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古典主義音樂
維也納古典樂派,是指1730年——1820年間的歐洲主流音樂。流派以海頓、莫扎特和貝多芬為杰出代表,由于他們都是在維也納度過自己的創(chuàng)作成熟時期,因此被人們稱作“維也納古典樂派”,其音樂作品被稱為古典主義音樂,歡迎閱讀漲知識。
一、古典主義音樂簡介
產生于18世紀中后期,這個時期正值歐洲社會大變革,無論從經濟、政治還是思想文化方面,歐洲社會的變遷都對音樂藝術的發(fā)展起到了一定程度上的促進作用。當時正值歐洲啟蒙運動的興盛時期,具有資產階級思維的思想家提出了“自由”、“博愛”、“平等”、“人權”、“理性”等新興口號,形成了一個完整的思想體系。維也納古典樂派的誕生也大大受到了這場思想運動的洗禮。
古典主義音樂指的是1730-1820年這一段時間的歐洲主流音樂。海頓、莫扎特和貝多芬是古典主義音樂的杰出代表,由于他們都在維也納度過自己的創(chuàng)作成熟時期,因而也被人稱作“維也納古典樂派”。
古典主義音樂承繼著巴洛克音樂的發(fā)展,是歐洲音樂史上的一種音樂風格或者一個時代。這個時代出現(xiàn)了多樂章的交響曲、獨奏協(xié)奏曲、弦樂四重奏、多樂章奏鳴曲等等體裁。而奏鳴曲式和輪旋曲式成為古典時期和浪漫時期最常見的曲式,影響之深遠直至二十世紀。樂團編制比巴洛克時期增大,樂團由指揮帶領逐漸變成一種常規(guī),F(xiàn)代鋼琴在古典時期出現(xiàn),逐漸取代了大鍵琴的地位。
二、音樂風格特點
在音樂內容上,音樂作品受到當時啟蒙運動思潮的影響,以謳歌人的精神和反映自然界的美為主旨。
在音樂織體上,確立了主調音樂形式的主導地位,和聲織體清晰,曲式結構分明。
在音樂體裁上,奠定了交響曲、四重奏、協(xié)奏曲、奏鳴曲等體裁形式,使之更完善、更規(guī)范。
在旋律方面,樂句工整、對稱,強弱轉變豐富,在樂曲之中,漸強、漸弱經常被靈活地應用。
在節(jié)奏方面,樂曲整體的速度穩(wěn)定,變化不多。音樂的效果注重平穩(wěn)、平衡的質感。低音的伴奏部份,常出現(xiàn)固定的分解和弦的節(jié)奏型態(tài)。
在和聲方面,一個作品之中的基本和弦變化工整有序而合于理論,諧和、單純而嚴謹,數(shù)字低音已不復存在,呈現(xiàn)主調音樂風格。
在曲式方面,作曲家熱衷于主題貫穿手法,或對主題做各種發(fā)展、變形等手法,細致地組織出具有主題交織特色的樂段。音樂很少有過度的描寫性的成分,樂曲多以奏鳴曲、交響曲、協(xié)奏、重奏等題材的名稱存在。
承襲了德奧音樂文化傳統(tǒng),以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和高超的作曲技法,使古典主義音樂達到頂峰,對后世音樂產生了深遠影響。
三、古典主義早期的奏鳴曲和交響曲
在西方音樂歷史中,從中世紀到文藝復興,聲樂藝術長期占主導地位,巴洛克時期器樂音樂獲得獨立發(fā)展,與聲樂音樂并駕齊驅,而古典主義時期是器樂音樂繁榮的時代。古典音樂結構形式中,帶有抽象辯證思維的奏鳴曲式(sonataform)成為作曲家不倦探尋的,幾乎是無處不在的音樂形式。私人客廳里的獨奏奏鳴曲、三重奏、四重奏、五重奏,作為宴會、婚禮背景音樂的五人以上的合奏:小夜曲、嬉游曲都興盛起來,而最為重要的是管弦樂隊演奏的交響曲。當交響曲逐漸從宮廷的娛樂轉向音樂會聽眾時,它融入時代精神的內涵,使器樂音樂獲得了升華。
