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蓼莊圖記閱讀理解及答案與翻譯
在學習、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都閱讀過蓼莊圖記吧,那你知道蓼莊圖記的翻譯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蓼莊圖記閱讀理解及答案與翻譯,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蓼莊圖記閱讀理解及答案與翻譯
原文
[清]戴名世
余讀陶淵明《桃花源記》,慨然有遺世之思。說者謂淵明生當晉、宋之際,志欲棄塵離垢,高舉遠引,托而為此記,非真有是事。今以蓼花莊觀之,則夫幽巖深谷、靈區(qū)異境、隔絕人世者,世固未嘗無也。
蓼花莊地近束鹿,距京師三百余里而遙,西山面之,渾河繞之,奧阻①幽深,人跡之所不到。居民千余家,淳淳悶悶②,渾乎太古之意,桑麻林麓,遠近映帶,婚姻嫁娶,不出其里。居人自其始祖迄今,無一識字讀書。縣吏一來征租,信宿③盡收而去。子孫歷世無一入城市,家家足衣食,無貴無賤,無貧無富。凡囂競凌害④、偷盜訟獄、干戈擾攘之事,離別羈旅之苦,父老子弟傳世數(shù)十,耳未嘗聞。其山川風物、人民土俗,是亦燕趙間一桃花源也。
給諫趙恒夫先生罷官居京師,歲戊辰、己巳間始聞其絕境,窮搜得之,構(gòu)屋筑圃于其間。初居人不知種稻先生謂地多水宜種稻教以種植之法由是稻絕美勝他縣。其地昔無網(wǎng)罟,河魚肥美,人不知食。先生結(jié)網(wǎng)得魚,嗣后多有食魚者矣。先生尋還京師,然抗懷高寄⑤,嘗書蘇文忠詩于壁曰:“惟有皇城真堪隱,萬人海里一身藏。”是先生視京師猶之乎蓼莊也。顧猶時時念蓼莊不置,使善畫者為之圖。余嘗披圖,見其群山矗立,高入云表,浮青飛翠,千疊萬重,而煙波浩渺,蓼花彌望無際。
嗚呼!余久懷遁世之思,嗟宇宙無所為桃花源者,何以息影而托足?不意人間復有之。昔者武陵漁人既出,迷不復能入。今先生有居在焉,無迷津之患,葛巾藤杖,飄然竟往。余得以相從終老于其間,先生其許我乎!
。ü(jié)選自《戴名世散文選集》)
參考譯文
我讀陶淵明的《桃花源記》,感嘆不已,不禁產(chǎn)生了棄世隱居的念頭。評說的人認為陶淵明生活于東晉與南朝劉宋之間,內(nèi)心想要拋棄骯臟的塵世,隱居避世,有所寄托而寫成了這篇記,并非真有這樣的事。但如果從今天的蓼花莊來看,那么那些山谷幽深、環(huán)境優(yōu)美、與世隔絕的地方,原來世上也并非沒有。
蓼花莊位置靠近束鹿,距離京城三百多里遠的路程,那里面對西山,渾河環(huán)繞,腹地險要,山谷幽深,外人很少到達。那里的居民有一千多戶,淳樸篤誠不開化,渾然是上古之人的樣子,當?shù)亓诌吷铰磸V泛種植桑麻,與遠處的青山相互映襯,男婚女嫁,從不超出莊里的范圍。居民從他們的始祖到現(xiàn)在,沒有一個人識字讀書?h里的官吏一來收租,兩三天就可以收完回去。歷代子孫沒有一人到過城市,家家戶戶豐衣足食,沒有貴賤貧富之分。世上那些爭名奪利、欺凌傷害、偷盜訴訟、爭強斗勝之事,親人離別、孤苦遠行的痛苦,祖祖輩輩傳了數(shù)十代,從來沒有聽說過。那里的山川風景、民風民俗,簡直就是一個存在于燕趙之間的桃花源。
