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夕拾的讀后感【大全15篇】
讀完一本名著以后,你有什么領悟呢?寫一份讀后感,記錄收獲與付出吧。到底應如何寫讀后感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朝花夕拾的讀后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朝花夕拾的讀后感1
《朝花夕拾》原名《舊事重提》。是一篇回憶性散文,它的含義是:早上的花傍晚拾起來。朝花夕拾共有十篇,前兩篇是魯迅在北京工作的時侯寫的,中間三篇是魯迅在顛沛流離時寫的,最后五篇是他在廈門大學寫的。在這本書中,魯迅寫了自己從童年到少年再到青年的故事。在書中,有十分封建的`長媽媽,嚴厲的父親以及滿腦子都是錢的庸醫(yī)等一系列人物。在這本書中,魯迅不僅表達了自己對教育的看法,還諷刺了社會上那些“真人君子”們。
朝花夕拾的讀后感2
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童年,每個人的童年生活中發(fā)生的事情都有苦有甜,有哭有笑,童年在我們的心中都留下了美妙的回憶。魯迅的“朝花夕拾”里就寫出了他童年和青年的會議。我印象最深的是這段:
……夢里也記得元旦,其次天醒的很早,一醒,就要坐起來,她卻立即伸出臂膊,一把將我按住,我驚異地看著她時,只見她惶急地看著我。
她又有所要求似的,搖著我的肩,我忽而記得---
“阿媽,恭喜……”
她教給我的道理有許多,例如說人死了,不說死掉,必需說“老掉了”,死了人,生了小孩的'屋里不該進去;飯粒落在地上必需撿起來,最好吃下去……
此外,現在大抵忘卻了,只有元旦的古儀式記得最清晰?傊,都是些繁瑣之事,至今想起來還覺得是件特別麻煩的事情。
其實我覺得他們那些法規(guī)就似乎現在我們的習俗一樣吧!像---春節(jié)放炮、貼對聯等。
這本書寫得很樸實,我們也可以在書中感受到童年是過得不太好的,但這也時時刻刻布滿著美妙的回憶。
魯迅的童年和青年是酸酸甜甜的,當然,我們的童年也像魯迅一樣,有著酸甜苦辣。黃金時代的童年是一去不復返的,留給我們的是細細的回味。
我們回味著美妙的童年,現在處于美妙的青春。
朝花夕拾的讀后感3
暑假中讀了魯迅先生的《朝花夕拾》,其中有十篇散文,十分的優(yōu)美。在這組文章里,作者追懷青年時代的往事,既描寫了他對童年生活的回憶和對師友的懷念,又真實地書寫了戊戌變法和辛亥革命前后作者從農村到城鎮(zhèn)、從家庭到社會、從國內到。
手捧魯迅先生的'《朝花夕拾》,品味著從字里行間透露出年少輕狂時的童真,神思似乎也飄向了那份曾經屬于小編們的逍遙日子。 《朝花夕拾》,正同于它另類的名字一樣,這本膾炙人口的巨作,是魯迅先生在風燭殘年的歲月里寫下的。老了,累了,回味起童。
進了初中,發(fā)現每本語文書上都有魯迅的文章,幾乎每一篇文章都選自一個好聽的名字《朝花夕拾》。一遇到魯迅的文章,老師都會細細地講,課文下邊的注釋也總是密密麻麻。朝花夕拾》原本叫做“舊事重提”,收錄了魯迅先生記述他童年和青年生活片。
朝花夕拾的讀后感4
我讀了魯迅的《朝花夕拾》,體會了書中對封建思想的批判,令我有感而發(fā)。
魯迅舉了許多例子,比如長媽媽的名字不是因為姓長,也不是因為外表很高,僅僅因為上一個女工身材真的很高大,后來女工回去了,長媽媽才來頂那個缺,然而大家叫習慣了,于是她從此成為長媽媽的。魯迅曾說,舊社會的婦女數千年來沒有真的做人的地位,她們“連羊都不如”,連姓名都被人遺忘的長媽媽,不正是千千萬萬舊中國農村婦女的`典型代表嗎?
