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四年級下冊古詩詞三首教案「精選」
導語:《古詩詞三首》是人教版四年級語文下冊第一課,收錄了《獨坐敬亭山》《望洞庭 》《憶江南 》三首古詩詞。下面是小編為您整理,歡迎閱讀。
《古詩詞三首》教案一
一、教材解讀
獨坐敬亭山
1.課文簡說。
這是李白于天寶十二年(公元753 年)秋游安徽省宣州時所作。當年,詩人被迫離開長安已整整十年,世態(tài)炎涼,長期的漂泊生活使他飽嘗了人間辛酸的滋味,孤寂之感倍生。詩人通過對敬亭山景象的描寫,抒發(fā)了因懷才不遇而產(chǎn)生孤獨寂寞的感情,也正是詩人投身到大自然懷抱,以山為伴,尋找安慰的真實寫照。全詩的大意是:仰望天空,只見幾只鳥兒向遠處飛去,直到看不見影子;一片白云也慢悠悠地越飄越遠,四周一片寂靜。我靜靜凝視著山,覺得山也在看著我,好像在互相交流,彼此總是看不夠。此時此刻,我的心里似乎只有那座敬亭山了。
2.詞句解析。
(1)“眾鳥高飛盡,孤云獨去閑。”既寫眼前之景,又抒發(fā)了孤獨之感:天上幾只鳥兒高飛遠去,直至無影無蹤;寂寥的長空有一片白云,卻也不肯停留,慢慢地越飄越遠,似乎世間萬物都厭棄詩人遠離而去。“盡”、“閑”兩個字,把讀者引入一個“靜寂”的境界;在飄忽的白云消失之后感到特別的清幽平靜。這兩句詩中“動” 中有“靜”。無論是“靜”與“動”,都烘托了詩人心靈的孤獨和寂寞。這種生動形象的寫法,暗示了詩人在敬亭山游覽靜觀之久,表現(xiàn)出他“獨坐”時孤寂的情景,也為下聯(lián)“相看兩不厭”作了鋪墊。
(2)“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運用擬人的手法寫詩人與敬亭山的相知之情。鳥兒飛走了,云飄遠了。詩人只有靜靜地凝視著敬亭山,而敬亭山似乎也一動不動地看著詩人。此刻詩人十分動情,世上大概只有它還愿和我做伴吧,真是難得一知己!“相看兩不厭”,表達了詩人與敬亭山之間的互為知己的感情。“相”“兩”二字同義重復,把詩人與敬亭山緊緊聯(lián)系在一起,表現(xiàn)出一種惜惜相憐的感情。結(jié)句中“只有”兩字也是經(jīng)過提煉的,突出了詩人對敬亭山的喜愛。
望 洞 庭
1.課文簡說。
詩人以輕快的筆觸,勾勒出一幅優(yōu)美的洞庭湖秋月圖。
明月當空的夜晚,詩人經(jīng)過洞庭湖,記下所見的景象。故名為“望洞庭”。全詩的大意是:湖光秋月互相輝映,顯得多么和諧,平靜潭水無風,如一面沒經(jīng)過打磨的迷蒙的銅鏡,那月下洞庭湖里蒼翠的君山,從遠處看,就好像在白銀盤里盛放著的一枚青螺。
2.詞句解析。
(1)“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總寫洞庭湖的秋色。在月光皎潔的秋夜,洞庭湖的波光和皎潔的月光互為映襯,顯得那么和諧、寧靜。在月光的映照下,無風的洞庭湖平靜得像一面沒有打磨過的鏡子,朦朧中帶著一種寧靜、柔和的美。洞庭湖其實面積很大,方圓數(shù)百里。說“潭面”,是作者有意把很大的洞庭湖說成是小小的水潭,意味著作者十分廣闊的胸懷。
(2)“遙望洞庭山水翠,白銀盤里一青螺。”詩人以奇特的想象,確切的比喻,描繪洞庭湖的山水。先寫從遠處看洞庭湖的山光水色;再把洞庭湖的水色比喻成“銀白色的盤子”將洞庭湖中的群山比喻成一只小小的“青螺”。銀白色的盤子里擺放一只小小的青螺,顯得小巧玲瓏,十分精致,又和月光籠罩下的湖水、山色相稱。也是對上一句作的補充說明。
宋人黃庭堅《雨中登岳陽樓望群山》中的“可惜不當湖水面,銀山堆里看青山”,便是從這兩句中脫化而出。
憶 江 南
1.課文簡說。
這首詞是白居易離開杭州,回到洛陽以后懷念杭州時寫了三首《憶江南》中的第一首。“憶江南”,詞牌名。詞的內(nèi)容也是回憶江南。白居易曾經(jīng)當過杭州刺史。詞中所回憶的是詩人曾經(jīng)觀光游覽當?shù)仫L景時所留下的印象。