給諫趙恒夫先生罷官之后住在京城,到了戊辰、己巳年間才聽說有這么一個與世隔絕的地方,于是盡力尋找,終于找到,并在那里建房子、筑園圃。以前,那里的居民不懂得種植水稻,趙先生說這里土地多水,適合種植水稻,便教他們種植水稻的方法,從此那里種植出的稻谷非常好吃,超過別的地方。那里以前沒有漁具,雖然河里的魚非常肥美,但人們不懂得捕食。先生織了網(wǎng)來捕魚,之后就有許多人學會了捕魚吃魚。先生不久就回到京城(任職),但他的高尚情懷依然如此,他曾經(jīng)在墻壁上書寫蘇東坡的詩句:“惟有皇城真堪隱,萬人海里一身藏!边@是先生把京城看作蓼花莊的緣故啊。但先生仍然時常掛念蓼花莊,無法放棄想念,于是讓善于繪畫的人為他畫了一張蓼花莊圖。我曾經(jīng)看過這幅畫,只見畫中的蓼花莊群山矗立,高聳入云;草木蒼翠,重重疊疊;煙波浩渺,滿眼都是一望無際的蓼花。
唉!我長久以來就懷有棄世隱居的想法,(常常)感嘆天地之間沒有像桃花源一樣的地方,要到哪里才能托身隱居呢?沒料到人間還真的有這樣的地方。以前武陵漁人離開桃花源之后,就迷失道路不能再次進入,F(xiàn)在先生有房屋在那里,不會有迷失道路的擔憂,可以戴葛巾,拄藤杖,輕松快樂地直接前往。我也就能夠借此機會跟從先生,在那里終老一生,先生可要答應(yīng)我的要求!
注
、賷W阻:腹地險要。
、诖敬緪瀽:淳樸篤誠不開化。
、坌潘:兩三日。
、車谈偭韬:囂競,為求功名利祿而喧鬧奔走;凌害,欺凌傷害。
⑤抗懷高寄:高尚的情懷。
13.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慨然有遺世之思遺:拋棄。
B.居人自其始祖迄今迄:直到。
C.顧猶時時念蓼莊不置置:購置。
D.先生其許我乎許:答應(yīng)。
14.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初居/人不知/種稻先生謂/地多水宜種稻/教以種植之法/由是稻絕美勝/他縣
B.初居人不知種稻/先生謂地多水/宜種稻/教以種植之法/由是稻絕美/勝他縣
C.初居/人不知種稻/先生謂地多水/宜種稻/教以種植之法/由是稻絕美/勝他縣
D.初居人不知種稻/先生謂/地多水/宜種稻/教以種植之法/由是稻絕美勝/他縣
15.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有人認為“桃花源”是陶淵明因有所寄托而想象出來的,世間并不存在,而作者相信世間有桃花源一樣的地方。
B.蓼花莊距離京師三百余里,民風古樸,那里的居民原先不讀詩書,不求名利,甚至不知種稻、捕魚等事情。
C.蓼花莊能成為一方凈土,是因為當?shù)毓俑w恤民情,輕徭薄賦,作者借此隱含了對統(tǒng)治者關(guān)心民生的祈盼。
D.本文起筆于《桃花源記》,末段又以“武陵漁人”與之呼應(yīng),巧妙地表達了作者對隱逸生活的向往之情。
16.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桑麻林麓,遠近映帶,婚姻嫁娶,不出其里。
(2)今先生有居在焉,無迷津之患,葛巾藤杖,飄然竟往。
答
13.C14.B15.C
16.當?shù)貜V種桑麻,與遠處的青山相互映襯,男女婚嫁,從不超出莊里的范圍。
現(xiàn)在先生有房屋在那里,不會有迷失道路的擔憂,可以戴葛巾,拄藤杖,輕松快樂地前往。
【13題詳解】
試題分析:本題主要考查文言實詞的意思。實詞類題目答題的方法有“結(jié)構(gòu)分析法”“語法分析法”“形旁辨義法”“套用成語法”“套用課本法”,解答此題要注意上下文,最好方法是把所給的詞義代到原文中去,依據(jù)上下文的語意來推導之,應(yīng)該很容易判斷出來。C項,“置”,結(jié)合后面內(nèi)容“使善畫者為之圖”分析,譯為放棄、棄置。故選C。
點睛:理解文言實詞意思的技巧:從語法搭配的角度辨析詞性;從語義搭配的角度推測詞義;從語境暗示的角度推斷詞義;從字形構(gòu)成的角度推測詞義;從詞類活用(古今異義)等用法的角度判斷詞義;從句子結(jié)構(gòu)對稱的角度推斷詞義;從字音字形通假的角度推斷詞義。如本題,主要從語境內(nèi)容分析。
