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民間歷史典故的由來匯總
無論是身處學(xué)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知道一些經(jīng)典的典故吧,典故具有教育意義且大眾耳熟能詳?shù)墓J(rèn)的人物、事件。你還在找尋優(yōu)秀經(jīng)典的典故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民間歷史典故的由來匯總,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矛頭浙米”
“矛頭浙米”形容處境極端危險。
此典出自《晉書,顧愷之傳》:“ 矛頭淅米劍頭炊。”
顧愷之(公元341—402年),字長康,,晉代晉陵無錫(今江蘇無錫)人,是東晉一位杰出的畫家。顧愷之性情坦率,而且為人詼諧幽默,人們都愛同他開玩笑。他曾給大司馬桓溫當(dāng)參軍;二人非常親近;笢厮篮,顧愷之給殷仲堪當(dāng)參軍,依然和大家相處得很融洽!兑笾倏霸谇G州時,顧愷之請假東歸省親,在路上遇到大風(fēng)大浪,慶幸的是他并沒受傷。
顧愷之回到荊州之后,人們向他問起會稽一帶的山川景致。顧愷之咬文嚼字地回答道:“千峰競秀,萬川爭流。草木蔥蘢繁茂,恰似云霞滿天,蔚為壯觀。”那時候,桓玄(曾任江州刺史)同顧愷之一起就座,陪同殷仲堪,共同比賽,每人說出一句說到盡頭的話。顧愷之先說:“火燒平原,焚毀無遺。”桓玄說道:“白布纏棺,挑起幡旗!币笾倏罢f道:“投魚深泉,放走飛鳥!边@種說到盡頭的話說過后,又比賽說描述驚險情景的話。桓玄說:“矛頭淅米劍頭炊”(矛尖上淘米,劍刃上做飯)。殷仲堪說:“百歲老漢,攀登枯枝!庇杏趥參軍插話說:“盲人騎瞎馬,夜半臨深池!币笾倏坝幸恢谎劬κ,聽到“盲人騎瞎馬”一語,吃了一驚,大為光火,說道:“說這種危語,真是逼人太甚了!”于是,于是大家不再說下去了。
“天下無雙”的典故由來
黃香是湖北江夏人,母親早死了,父親是個小官員,父子二人相依為命,日子過得很清苦。黃香知書達(dá)理,對父親十分孝敬,在炎熱的夏天,他用扇子把床上、枕上的席子扇涼,讓父親睡得舒服些;到了寒冷的冬天,他先鉆進被窩,把被子溫?zé)嵋稽c,再請父親睡下。因此父親更愛護他,幫助他學(xué)習(xí)許多知識。黃香長大以后,做了官。在他當(dāng)魏郡太守期間,有一次遭到水災(zāi),當(dāng)?shù)氐陌傩毡缓樗疀_得無家可歸,沒吃沒穿。黃香拿出自己的俸祿和家產(chǎn),分給了受災(zāi)的百姓。因為黃香幼年時期勤奮好學(xué),知識淵博,對父親又十分孝敬,所以博得了許多人的贊美。當(dāng)時在京城里流傳著這樣一句民謠:“天下無雙,江夏黃香!
【釋讀】天下找不出第二個。形容出類拔萃,獨一無二。
【出處】《史記·信陵君列傳》:“始吾聞夫人弟公子天下無雙!
