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見教學設計(通用20篇)
作為一位杰出的老師,總歸要編寫教學設計,教學設計要遵循教學過程的基本規(guī)律,選擇教學目標,以解決教什么的問題。我們應該怎么寫教學設計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所見教學設計,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所見教學設計1
【預設目標】
1、人文熏陶:在讀悟吟誦中領略古詩之韻,心馳神往詩之意境。
2、技能培養(yǎng):讀厚,感知牧童之形;讀薄,勾勒牧童之神。
3、語言積累:會讀,會背,會唱,會寫。
【學法指導】
在讀薄讀厚,讀胖讀瘦的古詩學習新形式引領下,學生——詩人——教師以文本為媒介,三位一體,披文入情。
【教具準備】
PPT課件
【教學流程】
一、學唱一首歌。
1、播放兒歌《牧童騎黃!,學生嘗試跟唱。
2、談話導入:你最早接觸這首詩,是在什么時候?如今再學,你想給自己制定怎樣的學習目標?(相機出示四大學習目標:學唱一首歌,認識一個人,讀懂一首詩,感悟一片情。)
二、認識一個人。
1、出示畫面:袁枚像。
2、交流課前搜集的詩人資料。
3、師相機滲透:袁枚亦是一隱者,為侍母而仕途急流勇退,孝心可嘉。
三、讀懂一首詩。
1、初讀,感知詩意。
2、深讀,領悟詩景詩情詩境。
、僮x厚。引導學生認識五言詩體,如何添字讀厚成七言詩體?勺鋈缦落亯|:
( )牧童騎黃牛,
。 )歌聲振林樾。
意欲( )捕鳴蟬,
忽然( )閉口立。
讓學生在添字填詞中逐步豐厚詩情詩景的感性認識,言語推敲文字,頭腦渲染畫面。
、谧x薄。引領學生刪繁就簡,五言變三言,比比誰的最簡練。
然后,逐步梳理出全詩之形,之神。
其形:牧童——騎黃牛,振林樾,捕鳴蟬,閉口立。
動 → 聲 → 心 → 靜
四、感悟一片情。
1、再讀,邊讀邊細化直觀畫面,小組交流彼此所勾勒、渲染的每一幅美圖。
2、研讀,斟字酌句,字里行間品味牧童之樂,詩人之得。
3、播放《所見》視頻,欣賞中與自己頭腦中預設的畫面對比,看哪種意境更有韻味。
4、誦讀全詩。布置作業(yè)。
任選其一:
、僬f話訓練:如此牧童,我情不自禁的贊道:“————————————————————————————————————————————————————!”
②寫作訓練:蟬聲猶在耳,牧童意如何?我興猶未盡,提筆寫道:———————————————————————————————————————————————————————————————————————————————————————————————————————————————————————————————————————————————————————————————————————————————————————————————————
【板書設計】
所見
(清)袁枚 學習目標: ①學唱一首歌
牧童騎黃牛, ②認識一個人
歌聲振林樾。 ③讀懂一首詩
意欲捕鳴蟬, ④感悟一片情
忽然閉口立。 學習形式: 讀薄 讀厚 讀胖 讀瘦
【教學反思】
《所見》四憾
——致張慧老師及全體同仁
鈴聲響了。
鈴聲又響了。
就這樣,四十分鐘,思想碰撞,心靈角逐,滲汗的腦門,輕拭一下,似冬夜運轉不休的cpu——燙。
解脫感?甚或嘴角溢出的一絲竊喜?
不。心里很沉重,幾乎是一種負罪感。
說四憾吧。
第一,讀,一塌糊涂。
沒讀出味道,當然更沒讀出美感。詩的節(jié)奏,抑揚之韻,頓挫之感,吟詠之得,絲毫難覓,此為一憾。
第二,寫,不著一字。
沒圈劃,沒批注,沒作業(yè),甚至連課本都沒正兒八經(jīng)的打開過,一堂課只是夸夸其談,喋喋不休,不動筆墨,其陋奇丑,已無可遮蔽,此為二憾。
第三,亂,筋脈錯雜。
表面看,板塊式的架構還湊合。其實,在主體性學習進程中,整條主線已盤根錯節(jié),無從梳理。于是乎為趕進度,生拉硬扯,連攆帶跑,基本完成目標的四分之三,此為三憾。
第四,愧,汗顏如雨。
如此拙劣的濫制,竟博得張慧老師褒獎憐憐,知遇提攜,迷途點津,若不苦心孤詣,除陋革弊,憾莫大焉!
所見教學設計2
分析教材:
《夜書所見》是人教版第五冊語文第九課中的一首古詩,這是南宋詩人葉紹翁創(chuàng)作的一首詩篇。詩人先是寫客游在外,因秋風落葉,感到孤獨郁悶,由看到遠處籬笆下的燈火,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不禁回憶起自己的故鄉(xiāng)和童年的生活,于是那種郁悶之情又被一種親切之感所代替。
教學目標:
1、學習本詩中兩個生字,理解詩句,了解古詩的內容。
在反復誦讀中,感受詩人熱愛秋天、熱愛家鄉(xiāng)的情感,并背誦古詩。
2、在“詩言”——“詩意”——“詩韻”間走一個來回,從而培養(yǎng)學生學習古詩的有效策略。
教學重難點:
反復誦讀,感悟詩境,積累背誦。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復習古詩《回鄉(xiāng)偶書》,說說詩中的思鄉(xiāng)之情。
2、引入古詩學習:
二、讀準古詩
1、學生自由讀古詩,讀準字音。
2、指名學生讀古詩,糾正字音,學習古詩中的生字。
三、學習古詩,體會學習古詩的方法
(一)了解學習古詩的方法
1、教師:大家讀得很好了,那么怎么來學習古詩呢?(黑板出示)
1、解詩題
2。、知作者
3、明詩義(1)理解詞語(2)明白句意
4、悟詩情
(二)解詩題
1、學生讀詩題,看看它是什么意思?
2、學生說自己的想法。
(三)知作者
因學生沒有其它的途徑了解作者,這一部分就由教師向學生簡單介紹詩人。讓學生了解詩人寫這首詩的背景。
。ㄋ模┟髟娏x
1、理解詞義
(1)學生讀詩句,看看自己能理解哪些詞語。
。2)學生說說自己對詩句中詞語的理解。
。3)引導學生通過看注釋理解詞語。
3、明白句義
。1)現(xiàn)在我們把這些詞語的意思放到古詩里,一邊讀一邊想,句子的意思是什么。
。2)學生選擇最喜歡的句子,試著說說他們的意思。
。3)為什么詩人知道有孩子在捉蛐蛐呢?
引導學生調換詩句的順序,用因為……所以……來說說三、四行詩句的意思。
。3)作者還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請看第一、二行詩。
。4)引導學生學習一、二行詩句,說說詩句意思。
。ㄎ澹┪蛟娗
引導學生觀察圖畫,回想詩人寫詩的背景,體會詩人的情感。
四、學生有感情地誦讀、背誦古詩。
五、板書
夜書所見
南宋 葉紹翁
蕭蕭梧葉送寒聲,
江上秋風動客情。 思鄉(xiāng)之情
知有兒童挑促織, 回憶童年
夜深籬落一燈明。
所見教學設計3
【教學目標】
1、查找有關資料,了解作者生平及創(chuàng)作背景。
2、展開豐富想象,用自己語言說說詩句意思。
3、品重點字詞,美讀詩句,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础⑴囵B(yǎng)學生閱讀古詩的興趣和能力。
【教學重點】
想象詩中描寫的情景,體會作者表達的感情。
【教學準備】
小黑板錄音機
一、交流課前查找資料、板題解題
。薄W生交流。(學生有的介紹上網(wǎng)查找的資料;有的介紹從課外書知道的內容。)
。病⒄l會背王維的詩。
師:同學們懂得真多,今天我們再王維的一首詩。板題: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解題:從詩歌的題目中你了解到什么?(“九月九日”是農(nóng)歷重陽節(jié),古人在這一天有登高的風俗習慣!吧綎|”指華山以東作者的家鄉(xiāng)蒲州。題目的意思是,在重陽佳節(jié)里懷念家鄉(xiāng)的兄弟。)
師小結:王維少年時期就很有文才,有多方面的藝術才能。他善于描寫自然景色。有人稱他“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二、初讀全詩整體感知
。、放錄音配樂朗讀。
。、學生自讀。
通過查字典讀準字音?纯茨阕x懂了什么?還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3、指讀全詩。思考。詩中寫了什么時間,在什么地方,什么人的什么事?誰能用一句完整的話說出來。
。ㄔ娭袑懺诰旁戮湃罩仃柟(jié)。詩人獨自在異地他鄉(xiāng)思念家鄉(xiāng)兄弟的事。)
三、品讀詩句、了解詩意
。、這首詩中你認為哪些字用得好?哪些句你從中體會到了什么?
