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苦旅》讀后感集合15篇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寫一份讀后感,記錄收獲與付出吧。你想好怎么寫讀后感了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文化苦旅》讀后感,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文化苦旅》讀后感1
喜歡讀余秋雨先生的書,先生總是將自我獨特的見解溶于文字中,領(lǐng)導(dǎo)讀者理解問題,思辨問題。先生的文字邏輯性強,見解獨特,含義深刻。每讀一次都會讓我深深地震撼。
《文化苦旅》這本書介紹了一處處令人流連忘返的風(fēng)景名勝與歷史古跡。但你千萬不要所以認為讀余先生的書會心曠神怡,簡便自在。整本書還沒讀完,我就已經(jīng)被民族意識喚醒后的沉重與悲哀壓的喘可是氣來。在我們欣賞歷史留給我們的有形“著作”——古跡時?誰又會去潛心探究這一處處古跡背后到底隱藏了多少不為人知的秘密。而余先生恰恰做到了。他運其妙筆,給我們的心靈寫下了“震撼”兩個大字……
曾在網(wǎng)上看過這樣一句評論:余秋雨以歷史文化散文而名世。余秋雨先生憑借自我豐富的文史知識功底,優(yōu)美的文辭,引領(lǐng)讀者泛舟于千年文化長河中。是的,他的這本著作《文化苦旅》也深深印在每個讀者的腦海里。有人說,中國散文的天空星光燦爛,而《文化苦旅》是一條河系,其中每一顆星星都散發(fā)著一種魅力非凡的深不可測的力量。有人稱他是本世紀最終一位大師級的散文作家,是開一代散文新風(fēng)的第一位詩人。這些話道出了我的`心聲。我之所以要寫出來與大家分享,是想要表達我至深的敬意。在《文化苦旅》中,余秋雨展現(xiàn)給我們那一處處古跡背后的辛酸和沉痛以喚醒我們的民族意識和民族情感。讓銘記我們歷史的教訓(xùn)!
《文化苦旅》這本書在告訴我們中國古代歷史的同時,告訴了我們更深一層的道理。
跟隨作者走到書中,我們不得不因那歷史和文化推引,走上前去——眼前出現(xiàn)了莫高窟的石洞。石洞依舊壯觀,石像。壁畫依然不言。跟隨作者靜看著光影投射在石壁上的變化,如同它們靜靜地看著敦煌千年的變遷。千年前的一次刀劃下,開啟了千年后莫高窟的壯麗。它曾遭遇浩劫,多年后的今日,那神秘又充滿意義的洞窟,能引起大家的注目并非外表炫麗而是一種人性的。深層的蘊藏。
“報紙上說我書寫得簡便瀟灑,其實完全不是如此。那是一種很給自我過不去的勞苦活,一提筆就感到年歲徒增,不管是春溫秋涼,是大喜悅大悲憤,最終總是要閉一閉眼睛,平一平心跳,回歸于歷史的冷漠,理性的嚴峻!边@是余秋雨教授在《文化苦旅》中的自序。
千年之前的那場浩劫,絕不能只是過眼云煙。我們要吸取教訓(xùn),將文化的精神永貯于華夏大地!
合上書卷,走向窗前,看著流動的車潮和人群,每每,處處不在宣泄著一種文化,而深埋千年文化的故土呢?
我們真應(yīng)當去遼闊的土地上走走,看看,咀嚼,體驗……釋放自我那涌動著滿心。滿眼。滿腦的渴念……
《文化苦旅》讀后感2
初讀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不知道該以怎樣的的心情來述說。開篇便是《道士塔》與《莫高窟》,那個我生活了十八年的地方,我卻是沒有一個游者對她的解讀深刻。只記得,樂僔和尚開鑿了第一個洞窟,王道士“打開了”莫高窟通往世界的大門,絲路花雨滋潤了這方土地……
“大漠的落日下,那吹簫的人是誰?任歲月剝?nèi)ゼt裝,無奈傷痕累累;臎龅墓疟ぶ校l在反彈著琵琶,只等我來去匆匆,今生的相會……”一曲《飛天》奏響在耳際,只覺心中涌起莫名的情愫。那個熟悉而又陌生的敦煌,那個生我養(yǎng)我的地方;那個聞名世界的石窟,那段輝煌燦爛的文化。
眼望茫茫戈壁,四處荒蕪。那片翠綠已被烈日化為干黃,那曾經(jīng)的碧藍只留下潔白的晶鹽,只有蒼穹依舊是不變的蔚藍。那高架的鐵塔撐起了多少人的現(xiàn)代夢,那縱橫的纜線又牽來了多少人的小康夢。然而,當所有的中國夢都實現(xiàn)的時候。有誰還記得,敦煌,這座古城的夢想,千年如一的夢想。曾經(jīng)的她,年輕氣盛,任由祖國有志青年在她身上開采探挖;曾經(jīng)的她,壯志凌云,任由原子彈綻開的蘑菇云在她腳邊開花;曾經(jīng)的她,豪氣沖天,任由一批批的探索者帶走她的經(jīng)書卷藏。而如今,她的千瘡百孔誰看得見,她的滿懷心酸誰味的出,她的一腔苦水又向誰傾吐!尋夢的路,為何這般艱苦?
月牙泉的枯竭碎了誰的心,黨河水的斷流傷了誰的神,漫天風(fēng)沙迷了誰的眼,遍地干涸斷了誰的夢……風(fēng)沙肆虐,細雨無蹤,有誰明白敦煌的夢已面臨著枯竭,又有誰明白飛天的故鄉(xiāng)即將成為傳說。曾幾何時,敦煌子民念念不忘一個名字——樓蘭,可誰曾想到,千年之后,敦煌竟是要步了他的后塵,多么可笑,多么荒謬!難道敦煌的夢想就要如此被碾碎?
不!不可以!美麗的.飛天不能沒有家鄉(xiāng),轟鳴的沙山不能失去月泉,燦爛的莫高不能被黃沙掩住!
