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教學設(shè)計方案模板匯編八篇
為了確保事情或工作安全順利進行,通常需要提前準備好一份方案,方案是計劃中內(nèi)容最為復雜的一種。你知道什么樣的方案才能切實地幫助到我們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教學設(shè)計方案8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教學設(shè)計方案 篇1
一、情境導入
1、出示魚的圖片:
同學們,請看這幾幅圖片,這是我們?nèi)粘I钪谐R姷聂~,分別是鯽魚、鯉魚、鱸魚、鯇魚。
2、請同學們觀察一下這幾個字,它們的部首都是“魚”,表示什么?那同學們能告訴我魚有哪些基本的特征嗎?
(板書:生活在水里、靠鰭運動、用腮呼吸、表面有鱗、卵生)
你們是怎么知道的?
(觀察、課外積累的、上網(wǎng)查找等。)
3、出示鯨的圖片,問:這是什么動物?
、 板書“鯨”,并寫上拼音,指名讀。
、 觀察“鯨”字和“鯇、鱸、鯉、鯽、鯪”,它們有什么共同點?
從“鯨”這個字來看,它也是“魚”字旁,那鯨是否也屬于魚類?鯨具備魚類的特征嗎?今天,就讓我們一起當小小科學家,去探索其中的奧秘吧!
二、學生自讀課文,自主探究
1、鯨也生活在海洋里,它們是否也屬于魚類?
請同學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找出有關(guān)的句子,學生讀書,找出三個句子。
課件出示:
⑴ 鯨生活在海洋里,因為體形像魚,許多人管它叫鯨魚。其實它并不屬于魚類,而是哺乳動物。
、 鯨跟牛羊一樣用肺呼吸,這也說明它不屬于魚類。
⑶ 鯨是胎生的,幼鯨靠吃母鯨的奶長大,這些特征也說明鯨是哺乳動物。
師:所以說:鯨不是魚,而是哺乳動物。
2、全班齊讀三個句子。
3、這些特征說明了鯨不是魚,而是哺乳動物,那么鯨有魚的外形為什么不是魚呢?學習第二自然段你就會明白。
出示第二自然段:
、 自由讀讀這個自然段,找出最能說明鯨不是魚,而是哺乳動物的句子:
“在很遠的古代,…跟牛羊的祖先一樣…適應了海洋的生活。”
、 理解這個句子:
師:哦,從“跟牛羊的祖先一樣”我們知道,原來鯨本來就是哺乳動物。后來因為環(huán)境的變化,才變成了魚的樣子。請大家讀讀這句話就很清楚了。
出示:“后來環(huán)境發(fā)生了變化……適應了海洋的生活!
師:大家都知道,在很久很久以前,我們的地球上有恐龍,后來它們生活的環(huán)境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它們沒能適應,就漸漸滅絕了。這就是所謂的“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所以我們要努力學習,鍛煉好身體,培養(yǎng)良好的心理素質(zhì),跟上時代的步伐,才不會被社會淘汰。
4、快速默讀課文,想想課文除了介紹了鯨的進化過程以外,還介紹了哪些內(nèi)容?注意每段開頭的句子。
學生匯報,教師板書:形體特點、進化過程、種類、生活習性。
三、細讀課文,體會鯨的特點
師:課文向我們介紹了鯨這么多的知識,你對哪方面最感興趣呢?請你們按以下的學習要求,挑選自己最感興趣的一個方面和你的小組成員合作學習。
出示學習要求,全班一起讀讀:
1、這個部分圍繞著什么來寫?
2、使用了哪些說明方法?這樣寫有什么好處?(先復習以前學過的說明方法。)
3、哪些詞句寫得特別好?為什么?(詞語用“△”標出來,句子用“ ”劃出來。)
、 小組合作學習,選擇最感興趣的一個部分進行討論、研究。
、 匯報。
四、交流搜集到的材料,加深對鯨的認識
1、通過剛才的學習,大家都知道,鯨分為兩大類──須鯨和齒鯨,請同學們把老師課前布置大家搜集有關(guān)鯨的資料拿出來,跟你們的小組成員互相交流:
你通過搜集的資料,還知道了課文里沒有介紹的哪些關(guān)于鯨的知識?以某一種類的鯨(如白鯨、虎鯨)的口吻作一個自我介紹。
2、出示“藍鯨的自述”作例子,讓學生知道自我介紹該用第一人稱。
3、小組互相交流:
個別小組選派代表上臺匯報。
4、匯報后總結(jié):
看來同學們對鯨已經(jīng)有了更深刻的了解,都成了研究鯨的專家了。
五、總結(jié)全文
1、同學們,通過今天的學習,你能說說你有什么收獲嗎?
(鯨不是魚,是哺乳動物;它們是世界上最大的動物;它們是怎樣進化的;分兩大類,80余種;通過搜集資料,豐富見識,拓寬視野;說明方法及好處……)
2、自然界還有許許多多奇妙的事物等著我們?nèi)パ芯、去發(fā)現(xiàn),希望同學們留心觀察,積極去探討,做一個生活中的有心人吧!
六、布置作業(yè)
根據(jù)自己的興趣,請選擇下面其中一個作業(yè)來完成:
1、繼續(xù)搜集、研究鯨的有關(guān)資料,了解鯨更多的知識。
2、為海洋館寫一段關(guān)于鯨的解說詞。
3、以《我不是魚》為題寫一篇短文。
4、利用課后資料袋中提供的材料寫一篇保護鯨的倡議書。
教學設(shè)計方案 篇2
教學目標
1.使學生了解命題、真命題和假命題等概念.
2.使學生了解幾何命題是由題設(shè)和結(jié)論兩部分組成.能夠初步區(qū)分命題的題設(shè)和結(jié)論,或把命題改寫成如果,那么的形式
重點和難點
分清命題的題設(shè)和結(jié)論,既是教學的重點又是教學的難點.
教學過程
一、引入
請大家隨意說出一些語句,教師把它們寫在黑板上.如:
(1)對頂角相等嗎?
(2)作一條線段AB=2cm;
(3)我愛初二(1)班;
(4)兩直線平行,同位角相等;
(5)相等的兩個角,一定是對頂角.
二、新課
問:上述語句中,哪些是判斷一件事情的句子?
答:(3)、(4)、(5)是判斷一件事情的句子.
教師指出:判斷是對事物進行肯定或否定的一種思維形式,判斷一件事情的句子,叫做命題.數(shù)學課堂里,只研究數(shù)學命題,如(4)、(5).
例1 請大家說出若干個(數(shù)學)命題,再分析一下,每一個命題由幾部分組成?
(1)等角的補角相等;
(2)有理數(shù)一定是自然數(shù);
(3)內(nèi)錯角相等兩直線平行;
(4)如果a是有理數(shù),那么a2
(5)每一個大于4的偶數(shù)都可以表示成兩個質(zhì)數(shù)之和(即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
教師啟發(fā)學生得出:一個命題,由題設(shè)和結(jié)論兩部分組成,都可以寫成如果,那么的形式,也可以簡稱為若A則B.
練習:把上述(1)至(5),都按如果,那么的形式,表述一遍.
例2 在例1的(1)至(5)個命題中,所作的判斷是否都正確?怎么檢驗各個命題的真?zhèn)?
(l)如果兩個角是等角的補角,那么這兩個角相等.是正確的命題,已經(jīng)由補角的定義得到證明.
(2)如果是有理數(shù),那么它一定是自然數(shù)。是不正確的命題(判斷),反例如是有理數(shù)但不是自然數(shù)。
(3)如果兩條直線被第三條直線所截,截得的內(nèi)錯角相等,那么這兩條直線平行.是正確的命題,已證.
(4)如果a是有理數(shù),那么a2a.是不正確的命題,反例如a=1,a2=a.
(5)如果是一個大于4的偶數(shù),那么它可以表示成兩個質(zhì)數(shù)之和.這個命題,至今沒人舉出一個反例,說明它不正確;也沒有人完全證明它正確.我國著名數(shù)學家陳景潤,已證明了每一個大于4的偶數(shù)都可以表示成一個質(zhì)數(shù)與兩個質(zhì)數(shù)之積的和,即已經(jīng)證明了 1+2,離 1+1這顆數(shù)學王冠上的珍珠,只差一步之遙.這是目前世界上對這個命題的真?zhèn)蔚呐卸,所能達到的最好結(jié)果.