生1:我認為“獨”字用得好,“獨”字表現(xiàn)詩人一個人離開家鄉(xiāng)、親人的孤獨心情。
生2:我認為“異”字用得好,說出詩人在外地想念家鄉(xiāng)、親人的感情。
……
。、你認為這首詩寫得最好是哪一句?你體會到什么?
生: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
師:為什么每遇到節(jié)日就加倍地思念親?(自己孤身在外,每逢過節(jié)時,看到別人全家歡聚一堂皇,就感到孤單寂寞,因此,比平時更加思念親人。)
。、展開想象,用自己語言說說詩意。(獨自一人身在他鄉(xiāng),成為他鄉(xiāng)之客。每遇到美好的節(jié)日,我就加倍地思念故鄉(xiāng)的親人。在遙遠的地方,想到兄弟們都登上高處,一個個都插上茱萸,單單缺少我一個人。)
四、再讀悟情
。、有感情地朗讀全詩。說一說,詩中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詩中表達了作者身居外地,逢重陽節(jié),思念親人的思想感情。讀時速度稍慢,聲音稍低緩。)
。、配樂朗讀。
五、想象訓練口語
。薄⑦@是一首思鄉(xiāng)的詩,假如你是詩人你會怎樣說?用什么方法向親人述說思鄉(xiāng)的感情?(學生說了很多方法。)
。、既然同學們想到用電話,就請你們當詩人,老師當詩人的親人,述說思念之情。(口語訓練,產(chǎn)生情感共鳴)
附:板書設計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倍思親
獨 兄弟
少一人
所見教學設計4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過程與方法:通過“讀通”“讀懂”“讀美”三個層次理解古詩,以讀促講,以讀促悟。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體會“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感受詩歌的語言美和內蘊美。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解題
1、同學們,暑期生活剛剛結束,誰能說說你的假期都去哪里游玩了?
2、你們的夏天真豐富。古時候有個叫袁枚的詩人,有一天他來到一片樹林里,看到一幅非常有趣的畫面,于是,他把看到的寫成了一首詩,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古詩《所見》。(板書課題)。
3、釋題:能用自己的話說說題目的意思嗎?
4、出示課文插圖投影:你看到了什么?又聽到了什么?
過渡:同學們說了這么多,可詩人卻用短短的文字將它表現(xiàn)出來,就讓我們一起跟隨詩人走進文字。
二、學習古詩
。ㄒ唬┳x通古詩
1、自讀古詩,讀準生字,讀通詩句。
2、讀出古詩的節(jié)奏。
。ǘ┳x懂古詩
1、理解字詞。(相機指導“蟬”的筆順)
2、走入文字背后。
。1)賞牧童騎牛圖:
A請自由讀詩的前兩句,看一看詩人所見到的是一個怎樣的牧童呢?從哪里看出來的?
B交流:
a騎黃牛。他是怎樣騎的?
b想象說話:讓我們和小牧童一起走進樹林,大家邊讀邊想,瞧瞧小牧童一路上都看到了什么風景。所以,小牧童忍不住放聲歌唱起來。誰來讀一讀這一句?
C指導朗讀。
。2)鑒牧童捕蟬圖
A就在這曠野中,林陰下,小小牧童騎著牛,旁若無人地唱著,可是他卻忽然停止,能推測一下這是為什么嗎?
B你為什么這樣想啊?
C課件出示“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
D此時此刻,你又看到了一個怎樣的牧童?
。3)體會情感
站在一旁的詩人心情又是怎樣的?
(三)讀美古詩
讓我們看看畫面美美地吟誦這首詩,把這如畫的詩、如詩的畫留在我們的心里吧。
三、背誦古詩
四、同題拓展,積累古詩
1、誦讀畫中的畫境可以入詩,詩中的意境可以入畫,詩和畫的關系是何等的親密,袁枚的《題畫》就是其中的一首。(播放《題畫》)請大家參看注釋,自由誦讀,看一看這兩首詩有什么相同點。
2、你還知道哪些表現(xiàn)兒童生活的詩句?
3、總結學習古詩的方法。
五、作業(yè)
用本節(jié)課學習古詩的方法自學宋代詩人黃庭堅的《牧童》一詩。
所見教學設計5
教材:書畫版《美術》第六冊。
課型:繪畫(國畫)。
課時:1課時。
一、教學目標
1、知識技能:認識樹的結構造型,用富有變化的國畫筆墨畫出自己所見到的樹。
2、過程與方法:欣賞圖片資料喚起學生記憶,用干濕濃淡的墨色通過輕重快慢的方法畫出自己對樹獨特的感受,并聯(lián)系生活、發(fā)揮想象添加景物。
3、態(tài)度情感與價值觀:欣賞、回憶我所見到的樹,感悟其獨特的造型美及其品質,知道我們的生活離不開樹。通過畫樹感受國畫藝術表現(xiàn)手法的豐富多彩。
二、教學重點與難點
教學重點:用毛筆畫出有自己獨特感受的一二棵樹。
教學難點:墨色干濕濃淡的變化和畫面的完整。
三、教學準備
1、教師:多媒體課件、水墨畫工具材料。
2、學生:毛筆、宣紙、墨汁、國畫顏料、筆洗、調色盤等。
3、要求學生課前觀察一些常見樹木,并搜集一些有關樹的資料。
四、教學過程
。ㄒ唬⿲胄抡n。
1、啟發(fā)談話(校園的樹和學生平時所見到的樹)。
2、學生回憶交流自己印象最深的樹。
3、揭示課題
。ǘ┝私鈽涞慕Y構、學習樹的畫法
1、了解樹的結構(樹干、樹枝、樹葉、樹根)。
2、欣賞同齡人畫的樹(欣賞中回憶、復習以前學過的國畫技法:干濕濃淡)。
3、欣賞教師畫的樹(樹干和樹葉可以用多種方法來畫)。
提示:國畫傳統(tǒng)畫樹有許多程式,如畫樹葉有“介字點、胡椒點” 等等,但這些規(guī)范也是前人根據(jù)自己的感受創(chuàng)造并加以固定的。
4、教師示范樹的基本畫法(提示:根據(jù)畫面可以添加遠處的樹、草地或小鳥等景物)。
。ㄈ⿲W生作業(yè)
1、作業(yè)要求
⑴ 根據(jù)自己的感受,畫出一二棵樹。
、 墨色要有干濕濃淡的變化。
⑶ 根據(jù)自己想象添加景物。
⑷ 落款位置合適,畫面完整。
2、學生作畫(PPT循環(huán)播映同齡人作品,背景音樂)。
3、教師巡示輔導,反饋信息,略加點評。
(四)學生作業(yè)展評
1、學生互評、自評。
2、教師點評。
。ㄎ澹┬〗Y、拓展
1、本課學習要點和學習情況。
2、相關拓展(不同畫家畫出的樹,樹與人類生活的關系)。
教學設計說明:
本課原是為參加某一榮譽資格評審而設計的,考慮得比較周詳,再加上國畫教學改革實踐始終是我區(qū)諸多教學課題中一個比較重要的課題。因此同一教學內容往往有不同的教法學法。應視學生實際情況而定。本次教學是在原來教學設計的基礎上進行了某些修改和調整。