“我好恨!”恨王道士為何將如此珍貴的經(jīng)卷拱手相送;恨我偌大中國竟是留不住一個小小敦煌;恨作為一個飛天兒女,我卻是在風(fēng)沙肆虐之時什么也不能為她做。余先生說“中國歷史太長、戰(zhàn)亂太多、苦難太深,沒有哪一種純粹的遺跡能夠長久保存,除非躲在地下,躲在墳里,躲在不為常人注意的秘處!比绻梢赃x擇,我寧愿敦煌只是默默地孕育著她的莫高,直到我們足夠強大,能夠保護她。
這個世界能帶走人的不是道路,而是俗世的繁華富貴;能留住人的不是房屋,而是守護一生的夢想。我們是敦煌的子民,飛天的兒女,共同守護千古的敦煌夢就是我的夢想。
《文化苦旅》讀后感3
很榮幸在這里向大家分享,《文化苦旅》這本書,可能有一部分人讀過這本余秋雨先生的著作,那接下來我對這本書的描述和看法,就當作與你們想法的溝通,如果你沒有看過這本書,那么我希望接下來的推薦能讓你對這本書留下印象,也希望你能夠捧起這本書去細細品味。
首先我想先讓大家了解一下這本書的寫作背景!段幕嗦谩肥怯嗲镉杲淌80年代在外講學(xué)和考察途中寫下的作品,是余秋雨通過對國內(nèi)外的文化進行考察和思考,結(jié)合自己的人生體驗和對社會、歷史文化的深刻認識而撰寫的系列散文集,這本書中提到了很多中國境內(nèi)景點和一些標志性建筑,也寫到了一些自己的所見所感,可以說是一本余秋雨先生的游記,但是他在描述這些建筑和地點時,用一些情感方面的故事來向讀者展示這些建筑和地點背后的歷史痕跡,可以說是一本描述文化歷史的書,因此,這本書名為《文化苦旅》,正好反映了這本書的主要寫作內(nèi)容,旅行所見的建筑和地點,引出自己對文化的看法與見解,這本書還有一些人文方面的內(nèi)容,例如巴金百年,以及為媽媽致悼詞等,我認為作者將這些內(nèi)容也歸于這本書,展現(xiàn)的是他自己人生道路上的家人、朋友對他的影響。
接下來我向大家介紹,我比較感興趣的一些內(nèi)容!抖冀摺愤@一節(jié)體現(xiàn)了中國古人的智慧,世人皆知萬里長城,但細細想來,都江堰比萬里長城更激動人心,萬里長城的實際功能歷來并不太大,而且早已廢弛,都江堰不同,有了它,讓汗?jié)碂o常的四川平原變成了天府之國,而且他永葆了青春,一直延續(xù)至今,其主持修建者李冰的.精神也一直被世人傳頌,《道士塔》、《莫高窟》兩節(jié),讓我看到了華夏文明的興衰,寫出了歷史的深邃蒼涼,這兩節(jié)內(nèi)容都描述了敦煌莫高窟用一些現(xiàn)代人物描繪出莫高窟中的畫卷、壁畫被一些愚昧的人以及西方列強盜走的歷史,深深表現(xiàn)出作者對莫高窟的破壞、文物的丟失的痛心。在《寧古塔》一節(jié)中更是描述出晚清統(tǒng)治者大興文字獄以及追崇嚴酷立法的歷史。余秋雨先生在書中說:“文人似乎注定要與苦旅連在一起!痹谏剿薪庾x歷史,在歷史中解讀文化,讓自己的心靈感受到山水及文化的雙重洗禮,正是這本書的獨特之處,而我在這本書中也看出了一些中國落魄時一些人的無可奈何。在受到苦難時一些文人不甘于命運,用自己的才華來為社會做出一些貢獻,不同社會背景下的人生百態(tài)也在這本書中有所體現(xiàn),讓讀者對此有所深思,以史為鑒。
“縱是一片廢墟,我們也要看到歷史所賦予它的真正意義,用他來激勵自己,警示自己!
我相信《文化苦旅》這本書的含義不僅僅只有我所領(lǐng)悟的這么多,我更希望你也可以來讀這本書,有自己對這本書的見解及感悟。
《文化苦旅》讀后感4
報紙上說我寫書寫得輕松瀟灑,其實完全不是如此。那是一種很給自己過不去的勞累活,一提筆就感到年歲徒增,不管是春溫秋肅,還是大喜悅大悲憤,最后總得要閉一閉眼睛,平一平心跳,回歸于歷史的冷漠,理性的嚴重!边@是余秋雨教授在《文化苦旅》中的自序。
也難怪,看這本書要慢、要細,里面的思考,非常人所思,非常人所見。他筆下的《風(fēng)雨天一閣》我記憶猶新,一個人,不!一個家族背負著堅守一座藏書樓的命運,范欽讓偌大的中國留下了一座藏書樓,保留到現(xiàn)在。別的藏書家有,藏書也有,但沒過幾代,歷史的風(fēng)塵就將它們掩埋了。但是,范氏天一閣留下了,靠的是什么,是執(zhí)著、堅定,還是如余秋雨說的“超越意氣、嗜好、才情,甚至?xí)r間的意志力!边@種意志力體現(xiàn)在哪兒?他曾毫不客氣地頂撞過權(quán)勢極盛的皇親郭勛,為此遭廷杖,下監(jiān)獄,他似乎什么都毫不顧惜,在仕途上耿直不阿,最后連權(quán)奸嚴氏都奈何不了他。“一個成功的藏書家在人格上至少是一個強健的人!庇嗲镉暝谶@里總結(jié)道。
看到這,反思一下,我們這些讀書人,假如生在那個年代,身為一個藏書家,會像范欽一樣嗎?我想不會,范欽身上的毅力,乍看下的不近人情,讓我們來,難!我們是教師,教育學(xué)生,意志力不能少,但真正能做到的又有幾個呢?在挫折面前,爬起來的又有誰?生活著,又為了什么?這不正是我們該思考的。
繼續(xù)往下看,我又發(fā)現(xiàn)了一樁“怪事”:80高齡的'范欽終于快走到生命的盡頭,在他分家產(chǎn)時,將其分為兩份,或是藏書樓,或是萬兩白銀。他讓后代去選擇。我想,假如讓我選,讓大家來選,會選哪個呢?要么拿著白銀萬兩,逍遙快活一生,要么死守一座藏書樓,世世代代。說句實話,范老爺此舉不失為一個好辦法,我也十分欽佩這個相隔我好幾百年的古人。也正因為這樣,天一閣留下了。但這是一個難題,我在思考:假如把此事擱在今天,不攙假,誰會鋌而走險,誰會選擇天一閣,包括我。不過,奇跡般的,他的大兒子范大沖愿繼續(xù)天一閣。這是現(xiàn)實,不是故事。
讀到這,又讓我想起另一個片段,希臘神話中,海洋女神對想?yún)⒓犹芈逡翍?zhàn)爭的兒子阿格琉斯說:“假如你參戰(zhàn),會戰(zhàn)死沙場,但流芳百世;假如你不出征,會平安一生,老死后便從人們的記憶中抹去!卑⒏窳鹚棺罱K戰(zhàn)死沙場,但是因為他,希臘盟軍勝利了。世上也正因為有這樣的人,世界才有了燦爛的歷史文化。
