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與地壇的讀后感
當(dāng)仔細(xì)品讀一部作品后,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chǎn)生了許多感想,為此需要認(rèn)真地寫一寫讀后感了。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我與地壇的讀后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我與地壇的讀后感1
上次回家偶然在已經(jīng)蒙塵的書架上看到了一本曾經(jīng)高中時讀過的書《我與地壇》,也是突然心血來潮,擦去書上一層薄薄的塵土,翻閱起來。
在我看來史鐵生是一個飽經(jīng)苦難的人,但他卻譜寫了一首謳歌生命、積極向上的在贊歌,他通過文字映射出高貴而豐富的內(nèi)心世界,讓我們窺見了一個斗士在苦難里生活,在絕望中奮力尋找希望的過程,向死而生,卻又堅韌的活著。
《我與地壇》這本書的主人公便是作者和那個飽經(jīng)風(fēng)霜的公園,他們仿佛是同病相憐的友人,一個被命運(yùn)奪走了健全的身體,一個被歲月斑駁了痕跡。史鐵生在這里經(jīng)歷了人生的最低谷,他在這里獲得了寧靜,寧靜的看這云卷云舒,寧靜的經(jīng)歷酷暑、寒冬,他沒有自怨自艾,更沒有破罐破摔,他在這里得到了救贖,地壇與母親的陪伴讓他放棄了輕生的念頭,在《秋天的懷念》一文中,史鐵生將母親對他偉大又無私的愛描繪的淋漓盡致,他母親因為說話提及到了“跑”和“踩”而自責(zé)不已,出門之后就再也沒有回來,在彌留之際掛念的都是史鐵生和他那個未成年的妹妹。所以這本書也包含了作者在多年后對母親的緬懷之情,也許也有對自己曾經(jīng)怨天尤人傷害了母親的后悔。
如果史鐵生沒有失去雙腿可能世界上會多一個岌岌無名的平常人,雖然造化弄人,在他最好的年紀(jì)失去了雙腿,卻靠自己的`堅韌度過了最難熬的那段時光,最終他成為了一個平靜的智者,他的文章總會引人深思,思考人生的哲理,不經(jīng)歷風(fēng)雨,怎能見彩虹,苦難總會是我們前進(jìn)的動力,無論前路坎坷幾何,都會向著夢的遠(yuǎn)方眺望,去看那遙遠(yuǎn)的風(fēng)光。
回到現(xiàn)實不禁感慨,生命二字承載的沉甸甸的重量,堅強(qiáng)的活著本就是一種偉大,對比史鐵生這位智者的過往,我要做的是從哪里顛倒再從哪里爬起,繼續(xù)攀登人生的高峰。感恩這個世界給與我一個健全的身體和幸福的家庭,僅是如此便強(qiáng)過很多正在遭受不幸的人了,既然我已經(jīng)擁有如此多的幸福,就要活出更精彩的人生,任何挫折都會是我前行的動力,懷有一顆堅強(qiáng)的內(nèi)心,永遠(yuǎn)堅韌、自強(qiáng)。
我與地壇的讀后感2
《我與地壇》給人一種沉重的壓抑感,凄涼和滄桑。它在無形之中,濃縮了人世種種無常,有一種縮命的味道。史鐵生身處荒蕪的古園,即地壇。思索的是人世和人生。然而,有許多思索似乎是多余的,因為“一個人出生了,從他開始泣哭的時候就知道自己將會死去。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jié)目”。但人總歸要活著,而且是一如既往的活著,無論上天注定了什么樣的結(jié)果,無論上天給予了什么樣的歸宿,既然已給予了生存,就必須思索如何生存,這是無可奈何的事。人世的情,無論親情、友情還是愛情總?cè)局鵁o奈的色彩,有人老別世的,有相遇陌生的,有聚散匆匆的等等。這或許是老天的安排,也或許人世本如是,不可言說。
母親最偉大,同時也最痛苦,尤其是作為一個被“命運(yùn)擊昏了頭”的兒子的母親。她面對一個在“最狂妄的年齡上忽地殘廢了雙腿”的兒子,她總在期待,期待自己的兒子最終的幸福。甚至,為了自己的.兒子能在心靈上有一份寬慰和自由,她不惜自己承受心靈上的“痛苦”與“驚恐”。其中的味道,也只有天底下的母親最明白。偉大是一種無私的愛無私的承受?,造化總在弄人,人世的無奈正在此。在史鐵生第一次獲獎的日子里,在希望能給母親一個安慰的日子里,他是多么希望母親還活著,用自己的成績給她一個小小的安慰,那怕是讓她有一個微笑,但是她卻熬不住了,人世艱難,事與人違。
