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張曉風(fēng)散文集讀后感
在學(xué)習(xí)、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一定看過散文吧?散文的特點是通過對現(xiàn)實生活中某些片段或事件的描述,表達作者的觀點、感情。那么問題來了,怎樣才能完成一篇優(yōu)秀的散文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張曉風(fēng)散文集讀后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張曉風(fēng)散文集讀后感1
打開這本書,翻動著紙頁,字里行間透露著深沉的韻味,一幅幅美麗的景象展現(xiàn)在我的面前,這一本書中,仿佛每一個字都有它獨特的感情和意義。這本書便是《張曉風(fēng)散文》。她的文章總能讓我悲喜交加,讓平凡的事物都有了生命,各具自己的一番特色。
“落了許久的雨,天忽然晴了。心理上就覺得似乎撿回了一批失落的財寶,天的藍寶石和山的綠翡翠在一夜之間又重現(xiàn)在晨窗中了。陽光傾注在山谷中,如同一盅稀薄的葡萄汁!边@選自書中的其中一篇:《畫晴》。晴天可以畫出來嗎?當然可以了。就如這段,這是環(huán)境描寫,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生動形象的寫出了天空藍得像寶石,山綠得像翡翠。灑在山谷上的陽光無比溫柔,就如一盅稀薄的葡萄汁。立即,一種歡快,輕松,愉悅的心情油然而生。此時的心情不也如那陽光一般明媚、晴朗起來了,那“畫晴”也畫到了心中,原來晴天不僅是晴朗的天氣,它還是一幅幅美麗的畫卷,也是一個個奇妙的'文字?梢陨鷦拥禺嬙谛闹校部梢詼厝岬貙懺谛睦。此時,我就像與張曉風(fēng)心連心,因為我讀懂了她的內(nèi)心。當進入她的寫作世界時,便沒有了自己的情感,一會兒為那無私奉獻、生命力脆弱的曇花默然流淚,一會兒又為那浪漫、可愛、美麗的桃花飛舞的景象贊不絕口。就是這種悲喜結(jié)合,咖啡與方糖融合的感受,讓我讀懂了張曉風(fēng)的散文。這種感覺是美妙的,因為它讓我走進了另一個書的世界。
一會兒憂傷,一會兒歡喜,這就是這本書帶給我的感覺。當我讀它的時候就像書中所說的那樣:“有一種陶然的幸福!焙仙蠒,望著遠處,我忽然對這些平凡的事物有了全新的認識……
張曉風(fēng)散文集讀后感2
這個周末,我在家中閱讀《張曉風(fēng)散文集》,其中,我讀到了一篇使我心靈感到震撼的文章——《包子》。
這篇文章主要講了:張曉風(fēng)的一個親戚死了,想起以前她和她丈夫到老婦人家做客,到了中午,老婦人留人吃飯,但無奈家徒四壁,就熱情的提出吃包子,但老婦人的兒子的一聲惡吼“哼!包子!臺灣來的人會吃你的包子?!”使老婦人很不安的讓我們走了……現(xiàn)在老婦人已走了,怎么樣挽回都是無用功了,有些事沒有第二次的……
看到這兒,我的心被深深地打動了,為什么會是這樣?老婦人畢竟也是好意啊!臺灣來的人又怎么了?是神嗎?是神也可以吃包子啊!那包子又怎么了?!包子做出來也不是給人吃的嗎?好,包子做工是粗糙,可包子里也包括了老婦人深深地情誼啊!老婦人的兒子做生意,時賺時賠,但也不夠他一個人用,把生他養(yǎng)他的母親扔在那兒,任其自生自滅……,留老婦人一人在暴風(fēng)雷電中面對孤燈,一人在寧靜的夏夜受蚊蟲的騷擾,一個人在黑如地窖的破屋中茍且生存,一人在寒冷的冬夜與一只小炭籃相依為命,看著鄰居家晚輩大包小包的'回家過年,而自己只能在黑暗中與淚水為伴,思念著遠方的親人,思念著遠方不靠譜、無情無義的兒子吧……
人的生命賤如螻蟻,經(jīng)不起天災(zāi)人禍的考驗,還自以為強大,就像文中的兒子無情無義,那一聲惡吼“哼!包子!臺灣來的人會吃你的包子?!”也許是無意的吧,但他的惡吼打碎了老婦人的熱情,打碎了老婦人那可憐的自尊,打碎了老婦人隊對他兒子的最后一絲希望。
而現(xiàn)在的社會中,那些空穴老人也不是如此嗎?因年老了、生病了、兒女們就對他不管不顧,自生自滅,看著別人家大團圓,自己家的孤燈與破屋,有什么呢?只不過是臉上的兩行濁淚罷了。談及兒女,別人眉飛色舞,他們只能輕笑“呵呵,女兒/兒子大了,翅膀硬了呢”,可烏鴉還會反哺,我們這些高等生物怎么就變成啃老了呢?我們不是有頭腦的高等生物嗎?
