人都有不一樣的感受與想法。那么我們該怎么去寫觀后感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新聞大講堂觀后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新聞大講堂觀后感1
媒體是黨和人民的耳目喉舌,這就需要媒體人恪守本職,永記初心。
突發(fā)事件報道是各大媒體的必爭之地,更能檢驗新聞工作者的綜合素質和職業(yè)作風。突發(fā)事件短時間蘊含著爆炸性的信息,迅速成為聚焦全國,是一種富含極大信息量的新聞。大時代需要大文章,在面對重大事件時,需要記者扎根一線,在實踐中追尋新聞真相。并且強化理論,把準站位凸顯思想力量,用自己的學識和創(chuàng)意帶給大眾優(yōu)質的內(nèi)容。在疫情的至暗時刻,記者不去的理由可以有千萬條,但去的理由只有一條:忠實履職。多家媒體深入一線,跟進報道。新聞工作者們臨危受命,和白衣天使們并肩逆行,深入紅線,不斷報道,他們用自己的方式守護山河無恙。在此期間,媒體人拍下了無數(shù)的觸目瞬間,還原了最真實的現(xiàn)場感,帶來了太多感人的故事。
鏡頭背后的媒體人,為自己的職業(yè)使命而戰(zhàn),以善良為原則傳播真實。作為未來的新聞人,我們應該牢記新聞工作者的責任擔當,遵守真實原則,還原事實真相,在輿論風波中始終引導正確導向。在堅持正面報道的同時,將回應社會熱點作為正確引導輿論的著力點。當面對來自四面八方紛雜的信息時,更要保持媒體人的敏感度,堅持正確的`價值導向,牢記媒體在疫情中應該承擔的社會責任。在面對重大事件的報道,抓取典型人物來弘揚主流價值。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精神,典型人物就是時代精神的重要代表,新聞媒體把典型人物報道作為弘揚主流價值的有效手段,以小見大,更能拉近與受眾的距離。
隨著互聯(lián)網(wǎng)的普及以及各種移動終端的發(fā)展,新媒體輿論監(jiān)督的影響力日益凸顯。在此背景下,媒體人需要放大輿論監(jiān)督的正面?zhèn)鞑r值。在面對不公現(xiàn)象時,新聞人不能失語。輿論監(jiān)督的選題,要堅持其公共的傳播價值,關乎公眾的切身利益,結合深度報道,將輿論監(jiān)督推向新高度。
另外,作為一個媒體人,除了需要有過硬的專業(yè)知識支撐,還需要具有人文關懷。媒體作為道德風尚的倡導者、社會輿論的引導者、先進價值觀的傳播者,應當要認真地承擔起人文關懷的重要責任。報道的內(nèi)容不僅要貼近生活,貼近讀者和觀眾,更要富有人情味,遍灑正能量。尊重困難群體與弱勢群體的感情,是媒體人應該具有的溫度,要讓受眾真切感受到媒體報道的溫暖和正能量。
在媒體融合發(fā)展的新時代,需要媒體人理解國情,理解當前傳播業(yè)的深刻變化,才能更好地把握成為祖國需要的優(yōu)秀新聞傳播人才。媒體人需要堅持正確新聞取向以及政治方向,才能有效提升引導能力,堅持內(nèi)容為王,以人民為中心,才能寫出新聞精品。
新聞大講堂觀后感2
貧困之深,數(shù)據(jù)支撐。四川省建檔立卡的貧困人口有4970萬人,88個貧困縣,11501個貧困村,其中涼山彝族自治州貧困人口最多,全州當時17個縣里有11個國家級貧困縣,3747個村中就有建檔立卡貧困村20xx個。記者選擇了最具典型的涼山腹心地帶的昭覺縣,去當?shù)厝硕疾辉敢馊サ闹柲l(xiāng)的勒爾村——后來被稱之為懸崖村。懸崖村具備一切新聞的要素,它盤踞懸崖絕壁之上,腳下是萬丈深淵,進村之路觸目驚心,甚至是心驚肉跳。
要想富,先修路。懸崖村村民們世世代代的最大愿望就是修路,因為修路帶來的就是出行方便,可以干養(yǎng)殖業(yè)、蓋新房、娶媳婦。留給我映象最深刻的一件小事是,懸崖村的村民也學習鄰村種植臍橙,果實成熟后要把臍橙人工背下來,然而一些黑心的販賣者以村民肯定不會再人工把橙子背上去的事實來壓低他們橙子的出售價。一方面體現(xiàn)的是人心的惡劣,更讓大家發(fā)愁的其實還是交通問題。懸崖村的貧困,懸崖村的萬眾矚目,追根到底其實是交通方式賦予它的獨特性,天梯式的上山路,隨時隨地可能掉下懸崖的危險等等都讓人們深刻認識到這個地方脫貧攻堅的困難和阻力。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記者親身經(jīng)過4個多小時的攀爬,了解了村子實際情況之后,又經(jīng)過4個多小時之后終于下山,之后用了三個多月的`時間與老鄉(xiāng)同吃同住同睡獲得第一手的新聞資料,又用一個多月時間每天在編輯室黑白顛倒的剪片子,最后在半年后播出,引發(fā)社會重大反響。這是對踐行“腳力”的一次深刻體現(xiàn)。好的新聞題材從來都不是坐著等就自己走過來的,而是需要記者深入基層,深入實踐,一步一個腳印的實干出來的。
扶貧先扶智,扶貧先扶志。落后的思想意識、因循守舊的生活習俗,由于交通不便帶來的幼小階段適齡兒童的入學問題,都是扶貧工作需要一以貫之去解決的問題。扶貧工作不單是拿著政府的錢發(fā)給貧困戶這么簡單,而是要精準到戶,真正幫助村民用政府資助的錢創(chuàng)收,獲得可持續(xù)的資金收入。就像講述中提到的領補貼款發(fā)給村民,讓村民成立養(yǎng)羊合作社,采用入股制,創(chuàng)收之后大家一起分紅,這才是所謂的長期精準和實干興邦。
認識貧困,解決貧困。報道樣本本就應該是普遍但不普通的,記者的報道也從來都不能是簡單的炒作成為一個扶貧的盆景。就像他們自己提到的一樣,懸崖村的價值不在于刺激和獵奇,而在于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提供實事求是的樣本價值。而報道出來的最大意義是讓公眾認識到貧困的問題,從而去著手解決貧困。
踐行“四力”永遠在路上,記者要有發(fā)現(xiàn)新聞的一雙“慧眼”、要有耐得住寂寞的“笨功夫、要有在大事大非面前敢于斗爭的清醒思維、更要有妙筆生花的寫作功底。這四個要求其實也正深刻體現(xiàn)出“四力”的真正內(nèi)涵。
【新聞大講堂觀后感】相關文章:
暑期平安大講堂觀后感11-17
家庭教育大講堂觀后感05-16
“暑期平安大講堂”觀后感最新02-17
家庭教育公益大講堂觀后感05-11
家庭教育大講堂心得02-06
《新聞》觀后感11-21
新聞觀后感02-07
新聞觀后感11-15
(精)家庭教育大講堂觀后感15篇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