教師幫助學生歸納:命題既然是一個判斷,就有判斷是否正確的區(qū)別.
真命題---如果題設(shè)成立那么結(jié)論一定成立,這樣的命題叫做真命題.
假命題---如果題設(shè)成立,不能保證結(jié)論總是成立,也就是說結(jié)論不成立,這樣的命題叫做假命題.注意:不是命題與假命題的區(qū)別!
怎樣判斷一個命題的真假?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是實踐.數(shù)學中,判斷一個命題是真命題,要經(jīng)過證明(或以公理形式,即由實踐證明的形式出現(xiàn));判斷一個命題是假命題,只需舉出一個反例即可.
例3 試將下列各個命題的題設(shè)和結(jié)論相互顛倒或變?yōu)榉穸ㄊ,得到新的命題,并判斷這些命題的真假.
(1)對頂角相等;
(2)兩直線平行,同位角相等;
(3)若a=0,則ab=0;
(4)兩條直線不平行,則一定相交;
(5)凡相等的角都是直角.
解:
(l)對頂角相等(真);
相等的角是對頂角(假);
不是對頂角不相等(假);
不相等的角不是對頂角(真).
(2)兩直線平行,同位角相等(真);
同位角相等,兩直線平行(真);
兩直線不平行,同位角不相等(真);
同位角不相等,兩直線不平行(真).
(3)若a=0,則ab=0(真);
若ab=0,則a=0(假);
若a0,則ab
若ab0,則a0(真).
(4)兩條直線不平行,則一定相交(假);
兩條直線相交,則一定不平行(真);
兩條直線平行,則一定不相交(真);
兩條直線不相交,則一定平行(假).
(注)本小題如果添上在同一平面內(nèi)的大前提條件,那么假命題將變?yōu)檎婷}.
(5)凡相等的角都是直角(假);
凡直角都相等(真);
凡不相等的角不都是直角(真);
凡不都是直角的角不相等(假).
說明:本例,尤其是第(5)小題,視學生接受情況,教師靈活掌握.講還是不講,講到什么程度,介不介紹四種命題(原、逆、否、逆否),都有較大的伸縮性.
小結(jié):
命題---判斷一件事情的句子;
命題的結(jié)構(gòu)---;如果(題設(shè)),那么(結(jié)論)
命題的真假---正確或錯誤的判斷;
四種命題---原、逆、否、逆否.
(用投影片顯示或掛小黑板)
三、作業(yè)
1.在下列語句中,指出哪些是命題,哪些不是命題.如果是命題,指出命題的真假,并仿照例3說出一些新的命題來.
(l)如果ABCD于O,那么AOC=90
(2)取線段AB的中點C;
(3)兩條直線相交,有且只有一個交點;
(4)一個平角的度數(shù)是180
(5)若a=b,則a2=b2;
(6)如果一個數(shù)的末位數(shù)字是0,那么它一定能夠被5整除;
(7)同角的余角相等;
(8)周角的一半等于直角.
2.選作題
判斷命題如果n是自然數(shù),那么n2+n+17是質(zhì)數(shù)的真假.
教學設(shè)計方案 篇3
課型:自主閱讀課
教學目標:
1 知識目標:認讀本課生字詞,了解課本課所講的內(nèi)容
2 能力目標: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想象課文描寫的情景,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合作學習的能力
3 德育目標;體會作者對童年往事的懷念和熱愛家鄉(xiāng)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難點
理解想象課文的情景,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準備:課件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shè)情境,導入課文
1 播放歌曲《八月桂花遍地開》,說說你對桂花的印象。
2 板書課題《桂花雨》,我們學習這篇課文將對桂花有更深刻的了解。
二、初讀課文,感知內(nèi)容。
1 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把課文讀正確,讀通順。
2 默讀閱讀提示,思考:閱讀提示對我們提出了什么要求?
3 指人回答,明確:出示課件
4 分同桌輪讀,評議
5 說說課文主要寫了一件什么事?(作者記述了童年時候與母親一起搖桂花的事情)
三、合作學習,理解課文。
1 你喜歡哪幾句話?你能想象當時的情景嗎?合作學習。
2 匯報交流:如桂花樹的樣子,母親送桂花的情景,搖桂花的情景等。
3 出示課件:師范讀。學生想象,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這下,我可樂壞了,幫大人抱著桂花樹,使勁搖。桂花紛紛落下來,我們滿頭滿身都是桂花。我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4 默讀課文,說說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抒發(fā)了作者懷念家鄉(xiāng),懷念童年生活的感情)
五、拓展延伸
回憶一下童年的生活,有沒有不能忘懷的人和事呢?說給大家聽。
六、作業(yè)
1 寫一寫童年的趣事。
2 畫一幅表現(xiàn)童年生活的畫
板書設(shè)計:
桂花雨
抱樹 使勁搖 懷念家鄉(xiāng)
滿頭滿身 好香 懷念童年生活
教學設(shè)計方案 篇4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揭示課題
1.提問引入:同學們知不知道神筆馬良的故事?你們最喜歡馬良什么?你知道他用神筆畫了些什么嗎?
2.師:是。●R良得到了他夢寐以求的神筆,為窮人做了很多好事。假如文中的小作者也有一枝馬良的神筆,他會做些什么呢?今天,我們學習23課“假如”。(板書課題)
3.齊讀課題兩遍。讀了課題你知道了什么?你還想知道什么?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識字教學
1.范讀。師:你們想知道詩的內(nèi)容嗎?先聽老師讀一遍。我讀書前,你有什么悄悄話告訴我嗎?(讓學生逐一說出朗讀時的具體要求)你們要邊聽邊思考:假如有什么?(待學生回答后)師:課文中幾次出現(xiàn)了“假如我有一枝馬良的神筆”?
2.整體感知,識字讀文。
。1)請學生自由讀課文,勾出生字、詞語。
師:你們也想像李老師這樣讀嗎?我相信你們比老師讀得好!不過,現(xiàn)在有幾個小淘氣在和你們捉迷藏,你們能找到它們嗎?請大家一邊讀書一邊用鉛筆勾出生字詞語。
(2)說出生字朋友的名字。
師:這幾個小淘氣都找到了嗎?你們的這些小淘氣朋友叫什么名字呢?請看課后“我會認”里的生字。請把每個生字朋友的名字叫三遍,你剛才讀的時候發(fā)現(xiàn)了什么?
。3)送生字”回家”。
師:這些頑皮的生字寶寶,蹦蹦跳跳地又回到了媽媽溫暖的懷抱里?欤∥覀円黄鹑タ纯此鼈冊谧鍪裁茨?誰愿意把含有生字的句子讀一讀?
(4)找“朋友”。
師:你們在課文中都認識了這些生字朋友。那么離開課文你還認識嗎?請兩位同學上臺來“找朋友”,一個同學讀、一個同學找,找到一個領(lǐng)著大家讀兩遍,并把生字卡貼在黑板上。
師:9個生字都找到了,你們仔細看看有些字是好朋友,組在一起是個詞,F(xiàn)在從這9個生字中找朋友組詞。(尋食、健康)文中說:“誰到哪里去尋食?”在文中找出含有“健康”的句子讀一讀。
(5)識記生字朋友的樣子。(小組討論交流)
師:9個生字朋友都認識了,這還不夠,我們還要想辦法記住它們的樣子,不然的話你會叫錯朋友的名字,多不好意思!請四個人為一組討論一下,你準備用什么方法記住它們?
(6)與生字廣交“朋友”,并送“朋友”回家。
師:這些可愛的小淘氣可以交許多朋友(組詞),請你選一個你最喜歡的小淘氣幫它找朋友,再把你找的朋友送回家。(就是用組成的詞說一句話)
(7)憑借生字卡片,指名讀──開火車讀──齊讀。
三、讀文感悟
1.請學生自由讀課文。要求:讀正確。
師:我們認識了這么多生字朋友。俗話說:“朋友多了路好走。”現(xiàn)在請小朋友們自由地讀課文,邊讀邊思考:這首詩共寫了幾小節(jié)?寫了小作者的幾個美好的愿望?(待學生讀文回答后)大家有沒有不同的意見?