課文選了其中第一首,原題下的另兩首是:
其一
江南憶,最憶是杭州。山寺月中尋桂子,郡亭枕上看潮頭。何日更重游。
其二
江南憶,其次憶吳宮。吳酒一杯春竹葉,吳娃雙舞醉芙蓉。早晚復相逢。
2.詞句解析。
(1)“江南好”這是詩人對江南春天的贊美。“風景舊曾諳。”“舊”:從前,指詩人年輕時游過杭州。“曾”:曾經(jīng)。“諳”:熟悉。我對江南的美麗風景曾經(jīng)是多么的熟悉,多么的了解。
(2)“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春回大地的時候,百花盛開,每當太陽從東方升起,陽光普照大地,遍地開放的鮮花更加艷麗,春光水碧,綠波粼粼,由于紅日映照,所以紅花更紅,像燃燒的火焰;由于江花紅,所以江水更顯得碧綠,“藍”字,形容春水深碧的美好景象。
(3)“能不憶江南?”江南的這種風光在洛陽是看不到的,所以詞的結(jié)尾用反問句說,江南的風景這樣美好,能不讓人回憶嗎?
選編這三首古詩詞的目的,是使學生通過對詩詞的誦讀和欣賞,感受南方自然風光之美。體驗詩人的思想感情,同時積累古詩詞名句,增強對祖國語言文字的熱愛之情,增加文化積淀。
本文的教學重點應放在品味詩句,指導背誦,積累語言上。在學習語言的過程中體會江南山水的特點,激發(fā)愛美的情趣。
二、教學目標
1.認識2個生字,會寫5個生字。能正確讀寫“洞庭、江南”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三首古詩詞,默寫《獨坐敬亭山》《望洞庭》。
3.學習通過看注解,邊讀邊想象畫面等方法,感知詩詞大意,用自己的話說說詩句的意思。
4.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
三、教學建議
1.三首古詩詞可以按先后順序分別進行教學,也可以把三首詩詞進行比較教學。教學的程序可按照運用插圖和教師的導語帶入詩的意境—理解詞句、想象畫面—吟誦詩詞、體驗詩情來進行。
2.引導學生理解詞語的意思時,可先放手讓學生憑借課文中的注釋,聯(lián)系上下文進行嘗試學習,讓學生說說詞語的大概意思,理解句意是難點,教學時可要求學生把初步理解的詞語放進句子去試著講講句子的意思。在學生講述的過程中教師要作如下點撥:
《獨坐敬亭山》中的“閑”,是“悠閑”的意思,在說句子的意思時,要作詞序的調(diào)整。即“一片白云悠閑地飄去”。“厭”的注釋是“滿足”。在說句的時候要進行適當?shù)淖兺,如:我看著山,山也看著我,互相都看不夠!锻赐ァ分械?ldquo;鏡未磨”。要讓學生知道古代的鏡子是用銅制做的,鏡表面需要經(jīng)過打磨!稇浗稀分械“舊曾諳”要交待詩人的生活背景和再引導學生查字詞典幫助理解。
在理解詞句意思時,應鼓勵學生質(zhì)疑,形成師生之間互相對話的氛圍。
3.在理解句意的基礎上,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說說全詩的大意。如用第一人稱來說,用角色對話的形式說,根據(jù)提供的畫面來說,形成寬松的、相互交流環(huán)境。在學生說的過程中,要關注他們的語言質(zhì)量,看是否把詩意理解正確,語言是不是連貫等。
4. 重視詩詞的朗讀指導。采用多種形式訓練學生誦讀。避免單純的朗讀技巧指導,要緊密聯(lián)系詩詞的內(nèi)容和體驗作者的思想感情,啟發(fā)學生思考。把握每首詩的感情基調(diào)。如《獨坐敬亭山》,圍繞著“靜”來寫,朗讀時注意語調(diào)輕緩,節(jié)奏要緩慢;通過朗讀,表達詩人如找到了知己似的一種輕松感!稇浗稀罚燥柡钋榈幕貞浿槔收b。
5.在理解詩意時,要引導學生運用形象思維,根據(jù)詩句的意思,聯(lián)系自己的生活實際和以往學過的有關課文,開展合理的想象,或用自己的語言加以描述,或通過畫畫等活動方式,體會詩句所表達的意境,不要停留在簡單的意譯層面上。