人世“有時候是輕松快樂的,有時候是沉郁苦悶的,有時候優(yōu)哉游哉,有時候惶惶落寞,有時候平靜自信,有時候又軟弱又迷!,他的話不難令人想到叔本華的悲劇哲學(xué),所謂人生是一個悲劇,更何況無常。然而,人生的悲劇卻是美的,因為,人總是面對它,并且給自己生的勇氣,給自己思索的空間,所以才有活著是為了什么,為了什么而活著的遐想。
命運(yùn)的神秘、深奧,時常以無常的形式讓人感到困惑迷茫。然而,命運(yùn)卻也潔白如水,時常感到一切本如是,不必多想,自尋煩惱,遠(yuǎn)不如漫步夕陽下來的美。
我與地壇的讀后感3
用輪椅碾壓四季,用心言說地久天長,筆劃中容納著生活難以觸及的地方。在那里回憶,懷念,恐懼,想象,渴望,筑夢,逐夢……荒藤老樹,晚風(fēng)朗月,晨露暮靄,遍地的樹影,漫天的星光,窸窸窣窣的蛐蛐,南飛北歸的雁,都成了他“扶輪問路”、琢磨生命灰飛煙滅的魔鏡。他------史鐵生
寫母愛,卻不愿“愛”字,生怕“愛”字不及對母親的難訴深情。文字平靜,讀起來卻令人神傷。寫早逝的母親,只談那顆無法接近的“合歡樹”,只說“有過我的車轍的地方也都有過母親的腳印”?晌覅s開始遙望那顆樹,想細(xì)察車轍里母愛的印痕。言語中吐露出無限平淡和愛戀。
寫自己的失落。說如何向往“腳踩在軟軟的草地上的感覺”,回憶“想走到哪兒就走到哪兒”的自由,想象著“”踢一顆路邊石子”的感受……那種穿透文字的渴望,讓誰又敢忽視上帝賦予的一切健全跟健康?
帶著孩子般的好奇,走向童真童趣,以哲人的敏感敏銳,探索宇宙洪荒,追問“我”的起源。他比一般人走得更深更遠(yuǎn),我們惟心心念念念極樂世界,他卻在追問極樂有沒有窮盡?思索要是不再有渴望、期盼、和理想,那還算不算樂?
有些時候,他的筆跟著思緒游離飛揚(yáng),信馬由韁,一會兒霧里看花,一會兒浪跡天涯。也正因如此的放浪不羈,某些地方,比如第八章“好運(yùn)設(shè)計”,稍顯拖沓、瑣碎、冗長。不過我在想,一個連設(shè)計來生這樣的'事也琢磨得津津有味,興趣盎然的人,我還有沒有資格去評判他走世界看世界悟世界的方法?
或者正因為軀體被固定在輪椅中,所以他才以超常的維度和細(xì)膩,調(diào)用起感覺嗅覺味覺聽覺和視覺,全方位地融入紛雜的世界;他的心魂不僅“常在黑夜出行”,而且恣意在狂野天空。他站在死里看生,活在生里看死。他突破了時間,僭越了習(xí)慣。
歲月更迭,他把自己寫進(jìn)地壇,讓五百年歷史成了他盎然生命的背景!從此他將于與它一起擔(dān)承風(fēng)雨,期盼彩虹!
他的筆,我的心。相差數(shù)年再讀,別有滋味!
我與地壇的讀后感4
我第一讀《我與地壇》,完全是搞不清楚它要講些什么;可是在我第二次讀的時候似乎漸漸體會到它在指引些什么;為了弄明白它的意味,我不厭其煩地讀第三遍,結(jié)果理清了思緒,對其進(jìn)行探索,我最終想通了。當(dāng)然感觸最大的并不是史鐵生悲慘的身世,不公的命運(yùn),而是地壇引導(dǎo)他所感悟到的人生真諦。
因病癱瘓的史鐵生想要尋死,之后因地壇的命運(yùn)與其相似,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深思熟慮,對人生的看法實現(xiàn)了成功的過渡,進(jìn)取的人生觀戰(zhàn)勝了消極頹廢的思想,對生與死的問題釋然了,明白到我們的出生不是由自我決定的一樣,死亡也不該由我們自我來決定,有權(quán)決定這一切的是上帝——自然法則,我們的任務(wù)則是在法則允許的時限和條件下自然地生存,生命的自然進(jìn)程就可帶給個體和周圍世界以和諧安寧。
已經(jīng)活了十五個的年頭的我,似乎不曾想過“要不要去死”或者是“為什么要活”的問題。或許在我的意識里面,活著從我們出生的那一刻就是一件很理所當(dāng)然的事情,至于死也是必然的,又何必這么早就想死,靜靜地在生到死的過程中慢慢地欣賞周邊的風(fēng)景不好嗎?就像是花兒不為什么而開花,只要在特定的季節(jié),在必須的條件下,它就會盛放,一切都很自然地發(fā)生。更何況,能夠活著就是一個奇跡,難道我們不應(yīng)當(dāng)珍惜這個機(jī)會嗎?