2.小組內(nèi)互讀。
師:在這三個小節(jié)中,你最喜歡哪一個小節(jié)?(抽人讀)請大家在小組中讀一讀,四個人每人讀一小節(jié),看看誰是最佳小小朗讀員。”
第二課時
一、復習舊知,引入新課
認讀生字。
二、有感情朗讀課文
1.小組內(nèi)交流。
師:在你讀的小節(jié)中,你讀懂了什么?假如你是小樹(或小鳥、西西),你心里會怎么想?該用什么樣的語氣讀?在小組內(nèi)討論交流。
2.感悟句子。
師:讀讀句子。你喜歡哪個句子,能說說為什么嗎?
我要給小樹畫個太陽,讓小樹也能成長。
我要給窗前的小樹畫一個紅紅的太陽,讓小樹在冬天也能快活地成長。
我要給小鳥畫許多谷粒。
我要給樹上的小鳥畫許多好吃的谷粒。
3.拓展說話。
師:你能用”我要給……”說一句話嗎?
4.創(chuàng)設(shè)情境誦讀這首詩。
(1)第一小節(jié)。師:馬良的神筆可真好啊!能畫出這么美的畫。請女生看圖,男生讀第一小節(jié)。
。2)第二小節(jié)。師:你們喜歡可愛的小鳥嗎?會學鳥叫嗎?男生小聲學鳥叫,女生輕聲讀第二小節(jié)。
。3)第三小節(jié)。師:請同學們閉上眼睛,邊聽邊想象與這首詩有關(guān)的畫面(抽人讀),你好像看到了什么?
5.賽讀。
師:你們敢跟李老師比比嗎?我讀兩行,你們讀兩行。一、二組與三、四組賽讀;男生與女生賽讀;學生邊讀邊加上自己的動作表演讀。
6.說說你在讀的過程中有什么體會。
7.指導背誦,選出你最喜歡的一節(jié)背下來。
三、拓展活動
1.假如你也有一枝馬良的神筆,你要畫些什么呢?
2.大家說得真好,我相信你們會畫得更好對嗎?請你用小畫筆把你們的美好愿望畫出來,能寫的小朋友呢,把你的想法像書上的格式寫一寫。
3.抽學生上臺展示。
師:你畫的什么?能介紹給我們大家嗎?注意下邊有老師和同學,你該怎么說?
四、指導書寫
1.復習要寫的字。記住字音,認識字形,擴詞、用詞語說句子。
2.小組交流。
師:你是怎樣記住這個字的?哪個字容易寫錯?哪個字不容易寫好?
3.指導書寫。重點提示:
哭:兩個“口”大小要適中,不要漏寫最后一筆“點”。
雙:左邊的“又”寫得稍窄些,捺變點。
食:上面的“人”寫得舒展些,最后一筆是點。
操:右上方的三個口要寫得扁而小,不要超過橫中線。
場:右半邊不容易寫好,加強范寫指導。
五、總結(jié)
師:如果我們也有一枝馬良的神筆,我們會畫很多東西給需要的人。只要人人獻出一點愛,世界就會變得更美好。
教學設(shè)計方案 篇5
一、設(shè)計思想
1、課前通過學生欣賞六幅插圖,初步了解了課文故事,給學生一個充分展示自我的機會,讓學生結(jié)合插圖敘述故事。
2、在學課文前,進行反復的自由讀,選擇喜歡的段落讀,小組讀,分自然段讀。然后在分角色朗讀。朗讀是培養(yǎng)學生語感的有效途徑,它可以喚起學生的想像,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表達情感的能力。
二、教材分析
《稱贊》是九年義務(wù)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人教版)二年級上冊第18課,本單元的主題是:“別人有困難,我們應該熱情幫助,新世紀的`小主人就應該友好相處,團結(jié)合作!
愛聽好話,這是人們的正常心理,獲得他人和社會的認可,這是人的正常需要。文中的小刺猬和小獾相處得多么融洽,多么富有人情味兒!只要是發(fā)自內(nèi)心的稱贊,即使是平淡如水的一句話,也會產(chǎn)生想不到的效果。要想獲得別人的稱贊,得先學會稱贊別人。
三、學情分析
1、學生是發(fā)展中的個體,他們的生活經(jīng)歷和體驗及學習需求各不相同。語文課程標準提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币虼,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關(guān)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尊重學生的個性特點及認知水平,即關(guān)注學生閱讀“期待視野”。
2、學生經(jīng)過一年的語文學習,掌握了一些識字方法,能夠用比較通順的語言回答課堂上出現(xiàn)的問題。在分角色朗讀的過程中,每一位學生的朗讀能力得到了提高。
3、教學中圍繞角色間的對話來學習。理解什么是稱贊?誰對誰的稱贊?為什么要稱贊?
4、創(chuàng)設(shè)情境,進行課文內(nèi)容表演。學生通過對課文內(nèi)容的理解,進行角色表演。這個過程既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表演才能,同時又能培養(yǎng)學生之間相互合作的能力。
四、教學目標
1、認識10個生字,會寫8個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相互稱贊帶來的快樂。
3、學著發(fā)現(xiàn)別人身上的優(yōu)點。
五、重點難點
1、認識10個生字,會寫8個字
2、體會相互稱贊帶來的快樂。
六、教學策略與手段
自主學習合作探究
七、課前準備
1、學生的學習準備:學生自讀課文,了解內(nèi)容。
2、教師的教學準備:介紹獾的圖片文字資料,詞語卡片。
3、教學用具的設(shè)計與準備:刺猬、小獾的頭飾以及板凳、椅子等道具。
八、教學流程
教學設(shè)計
鄉(xiāng)鎮(zhèn)意見
教師體會
(一)導入新課
1、同學們,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一起學習第18課《稱贊》,看到這個問題,你有什么問題要問嗎?
學生:什么是稱贊?
課文中誰稱贊誰?
因為什么而稱贊?
稱贊的結(jié)果怎樣?
2、同學們提出的問題非常好,這些問題的答案就在課文之中,讓我們共同到文中去找一找答案吧。(打開書)
【設(shè)計意圖:培養(yǎng)學生在讀書時,帶著問題去讀。知道自己為什么要讀書,知道通過讀書要明白那些問題!
。ǘ┏踝x課文
1、自由讀課文。
借助漢語拼音把字音讀準確。
2、再讀課文。
圈出不認識的生字大聲讀幾遍,標出自然段。
3、小組內(nèi)自習生字,游戲“你指我讀”。
4、教師檢查自學情況。
同學們讀的怎么樣?老師來考考你們。
出示生字:你是怎樣記住它的?指名匯報。
。ㄩ_火車讀、齊讀生字)
5、把生字帶回課文讀一讀,注意讀準字音。
指名朗讀課文,鞏固生字讀音。
【設(shè)計意圖:經(jīng)過一年多的學習,學生已經(jīng)掌握了一定的識字方法。通過自學初步學會生字,再讀中學會生字。學會生字后在去讀課文,這樣讀文和識字就有機的結(jié)合起來了。】
(三)朗讀感悟
1、教師范讀課文
同學思考:聽了這個故事后,你知道什么是稱贊了嗎?
2、如果你得到別人的稱贊心情會怎樣呢?
3、課文中是誰稱贊誰的事?怎樣稱贊的呢?為什么呢?
4、學習小刺猬稱贊小獾。
指名朗讀課文,
回答:他們是怎樣稱贊的?
指導朗讀。
5、學習小獾稱贊小刺猬。
小組自學匯報。
6、你喜歡小刺猬和小獾嗎?為什么?選擇你喜歡的段落讀一讀吧!
【設(shè)計意圖:學生從讀中感悟,并能回答出相關(guān)的問題。能夠深入的理解課文的意圖,使學生受到啟迪!
。ㄋ模┓纸巧硌葑x
小組練習,指名匯報表演
【設(shè)計意圖:讓學生在小組內(nèi),選擇自己喜歡的角色練習表演讀,然后在向大家匯報!
。ㄎ澹⿲懽种笇
學習本課中的“采”、“背”
指名認讀,組詞。
師范寫,學生寫仿。
【設(shè)計意圖:寫字指導是語文教學中必不可少的部分,教師在課堂上應該給學生留下寫字的時間。每一課中的生字應分散在不同課時中,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書寫習慣!