最早的交響曲是意大利歌劇序曲(Sinfonia),漸漸脫離歌劇,成為一種獨立的管弦樂體裁形式在音樂會上演奏。它為快——慢——快的形式,即快板樂章、簡短抒情的行板樂章、有舞曲節(jié)奏的樂章(小步舞曲或吉格舞曲)
18世紀中葉,德奧各地宮廷紛紛興起管弦樂隊,其中曼海姆、維也納和柏林成為交響樂發(fā)展的中心地。 斯塔米茨(Johann Stamitz,1717—1757)領導下的曼海姆管弦樂隊,以出眾的演奏享譽歐洲。他們能演從極弱到極強的各層次的豐富力度表情,尤以漸強的演奏產生出激動人心的效果。斯納米茨還在交響曲快板樂章動力性主題之后引入抒情、優(yōu)雅或幽默的對比性的主題。巴洛克時期音樂在樂章內一般采用統(tǒng)一的力度,而古典主義時期,漸強、漸弱的大量運用,撥弦的羽管鍵琴向能演奏豐富表情的近代鋼琴的進化,這些追求音樂力度表情變化的傾向,標致著音樂風格的'重要進步。
四、維也納古典風格的形成
18世紀下半葉,維也納成為歐洲音樂的中心地。西方音樂在這里獲得高度的凝聚發(fā)展,形成了對近代西方音樂具有典范意義的維也納古典風格。音樂大師海頓是古典風格的最重要的奠基者,他不僅確立了古典主義體裁和形式,而且樹立了古典主義的精神風范。另一位大師莫扎特以其多面的杰出才能推動了古典風格趨于完美。時代的音樂巨人貝多芬最終完善了古典主義風格,然而同時他那高度個性和充滿時代斗爭精神的音樂超越了古典主義精神范疇,成為19世紀浪漫主義的引路人。
海頓(Franz Joseph Haydn,1732—1809)是古典維也納樂派的奠基者,出生于奧地利東部與匈牙利臨近的羅勞鎮(zhèn)的車匠家庭。8歲入維也納圣斯蒂芬大教堂唱詩班,8年的歌童生活使他獲得早期的音樂教育。為了能從其上幾次作曲課,他曾短期當意大利歌劇作曲家波波拉的貼身男仆。 1761年加入埃斯特哈齊家族宮中的樂隊,后成為樂長,在宮中的近30年的時間里,寫出了他的大部分作品。1790年尼科勞斯親王去世,宮中的音樂組織解體,海頓移居維也納。1791年、1794年他兩度訪英創(chuàng)作演出獲極大成功,被牛津大學授予名譽音樂博士。晚年仍以旺盛的精力創(chuàng)作出兩部著名清唱劇《創(chuàng)世紀》(1798)和《四季》(1801)。海頓的弦樂四重奏與交響曲相輔相成地發(fā)展,主要作品有:作品33的六首“俄羅斯”四重奏(因題獻給俄國保爾大公而得名)、作品50的6首“普魯士”四重奏、作品64之5“云雀”、作品76之3“皇帝”、作品76的六首和作品77的兩首四重奏。
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1756—1791)是西方音樂史上最富有智慧的音樂家。這位早熟的神童僅僅有35年的短促生涯,卻在眾多音樂領域里獲得了輝煌的藝術成就。這與海頓漫長的探索歷程形成鮮明對比,莫扎特去世后海頓才寫出他最重要的《倫敦交響曲》。然而在年齡、個性上存在差異的兩位作曲家卻相互敬重,他們藝術上的互補推動了古典風格的發(fā)展。