指針滴答,我依然還在靜靜的沉思著……
張曉風(fēng)散文集讀后感3
如果不是學(xué)校的推薦,還真難遇上張曉風(fēng)這樣的奇女子,讀到她這樣有才情的文章。這一回,我真算得上是孤陋寡聞了。作為臺灣女作家,張曉風(fēng)的名聲絕不局限于島內(nèi)。張曉風(fēng)的散文,實在值得我細細品味。
這本集子令我心有觸動的,如《平視,也有美景》、《生命,以什么單位計量》、《許士林的對白》等篇章,令我心生悵惘的,卻是那篇:《不識》。
文中寫道:兩個人坐著談話,其中一個是高僧,另一個是皇帝,皇帝說,你認得我是誰嗎?……
不,不識。在高僧看來,人與人其實都是不識的。誰又曾真正認識過一個人呢?
張曉風(fēng)繼而想到,就連我們自己,也未必識得自己吧!
幾年前,一位長著曾對我說:“夫與妻之間,朝夕相處,日夜相伴。在離婚那一天,才發(fā)現(xiàn),許久以來,他們并不認識對方,所謂的結(jié)婚、生子,原來也是一場錯誤!
一個人,走在人生的路上,經(jīng)歷曲折、起伏、歡笑和淚水。多少年后驀然回首,那個不諳世事鑄下錯事的少年是我嗎,那個在池塘邊凝視水面的孩子是我嗎,那個追逐媽媽直到將鞋子跑掉的人是我嗎?
是你,不是你;你知道,你不知道。
人生的.河流,就這樣流淌,順勢而下,激起水花時,被石塊絆住腳步的我們會思考:我認識我嗎?將這樣的困惑拿來糾纏自己,真是幸也不幸。
張曉風(fēng)這樣思考:從宗教意義言,肉體只是暫時居住的房子,屋主終有搬遷之日;刈逵羞@樣的生死觀:生是死的起點,死是生的結(jié)果。
而蘇軾說,人生如夢。
討論“識”與“不識”,想想“死生一矣”,的確有些宗教哲學(xué)的意味。
閱讀使人思考,思考促人參悟。如果悟不透,那也是參悟的前兆,抱著這樣的信念,自然更有興致將這本書讀下去。
張曉風(fēng)散文集讀后感4
“生活雜俎,萬物伙伴,曉風(fēng)過處,有些人,初綻。”凡塵中我們或多或少都感受過溫柔的風(fēng),而后又汲汲于時間的車輪前進時揚起的塵土,張曉風(fēng)老師化身為了那陣“曉風(fēng)”,使許多人“初綻”。
接觸《曉風(fēng)過處》這本書,是源于課堂中學(xué)到的《衣履篇》,讀完之后覺得神氣清爽,便去買了一本。張曉風(fēng)這支“最溫柔的筆”,或?qū)懮磉叺娜、事、物,或(qū)懽匀换ú、景物觀賞、游覽記,或?qū)懽x書感想,表達的是對于母愛親情的贊頌,對于生命的禮贊和現(xiàn)實人生的關(guān)懷。這本書帶給我最深刻的印象,就是“以小見大”。
張曉風(fēng)老師知道自己生活在凡塵世界,她也知道自己應(yīng)該接受現(xiàn)實世界,但她自己卻沒有被染上世俗的氣味。她認為世俗與“土氣”是不一樣的。生活可以“土氣”,可以用筆寫下雞毛蒜皮的小事,可以寫由電視劇引發(fā)的思考,但絕不能夠落入俗塵。
有一個故事,徹底撥動了我心底的一根弦。它,就是《我交給你們一個孩子》。
這是詩詩上小學(xué)的第二天,張老師作為一個偉大的母親,內(nèi)心很想再陪他一次,但她卻狠下心來,看詩詩單獨去了,她說,“母子一場,只能看著一把借來的琴,能彈多久,便彈多久,但借來的歲月畢竟是有其歸還期限的'”。
這時,我已經(jīng)從她落下的眼淚中,體會到了一個母親的擔(dān)憂、緊張和不舍。我知道,這時,無論張老師是什么心情,出發(fā)點都是唯一的,那就是對兒子放手的愛。
讀完這本書,我的腦海,停留在封底的那句“鳥翼點給兩岸同樣的白”。是的,鳥翼也給我們每個人點有同樣的白,這樣美妙而充滿哲理的話語,在《張曉風(fēng)散文集》中,俯身可拾。所以有人稱其文“筆如太陽之熱,霜雪之貞,篇篇有寒梅之香,字字若瓔珞敲冰。”讀她的文章一遍又一遍,心里想,這個人,這個人,怎么可以這樣寫,怎么可以寫得這樣好。我是多么喜歡曉風(fēng)老師的文字啊!
