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有關《梅花三弄》的歷史典故
成語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結構形式和固定的說法,成語有很大一部分是從古代相承沿用下來的,它代表了一個故事或者典故。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有關《梅花三弄》的歷史典故,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梅花三弄》的歷史典故 1
梅花,志高潔,冰肌玉骨,凌寒留香,歷來是文人墨客詠嘆的對象!睹坊ㄈ返摹叭笔侵竿欢吻{(diào)反復演奏三次,曲中喻意梅花高潔安詳?shù)撵o態(tài)、急促的曲調(diào)則是表現(xiàn)梅花不畏嚴寒、迎風搖曳的動態(tài),這種反復的處理旨在表現(xiàn)梅花在寒風中凌霜傲雪次第綻放的英姿、不曲不屈的個性和節(jié)節(jié)向上的氣概。樂曲通過贊頌梅花的高貴品質來烘托文人那種超凡脫俗孤芳自賞的思想感情境界。至今已成為古琴的`保留曲目。
《梅花三弄》的歷史典故是東晉大將桓伊為狂士王徽之演奏梅花《三調(diào)》的故事!稌x書·列傳五十一》和《世說新語·任誕第二十三》里都曾記載了這段典故。
王徽之應召赴東晉的都城建康,所乘的船停泊在青溪碼頭。恰巧桓伊在岸上過,桓伊與王徽之原本并不相識。這時船上一位客人道,“這是桓野王(桓伊字野王)。”王徽之便命人對桓伊說:“聞君善吹笛,試為我一奏。”桓伊此時已是高官貴胄,但他也久聞王徽之的大名,便下車上船。桓伊坐在胡床上,出笛吹三弄梅花之調(diào),高妙絕倫。吹奏完畢,桓伊立即上車走了。賓主雙方?jīng)]有交談一句話。晉人之曠達不拘禮節(jié)、磊落不著形跡,由此事可見一斑。
根據(jù)《晉書》的介紹,桓伊是武將,被封為右軍將軍,都督豫州諸軍事。也許是音樂陶冶了他的心性,桓伊為人謙虛樸素,個性不張揚,曾立大功而從未招忌。正是由于這樣的性格,他才能靜的下心來精研音樂。《晉書》稱贊了他這方面的突出才能,“善音樂,盡一時之妙,為江左第一。有邕柯亭笛,常自吹之!
東晉太元八年(公元383年)后秦苻堅摔大軍進攻東晉,時任中郎將的桓伊與冠軍將軍謝玄,輔國將軍謝琰共破苻堅于淝水(即歷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戰(zhàn)“)。而丞相謝安也因立下存晉之功而進官至太保。后來晉孝武帝之弟司馬道子與謝安發(fā)生權爭,屢進讒言,對謝安極盡謗誹。晉孝武帝對謝安有了猜疑之心,漸漸開始冷落謝安;敢翞榇撕苁遣黄。在一次宴會上,桓伊為晉孝武帝演奏一曲悲歌《怨詩》,詩中唱道:“為君既不易,為臣良獨難。忠信事不顯,乃有見疑患。周旦佐文武,《金縢》功不刊。推心輔王政,二叔反流言!逼洹奥暪(jié)慷慨,俯仰可觀”。使晉孝武帝甚有愧色。謝安也為之動容。
梅花三弄典故里的另一位主角王徽之,是大書法家王羲之的兒子,曾任黃門侍郎。王徽之行為怪誕,故作超脫,有才而放蕩不羈,做官而不管事。
王徽之曾任車騎將軍桓沖手下的騎兵參軍一職。一次桓沖問他:“你在哪個官署辦公?”他回答說:“不知是什么官署,只是時常見到牽馬進來,好像是馬曹!被笡_又問:“官府里有多少馬?”他回答說:“不問馬,怎么知道馬的數(shù)目?”桓沖又問:“近來馬死了多少?”他回答說:“未知生,焉知死?”
王徽之的答復幽默詼諧,但都有來處。西漢時丞相府曾設馬曹,但東晉時軍中并沒有馬曹一職,王徽之為顯示自己率性超脫,不理俗務,故意說成馬曹。后來,宋代陸游曾有“文辭博士書驢券,職事參軍判馬曹”的詩句,說的就是王徽之這一段典故。上述對話中“不問馬”,來自《論語·鄉(xiāng)黨》,原是說孔子的馬廄失火,孔子“不問馬”,只問傷了人沒有!安恢,焉知死?”一句,則來自《論語·先進》,原文為“季路問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敢問死。曰:‘未知生,焉知死!蓖趸罩鸱撬鶈,令人捧腹,但句句有來歷。其應變之妙,學問之深,令人佩服。
桓伊既敦和又風雅,而王徽之狂狷且博聞,二人相會雖不交一語,卻是難得的機緣。正是由于桓伊和王徽之的不期相遇,才導致了千古佳作《梅花三弄》的誕生。
《梅花三弄》的歷史典故 2
東晉時,有兩位關鍵人物與《梅花三弄》的誕生緊密相連,一位是 “江左第一” 的笛藝高手桓伊,另一位是大書法家王羲之的兒子王徽之。桓伊不僅是戰(zhàn)功赫赫的武將,在淝水之戰(zhàn)中與謝玄、謝琰共同破苻堅,立下汗馬功勞,還極為精通音樂。王徽之則是行為怪誕、放蕩不羈,頗具才學卻不理俗務的風流名士。
有一次,王徽之應召前往東晉都城建康,所乘之船?吭谇嘞a頭。恰巧桓伊從岸上經(jīng)過,王徽之并不認識他,此時船上一位客人告知他此人正是桓伊。王徽之早就聽聞桓伊善吹笛,便命人對桓伊說:“聞君善吹笛,試為我一奏! 桓伊身為高官貴胄,卻也久聞王徽之大名,于是欣然下車上船。他坐在胡床上,取出蔡邕柯亭笛,吹奏了梅花《三調(diào)》,笛聲高妙絕倫,悠揚的旋律仿佛將梅花的高潔之姿展現(xiàn)眼前。吹奏完畢,桓伊立即上車離開,賓主雙方竟沒有交談一句話。
這看似不合常理的舉動,在當時卻體現(xiàn)了晉人曠達不拘禮節(jié)、磊落不著形跡的特點。也許正是因為二人都有著超脫的`精神境界和對藝術的共同追求,才無需言語交流,僅憑音樂便能達成心靈的共鳴;敢恋牡崖,借梅花表達了堅韌、高潔的品質,而王徽之能欣賞到如此美妙的音樂,也算是知音相逢。
后來,唐人顏師古將桓伊的這首笛曲改編為琴曲,也就是流傳至今的《梅花三弄》。梅花在寒冬中綻放,不畏嚴寒,象征著堅韌不拔、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梅花三弄》以音樂的形式,將梅花的這種精神特質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也讓后人在欣賞樂曲的同時,感受到了東晉名士的風雅以及梅花所蘊含的深刻文化內(nèi)涵。
【《梅花三弄》的歷史典故】相關文章:
歷史典故精選07-11
誠信的歷史典故09-15
白虹貫日的歷史典故03-24
春聯(lián)的歷史典故01-31
顏回的歷史典故08-14
請君入甕的歷史典故03-19
秦王的歷史典故03-08
防微杜漸的歷史典故02-22
韓信之死歷史典故12-12
關于春蚓秋蛇的歷史典故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