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妻丰满熟妇无码区乱com|久久婷婷午夜精品二区|一道本国产不卡视频|国产孕妇故爱A级高清片免费看

<tbody id="geoqw"></tbody>
  • <center id="geoqw"></center>
  • <menu id="geoqw"></menu>
  • <center id="geoqw"></center>
    
    <menu id="geoqw"></menu>
  • 始得西山宴游記課堂教學設計方案

    時間:2021-02-13 13:12:48 教學設計 我要投稿

    始得西山宴游記課堂教學設計方案

      教學目標:

    始得西山宴游記課堂教學設計方案

      1.能流利地朗讀課文,能對古文的內(nèi)容用自己的語言進行解釋。

      2.積累重要文言詞語的特殊含義,能翻譯出特殊句式的意思。

      3.用內(nèi)容來解釋題目中的“始得”和“宴”的含義,并分析其意味。

      教學重難點:

      1.朗讀課文,提綱挈領式地通過關鍵語句梳理整篇文章的內(nèi)容。

      2.分析“始得”和“宴”的含義和意味。

      教學方法:

      1.朗讀。在分析內(nèi)容的過程中引導學生朗讀相關內(nèi)容。

      2.點撥。在理解文章的內(nèi)容過程中適時作出點撥。

      3.研習。對個別字詞句重點研讀,揣摩其中的內(nèi)涵。

      教具準備:

      多媒體。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語

      我們先看一組圖片。你們知道他們是在干什么嗎?這是今年國慶節(jié)各地的游覽擁擠圖。這就是當下國人瀏覽各地景觀的一個側(cè)面和縮影。我沒參加過這樣的活動,但我體驗過擁擠的火車廂。我不知道他們這些游覽的具體感受是什么,也許境界很高深。但我想另外一種游覽境界可能更讓我們向往。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去領略柳宗元的游覽世界。

     。ǘ嗝襟w出示三幅圖片,圖片內(nèi)容是國慶節(jié)各地的游覽擁擠圖。)

      一、疏通文意

      1.文中有一句話:“以為凡是州之山水有異態(tài)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我們作個分析。從文章結(jié)構(gòu)來講,這是一個什么句子?這里面有沒有特殊的句式?異態(tài)的山水指什么?州是哪里?怎么就認為“我有”了?西山怪特在哪里?你認為西山的特點是什么?

      (多媒體出示文中的這一句話。)

      2.請兩位同學分別讀全文的兩段內(nèi)容,其他同學準備回答。

      需要明確的是這是一個過渡句;“山水有異態(tài)者”是一個定語后置句,“皆我有也”是一個被動句。

      3.學生齊讀課文。

      二、分析內(nèi)容

      1.剖析題目

      我們知道這是一篇游記,記述了柳宗元自己游覽山水的經(jīng)歷和感受。這篇文章的題目是“始得西山宴游記”。那根據(jù)文章內(nèi)容,題目最為簡練的表述是什么?

      “游記”?不夠明確。“西山游記”?“西山記”?可以考慮用這個名字,不過作者在最后說“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他說從此之后我才知道了我以前根本沒有游覽過,真正的游覽從這時才開始。從這句話里我們可以看出他格外看重這次的游覽,在這里有游覽的收獲,所以必須使用“游”。那么能不能叫“西山游”呢?可以叫。但作者在文末說“故為之文以志”,專門表達了他“記”的意思,而且認為這一次的記載是很有意義的。因為他從此領悟到了真正的游覽。另外,不用“記”,也不符合古人的習慣。因為根據(jù)我們學過的游記的題目可知道都有這個字的。再說“記”是古代的一種文體。如《小石潭記》《桃花源記》《醉翁亭記》等。而柳宗元的“永州八記”也都有這個字的!垛掋a潭記》《鈷鉧潭西小丘記》《至小丘西小石潭記》《袁家渴記》《石渠記》《石澗記》《小石城山記》。所以題目簡練地擬作“西山記”比較恰當,可以提煉出文章的內(nèi)容。

      (板書:“西山記”)