思想至深。新穎獨到。
我承認,俗世中的我一定達不到這種境界。但我愿把這本書一直擱在我的案頭,視為知己。
張曉風(fēng)散文集讀后感5
“為什么不讓我今生今世看見一次哈雷!”也許是因為陰雨擋住了日食時,我也發(fā)出過類似的感慨,這句話激發(fā)了我心中的共鳴,就好像第一次遇見朋友時,找到共同語言的激動。我一下子喜歡上了這篇文章。
“男孩一手拿著電筒,一手拿著星象圖,頸子上掛著望遠鏡!辈恢獮楹,我從這句話中看到了自已的影子。我何嘗不像張曉風(fēng)女士筆下的男孩一樣癡癡地站在窗前,努力地辨認著哪是天狼星,哪是獵戶坐……可我從沒有像她那樣用心考慮過星空背后藏著什么。
也許我知道“藍光的星星是年輕的星,紅光的星就老了”,可我從沒想到大自然是如此公平,星星與人同樣有生老病死。
也許我知道“光等愈少星愈亮,以至于少成了負數(shù)”,可我從沒體會到其中蘊含的“看重自己,就會心胸狹窄;看輕自己,就會放出光明”的道理。曉風(fēng)感嘆著,等待著的,是七十六年一次的哈雷慧星的回歸,“整個天空竟變得介乎可信賴與不可信賴”。而我,在日日夜夜期待著五百年一遇的日全食時,不也提心吊膽以至于不敢看天氣預(yù)報嗎?
哈雷不現(xiàn),曉風(fēng)只看到了云,她卻豁達地勸自己好好看一朵云。我為什么沒有想到呢?日全食沒看到,我不是領(lǐng)略到了“白晝里的黑夜”的神奇嗎?我不是也感受到了雨中登山的樂趣嗎?我不是也結(jié)識了和我一樣執(zhí)著追日的人嗎?
宇宙是一場神話,但神話不屬于這個時代。上一次日全食的時候,不知此地的古人是否驚惶失措?是否有人站出來宣布:“今天將發(fā)生一次天狗食日”?而下一次無錫能看見日全食的時候,我早已化作了塵土,我也會像哈雷先生那樣說:“日全食,等你來的'時候一定要叫我哦!”
我沒有看到日全食,但日全食沒有失約,所以我不應(yīng)抱怨。相反,我應(yīng)該感謝,感謝日日東升的太陽,月月重圓的月亮,夜夜磅礴的星空。蒼茫宇宙孕育出我們,不正是想教育我們要擁有包容萬物的心胸嗎?
