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妻丰满熟妇无码区乱com|久久婷婷午夜精品二区|一道本国产不卡视频|国产孕妇故爱A级高清片免费看

<tbody id="geoqw"></tbody>
  • <center id="geoqw"></center>
  • <menu id="geoqw"></menu>
  • <center id="geoqw"></center>
    
    <menu id="geoqw"></menu>
  • 小學數(shù)學教案

    時間:2023-06-25 13:30:54 數(shù)學教案 我要投稿

    實用的小學數(shù)學教案范文6篇

      作為一位杰出的教職工,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讓教學工作更科學化。優(yōu)秀的教案都具備一些什么特點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小學數(shù)學教案6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實用的小學數(shù)學教案范文6篇

    小學數(shù)學教案 篇1

      課題數(shù)的運算(二)第 1課時

      教學目標1使學生進一步掌握四則運算順序,整理運算定律和一結規(guī)律,能應用運算定律或規(guī)律進行簡便運算并能解決實際問題。培養(yǎng)學生合理、靈活地進行運算的能力。

      2 經(jīng)歷概括、計算、比較等學習過程,讓學生掌握四則運算定律和性質(zhì),并能根據(jù)題目靈活運用這些知識使計算簡便。

      教學重難點運用四則運算和運算定律。

      課前準備課件

      板書設計名稱用字母表示舉例

      加法交換律

      加法結合律

      乘法交換律

      乘法結合律

      乘法分配律

      設計意圖教 學 過 程

      通過復習,加深對四則運算的理解和掌握,為靈活運用運算定律進行簡便計算奠定基礎。

      培養(yǎng)學生的估算意識,進一步鞏固估算策略,提高估算能力。

      在練習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和認真學習的`態(tài)度。一、運算順序(教材第76頁例6)。

      1、說一說整數(shù)四則混合運算順序,算一算:(710-18×4)÷2=

      2、分數(shù)、小數(shù)四則混合運算順序與整數(shù)一樣嗎?

      3、算一算: ×[ -( - )]

      在一個沒有括號的算式里,如果只含有同一級運算,要從左往右依次計算;如果含有兩級運算,要先做第二級運算,后做第一級運算。

      在一個有括號的算式里,要先算小括號里面的,再算中括號外面的.

      4、組內(nèi)交流算法:

     。1)( - )÷( ×42 ) (2) ÷[( + )× ]

      5、完成教材第76頁“做一做”。

      二、運算定律(教材第77頁例7)。

      1、根據(jù)表格,填一填。

      名稱用字母表示舉例

      加法交換律

      加法結合律

      乘法交換律

      乘法結合律

      乘法分配律

      2、算一算,學生說說簡算過程及應用的運算定律。

      ①2.5×12.5×4×8

      =(2.5×4)×(12.5×8)……應用乘法交換律、結合律

      =10×100

      =1000

     、郏21- )× ④5.03-2.14-1.86

      3、完成教材第77頁例7下面“做一做”。

      三、出示例8估算的應用

      1、學生交流、討論。

      2、完成例8下面“做一做”。

      四、鞏固應用:

      完成練習十五第3---7題。

      五、總結梳理: 回顧本節(jié)課的學習,說一說你有哪些收獲?

      六、作業(yè)

      課 后

      小 記

    小學數(shù)學教案 篇2

      教材分析:

      《毫米的認識》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shù)學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第一節(jié)課。學生已經(jīng)認識了厘米、米這兩個長度單位。本節(jié)課是繼續(xù)學習長度單位毫米。教材中的例1采取讓學生估計、測量、討論等活動,使學生明確毫米產(chǎn)生的意義,然后利用學生尺讓學生認識毫米,理解毫米和厘米之間的關系。并通過一些“好又多、易初蓮花、海王星辰”等會員卡幫助學生建立1毫米的長度觀念。做一做和實際測量等活動進一步鞏固深化了這部分內(nèi)容。學習好本課的內(nèi)容是以后學習長度單位、估測和實際測量的重要基礎。