      可是作者為什么還要在這個簡練的題目上再加上“始得”和“宴”這兩個詞語呢?作者自有他的用意。我們下面就開始分析作者使用這兩個詞的用意。我們先分析“始得”。

      2.分析“始得”

      我們怎樣分析“始得”呢?請同學們思考。我覺得最后作者說“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是個突破口。以前根本沒有游覽過,從此才是真正的游覽。我們從中可以提煉出兩個詞來說明這前后不同的情況。一個是“向游”,一個是“始游”。前一個表示以前的游覽,后一個表示西山之游。下面請兩位同學分別讀課文,我們在課文中分別找出能表現(xiàn)出這兩次游覽情形的句子。

     。ò鍟骸跋蛴巍薄ⅰ笆加巍保

      3.“向游”和“始游”的語句

      “向游”的情形:

      施施而行,漫漫而游;上高山,入深林,窮回溪;幽泉怪石;披草而坐,傾壺而醉;枕以臥,臥而夢;覺而起,起而歸。

      “始游”的情形:

      望西山;過湘江,緣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窮山之高;衽席之下,尺寸千里,衽席之上,四望如一;悠悠乎與顥氣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與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窮。引觴滿酌,頹然就醉;心凝形釋,與萬化冥合。

     。ǘ嗝襟w出示這些語句提醒學生)

      4.兩次游覽的對比

      我們看他這兩次游覽分別得到了什么?

      通過“向游”的情形,我們可以看出,作者先前的游覽是快樂的,還是很隨意率性灑脫的!芭荻,傾壺而醉”可見一斑。那么他得到了什么?除了快樂,還是快樂。如果非要說有,那就還有夢,虛幻的白日夢?偟膩砜矗@是身體的快樂,肉體的快樂。這是身游的快樂。

     。ǘ嗝襟w出示:幽泉怪石等;板書:身游的快樂)

      再看“始游”的情形,他從西山的游覽中得到了什么?

      首先得到了景致:“向游”也有景致的獲得,不過作者將這些景致交待得非常簡略,一提而過。這樣可以看出那些景致沒有什么特別之處,只是游山玩水中的一個概念性的事物,只是平常人眼里的山林水石等。而西山之游卻很特別。那就是衽席之下的“尺寸千里”和衽席之上的“四望如一”。因為他說“則凡數(shù)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蹦馨岩磺芯拔镲栍[眼底,可謂“尺寸千里”。那么頭頂上方是什么呢?“縈青繚白,外與天際,四望如一”。這自然是天地相接融為一體的“四望如一”。

     。ǘ嗝襟w出示:“尺寸千里”、“四望如一”)

      其次就是景致激發(fā)出的感觸:在“向游”階段,作者的感觸是“意有所極,夢亦同趣”,只是一個游覽之后的自由和快樂。而在“始游”階段卻得到了“悠悠乎與顥氣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與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窮”“心凝形釋,與萬化冥合”。從這兩句可以看出,他得到了什么?不要說什么,光從用字用詞來看,就已經(jīng)夠灑脫的了。感覺自己與天地之氣相應,與大自然共游,與萬物相融為一。這是心靈與萬物融合之后的精神提升,是靈魂獲得的快感和撫慰。這是精神的快樂,是神游的快樂。

      (多媒體出示:“心凝形釋,與萬化冥合”;板書:神游的境界)

      疑問:通過我們前后的比較,我們知道了作者的西山之游得到了什么。那當我們理解到這里的時候,此時的你有沒有疑問?

      我的疑問是他為什么能獲得這種感受?為什么先前的那些景致不能讓作者獲得這樣的感受呢?你可能回答因為沒來過。那為什么來了之后就感受到了呢?就有這種收獲呢?請同學們思考。

     。ń處熖崾荆核伎嫉闹饕罁(jù)是景致的特點)

      請同學們回答。

      第一,美麗的景致在于險遠。有一種道理或者觀點,就是王安石在《游褒禪山記》里說的:“古人之觀于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乐?zhèn)ス骞址浅V^,常在于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备鶕(jù)這個觀點,西山就屬于險遠之地。因為文中說了,“望西山”,“望”這個字可以看出距離遠;后來說“過湘江,緣染溪”可以看出地理位置的移動較遠;又說“斫榛莽,焚茅茷”,可以看出這里從沒人來過,人跡罕至,足見險遠。因為連路也沒有,還需要自己去走出一條路。