現(xiàn)在,當我抬頭觀看那耀眼的群星時,我會用心去看,看透那每顆星背后隱藏著的人生真諦。
張曉風(fēng)散文集讀后感6
張曉風(fēng)筆下的那株雨荷,至今仍令我覺得驚艷無比!翱茨侵晟徎,在雨中怎樣地唯我而又忘我,當沒有陽光的時候,它自己便是陽光,當沒有歡呼的時候,它自己便是歡樂!”鄉(xiāng)間不惹眼的路邊,這漫天大雨中的紅蓮,令作者不欲撈月也幾欲失足!它在雨中傲立,如紅梅傲雪,有鷹擊長空的氣勢。這株雨荷,忘我而獨立,柔韌而清朗。
這株紅蓮如此忘我的盛開,與漫天的雨構(gòu)成了一幅和諧的令人如癡如醉的畫卷。與環(huán)境融為一體,才有了真正的風(fēng)景。人生亦如此,唯有與逆境融合,才可能真正升華自己。生活或許如一把沉鈍冷硬、銹跡斑斑的古劍,與其被動被之塑造,不如主動出手握住那堅實古樸的劍柄,與之共舞。這不僅是種積極樂觀的心態(tài),更是種自信者的姿態(tài)。在要付出巨大努力和經(jīng)受眾多無奈的塵世中生活,守住這種心態(tài)、學(xué)習(xí)這種姿態(tài)委實不易,這是一顆堅韌的心才能支撐起的恬淡風(fēng)景。
更令我感動的是這株雨荷的忘我。它自顧綻放,傾吐芬芳,亭亭玉立,竟有了鄭燮筆下竹的幾分氣節(jié)了!“任爾東西南北風(fēng)!”花如此,人亦然。忘我是種境界,它更是另一種與客觀事物融為一體的和諧。一切藝術(shù)、事業(yè)成功的奧秘,在于人可以同樣忘記時間空間與整個世界。茨威格眼中沉溺于雕塑的羅丹,朋友眼中癡迷于創(chuàng)作的福樓拜,眾人眼中專注于實驗的巴斯德……他們的成功離不開努力,更離不開努力中的忘我。
生活,以一株雨荷的姿態(tài)。這株荷花,經(jīng)歷幾載春秋幾番風(fēng)雨才拼勁全力開出這樣一朵亭亭玉立的.花!縱使自然給了你諸多磨難,你也要笑著睥睨它!且看那張幼儀,她無疑是女子中一朵絢爛的荷花。作為徐志摩的第一任妻子,遭到丈夫的背棄,卻憑著一股執(zhí)拗的力量從人生沉重創(chuàng)痛中華麗轉(zhuǎn)身,最終成就了自己的商業(yè)輝煌。正是有這扎入生命的雨荷精神,她的生命才能重新綻放。學(xué)會以一株雨荷的姿態(tài)生活,迎接苦難與之融為一體,忘我地綻放自己的生命。
倘有荷在心,則長長的雨季何患!
張曉風(fēng)散文集讀后感7
作為一個散文家,張曉風(fēng)的作品與其他人的作品有著與眾不同的味道。她把自己的感情全部傾入在每一篇文章里?此淖髌犯袷侨チ私庖粋人的心靈和她的喜怒哀樂。
在她的散文《第一幅畫》中,她對自己的家鄉(xiāng)進行了描寫。從寫作題材而言,這篇文章沒有什么不同,可是當她運筆時卻超越了普通人的情感,將這個南部的小城描繪的有聲有色。之后,她逐漸深入主題寫道盡管兒時家境貧寒,她依然苦中作樂,將上鋪空間取名為“桃源居”,并在墻上掛上畫。通過這篇文章,我深刻體會到不管你所處的環(huán)境多么的惡劣,內(nèi)心都應(yīng)充滿陽光,因為精神食糧是不可缺少的。
其中,我最喜歡的《母親的羽衣》開頭描寫了女兒入睡前,摟著母親的脖子問:“媽媽你是不是仙女變的?”長場面十分溫馨感人,接下來甜蜜中有了傷感。最后就變成了滄桑!笆篱g每一個女子,究竟如何藏羽衣,從仙女隱忍為平凡的母親?”張曉風(fēng)將這種復(fù)雜的情感描寫的活靈活現(xiàn),仿佛知曉世間所有的秘密。
張曉風(fēng)聽著她的名字總讓我覺得她是一個碧玉的弱女子,但是讀了她的文章卻發(fā)現(xiàn)不是這樣的`。比如在《釀酒的理由》中“以一生的時間去醞釀自己的濃度,所等待的只是那一剎那的傾注!弊掷镄虚g留露出一種江湖俠客的氣度。這一篇也告訴我們一個深刻的道理:生命它每一秒的味道都是不同的。要向生命變得精彩無比,我們只有靠自己,遇到困難時是灰色的,但當你打敗困難時,就會變得五彩繽紛了。
張曉風(fēng)獨到的眼光令人欽佩,令人信服。但更重要的是我們可以從中領(lǐng)悟到很多的人生哲理。
【張曉風(fēng)散文集讀后感】相關(guān)文章:
張曉風(fēng)《瑕》閱讀答案01-15
張曉風(fēng)散文讀后感11-05
《張曉風(fēng)散文》讀后感03-17
張曉風(fēng)散文讀后感02-04
敬畏生命張曉風(fēng)閱讀答案01-19
張曉風(fēng)作品經(jīng)典愛情語錄集錦02-24
行道樹原文張曉風(fēng)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