莫扎特音樂創(chuàng)作領域廣闊,包容了當時各種體裁形式。有22部戲劇作品、50多首交響曲、25首鋼琴協(xié)奏曲、12首小提琴協(xié)奏曲、26首弦樂四重奏、17首鋼琴奏鳴曲、42首小提琴鋼琴奏鳴曲。莫扎特創(chuàng)作過程以機敏快捷著稱,有些傳記甚至記載他邊談話說笑邊作曲。實際上,他常常是在頭腦中將作品構思好,甚至細節(jié)部分也安排就序,而人們看到的作曲過程是他將構思完整的音樂記錄在樂譜上的過程。莫扎特是古典主義時期作曲家中,在意大利聲樂歌劇領域和德奧器樂領域都獲得成功的唯一一位作曲家,他并且把二者的風格相互融通。莫扎特以其敏感的才能,在其他音樂體裁中都有不同凡響的手筆。他的鋼琴奏鳴曲旋律優(yōu)美,晶瑩剔透。社交場合娛樂性背景音樂的小夜曲這類體裁中,也有《G大調弦樂小夜曲》這樣的名篇。
五、古典音樂的影響
維也納古典樂派承繼著巴洛克音樂的發(fā)展,是歐洲音樂史上的一種音樂風格或者一個時代。這個時代出現(xiàn)了多樂章的交響曲、獨奏協(xié)奏曲、弦樂四重奏、多樂章奏鳴曲等等體裁。而奏鳴曲式和輪旋曲式成為古典時期和浪漫時期最常見的曲式,影響之深遠直至二十世紀。樂團編制比巴洛克時期增大,樂團由指揮帶領逐漸變成一種常規(guī)。現(xiàn)代鋼琴在古典時期出現(xiàn),逐漸取代了大鍵琴的地位(尤其體現(xiàn)在莫扎特早期大鍵琴曲轉型至鋼琴曲,這可以從其鋼琴協(xié)奏曲中明顯觀察到)
六、概念
莫扎特
狹義:指十八世紀下半葉至十九世紀初,形成于維也納的一種樂派,亦稱“維也納古典樂派”。以海頓(1732-1809)、莫扎特(1756-1791)、貝多芬(1770-1827)為代表。其特點是:理智和情感的高度統(tǒng)一;深刻的思想內容與完美的藝術形式的高度統(tǒng)一。創(chuàng)作技法上,繼承歐洲傳統(tǒng)的復調與主調音樂的成就,并確立了近代鳴奏曲曲式的結構以及交響曲、協(xié)奏曲、各類室內樂的體裁和形式,對西洋音樂的發(fā)展有深遠影響。
廣義:泛指十七、十八、十九世紀的專業(yè)音樂創(chuàng)作。
一、古典以前時期:
、偃绨吐蹇艘魳,代表人物有巴赫、亨德爾;
、诼蹇煽梢魳罚砣宋镉腥鐜觳刺m、拉穆等大師們的典范作品。
二、古典以后時期:
、倮寺䴓放,主要代表人物有舒曼、舒伯特、肖邦;
、诿褡鍢放,主要代表人物如格里格、格林卡、柴可夫斯基、斯美塔那、波隆貝斯庫、西貝里烏斯、巴托克等大師們的典范作品。③維也納古典樂派,主要代表人物海頓、莫扎特和貝多芬等大師們的典范作品在內。
七、音樂風格
古典主義
“古典”主義內涵
所謂“古典的”,準確地說,原是指古希臘和古羅馬的“經典的古代”,那是西方文明兩個偉大的時期。多少個世紀過去了,人們回顧往昔,而且企圖借鑒那個時代的文化精華。在文藝復興時期,人們已經這么做了,巴洛克初期亦然,但一直到十八世紀中葉才真正開始重新發(fā)現(xiàn)“古典”。特別是考古的發(fā)現(xiàn),展現(xiàn)了一幅簡樸、宏偉、寧靜、有力、優(yōu)雅的畫面,這在新發(fā)掘出來的古希臘和南部意大利的神廟中十分典型。例如,1748年龐貝的發(fā)現(xiàn),其中的遺物被畫家臨摹和雕刻家模制以廣泛流傳,理論家們研究它們構成的原則。歷史學家和美學家們(其中最著名的為德國人溫克爾曼)將它們稱為“古典”并作為他們這一時代的典范,有探索精神的藝術家們緊隨這一觀念,如十八世紀英國畫家雷諾茲強調繪畫的最高成就是在于表現(xiàn)古代希臘羅馬的主題以及他們作品中的英雄氣概和人的苦難。
