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無聲告白》讀后感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后,你有什么總結呢?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后感,把你的收獲和感想記錄下來吧。你想好怎么寫讀后感了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讀《無聲告白》讀后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讀《無聲告白》讀后感1
書中父親母親的結婚達成了一個閉口不談不問以前過往的共識。最近流行劇《都挺好》我認為也是同類題材,人不可能脫離原生家庭的影響,你越是想逃離你恐懼,害怕的影響,這種影響就約會如影隨形的追隨著你。蘇明玉恐懼的說:我變成了我最恨的人。本書中的父親,從小恐懼和別人不一樣,不知道怎樣融入群體,不知道怎樣結交朋友,成年后也沒有正視自己的父母及生活,反而硬生生的把過去的生活掩蓋起來。本書中的母親,從小就想與眾不同,想做人群中的焦點,不想做普通大眾的一員,她不理解自己的母親,結婚以后業(yè)與母親斷絕一切聯(lián)系,也閉口不談以前的生活。這兩個人都不是成熟的成年人,幼年時期,你無法改變環(huán)境,家庭,甚至你不知道怎樣做。但逐步長得過程中呢?需要做的是正視以前害怕的問題,思考原因,找到讓自己不再恐懼的`辦法。
而不是把自己沒有達成的愿望強加給下一代。這樣只能是一個家族一代又一代人的悲劇。讀書過程我在想如果書中母親沒有嫁給書中父親,是不是就沒有這么多悲劇,自己的人生也不會這么悲哀。可最后我認為,沒可能,每個人遇到的每個人,自有他的道理,最終堅定的走下去,才能達到自我的完滿,和人生的修行。前幾天看完一本書叫《刺》,后面我感悟為人父母的重要,的確,對我來說,生育一個孩子,是一種自我的完滿,她能幫我完成我的修行。但對于大多數父母來說,生孩子只意味著我必須要生,所以在教育的過程中,出現(xiàn)了這樣那樣的問題,還想說,請考慮清楚再選擇要不要做一位父親或者母親。
讀《無聲告白》讀后感2
《無聲告白》是華裔作家伍綺詩耗時六年寫就的第一本長篇小說,故事編排精妙細致,文筆沉穩(wěn)內斂。橫掃歐美所有榜單,獲得包括亞馬遜網站在內的無數媒體評選出的xxxx年度最佳圖書。
“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边@是《無聲告白》的卷首語,也是這本書的主題。母親瑪麗琳為了實現(xiàn)自己成為醫(yī)生的愿望拋夫棄子離開了九個星期,因為懷了第三個孩子漢娜而徹底放棄自己的夢想回歸家庭?墒,在女兒莉迪亞看來,母親的回歸無異于奇跡。年幼敏感的她覺得母親的離開是因為她和哥哥內斯做錯了事,她許了一個愿,只要母親回來從此母親說什么,她都照做。她要實現(xiàn)母親的每一個意愿。讀至此處,看到莉迪亞的愿望,只覺得心疼。在孩子尚未獨立之前,父母幾乎是孩子的整個世界,所有的傷害都必會留下痕跡,越是至親越是深刻。還有父親詹姆斯沖兒子內斯扇的一巴掌,文中說“他們之間的某種紐帶已經破裂了!边@對父與子的關系讓我想到電影《當幸福來敲門》。他們是一家人,但是并未相互理解。沒有理解的.愛把這個家庭推向崩潰的邊緣。是“乖巧懂事”的莉迪亞聯(lián)系著這個家庭,也是她的自殺讓這個家庭破碎又重生。
小說,可以讓你從空中去俯視別人的一生,將是非對錯看得通透!稛o聲告白》中最觸動我的不是那句卷首語,而是小說文末那句“詹姆斯和瑪麗琳說話時會選擇真正能表述自己的意思的措辭,無論是對內斯,對漢娜,還是互相之間,他們需要說的太多太多!
愿所有的愛都是建立在理解之上!所有的理解都需要良好的溝通,否則只會是沉重的枷鎖,以愛之名壓抑毀滅所愛之人!