余秋雨的《文化苦旅》讓我感受倍深,感受到了中國的文化人身上的良知和意志力。也讓我深深體驗了“開卷有益”。
《文化苦旅》讀后感5
書籍是我們生活的導(dǎo)航,它教會我們?nèi)プ鹬厮艘沧鹬刈约,讓貧乏和平庸遠離我們。然而讀《文化苦旅》,當茶余飯后咀嚼著其中優(yōu)美的文字,欣賞古代歷史人物的零碎故事,都能讓人有所感、有所動。
打開一本好書,迎面撲鼻的是清香而深邃的氣息,仿佛是那新翻耕的泥土散發(fā)出馨香。在若有若無的音樂聲中,我們可以隨意想象,想象自己是藍天,一望無際;想象自己是月夜,寂靜美麗;想象自己是海浪,澎湃不息;讀小說,我們會隨著主人公跌宕起伏的命運或喜或悲;讀抒情的散文詩歌,我們會在作者淡淡的憂郁中品味他們對生命、生活、自然的態(tài)度;翻閱輕松詼諧的書,我們可以盡情地放聲大笑,把一切煩惱都拋到九霄云外…
然而讀《文化苦旅》,讓人變得深沉達觀。
任何物體都有承載它的器皿,唯有知識無垠無度。文化的承載,不只是書籍,就像余秋雨所言,歷史文化的滄桑,散布于歷史的古跡中,需要人慢慢去探索、挖掘。托爾斯泰曾坦言:理想的書籍是智慧的鑰匙。恰恰羅素·羅蘭又說:“智慧,友誼是黑暗中唯一的光亮,倘若沒有鑰匙,如何打開智慧之門,又何談放射光芒?文化苦旅這本書,昭示古代歷史,人類告別愚昧混沌,從事文化探尋的歷程與辛酸。文化,看似平凡,實際上是人們心靈與古今中外一切民族優(yōu)秀文化,智慧相結(jié)合的過程,也是繼承與發(fā)展的過程。沉溺紙醉金迷的世界,讓我們遠離了文化的正面熏陶。讀《文化苦旅》,不但能改變?nèi)说臍赓|(zhì),還能使人樹立更為健康人生觀度。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辜負蒼天賦予的生命,成為滄海中不可缺少的一粟。這對于人生的回答,對于國家的培養(yǎng),對于父母養(yǎng)育之恩的回報,對人類的歷史,無疑是最好的回答。
讀《文化苦旅》,是一種陶冶,是一種享受。
在茫茫人海生蕓蕓眾生中,不以榮辱待己,不論成敗待人。不熱衷追名逐利,使自己超凡脫俗,你會仰頭看天,藍天澄清,白云悠悠,釋懷心里的郁結(jié),面對現(xiàn)實,笑對人生。在物欲橫流的日子里,品味古人談的“知足常樂”,“人到無求品自高”的'教誨,會注入一股清醒劑,快樂地生活著。當我因辛勤工作而收獲甚微感到牢騷滿腹時,書會告訴我要笑對生活,這時我會渾身充滿工作的激情;當我遇到困難,想打退鼓堂時,我想起了嵇康,他是如何退出渾濁的官場,如何獨善其身,激勵我,鼓起勇氣繼續(xù)努力;當我志得意滿時,一個個歷史人物的興衰榮辱告訴我盛極則衰……
《文化苦旅》讓我體會”怦然心跳“的共鳴,有一種“莫名感動”;《文化苦旅》讓我進行自我審視,也曾感嘆人生百態(tài)。我只愿心情伴書平和而寧靜,靈魂伴書純潔而超然。有時候讀書不是一種消遣,而是提高自己的學(xué)識,開闊自己的眼界,聆受文化的熏陶,暢想無暇的夢想。
《文化苦旅》讀后感6
燈光昏黃,茶煙繚繞,盤旋而上,縷縷如絲,光影糅合。持一本《文化苦旅》在手,任茶由熱轉(zhuǎn)涼,遺留凄傷于心中。
三十七篇文化散文,一篇自序與后記,文字中苦澀后的回味,焦灼后的會心,冥思后的輕松,蒼老后的年輕深深地映入眼簾中,刻在腦海里,遺留于內(nèi)心深處。久久不能忘懷的,唯有凄傷,蒼涼與苦澀。
換上一身遠行的裝束,你離開故鄉(xiāng),拋棄了所有的憂傷與疑慮,去追逐那無家的潮水。因而你行行走走,到達了莫高窟。那大漠荒荒的黃河文明的盛衰,在夕陽西下,朔風(fēng)凜冽中,更顯得悲涼。當難以計數(shù)的敦煌文物,流淚地被賣到遠離故鄉(xiāng)的遠方!澳抢铮粋古老民族的傷口在滴血。”一卷又一卷,一箱又一箱,一大車,又一大車。經(jīng)文書卷被幾句現(xiàn)編的童話騙走,“我好恨!甚至想剜心刻骨!焙尬丛缟粋世紀,決戰(zhàn)于敦煌,任千帆過盡,這也只是一抹泡影,時光蒼茫,歲月的洪荒里,那些往事已為陳跡。
別離了敦煌莫高窟,你又蘇州來了場相遇!肮懦情T藤葛垂垂,虎丘塔隱入夜空”,美麗的古城中,你遙想蘇州的委屈,困惑于蘇州的興衰,柔麗凄迷的小橋流水,清新婉約的江南文化,唯有此古城,才能給人一種真正的休憩。縱它背負著種種“欲加之罪,何患無詞?”的罪名,可它依舊默默地端坐著,迎來送往,安分度日。
辭別了古城,兜兜轉(zhuǎn)轉(zhuǎn),來到了天一閣。偌大的'中國只留下一座藏書樓。藏書樓興起于明代,由范欽所建。此樓被阮元說成:“范氏天一閣,自明至今數(shù)百年,海內(nèi)藏書家,唯此巋然獨存!蔽幕藧蹠乃枷,收藏書籍的典范也由范欽而來。如此這般惜書愛書,想必范欽本人也被古籍、古文化深深地吸引了吧!濃厚的書卷氣息,古舊的歷史書卷,猶如一個歷史老人屹立在藏書樓中。那封存已久的文化內(nèi)涵隨天一閣門的開啟而奔瀉而出。文學(xué)者漫游于此,感受那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然而不幸的是天一閣一半圖書被盜,那悠久的文化因被偷而喪失于天地之中。
痛心于文籍的喪失,感慨于文人藏書的艱難歷程。雖心痛哀傷了許久,然而按耐不住心中對苦旅的探求,我跟隨你的腳步,到了筆墨年代。那濃黑的墨揮灑自如于潔白的紙上,濃郁的墨香沁人心脾,惹人心醉。可惜的是,作為一個完整的世界的毛筆文化,現(xiàn)在已經(jīng)無可挽回地消逝了。當近代中國,外國的思想文化流傳到中國來的時候,毛筆之于中國人的地位動搖了。毛筆漸漸被碳素筆所取代,流傳之久的文化也隨之而去了。時代之更迭,文化之興衰,亦越來越迅速。久久不能自拔的是,我們?nèi)缃襁剩下什么呢?
