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古人煉字的故事(通用13篇)
在日復一日的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聽過不少的故事吧。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古人煉字的故事,歡迎大家分享。
古人煉字的故事 篇1
任翻(人名)題臺州寺壁詩曰:“前峰月照一江水,僧在翠微開竹房!奔热,有觀者,取筆改“一”為“半”字。翻(任翻)行數(shù)十里,乃得“半”字,亟欲回易之,則見所改字,因嘆曰:“臺州有人。”——(李東陽《麓堂詩話》)
第一個故事是同學們所熟悉的,王安石開始用的“到”、“過”、“入”都是動詞,只是客觀地說明春風來了,沒有其他內容;后來用的`“滿”、“綠”是形容詞用作動詞,“滿”僅僅描寫了春風吹拂的范圍之廣、面積之大,而“綠”字則把春風吹來大自然發(fā)生的可喜變化描繪出來了,當然“綠”字要好得多。
第二段寫的是唐代詩人任翻為改一個字,跑了數(shù)十里的故事,也很動人!扒胺逶抡铡币欢〞霈F(xiàn)“峰掩月”的情況,月光不會照遍一江流水,改為“半江水”既符合實際,又詩味含蓄。
古人煉字的故事 篇2
1705年春,北宋大改革家王安石在宦海幾經(jīng)沉浮之后,又一次被起用,他先乘官船由江寧(今南京市)往汴京(今開封市)赴任。此時,江南正是山花紅似火、江水碧如染的時候。一天傍晚,官船停在瓜洲過夜。王安石站在船頭上,觀景賞目。他見京口(今鎮(zhèn)江市)與此地遙相望,江岸上連綿青山若隱若現(xiàn),滔滔江水波瀾起伏,詩興大發(fā)。他取過紙筆,一揮而就:
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shù)重山。 春風又到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詩成之后,王安石一字一句斟酌潤色,總覺得第三句不如意,尤其這“到”安沒有把春風的神韻寫出來。于是圈去“到”字,改為“過”字,又一想,還覺不妥,就又抹去“過”字,改為“入”字,“滿”字……改來改去,一時竟沒有合適的眼,便撂筆出艙,讓春風吹一吹混沌的.頭腦。
突然,他相聚到王維“春草明年綠”的詩句。這“綠”字下得多好啊!春風吹到哪里,哪里就春草萌發(fā),一派生機,這春風(確能 確實)使大地變“綠”,“綠”色(確能 確實)是春天的寫照。此情此景下好寓意改革。想到此,他快步進艙,把詩改好,重抄一遍,情不自禁朗誦起來: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古人煉字的故事 篇3
懷素是中國歷史上杰出的書法家,他的草書稱為“狂草”,用筆圓勁有力,使轉如環(huán),奔放流暢,一氣呵成,對后世影響極為深遠。
懷素自幼聰明好學,他在《自敘帖》里開門見山他說:“懷素家長沙,幼而事佛,經(jīng)禪之暇,頗好筆翰!彼趯W苦練的精神是十分驚人的。
因為買不起紙張,懷素就找來一塊木板和圓盤,涂上白漆書寫。后來,懷素覺得漆板光滑,不易著墨,就又在寺院附近的'一塊荒地,種植了一萬多株的芭蕉樹。
芭蕉長大后,他摘下芭葉,鋪在桌上,臨帖揮毫。由于懷素沒日沒夜的練字,老芭蕉葉剝光了,小葉又舍不得摘,于是想了個辦法,干脆帶了筆墨站在芭蕉樹前,對著鮮葉書寫,就算太陽照得他如煎似熬;刺骨的北風凍得他手膚迸裂,他還是在所不顧,繼續(xù)堅持不懈地練字。他寫完一處,再寫另一處,從未間斷。這就是懷素芭蕉練字的故事。
古人煉字的故事 篇4
王獻之是王羲之的兒子,他的父親很喜歡他。受到父親的影響,他很小就學著父親的樣子堅持天天寫字。
有一次,王獻之正在專心練字,父親在他身后看了很長時間,他一點都沒有察覺。王羲之悄悄伸過手去,猛地抓住了他的筆端,緊接著用力向上一提。王獻之全身心地投入到寫字上,根本就沒有想到父親會來抓他的筆。
讓王羲之高興的是,筆并沒有從他的手中抽出。他看到兒子寫字時全神貫注,旁若無人,筆握得牢,手下有勁,認為他一定能夠練出一手好字。為這事,他欣喜地夸獎了兒子。
王獻之的字有了長進,就有些飄飄然了。
一天,他寫了很多字,其中一個“太”字漏掉了下邊的那個“點”,他放下筆走出書房干別的事去了。父親來到兒子的書案,照例要看一看他寫的字,當他看見了這個疏漏,就順手提筆將這一“點”補上去了。
不一會兒王獻之回到書案,拿著這些字請他的母親來評價。母親看了一會兒,慢慢地說道:“你的字寫得還可以,但還透著稚嫩,只有這一‘點’,倒像是你父親寫的!
