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教學設計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時常需要準備好教學設計,借助教學設計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教學設計要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雪教學設計,歡迎閱讀與收藏。
雪教學設計1
第一課時
目的要求:
1.掌握生字新詞,理解課文內(nèi)容。
2.理解課文一、二段內(nèi)容。
重點:給課文分段,概括段意。
難點:理解一、二段內(nèi)容。
教學過程:
一.觀看雪景圖。(單擊課題)
二.審題引入。
1.“一場雪”和“第一場雪”意思有什么不同?
2.按你的想法,“第一場雪”應抓哪些特點寫?
三.范讀課文,初知內(nèi)容。
1.邊聽邊想。
作者寫“第一場雪”抓住哪些特點寫的?
2.生討論后,師總結。(單擊答案)
四.自學生字詞,理清層次。
1.查字典自學字詞。
2.按“下雪”“雪后”“聯(lián)想”給課文分段。
五.檢查自學情況。
1.拼寫詞語。(單擊鞏固練習拼寫詞語)
聯(lián)系上下文解釋詞語。
2.討論分段。
讀課文,了解文章敘述的順序,討論分段依據(jù)。
六.講讀第一段。
1.指名讀第一段。
2.找出表示時間和天氣變化的語言。
前些天--暖和得如同陽春三月。
前天--氣象臺預報寒流即將南下。(寒流未到)
昨天清早--天氣驟然變冷,布滿彤云。(寒流初到)
昨天中午--刮起凜冽寒風。(寒流到來)
昨天黃昏--下起雪來。
這是按時間順序把寒流來時每一個階段的特點表現(xiàn)出來,語言簡明,特點突出。
七.講讀第二段。
1.朗讀第二段。
2.下雪時,作者怎樣按先后記敘了下雪的過程?先找出表示先后的詞,再找出相應的下雪情景。
這段也是按時間發(fā)展順序寫的,用看到的和聽到的把下雪的情況寫出來了,有形、有聲、有色。
八.布置作業(yè)。
1.寫字詞。
2.朗讀課文。
第二課時
目的要求:
1.深入體會文章中心。
2.學習寫作方法。
重點:體會文章中心思想。
難點:學習文章寫作方法。
教學過程:
一.復習檢查。
1.聽寫詞語。
2.指名朗讀第二段。
二.講讀第三段。
1.朗讀第三段。
2.議論。
。1)這一段的兩個小節(jié),寫了哪三個方面的內(nèi)容?(雪大、雪美、人歡)
。2)“嗬!”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作者怎樣寫雪大?進一步理解詞語“罩”“粉妝玉砌”。
。3)為什么柳樹上的雪是“毛茸茸、亮晶晶的銀條兒”松樹和柏樹上的雪為什么是“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了解原因后,指出這里寫的是靜景。
。4)一陣風吹來,樹上的精致發(fā)生了什么變化?齊讀“樹枝輕輕地搖晃”到“顯出一道道五光十色的彩虹”,指出這里寫的是動景。
。5)課文怎樣寫孩子們歡樂的心情?(“堆雪人”“擲雪球”“歡樂的叫喊聲”)
(6)“那歡樂的叫喊聲,都快把樹枝上的積雪震落下來了!边@一句用了什么修辭手法?(夸張)目的是什么、(突出“人歡”)
。7)概括段意。
三.講讀第四段。
1.讀讀想想,這一段的中心句是什么?(“瑞雪兆豐年”)“瑞”“兆”是什么意思?“瑞雪兆豐年”是什么意思?
2.“瑞雪兆豐年”的科學依據(jù)是什么?
3.作者對第一場雪懷著怎樣的思想感情?是怎樣把這種思想感情表達出來的?
4.作者由第一場雪聯(lián)想到“瑞雪兆豐年”,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5.概括段意。
6.小結。
“瑞雪兆豐年”、“冬天麥蓋三層被,來年枕著饅頭睡”叫諺語。諺語是勞動人民在長期生產(chǎn)實踐中勞動經(jīng)驗的總結,是客觀規(guī)律的總結,含有科學道理。作者由第一場雪聯(lián)想到“瑞雪兆豐年”,預見到來年小麥將會豐收,表達了作者對這場大雪充滿了喜悅的心情。
四.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五.總結談話。
1.復述全文內(nèi)容。
2.概括中心思想。
通過第一場雪雪景的描寫和聯(lián)想,表達了作者熱愛自然,和預見到小麥豐收的喜悅之情。
3.學習寫作方法。
(1)文章敘述順序:課文按事情發(fā)展的順序寫。大的按雪前、雪中、雪后的順序寫,小的雪前和雪中也是按事情發(fā)展的順序寫。后兩段是按景和情、理和情的順序寫。
(2)抓住特點:寒流來時各個階段的特點非常清楚,雪后落葉的柳樹和不落葉的松柏不同的特點表現(xiàn)的非常準確。
(3)景中含情:作者對第一場雪的喜悅之情通過具體語言表現(xiàn)出來,把“嚴寒”寫得很美,透過美顯示愛,以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
六.課堂練習。
七.布置作業(yè).
背誦二.三.四三個自然段.
附板書設計:
前:冷--云--風
第一場雪 中:大片大片 一會兒就白了
后:雪大 景美 人歡
雪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1、培養(yǎng)閱讀和欣賞散文詩的能力,指導學生通過誦讀,體味作者的思想情懷。
2、品味語言,理解本詩語言中的寓意。
3、領會作者在對南北不同雪景描繪中寄寓的精神追求。從而感悟人生,培養(yǎng)學生積極向上的人生態(tài)度。
教學重點:
1、加強朗讀訓練,品味散文詩的特點。
2、比較南方雪和北方雪的異同,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教學難點:
1、體味作者的情感,理解詩歌的含義。
2、把握文章的主旨。
課時安排:
三課時
第一課時:在反復誦讀課文中,比較南北雪的異同。體會它們的不同含義。
第二課時:通過品味語言,體味作者的思想感情,把握文章的主旨。
第三課時:做練習。
教學考點及落實:
1、從文中分別找出描寫南方的雪和北方的雪的句子,并概括出它們各自具有的特點。
明確:江南的雪:滋潤美艷(一說“優(yōu)美”);
北方的雪:蒼涼悲壯(一說“壯美”)
2、作者是怎樣描寫南方雪的?
明確:(可提示學生由整體到局部,由面到點品味雪景)
寫江南雪景,首先概括它的特點,著力于靜態(tài)美的描繪,多用暖色調(diào)的形容詞,筆致綿密、舒緩,給人以平和、安謐之感。并以“隱約著青春的氣息”,“極壯健的處子的皮膚”兩個比喻,一虛一實,令人產(chǎn)生無限的遐想。而蜜蜂的紛飛喧鬧和孩子們的歡聲笑語,更渲染了田園牧歌式的恬淡氣氛。
3、作者在課文開頭前三段描寫了江南雪景,用意是什么?
明確:作者在開篇中著重描寫了江南雪的美艷、孩童的歡樂、雪羅漢的有趣,表現(xiàn)了對故鄉(xiāng)的懷念之情。寄寓了追求美好理想的心境
4、作者是怎樣描寫北方的雪景的?
明確:寫朔方雪景,則重在動態(tài)的表現(xiàn)。朔雪的“如粉,如沙”,似乎孤獨、寂寞,運筆大刀闊斧,粗獷、急促,產(chǎn)生了無比壯觀的藝術境界。
5、寫朔方的雪時,著重從哪三個空間進行立體描寫?