只要活著,我們就能看到更多的;只要活著,我們就能聽到更多的;只要活著,我們就能摸到更多的。對于隨時都有可能死去的人來說,或許他們還有未完成的'夢想,或許他們還有未解決的心愿,這個時候活著對他們來說是一件多么奢侈的事情,他們是多么期望能夠看到明天的陽光。這本來是那么簡單的事情,可是他們就快要死了,他們想要在人間多逗留一天,只是他們危在旦夕。所以我們應(yīng)當(dāng)慶幸我們還有時間活在世上,應(yīng)當(dāng)拋棄所有關(guān)于死的念頭,應(yīng)當(dāng)在允許的時限和條件下自然地生存,這或許也是對死去的人的一種安慰。只要我們活著,那就是期望。
我與地壇的讀后感5
“十五年前的一個下午,我搖著輪椅進(jìn)入園中!边@是《我與地壇》的開始。這本書是史鐵生的著作,講述了史鐵生在那園子里(地壇)所發(fā)生的事、所想的東西,以及對生活的感悟……
“歷史的每一瞬間,都有無數(shù)的歷史蔓展,都有無限的時刻延伸,我們生來孤單,無數(shù)的歷史和無限的時刻國破碎面成片斷。“這又是一句《我與地壇》里的話,在輕輕的、淡淡的筆墨中,它似乎輕如鴻毛,又似乎重于泰山。這一句句普通、簡短的話語,好像不值得一提,可它們訴說了一個人的故事,一個悲傷中透著歡樂的故事,把它們串在一齊就成了一個人的'一生,一個人簡單卻艱難的一生。
“晚上,朋友們走了,在小臺燈幽寂而又喧囂的光線里,我開始想寫點什么……”,孤獨(dú),那里有孤獨(dú),也有期望,史鐵生也幻想過有一個健美的軀體,和我們一樣有不可完成的心愿,就像一個癱瘓了的人突然站起來,開始跑步那樣荒謬。但這個心愿從來沒有破滅過,史鐵生用自己的著作“走路”,他的成就足以讓他“飛”上藍(lán)天,看著人間的一事、一物。
“我期望即有一個健美的軀體,又有一個了悟人生好處的靈魂,前者能夠祈望上帝的恩賜,后者卻務(wù)必在千難萬苦中靠自己去獲取……,正因人活著必要有一個最美的夢想!蹦愕膲粝胧鞘裁矗窟@是簡單又樸素的一個問題,這個問題的答案永遠(yuǎn)不一,我的夢想和史鐵生一樣當(dāng)一個作家,感悟人生,為孩子們寫出最美的故事,領(lǐng)著他們走上成功的道路。對于有些人來說,夢想是一個不足一提的事,在他們眼里夢想只是一個夢,一個不會實現(xiàn)的虛幻的夢。你們可曾想過,沒有目標(biāo)是一個多么可怕的事?在它身后發(fā)奮、奮斗,即使夢想最終沒有實現(xiàn),但你也成功了,回過頭看去,在你流過的汗水、灑下血痕的地方,是否有你的成就?
《我與地壇》講述了一個人的一生,一個不平凡的人生。在字里行間中透著憂傷,在憂傷中有著另一種感情——?dú)g樂。在它的指引下我們會向著夢想前行,過我們這簡單而復(fù)雜的一生。
我與地壇的讀后感6
《我與地壇》是史鐵生的散文代表作,是他十五年來搖著輪椅在地壇思索的結(jié)果。飽含了作者對人生的感悟,對親情的謳歌。這地壇只是一個載體,而文章的本質(zhì)卻是絕望的人尋求希望的過程,以及對母親的思念。樸實的文字間洋溢著作者心靈深處的情感,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優(yōu)秀之作。
史鐵生在二十歲時因腿疾回北京住院,從此他再也沒有站起來,在人生最狂妄的年齡忽地失去了雙腿。這慘痛的災(zāi)難降臨到了他頭上,對一個年輕的生命來說簡直如雷轟頂。用他自己的話說是“曾一連幾個小時專心致志地想關(guān)于死的事情”,在經(jīng)歷了一次次心靈與死神的斗爭之后,他最終拒絕了死亡。是母親的`愛喚起了他的意志,他決定把自己的心變成一片沃土。
母親已在這篇沃土上灑下了第一把希望的種子,還有書中寫到的中年夫婦,熱愛唱歌的小伙子,中年女工程師,長跑運(yùn)動員,漂亮卻智障的小姑娘……無數(shù)次給作者鼓勵和感動的人無心地創(chuàng)造了一片生命的森林,這些豐富的感情足以升華人的心靈,拉近人的距離,溫暖社會關(guān)系。這些都是生命的意義,都是讓人堅強(qiáng)的理由。人生是如此復(fù)雜而又純真,質(zhì)樸,以至于我們要用一生的時間去思考。作者在十五年的思考中,逐漸成熟,認(rèn)識更清晰,從失落,煩躁逐漸變得穩(wěn)重,深情。于是作者堅強(qiáng)地走了過來。