      (多媒體出示觀點和《游褒禪山記》里的句子)

      第二,景致的特點符合文人的審美趣味。我們知道作者的這種感受是從“衽席之下,尺寸千里”和“衽席之上,四望如一”的景致中得到的。這種景致的特點就在于小和大的相融為一。八大山人畫有一幅畫,名字是《乾坤一草亭圖》,把小小的草亭和浩浩乾坤聯(lián)系在了一起。還有元代的一個畫家稱自己是“浩蕩乾坤一浮鷗”。

      宇宙乾坤說其大,小亭小舟說其小。小,是外在的物;大,是內(nèi)在的心。從物上言,何人不小,但從心上言之,心可超越,可以飛騰,可以身在小亭妙觀天下,泛游小舟而沉浮乾坤。

      (多媒體出示這一段內(nèi)容)

      “行至水窮處,坐看云起時”,這就是心靈的自由。而此時作者在衽席之下,擁有了尺寸千里的景致,可以飽覽萬物。從形式上講,已經(jīng)達到了小中有大的條件。在衽席之上恰是浩浩乾坤,此時也就仿佛擁有了整個世界,與萬物融為了一體。在此我們可以說這是形體的小和心靈的大融合在一起的精神升華。

      所以可以看出,作者極力表現(xiàn)“始得”這個詞是有重要的依據(jù)和深切的體會的。這也是題目當中表現(xiàn)出來的這兩個詞的蘊味之一。

     。ò鍟菏嫉茫

      另外,我們從形式上也可以看出來“始得”的用意:“望西山,始指異之”中的“始”;“斫榛莽,焚茅茷”是最開始找路的“始”;“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中的開始知道西山獨特的“始”;“游于是乎始”中的“始”。這是從形式上看出的蘊味之二。

      學生齊讀課文,體會“始得”的意味。

      疑問:“始得”的意味我們體會到了,那為什么作者不直接寫第二段的內(nèi)容,也就是直接寫自己的“始得”。為什么卻從第一段開始寫起呢?這是不是多此一舉?

      不是。從內(nèi)容上看,我們對“始得”的內(nèi)容是經(jīng)過“向游”和“始游”比較得出的;從形式上看,正是第一段的內(nèi)容為后面作了鋪墊,借此來襯托西山景致的怪特和自己神游的精神獲得。

      5.“宴”字的作用和意味

      根據(jù)內(nèi)容我們知道:“宴”,也就是宴飲的意思,作者在題目當中用這個字無非是想表現(xiàn)游覽景致的'時候,還有宴飲的快樂。在先前游覽的時候,在“向游”階段,有宴飲之樂,文中說“傾壺而醉”。但在這個階段的游覽中并沒有得到“始游”階段的境界,可為什么又在獲得了這種境界的過程中提到了宴飲之樂?兩次都提到了宴飲,它們的意味相同嗎?請同學們先找到兩處表現(xiàn)宴飲的句子再思考。

      (教師提示:思考的角度是宴飲之樂在用境界評判時的性質(zhì)。)

      第一次是“傾壺而醉”,第二次是“引觴滿酌,頹然就醉”。

      第一次是他在自稱是“僇人”,在“恒惴栗”的狀態(tài)下的宴飲!皟J人”就是罪人。因為作者此時是因為參加“永貞革新”失敗被貶到了永州,因為自己被貶,因為有罪的人才被貶了。所以自稱就是罪人是可以理解的。被貶之后,謗毀兼至,貧病交迫,老母病故,居處遭火,他滿懷憂懼之情,也就是他說的“恒惴栗”,多借游樂山水來排遣內(nèi)心的郁結(jié)。先前的“向游”階段的宴飲接近醉生夢死,因為他內(nèi)心的憂懼不安,使他逃避生活,寄情了山水。而“始游”階段的宴飲,在精神境界的提升之下,心靈已經(jīng)脫離了先前的消極,體現(xiàn)出的是忘卻煩擾,獲得精神慰藉,沉睡的心魂被喚醒的美麗。