明確:作者寫朔雪時,著力從“無邊的曠野下”、“在凜冽的天宇下”、“彌漫太空”這三個空間來寫,以突出騰飛的朔雪那種橫掃千軍,銳不可當?shù)臍鈩荨?/p>
6、課文4、5、6、三段描寫北方雪景,用意是什么?
明確:魯迅以粗獷的筆墨描寫“朔方的雪”包含了作者對害冷環(huán)境的反抗,對不屈的、斗爭的品格的歌頌,有彷徨、孤寂,也有永不停息戰(zhàn)斗的倔強精神。
6、兩幅雪景圖的內(nèi)在聯(lián)系是什么?
明確:作者寫江南雪的優(yōu)美,正是為了襯托出朔方雪的壯美,在這兩幅對比鮮明的圖景中,貫穿著一個共同的哲理:要用戰(zhàn)斗來創(chuàng)造一個春天一般美好的世界。
7、文中作者描寫了雪羅漢的形象,在全文內(nèi)容和結構上有何作用?
明確:從內(nèi)容上說,作者以特寫的方式來寫“大阿羅漢”暗示出雖然“阿羅漢”潔白、明艷、非常優(yōu)美,但曾幾何時,便化為子虛烏有“暗示平和優(yōu)雅的事物固然美好,但經(jīng)不起外力打擊,不可過于眷戀。從結構上看,作者以實寫虛,”化景物為情思“,從想象到現(xiàn)實,層層推進,筆觸隨情感而跳,愉悅的情緒因雪羅漢的消融而漸入深沉,繼而立刻進入對朔方的雪的描寫,作者不感到突兀?傊,雪羅漢無論是內(nèi)容上還是結構上都是連接朔雪之景的橋梁。
8、你覺得全文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明確:作者的思想感情是通過對北方的雪的贊頌表現(xiàn)出來的,像江南的雪那種平和恬靜的美固然能讓人歡喜,但更崇高的美應該像北方的雪那樣,敢于直面慘淡的人生,在悲壯的戰(zhàn)斗中得到升華。
9、理解文中關鍵性的語句,更深地品味文章的內(nèi)涵。
。1)、暖國的雨,向來沒有變過冰冷的堅硬的燦爛的雪花。
明確:“冰冷的”“堅硬的”強調(diào)雪的不屈的精神,而這種精神是“燦爛的”,是最值得贊賞的。
。2)、那是還在隱約著的青春的消息,是極壯健的處子的皮膚。
明確:“青春”“處子”都是最富有生命力的狀態(tài),這里是指江南的雪蘊育著生命,是與輕柔和緩的境界相聯(lián)系的。
。3)、是的,那是孤獨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明確:北方的雪的特質(zhì)之一是孤獨,在這里它還被表現(xiàn)成死掉的雨的意思。北方的雪完成升華是與死亡聯(lián)系在一起的,也正是完全的獻身,讓它成為了雨的精魂——凝聚了所有堅強內(nèi)核的精魂。
10、文章運用了哪些修辭手法,表達效果如何?
明確:比喻、擬人、排比——生動形象、語勢強烈
雪教學設計3
教學目標
語言建構與運用整體領悟,圈劃關鍵詞句;學習作者語言運用的方法。
思維發(fā)展與提升從語言描寫和心理描寫角度欣賞人物,理解景物描寫對刻畫人物的作用。
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鑒賞小說中的景物美、語言美、情感美。
文化傳承與理解體會理解小說折射出的時代信息;學習文中主人公香雪的淳樸、自尊、執(zhí)著與堅毅的品質(zhì)。
教學重點
把握文章主要內(nèi)容和基本情感,把握香雪的形象特點;從語言描寫和心理描寫角度欣賞人物,理解景物描寫對刻畫人物的作用。
教學難點
理解小說折射出的時代信息;理解火車、大山、鉛筆盒的象征意義;品味小說清新淡雅的語言特色。
教學時數(shù)
三課時。
一、導入新課
一分鐘能做什么?
一分鐘,看了一頁書;一分鐘,瀏覽了一則新聞;一分鐘,也許什么都不干,就楞了一會兒神……那么,一列火車一分鐘的?磕芙o大山深處帶來什么呢?讓我們走進鐵凝的抒情小說《哦,香雪》,看看在大山深處,火車?康囊环昼娎锇l(fā)生了什么。
二、作家剪影
鐵凝,1957年生,當代著名作家,河北趙縣人,現(xiàn)任中共第十八屆中央委員,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席。她以一個女作家的敏銳、細膩的藝術感受力,真摯美好的情致,對生活素材獨到的發(fā)掘和精巧提取,語言清朗睿智,作品蘊涵深摯,質(zhì)樸優(yōu)美。
長篇小說《玫瑰門》《無雨之城》《大浴女》《笨花》;
中篇小說《麥秸垛》《對面》《午后懸崖》《永遠有多遠》《沒有紐扣的紅襯衫》;
短篇小說《哦,香雪》《孕婦和!贰恶R路動作》《安德烈的晚上》。
散文集《女人的白夜》獲中國首屆魯迅文學獎,中篇小說《永遠有多遠》獲第二屆魯迅文學獎。根據(jù)小說改編的電影《哦,香雪》獲第41屆柏林國際電影節(jié)青春片最高獎。電影《紅衣少女》獲1985年中國電影“金雞獎”“百花獎”優(yōu)秀故事片獎。部分作品譯成英、法、德、日、俄、丹麥、西班牙等文字。
這篇小說發(fā)表于《青年文學》1982年第五期,并獲得1982年全國最佳短篇小說獎。
三、感知故事
1、預習檢測:
2、小說是以什么為背景的?
背景——一個位于北方大山深處的偏僻小山村臺兒溝。
3、火車開進深山以前,臺兒溝是個什么樣子?
臺兒溝人歷來是吃過晚飯就鉆被窩,仿佛是在同一時刻聽到了大山無聲的命令。臺兒溝那一小片石頭房子也在同一時刻忽然完全靜止了,靜得那樣深沉、真切,好像在默默地向大山訴說著自己的虔誠。這里的人們質(zhì)樸純潔,一天只吃兩頓飯,生活貧窮落后,被大山擋著,封閉保守,就像世外桃源一樣,與世隔絕,不知道外邊的世界是個什么樣。
4、火車開進深山以后,臺兒溝發(fā)生了怎樣的變化?
火車開來了,也帶來了現(xiàn)代文明的風尚,自然影響到臺兒溝的人。臺兒溝以往的寧靜被攪亂了。姑娘們?yōu)橛踊疖嚕_始梳妝打扮,注重“服飾和容貌”了;起初是觀望議論,“日久天長”,“她們開始挎上裝滿核桃、雞蛋、大棗的長方形柳條籃子,站在車窗下,抓緊時間跟旅客和和氣氣地做買賣”,商品經(jīng)濟之風吹進了深山;香雪最后為換一個鉛筆盒還登上火車走出了三十里路,希望“上大學、坐上火車到處跑”,“再也不會讓人瞧不起”,更是超出了物質(zhì)層次要求,有了精神追求。
5、“大山”、“火車”并不僅僅是實物,請根據(jù)它們的特點思考一下它們象征了什么?