沉魚落雁的歷史典故
中國古代四大美女指的是中國古代的西施,王昭君,貂蟬和楊玉環(huán)。四大美女享有“閉月羞花之貌,沉魚落雁之容”!俺留~、落雁、閉月、羞花”是一個個精彩故事組成的歷史典故。
“沉魚”,講的是西施的故事。
春秋戰(zhàn)國時期,吳越相爭,吳國兵強馬壯,很快打敗越國,把越王勾踐和宰相范蠡押作人質(zhì)。越王為報滅國之仇,暫棲于吳王膝下,裝得十分老實忠誠。一次吳王肚子疼,請來郎中也沒有看出啥玻越王勾踐得知后就當(dāng)著吳王夫差的面,親口嘗了他的糞便,說:“大王沒什么病,是著了涼喝點熱酒暖暖就會好的!眳峭跽展篡`說的,喝了點熱酒,果然好了。
吳王看到勾踐這樣忠心,就將他放回越國。勾踐回國后接受了范蠡獻(xiàn)的復(fù)國三計;一是屯兵,加緊練武,二是屯田,發(fā)展農(nóng)業(yè),三是選美女送給吳王,作為內(nèi)線。當(dāng)時,有一個叫西施的,是個浣紗的女子,五官端正,粉面桃花,相貌過人。她在河邊浣紗時,清徹的河水映照她俊俏的身影,使他顯得更加美麗,這時,魚兒看見她的倒影,忘記了游水,漸漸地沉到河底。從此,西施這個“沉魚”的代稱,在附近流傳開來。西施被選送到吳國后,吳王一看西施長得如此漂亮,對西施百依百順,終日沉溺于游樂,不理國事,國力耗費殆荊越王勾踐乘虛而入,出兵攻打吳國,達(dá)到了復(fù)國報仇的目的,這里邊有西施的很大功勞。
至于“落雁”,就是昭君出塞的那段故事。
漢元帝在位期間,南北交兵,邊界不得安靜。漢元帝為安撫北匈奴,選昭君與單于結(jié)成姻緣,以保兩國永遠(yuǎn)和好。在一個秋高氣爽的日子里,昭君告別了故土,登程北去。一路上,馬嘶雁鳴,撕裂她的心肝;悲切之感,使她心緒難平。她在坐騎之上,撥動琴弦,奏起悲壯的離別之曲。南飛的大雁聽到這悅耳的琴聲,看到騎在馬上的這個美麗女子,忘記擺動翅膀,跌落地下。從此,昭君就得來“落雁”的代稱。
“閉月”,是貂嬋的代稱。
她是三國時漢獻(xiàn)帝的大臣司徒王允的歌妓,能歌善舞,很受王允的寵愛。當(dāng)時,董卓專權(quán),挾天子以令諸侯,大臣們敢怒而敢言。王允每天悶悶不樂,茶不飲,飯不進。貂嬋很為主人憂愁。在一個月明星稀的夜晚,她在后花園燒香跪地,為主人祈禱,“月亮啊月亮,你雖清白如洗,可哪知我們老爺心中的煩惱!蒼天啊蒼天,你雖那樣深邃,卻難容我們老爺如火如焚的心情。
我是老爺?shù)逆九笧閲鵀槊,萬死不辭。”趕巧,王允也來花園散心。頓時,他感情激動,趕忙走上前去將貂嬋扶起。王允說:“你能為我分憂,我憂在何處,你知道嗎?”“知道,大人。”“那你時哲我討國賊,殺董卓嗎?”“只要大人信得過奴婢,奴婢拐肝腦涂地!蓖踉事犃T,兩手一合,當(dāng)即給貂婢一拜。從此、便和貂嬋以父女相稱。一年多以后,王允先將其女許給董卓,后又許給呂布。董、呂二人爭風(fēng)吃醋,發(fā)生火并,董卓被殺。這就是王允巧使連環(huán)計,一女二聘殺國賊。
那么貂嬋怎么叫“閉月”呢?貂嬋在后花園拜月時,忽然輕風(fēng)吹來,一塊浮云將那皎潔的明月遮祝這時正好王允瞧見。王允為宣揚他的女兒長得如何漂亮,逢人就說,我的女兒和月亮比美,月亮比不過,趕緊躲在云彩后面,因此,貂嬋也就被人們稱為“閉月”了。