【14題詳解】
試題分析:本題考查文言斷句。此類試題解答時,是先疏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職名、文言虛詞、句子結(jié)構(gòu)以及語段中動詞的賓語或補語等斷句!俺蹙尤恕笔恰安恢N稻”的主語,排除C項!跋壬笔恰爸^”的主語,排除A項!爸^”的賓語為“地多水”“宜種稻”,排除D項。句意:以前,那里的居民不懂得種植水稻,趙先生說這里土地多水,適合種植水稻,便教他們種植水稻的方法,此后那里種植出的稻谷非常好吃,超過別的地方。故選B。
【15題詳解】
試題分析:本題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內(nèi)容的能力。此類試題解答時,抓住題干,讀全讀準。對題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個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準確地把握題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選對的還是選錯的,是概括內(nèi)容還是分析觀點。C項,結(jié)合文本內(nèi)容分析可知,“當?shù)毓俑p徭薄賦”和“對統(tǒng)治者關(guān)心民生的祈盼”原文找不到根據(jù)。故選C。
【16題詳解】
試題分析:本題主要考查文言語句翻譯。此類試題解答時,首先要找出專有名詞,即人名、地名、官職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確定關(guān)鍵字進行翻譯,一般為直譯。文言文的翻譯,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換、組詞、保留、省略。
。1)“桑麻”,種桑麻(名詞活用為動詞);“映”,映襯;“婚姻”,指婚嫁行為(古今異義詞);“出”,超出;“其”,代詞,指山莊。
。2)“居”,房屋;“焉”,代詞,那里;“之”,助詞,的;“患”,擔憂;“葛巾藤杖”,戴葛巾,拄藤杖(名詞活用為動詞);“飄然”,輕松快樂的樣子;“往”,前往。
拓展資料:
人物生平
戴名世,1653年三月十八日(4月16日)生,幼時家境相當貧寒,對他來說,這是一個窘困多艱的時期,也是一個發(fā)憤立志的時期。其坎坷不平的生活經(jīng)歷,以及由此而來的生活磨煉,不僅鑄就了戴名世獨特的性格特征,而且也為他日后的思想發(fā)展奠定了堅固的基礎(chǔ)。戴名世自幼即刻苦上進,力學古文不輟。他“一日不讀書,輒忽忽如有亡失;但得一書,往復觀玩,可以忘寢食”(《與朱生書》)。戴名世六歲開蒙就讀,十一歲熟背《四書》《五經(jīng)》,被鄉(xiāng)里長輩公認為戴氏“秀出者”(《戴母唐孺人壽序》)。由于孜孜不倦的追求,戴名世年未及弱冠即善為古文辭,二十歲起開始授徒以養(yǎng)親,二十八歲以秀才入縣學,不久后以拔貢生入京師,補為正藍旗教習。
人物成就
文史成就
戴名世在文學、史學方面都有相當大的成就。從《南山集》中可看出他的散文是沿著明代唐宋派的道路在發(fā)展,有其特色。他與桐城派方苞交往甚密,論文主張對桐城派古文的發(fā)展有一定影響。他認為作文當以“精、神、氣”為主,語言文字為次(《答張、伍兩生書》)。他又認為文章之所以能傳神,關(guān)鍵在于“義理”,而“語氣”則是從屬之物(《有明歷朝小題文選序》)。他提倡文章要平易自然而言之有物,反對藻飾剽竊,認為“自然之文”才是文章的最高標準,而文章只有講究“精”與“神”才能達到“自然”的境界。同時,他又指出自然之文也必須“道、法、辭”三者均備,即思想內(nèi)容、結(jié)構(gòu)法則與語言應(yīng)當完美結(jié)合,三者缺一不可(《與劉言潔書》《己卯行書小題序》等)。所有這些主張都為桐城派的形成奠定了相當?shù)睦碚摶A(chǔ)。
