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與樹閱讀題及答案
老人與樹閱讀答案
孫家正
老人躺在鄉(xiāng)衛(wèi)生院的病床上。床頭立了個架子,架子上吊了個瓶子。老人望著那瓶里的水通過一根橡皮管,正在一滴一滴流進自己的血管里。
醫(yī)生說:“掛了水,燒便會退掉;燒退了,病自然也就會好的!崩先藢⑿艑⒁,瞥了醫(yī)生一眼,一副去無牽掛的樣子。
老人的老伴走得早了點,但兒子、媳婦還算孝順,孫子聰明、乖巧,特讓他歡欣。后,兒子、兒媳去城里打工了,老人開始覺著家里有點兒冷清了。不過,還有孫子呢。后,孫子長大了,上學了,也不再纏他了。再后,孫子考上大學,也進城去了。老人心里牽掛,但并不埋怨孫子。再說,還有門前那棵老榆樹呢。
這棵老榆樹有多老,老人也不清楚,反正在自己光著腚的時候,就在樹下玩耍了。那時候,樹干就粗得三個小孩都抱不過。樹干上長滿了老疙瘩,樹冠覆蓋好大一片地,鄉(xiāng)親們坐在樹下乘涼聊天,日頭曬不著,雨淋不著。春天里,滿樹是一串串的榆樹花,那淡淡的清香,滿村都能聞得著。榆樹的花、葉子、樹皮都可以充饑,村里上了點年紀的人都記得,那幾年鬧災荒,這棵老榆樹救了村里不少人的命。
孫子走后,老人去看老榆樹的次數(shù)明顯地多了起。這棵老榆樹可算得上是山里的奇跡、村里的寶貝了。幾十年,父母走了,老伴走了,村上的老人也一個個都走了。比自己老的,又比較熟悉的,也就是這棵老榆樹了。兒子、媳婦,特別是孫子,離家去城里以后,老人的魂就好像拴在這棵老榆樹上了。
可是,誰會想到,老榆樹竟然也離開他,進了城。
那天,開一輛大吊車,把老榆樹連根挖起,拖到城里去了。老人忍不住沖著挖樹的人責問:“這樹礙著你們啥事啦,大老遠跑動它?”一個中年人向老人作了解釋,市里要創(chuàng)建生態(tài)文明城市,正在突擊購樹、栽樹。還說,這棵樹市里可是花了大價錢的,村里準備用這筆錢為村民打一口水井,今后,再也不必跑好幾里山路去挑水了。這可是兩全其美的好事啊!
老人無言以對。
一般說,想通了的事,老人便會釋然?蛇@次不知怎的,道理似乎明白了,可心里老是憋屈得慌。自從老榆樹被拖走后,老人像掉了魂似的,丟三落四,恍恍惚惚,竟不知這幾個月是怎么過的。
春天又了,老榆樹又該冒出新芽了,無須多久,那盛開的榆樹花又要串串掛掛,滿樹搖曳了。老人下了決心,無論如何,得進城去看看那棵老榆樹。
老人還是好多年前去過城里,這次一看,城里的變化委實讓他吃驚不小。市中心新建了一個好大的廣場,廣場四周是一個環(huán)形的林帶,全是新栽的樹木。他一棵棵看過去,多是銀杏、香樟等名貴樹木,只是不見他的老榆樹。他仔細尋了一遍,仍然不見蹤影。他鼓起勇氣問正在給樹澆水的園工:“可有榆樹?”那人指指不遠處一個角落,不屑地回道:“那兒好像有棵榆木疙瘩。”老人瞪了那人一眼,徑自朝廣場邊上走去。
沒多遠,老人一眼就認出那疙瘩累累的老榆樹,不覺加快步伐趕了過去。待到跟前時,老人不禁愣住了:那龐大的樹冠沒了,樹干上面那繁密而舒展的枝杈被截得七零八落,參差不齊。最讓他詫異的是,老榆樹的樹干上還吊著兩個水袋子——城里人正在給樹掛水。
老人面對著老榆樹,坐了好一陣,然后起身,上上下下又把老榆樹打量了一番,還拍了拍那疙瘩累累的樹干,搖了搖頭,嘆了口氣,便離開了。
折回的途中,忍不住問那個園工:“小師傅,這樹干嗎要掛水呢?”園工解釋道:“掛水是救它的命呀!”他還指著老榆樹,嘆了口氣:“這么老的樹,突擊搬動移栽,要遭一劫了!”老人不再言語,腳步明顯地沉重起。老人回家后不吃不喝,倒頭睡了三天。被人送到鄉(xiāng)衛(wèi)生院。
老人躺在病床上,床頭立了個架子,架子上吊了個瓶子。當瓶子里的水就要滴完的時候,醫(yī)生又進了。老人一改原那副無所謂的樣子,鄭重地問醫(yī)生:“大夫,這掛水,真的就那么頂用嗎?”老人態(tài)度的轉變令醫(yī)生甚為驚奇,但他只是笑笑說:“當然。”老人脫口又問道:“那么,樹呢?”