魯迅在文中更是旁敲側擊阻止女性穿旗袍的人,女子之前整只準露臉和手,作文其他一律不準露,所以很多“文人墨客”認為這行為是不守婦道,真是令人嗤之以鼻。
魯迅也批判了一些古怪的規(guī)矩:比如大年初一第一句話一定要說“恭喜恭喜”;人死了不能說“死掉”,必須說“老掉”;生了孩子的屋子里不應該走進去;翻落在地上米飯必須撿起來,最好吃下去;曬褲子用的竹竿底下萬不可鉆過去的……總之,這些古怪的規(guī)矩繁瑣得很。倘使這些規(guī)矩真有用,那又何來這么多痛苦和疾病呢?與其相信這些,不如踏踏實實自己制造福氣。
魯迅還用長毛的故事控訴了封建思想,人們相信城外有兵攻的時候,長毛就叫他們脫下褲子,一排一排的站在城墻上,外面的大炮就放不出來,再要放就會炸了?窗∵@個想法多么愚不可及,讓人感到十分可笑,可這也恰恰表示那時的中國是多么落后,這種無稽之談也信以為真。舊時的思想,在魯迅筆下恰成為反諷的文字,《朝花夕拾》將封建思想對人民的毒害反映得淋漓盡致。
朝花夕拾的讀后感5
《朝花夕拾》魯迅先生的經典著作,我讀了這一本書,講了魯迅將自我小時候的故事寫成了這一本書。這本書就將是他的回憶錄,紀錄了他那五彩繽紛的童年生活。
在百草園能夠看見幼小的魯迅在哪里玩耍,在那捕鳥。在私塾里,那些調皮的身影,都很孩子氣。當魯迅老了的時候回想著小時候,會別有一番回憶,他寫的`這么有感情肯定是他小時候經歷過,要不然不會寫的這么出神入化。我認為魯迅會想起原先那些完美的的回憶,我們雖然不在同一個年代,但我們的歡樂卻一樣,看見在院子里玩的那些小朋友,拿著一個放大鏡在那觀察小昆蟲,我便會想到魯迅,想到他的小時候,想到他那時不也和這個小朋友一樣么?稚氣未脫。是那么的可愛。是那么的討人喜歡。
朝花夕拾的讀后感6
《朝花夕拾》是魯迅先生對童年和青年生活的一種回憶,也是魯迅先生唯一的一部散文集。很早以前我就讀過里面的《藤野先生》一文,對他描寫的那個又黑又瘦,教學嚴謹的老師印象深刻。
在初二讀書的時候,就曾學過魯迅先生的文章,這篇文章里“大概是物以稀為貴罷。北京的白菜運往浙江,便用紅頭繩系住菜根,倒掛在水果店頭,尊為“膠菜”;福建野生著的蘆薈,一到北京就請進溫室,且美其名曰“龍舌蘭”。我到仙臺也頗受了這樣的優(yōu)待,不但不收學費,幾個職員還為我的食宿操心”,對這一段我印象深刻,當時語文老師是要求我們背誦,到現在還能背出來,當時學這篇文章的時候應該是節(jié)選的。
從這篇文章里學習魯迅先生的寫作方法,他先以北京的白菜運往浙江,尊為“膠菜”;福建的野生蘆薈運往北京,美其名曰為“龍舌蘭”作鋪墊,再寫他在仙臺所受到的優(yōu)待,就水到渠成,從中也可以看出魯迅先生的謙遜情懷。
這一篇是敘事散文,從文中充分表現出魯迅先生的愛國精神,因為無法茍同于當時中國人的態(tài)度,為了喚醒、拯救當時已經麻木的中國人,他也在此時改變了學醫(yī)救國的初衷,雖然從此與藤野先生分別,但藤野先生嚴肅認真的教學態(tài)度和真摯無私的愛給了魯迅先生極大的鼓舞!懊慨斠归g疲倦,正想偷懶時,仰面在燈光中瞥見他黑瘦的面貌……便使我忽又良心發(fā)現,而且增加了勇氣,于是點上一支煙,又繼續(xù)寫此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惡痛疾的文字!