法國新古典主義畫家大衛(wèi)也追隨這種理論,表現(xiàn)在他描繪英雄的畫面上。意大利新古典主義雕塑家基本上以古典的雕像為范本來刻畫現(xiàn)代的男男女女!肮诺洹钡臍v史事件、神話以及哲學思想也日益有其廣泛的影響,如歌劇的劇本多取材于這一時期的史實、神話及英雄人物。由于優(yōu)秀的古代文化的影響,人們常將“古典”一詞視為有杰出的、卓越的含義。不論是一首詩,還是一輛汽車,如果說是“古典的”,那就意味著它是此類中的佼佼者。人們也往往傾向于把某個圖案設計稱之為“古典比率”,意味著這個比率保持了自然的平衡,并無奇特或標新立異,而是遵循規(guī)范的原則。正由于信奉這種“適當?shù)谋嚷省焙妥匀黄胶獾脑瓌t,使得古典時期的音樂風格迥異于其他時期。
“古典主義”音樂特點
實際上這一時期的作曲家在考慮音樂結構時都遵循這一基本概念:一種調性間平衡的概念,給予聽眾明確的感覺這音樂如何進行;還有段落之間的平衡,聽眾在聆聽一首樂曲時可以準確地知道緊接著出現(xiàn)的內容。作曲家的創(chuàng)造性只是對這個作曲系統(tǒng)和輪廓稍加變化,而不是機敏地或富有進取精神地創(chuàng)作出樂曲來使聽眾著迷或驚奇。也可以說在音樂創(chuàng)作上不存在所謂“古典時期”,僅有“古典風格”。按照這種風格,海頓、莫扎特和貝多芬寫出了他們的名作。如果說這是杰出的典范,有一定的道理。但是這種風格并非僅僅出現(xiàn)于他們三人的作品中,這個時期的其他作曲家的創(chuàng)作基本上也是這種風格,也是按照這種傳統(tǒng)。
此時期的總體特征是主調風格為主導,音樂語言精煉、樸素、親切,形式結構明晰、勻稱,音樂中的矛盾沖突得以加強并深化。18世紀新風格構成的要素,可以有以下幾個方面:旋律追求優(yōu)美動人的氣質,傾向于整齊對稱的方整性樂句結構,與市民舞蹈及民間音調及舞蹈節(jié)奏的聯(lián)系更為緊密;調性、和聲的安排上升為結構作品的重要因素,段落或樂章有更加明確的終止式,簡潔的和聲風格;從短小動機孕育出豐富樂思的技巧,樂章中主題間的對比變化,“通奏低音”逐漸被明確的樂器記譜所替代,表達作曲家對樂器音色更為細致的感受,常用的題材是奏鳴曲、協(xié)奏曲、交響曲和四重奏等。
洛可可風格
在巴洛克時期和古典時期之間,還有一些短暫的過渡階段。其中之一是洛可可(Rococo),就像音樂史學者給巴洛克取名一樣,是按照其風格而取名的。這一名稱原是藝術史學者們專門用來指十七世紀末十八世紀初法國的裝飾性藝術的。這一時期的法國建筑中,巴洛克式的雄偉、嚴峻的風格分解或者柔化,成為類似貝殼制品(法語為rocaille)式的線條。由此發(fā)展出一種新穎的、絢麗的、優(yōu)美的、富有想象的風格。像所有的法國文化及趣味一樣,這種風格也迅速傳遍歐洲,在德國南部及奧地利特別風行。如果說音樂和建筑等其他藝術的演變完全一樣,那是不恰當?shù)模谝魳分形覀円部梢钥吹綕饽夭首屛挥趦?yōu)美、纖細的精雕細琢,尤其在鍵盤樂中發(fā)揮得淋漓盡致,很多一流的作曲家寫了極盡裝飾能事的樂曲,著名的洛可可風格的作曲家當數(shù)法國的庫普蘭,在德國采用這種風格的是巴赫的同時代人泰勒曼和馬特松,意大利作曲家有D·斯卡拉蒂。在C.P.E.巴赫、海頓、莫扎特等人的作品中猶可見到洛可可風格的余韻。
華麗風格
另一個名詞也來自法語galant(華麗風格),顧名思義是“華麗”,其實用于藝術風格,它的含義更要豐富得多。首先是指歡樂,這是一種直率的、任性的歡樂:感官的歡樂,它有別于道德的說教及更深刻的藝術境界,也意味著一種優(yōu)雅和塵世的趣味。它是指一種自由的和聲式寫法,與講究嚴格對位、精心構思的巴洛克相異。按18世紀理論家的各種解釋,它的詞義包括:明晰的織體、常用帶終止式的周期性樂句,隨著裝飾的旋律,簡單的和聲,不協(xié)和的自由處理。