      學情分析

      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生活背景,家庭環(huán)境和一定的文化感受,從而導致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知識基礎,思維方式和解決問題的策略。對于本節(jié)課學生并不陌生,從知識角度方面來講有厘米、米的認識做基礎,從經(jīng)驗角度來講在每個學生的尺上都有毫米的刻度?梢哉f對此有了一些感性的認識。因此我在教學中注重讓學生在學習程中盡可能多地經(jīng)歷數(shù)學交流的活動,使得學生能夠在活動中感受別人獲取知識的思維方法和思維過程。

      教學目標:

      1、經(jīng)歷測量的過程,知道毫米產(chǎn)生的實際意義。

      2、認識長度單位毫米。初步建立1毫米的長度觀念。知道厘米、毫米單位之間的關系,會進行簡單的換算。

      3、會用毫米做單位測量物體的長度。

      4、通過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5、培養(yǎng)學生初步的估算能力、應用意識。

      教學重點:

      建立1毫米的長度觀念,明確毫米與厘米間的關系;會進行簡單的換算。

      教學難點:

      體驗1毫米的實際長度,會用毫米做單位量物體的長度。

      教學準備:課前小研究、尺子、會員卡、課件等。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1)量一量。

      在二年級我們學過哪些長度單位?(米和厘米)你能用手勢比劃一下,1米有多長?1厘米有多長嗎?如果我們要量課室的長我們就要用到“米”作單位,如果要量課本的長我們就要用到“厘米”作單位,那好上次布置小朋友量書本的長度,請小朋友來匯報一下,課本長大約是( )-( )厘米,寬大約是( )-( )厘米,厚大約是( )-( )厘米。

     。2)師小結:我們發(fā)現(xiàn)數(shù)學書的長、寬、厚都不是整厘米數(shù),實際上,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小物體的長度不是整厘米數(shù),為了比較準確的測量它,我們就要學習一個比厘米更小的長度單位――毫米,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毫米的認識。(板書課題)

      二、探究新知

      (一)匯報課前小研究。

      1、小組交流。

      2、個別展示。

      3、師小結:看來小朋友真棒!知道了“毫米”這么多知識,老師實在佩服大家!現(xiàn)在梁老師抽一些知識來講,看看大家是否真得學懂了。

      (二)認識毫米,感知1毫米的長度

      1、請拿出尺子,你能在自己的尺子上找到毫米嗎?試一試,找到后指給同桌看。

      2、指名到投影上來找毫米。(師放大尺子)

      生可能:一小格就是一毫米

      師:大家找的和他一樣嗎?(恭喜你們找的很正確)

      3、(電腦演示)小結:尺上1厘米中間還有許多小格,每一個小格的長度就是1毫米(指任意1小格)這是1毫米長,這也是1毫米長。

      4、其實我們的1分錢硬幣,它的厚度就是1毫米,還有“好又多、易初蓮花、迪卡龍、海王星辰”這些會員卡的厚度也是“1毫米”,請大家量一量看看是不是。請你摸摸厚度,覺得1毫米怎樣?(很短)現(xiàn)在請你像老師一樣把會員卡這樣捏住,然后再慢慢抽去,觀察兩個手指間的距離,像什么呢?(一條縫隙)“1角錢和1元錢”是不是1毫米呢?請大家量一量。

      5、生活中的1毫米。

      師:在生活中,還有哪些東西的厚度大約是1毫米呢?(光盤、磁卡等)

      6、思考:生活中量什么樣的物體用毫米做單位比較合適呢?

      師:在量比較短的物體時,要用毫米做單位。需要量得比較精確時,也需要用毫米做單位,F(xiàn)在我們看看生活中有關毫米的一些知識。(電腦演示)

      7、既然毫米的用處這么大,現(xiàn)在讓我們閉上眼睛,把1毫米的長度深深地記在腦子里吧!