讀《無聲告白》讀后感3
我們真的能擺脫得了嗎?期待是一副沉重的枷鎖,瑪麗琳擺脫了母親的期待而沒有擺脫對自己的期待,一個渴望出類拔萃與眾不同想要成為醫(yī)生但還是結婚生子平凡生活又因心中總有一個聲音在說去當醫(yī)生吧實現(xiàn)自己的夢想,才有了后來的離家出走不過因為懷孕所以無果還是回到以前的生活繼而把自己無法實現(xiàn)的夢想轉接到女兒莉迪亞身上。詹姆斯一個棕色眼睛黑發(fā)的中國人,他渴望融入這個社會,一生的夢想就是能夠合群,因為種族,他沒有朋友所以他把夢想交給莉迪亞希望她能善于交際有很多朋友,這是詹姆斯對莉迪亞的期待。可憐的莉迪亞因為害怕媽媽的離去 ,害怕這原本就脆弱不堪的家庭分崩離析,所以她下定決心要實現(xiàn)媽媽的所有愿望,不管媽媽說什么她總是回答是的,一味的順從不敢辜負父母對自己的期待,她學習生物醫(yī)學,看媽媽送給她的生日禮物,拿電話假裝給朋友打電話,和朋友看電影.......所有的這一切都是為了父母開心,在父母強勢的關愛下她感覺無比壓抑不能呼吸,他們的愛像沉重的鎖鏈把她緊緊鎖住,無法逃離。
內斯和漢娜過分的'缺乏愛和關注,他們從來沒有得到愛,被忽視的內斯,被遺忘的漢娜成功的成為了局外人,她看著這個家發(fā)生的一切,內心清楚無比。
就在莉迪亞坐在湖邊發(fā)現(xiàn)這一切都錯了的時候她想明白了,她要告訴媽媽自己不喜歡當醫(yī)生,跟爸爸坦白自己沒有朋友,坐在小船里的她勇敢的邁出了這一步,她走出了小船踏進水里感受水的溫度,她要上岸回家告訴父母這一切,不幸的是她不會游泳沒有成功上岸就此沉入了湖底,所有想要說出的話在這一刻變成了靜寂,無聲的告白……
讀《無聲告白》讀后感4
這本書講述的就是那個時代,那個歧視感很強的美國二十世紀。其實,這種歧視現(xiàn)在也是還在的,一年也會有幾十個因為種族歧視殺人的,但這本書告訴我們:“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一開始,我以為他會是一本普通的推理小說,但這本推理小說并不普通,不能用看推理小說的心態(tài)來看這本書,它比推理小說的情感要更細膩,更能讓人感動。這本書的題材也基本上沒有什么人用過—華裔歧視。對于作者為什么要選這個題材,其實很簡單,作者也是一個華裔,她雖然沒有這樣被別人對待過,但她也是寫這篇文章的最佳人選。
這本書中沒有過多的渲染,沒有過多的言語,但是有很多心理描寫。每個人心里都對這件事的看法不同,但他們都認為這個女孩不應該被殺;每個人都想要成為最好的自己,但最好的一定就是真正的自己嗎?每個人都沖著別人的好來努力,但你真的有嘗試著去尋找你的自己嗎?你的最真實可能不是你的最好的,不過,那肯定是最自在的,不用在乎別人的眼光,只要做你自己就好了。
如果你不在這一生中做到自己的真實,你肯定我會后悔的。因為美好的永遠是短暫的,可能就是一瞬間,就像書中一個情節(jié):莉迪亞的`媽媽在廚房做家務,他一回頭就發(fā)現(xiàn)莉迪亞已經站在了廚房門口。對于一個母親來說,孩子是最重要的,但她錯過了莉迪亞一生中最有意義,也僅有一次的“第一次走路”,她連莉迪亞已經可以站起來了都不知道,她甚至都不知道現(xiàn)在她現(xiàn)在應該是高興,還是悲傷。可是生活不就是這樣嗎,我們忙了這個,忘了那個,我們專注于這個,錯過了那個;成長就好像一個取舍的過程。