     。ǘ嗝襟w出示柳宗元被貶永州的處境和兩次宴飲的不同意味)

      所以“宴”字的作用就是通過前后的宴飲之樂,表明自己精神境界在游覽西山之后得到了提升,生活也表現(xiàn)出了積極的態(tài)勢。

     。ò鍟貉纾

      四、美讀

      柳宗元的西山之游,并不是一次簡單的游山玩水,而是在領略欣賞景致的過程中,人的精神狀態(tài)得到了改造,生活態(tài)度得到了改觀。下面請同學們讀課文,體會題目中的“始得”和“宴”的意味。要求讀出前后情感的不同,第一段讀出落寞無奈,讀的時候需要語氣緊湊,語調(diào)平淡;第二段讀出境界,需要感情飽滿,語氣輕重緩急變化明顯,語調(diào)適當高昂。

      五、結(jié)束語

      這是柳宗元帶領我們進行的一次山水遨游,飄飄然我們的精神可能已經(jīng)開始升騰了。但隨即到來的下課鈴聲會告訴我們,這是現(xiàn)實。也許我們不愿意回來,但我們必須面對現(xiàn)實。閱讀經(jīng)典,重溫作品中廣博的胸襟和古樸的情懷固然很重要,但應對當下和思考未來的生活更重要。否則我們就把書讀死了,古人的思想會成為禁錮我們的牢籠。這樣,任何文化對我們來說都成了墳墓,我們最終會被人類的泱泱文化埋葬。所以我們要回到現(xiàn)實,回到我們上課的開始。

      根據(jù)這節(jié)課你所學到的內(nèi)容和領悟到的精神來反思我們當下的游覽現(xiàn)象。

      參考話題:他們在干什么?我們想去哪里?這是為了什么?

     。ǘ嗝襟w再次出示國慶節(jié)各地游覽的擁擠圖片,同上。)

      板書設計:

      始 “向游” 身游的快樂

      得

      西

      山 宴 西山記 始得

      宴

      游

      記 “始游” 神游的境界

      教學反思:

      教學活動已經(jīng)結(jié)束,但激動還在心中震蕩,久久無法拭去。隨著這節(jié)課的結(jié)束,內(nèi)心充滿了欣喜,盡管已經(jīng)體驗過幾次這樣的欣喜,但在這樣大的舞臺還是第一次。我向往這樣的欣喜,這樣的欣喜是作為語文教師的幸福。

      回想當初在備課的時候,我就想如何將“文”和“言”聯(lián)系起來?因為文言文的教學,離不開對語言的理解。言語教學對文言文來講始終是重要的,但如果只是機械地為了梳理文意來理解文言字詞,那將是收效甚微的。語言的理解不能離開文本,在文本展現(xiàn)的文化背景中理解語言,那學生最終獲得的語言才是真正的語言理解。而到那時,學生理解的不僅是語言,還有透過語言體味到的文化內(nèi)涵。所以我在設計教學的時候,將“文”和“言”的融合首先放在了對題目的探究上。經(jīng)過對內(nèi)容的梳理,題目其實可以用很簡潔的“西山記”三個字來概括。那剩下的那些詞語顯然就是作者著力表現(xiàn)的,是具有一定的意味的。學生從這個角度就可以很清晰地意識到文章的基本內(nèi)容和作者的匠心獨運。

      一旦將題目分解開來之后,那教學的進程是非常的流暢,就是處處從“游”的角度來品味“始得”和“宴”的意味。而且整個教學過程都是邏輯性的推進,顯得自然流暢。在分析這些言語的意味的時候,并不是僅僅著眼于對內(nèi)容的梳理,不只是將可以表現(xiàn)出這兩個詞的意味的內(nèi)容挑選出來,而是還要透過這些內(nèi)容去探究。如為什么先前得不到西山之游的境界?為什么這樣的景色可以給作者帶來這樣的收獲?兩次游覽都有宴飲活動,那這兩次宴飲的意味相同嗎?作者為什么要在題目中去表現(xiàn)這個“宴”字等等。目的是立足于文本的內(nèi)容,依據(jù)文中的關鍵字詞去探求字面意義之后的涵義。而且因為整個教學過程是邏輯性推進,所以激發(fā)了學生的積極思考,在關鍵字詞的理解上,可以解釋出字面之后的涵義。