      (三)認識1厘米=10毫米。

      1、(電腦演示)師:我們知道刻度尺上的1小格就是1毫米,那么在1厘米中究竟有這樣的幾毫米呢?請在自己的尺上選擇任意的1厘米數(shù)一數(shù)。(為了數(shù)起來方便清楚,小朋鉛筆指著數(shù))先自己數(shù),然后指給同桌看。

      2、有發(fā)現(xiàn)了嗎?(指名:1厘米里有10毫米)你是從數(shù)字幾數(shù)到幾的?大家數(shù)出來的結果怎樣?(再指一兩位)是不是每1厘米中都有10毫米呢?梁老師也來選1厘米,咱們一起數(shù)好嗎?

      3、怎么樣?( 1厘米正好是10毫米)

      4、師板書:1厘米=10毫米(齊讀:順倒各一遍)

      5、問:那么2厘米是多少毫米?4厘米呢?

      6、指一指:要求在尺子上指出“5毫米、7毫米、9毫米”,并說出為什么這么快能找出來?

      (四)測量

      師:我們已經(jīng)認識了毫米,也知道了毫米和厘米大哥之間的關系,現(xiàn)在我們就要用這些知識來解決一些實際的.測量問題。

      1、書本P22做一做。

     。1)獨立完成。

     。2)交流匯報。

      (3)表揚填對者。

      2、測量每條線段長度(以毫米為單位)。

     。1)獨立測量。(注意測量的方法)

     。2)指名匯報。

      三、鞏固新知

      1、填上合適的長度單位。

     。1)一枝鉛筆的長約18( ) (2)教室的長約8( )

     。3)一分硬幣的厚度約1( )(4)玲玲的身高為125( )

     。5)大拇指的指甲長11( )(6)小芳家到學校距離為200( )

      (7)一條鑰匙的長45( )(8)一本數(shù)學作業(yè)本的厚約3( )

      2、我會算。

      50毫米=( )厘米 3厘米=( )毫米100毫米=( )厘米 76毫米=( )厘米( )毫米

      4厘米3毫米=( )毫米

      3、課外延伸。

      20xx年9月10日 星期三 天氣:晴

      今天早晨,我從2毫米長的床上爬起來,來到了衛(wèi)生間,拿起了15米長的牙刷刷完牙后,急忙吃完早飯上學去。來到學校,看到老師已經(jīng)在教室里講課了,我趕緊拿出17毫米長的鉛筆和8 米厚的筆記本,認真做起筆記。

     。ㄕ垖W生把認為不恰當?shù)牡胤竭M行改正。)

      四、總結。

      時間過得很快,一節(jié)課馬上就要結束了,在這節(jié)課中你有什么收獲?到目前為止我們已經(jīng)認識了幾個長度單位?你能給他們排排隊嗎?米——厘米——毫米。(板書)米不是最大的長度單位,毫米也不是最小的長度單位,如果你們有興趣,還可到書中或網(wǎng)上查查看。

      板書設計:

      毫米的認識

    小學數(shù)學教案 篇3

      學習目標:

      1.探索并掌握兩、三位數(shù)乘一位數(shù)(進位)的計算方法,并能正確地進行計算。

      2.結合具體情境逐步培養(yǎng)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培養(yǎng)認真審題,正確計算的好習慣。

      教學重點:

      探索并掌握兩、三位數(shù)(進位)的計算方法,并能正確地進行計算。

      教學難點:

      在具體情境中,能運用不同的方法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

      教法:

      自主探究法

      學法:

      合作學習法

      教學用具:

      掛圖、小黑板。

      教學流程:

      一、情境導入

      同學們,你們喜歡去游樂園嗎?都喜歡玩什么?今天老師就和你們一起去公園玩,好嗎?

      二、自主學習

      (一)出示自學目標

      探索并掌握兩、三位數(shù)乘一位數(shù)(進位)的計算方法,并能正確地進行計算。

      (二)出示自學指導

      1.自學課本第54頁內(nèi)容

      2.請學生獨立看圖,先自己說說圖意,再給同桌講一講;

      3.提出數(shù)學問題,說給你的`同桌聽一聽,互相解決提出的問題!

      三、反饋交流

      1.誰愿意把自己的問題說給大家聽?

      2.誰愿意解決她剛才提出的問題?