九:板書設(shè)計
18、稱贊
小刺猬小獾
消除疲勞有了自信
。ㄉ朴诎l(fā)現(xiàn)別人身上的優(yōu)點)
十:作業(yè)設(shè)計
1.自己選一個同學,夸夸他的優(yōu)點。注意選擇平時表現(xiàn)不太好的學生,發(fā)現(xiàn)他們的長處。把你對他稱贊的話兒寫下來,并親自對他說說。
2.回家選擇合適的時機,用恰當?shù)姆绞剑囍Q贊你的家人。
教學設(shè)計方案 篇6
一、教學目標
(一)學習本文把說理、舉例、設(shè)喻三者很好地結(jié)合起來說明事理的方法。(二)重點掌握實詞表中“上”、“法”等10個實詞和“而”、“所以”等虛詞的用法。(三)使學生認識客觀事物不斷變化發(fā)展的規(guī)律,懂得人的認識也應隨著客觀事物的變化而不斷變化的道理。
二、難點、重點分析
(一)重點詞義析疑(包括實詞和虛詞)
法先王之法:效法、取法;法令制度。前一個是動詞,后一個是名詞。
人或益之:有的、有的人。代詞。人或益之,意思是說,人們有的益補它。
雖人弗損益:虛詞“雖”有雖然、即使兩種解釋,根據(jù)上下句關(guān)系選擇恰當?shù)慕忉。這里的“雖”應講成即使,有假設(shè)存在某種情況的意思。
凡先王之法:凡是,表示概括。
先王之成法:已成的。成法,已成的法令制度。
察己、察今:明察。
古今一也:一致,一樣。
以近知遠:形容詞用作名詞,近處的、遠處的。
以所見知所不見:“所+動詞”的固定結(jié)構(gòu),相當于名詞,即見到的,沒有見到的。
堂下之陰:陰影,影子。指日月的影子。
日月之行:運行。
先表澭水:標志,標準,名詞作動詞,設(shè)標志。
循表而夜涉:標志,標準,名詞。
千有余人:相當于“又”。
益多矣:增加。益多,指河水漲了許多。和“益之”、“暴益”不同。
所以也:……原因。所以敗,失敗的原因。
有似于此:類似,像。似于此,像這種情況,或,和這種情況相類似。
守法而弗變:遵守、遵循,這里有貶義,即墨守、保守。
向之壽民:先前;長壽者。即本來可以長壽的人。
因時而化:根據(jù)、依照;變化。即根據(jù)時代的變化而變化。
是故:因此。
非務(wù)相反:要求得到、追求。務(wù)相反,一定要有所不同。
時勢異也:時代,形勢。時勢異,時代和形勢不同了。
以故法:用;舊。用舊有的法令制度。
為其國:治理。
時已徙:變遷。
人問其故:原因,緣故。
其父雖善游:雖然。
(二)本文中心論點是什么?
學生討論后教師小結(jié):本文的題目揭示了中心論點。“察今”,即明察當今實際情況。本文針對當時有些人鼓吹效法先王反對變革的錯誤思想,提出了應當隨著時代的改變來制定法令制度的主張,即“世易時移,變法宜矣”。
(三)本文的基本觀點就是制定法令制度應當從當今的實際情況出發(fā),對這一觀點我們應當怎樣評價?
分析:這一觀點是有進步意義的,因為作者反對的是“法先王之法”的頑固守舊的思想,提倡的是變法革新從實際出發(fā)的主張,這對于推動時代、社會的向前發(fā)展,無疑起到了積極進步的作用。但是作者說“先王之所以為法者,人也”,主張以人為依據(jù),從人出發(fā),來制定法令制度,這就掩蓋了統(tǒng)治階級制定法令制度的階級實質(zhì)。在階級社會里,一切法令制度都是為一定階級服務(wù),不可能有,也從未有過為所有“人”服務(wù)的法令制度。這是作者認識上的階級和時代的局限性。
(四)文章的層次怎樣劃分?
分析:總的說文章可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1~2段)提出“察今”的論點,即制定法令制度要明察當今的實際。第二部分(3~6段)進一步論證論點,提出“世易時移,變法宜矣”的主張。
第一部分。
開頭用設(shè)問句提出了先王之法不可效法的觀點。為什么先王之法不可法呢?兩個原因。一是“先王之法,經(jīng)乎上世而來”,在漫長的年代里,“人或益之,人或損之”,已非本來面貌,所以不可效法。二是“先王之法,有要于時”,既“有要于時”,那么,“時不與法俱在”,就要隨著時代的變化來制定適應現(xiàn)實的法令制度了,而不可效法先王之成法。分析了這兩個原因之后,作者提出了“釋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為法”的主張,以“先王之所以為法者,人也,而己亦人也”為依據(jù),提出了“察今”的中心論點,就是說,制定法令制度,要明察當今的實際。
第二部分。
以“世易時移,變法宜矣”為核心,從多方面論證中心論點。這一部分里,作者講寓言故事、打比方,反復強調(diào)先王之法與現(xiàn)實情況已經(jīng)不適應了,墨守先王之成法是行不通的,要治理好國家,就要改變先王之成法;“世易時移,變法宜矣”。這就進一步證明,明察當今的實際情況,制定適宜的法令制度對治國是十分重要的。
(五)文中舉了什么例子,論證了什么問題?
分析:第2段提出了“察今”的觀點,列舉了日常生活中常見易懂的三個例子:“審堂下之陰,而知日月之行,陰陽之變;見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魚鱉之藏也。嘗一脟肉,而知一鑊之味,一鼎之調(diào)。”這幾個例子說明了“以近知遠,以今知古,以所見知所不見”的道理,從而論證了“察己則可以知人,察今則可以知古”的觀點,治理國家不可效法先王之成法,而應當在“察今”上下功夫。
(六)文中什么地方用了這種方法?論證了什么道理?
分析:第4段在提出了“世易時移,變法宜矣”的觀點之后,以良醫(yī)治病為喻進行論證。由“病萬變,藥亦萬變。病變而藥不變,向之壽民,今為殤子矣”,講到治國的道理:“凡舉事必循法以動,變法者因時而化”,“因時而化”就是要察今、變法,從而論證中心論點。
(七)本文講了哪幾個寓言?各說明了什么道理?各包含怎樣的寓義?根據(jù)這三個故事可以推斷出怎樣的結(jié)論?
分析:本文講了三則寓言,各有不同的寓意。荊人襲宋夜渡澭故事,諷刺了不顧時間條件的不同而死守古法的人,旨在說明時間不同了,條件就應有所變化,做事就應從具體的時間條件出發(fā),而不能因循守舊。楚人刻舟求劍的故事,諷刺了不顧地點條件的不同而死守古法的人,旨在說明地點不同了,條件就應有變化,做事就應當從具體的地點條件出發(fā),而不能因循守舊。引嬰兒欲投江中的故事,諷刺了不顧人的條件不同而死守古法的人,旨在說明人不同了,條件就應有變化,做事就應當從具體的人的條件出發(fā),而不能因循守舊。這三則寓言是從時、地、人三個不同的角度論證了“察今”的重要性,“世易時移,變法宜矣”。
(八)上面研究了比喻論證和用寓言故事論證這兩種方法,運用這兩種方法論證事理有什么作用?
分析:主要作用是把比較抽象、復雜的道理講得形象具體、淺顯易懂。同時,也能使文章內(nèi)容更豐富多采,更吸引讀者。
(九)請說出課文中有關(guān)說理、舉例、設(shè)喻的段落,并談?wù)勥@三者較完美地結(jié)合的好處?
分析:第一部分(1~3段),重在說理,兼有設(shè)喻、舉例;第二部分(4~6段),重在設(shè)喻、舉例。這三者很好地結(jié)合,使文章的論據(jù)充足有力,深刻透徹。特別是文中的精譬設(shè)喻和寓言故事,使深奧的道理通俗化、抽象的理論具體化。避免了文章的枯燥乏味,加強了文章的說服力量。這種寫作方法是值得學習的。
(十)本文的基本觀點寓含著什么哲理?