“樹?”醫(yī)生怔怔地望著老人,一頭霧水。
。ㄟx自人民文學出版社2014年1月版《藝術的真諦》,文章有刪改)
16.第一自然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請簡要分析。(4分)
答:
【知識點】本題考查考生分析作品結構,概括作品主題。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
【答案解析】答案:結構上:引起下文,為下文寫老樹和老人輸液的原因做鋪墊,首尾呼應。
內(nèi)容上:引起讀者的閱讀興趣,使讀者想一探究竟老人發(fā)生了什么。
解析:“老人躺在病床上,床頭立了個架子,架子上吊了個瓶子”等文字用在開頭,內(nèi)容上有懸念的作用,引起讀者的閱讀興趣;結構上則引起下文,為下文寫老樹和老人輸液的原因做鋪墊,同時與文章末尾的“老人躺在病床上,床頭立了個架子,架子上吊了個瓶子”相呼應,首尾圓合。
【思路點撥】答段落的作用題目,一般從內(nèi)容和結構兩方面入手。重要段落的作用:① 開頭段:統(tǒng)攝全篇、提綱挈領、領起下文、引出懸念、開門見山、渲染氣氛、為后文做鋪墊,埋下伏筆。②過渡段:承上啟下。③ 結尾段:總結全文,呼應前文或題目,深化(升華)主題,卒章顯志,言有意而意無窮,畫龍點睛,與首段相照應。④ 其他語段:補充說明,呼應上文,形成對比。
17.結合全文,概括并分析老人的形象。(5分)
答:
【知識點】本題考查考生鑒賞人物形象的能力,能力層次為D(鑒賞評價)。
【答案解析】答案:老人是一個關愛家人(疼愛兒孫),通情達理,沉默少言,內(nèi)心孤寂的鄉(xiāng)村留守農(nóng)民形象。
解析:老人在本文中表現(xiàn)出來的性格特點主要有:關愛家人、疼愛兒孫,沉默少言,內(nèi)心孤寂。反映的是現(xiàn)實社會中留守農(nóng)民的問題。
【思路點撥】這類題目解答時需要對小說的情節(jié)進行梳理,找出小說中的相關描述,然后進行概括。表述時要做到與人物的言行、事件結合。
18.理解文中劃線句子“這么老的樹,搬動移栽,水土不服,要遭一劫了”的含義。(4分)
答:
【知識點】本題考查體會重要語句的豐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語言表達藝術。能力層級為鑒賞評價D。
【答案解析】答案:表層含義:老樹進城水土不服。深層含義:農(nóng)村留守老人一旦進城后失去多年依存的土地,處于無奈辛酸孤獨的境地。這一句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表達了作者對留守老人問題的擔憂。
解析:解答本題要從所給語句的表層含義和深層含義上去理解,這個語句的表層含義是老樹進城水土不服,其深層含義是農(nóng)村留守老人一旦進城后失去多年依存的土地,處于無奈辛酸孤獨的境地,再從修辭及其主旨方面來考慮,這一句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表達了作者對留守老人問題的擔憂。
【思路點撥】句子的作用,也要從內(nèi)容和結構兩方面考慮①中心句或點睛句:點明中心,揭示主旨,畫龍點睛;句子含意深刻,耐人尋味,讀后能給人以啟迪。②情感句:直抒胸臆,抒發(fā)強烈的內(nèi)在情感。③引用句或文學性強的語句:營造文化氛圍,行文章法思路開闊,再結合文章語境分析。
19.有人認為“樹有福氣”,“這是兩全其美的事”,你對此有什么看法?(4分)
答:
【知識點】本題考查考生從不同角度和層面發(fā)掘作品豐富意蘊的能力,能力層次為F(探究)。