中國畫是源遠流長、河漢燦爛、絢麗奪目的中華民族文化中的一塊瑰寶。但在日漸西化的生活狀態(tài)下,傳統(tǒng)文化受到了挑戰(zhàn),對中國畫的認識、理解、傳承和發(fā)揚廣大更面臨著嚴重的危機。有感于此,我在前些年領銜主持開展了市級課題《小學美術中國畫教學的研究》的實踐研究,學生的中國畫創(chuàng)作作品獲得了市和國家級的等地獎,美術教師的國畫課也獲得了市和國家級的一等獎。這樣就更堅定了我們在這一領域開展研究的信心。根據(jù)課題研究目標,并按照上海二期課改課程計劃要求,我們在課題實驗學校的美術課程中增加了10%左右的中國畫課程。
當下我們使用的小學美術教材有兩套,但國畫內容較少,書畫版整個小學階段只有2—3課時的國畫教學內容,上教版的國畫內容比書畫版的略多,但還是遠遠不夠的。因此我們就根據(jù)課題研究目標,自選國畫教學內容并有機嵌入美術教材單元內容之中。讓學生了解學習國畫技能技法和蘊含其中的中華民族的人文傳統(tǒng)。
中國畫教學要在傳承上創(chuàng)新,而創(chuàng)新要建立在繼承傳統(tǒng)的基礎上。在此,傳統(tǒng)并不僅僅是十八描、披麻皴、斧劈皴或梅蘭竹菊之類,而是內在精神。基于這一點,小學國畫教學不應單純地把注意力聚焦在技能技巧的訓練上,拘泥于一樹一石的精妙,而是引導學生關注水墨情韻,表現(xiàn)線條意趣,力求氣韻生動,渾然天成。
本課教學內容《我所見到的樹》可嵌入第二或第三單元。“樹”是當?shù)貙W生非常熟悉的題材。校園里一排排整齊的水杉、河道旁婀娜多姿的柳樹、馬路邊茂密繁盛的香樟樹、家園里的果樹……樹無處不在。郊區(qū)的小朋友們生活在綠樹環(huán)繞的環(huán)境中,對樹有著一種深厚的情感。我抓住學生對樹獨特的感受,讓學生用國畫的形式把家鄉(xiāng)的樹表現(xiàn)出來。并通過畫樹,讓學生知道一棵樹長大是并非容易,它要經(jīng)歷風風雨雨;還讓學生知道那是需要有頑強的毅力和堅強的品質,從而激發(fā)學生要學習大樹這種品質,立志成材。通過欣賞各種樹的圖片,讓學生進一步感受樹木的形態(tài)美及其色彩美,知道樹木對人類的作用,增強保護樹木的意識。
傳統(tǒng)的中國畫教學過分追求筆墨情趣和作畫的程式,不利于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培養(yǎng)和自我感受的表現(xiàn)。在課堂教學中我順應學生的天性,突破傳統(tǒng)技法的束縛,讓學生選擇最能抒發(fā)自己內心獨特感受的表現(xiàn)形式,去表現(xiàn)自己所看到的樹。
抓住墨色要有干濕濃淡、運筆要有輕重快慢的變化這一關鍵,教師進行示范,并多次強調要“隨意”,意在引導學生放開手腳,大膽表現(xiàn)。讓學生理解,技法是為表現(xiàn)自己的感受所服務,并鼓勵學生注重表現(xiàn)自己心里感受最深的東西(如挺拔高大或婀娜多姿等)。旨在追求藝術的本質——“藝術來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降低了對學生寫實的要求,但在藝術品質的培養(yǎng)上提升了一步。
關注全體學生的發(fā)展,注意學生在美術學科中獨特的個人經(jīng)驗的感受的表現(xiàn)與創(chuàng)造,給學生提供主動學習的機會,讓學生有自由表達思想和情感的空間,是我們所追求的,也是我們應該在整個教學中始終貫徹的理念。
所見教學設計6
【教學目的】
。、認識“促、憶、異、”等7個生字。會寫“促、深、憶”等10個字。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詩中地真情實感。背誦課文。
【教學課時】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學習《夜書所見》
一、導入新課
。、簡介作者。
2、解題:從古詩的題目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如:可以知道是寫作者在晚上的所見所聞。
二、初知詩意
。、自主學習,放聲朗讀古詩,借助拼音讀準字音,把這首古詩讀通、讀準確。
。、同桌互讀。要求學生把這首詩讀給同著聽,互相評議,相互指正。
3、指名讀古詩,正音。
三、合作學習
。、小組合作,借助注釋、結合圖意,說說自己讀懂了什么?劃出小組內不能解決的問題。
。、全班交流,理解詩意:
、 小組匯報讀懂的地方:
教師相機引導學生互相補充詩意,把想象的畫面說具體、說生動。
⑵ 交流不懂的地方:
引導學生體會詩人的心情。
。、誦讀全詩:
自由讀─—賽讀─—評讀─—齊讀
。础⒕毩暠痴b。
四、指導寫字“促、深”
所見教學設計7
教學目標
1認識“所”“牧”等六個字,會寫“林”“閉”兩個字。
2正確、流利、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3對朗讀古詩有興趣。
教學重點:
1 認識本課的生字、詞。
2 背誦古詩。
教學難點:
體會詩歌意境,有感情地朗讀古詩。
教學預設:
一看圖導入
1 觀察課本插圖
同學們,你們從圖上看到了什么?
生:看到了一個小孩子(這是個放牛的孩子,古詩里把他叫作“牧童”)
生:看到一個孩子騎在牛背上,手里拿著竹棒。
生:看到了一片樹林。
生:看到了樹上有蟬。(猜一猜,這蟬正在叫嗎?是啊,夏天到了,它停在樹上,不停地叫著“熱死啦,熱死啦”,古詩里把正在叫的蟬叫——鳴蟬)
2這樣一個有趣的畫面被一個叫袁牧的清代詩人看見了,于是呀,他把看到的這些寫成了一首詩,名字就叫《所見》。(揭題,讀題)
二、初讀課文
1 讓我們一起來聽聽這首詩。(聽配樂朗讀)
2 咱們也來讀讀,請大家輕輕地打開書本到59頁,聽清楚要求再讀。(要求讀三遍:1大聲地讀,讀準字音。2 輕聲地讀,記一記圈出的生字。3 大聲地讀,把句子讀通順。)
3 袁枚說,大家有沒有把我的古詩讀正確啊,我得考考你們。
1)開火車讀生字
2)匯報讀古詩,讀準字音。 分句朗讀(個別讀,齊讀或男女生讀)
三品讀古詩
過渡:詩人具體都看到了些什么?咱們現(xiàn)在就來研究研究。
(一)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
1 出示此兩句。讀讀這兩句,說說你從這兩句詩中知道了些什么?
生:知道了詩人看到牧童騎在黃牛身上。
生:知道了牧童在唱歌。
2(播放歌曲)聽,小牧童坐在黃牛寬厚的背上一邊唱著歌,一邊朝我們走來了,他搖呀,晃呀,就像坐在搖籃里,真舒服呀!小樹林里,花兒在笑,風兒在吹,小樹還發(fā)出“沙沙沙”的聲音,多美,多快樂呀!