這本書的結尾出乎意料的感人,還好莉迪亞走的時候沒有帶著愁恨,還好他們還擁有彼此。當找到答案成為一種解放的時候,那莉迪亞臨走前失去的一聲晚安就是最后開門的鑰匙了吧。
“莉迪亞死了,但沒有人知道……”
讀《無聲告白》讀后感5
在讀的時候,全程在想:原生家庭的影響啊,真的是一輩子的事情。后來,讀著讀著想法越來越多。
1、小說里有很多環(huán)境描寫以及細節(jié)描寫,對當時的人物行為,心里活動有著到位的襯托。有些故事情節(jié),并不需要特別燒腦的推理,作者明里告訴我們,我差不點理解為并不是想要鍛煉我們的推理能力,更多想要告訴我們道理。
2、我們經常以為“重男輕女”思想,為的是男生可以幫自己養(yǎng)生,女生總是會嫁出去的。但是這里不重難不重女,重的卻是父母內心的夢想與寄托,重的是自己的私心。
3、讓我想到最近的電影《何以為家》,父母用自己的.方式活著,甚至常常以“為你好”為理由,強迫孩子去做孩子內心不想做的事情。孩子真的不是我們附屬品,他們的生命從一出生就是不屬于任何人的,多些尊重和理解會更多。
4、詹姆斯跟瑪麗琳組成的家庭,而卻是他們兩個最不在乎整個家庭。兩個都只想要孩子不重復自己的人生道路。一個為了孩子不被本地人取笑,被他們孤立,鼓勵孩子多交朋友;甚至為了擺脫內心的悲傷,背叛了妻子。一個為了琳迪亞可以實現(xiàn)自己的曾經的夢想,不斷把她推向死亡的道路。而三個孩子是多么懂事,琳迪亞為了讓媽媽留在家里,一味服從母親,內斯理解妹妹的痛苦,漢娜是最懂事卻也是最不受待見的人,總在邊上看著所有,明白所有。但是三個孩子之間的愛也是默默的,受父母,家庭的影響,缺乏溝通,這也是致命的。(很多一些閱讀時的想法,一下子想不起來了…)
反思了自己,常常會說,哎以后我要讓我的孩子學這學樣,讓他們多才多藝,不知道類似的想法會不會也是一種變相的強迫…
讀《無聲告白》讀后感6
故事以莉迪亞的死拉開序幕。
莉迪亞的死不是故事的開端也不是故事的結局,但卻是這個家庭走向更好的開始。
這本書里,有母親瑪麗琳終其一生也沒完成的夢想,雖然也掙扎過,但沒有結果。這也是促成莉迪亞死的原因之一。也有父親詹姆斯從小受到的歧視,沒有朋友,所以在他的.世界里有朋友更重要一些。還有喜歡天文并努力實現(xiàn)自我夢想的哥哥內斯,一向想得到疼愛卻飽受忽視的妹妹漢娜,以及讓莉迪亞看到另一種生活的杰克。
那里的每一個人都是主角,他們都飽受生活帶給他們喜與樂,苦與悲;他們都肩負著別人對他們的期盼,也都想找到了真正的自我。
故事的情節(jié)緊湊連貫,跌宕起伏,讓人沉浸在其中。
生活中的我們也會活在別人的期盼之中,父母長輩總是不期望我們走一些他們走過的彎路,也期望我們能實現(xiàn)他們未曾實現(xiàn)的夢想從而彌補他們人生的遺憾,我們雖然明白要找到真正的自我,但卻在愛的牢籠下不知方向,不知去向。我們寧可讓自我委屈一些也不愿意傷害那些愛我們的人,可這只是我們的初衷,若不是真正的熱愛我們很難堅持到最后。
好在,故事的最后,他們每一個人都找到了真正的自我。
或許,我們還在掙扎,不明白自我想要什么,或者忘了自我想要的是什么。
或許,我們明白自我想要的是什么,可現(xiàn)實中有太多的羈絆。