說完以后,她的手指落在了那個“太”字的下邊。王獻之仔細地比較了一下,果然不同!他突然想起這一“點”當初忘了寫上去。他猜想是父親給他補上的,臉馬上就紅了。找到差距后,他打消了驕傲自滿的.情緒,從此以后練字就更加刻苦了。
為了激勵王獻之持之以恒,王羲之指著放在院中的十八口大水缸,說:“你把這十八口大缸里的水寫完,你的字也就練得差不多了!
王獻之遵從父親的囑咐,堅持不懈地勤學苦練,寫干了十八缸水,終于攀登上了書法藝術的高峰。
古人煉字的故事 篇5
柳公權小時候字寫得不好,常常受到老師和父親的批評。他虛心聽取他們的教誨,經(jīng)過一年的勤學苦練,他寫的字進步很大,受到老師的表揚。表揚的次數(shù)多了,柳公權也覺得自己很了不起了。有一天,柳公權和幾個小伙伴舉行寫大楷比賽。他很快地寫好了一篇,滿以為穩(wěn)拿冠軍,臉上露出得意洋洋的神色。這時,一個賣豆腐的老人看到他寫的.幾個字“會寫飛鳳家,敢在人前夸”,覺得這孩子太驕傲了,便皺皺眉頭,說:“這字寫得并不好,好像我的豆腐一樣,軟塌塌的,沒筋沒骨,還值得在人前夸嗎?”小公權一聽,很不高興地說:“有本事,你寫幾個字讓我看看!
老人爽朗地笑了笑,說:“不敢,不敢,我是一個粗人,寫不好字?墒牵思矣腥擞媚_都寫得比你好得多呢!不信,你到華京城看看去吧!
第二天,小公權起了個五更,獨自去了華京城。一進華京城,他就看見一棵大槐樹下圍了許多人。他擠進人群,只見一個沒胡雙臂的黑瘦老頭赤著雙腳,坐在地上,左腳壓紙,右腳夾筆,正在揮灑自如地寫對聯(lián),筆下的字跡似群馬奔騰、龍飛鳳舞,博得圍觀的人們陣陣喝彩, 寫出的字比自己不知要好多少倍。他冷靜下來想想,覺得自己那么一點成績真算不得什么。
小公權“撲通”一聲跪在那位無臂老人面前,誠懇地說:“我愿意拜您為師,請您告訴我寫字的秘訣……”老人慌忙用腳拉起小公權說:“我是個孤苦的人,生來沒手,只得靠腳巧混生活,怎么能為人師表呢?”小公權苦苦哀求,老人才在地上鋪了一張紙,用右腳寫了幾個字:
“寫盡八缸水,硯染澇池黑;博取百家長,始得龍鳳飛!
老人解釋說:“這就是我寫字的秘訣。我用腳寫字,已經(jīng)練了50多個年頭。我磨墨練字用完八大缸水,每天寫完字就在半畝大的池塘里洗硯,池水都染黑了。可是天外有天,山外有山,我的字還差得遠呢!”
柳公權把老人的話牢記在心,從此發(fā)奮練字。他搜集了許多古代書法家的字,反復琢磨,吸取各家的長處。他經(jīng)常登門拜訪當時的書法名家,向他們虛心求教。手上磨起了厚厚的繭子,衣肘補了一層又一層。經(jīng)過苦練,柳公權終于成為我國著名書法家。
古人煉字的故事 篇6
柳公權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書法家。小時候,他和幾個小伙伴舉辦了一次“書會”。他們各自拿出自己的看家本領,寫了不少毛筆字。
這時,一個賣豆腐的'老人看到了柳公權寫的“會寫飛鳳家,敢在人前夸”幾個字,覺得這孩子太驕傲了,便皺了皺眉頭,說:“這字寫得并不好,好像我的豆腐一樣,軟塌塌的,沒筋沒骨,還值得在人前夸嗎?”小公權聽到這話,很不高興地說:“有本事,你也寫幾個字讓我看看!”老人爽朗地笑了笑,說:“不敢,不敢!我是一個粗人,寫不好字?墒,人家有人用腳都寫得比你好得多呢!不信你就到華京城去看看吧!
