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行車里的數(shù)學教案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備課向課堂教學轉化的關節(jié)點。來參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自行車里的數(shù)學教案,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自行車里的數(shù)學教案1
教學內容:
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試驗教科書第66至67頁“自行車里的數(shù)學”
三維目標:
1、知識與技能:
理解并掌握自行車“蹬一圈走多遠”的計算方法,探索變速自行車的速度與其內在結構的關系。
2、過程與方法:引領學生經歷“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建立數(shù)學模型——解釋并應用”基本過程,獲得應用數(shù)學解決實際問題的思考方法。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學習過程中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增強學生學好數(shù)學、用好數(shù)學的意識。
設計理念:
學習知識應是一種主動構建的過程,本節(jié)課擬通過解決生活中常見的與自行車有關的問題,使學生進一步了解數(shù)學與生活的廣泛聯(lián)系。經歷“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建立數(shù)學模型——求解——解釋與應用”的解決問題的基本過程,使學生獲得解決實際問題的思想方法,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
教學準備:自行車實物
教學過程:
一、情景導入
師:咱們班的同學有多少人會騎自行車啊?(大部分學生舉手)
師:你們知道自行車里也含有數(shù)學問題嗎?老師準備了一倆自行車,誰能從中找出我們學過的知識?(三角形的知識、圓的知識等)
師:其實自行車里還蘊含著更為豐富的數(shù)學知識,今天我們就一起探究自行車里的數(shù)學。(板書課題)
二、研究普通自行車的速度與內在結構的關系
師:大家知道自己的自行車蹬一圈能走多遠嗎?怎樣解決這個問題呢?
生:可以直接測量。
師:課前我請幾位同學對同一輛自行車蹬一圈所行的路程進行了獨立測量,請他們來匯報一下測量結果。
生甲:我蹬一圈行了6.5米。
生乙:我行了5.7米。
生丙:我行了8.8米。
生。何抑恍辛5.4米。
生:········
師:這些同學的測量結果差距很大,說明測量這種方法不太準確,誤差很大。有沒有準確一些的方法呢?
生:計算。
師:怎么算?
生:看看蹬一圈,車輪轉幾圈,再用車輪轉的圈數(shù)乘車輪的周長。
師:蹬一圈是誰轉動了一圈?車輪轉動的圈數(shù)實際是誰的圈數(shù)?
生分組操作,師注意引導,討論交流后匯報。
(1)蹬一圈是指腳踏處的齒輪轉一圈
。2)車輪轉動的圈數(shù)實際是后齒輪轉動的圈數(shù)
師:照這樣分析,解決問題的關鍵是什么?
生:前齒輪轉一圈,后齒輪轉幾圈.
師:怎樣才能知道前齒輪轉一圈時后齒輪轉的圈數(shù)呢?
生:數(shù)一數(shù)。
師:我們就來數(shù)一數(shù)。
通過實踐,學生發(fā)現(xiàn)數(shù)的圈數(shù)也不準確。
師:有沒有更準確的方法呢?大家注意觀察,這兩個齒輪通過鏈條連接在一起。前齒輪轉動一個齒,鏈條怎么動?后齒輪怎么動?(師慢慢轉動前齒輪,生觀察、討論。)生:前齒輪轉動一個齒,鏈條移動一小節(jié),帶動后齒輪轉動一個齒。
師:同學們觀察得很仔細。如果前齒輪轉動2個齒,后齒輪怎么動?如果前齒輪轉動5個齒呢?10個齒呢?同學們有沒有發(fā)現(xiàn)什么規(guī)律?生1:前后齒輪轉動的齒數(shù)始終一樣。
生2:我知道兩個互相咬合的齒輪,它們的齒數(shù)和轉的圈數(shù)成反比例關系。自行車的前后齒輪通過鏈條連接在一起,也相當于兩個咬合的齒輪。所以,前齒輪的齒數(shù)乘圈數(shù)等于后齒輪的齒數(shù)乘圈數(shù)。
師:這位同學說的很好。根據(jù)“前齒輪的齒數(shù)×它的圈數(shù)=后齒輪的齒數(shù)×圈數(shù)”,前齒輪轉一圈時,后齒輪轉的圈數(shù)怎樣用算式表示?
生說師板書:前齒輪的齒數(shù)∶后齒輪的齒數(shù)
歸納解題思路:自行車蹬一圈走的距離=前齒輪的.齒數(shù)∶后齒輪的齒數(shù)×車輪的周長
分組搜集數(shù)據(jù),代入數(shù)學模型,求出答案。
匯報交流。
三、鞏固練習
1、蹬一圈能走多遠
前齒輪齒數(shù):26
后齒輪齒數(shù):16
車輪直徑:66厘米
2、小英家離學校680米,她騎車上學大約要蹬多少圈?
四、研究變速自行車的問題
1、出示變速自行車的主要結構圖:有2個前齒輪,6個后齒輪。
分組探究(1)能變化出多少種速度?