別太糾結,別太聽信別人,能夠聽,但別全信;誰也不是你,誰也不能替你過一生。也別再為那些想做而沒做的事情找漂亮的借口,想做就去做了,過了這個時候都不是最好的時候。
那些愛我們的人也會愿意放手成全。
讀《無聲告白》讀后感7
“1977年5月3日早晨6點30分的時候,沒有人知道莉迪亞死了,他們只清楚一個無傷大雅的事實:莉迪亞來不及吃早餐了!薄@,是此書的開篇……
莉迪亞是整本書的線索,作者以莉迪亞的死,如流水般波瀾不驚地展開了一個又一個情節(jié)?v觀全書,你會發(fā)現(xiàn)其實這里并沒有一個特定的主人公,只要你覺得他(她)是,那么就是。
詹姆斯·李是自幼在美國生活的中國人,他的妻子瑪麗琳是美國人,他們擁有著一個兒子兩個女兒。莉迪亞是家中的老二,遺傳了母親的藍眼睛和父親的黑發(fā),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她的離去給這個“家”帶來了沉重的打擊,也慢慢地揭露了這個混血家庭的種種糾葛與矛盾。
母親瑪麗琳無法完成自己的夢想,把出類拔萃的夢想寄托在女兒身上———“除了當醫(yī)生,莉迪亞無法想象自己能夠擁有別樣的未來和不同的`人生”。莉迪亞自小就被迫學習各種知識、技能,即使父母不說她也明白,那是他們想要她成為的樣子……面對各種期待,以及母親隨時可能離家出走的恐懼,莉迪亞只能一味地說“是,是的!
母親離開之前,她根本不會意識到幸福是多么脆弱……她弱小的身軀終究還是無法承擔一切的期待———“她低頭看著湖水,黑暗中仿佛空無一物,只有黑幽幽的顏色,一片巨大的虛無在她腳下鋪展開來”,也許這個家中,她才是真正走出來的那個,真正找到自己的那個……
也許死亡,才是真正屬于她的選擇,哪怕這是一場悲劇。
小說揭示的真相振聾發(fā)聵,“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莉迪亞以她“無聲的告白”喚醒了眾多麻木的人。身份危機、種族歧視、人生等等問題無一不讓人心痛,力透紙背的深情更是給讀者心弦重重一擊!也許我們真的應該停下來,靜靜的想一想,“我們的初心是什么、夢想是什么、到底現(xiàn)在的是不是你想要的……”
時光靜好,卻也匆匆,但愿你不要活成別人眼中的自己,不要為了別人而活,不要迷失了真正的自己……
讀《無聲告白》讀后感8
很久沒有更新blog了,自從有了微博和微信,仿佛大幅提升了我的總結歸納能力,所有感想和牢騷用140個字就能發(fā)表完。就像現(xiàn)在的“知乎”,都是碎片化的信息,在自我感覺自身知識升華的假象下,很難靜下心來系統(tǒng)的看完一本書。
《無聲告白》是我花一天時間讀完的一本小說?赐曛,總覺得想寫點兒什么。這本小說作者是居住在美國的華裔,不知道是不是華裔的骨子里面都有潛在的自卑感,因此特別渴望“成功”或者借由子女的“成功”來贏得別人眼中的贊許,從而肯定自身的價值。所以,這部小說在種族方面、男女平等方面、子女教育方面都充滿了作者主觀的感受,可能很多內容都是作者的親身經歷。
小說中的母親是美國人,但是其言談和行為卻十分中國化,以致我讀的時候總會有點兒“出戲”。我甚至我覺得,如果忽略書中的美國背景,把種族差異換成城鄉(xiāng)差異,整個情節(jié)放到中國,也十分合適。舉個例子,家長們是不是都很喜歡送書給孩子作為禮物?