第二天,小公權五更天就起床了,并獨自去了華京城。一進華京城,他就看見一棵大槐樹下圍了許多人。他擠進人群,只見一個沒有雙臂的黑瘦老頭赤著雙腳,坐在地上,左腳壓紙,右腳夾筆,正在揮灑自如地寫對聯(lián),而且筆下的字跡似群馬奔騰,龍飛鳳舞,博得圍觀的人們陣陣喝彩。
看到此情景,小公權“撲通”一聲跪倒在老人面前,說:“我愿意拜您為師,請您告訴我寫字的秘訣!”老人慌忙用腳拉起小公權說:“我是個孤苦的人,生來沒手,只得靠腳巧混生活,怎么能為人師表呢?”小公權苦苦哀求,老人才在地上鋪了一張紙,用右腳寫了幾個字:“寫盡八缸水,硯染澇池黑;博取百家長,始得龍鳳飛。”
柳公權把老人的話牢記在心,從此發(fā)奮練字,手上磨起了厚厚的繭子,衣肘補了一層又一層。經(jīng)過苦練,柳公權終于成了聞名天下的書法家。
古人煉字的故事 篇7
王獻之的父親王羲之是一位杰出的書法家,王獻之受父親的'影響,自幼愛好書法,但他對父親寫的字非常羨慕,很想有一天能趕上父親。 開始時,他的熱情很高,勁頭也很足,可是時間長了,覺得天天同筆墨打交道,有點乏味,再加上一天到晚坐在那里寫呀寫的,累的腰酸背痛,也實在不好受。 一次,他實在忍不住了,問父親:“父親,您的字為何寫得那樣好?”
王羲之笑了笑,說:“你要想知道秘訣的話,明天早上到院子里來。” 第二天,王獻之早早來到院子里,發(fā)現(xiàn)父親早已在那兒練字了。王羲之見兒子來了,指著院子里那十八缸水說:“書法沒有秘訣,只要你寫完這十八缸水,字自然而然就寫好了!蓖醌I之深受啟發(fā),便夜以繼日地練字。
轉眼一年又一年,當他寫完這十八缸水后,功夫不負有心人,他終于成了一名偉大的書法家。
小貼士: 凡事要獲得成功,沒有終南捷徑,只有堅持不懈地努力,持之以恒!學會堅持,就一定能成功。
古人煉字的故事 篇8
岳飛小時候,家里很窮,就靠媽媽給人家做針線活兒過日子。岳飛很喜歡念書,可是家里窮,上不起學,他每天幫助媽媽到山上去撿柴禾,媽媽每天一有空就教他認字。因為沒錢買紙、買筆,所以沒有辦法寫字。
有一天,天快黑了,好多孩子正在玩捉迷藏。他們遠遠看見岳飛背著一捆柴禾下山來了,就喊他過來一起玩。岳飛說:“不行,我有事!”就很快地往家里走去。原來,他今天想了個沒有紙和筆也能練字的好方法,他急著回家告訴媽媽。
岳飛回到家里就請媽媽教他寫字。媽媽看他這么愛學習就說:“好,孩子,等我多給人家做些針線活兒,攢點錢給你買紙和筆吧!薄皨寢專裉炀徒探o我吧。不用買紙和筆,我也能學寫字。”說著,岳飛放下柴禾,拿出一個大簸箕,飛一樣地跑出去了。
一會兒 ,岳飛回來了 ,端了滿滿一簸箕沙土 ,上面插著幾根細細的小柳條 ,他把沙土倒在地上弄平 , 拿著柳條在沙土上畫著 ,說 :“ 媽媽 ,您看 ,這樣學寫字不也很好嗎?”。
后來,媽媽每天用柳條在沙土上教岳飛寫字,岳飛可用心了,后來他的字寫得好極了!。
古人煉字的`故事 篇9
歐陽修,字永叔,號醉翁,晚年又號“六一居士”,出生于公元1007年,吉州吉水(今江西吉水)人。他才華出眾,是我國北宋時期的杰出史學家,也是著名的文學家,更以散文著稱,被列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官至樞密副使、參知政事(副宰相)。他在中國古代文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文學成就特別突出。
他的少年時期有許多刻苦好學以及充分顯露其才華的故事,本文選其有代表性的三則。
歐陽修出身于書香門第,又是官宦世家。他的父親叫歐陽觀,好讀經(jīng)書,能詩善文,為泰州(今吉林省洮安東)州府。他的母親鄭氏,出身于江南大族,很有文才,也是一個知書達理的女子。歐陽修剛剛四歲的時候,他的父親就死于任上,沒有給他們留下什么家產。孤兒寡母實在無法生活下去,鄭氏只好帶著歐陽修及其妹妹,千里迢迢來到隨州,投靠歐陽修的叔叔歐陽曄。待安頓下來后,鄭氏自謀出路,靠給人縫衣服維持一家三口人的生活。母親很想讓歐陽修讀書,可是家中買不起紙和筆。母親畢竟是個有文化的人,深知讀書對兒子前程的重要,所以,便千方百計地想辦法讓兒子讀書。