分析:本文的基本觀點“世易時移,變法宜矣”寓含著這樣的哲理:世界上的事物是變化發(fā)展的,人們的認識也應隨著事物的變化發(fā)展而不斷更新。這種樸素的唯物辯證思想,在秦國行將統(tǒng)一中國的時代,有積極的進步意義。在今天,這種思想,對于我們進一步改革開放、解放思想,反對主觀主義、教條主義,加快四化建設(shè)步伐,仍有一定的借鑒作用。
三、教學過程設(shè)計
(一)板書課題:察今《呂氏春秋》
(二)解題。
察今,篇名,是《呂氏春秋·慎大覽》中的第八篇!秴问洗呵铩肥乔叵鄥尾豁f的門客集體編撰的。今本分12紀、8覽、6論,共26卷,約20萬言。(以下引導學生閱讀課文“預習提示”第二節(jié):“《呂氏春秋》160篇,……所以它是一部研究先秦學術(shù)思想的重要資料!)課文節(jié)選了《察今》的一部分,主要闡明了法令制度應該隨著客觀形勢的改變而有所改變;制訂法令制度必須明察當今的實際情況。(以下引導學生閱讀課文“預習提示”第三節(jié):“文章……關(guān)系弄清楚。”)
(三)寫作背景、《呂氏春秋》和呂不韋簡介。
1.《呂氏春秋》是在呂不韋任秦國丞相期間編寫的。呂不韋開始任丞相是在秦莊襄王元年(前249),罷相在始皇十年(前237),正是秦統(tǒng)一全國的前夕。當時秦的變法已有百年歷史,但六國中反對變法的大有人在。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焚書”,就是由齊人淳于越提出“師古”引起的。這篇文章就是針對“師古”的主張寫的。
2.《呂氏春秋》是雜家代表著作,其編寫經(jīng)過見于《史記·呂不韋列傳》:“呂不韋乃使其客人人著所聞,集論以為八覽、六論、十二紀,二十余萬言。以為備天地萬物古今之事,號曰《呂氏春秋》。布咸陽市門,懸千金其上,延諸侯游士賓客有能增損一字者予千金!眱(nèi)容以儒、道思想為主,兼及名、法、墨、農(nóng)及陰陽家言。目的是為秦統(tǒng)一天下、治理國家提供思想武器。
(四)分析文章結(jié)構(gòu)。
說明:這里只要求作粗略的分析,目的是便于誦讀分段。在學生基本上達于成誦后,再作比較詳細的解釋。
1.先劃出各段的關(guān)鍵語句。(用討論方式進行)
第1段:“先王之法”“不可得而法”。
第2段:“釋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為法”。
第3段:“其時已與先王之法虧矣”“而法之”,“豈不悲哉”。
第4段:“世易時移,變法宜矣”“夫成功名者,此先王之千里也”。
第5段:“時已徙矣,而法不徙”,則難治。
第6段:“以此任物,亦必悖矣”。
2.提出下列問題,要求學生簡答:
、僮髡邔Α跋韧踔ā笔欠癯纸^對否定的態(tài)度?(不是,他認為不能照搬“先王之法”,但要學習先王制定法令的精神和原則。)
②文題是“察今”,這跟學習先王制定法令的精神和原則有什么關(guān)系?(先王制定法令的精神和原則就是從當時人們的實際狀況出發(fā)的,學先王就要學習這一點,所以必須察今。)
據(jù)此可見,第1、2段為第一部分,論述先王之法不可得而法的道理,提出“為法”必須“察今”的觀點。
、鄣3~6段大部分是設(shè)喻——分別以人、事、物設(shè)喻,這些設(shè)喻的共同點是什么?
由此可見,這四段可合并為一個部分,大意是:嘲笑不知察今者的迂闊悖謬。(要指出各個設(shè)喻的角度不同,喻意也有細微差別,要放到下面去分析。)
(五)誦讀第1段。
1.提示和疏通文義。
、僮⒁鈱υO(shè)問的回答:前一答形式上是否定句,實質(zhì)上是解釋;后一答“為其不可得而法”是正意所在,二答順序不能顛倒。
、凇皳p”“益”是固定的反義詞,類似的有“徐疾”“優(yōu)劣”“虛實”“浮沉”等。
、奂扔小皳p益”,自非原法,故“不可得而法”。
、堋半m”,這里表示假定,相當于“即使”。這是退一步的說法。為什么“雖人弗損益,猶若不可得而法”呢?這要留待下文作解釋。
(以上內(nèi)容也可以采用提問形式使學生了解。)
2.學生自讀三四遍后進行檢查。
(六)誦讀第2段。
1.提示和疏通文義。(也可采用提問形式,下同)
、佟耙,求也,引申為需要!坝幸跁r”就是時代的需要,這是推論的前提。
、凇胺蚕韧踔āq若不可法”是解釋上段末句的,“法雖今而在”呼應上文“雖人弗損益”。
③由“不可法”引出新命題:“釋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為法”。即不學條文學精神之意,已伏“察今”二字。
、転榱送怀鱿韧鯙榉ǖ木瘢迷O(shè)問方式,又重復了“問點”(即“先王之所以為法者”)。
、荨肮什旒骸伺c我同耳!彼角傻靥岢鋈牡闹行恼擖c。“古今一也”應讀為“古今/一也”,意思是,古今的道理是一樣的,指法令的制定必須適應時代的需要。
、蕖百F”,這里是“以……為貴”的意思。這句話也可以寫成“貴乎以近知遠……”,可譯為“貴在……”。
、摺叭赵轮小薄疤煜轮薄棒~鱉之藏”的“之”,都是助詞,只有調(diào)整音節(jié)的作用。
2.學生分層練習誦讀。
第一層:‘凡先王之法……而己亦人也。”
第二層:“故察己則可以知人……一鼎之調(diào)。”
3.檢查背誦。
重點是第二層。如果學生背不好,可以這樣提示他們:本層有三組排比句,第一組采用“察……則可以知……”句型,是總提;第二組采用“以……知……”句型,是分提;第三組采用“……而知……”句型,是舉例。
(七)誦讀第3段。
1.提示和疏通文義。
、佟耙u”:《左傳·莊公二十九年》:“凡師,有鐘鼓曰伐,無曰侵,輕曰襲!笨资瑁骸耙u者,重衣之名。倍道輕行,掩其不備,忽然而至,若披衣然!
、凇八炎儭保褐杆蛔兓O挛摹耙妗,仍用本義。“益多”,就是上漲了許多。
、邸按似渌詳∫病保号袛嗑,代詞作主語,其后不加逗號。意思是“這就是它失敗的原因”。
、堋疤潯保簹v來有多種解釋(如“虧”通“詭”,“詭”訓“異”)。課本注釋用的是引申法,“虧”則不合,訓“不適應”是正確的。
⑤“以此為治”的“治”:指治國,不指治軍。
2.學生討論本段行文層次。
步驟是:①齊讀這一段;②復述“循表夜涉”的故事;③分析這個故事,指出荊人失敗的原因(不顧情況變化,仍按早先劃好的路線行軍);④這件事對治國有怎樣的啟示(不能用老一套的法令來對付新的情況)。最后劃層次如下:
、贁⑹龉适
、诜治龉适
、弁萍啊跋韧踔ā
表之時可導
(要于時)
變益多則不可導
其時已虧,不可法之
3.逐層練習背誦。
4.歸納本段大意。
問:“循表夜涉”的荊人和“法先王之法”的當代國君的共同點是什么?(泥古不變,不察今。)
指出大意:不察今,泥古不變,其結(jié)果是可悲的。這是從反面論證“察今”的必要性。
(八)講析課文4~6段。
1.指名學生參照課文注釋串講4~6段。
明確:
第4段:“故治國無法則亂,守法而弗變則悖,悖亂不可以治國!边@一句的第一個字“故”,連詞,作“所以”講,表明這是緊承上節(jié)而來的推論!皠t”,連詞,表示兩事時間相承,作“就”講。“不可以”的“可”,作“可以”講,“以”,介詞,后面省略代詞“之”!捌┲袅坚t(yī)”的“譬”,作“比喻”講。“之”,代詞,代“世易時移,變法宜矣”!傲紕ζ诤鯏,不期乎鏌铘!边@是一個復句。主語“良劍”出現(xiàn)在第一分句,兩個分句都是主謂謂語句。主謂詞組的主語“人”因泛指而省略!捌凇钡馁e語是省去主語(其)的主謂詞組!昂酢,義同“于”。這句也可以這樣寫:“良劍(人)期(其)乎斷,不期(其)乎鏌铘!