歲月是場旅行,文化在其中更顯艱辛。借問靈山多少路?十萬八千有余零。這是風(fēng)行的距離,也是漫漫文化之旅。
合上書扉,閉目小憩。久久之不能離去的,是心房里被填滿的凄涼與苦殤。
《文化苦旅》讀后感7
今年暑假,我淺讀了上海戲劇學(xué)院余秋雨教授生平第一部散文集《文化苦旅》,受益匪淺。
《文化苦旅》表面是以描寫中國各個地方的景點為主,但實際上是反映中華文明之興衰,是告訴我們?nèi)松嬷B。閱讀中,讓我如親臨文化古跡,如徜徉歷史長河——
道士塔建于莫高窟,到了20世紀初年,它的所屬者竟是王圓簏,王圓簏既是道士,也是歷史中的罪人,是他從外國人的手中接過極少的錢財,然后讓他們把難以計數(shù)的敦煌文物一箱箱運走。也是因為他,如今敦煌研究所的專家們只得一次次用高價從外國人手中買來文物的微縮膠卷,嘆息一聲后走到放大機前……這實在是讓人感到憤懣。作為一名中國人,就應(yīng)該熱愛祖國,保衛(wèi)祖國,為祖國付出我們的一切,而不是做賣國賊,把祖國的財富交到外國人手中,這不就成了中國人的笑柄了嗎?
余秋雨教授筆下的都江堰可謂是“美”。因為有都江堰,四川才會成為“天府之國”,才會使中國在抗日戰(zhàn)爭中有一個比較安定的`后方。在余秋雨教授看來,寫都江堰決不能忘了要提李冰,因為都江堰的這一切都歸功于李冰,四川有幸,中國有幸!翱丛瓶挫F看日出各有勝地,要看水,萬不可忘了都江堰。”
《白發(fā)蘇州》中的蘇州人用一個“善”字來描述最合適不過了。他們那顆善良、為人正直、單純的心使我非常敬佩。雖然是西施讓他們變成亡國奴,但他們并沒有責(zé)怪,而是可憐、同情西施姑娘被利用后還要被人扔到河中去,這種寶貴的想法有幾個人有過。
有著“東方巴黎”美譽的上海從來就是我向往的地方!可也曾經(jīng)有人認為上海人不厚道、沒有集體觀念、對人冷淡。--—2010年夏天,我和爸媽到過上海,不僅游了黃浦江,也走過了上海的許多大街小巷,逛過那里的許多大小商店,我卻覺得上海人熱情、大方,尤其是上海人的拼搏精神與上海城市建筑的大氣十分相稱。余秋雨教授在《上海人》中就寫道:如果人們能從地理空間上發(fā)現(xiàn)時間意義,那就不難理解:失落了上海的中國,也就失落了一個時代。失落上海文明,是全民族的悲哀。看到這里,我不斷叫好!這難道是隱藏在我心中多年的觀點與當代文學(xué)巨匠思想之間的共鳴嗎?
柔情似水的《江南小鎮(zhèn)》,瀟灑自如的《寂寞天柱山》……
是!光陰似箭,日月如梭。就像余秋雨教授說的,不管是春溫秋肅,還是大喜悅大悲傷,最后總得閉一閉眼睛,平一平心跳,回歸于歷史的冷漠,理性的嚴峻。讓我們走進《文化苦旅》,去細細品味,并努力去學(xué)著做一個知識廣博的人,做一個有歷史責(zé)任感的人。
《文化苦旅》讀后感8
對歷史的多情總會加重人生的負載,由歷史滄桑引發(fā)出文化滄桑感。——題記
人生的偉大建立在廢墟上,歷史的悠遠建立在廢墟上,文化的初始建立在廢墟上;腥坏纳舷挛迩,載入史冊的文化依稀可見,留給世人斑簿空洞的文化經(jīng)不起風(fēng)吹雨打。許多古文物在古代中國都是不被看重的,達官貴族用金錢衡量著文化生活。文化的啟航就注定是一場苦旅。
站在歷史面前,我們是弱不經(jīng)風(fēng)的小人物,正是千千萬萬的我們構(gòu)筑了華夏那九牛中的一毛。走進書中的情境與思考,我們不禁嚴肅起來。走向前去,我們眼前出現(xiàn)了莫高窟的石洞,石洞依舊壯觀,石像、壁畫依然不言,靜靜看著光影投射在石壁上的變化,如同它們靜靜看著敦煌千年來的變遷。千年前的第一刀劃下,開啟了千年后莫高窟的壯麗。它曾遭遇浩劫,王道士手中一串鑰匙把守了這千年的敦煌,可憐的王道士視文化如干草,在他在世時,卻任文物流落到外人手里。
文化就此在滴血。我們在追尋文化的途中要剖析文化的`豐蘊,尊重文化所遺。若只懂將文化拱手相讓,人們亦會沉浸在紅燈綠酒的塵囂中,缺少精神的慰藉,人生的支柱。世人并不懂得存放,正如余老所說“偌大的中國,竟存放不下幾卷經(jīng)文!比之于被官員大量的糟踐的情景,寧肯把文物存放在倫敦博物館里”。如果王道士看到今天的情景,他只能停駐在大漠里,然后大哭一場。追求文化是一場苦旅?