“羞花”,說的是楊貴妃。
唐朝開元年間,唐明皇驕奢淫逸,派出人馬,四處搜尋美女。當(dāng)時壽邸縣的宏農(nóng)楊元琰,有一美貌女兒叫楊王環(huán),被選進宮來。楊玉環(huán)進宮后,思念家鄉(xiāng)。一天,她到花園賞花散心,看見盛開的牡丹、月季……想自己被關(guān)在宮內(nèi),虛度青春,不勝嘆息,對著盛開的花說:“花呀,花呀!你年年歲歲還有盛開之時,我什么時候才有出頭之日?”聲淚俱下,她剛一摸花。花瓣立即收縮,綠葉卷起低下。哪想到,她摸的是含羞草。這時,被一宮娥看見。
宮娥到處說,楊玉環(huán)和花比美,花兒都含羞低下了頭。這件事傳到明皇耳朵里,便喜出望外,當(dāng)即選場玉環(huán)來見駕,楊玉環(huán)濃裝艷抹,梳洗打扮后進見,明皇一見,果然美貌無比,便將楊玉環(huán)留在身旁侍候。由于楊善于獻(xiàn)媚取寵,深得明皇歡心,不久就升為貴妃。楊貴妃得勢后,與其兄楊國忠串通一氣,玩弄權(quán)術(shù),陷害忠良。
安史之亂發(fā)生以后,明皇攜著貴妃和文武大臣西逃,安祿山率兵追趕,不僅要唐朝的江山。還要美女楊貴妃。西逃路上,大臣們質(zhì)問明皇,國破家亡,國破家記,社稷難存,你要江山還是要貴妃,貴妃不死,我們各奔西東。萬般無奈,明皇賜貴妃一死,自縊于梨園的梨花樹下。后來,大詩人白居易寫了一首《長恨歌》,記敘的就是這段歷史。
《漢宮秋月》的典故
《漢宮秋月》本是一首琵琶曲,后改編為二胡曲!稘h宮秋月》雖列十大古曲之一,但樂曲的歷史并不長。樂曲要表達(dá)的主題不是很具體。不少相關(guān)文章對此曲解題時都模糊地稱,此曲旨在表現(xiàn)古代受壓迫宮女幽怨悲愁的情緒。有的文章稱,此曲細(xì)致地刻畫了宮女面對秋夜明月,內(nèi)心無限惆悵,流露出對愛情的強烈渴望。
《漢宮秋月》很可能與《漢宮秋》有一定的關(guān)系。而《漢宮秋》是一出元末雜劇,作者是馬致遠(yuǎn)!稘h宮秋》講的是王昭君和親出塞的故事。漢初時開國元勛多為布衣出身,而后妃、宮女也多出身微賤;谶@一傳統(tǒng),漢朝的宮女與嬪妃之間并不存在不可逾越的鴻溝。因而,每一位宮女都心存夢想,即有朝一日能獲得被皇帝寵幸的機會。然而王昭君在宮中深居數(shù)年,卻連皇帝的影子都沒見過。
葛洪的《京西雜記》中介紹了一則在后世廣為流傳的故事。宮廷畫師毛延壽因向王昭君索賄不成,就在王昭君的畫像上點了一顆痣,使王昭君的相貌顯得比較普通。由于宮女太多,漢元帝只憑借畫師呈上的畫像上來選擇宮女。這樣一來,原本擁有驚人美貌的王昭君就淹沒在眾多的宮女里了。此為野史,不足為信。據(jù)《后漢書·南匈奴傳》記載:“昭君字嬙,南郡人也。初,元帝時,以良家子選入掖庭。時,呼韓邪來朝,帝敕以宮女五人以賜之。昭君入宮數(shù)歲,不得見御,積悲怨,乃請掖庭令求行。呼韓邪臨辭大會,帝召五女以示之,昭君豐容靚飾,光明漢宮,顧景斐回,竦動左右。帝見大驚,意欲留之,然難于失信,遂與匈奴!