生命對于我們每一個人來說,都只有一次。對于僅有的一次,我想我們應(yīng)該好好把握。誠然,人生難免有許多坎坷,但這不應(yīng)成為逃避生活的理由,又有哪個人的一生是一帆風(fēng)順的呢?與其悲傷痛苦,草率結(jié)束自己的生命,何不將它看作是生活賜予我們磨練自己的機(jī)會呢?不經(jīng)歷風(fēng)雨怎能見彩虹,正是有了這些磨練,才使我們體味到人生的樂趣。我們應(yīng)該懂得熱愛生命,重視生活的磨練,體會友愛,學(xué)會負(fù)責(zé),珍惜自己,省悟生命的意義與價值。古人尚知“留須蓄發(fā)”謂之“父母所賜”,我們當(dāng)代青年又豈能不珍惜自己的生命?尊重生命,是一個生命最起碼的責(zé)任,尊重生命,是一個生命對他的母親以及對大自然的敬重。文中充滿了對生命之意義的思索,對生命目標(biāo)的探尋,鼓勵人們善待生命,善待生活。史鐵生的文章讓人學(xué)會了感恩,學(xué)會堅強(qiáng),學(xué)會正視,也讓我們進(jìn)行了一次對心靈的探索和對生命的詰問,對生命的意義又加深了理解。
我與地壇的讀后感7
讀完史鐵生的《我與地壇》一書后,我受益匪淺,讓我感受到無論有多少困難折磨,我們都應(yīng)該勇于去面對,因為有許多人或事在引導(dǎo)我們走向美好未來,我們應(yīng)該懷著一份感恩的心感謝他們。
一個正直熱血澎湃年齡,突然雙腿癱瘓,這是一個怎樣的打擊,無論任何人都接受不了,都會一蹶不振。對于史鐵生來說也是一樣,他的脾氣開始變得越來越壞,經(jīng)常發(fā)脾氣,總是逃進(jìn)這個破敗的地壇。他在逃避,他在恐懼,他開始脫離這個社會。
地壇一個寧靜而又充滿啟示的地方。慢慢的,似乎地壇在啟示他對是生與死的考慮,地壇中那些微小的動植物周而復(fù)始的生存,啟發(fā)了他大自然的規(guī)律。在無數(shù)次的與地壇的接觸中,他由對生命失去信心轉(zhuǎn)向選擇生存下去。地壇在無形中引導(dǎo)著史鐵生走向生活。在別人看來是一個荒蕪的園子,但是他卻看看出了他的不衰敗,使得史鐵生以豁達(dá)開朗的態(tài)度去對待生與死。
地壇給了史鐵生以生的啟示,使他堅定了對生活的信念,具備了頑強(qiáng)生活下去的精神,慢慢地將自己與地壇聯(lián)系在一起,使他不再混沌,對生活充滿信心。
同時,一個默默的在身后支持他,鼓勵她的母親,也在只因他了解生存的`意義。
他在癱瘓后,獨(dú)自一個人跑到地壇,讓母親草了多少的心。母親一邊操持家務(wù),一邊還無私的奉獻(xiàn)自己毫不張揚(yáng)的愛。而他卻冷淡的對待母親,從未對自己關(guān)心的無微不至的母親想過,后來直至母親去世后才明白母親。
母親堅強(qiáng)而苦難的一生,勇于面對人生的不幸,也指導(dǎo)了史鐵生對生活堅強(qiáng)的態(tài)度和勇于直面不幸的人生。
地壇和母親成為他以后生活的方向指針,他們指引著,啟示著史鐵生勇于面對苦難,堅強(qiáng)生活下去,勇于奔向生活的信念。如果沒有地壇與母親,史鐵生可能永遠(yuǎn)混沌下去,不能自拔。
對于我們來說,我們又何嘗不需要懷著這份感恩的心,看待身邊的事物,他們是我們生活的方向標(biāo),無私的啟迪我們,無私的愛護(hù)我們,無私的奉獻(xiàn)一切。史鐵生讓我們明白,我們應(yīng)該珍惜一切,懷著感恩的心去對待身邊的一切。
我與地壇的讀后感8
“十五年前的一個下午,我搖著輪椅進(jìn)入園中!边@是《我與地壇》的開始。這本書是史鐵生的著作,講述了史鐵生在那園子里(地壇)所發(fā)生的事、所想的東西,以及對生活的感悟……
“歷史的每一瞬間,都有無數(shù)的歷史蔓展,都有無限的時間延伸,我們生來孤單,無數(shù)的歷史和無限的時間國破碎面成片斷!斑@又是一句《我與地壇》里的話,在輕輕的、淡淡的筆墨中,它似乎輕如鴻毛,又似乎重于泰山。這一句句普通、簡短的話語,好像不值得一提,可它們訴說了一個人的故事,一個悲傷中透著歡樂的故事,把它們串在一起就成了一個人的一生,一個人簡單卻艱難的一生。
“晚上,朋友們走了,在小臺燈幽寂而又喧囂的光線里,我開始想點什么……”,孤獨(dú),這里有孤獨(dú),也有希望,史鐵生也幻想過有一個健美的軀體,和我們一樣有不可完成的心愿,就像一個癱瘓了的人突然站起來,開始跑步那樣荒謬。但這個心愿從來沒有破滅過,史鐵生用自己的著作“走路”,他的成就足以讓他“飛”上藍(lán)天,看著人間的一事、一物。
“我希望即有一個健美的軀體,又有一個了悟人生意義的靈魂,前者可以祈望上帝的恩賜,后者卻必須在千難萬苦中靠自己去獲取……,因為人活著必要有一個最美的.夢想!蹦愕膲粝胧鞘裁?這是簡單又樸素的一個問題,這個問題的答案永遠(yuǎn)不一,我的夢想和史鐵生一樣當(dāng)一個作家,感悟人生,為孩子們出最美的故事,領(lǐng)著他們走上成功的道路。對于有些人來說,夢想是一個不足一提的事,在他們眼里夢想只是一個夢,一個不會實現(xiàn)的虛幻的夢。你們可曾想過,沒有目標(biāo)是一個多么可怕的事?在它身后努力、奮斗,即使夢想最終沒有實現(xiàn),但你也成功了,回過頭看去,在你流過的汗水、灑下血痕的地方,是否有你的成就?
