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佳小學樂理知識教學的趣味化實施途徑
小學樂理知識學習往往比較枯燥,學生普遍反映難理解。下面是小編整理提供的音樂百科知識,歡迎閱讀參考!希望大家采納!更多相關信息請關注CNFLA學習網的欄目!
一、樂理歌謠化,幫助學生輕松記憶
在小學樂理知識教學中,教師如果采用單純講解的方法會使學生感到乏味,教師要能夠將枯燥的樂理常識變成生動形象的歌謠,根據自己的理解編制歌謠,也可以借鑒現成的歌謠資源,將樂理知識融入歌謠當中,為學生創(chuàng)置學習切入點,激發(fā)學生學習樂理的興趣和熱情,學生就會在背誦詠唱中獲得樂理感知。如在學習音符和時值時,學生記憶音符找不到規(guī)律,記憶自然有難度。教師在黑板上展示各種音符,全音符、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十六分音符等,為讓學生形象掌握這些音符,教師可根據自己對音符的理解編制音符歌謠:“全音符像個零,二分音符加上棒,四分音符是零變黑心,八分音符加尾巴,十六分音符雙尾巴。”教師將樂理知識學習進行變通,學生就會樂于接受,易于記憶。
二、樂理圖示化,構建樂理學習體系
小學生的抽象思維還不夠完善,教師需要將抽象樂理進行形象展示,首先利用多媒體將樂理進行圖片化處理,對相關知識進行對應處理,如將簡譜轉換為五線譜,五線譜轉換為簡譜,幫助學生迅速理解圖片展示的樂理知識。其次,讓學生自行畫出樂理符號,在不斷強化訓練中完成記憶,讓學生建立完整樂理認知體系,掌握樂理內涵。教師要利用多媒體將五線譜進行形象展示,將五線譜制作成動畫視頻,或是編輯成動畫故事,讓學生獲得更多形象的感知。例如,在學習音符和休止符的名稱、形狀和時值時,教師將其編輯成故事:“這是一個‘大家族’,家族中有爺爺、爸爸、媽媽、叔叔、哥哥、姐姐、弟弟、妹妹等,他們都有自己的個性。爺爺就是全音符,音的時值最長,所以他是音符家長中的老人了……”教師將其他成員一一進行展示介紹,給學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教師在教學中對樂理常識進行分解學習掌握,并通過多維度訓練形成較為完善的樂理認知體系,引導學生參與互動,并在具體操作中形成樂理認知。
三、樂理演繹化,體現教學多元個性
樂理認知呈現個性化,教師在具體設計學法時,要注意引導學生學習樂理認知基礎,根據學生掌握的樂理知識進行有針對性的訓練設計。教師不妨將樂理與歌唱有機結合,讓學生在歌唱演繹中形成樂理認知。如在學習四二拍的教學中,教師可以設計讓學生拍手找節(jié)奏的方法,首先讓學生進行擊掌節(jié)奏類型訓練設計:×-、××、××××,學生個體熟悉擊掌節(jié)奏訓練之后,再進行小組合作擊掌訓練,讓學生體驗節(jié)奏的快慢輕重。接著進行多重擊掌訓練,讓學生采用擊打桌面、手掌、肩膀等,體現節(jié)拍的強度變化。如第一拍擊掌,第二拍擊打肩膀,表現節(jié)奏的強弱。在體會慢速、漸強、漸弱速度變化時,教師同樣可以讓學生拍擊身體的不同部位進行展示演繹。學生對這樣的.操作活動特別感興趣,學習熱情被調動起來。
四、樂理游戲化,鞏固學生樂理認知
小學生都喜歡參與游戲活動,教師在樂理學習中引入游戲,可以給學生帶來更加生動的學習視角。教師要巧妙地將樂理常識融入游戲,讓學生在玩耍中掌握樂理,真正實現樂學目標。例如,教師采用猜謎語的方式引導學生記憶音符。如教師給出謎面:“四條線分兩邊,中間還有四個點,如在歌中遇到它,請你再來唱一遍。”學生很快猜出是反復記號。在學習音的強弱快慢變化時,教師利用大屏幕展示幾種動物,并搜集了老虎、山羊、公雞等動物的相關音頻材料,教師將學生分成三個小組,每個小組模擬一種動物的叫聲。為了讓學生對這些動物的叫聲有更加清楚的認知,教師首先統(tǒng)一節(jié)奏,再讓每個小組展示動物的叫聲,最終形成統(tǒng)一音律。學生通過這樣的游戲活動,體驗到了音的強弱快慢變化。教師將樂理知識學習游戲化,不僅降低了樂理知識學習的難度,還有效調節(jié)課堂學習氣氛,學生熱情高漲,學習自然進入佳境。
樂理在小學音樂教學中所占比例不大,但學生卻感覺其太過抽象,學習時容易產生畏難情緒。為了提升學生學習樂理的主動性,教師要通過形象的描述、生動的歌謠、多彩的圖片、互動的游戲,讓學生感到易學、樂學,這對全面提升學生音樂素質有著重要的促進作用。
【最佳小學樂理知識教學的趣味化實施途徑】相關文章:
樂理知識:音樂節(jié)奏教學11-14
旋律的樂理知識12-08
唱名的樂理知識12-08
配器的樂理知識11-18
力度的樂理知識11-13
笛子的樂理知識11-12
音程的樂理知識10-28
節(jié)奏的樂理知識10-10
常見的樂理知識03-31
和弦的樂理知識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