中國人特別重視對子女的教育,很多家長都會將自己無法實現(xiàn)的人生理想寄托到孩子身上。所以,這本書封面上的.一句話很值得中國家長記住: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你是想讓孩子重復一條你自己的道路呢,還是應該讓他自我發(fā)現(xiàn)興趣所在?遺憾的是,目前中國的教育體制和浮躁的社會環(huán)境都給不了孩子自我發(fā)現(xiàn)自身興趣和特長的時間,家長們的集體焦慮直接導致孩子們臉上呈現(xiàn)日益凝重的表情。
我曾經坐在少年宮的大廳里觀察過來來往往的孩子,年齡越小,臉上的笑容越多;年齡越大,表情越凝重。我很希望我的兩個女兒臉上的笑容能夠持久些。雖然在目前的環(huán)境下,快樂學習很難成為現(xiàn)實。但是,多陪陪孩子,多了解孩子真實的想法,應該還是能夠做到的。從今天開始,少一點兒灌輸,多一點兒溝通,給孩子們的成長多一點兒空間和時間。
讀《無聲告白》讀后感9
《無聲告白》不是我看的第一部華人作品,也不會是最后一部,但伍綺詩卻是第一次閱讀。
華人作品中非常重要的一個點是“身份認同”,幾乎在每一位身居海外的寫作者都會涉及,也正是這個問題的重要性和可探究性,所以才會出現(xiàn)那么多的優(yōu)秀華文文學。詹姆斯·李作為一個自小在美國長大的人物,種族歧視、身份認同等問題必然追隨他一生,當然,這也一樣延續(xù)到了他的子女身上。這也是莉迪亞與內斯為何備受冷落,沒有朋友,一直孤獨的原因之一,也是引發(fā)莉迪亞自殺的根由之一。
中華民族是非常重視家庭的,這一點依然在這部作品里有體現(xiàn)。早前,看過一本名為《為何家會傷人》的書,那時所想起的種種,直至看到這本小說,看到這個家的故事,才真正懂得那種傷痛,美麗而令人窒息的。
莉迪亞是這個家的支撐,以她的死亡為線索,回憶與現(xiàn)實兩個時空交叉,關于她死亡的真相也慢慢被揭開。這個家的四個人都該對她的死負有部分責任,當然也有她自己,從瑪麗琳離開又回來那時起,莉迪亞就為了讓母親不再離開,默默接受一切。她對母親安排的一切都順從,她只是害怕被離開被拋棄,她必須學力所不能及的知識,必須假裝有很多朋友是受歡迎的?墒,當她的世界里可以感到有價值的東西——她的物理成績、內斯的默默支撐和理解——即將要失去,最后連與杰克的感情都變得不可能,而留給她的只有更壓抑的生活的時候,她的`世界崩塌,死,或許是最好的解脫。
也許,我是幸運的,即使父母沒上過大學,即使他們曾經很希望我能讀大學,可是他們從來不把這個他們一輩子的愿望強加于我。他們沒有像瑪麗琳逼迫莉迪亞那般逼我學習、上課、做題,我也不用忍受那樣來自他們期望又怕失望的壓力。我們可以選擇很多東西、選擇做很多事情,可是唯獨父母,我們無法選擇;唯獨父母,我們不應苛責,可是天下負父母最多的還是子女。所幸的是,我沒有辜負他們的期盼,完成學業(yè),也完成了自己的蛻變。在以后的日子,用自己的努力,來愛護他們。
讀《無聲告白》讀后感10
“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边@是一個很難過的故事,旣惲沼帽M全力,掙脫了母親的束縛,擺脫了母親的期待,她不需要成為母親想要她成為的樣子了?刹恍业氖,她也沒有成為真正的自己,她成為了她母親。