《我與地壇》講述了一個人的一生,一個不平凡的人生。在字里行間中透著憂傷,在憂傷中有著另一種感情——?dú)g樂。在它的指引下我們會向著夢想前行,過我們這簡單而復(fù)雜的一生。
我與地壇的讀后感9
出生,是上帝交給我們的一個事實
——“自從那個下午我無意中進(jìn)了這園子,就再沒長久地離開過它!
作者與地壇偏偏相遇在一個不適合不恰當(dāng)?shù)臅r候,這個時候,作者在狂妄的年齡本該做著少年的夢,卻偏偏來到了這個早已被歲月沖刷了輝煌的古圓,也就是地壇。做著看見地壇的第一眼,我覺得應(yīng)該像找到了知己——本都該是最輝煌的`年紀(jì),卻做著一點也不狂妄的事。而地壇,仿佛也是等待著他出生,等待著他低谷的時候,在一個最不恰當(dāng)卻又最合適的時候,闖入了作者的思緒。
作者來到地壇,是為了逃避,為了淡化自己的感情,然而,在這樣一個破園子里,又怎由得安穩(wěn)?只是,作者并不感到悲傷,而是愉悅,因為這地壇,似乎是他的知己一般。他可以整天沒日沒夜地在地壇逛“差不多它的每一米草地上都有過我的車輪印!币部梢哉f,地壇,是作者悲傷的載體,思緒的載體,同時也是他本人的另一種表現(xiàn)形式。
作者在地壇所想的,或者說地壇帶給作者的,開始是對于生與死的思考“一個人,出生了,這就不再是一個可以辯論的問題,而只是上帝交給他的一個事實。”作者意識到,自己的出生是一個事實,無法改變,也無法抹消。他畢竟已經(jīng)活在了這,無論他肢體殘廢還是意識低沉,他都始終活在這個世上!吧笔莻事實,而事實必有結(jié)果,而死亡,則是一定答案。對于生與死的思考,帶給了他輕松與慶幸,他開始為他能生而活在這個世上而愉悅,開始思考怎么活著的問題。當(dāng)作者再一次看到雨燕高歌,再一次思考雪地上孩童的腳印,再一次品味園中蒼黑的古柏。他就會放棄思考,進(jìn)而品味園中那股因自己的到來而獨(dú)有的味道。這味道,才蘊(yùn)含了作者的全部情感和意蘊(yùn),才使作者感到生,而有幸。作者想傳遞給我們的,不僅僅是他的悲傷,不僅僅是他的思考,還有愉悅,因為他有一個母親。
我與地壇的讀后感10
在讀《我與地壇》這本書的時候,我已經(jīng)看過很多本書,不過每讀一本書的書的感受是不一樣的,就像這本一樣,給了我不一樣的震撼。
史鐵生在二十一歲時雙腿癱瘓,就在這年少輕狂之時丟失了自己的雙腿,對一個年輕的生命來說如雷轟頂。在這本書中他說過“曾一連幾個小時專心致志地想關(guān)于死的事情”還有他自己也說了“職業(yè)是生病,業(yè)余在寫作”可他就是在這種情況下,拒絕了死亡選擇了生活。是他的母親的愛給了他力量,點燃了他生的渴望,還有書中寫到的中年夫婦,熱愛唱歌的小伙子,中年女工程師,長跑運(yùn)動員,漂亮卻智障的小姑娘……他們都給了作者無數(shù)的感動。
許多人面對著突如其來的打擊不知所措,甚至絕望,扼殺了自己的生命,而史鐵生他投身于寫作用殘缺的身體,說出了最為健全而豐滿的思想?吹搅耸疯F生,我便想到了許多身殘志堅的人。約翰庫緹斯,他天生的殘疾,但他卻熱愛生命,用他那清晰的頭腦,很好的幽默感告訴了世界生命的堅強(qiáng),告訴了世界生命的自尊、自信和自立。還有海倫·凱勒,貝多芬,斯蒂芬。霍金……都是大家熟識的偉人。我們不能做到他們那般的堅強(qiáng),但我們可以向他們學(xué)習(xí),他們不懼怕病魔,我們便不畏懼辛苦。我們沒有他們那般的覺悟,但我們需要做我們可以卻偷懶做的一些小事。