戴名世文章以史論、史傳、游記、序跋為主。他對史學很感興趣,時常傾慕司馬遷、歐陽修獨自修撰《史記》《五代史》。他每讀《史記》,聯(lián)想今世,常感慨激發(fā),痛惜明清之際許多可歌可泣的忠臣義士以及許多使人痛恨的亂臣賊子事,皆湮沒于世,而有明一代的成敗得失,也不得聞之于后人。因此他決心仿效司馬遷、歐陽修,立志修撰《明史》。這樣他在漫游天下時就有心收集軼聞遺編,特別是有關(guān)南明王朝的史事。他曾說自己“二十年來,搜求遺編,討論掌故,胸中覺有萬卷書,怪怪奇奇、滔滔汨汨,欲觸喉而出……欲將之名山中,洗滌心神,餐吸沆瀣,息慮屏氣,久之乃敢發(fā)凡起例,次第命筆”(《與劉大山書》)。由于他生活十分窮困,藏書甚少,又忙于教書,亦無閑瑕,因此他本來是準備等材料搜集全之后,年老退隱名山,專事著述,但此愿未了而大難猝然臨頭。他著述的志愿雖然最終未能完成,但《南山集》一書亦可名垂后世,足彰其志。他所撰的史論、史傳等,算是對行游天下、考稽放失舊聞的一個小結(jié)。
史論評價
他的史論言辭犀利,議論透辟,如《老子論》《范增論》《撫盜論》《史論》等。后代學者稱贊他“才氣汪洋浩瀚,縱橫飄逸,雄渾悲壯,舉動得《左》《史》《莊》《騷》神髓”(蕭穆《戴憂庵先生事略》)。其中《老子論》認為老子所言,多“涉歷世故之道,”憤恨道教徒妄托老子為教主;《范增論》認為“定天下者必明于天下之大勢,而后可以決天下之治亂”;《撫道論》認為“群盜”是“假手于文武大吏”,這種官吏正是“國家之大盜”;《史論》認為《史記》《五代史》為良史,以上這些都可謂是真知灼見。
史傳文學
名世最佳的散文首推史傳文學和游記。《南山集》今本卷六、七、八的數(shù)十篇傳記,卷十一的五篇《日記》,卷十二《子遺錄》,卷十三的四篇《紀略》等,既表彰了明亡之后堅持民族氣節(jié)、隱居不仕的讀書人,又歌頌了拋卻一己之私、奔走于抗清事業(yè)的忠貞烈士,同時還在有的章節(jié)(如《曹先生傳》)中將他們與那些“受人主知遇得富貴而反顏事仇者”作一對比,譏刺了為求富貴而搖身一變、腆顏事清的無恥故明官僚。戴名世以史遷為師,史傳作品成就最高,或謂“先生為文得司馬子長之神,歸熙甫后一人”(鄧實《戴褐夫集跋》)!懂嬀W(wǎng)巾先生傳》是他的名篇,堪稱史傳文學中的佳作。此文用極其生動的筆調(diào)刻畫了一個“其姓名爵里皆不得而知”的反清英雄形象,雖實錄其事而人物個性鮮明,通篇寓莊于諧,情趣盎然,繼承了司馬遷史傳文學的優(yōu)秀傳統(tǒng)。因為他的史傳普遍筆法生動洗練而又述事周詳,故梁啟超稱贊他“史才特絕”。
《南山集》中的一些游記散文如《游天臺山記》《龍鼻泉記》《雁蕩記》《游大龍湫記》等,“空靈超妙”(方宗城《桐城文錄序》),寫山川景色頗細,文筆清麗生動。
【蓼莊圖記閱讀理解及答案與翻譯】相關(guān)文章:
《史記·孔子世家》閱讀理解答案翻譯10-17
抉擇閱讀理解及答案12-04
《相逢》閱讀理解及答案10-24
書包閱讀理解及答案04-11
海棠閱讀理解及答案05-07
水閱讀理解及答案07-02
《母愛》閱讀理解及答案05-11
翠鳥閱讀理解的答案10-26
前方閱讀理解及答案10-08
雨后閱讀理解及答案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