第5段:“楚人有涉江者”的“者”,是作為定語后置的標志。其結(jié)構(gòu)是:“中心詞+定語+者”。翻譯時應將定語挪前而譯成:有涉江的楚人。“是吾劍之所從墜”的“所”,附在介詞“從”的前面,和介詞連同介詞后面的動詞“墜”組成“所”字結(jié)構(gòu),指代介詞所介紹之處所。全句意思是:這里(是)我的劍掉下去的地方!爸保Y(jié)構(gòu)助詞,表示它前面的詞(詞組)是定語!皬钠渌跽呷胨笾钡摹八,連同附在它后面的動詞“契”組成“所”字結(jié)構(gòu),指代行為對象,“所契”即“刻記號的地方”,后加“者”構(gòu)成“所……者”結(jié)構(gòu),這就更明確了這個“所”字結(jié)構(gòu)的名詞性!爸,代詞,代“劍”。
第6段:“有過于江上者”的“上”,按《辭!方忉專褐柑幩。按于在春說:“上”按古義為“側(cè)畔”。今暫從于說!罢摺,用于動詞性詞組后面,構(gòu)成名詞性詞組,表示……的(人)!叭藛柶涔省T唬骸似涓干朴。’”前一個“其”,是指示代詞,相當于“那”。后一個“其”,代詞,代嬰兒!扒G國之為政,有似于此!薄秴斡[纂》:“荊國”作“亂國”!盀椤保瑒釉~,這里作“治理”講!坝凇苯樵~,引進比較的對象。
2.引導學生分析課文4~6自然段的邏輯結(jié)構(gòu):
提問:作者在課文第4段提出了什么論點?
明確:作者在課文第4段提出的論點是:世易時移,變法宜矣。
提問:這個論點與課文前三段的論述有什么關(guān)系?
明確:課文1~3段從正反兩方面論述了法令制度都是適應時代的需要。當今的法令制度應當切合當今的實際需要。如果墨守成規(guī),拘泥于古法,必將失敗。顯然,第4段所提出的“世易時移,變法宜矣”的論點,是在前三段論述的基礎(chǔ)上推論的結(jié)果。這是課文的基本觀點,也是課文的中心論點。
提問:作者是怎樣論證中心論點的?
明確:除1~3段的論述外,作者首先用了三個事例作為比喻對中心論點加以論證:
(1)良醫(yī),病萬變,藥亦萬變。
(2)良劍,期乎斷,不期乎鏌铘。
(3)良馬,期乎千里,不期乎驥驁。
總的說來,就是從實際情況出發(fā),講究實效。這就清楚地說明了:法令制度必須隨著世易時移有所改變。
提問:作者在課文第5段講的“刻舟求劍”的寓言故事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明確:作者以“刻舟求劍”為喻,從反面論證了“世易時移,變法宜矣”的中心論點。如果時徙而法不徙,是糊涂迂闊的表現(xiàn)。
提問:作者在課文第6段又講了“引嬰兒投江”的寓言故事,這說明了什么問題?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明確:作者以“引嬰兒投江”的寓言故事為喻,說明不能因為先王之法令好就生搬硬套。嘲笑那些泥古者生搬硬套的幼稚荒唐。這是進一步從反面論證了中心論點。
課文第4~6段主要說明時代改變,法令制度就應該隨之改變。如果時代已改變,而仍搬用古代的法令制度,就不會取得積極而良好的效果。
本文的中心論點是通過逐層深入推理而得出的結(jié)論。為了把道理說得更充分,更曉暢,使人易于接受,本文大量運用比喻和寓言故事,從正反兩個方面加以論證。說理、舉例、設(shè)喻三者結(jié)合得很自然,頗有說服力。三個故事的寫法,都是先敘述故事本身,再對故事加以評論,最后就故事引出本意,說明道理,使故事成為全文的有機組成部分,從而增強了文章的形象性和說服力。本文具有樸素的唯物思想,能從發(fā)展的觀點看待事物,有一定的進步性。
3.指名學生朗讀全文。
(九)總結(jié)全文。
(見“難點、重點分析”)
課堂教學設(shè)計Ⅱ
一、教學目標
(見“課堂教學設(shè)計Ⅰ”)
二、難點、重點分析
(見“課堂教學設(shè)計Ⅰ”)
三、教學過程設(shè)計
(一)講評《夢溪筆談》作業(yè),強調(diào)認真預習、積極思考對學好文言文的重要作用。
(二)解題(作品介紹)。
1.指名朗讀課文注釋①和“預習提示”第2段。
2.教師補充講解:從課文注釋及“預習提示”的說明我們可知,《呂氏春秋》是一部由秦相呂不韋集合其門客集體編撰的秦代以前各派學說的論著匯編。全書由12紀、8覽、6論三個部分組成,共26卷,約20萬字。當時秦國行將統(tǒng)一中國,百家爭鳴的局面漸告結(jié)束,思想界也需要總結(jié)百家爭鳴的成果!秴问洗呵铩繁闶沁m應這一時代需要,為秦統(tǒng)一天下、治理國家提供思想武器而產(chǎn)生的。
《呂氏春秋》作為諸子散文,有其獨特的藝術(shù)特色,各篇往往以議論發(fā)端,然后舉例說理,設(shè)喻為證,最后回復到原來的立論,首尾呼應,條理分明,語言簡練,富于形象,有較強的說服力。這是我們學習課文時應細加品味的。
(三)檢查預習情況。
1.通假字。
“脟”通“臠”
釋義:切成塊狀的肉。
“益”通“溢”
釋義:漲水。
“有”通“又”
釋義:用于連接整數(shù)和零數(shù)。
“虧”通“詭”
釋義:差異,不適應。
“契”通“鍥”
釋義:刻。
2.指名口述三則故事。(故事內(nèi)容見課文3、5、6段)要求講述之后,口譯作者議論的句子。(請三位同學分別講述,教師補正。)
(四)詞句講解。
1.第1、2段中,“法”出現(xiàn)15次之多,其義項有:A.動詞,取法,沿用;B.名詞,法令、制度;C.動詞,照舊沿用。
將兩節(jié)中15個“法”字標上序號,答案由學生選擇,教師明確:
A.①(12)
B.②④⑦⑧⑨(11)(13)(14)(15)
C.③⑤⑥⑩
2.教師講解“所以”等詞句。
“所以”是由代詞“所”和介詞“以”組成。通常情況下,我們把“以”后面的詞、詞組(短語)、句子看作介詞賓語,那么,其結(jié)構(gòu)就是“代詞‘所’+介賓詞組(短語)”,介詞“以”可以表示原因、憑借、目的、方式等內(nèi)容。譯為現(xiàn)代漢語,可以理解為:“……的原因(緣故、根據(jù)、憑借、方法等)”;“用來……的”等等。
“雖……猶若……”為轉(zhuǎn)折復句,意為“即使……也還是……”
“……者……也”判斷句式。
(五)請三名同學口譯1、2、4段,師生共同補正。
(六)討論“預習思考題”④,引起學生對本文“中心論點”的爭辯。
學生各抒己見,教師適當點撥。
在學生充分討論、爭辯的基礎(chǔ)上,教師談自己的觀點:
關(guān)于本文的中心論點,有兩種不同的看法,同學們談了各自的觀點,擺出了充足的理由,都有一定的道理。在這里,不強求統(tǒng)一,允許有不同的意見。我的看法是:“世易時移,變法宜矣”是本文的中心論點。其理由是:前面三小段從正反兩個方面說理、設(shè)喻、舉例,論述了法令制度都是適應時代需要的這一論點。在此基礎(chǔ)上推出了“世易時移,變法宜矣”的觀點。這是課文的基本觀點,也是課文的中心論點。
(七)講析課文第1~3段。
1.教師領(lǐng)讀課文第1~3段。
2.指名學生參照課文注釋串講第1、2段。
明確:
“非不賢也,為其不可得而法!边@是一句并列復句。先否定,再肯定,目的是加強肯定。第一分句的主語是“先王之法”,承前省!捌洹保~,代“上”(國君)。“而”,連詞,表示修飾關(guān)系,連接狀語和中心詞!胺ā弊趾竺媸÷粤舜跋韧踔ā钡馁e語“之”!半m人弗損益,猶若不可得而法”,是讓步轉(zhuǎn)折復句,修辭作用是欲擒先縱,縱是為了更好地擒。“雖……猶若……”是“即使……還是……”的意思。“先王之所以為法者,何也?”是設(shè)問句。“之”,結(jié)構(gòu)助詞,嵌在定語與中心詞之間,相當于“的”!八浴,跟現(xiàn)代漢語的用法不同,應特別注意。①“所以……”等于“……的原因”、“……的緣故”等;②“所以……”等于“……的東西”、“……的根據(jù)”、“……的方法”、“用來……的”等。這里作“……的根據(jù)”講。“察己則可以知人”的“則”,連詞,表示兩件事在時間上相承,相當于“就”!翱梢浴,跟現(xiàn)代漢語的用法不同!翱伞笔恰翱梢浴钡囊馑!耙浴,介詞,相當于“憑借”,后省略代詞“之”!叭伺c我同耳”的“耳”,助詞,表示肯定語氣,相當于“啊”。
3.引導學生分析1、2段的邏輯結(jié)構(gòu)。
明確:
文章一開頭,通過設(shè)問設(shè)答,提出論點:先王之法不可得而法。論據(jù)是什么?