      3.重點講解一道乘法題:

      例如:3人坐太空船,需要多少錢?

      12 ×3 =36(元)

      4.引導學生討論算法,匯報算法。 (小組交流、組際解疑)

      四、精講點撥

      結合學生自學情況及存在的問題加以點撥。

      五、當堂訓練:(小黑板出示)

      1. 用豎式計算下面各題。

      1 2

      × 3

      12

      × 4

      12

      × 5

      2.用你喜歡的方法計算

      12×5  18×3  15×6  27×3  43×3

      (組內(nèi)檢查、全體交流)

      六、總結

    小學數(shù)學教案 篇4

      詳細介紹:教學目標

     。ㄒ唬┦箤W生初步認識長度單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長度觀念.

      (二)根據(jù)1厘米和1米的實際長度,知道“1米=100厘米”.

     。ㄈ┩ㄟ^同學的合作,能用米尺度量整米長度的物體,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掌握1米的實際長度.

      難點:用米尺量較長物體的長度.

      教具和學具

      教具:1米的直尺、折尺、卷尺,4厘米、6厘米長的紙條.

      學具:1米的卷尺,1根較長的繩子.

      教學過程設計

      (一)復習準備

      1.提問

     。1)量物體的長度用什么工具?已經(jīng)學過的長度單位是什么?用兩個手指比一比1厘米有多長?2厘米,3厘米呢?

     。2)用刻度尺量物體的長度應注意什么?指名兩名學生量下面紙條的長度.

     。3)現(xiàn)在我請一位同學來量講臺桌的長(學生用自己的刻度尺量,很不方便,不容易得出結果).因此,量比較長的物體或者距離,如操場東邊到西邊有多遠,通常用米作單位.板書課題,今天我們學習認識米、用米量.

     。ǘ⿲W習新課

      1.認識米

      出示米尺,這是一把米尺,觀察它的刻度都是以10厘米為單位.

      讓學生觀察自己帶來的1米長的卷尺,和教師1米直尺的刻度是一樣的.

      那么1米到底有多長呢?教師用1米的直尺,量一量從地面到講臺桌的什么地方是1米,讓學生觀察1米有多高.再在黑板上畫1米長的一條線段,讓學生觀察1米有多長.

      讓學生用自己的'卷尺,把兩臂伸開,看一看到什么地方是1米,兩人互相量一量身高,從地面到身體的什么部位是1米,你的身高比1米高,還是不到1米.同學們看到在公共汽車或電車的車門口有一個1米的標記,不足1米高的兒童可以不買車票,超過1米則要買票,同學們乘車要自覺遵守這一規(guī)定.

      以小組為單位,量出1米,2米,……給大家看.

      2.厘米和米之間的關系

      上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厘米,1厘米有多長呢?同學用兩手指比一下,教師在黑板上1米長的線段的上面并排畫出1厘米.1米有多長呢?同學們用兩手比一下.那么米和厘米之間有什么關系呢?

      教師出示折尺,這是一把折尺,伸直正好是1米,與1米的直尺相比,一樣長.看一看這把尺上有多少厘米.10厘米、20厘米、30厘米、……、100厘米.再看看這把1米的直尺,1米里面有100厘米;請同學們看看你的卷尺,1米里面也是有100厘米.同時,教師在黑板1米長的線段上,以10厘米為單位,分成10份(如圖11).

      同時板書:1米=100厘米

      3.用卷尺量較長的距離

      教師出示卷尺,并說明量比較長的距離,一般用卷尺.用卷尺量物體的長度時,一定要從物體的一頭開始,由學生拿住卷尺的一端,對齊要量物體的一端,尺子要放平拉直,再看另一端在尺子的什么刻度上,這樣才能量出準確的長度.

      (三)鞏固反饋

      1.兩人互相量身高,_______米______厘米

      2.以4人小組為單位,利用4個人用1米長的卷尺,分工量下面的長度(每組量一項):前面黑板的長,后面板報的長,教室地面的長、寬,四周墻壁的長等.測量后,每組派代表向全班交流.