華麗曲
貝多芬
在音樂上它首先是流暢的旋律,摒棄了復雜的對位手法;其旋律聽來使人感到極為清晰,因為伴奏部分很清淡,通常用通奏低音(如羽管鍵琴)演奏固定的音型或者很慢地進行,絕不會對旋律喧賓奪主。華麗風格的樂曲最理想的表演媒介是人聲,康塔塔或歌劇選曲(最好是愛情歌曲);作曲家通常把樂句分得簡潔而又規(guī)律,用一種可以預測的問答式進行,歌者的聲音較為朦朧但卻極富表情。另一種流行的表演媒介是長笛(替代老式的和音色明亮的豎笛),人們特別欣賞它那優(yōu)雅而柔和的色彩。華麗風格也指舞蹈節(jié)奏的使用,巴赫等人在他們的鍵盤樂組曲中采用的外加樂章之一,即稱為“華麗曲”(galanteries);它意味著常常使用一些固定的、短小的旋律樂句,一如姿態(tài)優(yōu)雅的鞠躬和禮儀。
興起
“華麗風格”一詞在1700年后才使用,此種風格的流行是在十八世紀二十年代以后,十八世紀中葉為其全盛時期,即巴赫、亨德爾一輩的作曲家消失而新的一代崛起之際。巴洛克時代大師們的富有驅動性的低音聲部(它能賦予樂曲一種活力)此時讓位給較為遲緩的低音進行,只起到襯托上面主要聲部的作用而已。巴洛克時期常用的賦格織體也被取代,此時上面的聲部輕而易舉地取得了統(tǒng)治地位,其次才是低音,而中間聲部已無容身之地。巴洛克音樂中,長而不規(guī)則的樂句被較短的樂句取代,它們往往是兩小節(jié)或四小節(jié)的,聽者能感覺到后繼的樂句大約將是怎樣的。
七、古典樂派
初期三大樂派
文藝復興后在意大利興起的主調形式的新音樂,以貴族社會為背景,在德意志和奧地利各地繁榮昌盛起來。其初期有三個主要樂派:以音樂大師巴赫的次子卡·菲·!ぐ秃(C.P.E.Bach)為中心的柏林樂派;以約翰·施塔密茨(Johann Stamitz,1717-1757年)為中心的曼海姆樂派;以瓦根扎爾和蒙恩為中心的早期維也納樂派。
歌劇雖然是古典派音樂中的重要部分,但從整體來看,古典派音樂的特色在于器樂方面,特別體現(xiàn)在奏鳴曲和交響曲形式的音樂上。曼海姆樂派的室內樂和交響樂不僅影響了維也納樂派,而且對波恩時代的少年貝多芬也產生了直接的影響。
奏鳴曲是古典派音樂中極富代表性的形式,它的呈示部中有第一、第二主題的對比,中間出現(xiàn) 發(fā)展部,然后是兩個主題反復的再現(xiàn)部。曼海姆樂派當時已經具有了相當完整的奏鳴曲形式,他們還在交響樂中加入小步舞曲樂章。這個樂派的交響樂配器中,木管樂器也采用了雙管編制。莫扎特在自己的交響樂中加用單簧管,也是受了曼海姆樂派的影響。
維也納樂派
以“交響樂之父”海頓、“音樂天才”莫扎特和“樂圣”貝多芬為代表的維也納古典樂派,在音樂史上豎立了一座不朽的豐碑。這一樂派的主要特征是反映人類普遍的思想要求,他們追求美的觀念、強調風格的高雅,給予人們樂觀向上的進取精神。
【古典主義音樂】相關文章:
新古典主義音樂11-06
歐洲古典主義音樂作曲家莫扎特的簡介01-14
音樂小屋音樂教案01-15
音樂教案:音樂接龍01-15
旋律音樂的音樂教案12-19
音樂要素的音樂教案12-18
《音樂與繪畫》小學音樂教案01-10
音樂反應大班音樂教案11-21
音樂之旅愛上音樂作文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