人或益之,人或損之。(論據(jù)之一)
意思是說,先王之法不可得而法的原因在于它有所損益。
那么,如果先王之法未經(jīng)損益,是否可以取法?
文章接著指出:雖人弗損益,猶若不可得而法。
這是為什么?
文章說:先王之法,有要于時也。(論據(jù)之二)
意思是說,先王之法是適應當時的需要的。
顯然,這第二個論據(jù)比第一個論據(jù)更為重要。因為它揭示了“先王之法不可得而法”的根本原因。
于是得出結(jié)論:釋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為法。
接著,作者通過設(shè)問設(shè)答,闡明先王制定法令制度的根據(jù)。意思是說,先王制定法令制度主要是從當時的人出發(fā),為當時的人著想。
那么,今天制定法令制度的人,要效法先王的做法,毫無疑義,就得從當今的人出發(fā),為當今的人著想。由此可見,明察當今的人是制定法令制度的前提,這很重要。
文章接著說,“而己亦人也”,“察己則可以知人,察今則可以知古”。為什么?“古今一也,人與我同耳”。
以上是從正面論述了法令制度都是適應時代的需要而制定的。古今時代不同,所以制定法令制度應該詳細了解當今的實際情況,以切合當今的實際需要。而不應該墨守成規(guī),拘泥地效法古人之成法。
4.指名學生參照課文注釋串講課文第3段。
明確:
“溺死者千有余人”的“有”(音y^u),通“又”,用于整數(shù)與零數(shù)之間!跋蚱湎缺碇畷r可導也,今水已變而益多矣,荊人尚猶循表而導之,此其所以敗也”的“向”,時間詞,跟“今”構(gòu)成一對反義詞。句中的“也”,語氣助詞,表示語氣的停頓,以引起下文!吧歇q”,同義副詞復用,起強調(diào)作用。“此”,是主語,復指它前面的轉(zhuǎn)折復句。“所以”,這里作“……的緣故”講。句末“也”字,表示陳述語氣。
5.提問學生這一段所講的“荊人襲宋”的寓言故事有什么寓義?它與第一段提出的論點是什么關(guān)系?
明確:“荊人襲宋”的寓言故事告訴我們:辦任何事情,包括制定國家法令制度在內(nèi),都需要從當前的實際出發(fā),隨著情況的變化而采取相應的措施。簡言之,必須察今,不能泥古。這是作者從反面形象地論證了第一段中所提出的論點。
(八)誦讀第4段。
1.提示和疏通文義。
(1)“故治國無法則亂,……悖亂不可以持國”:先分說“亂”和“悖”,而后總說“悖亂”。“!,又同“背”,“背”則不可行,是再引申。重點是“守法而弗變則!币痪,承“循表夜涉”故事而來。
(2)“病變而藥不變”一句是針對庸醫(yī)而言,要注意上句“藥亦萬變”的句號。這前后兩句是從正反兩面設(shè)喻。
(3)“凡舉事必循法以動”承段首“治國無法則亂”,可見“舉事”是指處理國家大事,不是泛指。句中的“以”,用法同“而”(跟“因時而動”的“而”相對應,可證)。
(4)“變法者因時而化”承上文“守法而弗變則!。“因”,與“循”同義(“因時而化”跟“循法而動”相對應,所謂互文見義是也)!耙驎r而化”,即隨著時代情況的變化而變化之意。以上兩句,重點是這一句!白兎ㄕ摺笔欠褐福ㄋ心軗(jù)當前客觀情況制定新法令的人,由此引出下文“七十一圣”。
(5)“是故有天下七十一圣……時勢異也”:這是用事實來論證“變法者因時而化”這一論斷的。作者在這里提出了“變法”的一條重要原則:“變法”不能出自人的主觀愿望,不是刻意求新(“非務(wù)相反”),而是時代變化的要求(“時勢異也”)。
(6)“故曰……此先王之千里也”:這句說“變法”的目的在于取得實際效果!肮γ,功業(yè)和名聲,功業(yè)是造福于眾的,名聲則是個人的收獲,指實際效果而言。這句話課本注釋中是這樣解說的:“那所謂‘成功名’,是古代國君所追求的目標,是他的‘千里馬’。”筆者認為,“是他的‘千里馬’”一句應刪!扒Ю锺R”是手段,不是目標。作者說“此先王之千里也”,指上文“良馬期乎千里”中的“千里”,是千里行程的意思,不是“千里馬”的省稱。說“成功名”是先王的“千里馬”,就把目標和手段混為一談了。
2.劃層次,分層練習背誦。
第一層(段首至“今為殤子矣”)說明時代在變化,法令制度也要跟著變化。
第二層(“故凡舉事必循法以動”至段末)說明變法的目標是實際效果。
(九)誦讀第5段。
1.提示:
、僖卜秩樱簲⑹、評事、引申到治國。
②這個設(shè)喻跟“循表夜涉”有相似之處,但前者說的是自然條件的變化(水位上升),這個設(shè)喻說的是地點的變化(舟行而劍不行)。
③“時已徙矣”承上文“舟已行矣”,“而法不徙”承上文“而劍不行”。
2.誦讀練習與檢查。
(十)誦讀第6段。
1.提示:
、僖部煞譃閿⑹、評事、引申說理三小層;
、谠u事只有一句話:“其父雖善游,其子豈遽善游哉?”其事荒謬,不言而喻。
2.誦讀練習與檢查。
(十一)總結(jié)全課。
1.關(guān)于逐層論證的方法。
步驟:先提出問題進行討論:①細讀第1、2段,說說作者是怎樣論證“察今”這個中心論點的。②說說第3、4段跟這一論點有什么關(guān)系。③最后兩個寓言故事在論證中有什么作用?用這兩個寓言結(jié)束全文的用意是什么?然后做小結(jié)。
小結(jié)要點如下:
、偈紫忍岢觥跋韧踔ú豢傻枚ā钡恼摂啵碛捎卸浩湟、“先王之法”“經(jīng)乎上世而來”,已有損益;其二、“先王之法,有要于時”,而“時不與法俱在”。由此再推出第二個論斷:“釋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為法”。然后指出,從人們的實際情況出發(fā),是先王為法的基本原則。最后自然得出“察己”“察今”的論點——“察己”為賓,“察今”為主。
、凇把硪股妗币皇拢υ谟诓弧安旖瘛(不知“澭水暴益”)而“師古”(依先“表”而涉),這是從反面論證中心論點。由此得出又一個論斷:“守法而弗變則悖”。再加以引申,又得出“世易時移,變法宜矣”的論斷,并以良醫(yī)用藥為喻,以七十一圣法皆不同為證,突出地說明了變法的必要性,唯有變法才能成就功名。
“變法”,是“察今”的結(jié)果,“察今”而后知“勢異”于前,知“勢異”則必“變法”。
、矍4段是論證作者的基本觀點的,最后兩段則帶有嘲諷性,以“刻舟求劍”和“引嬰投江”兩件事辛辣地譏諷那些只知死守先王之法而不察今的治國者。這是政論作品常有的特色。
2.關(guān)于設(shè)喻的方法。
步驟:教師解說;討論;小結(jié)。
解說要點:①設(shè)喻就是“以其所知,喻其所不知”,是一種說明事理的方法,在先秦論著中用得很普遍。②有些比喻帶有說明事理的性質(zhì),應列入設(shè)喻范圍;但描寫性的比喻是一種辭格,不算設(shè)喻。
討論問題:①本文中有哪些設(shè)喻?哪些是簡單設(shè)喻?哪些是復雜設(shè)喻?②這些設(shè)喻各說明了什么?③運用設(shè)喻應當注意什么?