歐陽修家的住處,有一個大池塘,母親鄭氏常去池塘洗衣服。這一天,鄭氏又去池塘刷洗衣物,忽然發(fā)現(xiàn)一種叫荻的草,頂端像葦穗,可做筆毛用,可在地上畫字,于是便折下一些,拿回家中,代替毛筆,教歐陽修寫字。這就是典故“畫荻教字”的由來。
歐陽修天資超人,刻苦強記,不到兩年的時間,由母親用“畫荻教字”的辦法,學完了《詩經(jīng)》、《論語》、《漢書》和《左傳》等十余部經(jīng)典著作,初步學會了寫詩和作文章。
有一天,鄭氏教歐陽修《漢書》,當讀到其中的《范滂傳》時,歐陽修提出了一個問題。他說:“我若是范滂那樣的人,母親準許還是不準許?”
鄭氏則笑著回答:“你若能成為范滂那樣的人,我難道就不能成為范滂的母親嗎?”
范滂,東漢著名學者,年輕時以節(jié)儉有名,為官后以清廉著稱。這說明歐陽修在六七歲時,讀書就有獨到見解,而且崇拜歷史上的'廉潔官員。
此后,歐陽修晝攻夜讀,又用了兩年的時間,讀完了家中的所有藏書。在這過程中,他最愛讀唐朝大文學家韓愈的書。他感到當時宋朝有些人寫文章,只追求華麗辭藻,句子和句子之間講究對應,而內容卻空洞無物,有無病呻吟之感;而韓愈的文章,內容充實,說理透徹,雄奇豪放,變化曲折,文字流暢,主題明快,這才是真正的好文章。
所以,他讀后常常感慨不已,激動地對人說:“學者當至此而止耳!”意思是說:作為一個學者,如果寫文章能達到韓愈這個水平,就可以了。也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他就立志要做像韓愈那樣的文學大家。
古人煉字的故事 篇10
懷素以草書聞名,人們稱他的草書為“狂草”,他的書法如行云流水般流暢,對后世書法的研究影響極其深遠。懷素書法上的成就源自于他的勤奮。
懷素從小就聰慧,并且熱愛學習,尤其喜歡書法習字。在書法上,他特別認真努力。懷素家境貧寒,實在沒有多余的錢給他買紙練字,于是,他就自己找來木板,不斷地涂上白色的畫漆,然后再在上面練字書寫。但是,木板涂上油漆又太滑了,懷素覺得不好寫字,影響他練習。當時,懷素住在寺院里,寺院附近有塊荒涼的土地,他在荒地上種植了非常多的的芭蕉樹。等到芭蕉長出葉片后,他就去把芭蕉葉摘下來,當做平常的紙張一樣用來練習書法。
但是,由于懷素練習得太勤奮,沒日沒夜的.練習使芭蕉葉很快就被摘光了,芭蕉的小葉片他舍不得摘,想等這些小葉子再長大些成大芭蕉葉。于是,聰明的懷素靈機一動,他帶著自己的筆墨來到芭蕉樹前就直接在葉片上練字。夏天,太陽炙烤著他,他汗水漣漣,臉被曬得通紅;冬天,寒風凌冽,他的手被凍得開裂了,隱隱作痛。但這些,懷素都忍下來,什么都無法阻止他練字。
懷素在那片芭蕉樹林里練了一天又一天,幾年就在他的筆墨中過去了。他的勤奮刻苦終于使他練成了有勁有力道的筆力,行書奔放流暢,飛龍走鳳,使轉如環(huán)。
古人煉字的故事 篇11
相傳,王獻之曾要父親王羲之傳授習字的秘訣,父親指著院中的18口水缸說:“秘訣就在這些水缸里面,你把18口水缸的.水寫完就知道了。”
王獻之心里不服,便從頭練起基本功來。他天天仿照父親的字體,練習橫、豎、點、撇、捺,練了兩年,拿給父親看,父親視而不答;兒子又練了兩年各種各式的鉤,拿給父親看,父親還是不開口。
從第五年開始,王獻之才天天練完整的字,足足又練了四年,把字捧給父親看。王羲之看了,在一個“大”字下面加了一點,成為“太”字,因為兒子這個“大”字架勢上緊下松。王獻之把自己寫的字拿給母親看。母親嘆了口氣對他說:“你練字練了整八年,現(xiàn)在總算有一點像你父親了。”王獻之驚呆了。原來,母親指的那一點,恰恰就是父親加的那一點!
