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學生觀后感
一九四一年時河南也有許多人這么認為?吹臅r候務(wù)必要多想一步,甜蜜與苦難究竟相隔多遠。接下來是小編帶來的1942學生觀后感,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1942學生觀后感1
人們不能忘記歷史,但是由于種種原因卻又不能正視歷史。咱們似乎習慣了馮小剛的幽默路線,卻不想他在2012年賀歲檔帶著咱們嚴肅了一把。在影視劇極端娛樂化的這天,馮小剛拍這樣一部超風險的電影,可見其人生態(tài)度執(zhí)著。從劉震云的小說《溫故一九四二》到電影拍成,已過去了二十個年頭,創(chuàng)作者的沸騰血性早已凝固成巖石一樣,支撐著從未泯滅的信念。
看完電影《一九四二》我沒站起來,調(diào)整了一會兒,幾乎是最后走出電影院的。當天晚上做了一宿的夢,夢見全是長滿了蟲的糧食,夢境清晰得很,以至早上起來,我去看了看家里糧食是否長了蟲。
我明白這是正因《一九四二》。在影視劇極端娛樂化的這天,馮小剛拍這樣一部超風險的電影,可見其人生態(tài)度執(zhí)著。從劉震云的小說《溫故一九四二》到電影拍成,已過去了二十個年頭,創(chuàng)作者的沸騰血性早已凝固成巖石一樣,支撐著從未泯滅的信念。讓這天遠離苦難的人們無論老中幼,親見我那苦難民族的一場災(zāi)難,這雖與當下燈紅酒綠不甚和諧,但每一個看過影片的人都會深陷于一場內(nèi)心的煎熬。
散場時,我前后左右的人都說“太慘了”,他們在影院燈光啟亮的瞬間,只能簡單說出內(nèi)心真實感受。咱們民族百年來有多少“太慘了”的歷史淹沒在史籍之中。我以前看見過一組民國時期西方人拍攝的流民照片,文字解釋說:逃荒的災(zāi)民毫無目的地流動,所到之處樹皮全被剝光,幾萬人不見一個笑容。咱們在《一九四二》中能夠看到這種對人生麻木至極點的影像,真實震撼。我原以為中國導演不喜讀史也不具史觀,拍不出梅爾·吉布森的《勇敢的心》、斯皮爾伯格的《辛德勒的名單》這樣具有歷史凝重感的作品,馮小剛的《一九四二》讓我對他肅然起敬,一個滿身光環(huán)的人愣是褪去光環(huán),闖入黑暗之中尋求,智勇可嘉。
只要你認為你有承受力,你愿意替民族分擔苦難,那你絕對就應(yīng)去看《一九四二》,不好以為苦難離你會很遠,一九四一年時河南也有許多人這么認為?吹臅r候務(wù)必要多想一步,甜蜜與苦難究竟相隔多遠。
1942學生觀后感2
本來不想去看1942的,太沉重的`影片,不太愿意去看,寧可做個沒心沒肺傻樂呵的人算了,沉重的歷史、沉重的過去,不敢去看。
但是老爸想去看,本打算我和王偉去看王的盛宴,給老爸買票看1942的,后看影評說王的盛宴不好看,一個朋友的微博評價王的盛宴說:原先陸川也會拍陳凱歌式的爛片。看了這個評價后,決定不看王的盛宴了,和老爸一齊看1942吧,學習學習歷史。
劇情方面就不多做劇透了,就談?wù)動^后感吧。
整體編劇,個人感覺還是不錯的,比較正劇,沒有一味的煽情,情節(jié)也比較緊湊,有些細節(jié)的設(shè)計很真實,比如最后星星說她吃的太飽蹲不下去的情節(jié)。
畫面方面,日本人轟炸的場景拍的比較震撼。
影片長近2個半小時,沒有覺得十分長,有的情節(jié)確實讓人感到很難過、哀嘆、沉重,那個年代,天災(zāi)、饑荒、戰(zhàn)爭,一齊加在老百姓身上,那時候還思考什么,能活著就很好了?粗H人一個一個在身邊死去,從痛苦變成抽泣、從抽泣變成嘆息,最后,從嘆息變成麻木。當人連吃都滿足不了的時候,還能思考到什么,日本人發(fā)糧食,就跟著日本人打仗,老百姓沒有錯,連命都活不了了,老百姓還能思考到多少愛國、抗日。
走出電影院,外面冷風呼呼的,但是心里感覺很暖,覺得很幸福,沒有生在那個年代,沒有吃過那樣的苦。
老爸說,電影里的畫面,除了戰(zhàn)爭,其他的他都見過,那是在60年三年自然災(zāi)害的時候,那些苦,他也都吃過,此刻的生活,真的很幸福了。
所以,惜福吧,這是電影觀后唯一想說的。
【1942學生觀后感】相關(guān)文章:
馮小剛電影《1942》觀后感02-04
鷸的學生觀后感08-27
高考1977學生觀后感09-08
你的名字學生觀后感01-19
學生作文:養(yǎng)父的觀后感07-31
《暖春》學生觀后感02-16
學生《感動中國》觀后感范文04-01
《背起爸爸上學》的學生觀后感12-12
《音樂之聲》觀后感學生作文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