“大山”象征著封閉、傳統(tǒng);“火車”象征著開放、現(xiàn)代。
6、主要描寫了哪些人物?主要通過哪幾個故事情節(jié)表現(xiàn)的呢?
人物——一群淳樸、善良但性格各異的山村少女。
小說主要寫了四個情節(jié):姑娘們對“北京話”的議論;姑娘們與旅客做生意;香雪渴望有一個鉛筆盒;香雪夜走三十里路得到心愛的鉛筆盒。
引子:火車開進了深山。
7、指名復述故事情節(jié):火車來之前……火車來之后……
精心打扮,等待火車,尋求新奇
鎖定目標,追趕火車,交出雞蛋
愿望實現(xiàn),步行返回,歡呼香雪
一句話概括:火車的經(jīng)過給一向寧靜的山村生活和那里的人們尤其是以鳳嬌和香雪為代表的一群姑娘掀起了很大的波瀾。
四、品評形象
1、小說的主人公是誰?主要用什么手法塑造這一人物的?
主人公香雪,前半部分注重行動描寫,后半部分注重心理描寫。
2、鑒賞行動描寫。
、呕疖囬_進深山,香雪與其他姑娘們的表現(xiàn)有什么異同?她們感興趣的東西是一樣的嗎?
不一樣。鳳嬌:忙著看頭飾、手表,和“北京話”做買賣。她注意到的不是婦女頭上的金圈子,就是比指甲蓋還小的手表,總是用雞蛋、紅棗等土產(chǎn)換回自己喜愛的發(fā)卡、紗巾、甚至花色繁多的尼龍絲襪。(生活方面的)
香雪:注意的是車廂里的學生書包;渴望用一籃子雞蛋換一個班上其他同學都有的自動鉛筆盒。(學習方面的)
、葡阊┍緛碛袥]有鉛筆盒?鉛筆盒怎么樣?那她為什么還要追求火車上的那個帶磁鐵的塑料泡沫鉛筆盒呢?
那是她“當木匠的父親為她考上中學特意制作的,它在臺兒溝還是獨一無二呢”。但是她的鎮(zhèn)上的同桌總是把自己那只寬大的塑料泡沫鉛筆盒擺弄得噠噠亂響;而且她們總喜歡問她一天吃幾頓飯。香雪后來明白,自己的木制鉛筆盒在她們眼里成了貧窮、落后、封閉的代名詞,她們是瞧不起她的貧窮,是對她和她的小山村的蔑視。香雪的自尊心受到了打擊,她想擁有和鎮(zhèn)上同學一樣的鉛筆盒,也想學著同桌那樣,把鉛筆盒“啪”地合得嚴嚴實實。
⑶那個鉛筆盒主人一定要把鉛筆盒送給她,怎么也不要她的雞蛋,但是,香雪在臨下車的時候還是悄悄地把雞蛋塞在女學生的座位下面了,這體現(xiàn)了香雪怎樣的性格?
這讓我們看到了一個純樸、自尊的香雪。
、葹榱说玫揭粋鉛筆盒,一個小姑娘在夜里走了30里山路,這又體現(xiàn)了香雪怎樣的性格?
勇敢、執(zhí)著。
、上阊┐蚵牨本┑拇髮W、配樂詩朗誦,表明了什么?
香雪在她們的追求中,更注重的是文化方面的追求。因為香雪是她們?nèi)逦ㄒ坏某踔猩,知識使她與別人不同,比別人的追求更高。所以,和其他姑娘相比,香雪還是一個積極要求上進,有著遠大夢想的人。
、氏阊┖推渌媚锏淖非蟊举|(zhì)相同嗎?
本質(zhì)上,香雪與其他姑娘們一樣,表現(xiàn)了她們對山外世界裝扮的關注,對美的十分熱烈地向往和追求,也就是對現(xiàn)代文明的向往和追求,只不過層次不同而已。(這正是火車帶來的現(xiàn)代文明對她們的影響和沖擊)
3、鑒賞心理描寫。
指名分別朗讀香雪夜半獨自走回臺兒溝的情節(jié),分析討論課文寫香雪想到了什么?體現(xiàn)了她什么樣的心理?
想到了明天向同學炫耀:可能有虛榮心,但又不僅僅是虛榮心,更多的是自尊心受到了傷害,所以體現(xiàn)了她自尊心即將得到滿足的喜悅和憧憬。
想到臺兒溝的明天:對家鄉(xiāng)美好明天的憧憬和渴望,這是她熱愛家鄉(xiāng)的表現(xiàn)。
想到如何向母親交代:擔心,害怕。
拿這個盒子可以考上大學以便向母親交代:用知識改變山村的落后面貌(也許香雪并沒有這樣的認識,但我們可以肯定,鐵凝一定有,因為這恰巧是她創(chuàng)作本文的意圖所在,這正體現(xiàn)了鐵凝對改變農(nóng)村貧窮落后面貌的深層次思考)。
總結:其中寫了香雪豐富的心理活動。利用香雪夜半獨自走回臺兒溝一路的機會,寫到了她害怕的心理,寫到了得到朝思暮想的鉛筆盒而壓抑不住內(nèi)心的興奮,還想到了臺兒溝貧窮落后,展望它將來,還想到了娘……表達了她對山里人命運的思考,表現(xiàn)了她對現(xiàn)代文明的向往,要求改變山村現(xiàn)狀的朦朧而強烈愿望。這正是香雪和前面我們提到的放羊娃最大的不同。所以人生的可悲之處不在于目標沒有達到,而在于根本沒有目標。而香雪的這種愿望正是由象征著現(xiàn)代文明的火車所帶來的。
4、怎樣認識香雪和她追求的鉛筆盒?