從上面的文字中可以看出,王昭君之所以自愿遠(yuǎn)嫁匈奴,是由于“昭君入宮數(shù)歲,不得見御,積悲怨”。與其在宮中過著冷清孤寂的生活,讓青春年華年復(fù)一年的老去,不如遠(yuǎn)赴異域。所以聽說和親的機會后,王昭君果斷的毛遂自薦。然而,皇宮內(nèi)的生活雖然孤寂,倒也平靜,匈奴所居之地是草原大漠,未來如何,誰也不知。李白有詩云:“漢家秦地月,流影照明妃;一上玉關(guān)道,天涯去不歸!倍鸥︼@然很同情王昭君,他寫下了“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钡脑娋。而做為政治家的王安石卻從另一個角度看這個問題,他認(rèn)為昭君出塞不是件壞事,寫詩云,“漢恩自淺胡自深,人生樂在相知心”。王昭君出塞時,是否充滿了悲怨情緒,后人已無法得知。無論如何,這對她來說是一個并不輕松的人生選擇。雖然這是一次政治婚姻,但王昭君的想法也許并不復(fù)雜,并非抱有為“漢匈兩族世代團結(jié)友好”的目的。這種說法顯然是意識形態(tài)對歷史的強行解讀了。后來昭君在匈奴生了兩個兒子。呼韓邪單于死后,他的兒子繼位,欲娶昭君。父死后,子可娶繼母,兄死后,弟可娶其嫂,這本是胡俗,在匈奴是很自然的事情。但昭君覺得難以接受,于是上書漢成帝求歸,成帝敕令其可以不尊漢習(xí)從胡俗,昭君后來只好服從。唐代吳兢在《樂府古題要解》中卻說,昭君誓死不愿改嫁給呼韓邪單于的兒子,于是,“昭君乃吞藥而死”。難道歷史上的“昭君怨”就是源自這等訛傳?昭君的結(jié)局還算圓滿。前一段正在熱播的《漢武大帝》漢朝和親送去的宮女倩兒被匈奴燒死。雖然是虛構(gòu)的情節(jié),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宮女命運的悲慘。
宮女之怨是個傳統(tǒng)話題。漢樂府中有不少關(guān)于宮女之怨的題材,如《玉階怨》,《昭君怨》,《昭君悲》等。后來甚至形成了專門描述后宮的詩體,名為宮詞。唐朝張祜的一首五言絕句《宮詞》:“故國三千里,深宮二十年。一聲《何滿子》,雙淚落君前。”即是描述宮女的佳作,寫出宮女積郁難遣的深怨。唐朝詩人王建、五代時后蜀花蕊夫人都曾做過《宮詞》百首。宮女身居深宮,不得自由,日久自然生怨。另一方面,西漢辭賦家鄒陽在《獄中上梁王書》中曾感嘆:“女無美惡,入宮見妒!比邋蛯m女,整天想的事情是向皇帝一人爭寵,怎能不妒。然《漢宮秋月》中的幽怨并非小家碧玉式的、弱不禁風(fēng)的閨怨。漢代宮娥身材健碩,能陪皇帝騎馬、打獵,宮內(nèi)活動受到的限制也較后世皇宮為少。因而她們怨則怨矣,本身并不幽悶纖弱。
漢代宮女中也有不怨的。有一個有趣的民間傳說,講漢代有一個宮女名叫元宵,做得一手好湯圓。她每天極為想念家里的父母姊妹。她的誠心感動了皇帝,以后每年正月十五,漢武帝批準(zhǔn)家家戶戶做湯圓,點燈籠,允許娘娘宮女出宮與民同樂。那一天,元宵在自己的燈籠上寫著“元宵”兩字,帶著自己做的湯圓出宮,與家人團圓。
且把遙遠(yuǎn)年代里的幽怨拋在一邊,聽《漢宮秋月》,品十五元宵,豈非快哉?
臘八節(jié)的典故由來
今年元旦適逢臘八節(jié),臘八節(jié)是一個傳統(tǒng)節(jié)日,其來歷典故大概有四:
遠(yuǎn)古神話里的臘八典故:遠(yuǎn)古時的高陽帝是一位澤被宇內(nèi)、功德蓋世的帝王,有三個孩子,都愛喝各種豆子熬成的飯食。在他任職期間,黃河有一個水怪經(jīng)?谕曼S水,沖毀良田,危害百姓。高陽帝親自出征,黃河水怪被他打得落花流水。水怪懷恨在心,于是便在臘月初八這天潛到高陽帝家中,將他的三個孩子害死,高陽帝悲痛欲絕。人們得知此事,便在這天用各種豆子熬成粥飯,祭祀高陽帝的三個孩子,后來便成為臘八節(jié)。