王獻之感到很慚愧,悻悻地走出家門。走到城門口,看見一個老婆婆在賣烙餅。老婆婆烙好一張,就用竹筷挑起,順手一撩,就撩進背后的竹筐里,而且張張都疊得很齊整。王獻之見了很驚奇,便上前請教。老婆婆回答:“這沒啥,也不過像王羲之寫字,熟練罷了!边@句話使王獻之猛然醒悟,大有啟發(fā),于是回家繼續(xù)下苦功練字。
后來,王獻之完完全全寫光了院內的18缸水,終于了解了父親所說的秘訣所在,成了名震一時的書法家。
古人煉字的故事 篇12
王獻之的父親王羲之是一位杰出的書法家,王獻之受父親的影響,自幼愛好書法,但他對父親寫的字非常羨慕,很想有一天能趕上父親。
開始時,他的熱情很高,勁頭也很足,可是時間長了,覺得天天同筆墨打交道,有點乏味,再加上一天到晚坐在那里寫呀寫的,累的`腰酸背痛,也實在不好受。
一次,他實在忍不住了,問父親:“父親,您的字為何寫得那樣好?”王羲之笑了笑,說:“你要想知道秘訣的話,明天早上到院子里來!
第二天,王獻之早早來到院子里,發(fā)現(xiàn)父親早已在那兒練字了。王羲之見兒子來了,指著院子里那十八缸水說:“書法沒有秘訣,只要你寫完這十八缸水,字自然而然就寫好了!蓖醌I之深受啟發(fā),便夜以繼日地練字。
轉眼一年又一年,當他寫完這十八缸水后,功夫不負有心人,他終于成了一名偉大的書法家。
小貼士:
凡事要獲得成功,沒有捷徑,只有堅持不懈地努力,持之以恒!學會堅持,就一定能成功。
古人煉字的故事 篇13
王獻之,生于公元344年,卒于386年,瑯邪臨沂(今山東臨沂)人。他的父親,就是東晉著名的大書法家王羲之。母親郗氏,是太尉郗鑒的女兒。王獻之初以才封主簿、秘書郎,后為衛(wèi)將軍,長史,拜建威將軍、吳興太守,至中書令。死后,追贈侍中、光祿大夫、太宰,謚日憲。
王獻之出身于詩書墨香之家,三四歲時,母親就教他背詩誦賦,到五六歲的時候,就能出口成章,順口吟出幾句詩來。和他的哥哥王凝之相比,越發(fā)顯得機警聰敏,父母很是喜歡。
由于父親王羲之是東晉很有名氣的大書法家,他常以此引以為豪。每當父親伏案揮筆寫字時,他都要站在旁邊看。不久,他便看出了點門道,還常常對父親的字評頭論足,如哪一撇有勁、哪一點恰到好處等等。天長日久,他漸漸對書法也產生了興趣,但怕別人譏笑,常常私下里模仿父親寫字。
有一天,他正在自己的房間關門偷練,忽然聽到嘭嘭的敲門聲,急忙將筆墨紙硯藏起,又將書本拿出放在桌子上,擺出一副讀書的架式后,才去開門。
待他開門一看,原來是父親來檢查他的功課的?墒牵斔麑⒏赣H讓到屋內,將書本遞給父親,準備接受檢查的時候,父親卻笑著把書本放到桌子上,對他說:“別給我打馬虎眼了,快拿出你寫的字來吧!”