作者其中的'一句話引人深思“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個,不知道兒子的不幸在母親那兒總是要加倍的”不禁讓我想到《背影》中朱自清的父親為了給兒子買橘子,雖然只是短短幾個字卻寫出了父母對兒女的疼惜。這又讓我想到了我的父母,我與地壇讀后感我的爸爸媽媽雖然沒有過其他父母舍身救兒女的經(jīng)歷,但我看得出,每天夜里爸爸就從睡夢中醒來為我掖被子他眼神中有一股柔情。媽媽不是什么家庭主婦,她不能為我料理好一切,但她經(jīng)常為我找些老師,輔導(dǎo)我學(xué)習(xí),她的一通又一通電話,接受長時間的輻射都是為了我。史鐵生天天在輪椅上過著,他的母親為了他不再受到傷害,便讓“跳”“跑”等字眼在嘴里消失了。這一點小小的細(xì)節(jié),正常人注意不到,這一種默默的偉大的母愛。更讓人感動。
史鐵生的文章讓人學(xué)會了感恩,學(xué)會了堅強(qiáng),學(xué)會了正視。也讓我們進(jìn)行了一次對心靈的搜索和對生命的詰問,對生命的意義又加深了理解。
我與地壇的讀后感11
《我與地壇》是史鐵生的散文代表作,是他這十五年來堅持搖著輪椅在地壇思索感悟的成果。文章中好像流露出一種他活到最狂妄時失去雙腿的悲憤與痛苦,但是,這種情感也隨著地壇的那一幕幕悄然發(fā)生又悄然逝去的故事消逝了,流露出更多的則是對人生的感慨,對母愛親情偉大的贊美,字里行間中流露的樸實無華洋溢出作者心靈最深處的情感。
作者圍繞著那座“心靈園林”,用一種緩慢平和而又坦然的'敘述語氣,訴說著地壇的人和事。那些古殿檐頭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門壁上炫耀的朱紅,那一段段坍記了的高墻與散落了的玉砌雕欄都是史鐵生十五年的朋友,也是他心靈上的慰藉。
對于那個漂亮而令人憐惜的低智力姑娘以及她的哥哥,對于那對由年輕人變成相濡以沫的老夫妻,作者如同一個路人般,靜靜地在旁凝望著這些好像凍結(jié)了的事。好像史鐵生就是地壇的另一個化身,見證著園子里的歷史。
如果你讀過史鐵生其他的文章,不難發(fā)現(xiàn),他的筆觸以及浸泡過他思想的文字,都是那么細(xì)膩與生動,還有他那種輕柔而又像講故事的娓娓道來的口氣,平淡如水,可品嘗起來卻又甘甜如蜜,讓人回味悠長。
雙腿殘廢的痛苦讓他抓狂過,絕望過,煎熬過,可到頭來又平靜了,接受了。也許是因為這句話:“上帝給你關(guān)上了門,那必定會為你打開一扇窗!彼褡髌饋砹;他以前被痛苦絕望的沼澤攫住過,越掙扎陷得越深,可因為那個愛他的母親,他堅持下來了。仿佛在黑暗中看到一絲光。那樣的坦然,滲透在文筆中。那些文字中,時而洋溢著希望,時而洋溢著睿智。人生不會一帆風(fēng)順,必會經(jīng)歷坎坷。他經(jīng)歷了那么多挫折,已經(jīng)沒有什么可以打敗他了。
我很好奇,地壇對于史鐵生來說是個怎樣的存在呢?是他的另一個家嗎?是他的庇護(hù)所嗎?文章開頭似乎就有了答案…。古園仿佛就是與史鐵生的前世立下了契約,要在四百年后再度相遇。也許正因為那個若有若無的神秘契約,地壇才會在那等待而又守候了四百多年,只為四百年后的相遇。
你們可能會問:地壇是不是如同仙境一樣夢幻?我的回答是:不!童話里的故事都是騙人的,現(xiàn)實中沒有魔法與精靈,沒有獨(dú)角獸和飛馬。童話里的城堡會坍塌,惟有那飽含真摯情感的“地壇”才會永存。
我與地壇的讀后感12
苦難給予人的不僅僅是痛苦,對于一個意志堅強(qiáng)的人來說,苦難有時是一筆巨大的財富,具有獨(dú)特的價值。
幾乎每個人都會受到挫折。因為對意義的尋求是人最基本的需要。當(dāng)這種需要找不到明確的指向時,人就會感到精神空虛,當(dāng)這種需要有明確的指向卻不可能實現(xiàn)時,人就會由受挫之感。所以,承受苦難也是不可避免的。但我們又該怎樣看待生命的苦難呢?倘若一個人落入了某種不幸境遇,基本上失去了積極創(chuàng)造和正面體驗的能力,他的生命是否還有意義呢?