6.鼓勵學生在課外搜集有關山水風光的古詩詞或名句,并啟發(fā)學生在說話和習作時加以引用,提高語言表達的品位。
7.如采用三首詩詞比較教學,可以在基本疏通詞句意思的基礎上,抓住詩人不同時間所見景物和景物的特點,以及詩人當時思想情感等方面作相互比較;對詩和詞的形式上作些對比。還可以運用不同的音樂作配音朗誦,借以體會詩人當時的不同心境。
8.教學本組生字,要引導學生自學生字,通過查字典和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字的意思,然后教師在班上檢查。注意“諳”讀ān,不要讀成yīn;“亭”字下面不要寫成“子”;“庭”字中“壬”下面的一橫要短。
四、相關鏈接
劉禹錫(772 —842)? ?字夢得,洛陽(今河南洛陽市)人。唐代文學家、哲學家。劉禹錫的詩以律、絕為工,格調(diào)高亢,意向簡括,氣骨桀驁;樂府小章尤為著名。他與柳宗元、白居易交游、唱和,并稱為“劉柳”與“劉白”。白居易稱他為“詩豪”,清人王夫之稱他為“小詩之圣”。
敬亭山 古名昭亭山,又名查山。在安徽省宣州市北5公里,山高286米。原有翠云庵、廣教寺、穿云亭、丹梯亭、額珠樓、太白樓等古跡,今已無存。諸勝跡中僅有山南麓之雙塔與古昭亭石坊。自南北朝時,南齊詩人謝、唐代詩人李白在此賦詩,此山遂名于天下。
洞庭湖 湖南省北部,長江南側(cè)。為我國第二大淡水湖。有湘、資、沅、澧四水匯入,北納長江洪水,并于城陵磯注入長江,對長江洪水起著調(diào)節(jié)作用。
君山 又稱洞庭山,在洞庭湖中,孤峰突起,景色秀麗。唐代詩人張說有《送梁六自洞庭山作》。
《古詩詞三首》教案二
【教學目標】
1、認識5個生字,會寫5個生字,能正確讀寫“洞庭、江南”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三首古詩詞,默寫《獨坐敬亭山》《望洞庭》。
3、學習通過看注釋,邊讀邊想象畫面等方法,感知詩詞大意,用自己的話說說詩句的意思。
4、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每的熏陶。
【教學重點】
品味詩句,指導背誦,積累語言。在學習語言的過程中體會江南山水的特點,激發(fā)愛美的情趣。
【教學時間】
兩課時。
第一課時
獨坐敬亭山
一、激趣導入
1、導語:
我們先進行課外知識搶答:
唐朝是我國古詩創(chuàng)作最旺盛的時期,在眾多詩人中有兩個最有名的詩人,他們是誰?
(詩圣、詩仙)
2、揭題:
誰來背背李白的詩,會幾首就背幾首。
二、釋題,簡介背景
1、讀題:
看注釋,結(jié)合插圖,介紹背景。
2、過渡:
李白坐在敬亭山上看到些什么,想到些什么呢?
三、學生自學,初步理解
1、自讀古詩,做到“五不”。
2、自讀古詩,思考問題,并根據(jù)注釋,結(jié)合插圖,逐句說說詩意。
四、四人小組合作學習
1、互讀古詩,檢查是否做到“五不”。
2、交流詩意。
五、全班交流
1、指名回答,評議交流。
2、老師點撥:
“閑”是悠閑的意思,在說句意時,要作詞序的調(diào)整。即“一片白云悠閑地飄去”,“厭”的注釋是“滿足”,在說句意時要進行適當?shù)淖兺ā?/p>
3、學生質(zhì)疑:
師生共同解答。
4、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想象一下“眾鳥高飛盡,孤云獨去閑”是一幅怎樣的畫面?梢杂谜Z言描述,也可以用畫面表現(xiàn)。
六、指導朗讀
1、《獨坐敬亭山》圍繞著“靜”來寫,朗讀時注意語調(diào)輕緩,節(jié)奏要緩慢;通過朗讀,表達詩人如找到了知己似的一種輕松感。
2、多種形式讀詩:
指名讀──同位讀──小組讀──齊讀等。
七、吟讀,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1、自由吟讀。
2、討論:
詩句表明了詩人怎樣的心境?你最欣賞哪一句?