3 聽這嘹亮的歌聲都已經(jīng)穿過了整個林子,小樹也為之陶醉,歌聲——振林樾(再響亮點,動聽點)
4 小詩人,你來念念這兩句(個別讀,指導)
5 小組讀
。ǘ┮庥而Q蟬,忽然閉口立。
1 出示句子。趕緊再讀讀這兩句,你又知道了些什么?
生:他閉上嘴巴,立在那里。
生:他想捉蟬。
2 突然,歌聲停了?小牧童呆呆地站在樹下。他怎么不唱歌了?他為什么不唱了呀?
用詩歌中的句子說說。
3 指導朗讀(意欲捕鳴蟬)老師聽不出他很想捕蟬。在試試(范讀——跟讀)
4 小牧童太喜歡這只蟬了,特別想把它捉回家,于是,就馬上停止唱歌,一聲不響地站在樹下。咱們來讀讀這句,可要小點聲,千萬別把蟬給嚇跑了。(個別讀)
8 誰來試試?(指導朗讀,師:哎呀,蟬兒飛跑了,你太大聲了。你再讀一讀)
9 咱們這兩句連起來讀讀。(齊讀——男女生讀)
10 現(xiàn)在我們把整首詩連起來讀讀。(同桌互讀——個別讀——齊讀)
四、復習生字,背誦古詩
1 老師也想和大家一起念念,我們合作下好嗎?我念一句,你們念一句。
2 我說古詩意思,你們來說詩句好嗎?
3我把古詩的其中一部分拿走了,留下了個別的字,你們還能念出來嗎?
1)先來讀一讀它們(搶讀漢字)這幾個生字寶寶的樣子可容易記了。
猜幾個謎語就記住了。
謎語:牧:牛背上寫文章?閉:人才進了門?所:一戶一斤米
2)把剩余的部分填上。
4 現(xiàn)在就給你們這幅畫,你們能不能把整首古詩念出來?(個別背,齊背)。
5 我們的詩人到最后還給我們留了個小小的懸念,不知道小牧童有沒有捉到那只蟬,大家課后可以去猜一猜,想一想他是用什么方法捉蟬的。
五書寫漢字
1 這里還有兩個生字寶寶還想請大家來寫一寫它們。
“林”還記得“兩個木”是什么字嗎?兩棵小樹站在一起太擠了,于是一棵小樹非常懂得謙讓,把小樹枝收了一點回來,撇變成了點。另一棵小樹和它并排站,兩棵樹長得一樣高。(師邊說邊范寫)
“閉”“人才進了門”是什么字?先寫一扇“門”,再寫一個“才”,“才”不胖不瘦,剛好藏進門去。
所見教學設計8
【教材分析】
本課是兩首古詩。袁枚的《所見》寫的是“意欲捕鳴蟬”的情趣。
楊萬里的《小池》寫的是“小荷才露尖尖角”的情景。這兩首古詩貼近學生的生活,從不同側面表現(xiàn)了夏天的情趣。學習古詩,重在吟誦,通過反復朗讀,讓學生感悟詩歌的韻味和意境的美好。因此,本課的
教學重點可以定為: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培養(yǎng)朗讀古詩的興趣。
2.認識“所、枚”等12個生字,會寫“詩、林”等6個字。
3.背誦兩首古詩。
【教學難點】
如何讓學生反復朗讀,感悟詩歌的韻味和意境的美好。
【教學方法】
教法:情景教學法。
學法:誦讀法、小組合作學習法。
【課前準備】
生字卡片、教學掛圖、錄音機、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ǖ谝徽n時)
一、情境導入,激發(fā)興趣
1.播放多媒體課件:
(大意是:在茂密的樹林中,一個牧童騎在
黃牛背上,唱著嘹亮的歌兒,歌聲穿過樹林飄向遠方。樹上的蟬“知了、知了”地叫個不停。忽然牧童停止歌唱,一聲不響地站在樹下。)
2.教師引導學生猜想:
牧童停止歌唱,他想干什么?
二、初讀感知,正確流利
小朋友們,有一個詩人叫袁枚,他看到這樣的畫面,覺得很有趣,就寫了一首小詩《所見》。
。ò鍟n題)
相機學習“所、枚”。
1.教師范讀,感受節(jié)奏。
小朋友們,你們聽一聽,老師哪兒停頓長一些或者聲音延長一些。
。镣T黃牛,歌聲/振林越。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
2.學生自讀,讀準字音。
3.小組合作,試讀詩歌,注意詩的節(jié)奏與音準。
4.指名試讀,認讀生字。
課件出示生字:捕、蟬、閉、立、童、林、黃(1)帶拼音讀。
。ㄌ嵝褜W生讀好翹舌音“蟬”,后鼻音“童、黃”,前鼻音“林”。)
。2)去拼音讀。
誰愿意當小老師?帶領大家把自己讀得準的字讀一讀。(及時表揚激勵。)
(3)游戲:我指你說。
一個小朋友隨即指大屏幕上的生字、其他小朋友齊讀,要求迅速而準確。
三、再讀感悟,了解大意
1.自由讀,結合圖畫理解詩意。
小朋友們,讀讀詩,看看圖,你能說說這首詩的意思嗎?如果有不理解的字詞就把它圈畫出來。
2.小組讀,合作學習,說說詩意。把不理解的詞討論討論;把詩的大意輪流說一說。
3.欣賞讀,結合圖畫,想像意境。
播放朗讀錄音,學生觀察圖畫,體會詩的意境。
四、想像畫面,熟讀成誦
1.閉目想像。
小朋友們,請把眼睛閉起來,想像畫現(xiàn),一個牧童騎在黃牛背上,唱著嘹亮的歌兒,歌聲穿過樹林飄向遠方,樹上的知了不停地叫著,忽然牧童停止了唱歌,注視著樹上鳴叫的知了。這種情趣,你有過嗎?
2.帶著這種情趣,有感情地朗讀。
3.練習有感情的背誦。
五、識記字形,練習寫字
1.教師再次出示會拼音的生字。
瞧,你們的好朋友又來了,還認識嗎?指名讀。
2.通過形旁理解字意來幫助識字。
。ㄈ缣崾峙愿值膭幼饔嘘P:捕;木字旁跟樹木有關:林;蟲字旁跟昆蟲有關:蟬)。
3.通過猜謎引導學生識字。
如:一戶一斤米
。ㄋ;騎牛寫文章
。粒蝗瞬胚M了門
。ㄩ])
4.讀詞語,造句子識字。
如:認讀:所有所以;放牧、牧草;關閉、閉路電視機等童———牧童———牧童騎在黃牛背上唱歌。
5、教師示范,指導書寫。
重點對學生進行指導:“林”字左邊“木”字的捺變成點;“童”“黃”的中間一橫要寫長,其他的橫要寫短;“立”字下橫要寫長。“黃、童”筆畫較多,指導學生書寫時可以通過分解筆畫,化難為易。
六、布置作業(yè)
1.抄寫詞語。
2.背誦《所見》。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
1.小朋友們,上一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袁枚的《所見》,你們會背誦嗎?
。R背)
你還會背誦哪些古詩呢?
(指名背)
2.教師及時熱情表揚,導入新課。
哇,小朋友們真了不起,會背這么多的古詩。今天老師跟大家再來學習一首南宋詩人楊萬里的《小池》,你們愿意嗎?
。ǔ鍪竟旁姡
二、初讀古詩,正確流利
1.教師范讀,感受節(jié)奏。
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
2.學生自讀,讀準字音。
3.小組合作,試讀詩歌。
四人一小組,請小組長安排好讀的順序,其他組員聽一聽,評一評節(jié)奏與音準。
4.指明試讀,認讀生字。
課件出示:池、惜、陰、晴、柔、露小朋友們,你們認識這些字嗎?