自從母親瑪麗琳想完成自己當醫(yī)生的'夢想而離家出走,有因為懷上漢娜而不得不回歸家庭后,莉迪亞的悲劇開始了。為了留住突然不辭而別的母親,莉迪亞不斷迎合取悅母親,最終失去了自我。我能感受到莉迪亞為了害怕失去母親的小心翼翼,最終被父母各種期待包圍的絕望心情。
瑪麗琳把自己未完成的心愿寄托在女兒身上,用言語,用表情,用行為……一次次把這種期待壓在女兒莉迪亞身上,直到有一天,莉迪亞不堪重負,沉入湖底……
人越是對自己的童年不滿,成為父母后對孩子的期望就越高,急切地想把自己半生的人生經驗傳授給孩子。
為人父母的期待好像又都是有理由,希望子女別走自己以前的彎路,希望子女能擁有很多朋友受人喜愛,希望子女能讀很多的書,希望子女能實現(xiàn)自己未完成的夢想……希望的東西太多,被迫承載父母的夢想,逐漸被這些夢想壓到無法喘息。
“繼承父母的夢想是多么艱難,如此被愛是多么令人窒息。”如今我自己以為人父母,這本被多人推薦的小說我花了近7小時,邊讀邊慶幸:幸好在孩子小的時候我讀到了這本書,并時刻提醒自己在以后的親子時刻給足孩子安全感,并學會靜靜地等待孩子成長,而不是強加自己的思維給他們。
愿每個人都能擁有獨立的人格,活在自己對自己的期待里,可以勇敢地說出自己想要的東西,想做的事情,想成為的人,不要害怕別人的看法,不要害怕別人貼的標簽,活出自我!
讀《無聲告白》讀后感11
“莉迪亞死了,可他們還不知道!遍_篇的第一句話,便吧整本書都引向了悲劇。這是一個怎樣的故事?關于性別,關于家庭,關于救贖,關于親情,關于愛......
書中的母親,將自己未完成的愿望強加到莉迪亞身上,那些愛她的人,那些在她生前對其百般關注、在她死后痛不欲生的人,實際上是以愛之名,行謀殺之實。
書中提到,每一代人的言行往往都與上一代人有關。她的母親是一個不甘平庸、期望與眾不同的女人,最終卻還是嫁人生子,成為一名普通的'家庭婦女,盡管中途她掙扎過,沒留下只言片語離開這個家,期望繼續(xù)完成擱置的夢想,但卻因腹中孕育了第三個小生命——漢娜而再度放下。她短暫的離去卻在迪莉婭身上留下了童年的陰影。莉迪亞要努力地扮演好一個讓父母滿意的主角。她的一舉一動,一顰一笑都是被期盼著的,她的興趣,她的交友,她的未來都是被期盼著。而正是莉迪亞過于成熟的心智,讓她不能擺脫這種期盼,以致于發(fā)生了之后的悲劇。
一切的錯,莉迪亞想,來自恐懼。恐懼母親再次離開,恐懼自己不能讓他們滿意。需要糾正這個錯誤,從哪里開始呢她一腳踏入了湖中心的水面。那個夜里,迪莉婭死了。作者描述的很美,讀到那里,有種真正的釋然感,她最后解脫了。
讀這本書的時候,我入戲了。在她身上,找到了自己的影子。雖然我沒慘到那個地步,也沒勇氣透過死亡來結束一切,但我很難過地看到自己與她身上的相似點,也再次敲打自己,如果一向以來在走別人的路,終有一天,我會手足無措,會走不下去的。而我們終此一生,就是為了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讀《無聲告白》讀后感12
“我們終此一生,就是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背跻娺@本書便被封面上的文字打動。講述的是上世紀七十年代,中美混血兒—莉迪亞在背負父母的各種期望下,最終選擇結束生命的故事。
莉迪亞被給予無限厚望和父母的憧憬,只要母親能留下,她母親的所有心愿都變成她的承諾。所以每當母親說“你想不想”的時候,她都會說“是的”。她知道父母一直渴望什么――不用他們說出來就知道,而她,希望他們開心。她不幸的少女生活沒有任何自己的選擇。最后,以終結自己年輕的生命為結局。莉迪亞的經歷真的讓我想到輕盈的雪花和致命的雪崩,是同一種東西。