魯迅先生是一位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也是中國現代文學史的奠基人。從他的文章中不但可以學到高超的文學寫作技巧,還可以從中學習,他的高風亮節(jié)情操和那無畏的革命精神。
暑假中讀了魯迅先生的《朝花夕拾》,其中有十篇散文,十分的優(yōu)美。在這組文章里,作者追懷青年時代的往事,既描寫了他對童年生活的回憶和對師友的.懷念,又真實地書寫了戊戌變法和辛亥革命前后作者從農村到城鎮(zhèn)、從家庭到社會、從國內到國外所經歷的種種生活。其中寫了許多關于少年兒童的事,使我在讀文章時,仿佛也在品味著自己的生活。,
其中有一篇《藤野先生》讓我讀來十分地感動,讓我懂得了知識是沒有國界的。藤野先生是作者在日本學醫(yī)學時的老師,對作者非常關心。藤野先生在生活上不大講究,但為人卻誠懇、公正,對學生誨人不倦,對研究一絲不茍。他一一糾正作者筆記上的錯誤,“不但增加了許多脫漏的地方,連文法的錯誤,也都一一訂正。這樣一直繼續(xù)到他教完了他所擔任的功課”;在知道中國人很敬重鬼時,還擔心作者不肯解剖尸體。藤野先生真摯的愛給了在異國的魯迅極大的鼓舞,是十分無私和偉大的。
讀了這篇文章,讓我聯想到:我們如今作為一名學生,我們肩負的最大使命不正是利用這大好時光好好的學習嗎?就像作者說得那樣:“每當夜間疲倦,正想偷懶時,仰面在燈光中瞥見他黑瘦的面貌……便使我忽有良心發(fā)現,而且增加勇氣了,再繼續(xù)寫一些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惡痛疾的文字!
朝花夕拾的讀后感7
《朝花夕拾》這本書通過回憶從少年到青年的成長過程中的經歷,抒發(fā)了對童年往事,逝去的回憶和普經的故人老友們的懷念之情。
其中,我讀后最有感觸的是《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這篇散文,文章分為兩部分,一部分介紹了兒時在百草園的.自由散漫快樂的生活,另一部分介紹了在三味書屋枯燥乏味的讀書生活,表達了提倡兒童回歸自然,放飛天性以及對孩子天真、爛漫、快樂的贊美與向往。這篇文章一反魯迅之前的沉重的筆風,字句中流露出對兒時快樂、無拘無束的生活的懷念,讓讀者也不禁回想起小時候天真爛漫,充滿童真童趣的美好時光,想必魯迅先生在寫這篇文章時也十分喜悅吧。
《朝花夕拾》這本書不僅是干凈而純粹的童年的回憶,也反映了當時的社會面貌,更是對當時封建腐敗社會的批判。
朝花夕拾的讀后感8
前幾天,我拜讀了魯迅先生的散文集——《朝花夕拾》,里面講述了魯迅先生從兒童到青年,后來棄醫(yī)從文的過程,里面魯迅遇到了許許多多的人和事,包括:長媽媽、山海經、“父親”的死、美女蛇的故事、藤野先生……其中最讓我震撼的一篇文章便是《藤野先生》了。
魯迅先生曾在礦廠旁的'礦路學堂里讀過書,后來因為開礦無利,學堂也和礦場一齊關了。后來,魯迅和一些同學試著下了幾回礦洞,也沒收獲,便只有一條路——到外國去。后來,他們便去了日本。在日本,魯迅遇到了一位可敬的老師,名字叫做藤野嚴九郎,他熱心地幫助魯迅,改講義,這使得魯迅先生非常感激。但是魯迅先生和另外一些學生看一部片子,里面是一些給俄國當偵探,被日軍捕獲,被槍斃,在槍斃時,坐在魯迅身邊的學生喊了一聲:“萬歲!”魯迅覺得這一聲“萬歲很”刺耳,于是,他便去和藤野先生說不再學醫(yī)。
我覺得魯迅先生做的對,他想醫(yī)治人民的肉體,讓中國人獲得健康,沒錯。但是,肉體救活了,精神還是麻木的,人還會像他爸爸一樣。所以把肉體醫(yī)好不如先把精神醫(yī)好,從此,他開始寫作。那些麻木的中國人!你們就沒有一點良知嗎?非得要人來喚醒嗎,我想,假如你們有良知,魯迅先生也就不會做反“正人君子”的作家,也就不會在五十多歲的時候病死了。
所以,魯迅先生就是一把火,燒掉了所謂的“正人君子”,留下了那些正義的人民。
溫馨的回憶,讓我們身同感受。佩服魯迅先生能勇敢地批評了當時社會,對書籍的死讀,硬讀,死背,"粵自盤古"就是"粵自盤古"。
《朝花夕拾》,表達了魯迅先生勇于批判封建思想習俗的不合理!