。1)帶拼音讀
讀準翹舌音“池”,前鼻音“陰”,后鼻音“晴”,邊音“露”。
。2)去拼音讀
誰能像老師一樣帶領大家準確地讀一讀這些生字。
(3)游戲:找朋友
老師把寫有生字的卡片發(fā)給小朋友。如:師:“陰”字在哪里?快來和我做朋友。
生:“陰”字在這里,我來和你做朋友。
三、再讀感悟,了解大意
1.自由讀,結合圖畫理解詩意。
。1)播放多媒體課件:
泉水悄然從泉眼里流出,濃密的樹陰倒映在清清的池水里,嫩綠的小荷葉露出尖尖的小角,一群群蜻蜓飛來立在它的`上頭。
(2)小朋友們,讀讀詩,想想畫面。
你能說說這首詩的意思嗎?用筆圈出不理解的字詞。
2.小組讀,合作學習說說詩意。
四人一小組,把不理解的詞討論討論,把詩的大意輪流說一說。
3.欣賞讀,結合圖畫,想像意境。
播放朗讀錄音,學生觀察圖畫,體會詩的意境。
四、想像畫面,熟讀成誦
1.教師語言描述,激發(fā)學生想像。
初夏的早晨,陽光燦爛,我們來到一個幽靜的小池邊,只見水池中已經(jīng)長出了一些嫩綠的荷葉,有的荷葉還沒有完全展開,只是露出一個尖尖的小角;池里的泉眼正在悄悄地流動,池水非常清澈,倒映著濃密的樹陰。這時候,飛來幾只蜻蜓,有一只飛累了,落在尖尖的荷葉上休息。如果你就是那只蜻蜓,面對這樣的景象,你有一種什么樣的感覺?
2.帶著這種感情朗讀。
3.練習有感情地背誦。
五、識記字形,練習寫字
1.教師再次出示去拼音的生字,指名讀。
2.聯(lián)系前面的課文,熟字帶生字,如:蜻———晴(同聲旁);怪———惜(同偏旁);陽———陰(反義字)
3.創(chuàng)造性識字,如:柔
(把矛放在樹上。)
4.讀詞語,造句子識字。
如認讀:可惜、愛惜;晴空、晴天;柔和、柔軟
池———池塘 池塘里開滿了荷花。
露———露珠 露珠在荷葉上跳舞。
六、總結全文
小朋友們,這兩天我們學習了兩首古詩
。ń翌}:古詩兩首)
所見教學設計9
學習目標:
1、認識“促、憶、異”等7個生字。會寫“促、深、憶”等10個生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詩中的真情實感,背誦課文。
3、學習借助注釋理解詩意,體會詩歌的感情,激發(fā)和培養(yǎng)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
設計理念:
1、感受詩的韻律美,培養(yǎng)學生對學習古詩的興趣。
2、以讀為本,熟讀成誦。
教學難、重點: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體會詩中的感情。
課前準備:
1、課文掛圖,課文朗讀磁帶。
2、生字卡片:《夜書所見》詩句字條。
教學過程:
一、以舊引新,激趣導入。
1、學生自由背誦已學過的或課外讀過的古詩。
2、板書課題,理解課題中的“書”是什么意思。
二、指導看圖,感知圖意。
出示掛圖,觀察圖畫,說說所看到的情景。
三、自主學習,初步感知
1、自由朗讀。借助拼音讀準字音,讀通、讀正確這首詩。
2、同桌互讀互查。
3、出示生字卡片檢查學生認讀生字的情況,有重點地指導識記。
4、指名朗讀,先指導讀準字音,再讀準節(jié)奏,讓學生體會古詩朗讀的特點。
蕭蕭/梧葉/送寒聲,江上/秋風/動客情。
知有/兒童/挑促織,深夜/籬落/一燈明。
5、借助字典和詩后注釋,理解詩中詞語意思,并圈出不理解之處。
6、小組合作學習,交流討論、嘗試解決不理解的問題,老師巡視指導。
四、再讀感悟,體會情感。
1、自由讀。
(1)引導學生借助課后注釋或結合插圖理解字詞意思,劃出不理解的詞語。
。2)小組合作學習,交流已讀懂的字詞,解決不理解的問題,教師巡回指導。
。3)課堂交流。小組指派代表交流,一起解決問題,教師重點點撥理解“動客情”的意思。(一是動思鄉(xiāng)之情,二是勾起對童年往事的回憶。)
2、聽課文朗讀磁帶。
。1)邊聽邊在腦海中浮現(xiàn)畫面,說說你看到了一幅怎樣的情景?
。2)指名描述畫面,其他同學說說是詩中的哪一句,教師可相機引導學生把想象的畫面說具體,說生動。
(3)再聽錄音,體會情感:假如你就是這個離鄉(xiāng)背井,獨自在外的詩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會產(chǎn)生怎樣的心情?
3、有感情地朗讀詩句。
。1)把握詩的節(jié)奏。
。2)教師范讀、領讀。
。3)學生自由讀、齊讀、小組競賽讀、個人表演讀。
(4)背誦古詩。
各種形式的朗讀,充分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將學生一步一步融入到詩句的意境中。
五、作業(yè)
1、練習寫生字。
2、背誦古詩。
板書設計:
夜書所見
葉紹翁
見:梧葉 促織 一燈明
聽:寒聲 } 思鄉(xiāng)之情
感:動客情
所見教學設計10
一、導入:
1、同學們,如果說中國悠悠五千年的古文化是一串珍珠,那古詩就是其中的一顆美麗的明珠。古詩的魅力就在于總能用最少的文字,展現(xiàn)出豐富的畫面,讓人產(chǎn)生無盡的想象。
2、分別出示一畫一詩,讓學生說出相對應的詩句。
3、師:畫從哪兒來?就在詩句里,就在想象中。今天我們用讀詩句,想畫面的方法來學習一首古詩。
二、初讀正音:
1、理解詩題意思。
2、再次齊讀詩題。想知道他看到了些什么嗎?讀了這首詩就會明白了。請大家自由讀古詩,多讀幾遍把字音讀準,詩句讀順。同桌互相檢查讀。
3、指名讀,檢查反饋。
三、整體感知,層層推進:
1、出示學習單,學生根據(jù)學習單展開自學。
2、學習第一句。指名讀,你覺得牧童的心情怎樣?抓住“歌聲”一詞體會牧童的高興心情。
3、同學們,有個詞叫“喜形于色”,那么從他的表情、動作你能看出來嗎,誰來說說?
4、引讀:牧童正在快樂地唱——,牧童正在悠閑地唱——,牧童正在美美地唱——,牧童正在響亮地唱——。
5、師評價:可真是個悠然自得,快樂無比的小牧童!現(xiàn)在呀,讓我們騎上黃牛,跟著小牧童,展開想象,瞧瞧小牧童這一路上都看到了什么風景,讓他高興成這個樣子?
6、學生配樂交流時,師相機引導:聽你們描述,我的眼前已然出現(xiàn)了一幅幅美麗的畫面。(放課件:你們看,紫色的茄子,長長的豆角,碧綠的葫蘆,莊稼地里一片生機!五顏六色,不知名兒的小花,色彩鮮艷的瓜果,讓人大飽眼福!悠閑的公雞,溫順的山羊,覓食的小鴨,真是都熱鬧的。。
7、多么美好的田園生活!來,讓我們都騎上小黃牛,一起把第一句美美地背出來。
8、過渡:在袁枚欣賞得正帶勁時,一個小插曲出現(xiàn)了。來,誰讀出這時袁枚所見到,所聽到的?(個人讀,齊讀第二句)
9、能說說這時袁枚又見到,聽到些什么嗎?(牧童在干什么?怎么知道樹上有知了的?他去捕了嗎?)借機理解“鳴”、“意欲”。
10、學到這兒是不是有點意猶未盡,那我們來創(chuàng)編一下,假設牧童去捉蟬了,那么他會怎樣捉蟬?是否捉到了蟬呢?拿出你的筆,把你的奇思妙想記下來吧!