望洞庭
一、形象感知,揭示詩題
出圖。你知道洞庭湖嗎?誰來介紹一下?我們來欣賞詩人劉禺錫是怎樣描寫的。
二、自由吟讀
1、學生邊讀邊參閱課文注釋,試著理解詩句意思,不懂的隨時發(fā)問。
2、根據(jù)學生提出問題的普遍性與否,或個別講解或集體理解。
三、指名朗讀,同桌互說意思
1、點撥理解“兩相和”,可以讓學生結(jié)合看圖吟誦體會。
2、在交流體會描寫月夜洞庭的美景時,隨機指導學生誦讀,體會比喻的巧妙。
“鏡未磨”寫出了一種別有情致的朦朧的美,真是別出心裁。
3、君山如青螺,只因是遙看,這個比喻用得非常妙。
四、引導賞析
1、你覺得哪一句詩寫得好,在交流中進一步體會詩人的心情。
2、與上一首比較,體會不同的景致及古詩的借景抒情的手法。
3、背誦《獨坐敬亭山》、《望洞亭》。
五、交流課外積累
1、說說你知道的描寫山水風光的古詩。
2、課外繼續(xù)收集山水詩。
六、練習
任選一首,想象景致,根據(jù)自己的理解作畫,并配上詩句。
第二課時
憶江南
一、復習導入
背誦前兩首以及課外搜集的描寫山水風光的古詩。《憶江南》是一首詞,又描寫了怎樣的景致,怎樣的心情呢?
二、讀課文,理解內(nèi)容
1、帶著上面的問題自由讀,邊讀邊看圖,理解意思。
2、指名讀,讀準生字,結(jié)合注釋理解意思。
3、指名看圖說出意思。
4、朗讀領悟詞義,教師做如下點撥:
“憶江南”是詞牌名,詞都有一個牌名。詞的內(nèi)容也是回憶江南景色的,白居易曾經(jīng)當過杭州刺史。詞中回憶的,就是美麗的江南風光。
舊:從前。
曾:曾經(jīng)。
諳:熟悉。
勝:超過,勝過。
根據(jù)提供的詞語解釋,讓學生自己說說詞句的意思,然后連起來說整首詞的意思。
三、小組合作學習,相互交流
四、教師小結(jié)
1、詩一開頭,詩人先說:“江南好”,這是詩人對江南春天的贊美。那么,說江南好,是聽別人說,還是自己親眼看到的呢?第二句做了回答:曾經(jīng),我對江南的風景是那么的熟悉,那么了解。
2、江南風景好在哪里?可先讓學生來回答。老師最后歸納:春回大地的時候,百花盛開,每當太陽從東方升起,陽光普照,遍地開放的鮮花更加艷麗,春暖水碧,綠波粼粼。由于紅日的映照,紅花更紅,像燃燒的火焰:由于江花紅,所以更顯出江水碧綠。“藍”字形容春水深碧。這美好的景象,深深地留在詩人的記憶里,所以詞的結(jié)尾說──江南風景這樣好,能不讓人回憶嗎?
五、指導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
1、朗讀的感情基調(diào):
飽含深情的回憶之情。
2、語調(diào)處理:
一、二句要有昂揚的激,再轉(zhuǎn)入緩慢回憶,“日出”句聲調(diào)高昂,“春來”句聲調(diào)柔合平緩,最后一句聲調(diào)稍抬高,仿佛是自問,又像是問他人,“能不”語氣要果斷、堅定。
3、在熟讀基礎上讓學生練習背誦。
六、抄寫或默寫
默寫《獨坐敬亭山》、《望洞庭》。
【四年級下冊古詩詞教案「」】相關文章:
四年級下冊美術教案03-04
四年級語文下冊教案12-28
小學四年級英語下冊教案10-16
四年級數(shù)學下冊教案10-18
四年級下冊英語教案10-17
《尊嚴》四年級語文下冊教案07-20
四年級下冊語文教案08-31
四年級下冊教案-父親的菜園11-27
四年級語文下冊教案《將心比心》12-06
四年級數(shù)學下冊教案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