在這種情況下,人們一般是靠希望活著的,及相信或至少說服自己相信厄運(yùn)終將過去,然后,又能過一種有意義的生活。即使一個人處在最惡劣的境遇中,它仍然擁有一種不可剝奪的精神自由,既可以選擇承受苦難的方式。這就告訴我們無論在什么情況下,都應(yīng)以樂觀的態(tài)度去看待生命的苦難。人生就是一種不可捉摸的命運(yùn)造就的`,命運(yùn)的造就也就決定了角色的分配和承擔(dān)的方式,在苦難中默默的忍受命運(yùn)的重壓正如作者史鐵生的母親,他自己的不幸在母親那里是加倍的,而母親卻用堿忍的意志和毫不張揚(yáng)的愛為所愛的人承受一切苦難,為所愛的人獻(xiàn)出了一切,堅定的生活下去。母親對待苦難的態(tài)度,母親對兒子的愛,讓作者明白了面對苦難應(yīng)該怎樣活下去。
就命運(yùn)而言,我們無法去論公道。這是一個音克難而充滿著差別的世界,如果你被選擇去充任那苦難的角色,那么你還能有什么別的方式來度過你的人生呢?看來只好接受苦難,這樣看來事情似乎變得非常絕望了,但實際不然,我們接受苦難并不代表我們要做苦難的犧牲品。如果我們像是鐵生那樣弄明白生死不是由自己決定的,人活著就應(yīng)順應(yīng)自然,苦難是人生中要遇到的,肯定苦難本身在人生中的意義,就能獲得頑強(qiáng)活下去的信心,開辟一條屬于自己的幸福之路。
如果允許選擇,人們寧愿要平安的生活,但克難的確是人生必含的內(nèi)容,一旦遭遇。他也的確提供了一種機(jī)會,人的某些特質(zhì),唯有借此機(jī)會才能得以考驗和提高,一個人通過承受苦難而獲得的精神是一筆特殊的財富,由于它來之不易,也就不會輕易喪失。
我與地壇的讀后感13
在寒假里我讀了這本史鐵生的《我與地壇》,它講述了史鐵生的童年時光和雙腿殘廢后所面對的生活,文章中主要描寫了史鐵生對人生苦難的思考以及對母親的描寫,真實又深刻的表達(dá)了他對于不幸,苦難的理解,并理解了自己母親母愛的偉大。
21歲的時候,史鐵生雙腿就癱瘓了,這對一個正處于意氣風(fēng)發(fā),揮灑青春時期的年輕人來說是多么可怕的事。很長一段時間,他都充滿了暴躁和絕望的情緒,所幸的是,家邊那片荒蕪的園地給了他心靈的棲所,在他消沉的日子里給了作者很多安慰。史鐵生并沒有放棄自己,他不斷地思考著人生,尋找著希望,最終憑著自己頑強(qiáng)的精神想清楚了一切,走出了陰霾。
讀完這本書,我明白了,命運(yùn)對每個人都是公平的,無論什么樣的`遭遇都是最適合自己的。就像史鐵生,他雖然失去了走路的能力。但若不是這樣,他或許永遠(yuǎn)不會有深沉的思考,不會去揣摩母親那些不曾說出口來的心思,感受得到那樣無私深沉的愛,不會有一個可以寄托感情的地壇,不會去關(guān)心到許多生活的細(xì)節(jié),更不會因為沒有出路而成為一名作家。在我為挫折失敗抱怨的時候,也不應(yīng)該逃避,而是換個角度想想,這是否給了我什么教訓(xùn),是不是在提醒我還要更加努力。
在《好運(yùn)設(shè)計》這一章中,史鐵生試著為來世設(shè)計一場自己滿意的人生,卻意外地發(fā)現(xiàn),如果少了困難和缺陷,是無法塑造成讓人滿意的人生的。這時,他終于明白如何面對自己的癱瘓,并說出了“上帝愛我”這樣的話。一個癱瘓的人不去怨恨命運(yùn),而是說出這樣的話,多么不容易啊。
文章里,史鐵生提到母親是總有一點懊悔的樣子。在他母親在世時,作者總是對母親很不尊重,也不會去體諒母親的感受,等到很久以后,史鐵生才懂得母親對自己的操心,無奈卻已經(jīng)失去了機(jī)會。這也提醒了我,要趁現(xiàn)在好好孝敬母親,不要總和她鬧脾氣,等她不在了不要追悔莫及。
史鐵生樸實卻富有力量的文章深深地打動了我,就像文章中說的那樣,對付絕境的方法只有充分利用過程,人終有一死,我現(xiàn)在四肢健全,身體健康,又有什么理由不去努力學(xué)習(xí),奮斗呢。
我與地壇的讀后感14
在大概了解史鐵生時,我只認(rèn)為他又是一種像海倫凱勒那樣面對挫折不被打敗,勇往直前,最終有了自己輝煌的成就的人,但在讀完這本書后我才發(fā)現(xiàn)不是這樣的。