數(shù)百年的輪回,積淀著華夏文化,數(shù)千年的漂蕩,磨礪了華夏文明。感嘆歷史的滄桑,站在如今的莫高窟前仰望,悲惋那千百年前昨日的憂傷,是否還有宋代的衣冠楚楚,是否還有唐人起舞的翩然身影?感受著千年的浩劫,好似文化一步一履的艱難行走,在夕陽的途中回望這一段段不平凡的艱辛。
也許破境不可修復(fù),不可改造,但是在痕跡斑斑的棱角上,那是一種執(zhí)著,追求文化的決不放棄。在我看來,也許文化的色彩已然黯淡無光,也許文化的腳步已然步履維艱,也許文化的雕琢已然化為粉塵隕落,但是文化的豐韻仍在華夏史中猶存----只是已布上了透明膜。追尋文化,保護文化的道路是漫長而又枯躁的,但是作為新一代的我們,歷史的抉擇讓我們重新打開那千百年前塵封的記憶,文化的新旅程就此開始。
如果每宗學(xué)問的弘揚都要以生命的苦味以代價,那么時間學(xué)問的最終目的又是為了什么呢?如果輝煌的知識文明總是給人們帶來如此沉重的身心負擔,那么再過千百年,人類不是要被自己創(chuàng)造的精神成果壓得喘不過氣來?
苦旅,也不算太苦,知識思想上受點兒跌宕而已。不管是春溫秋肅,還是大喜大悲,最后都要閉上眼睛,回歸于歷史的冷漠,理性的嚴峻罷了。
《文化苦旅》讀后感9
背起行囊,車輪碾壓過被歷史丟棄的角落。我是在求學(xué),而你則是在求崇高。
夜幕下,疲倦的倚在他鄉(xiāng)的孤單座椅上,哥倫布青銅雕琢的軀體遙望著神秘的東方;威尼斯深水處是一群群嗜血的蛆蟲;還有甘地的墳塋,中東的石窟。無數(shù)的掠影在思緒中亂竄,又是一夜的不寧。孤獨的旅行唯一陪伴的是自己的蒼翠影子。
孤獨是天賜給墨人的文筆,因為形單影只,簡單明了才會看到無數(shù)浮華下面的東西。街燈還在夜幕下守望著這片疆土,星空下無數(shù)的靜默拼湊成死寂,在旅館里,這片因孤獨而升騰的非凡思想?yún)s泛起了明亮的光芒。他靜靜的靠在座椅上,像逝去的老者,腦海中蕩漾著太多的文墨,恨不能傾灑而今。靠窗的槐木長桌上,孤獨臺燈惺忪的眼神常會偷偷打量一下這位東方的客人。一陣嗖嗖的寒風(fēng)拂過,紙業(yè)像漣漪般清波蕩漾,鋼筆順著桌面滾到邊緣,隨即重重的跌落在地板上,清脆的撞擊聲不時還蕩起回音。這幅上海制造的眼鏡已經(jīng)落了些土,仔細打量才發(fā)現(xiàn)無數(shù)的劃痕已經(jīng)交錯成了網(wǎng)絡(luò)。伴著主人,他已經(jīng)看過了無數(shù)的美麗與丑陋,幸福與災(zāi)難,快樂與傷痛,生活與戰(zhàn)爭。厚厚的外大衣已經(jīng)跌落在木椅的`擋板上,一切似乎都處在生與死之間,夢幻與現(xiàn)實之間,靜謐與動蕩之間。
這是一次戰(zhàn)斗,是內(nèi)心與現(xiàn)實的爭斗。
這是一次思考,是矛盾與困境的思考。
離開故土,匆匆踏上文化的旅程,背信著純粹的信仰和好奇,毅然決然。那日在西亞的停留結(jié)識了一群無家可歸的孩子,歲月已經(jīng)淡去了他們的痛苦,但卻留下了抹不去的陰影。你哭的像個罪人。然后你拿起一本嶄新的書將其塞給一個還在推碳車的孩子,老淚縱橫。在新德里,你甘拜了長著,這濃重的文化塵土已經(jīng)給了你足夠的勇氣。像跪拜孔子,你毫不猶豫。往事如疾水,流淌過心田,澆灌過思想,你豈不也是長者。
你突然坐正,撿起已經(jīng)冰涼的筆,泛黃的紙上已經(jīng)是千溝萬壑。用這只從東方帶了的筆,書寫著這種孤獨中的智慧。
看過你的《文化苦旅》,享受著你的孤獨和你的魅力。冥冥之中黯然神傷。這就是你,我困境的明燈,落魄時的精神支柱,無望時的燈塔,枯竭時的源源動力。游覽過了你的《道士塔》,看過了你的《天一閣》,欣賞著你的《霜冷長河》,結(jié)識了你的《長者》。在寂寞的夜空,總能看到你堅定的眼神,向天空明亮的星斗,照耀著光輝的青石街。
《文化苦旅》讀后感10
翻開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永遠興趣濃濃。近日停留在《牌坊》一文,竟然思緒神游。
這篇回憶散文,透過孩子的目光,借孩子的口吻,敘述鄉(xiāng)間的牌坊、村里的尼姑庵,著重寫了幾個從外地來的女教師的命運。用小學(xué)校(尼姑庵)里的花圃、藏在梁上的繡品,隱喻女性青春、女性生命的美麗燦爛,以一位女教師的自盡結(jié)束回憶。文中多見“看不懂”、“顛三倒四”、“很渾”、“思緒混亂”等詞句,不露聲色地深刻揭露、批判了中國封建禮教的殘忍!皨D道”是中國傳統(tǒng)道德中極其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也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被血淚浸染最多的一頁。
從地圖上看,余秋雨先生的家鄉(xiāng)浙北余姚與安徽黃山在同一條緯線上,兩地直線距離300多公里。黃山一帶古稱徽州,徽州一帶古建筑聞名遐邇,聽說過徽派古建筑就一定知道徽州牌坊,徽州牌坊中貞女坊占了六成多。徽州最后一座貞女坊建于20xx年,距今103年。
從古徽州的大山里走出無數(shù)商人、讀書人,當然都是男人。女人呢?小小年紀的女孩由父母做主嫁于小小年紀的男孩,男孩大了,離家遠行,讀書求功名,徽商遍天下。女孩大了,開始等待,開始期盼:遠行的丈夫何日歸?
