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必修課教案
宋神宗元豐五年(1082),即蘇軾被貶黃州后的第三年,他準備在沙湖買田終老。這首詞是去沙湖看田歸途遇雨后所做。下面是小編分享高中語文必修課教案,希望能給大家?guī)韼椭?
學習目標:
1、學習“知人論世”的詩歌鑒賞方法
2、學習賞析、評價詩歌中的人物形象
3、理解作者曠達的情懷
4、背誦整首詩
學習重點:
體會作者豁達的人生態(tài)度
學法指導:
從鑒賞詩歌人物形象角度鑒賞詩詞
知識鏈接:
1、作者
蘇軾(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北宋眉州眉山(今屬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
元豐三年(1080年),因“烏臺詩案”受誣陷被貶黃州任團練副使。
蘇軾是宋代文學最高成就的代表,并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其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稱“蘇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與歐陽修并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軾亦善書,為“宋四家”之一;工于畫,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等傳世。
蘇軾生性放達,為人率真,深得道家風范。好交友,好美食,創(chuàng)造了許多飲食精品,好品茗,亦雅好游山林。
2、背景
宋神宗元豐五年(1082),即蘇軾被貶黃州后的第三年,他準備在沙湖買田終老。這首詞是去沙湖看田歸途遇雨后所做。
學習過程:
一:導入
二:誦讀感知
1、誦讀注意事項
2、聽錄音學習誦讀
3、學生自由誦讀,了解作品內(nèi)容
注意:狼狽 已而 料峭 蕭瑟
3、小序交代了哪些信息:
三、(合作探究)鑒賞評價詩歌中的人物形象
1、學生深入閱讀,更充分感知作品。各抒己見,說說你喜歡哪句話及理由。
2、問題設計,引導學生探究詩人的人生態(tài)度、內(nèi)心世界,體會詩人的各自見解(見PPT)
(1)從上片哪幾個詞可以看出作者對偶遇大雨的什么態(tài)度?
(2)“一蓑煙雨任平生”中“蓑衣”與“煙雨”何所指?
哪個字用得好,好在哪里?表現(xiàn)了作者怎樣的人生態(tài)度?
(3)“也無風雨也無晴”與“山頭斜照卻相迎”是否矛盾?怎樣理解“也無風雨也無情”這句話?這時的'詞人是一個怎樣的形象?
(4)有人認為此詞是“曠達人語”有人認為是“歸隱人語”,你對此怎么看?“歸去”是歸向何方?
3、背誦整首詩詞
四、小結
本節(jié)課主要學習“知人論世”鑒賞詩歌的方法,了解作者以小見大、平中見奇,通過對眼前風雨等閑視之的描寫,抒發(fā)從容面對人世沉浮的胸襟氣度。
學習偉人,以偉人為榜樣,讀書學習,培養(yǎng)愛好和特長……愿我們的內(nèi)心都能擁有一件應對人生的法寶……
五、作業(yè)
閱讀下面材料根據(jù)要求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場暴風雨突然襲來,有的人從包里拿出早已準備好的雨傘,頂著風雨前行;有的人不懼風雨,匆匆趕路;有的人站在屋檐下等著風雨停歇;有的人雖沒帶傘,卻依然在風雨中漫步。
面對這一生活場景,你更認同哪一種處事態(tài)度?請闡述你的看法和理由。
要求: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
【高中語文必修課教案】相關文章:
蘇教版必修四高中語文教案09-24
高中語文《鴻門宴》教案(通用11篇)05-19
孤獨是人生的必修課高三作文11-17
大學學好必修課高等數(shù)學的方法09-20
高中語文《林教頭風雪山神廟》優(yōu)秀教案設計04-24
高中語文材料作文范文02-18
人教版高中語文作文:包容05-04
高中語文病句識別要點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