      3.在()內(nèi)填寫合適的長度單位米或厘米.

      教室長6()黑板長2()

      小明身高124()課桌長50()

      課堂教學設計說明

      認識長度單位“米”是在認識長度單位“厘米”的基礎上進行的.在實際生活中,學生接觸“米”比“厘米”機會少,度量時也比較困難.

      教學一開始,在復習厘米的基礎上,提出讓學生測量較大的物體課桌的長度,學生用自己的刻度尺“厘米”去測量,非常不方便,使學生體會到需要較大的長度單位,從而引入新課.

      學習新課分三個層次,首先認識米,通過看米尺,用米尺量出物體的1米高,1米長,在黑板上畫出1米長的線段,再讓學生用自己的米卷尺,兩臂伸開,看一看到什么地方是1米,互相量身高,1米高在自己身體的什么部位,其目的是幫助學生建立1米的空間觀念.在此基礎上,組織學生量出2米、3米、……的繩子來.

      第二層次,根據(jù)厘米和米的實際長度,研究米和厘米之間的關系,通過讓學生在1米的直尺上、折尺上,和學生自己的卷尺上,找出1厘米,再數(shù)一數(shù)1米里有多少個1厘米,并通過1厘米、1米線段的對比,學生清楚地了解“1米=100厘米”,為熟記它們之間的進率提供鮮明的表象.

      第三層次,指導學生用米尺量較長的物體,由于距離比較長,所以采用小組合作測量的辦法,幫助學生掌握測量要領.最后通過選擇合適單位的方式,檢查學生對米、厘米兩個長度單位空間觀念形成的程度.

    小學數(shù)學教案 篇5

      一、教學內(nèi)容

      蘇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shù)學》四年級(下冊)第37頁~38頁。

      二、教學目標

      1.使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理解和掌握含有小括號的三步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并能正確進行計算。

      2.使學生在認識和理解含有小括號的三步混合運算順序的過程中,進一步積累數(shù)學學習的經(jīng)驗,并能用所學知識解決一些實際問題,發(fā)展數(shù)學思考。

      3.使學生在運用所學計算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進一步增強規(guī)則意識,感受數(shù)學的應用價值,養(yǎng)成善于思考、樂于探究、勇于實踐的良好品質(zhì)。

      三、教學過程

      (一)設問,質(zhì)疑法則

      師出示式題:90010+204,讓學生獨立計算后再匯報。

      師:計算時為什么不先算加?

      生:在這道算式中,我們要按照先乘除,后加減的法則進行計算。

      師:遵守法則無可厚非,可是法則就一定合理嗎?比如在這里,如果按照法則計算,加法就永遠不可以先算了!

      生:加小括號就可以先算加。

      師:看來法則的成立也是需要一定的條件的。算式中有了小括號,該怎樣計算呢?

      生:要先做小括號里面的運算,再做小括號外面的運算。

      師:小括號在這里起到什么作用?

      生:改變了運算順序。

      (二)探究,掌握法則

      1.初步練習,掌握方法

      師:怎樣加小括號才能先算加?(師生討論,形成算式:900(10+20)4)。

      師: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你能試著算一算嗎?

      學生試練,匯報交流。

      師:是不是小括號隨便加在哪兒,都可以改變運算順序?

      生:不是的,比如小括號加在90010上,運算順序就沒有改變。

      師:這時的小括號常常被我們稱為無效括號。那么小括號加在哪里,才能改變運算順序?

      生討論交流,匯報,形成兩道算式:(90010+20)4,900(10+204)。

      師:這兩道算式括號里都有兩步運算,該怎樣計算呢?

      生:括號里也要按照先乘除、后加減的運算順序進行計算。

      師:能試著做一做嗎?

      生獨立練習后反饋,師及時評價矯正。

      2.對比辨析,加深理解

      師:觀察我們做過的這三道算式,其中的數(shù)、運算符號以及它們的排列順序都一樣,而且都只加了一個小括號,為什么計算的結果都不一樣呢?

      生:小括號的位置不同,運算的順序也就不同,結果也就可能不一樣。

      師:那我們在做計算時,應當注意些什么?