香雪:是臺兒溝小山村的一個女孩子,唯一的初中生,她美麗、純樸、勇敢、執(zhí)著、自尊、并有著渴望現(xiàn)代文明,渴望用文化知識武裝自己,進而改變家鄉(xiāng)貧窮落后的朦朧愿望。
鉛筆盒:為得到鉛筆盒,香雪付出了四十個雞蛋和走三十里夜路的代價,在得到鉛筆盒后,香雪不僅想到可以在同學面前炫耀,還想到考上大學和臺兒溝面貌的改觀。可見這個鉛筆盒不僅是香雪和臺兒溝的自尊的象征,跟火車一樣,還是文化和知識的象征,是現(xiàn)代文明的象征。香雪對鉛筆盒的追求,就是她要求擺脫小山溝封閉落后生活的一種企盼,是對現(xiàn)代文明的追求。
五、鑒賞環(huán)境
1、知識要點:環(huán)境描寫包括對社會環(huán)境和自然環(huán)境的描寫。社會環(huán)境是指能反映社會、時代特征的建筑、場所、陳設等景物以及民俗民風等。自然環(huán)境是指自然界的景物,如季節(jié)變化、風霜雨雪、山川湖海、森林原野等。
環(huán)境描寫的主要作用:交代事情發(fā)生的地點或背景;渲染氣氛烘托人物的心情;寄托人物的思想感情;反映人物的性格或品質(zhì);推動情節(jié)的發(fā)展;深化作品主題。
2、示例分析:找出香雪夜半獨自走回臺兒溝這一情節(jié)中的環(huán)境描寫,結合故事發(fā)生的時代特點,分析其中的作用。
①“現(xiàn)在她害怕這陌生的西山口,害怕四周黑幽幽的大山,害怕叫人心跳的寂靜,當風吹響近處的小樹林時,她又害怕小樹林發(fā)出的窸窸父的聲音!薄
、凇八玖似饋恚鋈桓械叫睦锖軡M意,風也柔合了許多。她發(fā)現(xiàn)月亮是這樣明凈。群山被月光籠罩著,像母親莊嚴、神圣的胸脯;那秋風吹干的一樹樹核桃葉,卷起來像一樹樹金鈴鐺,她第一次聽清它們在夜晚,在風的慫恿下“豁啷啷”地歌唱!薄慌
、邸八h(huán)視群山,群山沉默著;她又朝著近處的楊樹林張望,楊樹林窸窸父地響著,并不真心告訴她應該怎么做。”——猶豫
、堋靶∠母璩甙浩饋砹,它歡騰著向前奔跑,撞擊著水中的石塊,不時濺起一朵小小的浪花!薄獔远
小結:以上幾處景物描寫給讀者展現(xiàn)了一幅幅月夜山景的圖畫,它在為人物的活動提供了一個很好的背景的同時,也有效的烘托了人物的內(nèi)心活動,惟妙惟肖地表現(xiàn)了人物的心理變化過程。害怕——不再害怕——猶豫——堅定,這一變化雖然是在30里的山路上完成的,但香雪卻跨越了由自卑、封閉、落后到自信、開放、進步的巨大心理障礙,這一障礙的跨越正是小說要著力表現(xiàn)的內(nèi)容。
3、課堂練習:分析下面環(huán)境描寫的方法和作用。
、偃绻皇怯腥税l(fā)明了火車,如果不是有人把鐵軌鋪進深山,你怎么也不會發(fā)現(xiàn)臺兒溝這個小村。它和它的十幾戶鄉(xiāng)親,一心一意掩藏在大山那深深的皺褶里,從春到夏,從秋到冬,默默的接受著大山任意給予的溫存和粗暴。
表面看是自然環(huán)境的描寫,其實寫出了故事發(fā)生的社會環(huán)境,發(fā)生在臺兒溝這樣一個地處偏僻、貧窮落后、封閉保守的小山村。這里的人們安于現(xiàn)狀,自甘封閉。
正是因為它的封閉,所以才有了后面這些山里的姑娘對火車的驚喜,才顯得香雪對外界文明的追求的可貴,推動了情節(jié)的發(fā)展。
②然而,兩根纖細、閃亮地鐵軌延伸過來了。它勇敢地盤旋在山腰,又悄悄的試探著前進,彎彎曲曲,曲曲彎彎,終于繞到臺兒溝腳下,然后鉆進幽暗的隧道,沖向又一道山粱,朝著神秘的遠方奔去。
擬人、象征;疖嚨牡絹斫o這個封閉的小山村撕開了一個口子,讓山里人通過它看到了外面的世界;疖囅笳髦母锏拇猴L,雖然行程曲折,但它還是刮進了這個偏僻的小山村。
③一輪滿月升起來了,照亮了寂靜的山谷,灰白的小路,照亮了秋日的敗草,粗糙的樹干,還有一叢叢荊棘、怪石,還有滿山遍野那樹的隊伍,還有香雪手中那只閃閃發(fā)光的小盒子。
這一段描寫的景物色調(diào)都比較灰暗,但只有一樣東西色彩是明麗的,那就是鉛筆盒,前面的景物描寫烘托了此時香雪心里的害怕,更重要的是通過對比,突出鉛筆盒在香雪看來是十分重要的,珍貴的,甚至是神圣的。
4、小結:綜上所述,環(huán)境描寫不僅為人物提供活動的舞臺,推動情節(jié)的發(fā)展,而且以景寫情,直接參與對人物的塑造,可謂一舉多得,在小說中占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六、品味語言
1、老作家孫犁,看過《香雪》之后,給鐵凝寫了一封熱情洋溢的信:“今晚安靜,在燈下一口氣讀完了你的小說《哦,香雪》,心里有說不出的愉快。這篇小說,從頭到尾都是詩,它是一瀉千里的,始終如一的。這是一首純凈的詩,是清泉。它所經(jīng)過的地方,也都是純凈的境界。”作者語言清新淡雅,無論是敘述語言,還是對人物的描寫,寫得都很美,且富有寓意。請同學們迅速劃出自己喜歡的句子,并簡單說明理由。
2、示例分析。
、排叮宀世_紛的一分鐘,你飽含著臺兒溝姑娘們多少喜怒哀樂!
“五彩繽紛”表明姑娘們對這一分鐘的期盼,這里有她們的“喜怒哀樂”,表明她們對這一分鐘內(nèi)發(fā)生的故事,心情是復雜的,既高興,又傷心,高興可以每天接觸大山以外的現(xiàn)代文明,傷心是不能走出大山,融入現(xiàn)代文明的世界中去。
、扑退鲑I賣故意磨磨蹭蹭,車快開時才把整籃的雞蛋塞給他。要是他先把雞蛋拿走,下次見面時再付錢,那就更夠意思了。
“故意磨磨蹭蹭”是因為喜歡,想多待一會,特別是開她玩笑后更有那一點意思了;“更夠意思”是說“北京話”對她更好。這里她對“北京話”好,實質(zhì)上表明她愛“北京話”所代表的現(xiàn)代都市文明!氨本┰挕笨梢岳斫鉃橐环N象征。
、峭菨崈舻梅路鹨环昼娗安耪Q生的面孔,望著她那柔軟得宛若紅緞子似的嘴唇,心中會生起一種美好的感情。
“仿佛一分鐘前才誕生的面孔”著意刻畫香雪的清純;“美好的感情”是一種非常健康非常純潔的感情,不會有其他雜質(zhì),說明香雪的純凈的美,可以感化別人,使別人的心靈也變得更美好。這是對人物的側面描寫,效果非常好。
、壤系娜荷浇K于被感動得顫栗了,它發(fā)出寬亮低沉的回音,和她們共同歡呼著。
“被感動得顫栗”它擬人又雙關,一方面指姑娘們的聲音在群山間回蕩;另一方面暗指古老的大山終于慢慢被這現(xiàn)代文明喚醒,共同歡呼文明時代的到來。含義豐富。
、伤叩媚菢蛹泵ΓB車輪碾扎鋼軌時發(fā)出的聲音好像都在說:不停不停,不停不停!