這本書叫無聲告白,有太多對他人的告白在里面,就像莉迪亞對家人的告白,直到她死去他們都沒有聽到。同樣,莉迪亞對自己的無聲告白,又何嘗不是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才意識到呢?這不是一本能夠使人愉悅的小說,甚至可以說是一部令人絕望的無聲悲劇,但是這本書會讓人思考,給人以啟發(fā)。
家永遠給我們帶來穩(wěn)定安全感,與此同時也不可避免的帶來了平庸和束縛,我們生活在其中,總會受到家人的影響,我們習慣了被期待,習慣了被要求,習慣了被認同,習慣了在預設道路上半步不敢偏離的.小心前行,我們害怕孤獨,害怕一個人,害怕他們的眼光?墒,我們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我們不是要成為普通的大多數,也不是要成為父母眼中的“別人家的孩子”,更不是外界環(huán)境要求我們成為的模樣,而是要成為我們想成為的自己,一個擁有獨立思想的自己。當然,成長的道路上每個人都會面臨各種各樣的壓力,各種各樣的不順心,可這些壓力不應該一直成為自己的負擔,反而可以成為我們努力的動力。
最后,愿每一個人都能過上自己理想的生活。
讀《無聲告白》讀后感13
去年我買了這本書的紙質版本,但一直被各種事情干擾,它一直被擱置。
終于與它重逢,慶幸自己沒有錯過這本書,有很簡潔利落的文風,精準的比喻和描寫,不多不少,非常細膩。
文中所呈現(xiàn)出的各自背負的壓抑,每一種我都能深深理解。
理解父親因為種族問題和童年經歷所衍生出的自卑,理解母親一直心懷夢想,卻最終被現(xiàn)實羈絆無法實現(xiàn)的痛苦。理解莉迪亞被愛的枷鎖束縛到絕望的痛楚,理解漢斯和漢娜不被家人重視冷落的難過。
印象深刻的是莉迪亞第一次和朋友看電影,父親在車上尷尬又興奮的樣子,極力的希望自己的女兒能夠擁有正常的社交生活,擁有他所未曾擁有過的平常,這樣微小的一件事也令他夸張得快樂。
莉迪亞竭盡全力的`滿足了母親和父親的愿望和期待,可她最終不堪重負,并沒有人問過她,她想要的是什么?過多的愛和期待變成種沉重的枷鎖,我們任何人都沒有辦法負擔得起別人夢想的重量。
事情是從哪里開始錯的?錯的離譜至此?
所有的事情的發(fā)生都有因果,都有跡可循。
埋在心里的陰影不會消失,只會以另一種方式影響我們自己,以及我們身邊的人。有些事,你當時不知道為何要這樣思考,抉擇,其實,歸根結底,總能找到原因,我們的潛意識推動了我們去做那樣的事。
莉迪亞的死亡像是一場無聲的告白,把這一家人從過去的陰霾里拉了出來,重新沐浴的陽光下,審視生活,重建自己,在陰影里呆久了的人需要這樣的陽光,需要這樣痛苦的反思,也許痛苦之后我們每個人都能撫平自己內心的創(chuàng)痛。
讀《無聲告白》讀后感14
閱讀的時候我一直在用探究的目光在找尋究竟誰該對莉迪亞的死負責,就像十三個理由一樣。
“遺憾”的是詹姆斯一家的成員都充滿了對這個家庭的熱愛,即使是因為被忽略想要逃出去的內斯。因為那年夏天瑪麗琳的出走,讓這個家庭為守護這份曾經被推倒的幸福拼盡性命。修補過后的幸福在那道疤痕里淌著事件相關者無言的淚水,特別是被母親澆灌了夢想的莉迪亞。盡管這個家的初始建立在一份勇敢無畏的愛情上,但是不幸的是三個孩子在母親失蹤事件后卻因為愛被束縛了手腳。那個夜晚在湖邊在杰克的話語沖擊下,終于想要走出桎梏擁抱一份真正幸福的莉迪亞卻永遠被留在了湖底。這不是一個悲劇,盡管以莉迪亞的死作為開場,這只是個意外。作者用這個意外來引出了詹姆斯一家對這個女孩死亡的追尋,這份痛苦將交給他們一份答案。