佛教里的臘八典故:據(jù)說古印度凈飯王的兒子為了幫助眾生解脫痛苦折磨,便舍棄王位,出家修道。他苦行多年,始終不能得道,反而因為每日吃的東西太少而身體虛弱不堪。就在他快撐不下去時,一名牧女送給他乳糜食用。王子吃了乳糜,心中信念再起,他坐在菩提樹下入定,終于在臘月初八這天開悟得道成佛。
皇宮里的臘八典故:據(jù)說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未登基以前,曾是一個小兵。這年冬天,他所在的部隊打了敗仗,朱元璋逃了出來。又冷又餓的他支撐不住,在臘月初八這天餓倒在一家破茅草屋前。一位乞討的老婆婆將他救了起來。老婆婆家里沒有糧食,不過有些剛乞討來的飯菜,她便把飯菜擱在鍋里煮成粥喂食朱元璋。多日未進食的朱元璋,聞著這粥香甜無比,連喝了三大碗,這才顧得問老婆婆是什么飯。老婆婆沒有告訴他是乞討來的飯食,只是笑著說這是“臘八粥”。后來朱元璋做了皇上,心中一直感念老婆婆的恩德,便選在臘八這天大擺筵席,還專門把老婆婆請到皇宮里去,吩咐御膳房熬制臘八粥喝。
民間的臘八典故:據(jù)說晉代時期,有夫妻二人,養(yǎng)育了兩個孩子。他們勤勞持家,家里屯滿了糧食,還在房前屋后種上許多棗樹,幾年后,棗樹上掛滿了豐滿圓潤的甜棗,小日子過得很富足。眼看兒子一天天長大,夫妻兩個卻同時染病不起。父母死后,兄弟倆看家里糧食滿倉,于是好吃懶做,幾年光景便坐吃山空。到了臘八這天,兩個人餓得難受,便爬進糧倉掃縫隙里的米粒和棗樹下的干癟棗,摻在一起煮著吃,兄弟兩個都很后悔,發(fā)誓第二年好好過日子。第二年,兩個人開始種地經(jīng)營棗樹,到了年底,他們收了許多糧食和大棗。以后每年臘八這天,他們便將各種糧食和大棗摻在一起,熬制飯食,用來教育他們的子孫后代不要忘記這個教訓(xùn)。
◆月餅的由來
據(jù)說,月餅在唐代就曾出現(xiàn),至宋代更盛。它是中秋佳節(jié)祭拜月亮?xí)r最主要的物品,祭供后由全家分食。由于月餅象征團圓,有些地方稱為“團圓餅”。《燕京歲時記?月餅》載:“供月月餅,到處皆有,大者尺余,上繪月亮蟾兔之形。有祭畢而食者,有留至除夕而食者!碧K東坡詩云:“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鼻宄瘲罟廨o的《淞南采府》寫道:“月餅飽裝桃肉餡,雪糕甜砌蔗糖霜。”看來當(dāng)時的月餅已和現(xiàn)在的月餅頗為相近。
◆過橋米線的由來
過橋米線已有一百多年歷史,源于滇南蒙自。傳說蒙自縣城的南湖的風(fēng)景優(yōu)美,常有文墨客攻書讀詩于此。有位楊秀才,經(jīng)常去湖心亭內(nèi)攻讀,其妻每日備飯菜送往該處。秀才讀書刻苦,往往學(xué)而忘食,以至常食冷飯涼菜,身體日見不支。其妻焦慮心疼,思忖之余把家中母雞殺了,用砂鍋燉熟,給他送去。許時待她再去收碗筷時,看見送去的食物原封未動,丈夫仍如癡如呆在一旁看書。當(dāng)她拿砂鍋時卻發(fā)現(xiàn)還燙乎乎的,揭開蓋子,原來湯表面覆蓋著一層雞油?加之陶土器皿傳熱不快,把熱量封存在湯內(nèi)。以后其妻就用此法保溫,另將一些米、蔬菜、肉片放在熱雞湯中燙熟,趁熱給丈夫食用。后來不少人都仿效她的這種創(chuàng)新烹制,烹調(diào)出來的米線確實鮮美可口,由于從楊秀才家到湖心亭要經(jīng)過一座小橋,大家就把這種吃法稱之“過橋米線”。經(jīng)過歷代滇味廚師不斷改進創(chuàng)新,“過橋米線”聲譽日著,享譽海內(nèi)外,成為云南的一道著名小吃。