王獻之瞪著小眼睛說:“我并沒寫字呀!”
父親見他不認賬,起身在他的床下翻了出來說:“這是什么?”
王獻之傻了眼,只好紅著臉說:“并非我要欺騙父親,實因我剛剛學寫字,不像樣子,怕別人說我好高鶩遠,才私下練習,待練好了,再讓您看也不遲!”
王羲之把兒子寫的字放在桌子上一看,見已有模樣,有的字還寫得相當不錯,于是高興地說:“不要說了,這是父親的過錯,沒有主動教你。我像你這么大的時候,早就有成績了。不過,你未經(jīng)指點,就能寫成這個樣子,也真難能可貴了!”
從此,王獻之就正式跟著父親學寫字了。有了父親的指點,他的字進步很快。
于是,王獻之“一點知不足”的故事便發(fā)生了。
有一天,王羲之來到兒子的書房,見獻之正專心致志地練字,沒有發(fā)現(xiàn)他,就悄手躡腳地來到兒子身后,突然伸過手去,用力去拔獻之手中握著的筆,竟沒有拔動。王獻之回頭一看,見是父親,急忙放下筆來,剛要和父親說話,只見父親微微笑了笑,點了點頭,轉身出去了。
事后,王羲之曾對妻子說:“獻之練字如此認真刻苦,用不了幾年,就可以趕上我了!”
妻子說:“我也看到他近日進步很快,不過,還得嚴格要求,可不要過分地寵他!”
王羲之則說:“‘響鼓不用重錘敲’。獻之聰明懂事,我相信他自己會管住自己的。”
不料,王獻之正巧路過父母的房間,把話全聽了去,心中自然歡喜。他回到房中,把自己寫的.字和父親寫的字全都拿出來比較。他比來比去,越比越感到和父親的字差不多,于是便飄飄然起來。
有幾次,母親到書房檢查他寫字,總是看到他拿著自己的字和父親的字相比較,很少看到他再練字,便責備他說:“老比有什么用,和你父親相比,還差得遠著呢!字不是比出來的,是練出來的!
王獻之聽了母親的責備,心中雖然不服氣,但也不敢還口,只好耐著性子練下去。然而,其刻苦性卻大不如從前了。
這一日,王獻之在房中耐著性子寫字,當寫到一個“鵝”字時,其中“我”旁邊的一個點沒有點,正巧有人叫他,便放下筆,急急忙忙地出去了。正在這時,王羲之來到兒子房間,看到兒子的字寫得比以前又有進步,心中非常高興?墒,高興之余,忽然發(fā)現(xiàn)“鵝”字上少了一點,便順手拿起筆來,點了上去,笑著說了句: “這孩子太粗心了!”然后便走了出去。
王獻之辦完事回來,正要補上那一點,卻見已經(jīng)寫上了。他料到這是父親來過了。他自以為今天字寫得不錯,想證實一下自己的字到底和父親寫的像不像,便拿了這篇字讓母親去看。
母親拿過兒子寫的字仔細看了看,笑著說:“你寫的這篇字的確進步很大,但和你父親的字相比,仍然差得很遠!比缓,她用手指著王羲之補上去的那一點對兒子說:“我看你這一篇字,有成千上百個筆畫,卻只有這一點像你父親寫的!”
王獻之聽了,驚得一屁股坐在了凳子上,便把實情說給了母親。母親這次沒有責備他,只是微微一笑了事。
王獻之從這一點中,看到了母親那不凡的眼力,更看到了自己的差距,他終于心服口服了。從這次后,他再也不敢自我陶醉了,而是下決心苦練起來。他終于練出了自己的風格。
王獻之終于成了一名大書法家,人們常常把他和王羲之并稱為“二王”。
【古人煉字的故事】相關文章:
古人艱苦奮斗故事07-27
關于古人學習的哲理故事10-03
名人故事:關于古人逆境故事(通用17篇)08-19
中國古人勵志小故事集錦10-05
古人幽默短篇故事(通用35篇)11-22
中國古人激勵斗志的精彩小故事05-19
古人不遠作文04-04
古人關于立春的詩句精選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