男人有的回了,幾天后又走了,直至暮年才回;有的再也不回了,或死了,或不知去向了——外面的世界比大山里的精彩。女人呢?白日刺繡,夜晚孤燈,從豆蔻年華到白發(fā)蒼蒼。守著、盼著,希望著、失望著……“餓死事小,失節(jié)事大”,青春、熱血、生命、歲月,換來一座又一座高大的貞節(jié)牌坊。余先生描述:“……牌坊比天還高,黑陰陰的,像要壓下來!闭l敢說、誰忍心說,牌坊是石頭做的。?
從徽商我想到了晉商,余秋雨散文集《山居筆記》中的`《抱愧山西》一文,讓山西祁縣的喬家大院名揚天下。山西的男人要離家,戀人送他,唱著《走西口》。有的一走,走出了一個喬家大院、走出了一個包頭、走出了一個“日升昌”……但也有沒走好的,無顏回家,于是,兒子長大再接著走,大兒子走了,小兒子又走……這些男人背后的女人呢?那首《走西口》唱了一生: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我苦在心頭。這一走要多少時候,盼你也要白了頭!
在那通訊極其落后、信息極其閉塞的年頭,一個女人把自己的一生交給漫漫無期的等待,這等待中交織著多少情愫:有希望,一定也有失望;有冷靜,一定也有沖動;有決定,一定也有動搖、有矛盾、有斗爭。只是最后都是人性敗與“道德”,活人不及貞節(jié)牌坊的石頭,生命承受不起“失節(jié)”二字。
生為女人,同為女人,我真為自己吁了一口氣。女人在世,如何生活,理應(yīng)是女人自己的事,在100年前竟然還這么難!
《文化苦旅》讀后感11
小時候便很喜歡旅游,喜歡外面的新鮮事物,也喜歡美麗的景色,但喜歡的僅僅是這些,上車睡覺,下車拍照,無論是風(fēng)景名勝還是歷史遺跡只要下車看一看,順便留個影就好,從沒想過這些景點背后隱藏的故事,直到最近無意間翻到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一書,感嘆于他對于每一次旅途背后文化的挖掘和獨特的感受。
是在一個夜深人靜的時候在塵封許久的書架上無意間尋見這本書的,也是在那樣一個無人的夜晚跟隨余秋雨先生踏上走遍中國的苦旅。第一站是余秋雨先生走出的那個被解凍的小鄉(xiāng)村,那個有著許多牌坊的小鄉(xiāng)村,在那里我認識了德高望重的牌坊石匠潘木工,他為許多自殺的女子立過牌坊,但每次的造過的墓中總是空空如也,后來鄉(xiāng)里的'尼姑庵又突然多了許多美麗的女教師,教出許多女學(xué)生!八齻兿袷且慌德淙碎g的天仙,有云有霧!笔欠穹饨ǖ幕橐鲎尭赣H也無法忍受,是否消失的少女就是那群美麗的女教師,也許這會是那個漸漸解凍的鄉(xiāng)村中唯一的冰封。
走過鄉(xiāng)村,走到兩千多年前建造的都江堰,一位年邁的老祖宗,沒有成為掛在墻上的畫像,也沒有成為書中的歷史。走過江河,走到敦煌鳴沙山的斷崖,一個個用時代的開鑿洞穴中,古老的壁畫記述了佛教的發(fā)展,歷史的變遷,從最初的菩薩,到瀟灑的名士,到美麗的飛天,又到唐代豐腴的女子,不同的民族的交融在這里體現(xiàn)。細細端詳這墻壁上的人墻前的雕塑,朦朧中仿佛一切又都活了過來,行走的僧人,工作的畫工,一代一代,延綿至今。
行至沙漠深處,偶遇一縷清泉,一條流淌千年的泉水,一間簡陋的屋子,一位滄桑的老尼,遠離了喧囂急躁,在沙漠最寧靜的地方,聽風(fēng)沙呼嘯,飲明凈清泉,不食煙火的生活一樣可以如此風(fēng)韻。
隨意翻動書頁,隨意行走,走過千山萬水,沒有過多的修飾,余秋雨用最樸素的文字寫下苦旅中每一處景致,用最睿智的心靈發(fā)掘出每一段隱藏的文化。一字一字,一步一步,靜下心來慢慢體會中華文化的博大。文化之旅,余秋雨走過的每一處土地都有一段隱藏的歷史,有凄慘的是故,有不堪回首的經(jīng)歷,有榮耀亦有恥辱,歷史無法改變,我們只能吸取教訓(xùn),讓隱藏的文化精神浮現(xiàn)。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也許我們真的應(yīng)該去中國廣闊的地上走走,不僅僅滿足于一飽眼足,而是循著歷史的腳印,探尋文化,尋找精神的源泉。一切文化的終極基準,人間是非的最后衡定還是要看山河大地,行走吧,行走在土地上,行走在歷史中,拋棄一切憂傷于疑慮,沿著苦旅這條路一直走下去。
《文化苦旅》讀后感12
文化苦旅是一種怎樣的旅行?為什么非要用到一個“苦”字?
沒錯每一種文化都具有歷史的厚重感,是歷史產(chǎn)物,能留下來的可供緬懷的是那樣少之又少,又怎能不可惜呢?