11、交流后再個人讀,小組讀。
四、背誦、小結
1、同學們,今天我們隨詩人袁枚一起欣賞到了美麗而有趣的牧童畫。袁枚不僅看到了景物,還發(fā)現(xiàn)了牧童的許多動作:騎、振、捕、閉、立,把牧童的形象活生生地呈現(xiàn)于我們面前,那你覺得這是一個怎樣的牧童呢?(活潑、頑皮、機敏、愉快、可愛)
2、現(xiàn)在讓我們看著畫面美美地吟誦整首詩,把這如畫的詩,如詩的畫留在我們的心里吧。(齊背)
五、拓展
1、同學們,今天和大家一起學習,讓老師有了很大的收獲。我們從短短二十個字想象出色彩絢麗的風景,人物可愛的表情,有趣的動作,讓整首詩都活了起來。現(xiàn)在老師還想送大家一首描寫兒童生活的古詩,看看誰想到的畫面最豐富。(課件放《宿新市徐公店》)
2、師簡要描述古詩前一句畫面:陽春三月,已是山花爛漫、鳥語花香之時,楊萬里抵制不了春的誘惑,沐著春風踏著春光欣然前往鄉(xiāng)村。當最后一抹晚霞落山時,終于來到了山村。哦,累了,就在這家“新市徐公店”住下吧! 第二天凌晨,陣陣清脆的鳥鳴把我從睡夢中喚醒,我披衣下床,推開窗戶:呵!好清新的鄉(xiāng)村空氣!好迷人的鄉(xiāng)村美景!映入眼簾的是那通向遠方的小徑和小徑兩邊稀稀落落的籬笆以及遠遠近近那金燦燦的油菜花。我情不自禁地走出小屋踏上小徑悠閑地漫起步來。曾經(jīng)興旺一時的桃花、杏花早已凋落。而路旁的幾株楊樹,每一個樹枝上都吐著嫩綠的新葉,葉上晶瑩的露珠兒在清晨的陽光下熠熠閃光;那邊的柳樹垂下的無數(shù)條綠絲絳在柔和的春風中飄蕩;鳥兒在枝頭上唱著動聽的歌曲;小草搖晃著腦袋,好像是在跳春之舞……啊,真是令人陶醉。
3、生輕聲讀后一句,想象畫面。同桌討論,反饋。
所見教學設計11
教學預設目標:
1、有朗讀古詩的興趣,能從詩中感受到夏天的情趣。
2、認識"所1、牧"等12個生字,會寫"詩、林"等6個字。
3、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兩首古詩。
教學重點:
1、學習生字詞。
2、能有感情地朗讀古詩,通過朗讀能初步感悟詩歌的韻味和夏天美好的意境。
教學難點:
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和熱愛大自然的感情。
課前準備:
生字詞卡片、背誦一首自己最喜歡的古詩、課件、音樂
教學時間:
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課時預設目標:
1、學習古詩《所見》。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
3、通過朗讀,感受詩中牧童的機靈活潑,天真可愛。
一、激趣導入
1、沈老師知道,咱們班的很多同學學過很多的古詩,也會背很多的古詩,誰愿意把自己最喜歡的詩背 給
大家聽。
2、揭題,釋題。
齊讀課題。"所見"是什么意思?你知道嗎?(指名說說)
小結:所見--所看見的事物(東西)
3、出示課文插圖投影:
《所見》這首詩,寫的就是詩人所看到的圖上的景物。讓我們也來看看圖,你能用幾句話說說你看到了什么?
二、初讀課文
1、出示小黑板:預習"三讀"法:
一讀:讀準讀通課文。(大聲朗讀)
二讀:劃出生字,記住字形(不出聲音默讀)
三讀:讀懂句子,學會提問。(輕聲讀)
2、請同學們用我們學古詩的"預習三讀法"來預習一下課文。
把不懂的字、詞、句子用橫線加上"?"劃下來。如:?
3、學習生字。
(1)、預習好了,你能把古詩中的生字讀出來嗎?(出示帶拼音的生字)
自己練讀、指名讀、開火車讀。
(2)、老師相信你們不用看拼音也能讀出來。(出示不帶拼音的生字)
自己練讀、指名讀、齊讀。
。3)同桌對讀,檢查。
三、精讀課文
1、你能把這首詩流利地讀出來嗎?指名讀(兩名)
2、播放音樂,教師范讀。
學生閉上眼睛聽,初次感悟、體會詩句的意思。
3、學生練讀全詩。(4人組內合作朗讀)指名1號做朗讀匯報。
4、在4人組內交流:古詩寫了畫中的哪些景物?有不明白的地方嗎?
5、全班交流。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教師相機解決問題)
預設問題:什么叫"振林樾"?(傳遍了樹林)
"意欲"是什么意思?(想要做什么事情)
6、理解詩意。
。1)出示課文插圖。
A、師指"牛與牧童"圖問:這是怎樣的一個情景?(牧童騎黃牛)
B、放錄音(牧童歌唱的聲音)聽!牧童高興地唱起了歌,他的歌聲怎么樣?
牧童騎在黃牛背上,歌聲在樹林里回蕩。出示詩句: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
C、齊讀詩句。
(2)演示"牧童捕蟬"的動作及"蟬叫聲"。說說第二句話的意思。
心想捕捉鳴叫的知了,馬上站在樹下一聲不響。出示詩句: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
齊讀詩句。
(3)你能把這首詩的意思連起來說一說嗎?(小組合作完成)
牧童騎在黃牛背上,歌聲在樹林里回蕩。心想捕捉樹上鳴叫的知了,馬上站在樹下一聲不響。
。4)挑一句自己最喜歡的讀一讀。(指名讀)
。5)多美的一首詩!讓我們一起再來讀一讀(配上音樂)
齊讀--指名讀--男女生讀
四、讀詩想畫面
1、教師配樂朗誦,學生想象古詩描繪的畫面。
2、教師引導學生根據(jù)畫面背誦。(引背同桌對背齊背)
3、從"林樾"、"蟬鳴"可以看出這首詩寫的是什么季節(jié)?
五、寫字指導
1、出示生字卡片,用自己的方法記住字形。(指名說說)
2、說說你認為最好記的字是什么?你是怎樣記住這些字的呢?
3、指導學生書寫生字。
林:左邊的木的捺改成點。
黃、童:中間一橫要寫長,其他的橫要寫短。
范寫"黃"、"童"
六、編故事
學完了這首詩,你覺得牧童捕到蟬了嗎?小小組里討論一下,試著編一個故事。
七、課后作業(yè)
1、有感情地背誦古詩。
2、把你最喜歡的句子用自己的話寫下來,或者畫下來。
所見教學設計12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學會本課6個2。
了解詞語的意思。
過程與方法:
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通過朗讀,感受詩中牧童的機靈活潑,天真可愛。
教學重、難點:
結合想象進行古詩的學習,讓學生學會學習古詩的方法。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生字卡片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師:同學們你們認識這是什么動物嗎?它的名字叫蟬,也就是我們說的知了。雖然樣子大家不太熟悉,不過它的叫聲你一定聽過,有人捉過它嗎?老師就認識一個喜歡在夏天捉知了的孩子,這不有一天被詩人袁枚看見了,還為他寫了一首詩呢,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第13課古詩兩首中的《所見》。(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二、學習探究,理解古詩含義
師:袁枚到底看到了些什么?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到幾百年前的的一個夏天,共同來欣賞一下這首詩。(播放課件,學生聽范讀古詩)
師:聽出來了嗎?袁枚看見了些什么?
