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厄運打不垮的信念課文
導語:《厄運打不垮的信念》是蘇教版五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第二篇精讀課文,這一單元的主題為“百折不撓”。下面和小編一起來看厄運打不垮的信念課文,希望有所幫助!
【課文原文】
厄運打不垮的信念
明末清初,浙江出了一位史學家談遷。談遷自幼刻苦好學,博覽群書,尤其喜愛歷史,立志要編寫一部翔實可信的明史。但由于他家境貧寒,沒有錢買書,只得四處借書抄寫。有一次,為了抄一點史料,竟帶著干糧走了一百多里路。經過20多年的奮斗,6次修改,談遷終于在50多歲時完成了一部500多萬字的明朝編年史——《國榷(què)》。
面對這部可以流傳千古的鴻篇巨制,談遷心中的喜悅可想而知?墒,就在書稿即將付印前發(fā)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一天夜里,小偷溜進他家偷東西,見家徒四壁,無物可偷,以為鎖在竹箱里的《國榷》原稿是值錢的財物,就把整個竹箱偷走了。從此,這部珍貴的書稿就下落不明。20多年的心血轉眼之間化為烏有,這對任何人來說都是致命的打擊,更何況此時的談遷已經是體弱多病的老人了。他茶飯不思,夜難安寢,只有兩行熱淚在不停流淌。很多人以為他再也站不起來了,但厄(è)運并沒有打垮談遷,他很快從痛苦中掙脫出來,又回到了書桌旁,下決心從頭撰寫這部史書。
經過4年的努力,他完成了新書的初稿。為了使這部書更加完備、準確,59歲的談遷攜帶著書稿,特地到了明代的都城北京。在北京的那段時間,他四處尋訪,廣泛搜集前朝的逸聞,并親自到郊外去考察歷史的遺跡。他一襲破衫,終日奔波在撲面而來的風沙中。面對孤燈,他不顧年老體弱,奮筆疾書,他知道生命留給自己的時間已經不多。又經過了幾年的奮斗,一部新的《國榷》誕生了。新寫的《國榷》共104卷,500萬字,內容比原先的那部更加翔實、精彩,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明史巨著。談遷也因此名垂青史。
在漫長的人生旅途中,難免有崎嶇和坎坷,但只要有厄運打不垮的信念,希望之光就會驅散絕望之云。
【課文解析】
這篇課文敘寫了談遷確立信念,編成《國榷》,遭受厄運,竟至失落,又重新編寫的經過,說明在漫長的人生旅途中,難免有崎嶇和坎坷,但只要有厄運打不垮的信念,希望之光就會驅散絕望之云。
理解"厄運打不垮的信念"這一標題,可以分步進行:首先理解"信念"的內涵。信念,指自己認為正確而堅信不移的觀點。在本文中指清初史學家談遷立志要編寫一部翔實可信的明史,這成為他畢生追求的目標。其次理解"厄運"。厄運,指困苦的遭遇,不幸的命運。在本文中指談遷編成的明史原稿被小偷竊走,下落不明,二十多年心血化為烏有,而他此時已年近花甲,體弱多病,豈不是天大的厄運?再次理解"打不垮"。因為編寫一部翔實可信的明史是談遷孜孜以求的目標,堅定不移的信念,然而遭受厄運,怎么辦?從頭來起!他不顧年老體衰,硬是完成了心愿,信念一旦確立,堅持不懈,即使遭受多大挫折也不作罷,豈不是厄運打不垮嗎?