      生1:計算的時候不僅要看清數(shù)和運算符號,還要看清小括號的位置。

      生2:先確定運算/頃序,再進行計算。計算時還要細心,不要算錯了。

      師:你們覺得在做混合運算時,什么是關鍵?

      生:理清運算順序是關鍵。

      (三)變式,熟練法則

      師:現(xiàn)在我們就來抓住關鍵練習,敢不敢接受挑戰(zhàn)?

      出示題1.根據(jù)算式選擇合適的運算順序。

      (1)(60010+120)5

      a.除乘加

      b.除加乘

      c.加除乘

      (2)136+253010

      a.乘除加

      b.除乘加

      c.乘加除

      師:友情提醒,先思考,再慎重選擇。

      出示題2:根據(jù)算式寫出合適的運算順序。

      (1)(75+49)(75-44)

      (2)658-(174+89)

      師:運算順序掌握了,計算就成功了一半。下面的式題,你能正確合理地計算嗎?

      出示題3:26+(1460-30) 26+14(60-30) (26+14)(60-30)

      出示題4:你能根據(jù)提示選擇正確的算式嗎?

      a.(300-120+25)4

      b.300-(120+25)4

      c.300-(120+254)

      師依次出示如下的(1)、(2)、(3)題,讓學生選擇合適的算式。

      (1)按照先乘,再加,最后減的運算順序運算的算式是( )。

      (2)根據(jù)框圖中的提示選擇合適的算式是( )。

      (3)求300減120,再加上25,和是多少的算式是( )。

      (學生在做到第(3)題時,由于思維定式,大多數(shù)人都選擇了a。)

      師故意問幾個沒選a的同學:就剩(3)了,你們?yōu)槭裁床贿x?

      生1:a式最后求的是積,不是和。

      其他學生大呼:上當了!這題沒有合適的算式可選!

      師:同學們,學習可來不得半點馬虎啊!

      (四)沖突,再思法則

      出示:學校舉行運動會,三年級有54人參賽,四年級參賽的比三年級多7人,三、四年級共有多少人?(直接列出綜合算式,不解答)

      生練后呈現(xiàn)幾種算式:①54+7+54 ②542+7 ③54+(54+7)

      繼續(xù)出示:五年級的`參賽人數(shù)是三、四年級參賽人數(shù)的2倍,五年級有多少人參賽?

      師:五年級的參賽人數(shù)與什么條件有關?

      生:三、四年級參賽的總人數(shù)。

      師:我們剛才已經(jīng)列出了求三、四年級總人數(shù)的算式,你能在這個算式上改一改,把它變成求五年級參賽人數(shù)的算式嗎?

      生練習并匯報,在修改③式時教師故意將算式變成(54+(54+7))2

      生1:這樣不行,都有兩個小括號了!

      生2:里面有括號,外面又有括號,看不清,容易出錯!

      師:那該怎么辦呢?

      生1:可以加中括號。

      生2:還有大括號。

      師:看來光有小括號還不能解決所有的運算問題,那么其他的括號是什么樣的,又有什么作用呢?有了這些括號又該怎樣計算呢?我們今后還會再討論。

      (五)反思,超越法則

      師: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研究了帶小括號的三步混合運算,你有什么收獲嗎?

      生交流。

      師:同學們學得很輕松,收獲也不少。不過小括號的產(chǎn)生和使用過程可不那么輕松,它經(jīng)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出示書后關于小括號使用和變遷的數(shù)學文化史知識。)

      師:同學們,小括號的使用在運算史上可謂是一個突破,因為它改變了先乘除后加減的運算順序,使運算法則更加完善和人性化。但是,如果沒有像上課伊始時我們對運算順序的質(zhì)疑,小括號還有可能出現(xiàn)嗎?敢于質(zhì)疑、勇于思考才能讓我們的知識不斷完善,能力不斷提升!