      如果只是引導式地把學生的理解表現(xiàn)出來,展現(xiàn)他們的閱讀理解等才能,那將不是教學的最終目的。教學的最終目的還是讓學生在原有的理解基礎上提升他們更深層次的思維能力。盡管有困難,但這也正是老師的價值體現(xiàn)。在這節(jié)課中,關于王安石的觀點和中國文化中的小大關系,都需要教師點撥,幫助學生提升思維品質(zhì)和理性體驗。但在小大關系的理解上沒有充分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其實在當初完全可以找兩幅適當?shù)膱D畫幫助學生想象和理解。

      因為時間有限,這節(jié)課沒有花費什么時間去積累文言字詞。我知道文言文的教學,積累文言詞語是一個重點,但如何調(diào)節(jié)“文”和“言”的沖突,我費了些周折。如果機械地強調(diào)字詞,無疑會削弱對“文”的賞析;如果不顧及“言”的積累,那又容易流于枯燥地分析。最終我發(fā)現(xiàn)了文中的一個精彩的過渡句,借研讀這個句子,一來可以體現(xiàn)文言字詞特殊句式,二來可以提綱挈領地概括文章的大致內(nèi)容。所以在整節(jié)課教學的開始,我選擇了這個句子來研讀,感覺非常滿意。

      時間已經(jīng)流逝,未來的美好還在將來的不遠處。我愿且行且進,一直向前!

      點評:

      趙志剛老師2012年10月參加了山西省第九屆“金鑰匙”獎的賽課評選,最終獲得了高中組一等獎第一名。他的這節(jié)《始得西山宴游記》也成為聽課老師久久回味的內(nèi)容和話題。

      我們知道,日常的賽課,如果讓教師自主選課題,一般不會講文言文。原因有二:不疏通文句,內(nèi)容不好理解;字斟句酌地引導學生理解詞語和句子,又失之于刻板機械,會使學生的學習情緒平淡和低落——這是賽課的大忌。再者,如果不進行文句理解,直接進入內(nèi)容學習,又常常會有不切實際的架空分析之嫌。而趙老師的這節(jié)課卻別出機杼,不僅避免了上述問題,而且,為文言文教學開辟了一條極好的途徑。

      首先,選準切入口,引導學生對文本探究和感知,進而提升其思維能力。

      無論什么文章,都要表達作者的寫作意圖,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柳宗元的這篇散文描寫了什么樣的景致?運用了哪些表現(xiàn)手法?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情感?這一系列問題,教師在研究文本時已經(jīng)明白,但如何讓學生接納和認識,必須有好的切入口,決不能不顧學情,強灌硬塞。趙老師在設計上就處理得非常巧妙。先選了文章的過渡句:“以為凡是州之山水有異態(tài)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讓學生帶著問題閱讀課文,理解句子的句式特點,異態(tài)的山水指什么,州是哪里,西山怪特在哪里等一系列問題,從而明確其文章的主要內(nèi)容。在此基礎上,又進入到對課文題目的分析理解。這里,趙老師抓住了兩個關鍵詞語:“向游”和“始游”,通過對比,明確“向游”得到的是“身體的快樂,肉體的快樂”,即“身游的快樂”。而“始游”則上升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境界,作者感覺到“自己與天地之氣相應,與大自然共游,與萬物相融為一。這是心靈與萬物融合之后的精神提升,是靈魂獲得的快感和撫慰。這是精神的快樂,是神游的快樂”。