。2)蹬同樣的圈數(shù),哪種組合使自行車走得最遠?
師巡視并指導有困難的小組
2、匯報第一個問題:12種方案。
3、匯報第二個問題:當“前齒輪的齒數(shù)∶后齒輪的齒數(shù)”比值最大時,走得最遠。
五、思維拓展
一位自行車運動員在比賽時要經過各種路段,你覺得上坡時應怎樣搭配前后齒輪?
教學反思:
在本節(jié)課的設計中,我重視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以學生的動手操作為主線,輔以學生自主探究、小組合作學習,讓學生主動參與到“提出問題——實驗——尋找解決方案——再次提出問題——實驗——建立數(shù)學模型——利用模型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從而感受數(shù)學知識的實用價值。具體體現(xiàn)在:
1、知識容量大,教學過程清晰。先以回憶與自行車有關的知識為切入點,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儲備和生活經驗出發(fā),為學習自行車里的數(shù)學做好鋪墊。然后通過質疑引入例題組織教學,讓學生在說一說、試一試的活動中分兩個層次由淺及深地全程參與到“蹬一圈能走多遠”、“前齒輪轉一圈后齒輪轉幾圈”的問題討論過程中。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仔細的觀察、動手操作、討論交流、歸納總結,建立數(shù)學模型并收集數(shù)據(jù)計算出結果。最后通過一組同步練習鞏固新知,通過一組開放題的練習拓展學生思維,進一步提高學生能力。
2、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動手操作探究。在教學中重視學生的實際操作,從復習引入開始就讓學生通過看一看、數(shù)一數(shù)等數(shù)學活動充分激活知識儲備。在例題學習中讓學生自行車,吧操作、探究和解決問題有機的結合起來,把學生放在了主體地位。
3、教學設計梯度明顯,將知識點分為兩個層次組織教學,指導學生由基礎開始探究,理順了探究知識的方法,遵循了由淺入深、扶放結合的原則。 .. .
自行車里的數(shù)學教案2
[教學目標]:
1、運用所學的圓、比例等知識解決問題;了解普通自行車和變速自行車的速度與其內在結構的關系,知道變速自行車能變化出多少種速度。
2、通過解決生活中常見的有關自行車的問題,培養(yǎng)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經歷解決問題的基本過程,了解數(shù)學與生活的密切關系。
[教學重點難點]:
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 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
1、說一說你了解到的有關這兩種自行車(普通自行車和變速自行車)的知識。
2、自行車里會有數(shù)學問題嗎?想一想。
二、研究普通自行車的'速度與內在結構的關系
1、提出問題:兩種自行車,各蹬一圈。能走多遠?引出學生對自行車里的數(shù)學的研究。
2、分析問題
。1)學生討論如何解決問題。
方案一:直接測量,但是誤差較大。
方案二:根據(jù)車輪的周長乘以后車輪轉的圈數(shù),來計算蹬一圈車子走的距離。
。2)討論:前齒輪轉一圈,后齒輪轉幾圈?
前齒輪轉的圈數(shù)× 前齒輪的齒數(shù)=后齒輪轉的圈數(shù)× 后齒輪的齒數(shù)
建立數(shù)學模型,收集數(shù)據(jù)并求解。
(1)蹬一圈車子走的距離=車輪的周長×(前齒輪的齒數(shù) :后齒輪的齒數(shù))
。2)分組收集所需要的數(shù)據(jù),帶入上述模式,求出答案。
4、匯報結果。各小組展示并解釋本組的研究過程和結果,在比較結果。
三、研究變速自行車能組合出多少種速度?
1、提出問題:變速自行車能組合出多少種速度?
。1)了解變速自行車的結構。(有2個前齒輪,6個后齒輪。)
。2)根據(jù)這個結構,可以組合出多少種速度?
2、分析問題,求解,匯報。
3、蹬同樣的圈數(shù),哪種組合使自行車走得最遠?
四、課堂作業(yè)
1、一輛自行車的車輪直徑是0.7米,前齒輪有48個齒,后齒輪有16個齒,蹬一圈自行車前進多少米?
2、一輛前齒輪有28個齒,后齒輪有14個齒,蹬一圈自行車前進5米。求自行車的車輪直徑。(保留兩為小數(shù))
五、課堂小結
自行車里的學問可真大,你還能提出一些數(shù)學問題并解決嗎?
1、踏板蹬一圈,是不是車輪也走一圈?
2、踏板蹬一圈,所走的路程與什么有關?
【自行車里的數(shù)學教案】相關文章:
自行車里的數(shù)學教案設計03-06
《自行車里的數(shù)學》教案04-09
藏在公車里的關愛作文02-28
公交車里的關愛與溫情優(yōu)秀作文12-29
玩具車里的動物優(yōu)秀周記600字04-01
汽車里的文明六年級作文04-25
爸爸的自行作文05-26
幼兒園小班安全教案:困在車里怎么辦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