一組疊詞,強調(diào)火車對臺兒溝的不憐惜,不愿再這里多停一會兒,全句擬人化,從火車的心理寫出了臺兒溝的小。
、逝_兒溝,無論從哪方面講,都不具有挽留火車在它身邊留步的力量。
“挽留”講臺兒溝擬人化,透出幾分悲涼的味道。
、怂悬c兒害怕它那巨大的車頭,車頭那么雄壯地吐著白霧,仿佛一口氣就能把臺兒溝吸進肚里。它那撼天動地的轟鳴也叫她感到工具。在它跟前,她簡直像一葉沒根的小草。
生動形象地寫出了現(xiàn)代文明對臺兒溝的控制。從香雪的心理寫出了火車巨大快速強勢的特點,寫出了鄉(xiāng)村姑娘在現(xiàn)代文明面前的無奈。
、塘熊囈活^扎進黑暗,把她們撇在冰冷的鐵軌旁邊。很久,她們還能感覺到它那越來越輕的震顫。
兩個動詞從速度等方面寫出了火車的冷漠無情,暗喻現(xiàn)代文明的冷漠。
3、小結:作者憑著她女性特有的細膩和優(yōu)美的文筆寫作,表現(xiàn)獨特,語言清新淡雅如一條清澈的小溪流過讀者心里,兩岸風景美不勝收,無論是敘述語言,諸如對火車擬人化的描繪,還是對人物如香雪做生意的描寫,以及人物的語言對話,寫得都很美。
七、難點探究
1、有人說,香雪不喜歡她父親親手做的“小木盒”,而用她娘辛苦攢下的四十個雞蛋換了一個鉛筆盒,是虛榮心的表現(xiàn),意味著純真而質(zhì)樸的鄉(xiāng)村文化的失落。有人說,換鉛筆盒的“歷險”,正是小說的重點和高潮,表現(xiàn)的是香雪的自尊與自強,意味著城市文化和現(xiàn)代文明不可抗拒的魅力,是鄉(xiāng)村社會走向開放的起點。你更贊同哪種觀點?
要點:火車,象征開放、現(xiàn)代;深山,象征封閉、落后、傳統(tǒng);鉛筆盒,象征知識、文明。
對于香雪來說,鉛筆盒不僅僅是一個實物,它象征著知識與文明。香雪對鉛筆盒的執(zhí)著同樣也表現(xiàn)了她的追求和理想。她想獲得與別人同樣平等的權利,想獲得尊嚴。
2、這篇小說的主人公是香雪,題目如果叫“香雪”也未嘗不可,可是為什么還要加一個“哦”呢?這個“哦”字到底該怎樣讀?課文題目中為什么用“哦”字而不用“哇”、“啊”、“嘿”、“唉”、“嗯”?
“哦”字,一般情況下都作嘆詞;常見的讀音有兩種:一是讀“ò”①表示領會、醒悟②表示驚喜、贊嘆③表示提醒④表示承諾、應答;一是讀“ó”①表示將信將疑②表示疑問、驚奇。
結合小說的情節(jié)來看,“哦,香雪!”出現(xiàn)在小說的結尾處,是臺兒溝的姐妹們(在香雪毅然踏進火車又夜半獨自走了30里回到臺兒溝時)見到香雪時所發(fā)出的驚喜之聲。但這只是表層的意思。如果結合整篇小說的內(nèi)容和主旨來看,其內(nèi)涵要豐富得多深刻得多:①香雪,為了那只鉛筆盒,而耽誤了下車時間,一個女孩在一片漆黑中步行了30里,這種勇氣說明香雪已打開心結去接受新生事物,作者為香雪的執(zhí)著追求的精神發(fā)出由衷的贊嘆。②“哦”字所表達的是一種驚喜與歡呼。作者對這樣一個十幾歲的女孩獨自踏上火車,走出封閉的農(nóng)村,追求文明社會新生活的勇氣與膽量,表達了由衷的敬佩與贊美之情。(“哦”都讀去聲“ò”,表示贊嘆之情、敬佩之意。)
“啊”過分大氣,小山村、小姑娘、小火車站、小事情,用“啊”來感嘆不妥;“哇”太現(xiàn)代氣,洋氣,閉塞的山村與之不符;“嘿”,太隨意輕松;“唉”變成了嘆息;“嗯”只表現(xiàn)了贊許。只有“哦”才含蓄、凝重,充滿覺悟,意蘊豐富,既有同情和贊嘆,又有對山村姑娘追求現(xiàn)代文明不易的感嘆。
八、總結延伸
1、課文總結:《哦,香雪》以北方小山村臺兒溝為背景,通過對香雪等一群鄉(xiāng)村少女的心理活動的生動描摹,敘寫了每天只停留一分鐘的火車給一向寧靜的山村生活帶來的波瀾。表達了姑娘們對山外文明的向往,對改變山村封閉落后,擺脫貧窮的迫切心情,同時表現(xiàn)了山里姑娘的自愛自尊和她們純美的心靈。小說更深刻的意義在于借臺兒溝的一角,寫出了改革開放后中國從歷史的陰影下走出,擺脫封閉、愚昧和落后,走向開放、文明與進步的痛苦與喜悅。
這是一篇抒情意味濃厚的散文短篇小說,其特點就在于純凈的詩情與雋永的意境。散文體小說不重在情節(jié)上下功夫,而是寫人,寫人的內(nèi)心世界,寫人高尚的道德情操的美好。小說把農(nóng)村女孩的善良之心和溫暖情懷轉化為一種抒情詩的意境,情景交融,如詩如畫,意境優(yōu)美,韻味縈回!吧l(fā)以情,貫穿以情,旨在談情,意在動情。”
2、作者鐵凝為什么要刻畫香雪這樣一個人物形象?
鐵凝眼中的《哦,香雪》:
世上最純潔、美麗的情感就是少女的夢想,盡管它幼稚、縹緲,甚至可笑,盡管它也許是人性中最為軟弱的一部分,但同時也是最可寶貴的一種情感,作為美的對象,它可以洗滌人性中那些功利的、自私的、丑陋的部分,至少可以作為這些東西的反襯和對照。我寫她們,那是因為我真心地熱愛她們,即使是自私、愚昧、落后也總那么真切,那么感人。
作者刻畫之一形象:贊美香雪等女孩子的純潔心靈和美好品性;贊美香雪積極向上、執(zhí)著追求目標的精神;贊美迫切地要求沖破封閉的文化氛圍、走向現(xiàn)代文明的純美自尊的農(nóng)村青年;擔心在追求現(xiàn)代文明的時候,會失落人性中的尊嚴、純真和淳樸;借臺兒溝的一角,寫出了改革開放后中國農(nóng)村從歷史的陰影下走出,擺脫封閉、愚昧和落后,走向開放、文明與進步的痛苦和喜悅。