小結(jié)要點:①設(shè)喻的方式很多,人、事、物都可以用于設(shè)喻。②簡單設(shè)喻用于說明單一的事理,如“審堂下之陰,而知日月之行,陰陽之變”說明能“察”則能“以此知彼”,“嘗一脟肉,而知一鑊之味,一鼎之調(diào)”說明能“察”則能從部分了解全部,“病萬變,藥亦萬變”說明法令制度要適應客觀情況的變化而變化。③復雜設(shè)喻用于說明復雜的事理,如“循表夜涉”“刻舟求劍”“引嬰投江”三個故事,就是從不同的角度將當前泥古不化的治國者的心態(tài)、愚蠢而荒謬的做法及其后果維妙維肖地刻畫了出來。這便是所謂寓言了(我國古代沒有專業(yè)的寓言作家,所有寓言都是因說明事理的需要而產(chǎn)生的,與印度的《百喻經(jīng)》相仿)。④運用簡單設(shè)喻,必須注明本意,如良醫(yī)一喻之前的“世易時移,變法宜矣”這句話就是作者本意;運用復雜設(shè)喻一般都要就其內(nèi)容做分析評論(這是它跟寓言用簡明話語點明寓意的方式的不同之所在)。
(十二)背誦全文。(齊背)
(十三)整理詞語、句式。
1.整理詞語。
先整理練習題中的詞語。
[上]①呈遞。例:題干、C。②國君、皇上。例:A。③時間在前的。例:B。④位置較高的。例:D(按“江上”指江岸)。
[法]①法令。例:題干、C。②取法、效法。例:A。③方法。例:B。④法則。例:D。
[成]①成就(動詞)。例:題干。②現(xiàn)成的。例:A。③成為。例:B。④成功、勝利。例:C。⑤形成。例:D。(按:此題A、B、C、D四句中的“成”都跟題干中的“成”含義不同,但《教學參考書》認為D與題干同。)
[反]①返回。例:題干、D。②顛倒。例:A。③反叛、背叛。例:B。④反倒。例:C。
再補充一些詞語(例句課后補寫):
[益]①水外流。例:澭水暴益。②增加。例:雖人弗損益。③更加。例:是故圣益圣,愚益愚。④好處:例:有所廣益。
[要(y1o)]①邀請。例:便要還家。②要求。例:有要于時。
[表]①文體名,臣子給君主的呈文。例:《出師表》。②作標記。例:使人先表澭水。
[向]①從前。例:尋向所志。②朝……走。例:聞操已向荊州。
[虧]缺損,引申為不合、不適宜。例:其時已與先王之法虧矣。
[悖]背謬。例:守法而弗變則悖。
[任]①任務(wù)、使命。例:天之將降大任于是人也。②信任。例:王甚任之。③擔負、承任,引申為處理。例:以此任物。
2.整理句式。(例句課后補寫)
①[……所以……]兩種基本用法:一種是表示行為的原因,如“此其所以敗也”;一種是表示行為的工具、方法,如“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
②[豈不……哉]表示感嘆和反問,如“豈不悲哉”。
、踇非……也,……也]否定和肯定相結(jié)合的表述方式,強調(diào)也只有一個答案,如“其法皆不同,非務(wù)相反也,時勢異也”。
、躘雖……,(猶若)不……]退一步作假定的表示方式。如“雖人弗損益,猶若不可得而法”。
、輀……A,……B,AB……]先分后總的表述方式,如“故治國無法則亂,守法而弗變則悖,悖亂不可以持國”。
練習第四題答案:
1.(制定法令的)依據(jù)或精神。2.同1。3.(失敗的)原因。4.同3。5.的緣故。6.靠他來。7.用來……的方法。8.的原因。
教學設(shè)計方案 篇7
教學目的:
1 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2 理解課文內(nèi)容,初步了解電子計算機與多媒體的關(guān)系,感悟計算機技術(shù)飛速發(fā)展的趨勢。
3 培養(yǎng)學生閱讀科普作品的能力。
教學重點:
說明電腦與多媒體的關(guān)系。
教學難點:
通過閱讀,培養(yǎng)學生閱讀科普作品的能力。
教學時間:
—課時
教學準備:
收集有關(guān)電子計算機與多媒體的資料。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激發(fā)讀書興趣
有人說“學會英語和電腦,是進入21世紀的通行證”
新世紀已經(jīng)到來了,你了解電子計算機嗎?你知道多媒體嗎?
讓我們來學習課文〈〈電子計算機與多媒體〉〉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練習把課文讀正確,讀流利。
2.在文中注明,哪些內(nèi)容是你原來就知道的,哪些內(nèi)容是通過學習可本知道的。
3.把你感興趣或不懂的地方提出來。
三朗讀課文,分析理解
1。提示:有些專用詞語找出來,先讀順口。
1)課文介紹了有關(guān)電子計算機的哪些知識?
2)什么是多媒體?
3)電子計算機與多媒體之間有著這樣的關(guān)系?
2。小組討論,交流。
1)四人小組討論
2)練習說話:電子計算機之所以被稱作“電腦”是因為-----
3)什么是媒體?什么是多媒體?你能不能舉例說明?(填空)
4)哪一段集中寫電腦和多媒體的關(guān)系?
指名朗讀這一段,邊聽邊思考:電腦和多媒體有什么樣的關(guān)系呢?
。娔X是多媒體信息處理系統(tǒng)的“司令部”)
5)學習課文第五自然段。
教師介紹引入:
其實現(xiàn)在很多電腦就裝備了多媒體系統(tǒng),我們就稱它為多媒體電腦。
根據(jù)你得了解,能說說多媒體電腦的功能嗎?
四激情延伸,擴展思維。
1。十年,二十年之后的電子計算機會“神”到什么程度?
2。將來你想發(fā)明這樣的計算機。
五理清課文脈絡(luò),總結(jié)寫法。
1?焖贋g覽課文,看看課文可以分成幾部分?為什么這樣分?
。ńo每一部分加上一個合適的小標題)
2。電子計算機那么神奇,但作者介紹卻淺顯易懂,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用很多我們熟知的事物來舉例說明,這是一種很有用的說明方法,我們應該學習吸收。
六布置作業(yè)
根據(jù)你的想象,寫一寫十年,二十年后的電子計算機。
七板書設(shè)計
電子計算機→介紹電腦的誕生和初期用途
‖
與 計算機會越來越“神”
‖
多 媒 體→展示當今電腦的多媒體用途
教學設(shè)計方案 篇8
課前準備
收集與詩歌內(nèi)容相關(guān)的文字資料、圖片等。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同學們,當你看到祖國的錦繡山川,悠久燦爛的歷史文化和日新月異的變化時,你是否為祖國的日益強盛感到驕傲?是否為自己是一位中華少年而感到自豪呢?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一首詩歌:《中華少年》。
初步感知
(1)讀準字音,讀通句子,自己認為難讀的地方多讀幾遍,讀后,同桌間互相檢查。
。2)或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詞語,可以在小組內(nèi)互相交流。
討論交流
。1)指名讀詩,讀后評價是否正確流利。
(2)互相交流:了解了些什么,還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3)閱讀欣賞課前收集的有關(guān)歷史典故、傳統(tǒng)風俗的資料和圖片。
整體把握,難句理解
。1)讀第1自然段,想一想:“雪蓮”“乳燕”“雛鷹”“山丹丹”各喻指什么?
。2)默讀第2.3.4.5自然段,想一想,是什么哺育滋養(yǎng)了中華少年?(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
(3)讀第6.7自然段,感受四個“不”句和四個“要”句的鮮明對比,它們表達了怎樣的情感?(中華少年建設(shè)中祖國的堅強決心。)
。4)齊讀第8自然段,體會詩歌首尾照應的表達方法。
(5)讀了這首詩,你有什么感受?(交流對詩句含義的理解,詩句的表達方法及內(nèi)心情感體驗。)
誦讀,激發(fā)愛國情懷
。1)自由朗誦
以充沛的情感讀出內(nèi)心的自豪,讀出對祖國的一片深情。
。2)分角色朗誦
甲、乙、丙、丁分配朗誦或四人小組合作讀,也可以全班分角色朗誦。
。3)表演朗誦
配上音樂,化裝表演朗誦。
總結(jié)升華
交流對有詩歌朗誦的體會。
【【精華】教學設(shè)計方案模板匯編八篇】相關(guān)文章:
【精華】教學設(shè)計方案模板8篇06-21
【精華】教學設(shè)計方案模板9篇06-15
【精華】教學設(shè)計方案匯編5篇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