不想要和別人一樣的瑪麗琳和努力想要和別人一樣的李,在不同背景孕育成長的兩個人,在對莉迪亞的教育上,一個鼓勵她努力學習來獲取令人尊重的社會地位,一個鼓勵她廣交朋友融入集體,其實兩個正好是有效的互補,既不會成為一個沒有朋友書呆子,也不會是一個只會趨炎附勢卻沒有自己思想的傻蛋。也許是我天生缺乏同理心吧,這份還算正確的教育在雙方的沉重操作下,卻讓莉迪亞只剩下了痛苦。父母想讓孩子不會走自己因為某種缺失而遭受痛苦的路,而這份情感過于強烈以至于讓他們看不見了孩子身上發(fā)出的求救,就像瑪麗琳完全忘記了莉迪亞駕照考試失敗后回來嘶啞的吼叫。
除去主線的`劇情,我覺得作者寫的特別好的是杰克對內斯隱忍不發(fā)的愛情,都是從第三人的角度來描繪的這份感情,從最初的意外到后來暗自心疼杰克,因為這絕對是份不可能有結果的感情呀。
膽小但是又渴求愛,這個人類身上的通病將一直一直用不同的命題讓我們來正視這一點!澳阏f的曙光究竟是什么意思?”我們會痛,會在淚水里認識到,也許已經為時過晚,但這份認識會讓我走好之后的路,而這份感情真實存在過。
讀《無聲告白》讀后感15
在《無聲告白》里,詹姆斯一家,一對夫妻和三個可愛的孩子,看似幸福的家庭,但在這個家庭中生活的每個人都活在自己編織的美麗謊言和噩夢里。但很明顯,導致這個家庭的不幸的,不僅僅是溝通和傾聽的問題,悲劇的根源在于父母詹姆斯和瑪麗琳自認為是美好正確但不負責任的婚姻里。他們隨意的開始,隨意的懷上了孩子,又隨意的步入婚姻的殿堂組成一個家庭。她們刻意地忽略對方的過去,然后幻想不切實際的未來,到頭來的是女兒莉迪亞的自殺,現(xiàn)實狠狠擊碎了他們自己編織出來的.幻像。
悔悟或許永遠都不會晚,但也挽回不了什么。大兒子內斯對于這個家庭已經心灰意冷,無時無刻都迫切的想要逃離;大女兒莉迪亞被父母的期望壓垮,最終選擇自殺;而小女兒,出生即不被期待,在家庭生活中游走于邊緣,即使在莉迪亞死后,瑪麗琳終于看到了可憐的漢娜,他也失去了同齡孩子該有的童真和無憂,在未來的家庭生活中,也會難以避免的卑微和小心翼翼。
做父母的真的是一件很累的事情。在一個家庭中,孩子多的話,是人難免都會對其中的一個偏愛一點點,甚至可能自己都沒有察覺,但關注每一個孩子的感受也很重要。而且我漸漸的發(fā)現(xiàn)寬容真的是一件很難得的事,在生活中,其實大部分人自認為寬容,但這并不妨礙他們將自己的想法強加在你的身上。溝通能增進人與人之間的了解,所以也更容易獲得對方的寬容,在一個家庭里,作為最為親密的人,要善于訴說自己的感受,才能更好的互相體諒。溝通真的很重要,但我討厭那些自以為是的自說自話。
【讀《無聲告白》讀后感】相關文章:
讀《無聲告白》有感04-28
無聲告白讀后感03-10
《無聲告白》讀后感11-30
無聲告白讀書心得11-03
《無聲告白》讀書筆記范文10-26
《無聲告白》讀后感12篇03-10
《無聲告白》讀后感15篇03-26
《無聲告白》讀后感6篇03-15
《無聲告白》讀后感13篇04-21
無聲告白讀后感13篇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