《朝花夕拾》給予了我深深的感受!
朝花夕拾的讀后感9
寒假期間,我看了一本魯迅先生的散文集——《朝花夕拾》,這是魯迅回憶自己童年往事的散文集,共十篇,原名為《舊事重提》。
這本書記述了魯迅先生童年時期的生活和青年時期的求學歷程,追憶難以忘懷的往事,抒發(fā)對舊日親友和師長的懷念之情。
《狗、貓、鼠》批判了徐志摩、陳西瀅等當時現代評論派針鋒相對的局面;《阿長與山海經》講述了他對當時長媽媽的.懷念之情;《五猖會》記敘了兒時要去看五猖會,十分高興,但父親讓背書的一盆冷水澆滅了他的好心情,值得讓家長、老師深思;《父親的病》道出了自己對父親的最大過錯……
每一篇文章都那么令人深思,感悟,也讓我們了解到當時的生活環(huán)境,也看出了魯迅先生十分執(zhí)著于生活,并且非常希望改善當時舊中國的局面。
《朝花夕拾》雖然是一部回憶性的散文集,但并不只是簡單敘述往事,而擷取了他回憶中令人難以忘懷的片斷,選擇極富個性的細節(jié)和情節(jié)來刻畫人物形象,從而使作品充滿了濃重的生活氣息。
魯迅先生寫的是個人生活,卻具體生動地凸顯了當時中國的風習和社會情狀。而且他還把敘述、描寫、抒情、議論等手法有機地糅合在一起,使作品更加充滿詩情畫意。
朝花夕拾的讀后感10
魯迅先生筆下的散文集《朝花夕拾》十分有趣,主要講述了魯迅先生回憶童年到青年的生活!栋㈤L與山海經》主要回憶保姆阿長的'善良;《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回味了純真而快樂的童年生活和在三味書屋里讀書的日子;《瑣記》主要寫了魯迅先生在南京讀書的經歷;《藤野先生》主要講述了魯迅先生懷念在日本留學時的老師藤野,寫了作者棄醫(yī)投文的經過。魯迅先生熱愛并向往童年時期的生活,向往自由,向往大自然!冻ㄏκ啊穼懗隽唆斞赶壬鷮κ湃ト兆拥幕貞浐蛯φ鎿吹那閼,有無奈的傷感。
朝花夕拾的讀后感11
初讀魯迅先生的書就像品一杯淡雅的茶,開始時可能會覺得很平淡,但回味后齒唇間都是余香。初讀時,你也許感到有一些不知所云,細想來才能感到其中之真諦,然后便能深深震撼你的心靈。亦如這本《朝花夕拾》,讀完這本書,我感受到的是信念。
《朝花夕拾》像細數魯迅先生從年少發(fā)生的一些小故事,如二十四孝圖中那些“孝子”的事,父親生病就醫(yī)的事。但細讀下來并不是只有故事這么簡單,更多的是想透過故事來揭露社會,揭露出那樣一個“人”吃“人”的社會,他希望通過這樣的方式來使大眾清醒。
站在這樣的一個和平年代去看戰(zhàn)爭年代的魯迅去看他的《朝花夕拾》,我覺得這書中滿含著無奈。一場大火之中,所有人都被困在了火海之中,所有人都在沉睡之中,但卻有些人醒了,他們希望讓周圍的人都能清醒然后一起逃出去,可周圍的人卻怎么也無法喊醒。魯迅無疑是這早醒的人,他也想用他的文字使人們清醒,但這卻收效甚微。