3、延伸討論:火車開進臺兒溝來,對這些姑娘們對臺兒溝來說,是幸,還是不幸呢?說明:這是一個開放性的題目,各人的認識理解不同,回答可能也會千差萬別。下面的內(nèi)容僅供參考。當火車開來的時候,我們很欣喜地看到了這些單純質(zhì)樸的姑娘們展露出了迷人的性格魅力:熱情、活力、勇敢。她們渴望美好生活的心多么熱誠。山里的風沙沒能吹得她們灰頭土臉地認命,火車來了,讓她們看到了另一個世界,她們并不只是觀望和羨慕,而是行動起來了:拿雞蛋換自己想要的東西——對鳳嬌來說,是紗巾和發(fā)卡,對香雪來說,是書包和鉛筆盒。雖然她們對更好的生活的理解不一樣,但煥發(fā)著同樣的勇于追求的活力和生命力。香雪,更是她們中的最優(yōu)秀者,她強烈的自尊心、上進心和不服輸?shù)念B強勁兒令人驚嘆。而這些品質(zhì)正是在外部力量的刺激下才被激發(fā)了出來。倘若不是火車開來,打開了姑娘們的眼界,她們可能就在日出而作、日沒而息的生活中簡單而單調(diào)地活下去,那種興奮的感覺、那種熱望的經(jīng)歷就不會產(chǎn)生,這些優(yōu)秀的品質(zhì)、這些美好的性格也不會養(yǎng)成。正是在這種山里和山外的碰撞中,這些姑娘們展示出了更多的優(yōu)美可愛之處,就如同石子在小溪里激起了美麗的浪花。所以她們應該感謝火車。但是,她們也將不可避免地受到傷害。外面的世界是繁華的、五光十色的,但也是浮華的、虛榮的。而這些單純的姑娘們并不了解,她們只是像虔誠的向日葵一樣對著外面的世界仰起了臉龐,不知道將失去什么。鳳嬌們羨慕城里人的頭飾和手表,而背著家人用雞蛋換了這些奢侈品回來,不知道幾個圈圈套在頭上并不就是好看,而手表也不一定越小越好,她們只是盲目的羨慕和追隨,就像城市里的姑娘盲目追隨潮流一樣。而為了這些并無多少價值的東西,她們已經(jīng)開始把自家不多的雞蛋犧牲掉而寧愿挨父母罵了,在貪圖享受的誘惑面前,對貧窮父母的體諒和愛也不再重要了。香雪受的傷害更加令人難過。她被歧視和嘲諷。她太單純了,還不具備冷靜看待這種嘲諷的能力,更沒有批判那些勢利冷酷的同學們的意識。她覺得自己受歧視是應該的,因為她窮。所以她唯一想的就是弄到自動鉛筆盒,在她們面前也自豪一次,以為這樣可以挽回自尊。那只木頭鉛筆盒,是父親親手做的,但在她眼里,卻是那么寒磣。其實全世界的鉛筆盒都沒有比它更貴重的了,因為它凝聚著父親的愛?墒撬淖⒁饬σ巡辉谶@里了。香雪對尊嚴的維護讓人感動和憐惜,但這種方式卻令人憂慮。她將沒法獲得真正的尊嚴,因為這次是鉛筆盒,下次可能就是書包。她的傷害將越積越多,會不會讓她變成冷酷的人呢?現(xiàn)在她就開始騙起母親了,而且覺得理所當然。這是一個善良純潔再質(zhì)樸不過的女孩子,但外面的世界卻逼迫她去欺騙母親了……看著這些女孩子,我們的心里充滿喜愛、憐惜、心疼和淡淡的憂傷,這或許也是作者鐵凝要表達的感情吧。4、香雪的故事給你的最大啟發(fā)是什么?“我”與香雪比,缺少了什么?
示例1:知識改變命運
華人首富李嘉誠名言:“知識改變命運”。
“知識改變命運”這句至理名言早已放之四海、深入人心。古今中外無數(shù)鮮活的事例都印證了這句話。
中國的華羅庚,他原本家境貧寒,在一家雜貨店當學徒,但他并不屈從于命運,而是自強不息,利用晚上自學數(shù)學,后來在清華旁聽,后來因其數(shù)學研究屢有重大成果,改變了自己的命運甚至讓世界震驚。
美國的海倫凱勒,一歲半時即雙目失明,雙耳失聰,但她不屈不撓地與命運抗爭,在家庭老師的指導下,學習盲文,拼寫單詞,表達自己,還學會了說話,在20歲時考進哈佛大學女子學院。如果她不曾努力學習,而是自暴自棄,相信只是一個讓人可憐的殘疾人,但她用自己的毅力締造了“知識改變命運”的神話!
張藝謀因為苦苦求學,才得以上了電影學院,才得以從一名普通的工人變成為今天帶著中國電影走向世界的知名導演。
同樣真實的故事還有很多很多,同樣條件、同樣環(huán)境,最后因知識水平不同而形成了截然不同的人生命運。
示例2:知識就是力量,進取改變命運
當知識為我們打開了一扇扇大門的時候,我們是否有香雪她們那樣的機遇意識,香雪她們的那種期盼追求?讓青春沖動和生命激情,引發(fā)我們隊遠方生活的憧憬,在骨子里永遠保持那份對文明和進步的執(zhí)著追求。香雪生活的時代正離我們越來越遠,香雪的熱情和追求卻永遠離我們很近很近。
雪教學設計4
【課文分析】
全詞熔寫景、議論和抒情為一爐,意境壯美,氣勢恢宏,感情奔放,胸襟豪邁,頗能代表毛澤東詩詞的豪放風格。
【教學思路】
。、從朗讀課文入手,在反復朗讀并背誦中體會詞中的形象,體會革命家英雄氣概和壯志豪情,感受詞中宏闊的意境;
。、揣摩、品味詞的凝煉、貼切的語言;
。、正確理解“數(shù)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一、導入課文
欣賞李煜的《虞美人》,體會封建帝王的亡國哀傷,對比引入毛澤東的《沁園春·雪》,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的壯志豪情,文章意境宏闊……
二、朗讀,整體感知
教師示范讀,學生讀。
理解這首詞的上下兩闋,各寫什么?
。ㄉ祥牐好鑼懕眹┚埃幌麻牐嚎v論歷代英雄,抒發(fā)詩人的抱負。)
三、生成──探究
預計學生生成問題:(可參見《讀寫導航》的“探究與體驗”)
1、總寫北國雪景的句子是哪句?
。、上闕中作者以“望”統(tǒng)領下文,都望到了什么?
。ㄩL城、黃河、山脈、高原;這些景觀大氣磅礴,顯示了詩人博大的胸懷、雄偉的氣魄,是實寫。)
3、詩人是如何來表現(xiàn)這些景象的?
。▽ε、比喻等修辭;以動寫靜,如:山舞銀蛇,原馳蠟象……)
。、“須睛日,看紅裝素裹,分外妖嬈”的寫景與前面的詩句有何不同?
。ㄇ懊媸菍憣,這里是想象的虛景。)
。、發(fā)揮想像,用自已的話描繪一下詩人筆下的北國雪景,并談談此時你的感受。
。◤V闊、壯麗的北國雪景風光,令人感受到詩人豪邁胸懷,雄偉氣迫,以及對祖國山河的熱愛。)
。、詩人如何從上闋描寫北國雪景轉入下闋縱論歷代英雄?
。ā敖饺绱硕鄫桑裏o數(shù)英雄競折腰”在結構上起承上啟下作用。)
。、作者用一個“惜”字統(tǒng)領全文、評價歷史人物,包含著什么樣的感情?