      按說,到此,已經(jīng)完成了教學任務,因為,教學已經(jīng)上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學生也完全把握了作者的寫作意圖,受到了其思想境界的感染和影響。但,趙老師對學生思維引導還沒停止,即作者為什么會在此次游覽中獲得這些感受?帶著疑問,學生再次閱讀文本,得出:是景致的特點使然。這些景致與以往的相比,有兩個特點:一是險遠,二是契合了作者的審美趣味。教師的點撥也進而上升到了哲學層面:尺寸之地,可以盡情飽覽萬物;小中蘊藏著大,大小又相對統(tǒng)一。這些設計,不僅有效地、直接地切入了文本學習,而且巧妙地抓住了課文重點,起到了提綱挈領的作用。更重要的是,通過課堂學習,無形中交給了學生一把解讀文本的鑰匙。更為重要的是,趙老師的引導和點撥無形中培養(yǎng)了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我們知道,高中階段,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應該是一個重要的內(nèi)容,盡管目前的教科書缺乏這方面知識的學習,但閱讀文本需要邏輯推理知識,寫作議論文更需要。所以,趙老師注意到了,設計中明確提到了,從教學效果看,學生也體味到了。

      第二,注重擴大學生的知識視野,提升學生的審美品位。

      學習文本,需要方方面面的知識,能夠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運用知識,才能深刻理解文本。趙老師在設計時非常注重這一點。比如,為了引導學生對作者“始游”高深境界的理解,聯(lián)系了王安石的《游褒禪山記》,明確是景致的險遠使然;還援引八大山人的畫《乾坤一草亭圖》等,分析大小相對的哲理;借用王維“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的名句,比喻作者心靈的自由……這系列知識的引入,形象有力,言簡意賅,絲毫也沒有教師掉書袋之嫌。既注意了新舊知識的聯(lián)系,擴大了學生的知識視野,也潛移默化地提升了學生的審美品位。

      第三,知人論世,巧妙地交代寫作背景。

      課文的寫作背景是理解文本的重要依托,是把握作者為文的心理、思想和情感傾向,達到知人論世的重要內(nèi)容。由于在以往僵死的教學模式中,寫作背景總是簡單機械地處理,即單列一塊,放在“解題”“作者簡介”之后,長期習用,使學生反感,使教學失色。倘若必須交代寫作背景,該怎樣引入?看來趙老師是費了一番思考的。我們從他的教學設計看,是放在理解“宴”字的作用和意味之中。作者是由于“永貞革新”的失敗,才被貶到永州的,“向游”時由于心靈羈絆沒有解除,所以,“宴”的目的是只求大醉忘卻痛苦,是醉生夢死;而“始游”階段的宴飲,卻是在精神境界的提升之下,心靈已經(jīng)脫離了先前的消極,體現(xiàn)出的是忘卻煩擾,獲得精神慰藉,沉睡的心魂被喚醒的狀態(tài)。正是由于背景的適時插入,學生了解了與課文相關的作家經(jīng)歷、時代背景、創(chuàng)作動機,知人論世,才真正認識到作品的價值,也使閱讀作品的過程,成為發(fā)現(xiàn)和建構(gòu)作品意義過程。

      當然,這節(jié)設計還有諸多優(yōu)點,比如,教師作為組織者和引導者的作用貫穿于課堂始終;問題設計巧妙而富有啟發(fā)性,循序漸進,層層深入;倡導學生、教師、教科書編寫者、課文之間的多重對話,全方位進行思想碰撞和心靈交流等等。相信我們在閱讀之中都會有所感受。自然也會有這樣那樣的不足,比如,自己設問多,學生從自己學習的角度提問題少。趙老師很年輕,愛讀書,愛思考,更重要的是愛教書這一職業(yè)。有了這些,他一定會在短時間內(nèi)有長足的進步。我相信!

    【始得西山宴游記課堂教學設計方案】相關文章:

    始的同義詞解析11-27

    游山西山里泉作文12-21

    日薄西山的意思和造句08-07

    日落西山下的作文04-01

    閱讀自然得作文08-06

    時間是無始無終的作文范文02-03

    關于山西特產(chǎn)得作文范文09-06

    作文得高分需要有亮點07-17

    實踐得真知高一作文01-24

    小升初作文怎么才能得高分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