即使是這樣,魯迅先生卻不愿意放棄,從《朝花夕拾》我看到更多的是信念。一種堅信著中國能夠站立起來的信念,回顧往昔,也許會有那些惡象,會有那些在封建禮教中掙扎的人們,但這個切必然會過去,在那樣的時代能寫出那樣書的人必定有著堅定的信念。
和平年代的我們也需要這樣一種信念。這種信念也許與先輩們想要振興中華有所不同,但我們必須有信念。信念是你能夠一生堅守的東西,一生追求的東西。能夠想象一個沒有信念的人必然會是一個茫然的人,他眼中透出的是迷茫,不知道自己前行的方向,這必然是一件很可怕的事。
從今時今日的`我們身上,我們有看到信念嗎?有人是有的,但絕大部分人身上是沒有的。你沒有自己堅信不移的東西,沒有了指路標,你必然會迷路。最近總是看到無數多地少男少女自殺,僅因一些小事而輕易放棄自己的生命,反觀在重癥監(jiān)護室中的一些病人,也許只有一口氣支撐著,但他們仍在堅持著,這也許就是對生命的渴望,這就是信念。難道一定要等到那種時候,人的心底才會有信念嗎?其實不然,信念是需要你確立的堅守的。
《朝花夕拾》中所傳遞的信念給了我很大的啟迪,讓我明白了很多。希望更多的人能夠從中參悟出更多的道理,指引著更多的人在信念的光輝下持續(xù)前行。
朝花夕拾的讀后感12
“不必說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椹;也不必說鳴蟬在樹葉里長吟,肥胖的黃蜂……”每當我讀到這優(yōu)美的辭藻,我就會想起那個人——魯迅先生。
《朝花夕拾》是魯迅先生唯一的一本散文集。這本書創(chuàng)作于1927—1928年,當時正是中國革命從舊民主主義革命向新民主革命轉變,因此,各個階級矛盾沖突日益加重。在這種情況下,魯迅先生創(chuàng)作了這部散文集,用以抨擊囚禁人的舊社會,體現出魯迅“人的解放”的愿望。
魯迅出生于一個破落的士大夫家庭,可以說見證了從封建社會晚期到民主革命這一段動蕩的時期。當時,清政府腐敗無能,導致社會百姓民不聊生!陡赣H的病》便反映出了這種現象。一名普通的中醫(yī)一次出診便要十元,藥引更是云里霧里,什么經霜三年的甘蔗、蟋蟀一對、打破的鼓皮等等諸如此類的東西。醫(yī)生最重要的天職便是救死扶傷,但在當時的環(huán)境下,許多江湖騙子冒充老醫(yī)生,用那三腳貓的醫(yī)術給人治病,但對于大多數百姓來說,誰又有那么多錢去看病呢?哪家人不是人快不行了才找大夫來搶救一下?而那些騙子卻又用這些毫無作用的東西去欺騙百姓,賺他們的救命錢,只能用喪盡天良來形容了。父親最終還是去世了,于是魯迅先生說這一生最愧對的莫過于自己的父親了。
當魯迅在日本留學時,國家的羸弱便一覽無余地展現出來了,日本人嘲笑中國人頂著一盤辮子,像小姑娘的發(fā)髻一樣。只要中國人考試成績超過60分,便不是本人的能力就一定是作了弊,因為他們認為中國人都是弱智。但在此情景下,一個改變魯迅先生一生的道路的人出現了,他就是藤野嚴九郎,魯迅尊稱他為藤野先生。藤野先生治學嚴謹,沒有民族歧視,平等地對待每一位學生。他為魯迅修添講義,糾正魯迅的解剖圖,關心他的解剖實習,當日本學生對魯迅誹謗與譏諷的時候,藤野先生站出來為他辯解,這是一種多么偉大的平等精神!對于一個來自異國的學生如此關注,他的'師德與高尚的人格便展現出來了。