生:他看見了一個小牧童。
生:他還看見了樹上有一只蟬。
生:他看見了一片小樹林,小牧童騎著黃牛在小樹林里唱歌。
師:原來他看到了一個可愛的小牧童。多有意思的一首詩呀!就讓我們帶著下面的目標來學習吧。ǔ鍪緦W習目標、讀一讀)
師:在明確了學習目標后,現(xiàn)在就請同學們自己讀讀這首詩,邊讀邊用自己喜歡的符號把不認識的字畫下來,好好地讀一讀。
學生自由朗讀古詩后,教師了解學習情況,了解字詞的認讀情況,采用的方法是“蘋果”字卡認讀,讀好了,就表示果子成熟了,就可以摘下來了,在認讀的過程中,教師通過三言兩語的引導幫助學生強化認識:
所:(引導:你在生活中見過這個字嗎?)
閉:(引導:閉上我們的小眼睛。)
立:(引導:立正的立就是這個立。)
蟬:(引導:蟬是一種特別可愛的動物,夏天的時候,他特別怕熱,就趴在樹上不停地叫,熱呀,熱呀,所以人們也就叫他“知了”。你看,這只蟬飛呀,飛呀,飛到了大樹上。(將圖片貼到黑板上的大樹上)
牧童:(引導:放牛的孩子就叫牧童)
捕捉:(引導:小動物是最害怕小朋友捕捉他們的。)
師:現(xiàn)在,調皮的字寶寶跑回了家,躲進了課文中,但是,同學們還認識他們嗎?讓我一齊來讀一讀古詩。
第二版塊:再讀古詩,入情入境。
師:這首詩一共有幾句話?(兩句)我們先來看看第一句,誰來給大家讀一讀。這句話是什么意思呢?下面教師就帶領大家穿越時光隧道一起去看一看!
播放笛子曲:《快樂的小牧童》,課件出示畫面:牧童騎在黃牛背上,快樂地唱著歌兒。
師:(動情地)你們看,你們聽,小牧童坐在黃牛寬厚的背上走來了,他搖呀,晃呀,就像坐在搖籃里,真舒服呀!小樹林里,花兒在笑,風兒在吹,蝴蝶兒在飛,多美呀!
多快樂呀!小牧童忍不住放聲歌唱,歌聲飛出了密密的樹林,小牧童的心情怎么樣?那就請你帶著這種心情來讀一讀吧。
。▽W生自由練讀——點讀——點讀——男生讀齊讀)
師:你們都是快樂的小牧童,那小牧童是怎樣騎黃牛的?
生:他是這樣騎黃牛的。(邊說邊做動作)
師:做上動作,你再來讀這兩行詩,看看是什么感覺?
生:(得意的邊做動作邊朗讀。)
師:好神氣呀!小朋友們是不是都想騎一騎黃牛呀?那我們一起做上動作再讀這兩行詩,每個人的動作可不一樣哦!
生:(騎黃牛,讀古詩。)
師:小牧童高高地坐在牛背上,他的歌聲那么嘹亮。ㄍ蝗煌V挂魳罚皣u!咦?歌聲怎么停了?你們看,(出示畫面:牧童呆呆地站在樹下。)小牧童怎么不唱歌了?他為什么不唱了呀?”
生:因為他可能唱累了,想歇一會兒。
生:他可能怕吵著別人了。
生:小樹林里沒別人,他是看見了樹上有一只蟬,他想把這只蟬捉回家。
師:你為什么這樣想啊?
生:因為他眼睛一直看著大樹上,大樹上有一只蟬,所以我這樣想。
生:還有詩的后面說了,“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本褪钦f他想住蟬。
。▽W生在你一言,我一語中體驗到小牧童是想捉樹上的蟬。)
師:小牧童太喜歡這只蟬了,特別想把它捉回家,于是,就馬上停止唱歌,一聲不響地站在樹下。咱們讀這兩句的時候,可要小點聲,千萬別把蟬給嚇跑了!”(引導孩子在讀的時候入情入境。)
。ㄗ杂衫首x)
師:誰來讀一讀?
生:(很大聲地讀)
師:哎呀,蟬兒飛跑了,你太大聲了。你再讀一讀。
生:(小聲地讀)
師:我們一起來讀一讀,注意,可千萬別把蟬嚇跑了。
生:(齊讀)
師:你們說,小牧童捉到蟬了嗎?
生:(眾說紛紜,有的認為捉到了,有的認為沒捉到。)
師:假如你是小牧童,你說捉住了,怎么捉住的?來,到講臺上來試一試,看看小牧童是怎么捉住這只“蟬”的?(指大樹上的“蟬”)
鼓勵孩子有獨特的意見,引導孩子幫小牧童想辦法,克服困難,把蟬捉住。讓孩子用自己想出的辦法模擬表演,捉住黑板上的那只蟬。
師:小牧童終于捉住了這只蟬,你高興嗎?
生3:高興。
師:這只“蟬”就是你的了,你可要好好對待它喲!小朋友們喜不喜歡這個小牧童?喜歡就記住這個可愛的小牧童呀?
生:喜歡。
師:那我們記住這個可愛的小牧童,我們把這首詩背下來。
。ň毩暠痴b)
三、指導書寫。
1、示范指導:這節(jié)課,還有幾個生字朋友,我們要會寫。(粉筆演示)
2、自由練習書寫。(播放音樂:《快樂的小牧童》。)
3、集體評議:引導學生觀看一個小朋友的字,觀察他哪兒寫得好?如果把哪一筆改一改,就更漂亮了?
四、拓展延伸
學生齊背古詩后教師講述:在我國古代的古詩中,有許多都是描寫農(nóng)村生活的,寫的也都非常有意思,希望同學們能都收集一些,有時間背給其他同學聽,好不好?
教后反思:
這是一節(jié)古詩課的教學,我認為古詩最重要的是詩趣,詩趣,應該是這堂課的靈魂所在。只有讓孩子在學習的過程中領悟到這種詩趣,他們才能在學習全過程中全心投入,渾然忘我。因此在這節(jié)課中我主要從以下兩點入手。
一、運用多種藝術手段,充分調動學生的想象力,在情景的再造中尋覓得詩趣。想象是通往詩境的佳徑,只要通過想象,才能欣賞到絕佳的美景,才能感受到美妙的旨趣。本節(jié)課的教學中就運用了多種藝術手段,張開學生想象的翅膀。在想象中,整首詩不再是20個漢字的排列,破紙而出的是嘹亮的歌聲,是生動的畫面,是盎然的詩趣。
二、 通過反復朗讀,讓學生在吟誦中吟出情,誦出趣。歌是唱出來的,詩是讀出來的,詩只有朗讀出來,才能完成她的全部生命。在這一課中,詩歌的理解,詩意的體會,詩情的領悟,都是通過朗讀來完成的。
當然,在教學的環(huán)節(jié)中也存在著一些問題,比如在朗讀中孩子們不能全部的集中精神,想象與現(xiàn)實不能很好的結合等,在今后的教學中還要針對性的進行改進。爭取達到更好的效果。
所見教學設計13
課時目標:分析、品讀詩句,理解詩句含義,感受牧童機靈活潑,天真可愛。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1、在《尋隱者不遇》中,詩人尋訪隱者,有沒有見到?
2、我們這節(jié)課要來學習的這首詩中,詩人很幸運,他不僅見到了,而且將見到的情景寫下來,就是我們這節(jié)課要來學習的——《所見》。
二、檢查預習:
1、檢查生字
振蟬
騎
“振、蟬”在讀音上要注意什么?“騎”看到這個字,你能想到它的意思和什么有關嗎??
2、交流你所搜集到的有關資料。(袁枚一生,歷任溧水、沭陽、江浦、江寧知縣,除了贏得賢明政聲之外,留下的文學著作也很多,有《小倉房詩文集》、《隨園詩話》、《隨園隨筆》和筆記小說《子不語》等。)
三、初讀詩文,了解大意
1、出示詩句,學生自由朗讀。
2、指名朗讀,相機正音。
3、默讀思考:在《所見》一詩當中,你見到了什么?