      [反思]

      含小括號的三步混合運算知識難度不大,加之學生已有經(jīng)驗豐富,完全能夠?qū)崿F(xiàn)自我遷移和類推。然而,數(shù)學的學習不僅僅是知識和技能的掌握,數(shù)學情趣的激發(fā),數(shù)學思維的培養(yǎng),數(shù)學文化的熏陶都應融入知識的教學中去。帶著思考,我對這節(jié)課進行了全新的設計,確立了以法則探尋為主線的教學思路,使原本平淡的一節(jié)課變得豐滿,富有情趣和哲理。

      一、用質(zhì)疑來引入,激發(fā)學生對法則探尋的激情

      現(xiàn)代社會中的人要生存,必須具有規(guī)則意識,然而一味地循規(guī)蹈矩,又會被規(guī)則約束,缺少創(chuàng)新精神,這就需要我們辯證地看待規(guī)則,理性地認識規(guī)則。先乘除、后加減是沒有括號的四則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有合理性,也有局限,正是小括號的使用突破了這種局限,使法則更加完善。在這里,老師巧妙設疑:遵守法則無可厚非,可是法則就一定合理嗎?比如在這里,如果按照法則計算,加法就永遠不可以先算了!疑問激發(fā)了學生對法則的反思,引發(fā)了進一步探尋法則的欲望。學生在尋求問題解決的同時,不但加深了對小括號作用的理解,也對如何對待規(guī)則這樣一個較為抽象的話題有了自己的感悟。在引導學生學習小括號里有兩步運算的混合運算的計算方法時,教者也沒有直接出示式題,而是再次設疑:是不是小括號隨便加在哪兒,都可以改變運算順序?小括號加在哪里,才能改變運算順序?,讓學生自己先嘗試給算式加上小括號,然后再研究加上小括號后的算式的運算順序,進行計算。在設疑釋疑再疑再釋疑的過程中,學生探究欲望被充分調(diào)動,新知的學習也更加主動有效。

      二、用對比來深化,培養(yǎng)學生的數(shù)學思考

      數(shù)學思考是數(shù)學學習的核心,沒有思考,學習就變成了簡單的模仿和練習。為了讓學生進一步體會小括號的作用,理解運算順序在計算中的重要性,我設計了一個對比環(huán)節(jié),讓學生觀察、思考、領悟。即這三道算式中的數(shù)、運算符號以及它們的排列順序都一樣,而且都只加了一個括號,怎么計算的結果都不一樣呢?學生在對比辨析的過程中,清晰地認識到要想正確、合理地計算這些混合運算題,首先得看清題意,理清運算順序,然后再去計算的重要性。抓住核心對比,使得思考更加深入,思維也更加有序。

      三、用錯誤來誘導,培養(yǎng)學生堅持真理的科學態(tài)度

      毋庸置疑,學生的科學態(tài)度需要培養(yǎng),然而如何培養(yǎng)才會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這是我們要思考的問題。在本節(jié)課中,我采用了有意犯錯,故意誘錯的策略,培養(yǎng)學生敢于挑戰(zhàn)權威、善于質(zhì)疑、勇于堅持真理的科學精神,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叵肫饘W生認真地叫道:上當了!這題沒有合適的算式可選!大聲地喊道:這樣不行,都有兩個小括號了廠我的心情就萬分激動,我感受到了他們對待科學的態(tài)度,感受到了他們追求真理的決心。

      四、用文化來引導,激發(fā)學生敢于創(chuàng)新的精神

      文化是一種引領,文化是一種傳承,文化更是一種對真理孜孜不倦的追求。讓學生了解文化,感受歷史,從而產(chǎn)生崇敬、立志追求,樹立信心、立志創(chuàng)新,不正是我們教育所要達到的最高境界的目標嗎?所以,我設計了一個讓學生了解是誰最先使用小括號的環(huán)節(jié),讓學生們通過對數(shù)學文化史的了解,知道小括號的由來和發(fā)展,感受數(shù)學知識的發(fā)展變化和每一步堅實的前行過程。同時我還用一句話:如果沒有像上課伊始時我們對運算順序的質(zhì)疑,小括號還有可能出現(xiàn)嗎?以此來激發(fā)學生的質(zhì)疑精神,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