。ㄍ锵、委婉批評不足。)
。、怎樣理解“俱往矣,數(shù)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ㄊ惆l(fā)了作者作為革命家的偉大抱負……)
四、拓展欣賞(比較閱讀)
。、 閱讀課后詩《減字木蘭花·廣昌路上》并比較兩首詞的異同點。
。、課后比較閱讀《沁園春·長沙》,重點比較和體會詞在情感、表現(xiàn)手法上與課文的相似點。(見《讀寫導航》)
五、反復朗誦課文并能達到熟練成誦
六、作業(yè)
。、課外閱讀鑒賞毛澤東詩詞,并選擇自已最喜歡的一首在班里朗頌交流。
2、背誦課文。
雪教學設計5
教學目標 :
1.認識本課2個生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3.想象古詩中描繪的情景,練習口頭表達。
4.學會細心觀察周圍事物,感受冬的寒冷,雪的美麗。
教學重點:
背誦古詩。
教學難點:
理解古詩的意思,感受冬的寒冷,學會細心觀察周圍事物雪的美麗。
教學準備:
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 在大自然眾多的產(chǎn)兒中,雪可謂得天獨厚。她以潔白晶瑩的天賦麗質(zhì),裝點關山的神奇本領,贏得古往今來無數(shù)詩人的贊美。在令人目不暇接的詠雪篇章中,白居易寫的《夜雪》,顯得那么平凡,既沒有色彩的刻畫,也不作姿態(tài)的描摹,初看簡直毫不起眼,但細細品味,便會發(fā)現(xiàn)它凝重古樸,清新淡雅,是一朵別具風采的小花。
2.介紹詩人:白居易(772年-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時遷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鄭。是唐代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白居易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陽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
二.學習古詩
1.讀題目。
2.出示古詩的視頻。自讀古詩,指名讀。生評,再讀。師范讀,生齊讀。
3.讀第一二句詩,你讀懂了什么?認識“衾”和“枕”。預設:“衾”指被子;“枕”指枕頭。天氣寒冷,人在睡夢中被凍醒,驚訝地發(fā)現(xiàn)蓋在身上的被子已經(jīng)有些冰冷。疑惑之間,抬眼望去,只見窗戶被映得明亮亮的。開篇先從觸覺(冷)寫起,再轉到視覺(明)!袄洹弊,暗點出落雪已多時。一般來講,雪初落時,空中的寒氣全被水汽吸收以凝成雪花,氣溫不會驟降,待到雪大,才會加重寒意。“訝”字,也是在寫雪。人之所以起初渾然不覺,待寒冷襲來才忽然醒悟,皆因雪落地無聲。這就于“寒”之外寫出雪的又一特點。
4.這兩句是寫人的所感所見,感到“衾枕冷”正說明夜來人已擁衾而臥,從而點出是“夜雪”!皬鸵姶皯裘鳌,從視覺的角度進一步寫夜雪。夜深卻見窗明,正說明雪下得大、積得深,是積雪的強烈反光給暗夜帶來了亮光。 那么,詩人醒來,聽到了什么?讀三四句“夜深知雪重,時聞折竹聲! 。
用“因為…所以…”說說這兩句詩的意思。(因為不時聽到院落里的竹子被雪壓折的聲響,所以知道夜間下了一場大雪。)你們看這是從聽覺(聞)寫出雪雪很大,而且雪勢有增無已。詩人的感覺確實細致非常!罢壑衤暋庇凇耙股睢倍皶r聞”,顯示出雪夜的寧靜。
5.再讀古詩,體會意境。
6.從聽覺、視覺、觸覺等方面說說“雨”的特點。(預設:春天的雨,是最柔和的。如果春雨來了,你試著讓雨水拂拭自己的臉,那種感覺是溫柔的,就像媽媽輕輕地摸著你的臉,非常舒適。而小草們、鮮花們有了春雨的滋潤,一定會更加鮮艷了。春雨,是它們的營養(yǎng)品。夏天的雨,是最激情的。雨打在屋檐上,玻璃上發(fā)出‘嘩啦啦“的聲音,讓人不禁認為夏雨就像一只發(fā)了瘋的蜜蜂,不停在鳴叫。被夏雨打到臉上的滋味可不好嘗,它像一塊小石頭扔到臉上,很疼的。秋天的雨,是春天的雨和夏雨的結合。有時秋雨細細綿綿的飄掃在大地,有時卻像發(fā)哮似的降散。不過,秋雨是豐收果實的使者。下了秋雨,農(nóng)民伯伯心里也輕松多了,因為豐收的日子到了。冬天的雨,像一位古時候的女子,很少露面的。如果說冬天的雨,恐怕是雪了吧。它絮絮揚揚地飛舞在天空中。這時候,孩子們可高興著呢,又可以痛痛快快地玩一把了。雨給我們這個世界帶來了清新,每次下完雨,大地就像過濾般的清新。)
7.背誦古詩。
三.作業(yè)
1.用泡泡泥做雪花。
2.給爸爸媽媽有感情地背誦古詩,講講古詩的意思。
雪教學設計6
一、教學目標:
1、讀懂古詩《江雪》,并能用自己的話語來說說這首古詩的意思。
2、理解部分詞語的意思。
3、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何詩中所描繪的景色。
二、教學過程
(一)、課前準備:營造愛詩的氛圍。
1、賽詩
2、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所以喜歡唐詩的人,往往能夠從畫中感受到詩歌里面流淌尚著的情感,那么今天在這里,我想和同學們,再一起走進一首詩。
PPT1:看詩人畫像
。ǘ⒄w感受:勾勒寒江獨釣的輪廓。
1、過渡:請大家翻開課本。自由讀詩,把字音讀準,把詩句讀通。
2、PPT2:布置學生自由讀詩。
3、誰來讀一讀、試一試?
指導:“徑”不讀第一聲,應該是第四聲。
理解:“徑” 和“萬徑”的意思。
指點:夸張是古詩常用的一種方法。這一首詩中還有哪些地方也用了這樣的手法?
理解:“千山”、 “蓑”和“笠” 的意思。
5、我們一起來把整一首詩讀一讀。讀出它的節(jié)奏,讀出它的韻味。
(三)、試講詩意:感受寒江獨釣的氛圍
1、PPT3:欣賞朗讀,想象畫面。
2、交流: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畫面?
3、引導:剛才我們通過自己的想象其實已經(jīng)了解這首詩的意思了。現(xiàn)在請同學們看著這首畫面,把整首詩的意思說出來。試試看。
(四)、意境探尋:體會寒江獨釣的孤傲
1、過渡:同學們,詩是充滿著詩情畫意的。我們讀懂了畫,還要感悟到這首詩的情。下面請你聽老師來朗誦。你在聽的時候,心里對這首詩,有什么感受。
PPT4:欣賞朗讀,感受意境
2、你的心中有什么樣的感覺?從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寒冷“?
板書:寒冷
著重體會:絕 滅
4、還有什么樣的感覺?從哪里可以體會出來?
板書: 孤單
著重體會:孤舟 獨釣
5、在這樣的冰天雪地里,為什么蓑笠翁堅持獨自垂釣呢?讓我們走進詩人的經(jīng)歷,走進詩人的內(nèi)心世界。
PPT5:了解柳宗元的經(jīng)歷
6、指名朗讀:讀出孤單
配樂朗讀
7、面對政治上的暴風雪,柳宗元屈服了嗎?詩中哪些句子暗示了我們?
板書:不屈
8、朗讀:讀出不屈
9、總結三次背詩:寒冷 孤獨 不屈
(五)、課外延伸:拓展學習《題秋江獨釣圖》
1、接下來我們學習另外一首古詩。這首詩又給我們勾畫了一幅怎樣畫面,反映了作者怎樣的心情呢
2、PPT6:題秋江獨釣圖
[清] 王士禎
一蓑一笠一扁舟,
一丈絲綸一寸鉤。
一曲高歌一壺酒,
一人獨釣一江秋。
3、 學生自由讀
6、那么,這一首詩與《江雪》有什么相同點,又有什么不同?
7、小結:地點相同、人物相同、事件也相同,但是時間不一樣、景色也不一樣。心情更不一樣,一個是苦悶的,一個怡然自得的。
(六)、總結
這節(jié)課我們通過自己讀書,自己想像,自己感受學會了這兩首詩,了解了一首詩有一首詩的意境,一個人有一個人不同的心境,我希望同學們在課外的時候多收集一些古代的詩歌,運用同樣的方法去讀,收獲肯定不少!