文化本身不是一個簡單輕松的詞匯,置身于文化的海洋里,總是不免讓人有一種蒼老的感覺,越是古跡,越是更多的駐足者,越是有那么多的思想相互碰撞、交流與融合。既是憑古,又怎能不傷感,既是碰撞也怎么避免悲悲劇。
思想的構(gòu)建本身就是一件繁復(fù)而枯燥的過程,不是每一個人都能報以熱情的,文學(xué)創(chuàng)作不是簡單的.文字堆砌,文化的形成也不是純粹的相加。這是一個整合的過程,其中既有個人的辛酸,也有民族的榮辱,更有國家的興衰。
南懷瑾先生說過:“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亡國都不怕,最可怕的是一個國家和民族自己的根本文化亡掉了,這就會淪為萬劫不復(fù),永遠都不會翻身。”
我們國家的文化歷經(jīng)三千多年而連綿不絕,其間也歷經(jīng)苦難,才成就了如今的燦爛中華文明。
余老的這篇散文文字非常優(yōu)美,寫到人文景色時猶如欣賞一副山水畫,寫到敦煌莫高窟等寶藏時,有驚嘆有驕傲更多是心疼,寫到都江堰時,猶如發(fā)現(xiàn)寶藏,仿若我國古老文明在中華大地散落的珠寶
“某家一子,出門旅世,因步履開闊、人氣健旺而遭來多方記恨,不時有穢嚴兇訊傳回門庭。家人塞耳有聲,閉目有魘……”黑暗的社會中,存在著怎樣的心靈凈土?一場文化苦旅,走遍了人生悲痛與苦短,就像筆記中的浪子,“一路傷痕斑斑,而身心由健。”
第一次讀這一本書已經(jīng)頗有一段時間了,如今再次翻開此書,再次被余秋雨先生嚴肅深沉卻又遼闊邃遠的筆觸深深折服。迫不及待翻開‘莫高窟’這篇章節(jié),感受將印度文明與希臘文明包含在內(nèi)的佛像石窟,那看似毫不起眼的石窟,卻是兩個偉大文明的精彩。
歷史總是肅穆的的,維系著一個民族靈魂發(fā)展以及不接的的源動力。當我們從歷史當中尋找文化存留下來的腳印的時候,就應(yīng)該明白和注定是一場苦與樂的較量,而在這場較量中,注定苦之勝利。這場苦旅無疑是一場嚴肅枯燥甚至有些沉悶的工作了,但卻絲毫不敢有所懈怠。無論他們隱匿于山水之間,亦或是荒野村莊,終會被現(xiàn)代文明所侵蝕。但是,不斷地侵蝕,帶給我們的真的是輝煌嗎?
歷史在嘆息,在傾訴著一個古老民族的悲切和深沉。只愿那些先知先覺關(guān)心著我們精神走向的站在時代之前的人們,多去聽聽這山谷的足音,或許我們就該知道明天該往哪兒走了。
《文化苦旅》讀后感13
報紙上說我寫書寫得輕松瀟灑,其實完全不是如此。那是一種很給自己過不去的勞累活,一提筆就感到年歲徒增,不管是春溫秋肅,還是大喜悅大悲憤,最后總得要閉一閉眼睛,平一平心跳,回歸于歷史的冷漠,理性的嚴峻。這是余秋雨教授在《文化苦旅》中的自序。
也難怪,看這本書要慢,要細,里面的思考,非常人所思,非常人所見。他筆下的《風(fēng)雨天一閣》我記憶猶新,一個人,不!一個家族背負著堅守一座藏書樓的命運,范欽讓偌大的中國留下了一座藏書樓,保留到現(xiàn)在。別的藏書家有,藏書也有,但沒過幾代,歷史的風(fēng)塵就將它們掩埋了。但是,范氏天一閣留下了,靠的是什么,是執(zhí)著,堅定,還是如余秋雨說的超越意氣,嗜好,才情,甚至?xí)r間的意志力。這種意志力體現(xiàn)在哪兒他曾毫不客氣地頂撞過權(quán)勢極盛的皇親郭勛,為此遭廷杖,下監(jiān)獄,他似乎什么都毫不顧惜,在仕途上耿直不阿,最后連權(quán)奸嚴氏都奈何不了他。一個成功的藏書家在人格上至少是一個強健的人。余秋雨在這里總結(jié)道。
看到這,反思一下,我們這些讀書人,如果生在那個年代,身為一個藏書家,會像范欽一樣嗎我想不會,范欽身上的.毅力,乍看下的不近人情,讓我們來,難!我們是學(xué)生,讀書,寫字,意志力不能少,但真正能做到的又有幾個呢在挫折面前,爬起來的又有誰學(xué)成后,又為了什么這不正是我們該思索的。
繼續(xù)往下看,我又發(fā)現(xiàn)了一樁怪事:80高齡的范欽終于快走到生命的盡頭,在他分家產(chǎn)時,將其分為兩份,或是藏書樓,或是萬兩白銀。他讓后代去選擇。我想,如果讓我選,讓大家來選,會選哪個呢要么拿著白銀萬兩,逍遙快活一生,要么死守一座藏書樓,世世代代。說句實話,范老爺此舉不失為一個好辦法,我也十分欽佩這個相隔我好幾百年的古人。也正因為這樣,天一閣留下了。但這是一個難題,我在思索:如果把此事擱在今天,不攙假,誰會鋌而走險,誰會選擇天一閣,包括我。不過,奇跡般的,他的大兒子范大沖愿繼承天一閣。這是現(xiàn)實,不是故事。
讀到這,又讓我想起另一個片段,希臘神話中,海洋女神對想?yún)⒓犹芈逡翍?zhàn)爭的兒子阿格琉斯說:如果你參戰(zhàn),會戰(zhàn)死沙場,但流芳百世;如果你不出征,會平安一生,老死后便從人們的記憶中抹去。阿格琉斯最終戰(zhàn)死沙場,但是因為他,希臘盟軍勝利了。世上也正因為有這樣的人,世界才有了燦爛的歷史文化。
余秋雨的《文化苦旅》讓我感受倍深,感受到了中國的文化人身上的良知和意志力。也讓我深深體驗了開卷有益。
《文化苦旅》讀后感14
徜徉在一書架散文著作之間,我的心在猶豫,手已經(jīng)不由自主地取下了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剛剛翻開第一頁,就追隨著他掉入那華麗的摸不著邊際的文字宮殿。我一動不動,心卻已背上行囊,和他一起天南地北地游蕩。冷落了幾百年的古戰(zhàn)場烽火重現(xiàn),敦煌的黃沙中分明有赤腳的飛天在起舞,靈秀的蘇州偏偏在雨中低聲哭泣……
讀著余秋雨先生的文字,我就像在某處古跡放飛著心靈,讓它隨藝術(shù)的激流沖刷每一種文化,讓它與古老中國的文化相碰撞!我的心卻被撞痛了,因為這文化承載著太沉重的歷史,太滄桑的過去……
余先生是一位幸運的苦行者,中東焚天的戰(zhàn)火中,冰島封天的'嚴寒中,昔日羅馬悲壯的斗獸場前,都印下了他清瘦的身影。說他幸運,是因為他總是在最佳的時刻巧遇文化,大雨來到寧波講課,就遇上天一閣開放;黑暗中迷路,卻無意中經(jīng)過但丁故居。而細心的他又總能從眼前的蛛絲馬跡中看到深遠的歷史,深刻的思想在穩(wěn)重的文筆下交匯成河,征服了饑渴的讀者,在華美中益顯沉重,深邃中帶有感性,像茶一樣,幾番品讀,仍有余香再口。
余先生又是心痛的,因為他必須一次次駐足曾經(jīng)失去的輝煌,一次次仰望歷史遺留下來的滄桑。最是痛心在敦煌,于敦煌漫天的黃沙中,我真想隨余秋雨先生一起跪下,向那個斯坦因跪下。這不僅僅是一種文化,它彰顯的是一個民族的精神,傳遞的是一個民族的內(nèi)涵!為什么?為什么敦煌要生在那個時代?為什么一個上下五千年的民族卻沒有一雙智慧的雙眼,沒有一腔為民族文化而生的熱情?我好恨,好恨自己為什么不早生一個世紀,與那位漠然麻木的王道士對峙,我相信我的沖動可以讓他蘇醒!