談遷(1594—1658)明末清初史學家。原名以訓,字仲木,號射你,海寧馬橋人。明亡后改名為遷,字孺木,號觀若。自幼刻苦好學,家貧,靠繕寫、代筆或作記室(秘書)維持生活。南明弘光元年(1645)為閣臣高弘圖的記室,出謀劃策,力圖恢復。頗受高弘圖、張慎言等賞識。后擬薦為中書舍人及禮部司務。他感到時事日非,不足與有為,堅辭不就,引退回家隱居。談遷博鑒群書,善諸子百家,精研歷史,尤重明代典故。他立志編撰翔實可信的明史。從天啟元年(1621)27歲開始,歷時20余年,六易其稿,匯至百卷,始完成這部編年體明史,全書500萬言,取名《國榷》。清順治四年(1647)手稿被竊,時已53歲,他發(fā)憤重寫,經四年努力,完成新稿。順治十年攜稿北上,在北京走訪降臣、皇室、宦官和公侯門客,搜集明朝遺聞,并實地考察歷史遺跡,加以補充、修訂。書成后,署名江左遺民,以寄托亡國之痛。十四年,去山西平陽(今臨汾)祭奠先師張慎言,病逝于客地。談遷祖籍汴梁(今開封),隨宋室南渡,定劇場于鹽官西南棗林村,后江沙坍落,遷至馬橋麻涇港西。著作另有《棗林集》、《棗林詩集》、《棗林雜俎》、《北游錄》、《西游錄》、《史論》、《海昌外志》等。
《國榷》以《明實錄》為本,參閱諸家史書,考證訂補,取材廣博,選擇謹嚴,為研究明史的重要著作。書中對滿清頗多貶責,當時無法流傳。直至建國后,里人張宗祥著手整理校訂,編為108卷,1958年由中華書局出版。
"談遷……立志要編寫一部翔實可信的明史。"句中的"立志"是全文的關鍵詞之一。所謂立志,就是立定志愿的意思。一般人也有立志,諸如做一個文學家,或者成為一個科學家,或者做成某一件大事等等。這些立志可能也有背景,但與談遷相比,有所區(qū)別——談遷尤其喜愛歷史,他深知明史尚不完備、尚欠準確,立志編寫明史含有開創(chuàng)新篇的用心,也可以說是他的堅定信念。因此,這一"立志"關聯全篇,促成談遷敢斗厄運、終生奮斗,用得好。
"面對孤燈,他不顧年老體弱,奮筆疾書,他知道生命留給自己的時間已經不多。"
——這一句寫談遷重新編寫《國榷》時的情景:"孤燈",一是無人相助,依靠自己去做;二是夜以繼日,挑燈夜戰(zhàn)。"年老體弱"和"奮筆疾書"形成鮮明對照,表明談遷顧不得休息,抓緊點滴時間,加快自己編寫的進程。"他知道生命留給自己的時間已經不多",正因為如此,他才不顧年老體弱而奮筆疾書,甚至伴著孤燈熬到深夜的;更重要的是談遷有著強烈的責任感,為了自己早年的"立志",實現堅定不移的"信念",他絕不能貽誤時日、抱撼終生。
"在漫長的人生旅途中,難免有崎嶇和坎坷,但只要有厄運打不垮的信念,希望之光就會驅散絕望之云。"
——這是全文的結句,也是題旨的揭示,給讀者以深刻啟迪。談遷立志編寫明史,可惜功敗垂成,書稿付印前竟被小偷光顧,下落不明,但厄運沒有打垮他的信念,他掙脫痛苦,從頭開始,終于完成了新的巨著。句中的"崎嶇坎坷"正是緊承上文而來,指的是談遷遭遇的厄運;厄運來了,信念不能垮,這就是談遷沒有倒下,從頭來起的力量支撐;句中的"希望"與"絕望"是分明對立的,互不相容的,介于其中的轉化契機便是"信念",只要信念打不垮,絕望會轉向希望,具有打不垮的信念,就會排除絕望,迎來希望的。我們要牢牢記!
全文四個自然段,按事情發(fā)展順序記敘的:第一自然段主要講談遷完成了《國榷》第一稿的編寫。第二自然段,《國榷》書稿被偷,談遷從痛苦中掙脫出來,決心重新撰寫。第三自然段,經過幾年的奮斗,一部新的《國榷》誕生了。第四自然段,在漫長的人生旅途中,只要有厄運打不垮的信念,希望之光就會驅散絕望之云。如果給課文分段,第一段(第1自然段)確立信念,編成《國榷》;第二段(第2—3自然段)遭受厄運,堅守信念,重編《國榷》,名垂青史;第三段(第4自然段)引發(fā)議論,揭示題旨。
第二自然段是全文的重點段、關鍵段。先承上寫談遷完成《國榷》,心中喜悅;接著寫小偷光顧,偷走原稿,下落不明;繼寫談遷遭受厄運,打擊沉重,心中悲苦,以淚洗面,加上年近花甲,體弱多病,真有不堪重擊之感;末寫談遷并未被厄運打垮,他從痛苦中掙脫出來,下決心重新撰寫這部史書。
貫穿在這一語段中的是"信念":史書完成,心中喜悅,原因是"立志"實現、信念未虧;原稿失落,信念遭創(chuàng),自然痛苦萬端;而直面厄運,掙脫痛苦,決心重寫,這又是"立志"未變,信念支撐。寫得有起有伏,一波三折,真是扣人心弦,十分感人。
【厄運打不垮的信念課文】相關文章:
《厄運打不垮的信念》讀后感01-23
厄運打不垮的信念讀后感02-25
厄運打不垮的信念讀后感15篇02-25
《厄運打不垮的信念》讀后感[精品15篇]01-10
厄運打不垮的信念讀后感(通用32篇)04-12
戰(zhàn)勝厄運的孩子勵志故事10-26
信念的作文03-08
信念人生作文12-08
信念與夢想作文07-11
堅持信念的作文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