◆餃子的由來
餃子源于古代的角子。早在三國時期,魏張揖所著的《廣雅》一書中,就提到這種食品。據(jù)考證:它是由南北朝至唐朝時期的“偃月形餛飩”和南宋時的“燥肉雙下角子”發(fā)展而來的,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的歷史了。清朝有關(guān)史料記載說;“元旦子時,盛饌同離,如食扁食,名角子,取其更歲交子之義。”又說:“每屆初一,無論貧富貴賤,皆以白面做餃?zhǔn)持,謂之煮餑餑,舉國皆然,無不同也。富貴之家,暗以金銀小錁藏之餑餑中,以卜順利,家人食得者,則終歲大吉!边@說明新春佳節(jié)人們吃餃子,寓意吉利,以示辭舊迎新。近人徐珂編的《清稗類鈔》中說:“中有餡,或謂之粉角——而蒸食煎食皆可,以水煮之而有湯叫做水餃。”千百年來,餃子做為賀歲食品,受到人們喜愛,相沿成習(xí),流傳至今。餃子在其漫長的發(fā)展過程中,名目繁多,古時有“牢丸”“扁食”“餃餌”“粉角”等等名稱。唐代稱餃子為“湯中牢丸”;元代稱為“時羅角兒”;明末稱為“粉角”;清朝稱為“扁食”。除這些文字記載,還可以看到一千三百多年前完整的唐代餃子。它是從新疆吐魯番縣阿斯塔那的唐墓里出土的。出土?xí)r,一只餃子和四只餛飩一起被放在一個木碗中。由此可見,至少在唐代,餃子已傳入我國的邊遠(yuǎn)地區(qū)。
◆元宵的由來
元宵,南方人又叫“湯圓”、“水圓”、“湯團”等。宋人陳元靚寫的《歲時廣記》稱它為“元子”;《乾淳歲時記》稱它為“乳糖元子”;《大明一統(tǒng)賦》稱它為“糖元”;《武林舊事》稱它為“團子”。各地制作的種種元宵,雖然風(fēng)味各異,但均帶有團圓的寓意和象征,為廣大群眾所喜愛。元宵最初起源于宋朝,那時民間開始流行一種元宵節(jié)吃的新奇食品,即用各種果餌做餡,外面用糯米粉搓成球,煮熟后吃起來香甜可口,饒有風(fēng)趣。因為這種糯米球煮在鍋里又浮又沉,所以最早叫“浮元子”,后來有的地區(qū)把浮元子改稱元宵。1912年,袁世凱篡奪革命成果,他一心想當(dāng)皇帝,又怕人民反對,一天到晚提心吊膽。因為“元”和“袁”、“宵”和“消”同音,“袁消”有“袁世凱被消滅之嫌”,于是,在1913年元宵節(jié)前,袁世凱下令把元宵改為湯圓。袁世凱垮臺后,大部分地區(qū)又恢復(fù)了元宵的名稱。
◆冰淇林的由來
早在古羅馬帝國時代,有位皇帝因盛暑難熬,請仆人四處奔波,為其尋覓冰雪解暑。有位聰明的廚師從高山上取回未化的冰雪,用蜂蜜和水果汁攪拌起來,給皇帝驅(qū)熱解渴。這大概便是世界上最早的冰淇淋了。到了13世紀(jì)的時候,馬可?波羅從中國把牛奶變冰的辦法帶回意大利,于是歐洲夏季的冷飲有了突破。真正使用奶油制作冰淇淋始于15世紀(jì),距今不足500年。冰淇淋在意大利稱為“牛奶花”,在英國被稱為“凍奶油”,這說明冰淇淋的主要成分離不開牛奶。
◆面條的由來
我國的面條起源于漢代。那時面食統(tǒng)稱為餅,因面條要在“湯”中煮熟,所以又叫湯餅。早期的面條有片狀的、條狀的。片狀的是將面團托在手上,拉扯成面片下鍋而成。到了魏、晉、南北朝,面條的種類增多。著名的有《齊民要術(shù)》中收錄的“水引”、“馎饦”,“水引”是將筷子般粗的面條壓成“韭葉”形狀;“馎饦”則是極薄的“滑美殊!钡拿嫫K、唐、五代時期,面條的品種更多。有一種叫“冷淘”的過水涼面,風(fēng)味獨特,詩圣杜甫十分欣賞,稱其“經(jīng)齒冷于雪”。還有一種面條,制得有韌勁,有“濕面條可以系鞋帶”的說法,被人稱為“健康七妙”之一。宋、元時期,“掛面”出現(xiàn)了,如南宋臨安市上就有豬羊庵生面以及多種素面出售。及至明清,面條的花色更為繁多。如清代戲劇家李漁就在《閑情偶寄》中收錄了“五香面”、“八珍面”。這兩種面條分別將五種和八種動植物原料的細(xì)末摻進面中制成,堪稱面條中的上品。