就這樣,敦煌一步步走著,文化一點點殘缺著;就這樣,我們的祖先,他們精神上的財富一點點地流失著。我不知道,我跪在斯坦因面前要說些什么,也許語無倫次的我只能瞪著血紅的眼睛在凄艷的晚霞中與他對視!我愿讓大漠的朔風(fēng)將我與他吹成一塑雕像,立在黃沙漫天的敦煌,我愿與他對視千年!讓我用這種方式阻止他們對敦煌文化的吞噬吧!我——只能如此!
總是心存幻想,也許,眼前的一切輝煌與滄桑,都是冥冥之中歷史早已安排好的一場戲;,讓藝術(shù)活生生地為后人演繹吧!
仍在追隨著余秋雨先生,讓心在歷史古跡中游蕩,我在心中祭奠曾經(jīng)的輝煌與滄桑!
《文化苦旅》讀后感15
書籍真的是一種很奇妙的東西,它被人無數(shù)次的閱讀,卻從未有人敢宣稱自己讀透了哪一本經(jīng)典。正所謂“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而處于人生不同階段的我們又可以算作是不同的讀者。
由于種種原因,初讀《文化苦旅》時,誤以為“文化苦旅”四字意指作者探求文化遺址的艱難旅程,重讀一次,才發(fā)覺其含意遠不是如此簡單,作者并非提醒讀者自己行程過程中所受之“苦”,他更想強調(diào)的是文化產(chǎn)生,發(fā)展,消亡的歷程,是一代代文化人創(chuàng)造,培育,守護文化的“苦”,當然,文意不盡如此。
書中寫到:“一個風(fēng)云數(shù)百年的朝代,總是以一群強者英武的雄姿開頭,而打下最后一個句點的,卻常常是一些文質(zhì)彬彬的'凄怨靈魂”。文化人或許身體羸弱,或許手無縛雞之力,他們很難阻止大多數(shù)不愿見到的事情發(fā)生。他們所能做到的,不過是用文字戰(zhàn)斗在思想的戰(zhàn)場,以手中筆,以詩歌文章,最后以生命捍衛(wèi)文化。
幾千年來,多少文明沉沒在歷史長河之中,而中華文明卻未曾斷了傳承,這固然與中國地理位置等客觀原因有關(guān),但我相信,更多的是一代代知識分子心中的執(zhí)著與堅守。
現(xiàn)代科技發(fā)展,社會進步,文明日新月異,人人都只顧著朝前看,不停地加快腳步,卻很少甚至沒有人回過頭來看看當初無數(shù)人為之奉獻的文化。沒有文化,哪來的文明,哪來的社會進步?“先進文化是人類文明進步的結(jié)晶,是推動人類前進的精神動力”,我們應(yīng)當珍惜文化,領(lǐng)會祖祖輩輩遺留下來的精神財富,并不斷將其發(fā)展壯大。
余秋雨先生用漫長的足跡,追尋文明的盛衰,借歷史的痕跡溝通蒼茫的山河。他告訴我們,文化始于自然,興于自然,離開了自然的文化如無根之浮萍,難以長久,中華文化要想長久,就必須始終立足山河,立足這方天地,立足自然,要學(xué)會尊重自然,感受自然,順應(yīng)自然,“卸去種種重負,誠懇而輕松地去面對自然,聆聽自然的聲音,哪怕這些重負中包含著歷史的榮耀,文明的光澤”。
“路,就是書”,余秋雨踏過許多山河,古跡,走過了很多很多路。無人問津的路,旅者云集的路,他都走過。在學(xué)會了尋路,走路之后,也就學(xué)會了讀書。這書,是山河之書,是古今之書,是自然之書,他學(xué)會了腳踏實地遠望星空,與腳下的大地緊緊相連,與頭頂?shù)奶炜者b相呼應(yīng)。他看到了很多人看不到的,想到了很多人想不到的,在山河文化中,找到了歸宿。
讀余秋雨的《文化苦旅》,一股厚重的歷史氣息撲面而來,使受“快餐文化”影響而急躁的心變得沉穩(wěn)下來,少了一些迷茫,多了一些思考。合上書本,我不由得生出一種周游天下古跡,品味歷史百態(tài)的欲望。
【《文化苦旅》讀后感】相關(guān)文章:
讀《文化苦旅》心得05-15
讀文化苦旅閱讀心得04-28
《文化苦旅》心得體會04-27
《文化苦旅》讀后感09-20
文化苦旅讀后感11-18
《文化苦旅》的讀后感12-15
《文化苦旅》的讀后感03-25
《文化苦旅》讀后感09-17
文化苦旅讀后感10-03
文化苦旅的讀后感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