魯迅,一個在中國近代文學史上和革命史上舉足輕重的偉大人物,用他的一言一行詮釋了作為一個知識分子在當時那種環(huán)境下應該做的事。雖然魯迅先生早已去世,但他的那份憂國憂民、善于揭露世間的不幸的精神,在我們每個人的心中,深深地扎下了根。
朝花夕拾的讀后感13
有的書,值得細細品味,《朝花夕拾》就是其中一本,《朝花夕拾》共有十篇散文,創(chuàng)作于魯迅生活最為動蕩不安的1926年。當時中國社會外侵內亂,思想激蕩交鋒,魯迅也受到了當局的迫害,過上了顛沛流離的生活。也正是這個時期,在他心情最為迷茫的時候,他只能借回憶舊時的往事,尋一點閑靜,覓一絲安慰。
翻開書頁,一股墨香撲鼻而來。魯迅用獨特的閑話式的風格,對我敘說著他童年時代的回憶。我靜靜地聽他娓娓道來,眼前浮現出幼年魯迅在庭院中,在田野間,在書齋里追逐跑鬧的身影。
童趣!孩子的天性就是貪玩,我看到百草園里,“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椹。有鳴蟬在樹上長吟,肥胖的黃蜂伏在菜花上,輕捷的`叫天子突然從草叢間直竄云霄”。這里就是他妙趣橫生的游樂園。即使是枯燥乏味的三味書齋,他也能在后院爬過圍墻,尋到一處令人愉悅的世外桃源:輕折臘梅花,草叢尋蟬蛻,挑枝喂螞蟻......直到壽鏡吾老先生吹胡子瞪眼睛,氣急敗壞的一句“人都到哪里去了?”,給喊了回來。
成長!在他十三歲那年,父親長期患病,終被庸醫(yī)治死,家境迅速敗落,他遠赴日本,希望學到先進的西方醫(yī)學,在那他遇到了正直的藤野先生,這位不拘小節(jié)的學者,“穿衣服太模糊了,有時竟會忘記帶領結,冬天是一件舊外套”。他對中國留學生沒有任何偏見,這在當時日本是難人可貴的。正是求學期間,魯迅看清了中國人被奴役幾千年的愚與不爭,他決定放下手術刀,拿起筆桿子,醫(yī)人當先立人。
魯迅曾說作文的秘訣是:“是真意,去粉飾,少做作,勿賣弄”。時下很多人寫文章,辭藻華麗卻滿紙空文,而魯迅的文章就像素描,遠山如黛,近水含煙,不需要怎么修飾,就已經如此深邃,每多讀一遍,就能多體會到一分作者的心意,越往深處,越會沉醉。
掩上書卷,再閉目回味,宛如輕舟泛湖,手提質樸的煤油燈,在迷霧彌漫的歷史長河中流連忘返。
朝花夕拾的讀后感14
《朝花夕拾》只是一本薄薄的回憶散文,但是細品他的人都會知道這其中卻充斥著滿腔憤慨之情,以及其他的那些雜文、小說集的語言鋒利而尖銳。當然,在魯迅先生的筆下,那都叫藝術,連諷刺都那么有魅力……初中的語文教材,幾乎每本都有魯迅的文章,大概多數也都選自《朝花夕拾》,琢磨久了,有時也會想,夕拾的朝花到底有什么特別之處使教研員都被它深深的吸引了呢?