◆硯的由來
中國最早的硯臺是什么時候產(chǎn)生的?它和我們現(xiàn)在使用的硯臺有何區(qū)別呢?考古學(xué)家曾在陜西省臨潼縣姜寨一處原始社會的遺址中,發(fā)現(xiàn)了一套原始人用以陶器彩繪的工具,其中有一方石硯,硯有蓋,硯面微凹,凹處并有一根石質(zhì)磨杵,硯旁留存數(shù)塊黑色顏料。很顯然,這是先民們借助磨杵研磨顏料的早期硯的形制。由于這處遺址歸屬于母系氏族時期的仰韶文化,故這方硯臺的實際壽齡已超過了五千個春秋。硯這種附帶磨杵或研石的形制從什么時候才開始發(fā)生改變,即取消磨杵或研石,而接近于現(xiàn)在的硯呢?目前所知,要直到兩漢時期。漢代由于發(fā)明了人工制墨,墨可以直接在硯上研磨,故不須再借助磨杵或研石來研天然或半天然墨了。如此看來,磨杵或研石經(jīng)過史前及夏商周共三千多年的漫長跋涉,才逐漸消隱,盡管今天已不為所用,但其為傳播文化立下的功績?nèi)圆豢蓻]。
◆毛筆的由來
最早的毛筆,大約可追溯到二千多年之前。西周以前雖然迄今尚未見有毛筆的實物,但從史前的彩陶花紋、商代的甲骨文等上可覓到些許用筆的跡象。東周的竹木簡、縑帛上已廣泛使用毛筆來書寫。湖北省隨州市擂鼓墩曾侯乙墓發(fā)現(xiàn)了春秋時期的毛筆,是目前發(fā)現(xiàn)最早的筆。其后,湖南省長沙市左家公山出土的戰(zhàn)國筆,湖北省云夢縣睡虎地、甘肅省天水市放馬灘出土的秦筆,及長沙馬王堆、湖北省江陵縣鳳凰山、甘肅省武威市、敦煌市懸泉置和馬圈灣、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古居延地區(qū)的漢筆、武威的西晉筆等都是上古時代遺存的不可多得的寶貴資料。
◆枕頭的由來
原始時代,人們用石頭或草捆等將頭部墊高去睡覺,大概是“因丘陵掘穴而處”時比較原始的枕頭。到戰(zhàn)國時,枕頭就已經(jīng)相當(dāng)講究。1957年,在河南信陽長臺關(guān)一個戰(zhàn)國楚墓里,出土了一張保存完好的漆木床,床上就有竹枕。我國前人對枕頭頗有研究。北宋著名史學(xué)家司馬光,用一個小圓木作枕頭,睡覺時,只要稍動一下,頭從枕上滑落,便立即驚醒,醒之后發(fā)奮繼續(xù)讀書,他把這個枕頭取名為“警枕”。為了強身健體,在睡眠時達(dá)到治病的目的,古人還在枕內(nèi)放藥以治病,叫做“藥枕”。李時珍《本草綱目》說:“苦蕎皮、黑豆皮、綠豆皮、決明子……作枕頭,至老明目!泵耖g有多種多樣的枕頭,大都以“清火”、“去熱”為目的。現(xiàn)代,枕頭越來越廣泛地用于醫(yī)療保健,如“磁療枕”對治療神經(jīng)衰弱、失眠、頭痛及耳鳴有一定的療效。美國和香港流行一種“頸椎枕”,睡這種枕頭能使頸、肩和顱底的肌肉完全放松,消除一天的疲勞。目前,日本還研制出一種“健身枕”,像振蕩器那樣不斷釋放能量,可促進人體血液循環(huán)、新陳代謝,又可以催眠,更好地發(fā)揮它作為睡眠工具的作用。
◆肥皂的由來
據(jù)說在五千多年前,古代埃及一個給國王做飯的廚師,不慎把一盆油打翻在炭灰里,當(dāng)他趕忙扔掉后回來洗手時,發(fā)現(xiàn)手洗得特別干凈,他覺得很驚奇抓來一些叫其他廚師試用,效果也一樣。國王知道后便叫人仿制,這就是肥皂的雛形。到了公元70年,羅馬帝國學(xué)者普林尼,第一次用羊油和草木灰制取塊狀肥皂獲得成功。后來傳到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一世下令建廠,用煮化的羊脂、燒堿等原料生產(chǎn)肥皂。直到法國化學(xué)家盧布蘭首先用電解食鹽的方法制取燒堿后,才使肥皂成本大大降低,從此,肥皂才逐漸走進人們的生活。