一個偉大的靈魂,是值得人們?nèi)ゼ?xì)細(xì)欣賞與研究的,正如史鐵生所說:“假如世界上沒有了苦難世界還能夠存在嗎?”在正值青春年華時,正是大好時光時,他雙腿癱瘓一輩子與輪椅為伴,這給了他致命的'打擊,一度想要去死,好在最終想通了,但不幸的是多年后他又患上了尿毒癥,每周兩到三次腎臟透析晚年又有多種心臟肝臟的癥狀,一系列的痛苦卻并沒有壓倒他反倒堅持寫作,最終因腦溢血突發(fā)搶救無效死亡。
他將一切看得通透,他曾說死是一件不急于求成的事,是一個必然降臨的節(jié)日。這說明他是多么的豁達(dá)通透,剛雙腿癱瘓時,一度想死,認(rèn)為活著沒有意義上,上帝為什么要如此折磨他?最終他母親的愛打動了她,使她對母親感到愧疚,開始反省自己,思考生與死的問題,最終他的思想超越了生死,超越了世俗,超越了靈魂。
他不僅是一位偉大的作家,還是朋友依靠的港灣和心靈的慰藉,他不會去拒絕別人,他愿為朋友兩肋插刀,他安慰朋友說:“把命運(yùn)交給上帝,把勇氣留給自己”,是的,他自己把命運(yùn)交給了上帝,但又活出了精彩的自己。
他的一生就像傳奇一樣,有著那么多的磨難和挫折,但卻永遠(yuǎn)沒有被打敗過,他只會在困難面前越來越強(qiáng),越來越堅定。死神追著他,他拼命往前跑,他不甘心就這么死了,這也是他為什么能夠多活20年的原因了。
所以無論什么原因,你都不應(yīng)該放棄,想想你周圍的人,我們彼時帖身健康,所以更要像史鐵生一樣擁有一個沒有遺憾的人生,這才對得起自己,一生短暫易逝,人只有這一生才更珍貴,更應(yīng)該活得精彩,遇到困難時想想史鐵生,咬咬牙,堅持過去,笑對人生,笑對生活,面對生死坦然相待!
我與地壇的讀后感15
我與地壇——原來每樣人生,都殊途同歸。
扶輪問路,那么好手好腳的人,你們可曾向前方邁出過腳步?
不是想說他對生有多么繁密的念想,也不是想說他對死有多么透徹的眺望,更不是想說他對命運(yùn)有多么不屈不撓的掙扎,那些語句太泛、太虛,對每一個曾被上帝無情擺弄的人都適用。我只是從他身上看到一次又一次真實的起伏,心靈的生生死死,生而復(fù)死,死而復(fù)生,每一次復(fù)蘇,都是對“生命零度”的叩問,叩問之后的“生如夏花”,在他的心里,有一片桃源,一片春天,始終彌足珍貴的一隅,那是他越來越樂觀、越來越向上的源頭。就算是跌倒一百次,都能第一百零一次站起,扶著輪椅,也要站起。因著愛,因著情,甚至因著對下一世的.“白日夢”,雖然這“白日夢”是我等健康人種所不能茍同的,但正如他所說,“希望”又有什么用呢?“希望是不是在證明必可達(dá)到的前提下才成立呢”?“希望”只是“白日夢”的冠冕之詞,其實兩者一樣可笑可憫,但給人安慰,給人愉悅,無須消耗,實是人生之最大精神梁柱。
我并不認(rèn)為他是多么堅不可摧的“鋼鐵人物”,你以為誰都是保爾柯察金?現(xiàn)實的刀片一般的人生,就總是要人痛了,流血了,結(jié)疤了,又復(fù)痛,復(fù)流血,復(fù)結(jié)疤,只要這血還是溫的,還能流動,那么便不必在意它會痛,會流出,這樣孤勇,直至最后平靜接受它的冰冷與枯竭。
正是由于這“寫”,這比言語更為私密,更為透徹,更為生生不息的能力,才使得他的這生,在死的對立面上,永遠(yuǎn)存在。永遠(yuǎn)無力,但永遠(yuǎn)堅韌。
人老了,多靠回憶活著?墒沁是一種情況。像他這樣的情況,因著回憶隨時有無可延續(xù)的悲哀,才需要這樣提前透支回憶,透支情感,透支熱情,若無足夠幸運(yùn),幸運(yùn)得不被親友遺棄、淡忘,那么必將是春水東流的萬劫不復(fù)。
其實這幸運(yùn),未嘗不是取決于自己。這生,值得死來敬畏。這生,真實得讓每一個健康的人震撼,不得不拷問自己:健康的自己,是否向前方也邁出過腳步?
那前方,便是路遠(yuǎn)山高,人亡馬遙的“零度”。
他的勇氣,是不畏懼這“回”,是迎向這“回”,擁抱這“回”。
原來每樣人生,都殊途同歸。
【我與地壇的讀后感】相關(guān)文章:
我的地壇作文12-17
我與地壇好句好詞01-11
我與地壇的教學(xué)設(shè)計02-09
我與地壇教學(xué)設(shè)計08-05
我與地壇閱讀感受范文10-17
精選《我與地壇》讀書筆記02-18
史鐵生我與地壇好詞好句02-26
《我與地壇》讀后感04-02
我與地壇的讀后感01-12
我與地壇讀后感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