4、交流各自收獲。
5、老師見到了兩幅圖,你知道是哪兩幅嗎?(一、歌唱圖二、捕蟬圖)
四、品讀詩文,體會意境
1、品析“牧童歌唱圖”
牧童騎黃牛,歌唱圖
歌聲振林樾。
l讀一讀前兩行詩句,在這幅圖中,你看到了什么?
l牧童如何騎著黃牛?這是怎樣的歌聲?(理解“振林樾”)他會唱什么歌?
l在這句詩中,你看到的牧童是怎樣的牧童?
l指導朗讀。
3、品析“牧童捕蟬圖”
意欲捕鳴蟬,捕蟬圖
忽然閉口立。
l讀一讀后兩行詩句,在這幅圖中,你看到了什么?
l和前面那幅圖中相比,這里的牧童有什么變化?
l他會怎樣去捉這只蟬?(理解“忽然閉口立”)
l在這里,你又看到一個怎樣的牧童?
l指導朗讀。
3、熟讀全詩,背誦詩文。
五、課堂練習
1、組詞
振() 蟬() 忽() 閉() 騎()
晨()彈()物()閑() 奇()
2、解釋下列加點詞語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
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
△附板書
所見
牧童/騎黃牛,歌唱圖
歌聲/振林樾。
意欲/捕鳴蟬,捕蟬圖
忽然/閉口立。
所見教學設計14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一)觀察課文配圖
1.圖上都有什么?這位兒童在干什么?他會想些什么? (引導學生抓住兒童的衣著及牛和兒童手上的鞭子的聯(lián)系,明白這個兒童是古時的一個放牛娃,初步猜測牧童看見樹上的蟬時的心情)
。ǘ┙翌},解題
1.解釋題意:牧童騎著牛,唱著歌,忽然聽到蟬的叫聲,于是停住歌聲跳下牛背,準備捕捉蟬。這一切給一個叫袁枚的詩人看見了,他就寫了一首詩,叫“所見”,意思是說詩中寫的內容是自己親眼看到的。
2.出示課題:“所見”,讀題。
3.介紹作者:袁枚,清代詩人,浙江錢塘(今杭州市)人。
二、初讀詩歌,理解課文
。ㄒ唬⿲W生自學部分
l.輕聲自讀課文,要求讀準確,讀通順。
2.看插圖,讀詩句,想想每句詩說的是什么意思。
3、教師范讀。要求學生邊聽讀,邊看圖,思考:起初牧童在黃牛背干什么?后來呢?
。ㄖ该寣W生試著回答問題。牧童開始在黃牛背上唱歌,后從牛背上下來了,站在那兒想捉蟬。)
。ǘ┮龑Ы涣鞑糠帧
1.理解第一句“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
。1)讀準節(jié)奏,說說詩意。
。2)讀整個詩句,查字典說說“振”“樾”的意思。
振——振動 樾——樹蔭
教師引導:“林樾”是指茂密的樹林。
。3)用自己的話說說后半句的意思。(響亮的歌聲在茂密的樹林里振蕩。)
。4)讓學生讀詩句,然后用自己的話說說整句詩的意思。
2.理解第二句“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
。1)看圖,說說圖上的牧童在干什么,與第一句說的情景有什么不同
(著重指導學生觀察牧童的表情。)
(2)理解前一個分句的意思。
查字典,說說“欲”“捕”在詩中的意思。(欲——想捕——捉)
。3)讀全句,想一想:牧童聽到蟬的叫聲后,怎樣做的呢?
“閉口”在這里是停止唱歌的意思。
“立”指牧童從牛背上迅速跳下來,站在樹下。
。4)讀詩句,用自己的話說說整句詩的意思。
三、齊讀全詩。
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
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
想象訓練:“忽然閉口立”牧童還會做些什么?(教師可引導學生想象牧童面部表情,他全神貫注地盯著知了。想象牧童的動作,他踮起腳尖,身子向前傾,雙手輕輕拍起,作好捕捉知了的準備。想象牧童的內心活動,他不住盤算怎樣抓知了。讓學生仿佛身臨其境,產(chǎn)生“屏住呼吸,別驚動了知了,趕快捉住它”的感覺。)
四、有感情地朗讀全詩。
五、總結全文
1.朗讀全詩。
2.背誦全詩。
3.學了這首詩,你覺得這個牧童是個怎樣的孩子?(活潑可愛,愉快、頑皮)
所見教學設計15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學會本課三個生字,理解詩中的詞語,說說古詩的大概意思。
3、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景象,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感受詩歌的語言美和內蘊美。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認識生字,正確有感情地朗讀古詩。
難點:古詩的理解與背誦。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走進古詩
1、播放“牧童行歌捕蟬”動畫片段,學生在欣賞中勾起對牧童的悠閑自得的好奇。
2、談話:“夏天的時候,同學們都喜歡玩些什么?”(自由交流)
3、傾聽學生談話,了解學生想法,在此基礎上引出古詩《所見》。
。ǘ┏踝x古詩,覓得詩趣
1、學生自己讀讀這首詩,邊讀邊用自己喜歡的符號把不認識的字畫下來,好好讀一讀。
2、生讀詩后,了解字詞的認讀情況。在認讀的過程中,引導幫助學生強化認識。
師:現(xiàn)在,調皮的字寶寶跑回了家,躲進課文里,但我們還認識他們,我們一定會把這首詩讀好。
。ㄈ┰僮x古詩,入情入境
1、播放樂曲《牧童短笛》,課件出示畫面:牧童騎在黃牛背上,快樂地唱著歌兒。
師:(動情地)你們看,你們聽,小牧童坐在黃牛寬厚的背上走來了,他搖啊晃啊,就像坐在搖籃里,真舒服呀!小樹林里,花兒在笑,風兒在吹,蝴蝶在飛,多美呀!小牧童忍不住放聲歌唱,歌聲飛出了密密的樹林。我們來讀讀這兩行詩。
學生自由練讀——點讀——點讀——男生齊讀。
2、男生邊做“騎黃!眲幼鳎憷首x。
引導全班“騎黃牛,讀古詩”。(配樂讀)
3、音樂突然停止,出示畫面:牧童呆呆地站在樹下。
提問:小牧童怎么不唱歌了?他為什么不唱了呀?
生展開想象,自由發(fā)言。
引導學生體驗到小牧童是想捉樹上的蟬。
學生自由讀,大聲讀——小聲讀——齊讀,引導在讀的時候入情入境。4、拓展延伸:小牧童捉到蟬了嗎?怎么捉住的?
學生模擬表演,自己想辦法捉住蟬。
5、出示課件,動畫演示,體會古詩大意,吟誦全詩。
四、走進詩人,深化情感
通過課件,初步了解詩人,淺誦詩人的另一作品。
五、合作探究,拓展練習
想一想:牧童是怎樣捉蟬的呢?他捉到了蟬嗎?把這些編成一個故事,講給大家聽。
六、吟詩誦情,欣賞美文
1、學生齊背古詩。
2、送給愛詩的孩子幾首古詩:《小兒垂釣》、《池上》、《四時田園雜興》。
3、課件演示,動畫朗讀。
【所見教學設計(通用20篇)】相關文章:
《夜書所見》教學設計02-19
春節(jié)所見作文04-07
改寫《所見》作文07-27
《畫》教學設計通用15篇02-20
《掌聲》教學設計(通用19篇)03-25
《軍神》教學設計(通用16篇)03-23
《春》教學設計(通用15篇)01-12
《秋天》教學設計(通用16篇)01-12
《識字》教學設計(通用16篇)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