【答案解析】答案示例:我認為移栽老榆樹不是好事。①因為原本枝繁葉茂、生機勃勃的老榆樹移栽后變得七零八落瀕臨死亡,這是對老樹的傷害;②同時這棵樹是老人的魂,是老人情感的寄托,移栽何嘗不是對老人情感的傷害。③花重金移栽的老榆樹,并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長勢凄慘,也并沒有起到美化環(huán)境的作用,這是得不償失的事情。④這是對一些官員為了政績急功近利違背規(guī)律做法的批判。
解析:本題要從否定移栽老榆樹的行為角度來考慮。主要有四個方面:①對老樹的傷害②對老人情感的傷害③并沒有起到美化環(huán)境的作用④批判一些官員為了政績急功近利違背規(guī)律的'做法
【思路點撥】解答本題要抓住文章中心,結合文本,全面加以探究。一般情況下,本題型有三種表現(xiàn)形式:一是對文章某一內(nèi)容、某一觀點態(tài)度理解性質(zhì)的鑒賞,二是對內(nèi)容、觀點的自我闡發(fā)性質(zhì)的鑒賞,三是對標題的鑒賞。但是歸根結底,都屬于對作者觀點的鑒賞,探討文本反映的人生價值和時代精神,能對作者所持的觀點和藝術處理提出自己的看法。
第一步:確定本題對作者觀點的分析概括是何種考查形式,是直接理解性質(zhì)的,還是闡發(fā)性質(zhì)的。
第二步:若是簡單的對作者觀點的理解,考生只需要結合文章的主題和內(nèi)容,就觀點分析觀點;而如果是闡發(fā)性質(zhì)的對作者觀點的鑒賞,則考生不但要結合上述主題和內(nèi)容,把握文本反映的人生價值和時代精神,深入準確地把握作者的觀點,還必須以自我的眼光來對其進行評判,闡發(fā)時必須要有自己的見解,而非完全來源于原文。如本題屬于前者。
第三步:不管是理解還是闡發(fā),考生都需要以發(fā)散性思維,全面理解、把握觀點,并且盡量讓自己的理解或闡發(fā)周全完備,言之有理。
20.下列對本文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兩項是(4分) 【 】【 】
A.本文作者意在通過對樹的進城的遭遇的描寫反映出當前社會中留守老人的去與留的雙重無奈,表達了作者對留守現(xiàn)象的關切。
B.文中追述老榆樹的歷與曾經(jīng)對村里人的貢獻的部分語言平實自然,然而在樸實無華中卻確蘊含了老人對老榆樹無比深厚的情感。
C.文中的老人孤獨無助,即使在生病時也無人照顧,作者借此批判了當前社會中那些不仁不孝的子女,意在喚醒全社會的關注。
D.文章以老人掛水“起”;接著寫老人的“空巢”作為“承”;再寫老榆樹進城,那是“轉”;最后老人進城、老人見到“掛水”的老榆樹,回家發(fā)燒住醫(yī)院掛水作結,這是“合”?芍^起、承、轉、合,天衣無縫。
E.老人從城里公園的角落里發(fā)現(xiàn)老榆樹到返回家里躺在衛(wèi)生院的病床上,他的心理情感的變化依次是驚訝,詫異;傷心,憂慮;乃至最后的失望。
【知識點】本題考查理解并分析概括文章思想內(nèi)容的能力,能力層級D。
【答案解析】答案: C、E 解析:C作者借此批判了當前社會中那些不仁不孝的子女,有誤;E最后的心理是又重新燃起希望。
【老人與樹閱讀題及答案】相關文章:
有關樹的作文15篇08-26
《插樹嶺》觀后感12-18
生命之樹的觀后感12-22
飛越老人院觀后感范文11-08
《飛躍老人院》觀后感范文11-06
圣誕老人來我家作文2篇12-16
描寫梧桐樹的作文300字(精選12篇)02-19
閱讀自然得作文08-06
閱讀伴我成長作文【精】03-26
閱讀自然作文500字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