◆拉鏈的由來
拉鏈又稱拉鎖。它是近代方便人們生活的十大發(fā)明之一。1893年,美國芝加哥的一位叫賈德森的工程師,把一個個很小的顆粒狀元件作為連接件,分別交錯地鑲嵌在兩條布帶子的邊緣上,然后通過一個滑動件達(dá)到嚙合或分開的目的。這就是現(xiàn)在拉鏈的雛形,當(dāng)時稱為“滑動系牢物”,又名“可移動的扣子”。遺憾的是,這種“可移動的扣子”很不好用。滑動件常常咬住帶邊,安在服裝、靴子等制品上,穿著走動經(jīng)常會自動爆開,產(chǎn)品雖冠以“扣必妥”商標(biāo),使用者卻日漸減少。風(fēng)行一時的“可移動的扣子”后來被一個聰明的美國人加以修改,他將顆粒狀元件的頂端加大,并使之有一定的弧度,這樣元件就不容易自動爆開而令人笑話了。隨著科技的不斷發(fā)展及能工巧匠的獨特設(shè)計,如今的拉鏈也變得多種多樣,美觀耐用。
◆筷子的由來
中國人使用筷子,大約在三千多年以前。其實,在使用筷子之前,我們的祖先同樣也經(jīng)歷了一個用手抓飯吃的過程。但熱粥湯羹又如何抓取得了呢?于是不得不隨地折取一些草莖木棍來幫助?曜,可謂是中國的國粹。它既輕巧又靈活,在世界各國的餐具中獨樹一幟,被西方人譽為“東方的文明”。我國使用筷子的歷史可追溯到商代!妒酚?微子世家》中有“紂始有象箸”的記載,紂為商代末期君主,以此推算,我國至少有三千多年的用筷歷史了。先秦時期稱筷子為“挾”,秦漢時期叫“箸”。古人十分講究忌諱,因“箸”與“住”字諧音,“住”有停止之意,乃不吉利之語,所以就反其意而稱之為“筷”。這就是筷子名稱的由來。
◆牛仔褲的由來
如今牛仔褲已在世界各國廣為流行。然而追溯起來,牛仔褲是19世紀(jì)才出現(xiàn)的。1850年,美國西部出現(xiàn)了淘金熱。19世紀(jì)50年代末,有個普魯士裔美國人名叫利維?斯特勞斯的淘金者來到舊金山。他原先是個布商,隨身帶著幾匹可做帳篷、車篷的帆布。他看到淘金工穿著的棉布褲極易磨破,便用所帶厚實的帆布裁做低腰、直腿統(tǒng)、臀圍緊小的褲子出售,大受淘金工的歡迎,自此轉(zhuǎn)而成為牛仔們的特色服裝。利維進而把褲料改為靛藍(lán)斜紋粗布,他的生意越做越大,于1871年申請專利,正式成立“利維?斯特勞斯公司”,后發(fā)展成為國際性公司,產(chǎn)品遍及世界各地。
◆牙刷的由來
大約在1770年,威廉?阿迪斯因煽動騷亂被關(guān)押在英國監(jiān)獄里。一天早晨他洗過臉后,用一小塊布擦牙,根據(jù)傳說,這種洗牙的方法是由亞里士多德建議,并由亞歷山大大帝最先使用的。可是勤于思考的阿迪斯覺得這個方法不管用,便想出一個新主意:先在一塊骨頭上鉆了一些小孔,然后向監(jiān)獄看守要了硬豬鬃切斷綁成小簇,一頭涂上膠,嵌到骨頭上的小孔中去。這樣,人類歷史上的第一把牙刷就誕生了。
【民間歷史典故的由來】相關(guān)文章:
艾灸歷史由來及典故10-13
冬至由來的歷史典故10-03
歷史典故:為虎作倀的由來10-03
冬至由來歷史的典故10-03
和氏璧名稱的由來歷史典故10-19
「歷史典故」清明節(jié)的由來03-27
歷史典故壓歲錢的由來10-03
常見習(xí)俗歷史典故的由來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