先生是新白話運動的領軍人物,而這篇文字也是從白話運動入手,先給予那個所謂的紳士沖擊,闡明先生對于白話運動的立場。為了加強說服力,先生便以而是讀過的《二十四孝圖》入手,揭開封建衛(wèi)道士羊皮下的真狼面目。
為了讀通先生的這篇文章,我還將《二十四孝圖》的原本在網上找出,加以瀏覽,讓自己更好的能理解先生的這篇文章。“老萊娛親”,“郭巨埋兒”,“臥冰求鯉”,這些文章都是傳揚封建禮教中的“孝”的膾炙人口的文章。
這些“孝”不少都是愚孝,是違背了人性的孝道,甚至是為了人頌之為“孝”而“孝”,封建時代也講求“禮儀孝悌”,但是這些所謂的“孝”實在無法用當下的孝道觀念所去衡量。郭巨可謂至孝,家里貧困,孝母之心值得稱贊,但殺兒之舉,卻有違人性,實在違背了人本觀念。看似大孝,其實是殘忍。這樣的故事在書中隨便翻翻舉目全是!隨便一翻《二十四孝圖》,這樣的字眼映入眼簾:“賣身葬父”、“埋兒奉母”、“哭竹生筍”。“刻木事親”、“埋兒奉母”讓人感到冷酷無情;“孝感動天”、“臥冰求鯉”、“哭竹生筍”這樣一種封建的吃人的禮教,實在讓人感到可悲!
讀了這本書,我才真正的明白了,為什么人們稱魯迅為文學巨匠,為什么有那么多人喜歡他的`作品。就拿《朝花夕拾》這本書來說,它反映了當時的社會背景,作者也暗寫了對當時舊社會的批判。這本書真實反映了作者在用筆和敵人作斗爭的過程,在當時那樣的社會,能有這種勇氣的人也真是難得,他擁有最強大的力量——一種能夠傷人于無形的力量,他就是魯迅,人們心中永遠的文學巨匠。
朝花夕拾的讀后感15
林語堂曾說過:“魯迅,與其稱為文人,不如稱為戰(zhàn)士!蓖高^《朝花夕拾》我們就可以看到,魯迅,用生動幽默的文字,不動聲色卻又尖刻的對當時社會所表的諷刺。
其中,有一篇名為《父親的病》的文章最令我感慨萬分。人們都說:“醫(yī)者父母心!币参ㄓ嗅t(yī)學能解救病人于水火之中,而在魯迅生活的那個年代,那些所謂“名醫(yī)”居然都是一群為了利益,不惜利用別人對他的信任,不管病人的生死,胡亂抬高醫(yī)價,開一些稀奇古怪卻不能救人的藥的人。他們打著醫(yī)生的名號,違背著醫(yī)生的責任,想盡一切方法為自己開脫。我想,如果現在的醫(yī)生都是這樣的話,那恐怕,每個的家庭都會面臨著妻離子散的危機吧!在《朝花夕拾》中,不管是《父親的病》中揭示的醫(yī)生巫醫(yī)不分,故弄玄虛,勒索錢財,草菅人命的實質,還是《五猖會》中指出的強制封建教育的'方式對兒童天性的壓制,摧殘,均是魯迅對當時社會所表的諷刺,批判。
魯迅的一生自始至終都對中國封建社會保持著清醒而深刻的認識。在《朝花夕拾》這部散文集中,有著對封建文化制度的揭露,對封建國名性品質的評析,對封建舊式教育的批判,使往事的回憶增強了戰(zhàn)斗性?傊冻ㄏκ啊窚剀暗幕貞浥c理性的批判使我了解到了封建社會的腐朽制度和當時社會的冷酷,以及作者對新生活的追求,向往。
這段黑色的歷史,這本黑暗社會的真實寫照,讓我更深刻的理解了魯迅,了解了魯迅所生活的年代。同時,我相信,有了這本寫照,我們新時代的年輕人會更深入地實踐魯迅先生的教誨。
【朝花夕拾的讀后感】相關文章:
朝花夕拾心得12-13
《朝花夕拾》心得05-03
朝花夕拾的作文09-26
朝花夕拾作文10-06
朝花夕拾作文12-08
《朝花夕拾》讀后感01-04
朝花夕拾讀后感06-14
朝花夕拾讀后感【精選】09-19
《朝花夕拾》讀后感01-15
《朝花夕拾》讀后感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