    小學數(shù)學教案 篇6

      一、教學內(nèi)容:102頁—109頁

      二、教學目標:

      通過總復習,使學生獲得的知識更加鞏固,計算能力更加提高,能用所學的數(shù)學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全面達到本學期規(guī)定的教學目標。

      三、教學重點:

      100以內(nèi)的筆算加減法、表內(nèi)乘法,長度單位和角的初步認識,觀察物體,統(tǒng)計。

      第一課時 100以內(nèi)的筆算加減法

      教學內(nèi)容:100以內(nèi)的筆算加減法

      教學目標:

      1、復習100以內(nèi)的筆算加減法的計算方法并能正確、熟練的計算,并能解決實際問題。

      2、能根據(jù)實際情況進行估算。

      教學重點:正確、熟練的計算,并能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難點:能根據(jù)實際情況巧妙的進行估算

      教具準備:微機。

      教學過程:

      一、梳理知識點:

      1、學生看書自學,同桌討論100以內(nèi)的`筆算加減法這個單元學習了哪些知識。

      學生匯報。

      教師引導學生梳理:

      100以內(nèi)的筆算加減法

      筆算加法 筆算減法筆算加減混合 估算

      2、教師:筆算加減法應注意什么?

      學生回答,教師板書:

     。1)相同數(shù)位對齊;

     。2)從個位算起;

     。3)個位滿十,向十位進一;個位不夠減,從十位退一當十再減。

      3、練習:算出下面每組數(shù)的和與差。

      42、3654、29

      4、教師:筆算加減混合運算需要注意什么?

      練習:計算。

      29+35+9 61-30+15

      75-46+31 53-9-37

      5、教師:估算兩位數(shù)加減法有什么方法?

      練習:一本80頁的書,小明第一天看了32頁,第二天看了27頁,他大約看了()頁,大約還剩()頁沒有看。

      二、綜合練習。

      1、計算比賽:105頁第1題。

      2、先估算,再筆算:105頁第4題。

      第二課時 米和厘米 角和直角

      教學內(nèi)容:米和厘米 角和直角

      教學目標:

      1、復習長度單位米和厘米,形成“米”和“厘米”的觀念 ,知道他們之間的關系,能估計和測量長度。

      2、初步認識角和直角,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稱,會判斷直角,會畫角和直角。

      教學重點:建立米和厘米、角和直角的觀念。

      教學難點:正確的畫直角

      教具準備:微機、三角尺。

      學具:三角尺。

      教學過程:

      一、梳理知識點:

      1、學生看書自學,同桌討論米和厘米、角和直角這兩個單元學習了哪些知識。

      學生匯報。

      教師引導學生梳理:

      米和厘米

      米厘米1米=100厘米線段

      角和直角

      角直角畫角和直角

      2、教師:1米等于多少厘米?

      學生用手臂表示1米大約有多長,用手指表示1厘米大約有多長。

      3、練習:填出合適的單位。

      教學樓高12( ) 橡皮長2( )

      小明身高1( ) 課桌寬60( )

      4、教師:什么是線段?學生用自己的話表述。

      練習:完成103頁第5題。

      5、教師:什么叫角?角有幾個頂點、幾條邊?

      學生在練習本上畫一個角、一個直角。

      二、綜合練習。

      1、(1)下面的圖形有幾個角?哪幾個是直角?

      (2)在圖形里加一條線段,使它增加三個直角。

      2、完成106頁第7題。

      3、畫直角:完成106頁第8題。

    【小學數(shù)學教案】相關文章:

    小學數(shù)學教案09-16

    人教版小學數(shù)學教案10-27

    小學數(shù)學教案【熱】01-17

    小學數(shù)學教案【精】01-20

    小學數(shù)學教案【薦】01-19

    【熱】小學數(shù)學教案01-21

    【熱門】小學數(shù)學教案01-23

    【薦】小學數(shù)學教案01-22

    【精】小學數(shù)學教案01-24

    【推薦】小學數(shù)學教案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