板書設計: 江雪
寒冷 孤獨 不屈
雪教學設計7
【教學目標】
1.積累文言詞匯,培養(yǎng)古文的閱讀理解能力。
2.揣摩文中借助白描手法描寫西湖雪景的文字,把握敘事、寫景、抒情交融的寫作特色。
3.體會人物語言的妙處,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背誦課文,理解文章運用白描來寫景的手法。
【教學難點】
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寫景與敘事、抒情的關系。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流程】
一、激趣導入
(請學生先交流自己積累的有關雪景的詩詞)前幾天,我們隨酈道元游了“三峽”;跟蘇軾“夜游承天寺”;同周密一起“觀錢塘潮”,今天就讓我們和張岱到“人間天堂——西湖,去《湖心亭看雪》”。
(多媒體顯示:背景西湖雪景。教師提示:現(xiàn)在讓我們走進張岱的世界。)
多媒體顯示張岱相關資料:
張岱(1597-1689),字宗子,又字石公,號陶庵、蝶庵、天孫,明山陰(今浙江紹興)人。明末以前未曾出仕,一直過著布衣優(yōu)游的生活。明亡以后,消極避居浙江剡溪山中,專心從事著述,窮困以終。《陶庵夢憶》和《西湖夢尋》即寫于他明亡入山以后,書中緬懷往昔風月繁華,追憶前塵影事,字里行間流露出深沉的故國之思和滄桑之感。他文學創(chuàng)作以小品文見長。文筆清新生動,饒有情趣,風格獨特。
張岱曾有《自題小像》一文,“功名耶落空,富貴耶如夢。忠臣耶怕痛,鋤頭耶怕重,著書二十年耶而僅堪覆甕。之人耶有用沒用?”覆甕,比喻著作毫無價值,只可以作蓋醬罐用,多用為謙詞。作者在自嘲中諷世罵時,顯示自己的卓然獨立。
明白:張岱乃異鄉(xiāng)之客;亡國之人。
二、朗讀感知
1.設置背景音樂,教師范讀,學生聽讀,把握字音及停頓。提示:
更(gēng)定毳(cuì)衣霧凇(sōng)
沆(hàng)碭(dàng)一芥(jiè)喃(nán)喃
2.學生自由朗讀,揣摩領會朗讀技巧。
3.學生個讀,要求讀得正確流暢,師生點評。
4.學生分組讀,相互點評。
5.學生分組展示,要求讀得抑揚舒緩,并參照注釋,借助工具書,疏通文句,粗知大意。
(1)學生自讀課文,疏通文句并質(zhì)疑。
關鍵詞如:俱絕、更定、獨往、強飲、癡……
雪教學設計8
課初熱身: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潔白精靈寒中飛,雨落橫山漫天 揚。”大家猜一猜,這指的是哪一種自然現(xiàn)象?今天,我們一起走進魯迅頗富詩情的《雪》,去欣賞美景,更有他那博大的胸襟。
[學習任務]
1、理解、積累“博識、美艷、消釋、升騰”等詞語。
2、感悟文章內(nèi)容,品析文中的兩幅雪景圖。
3、學習文章運用強烈的對比手法。
4、體察作者博大的胸襟和堅強的斗志,體會作品中閃現(xiàn)出的理想光芒與對生活的熱愛。
[達標任務]
預習之后,獨立完成:
(一)了解作者作品
1、魯迅,原名 ,字 ,他是現(xiàn)代著名的 家、 家、 家。
2、本文選自《 》,這是魯迅的一部 集。魯迅還有一部散文集《 》,兩部小說集《 》和《 》。
(二)掌握字詞
1、給下列字注音。
磬( )口 忙碌( ) 脂粉奩( ) 灼灼( ) 嘻( )笑 褪( )盡 朔( )方 凜( )冽 ( )
2、解釋下列詞語。
博識: 凜冽: 天宇:
精魂: 消釋: 升騰:
(三)放聲朗讀課文,要求能流利朗讀有情感地朗讀。
(四)初步感知
1、給課文劃分層次并概括層意。
2、請大家找出這篇散文詩的關鍵句。
3、課文題目是雪,作者寫的是什么地方的雪?你以為作者更喜歡哪兒的雪?
(五)問題:
課內(nèi)研討:
(一) 自學反饋
師生合作交流,共同解決學生自學過程中的疑難問題。
(二) 精讀課文
1、 仔細研讀課文1—3自然段思考:
(1)第 一自然段作者從哪幾個方面細致地描寫了江南的雪?
(2)在第二至三自然段中,找出描寫孩子們塑雪羅漢的動作與神情的詞語,體會其作用。
(3)作者對江南的雪有沒有遺憾?為什么?
2、學生齊聲朗讀第4至6段思考:
( 1)在描寫完江南的雪之 后,轉入到對“朔方的雪”的描述中。中間用了“但是”一詞,起到了什么作用?
(2)北方的雪有什么特點?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3)從對北方的雪的描述中,我們還能感受到北方的雪的哪些個性?
(4)作者稱北方的雪是什么?從中可以看出作者對北方的雪的什么態(tài)度?
(5)你是如何理解文章最后兩個自然段的含義?
3、理解語句含義
結合課文理解下列語句,探究括號里的問題。
(1)暖國的雨,向來沒有變過冰冷的堅硬的燦爛的雪花。
(用“冰冷的”“堅硬的”“燦爛的”修飾“雪花”,強調(diào)了什么?)
(2)那是還在隱約著的青春的消息,是極壯健的處子的皮膚。
(“隱約著的青春的消息”和“極壯健的處子的皮膚”分別形容江南的雪的什么特點?)
(3)是的,那是孤獨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孤獨的雪”、“死掉的雨” “雨的精魂”是什么意思?)
[總結達標]
兩片秋葉
我悲秋,我亦戀秋。
秋意漸濃,一陣風過,光禿禿的樹干上顫顫地綴著幾片不肯離去的枯葉,瑟縮地打著旋兒。倏地,一片落葉飄進了我攤開的書頁。顏色黑黃,邊兒早已碎敗,身子蜷曲著,不知被什么蟲子咬得滿是瘡洞。我突然想到愁,不正是心上擱了個秋嗎?
每當?shù)谝黄淙~從濃密的綠中飄飛下來,每當涼涼的秋雨無聲地潤濕了我的窗簾,那種夾雜著甜味的秋就襲上來,牽出一線憂思,唇邊也會滑出一聲長長的“唉”,落進心底,化作一縷莫名的 悲哀。
有一陣風過,葉兒在書頁上顫了顫,想要飛去,我捂住了它,想把它嵌入書中,又覺得攤 開的這本書詞語太熱,容不得這冰冷的形體,須得另尋一本。
從枕旁的書堆上取到一封未拆的信,想是同寢室的給帶回來擱在那兒的。一看那剛勁的字,立刻就像看到了那雙閃亮的眼睛,一股熱熱的生命的力量關不住般地從那里面溢了出來。于是,我的擱上了秋的心頓然感到一陣麻酥酥的暖意。他是我最要好的大學同學,深深摯愛著大山——大學畢業(yè)時,放棄了待遇優(yōu)厚的工作職位,毅然選擇了大山。
拆開封口,抽出信來,一片紅紅的什么被帶了出來掉在地上,定睛一看,騰地涌起一股熱,熱,從心窩里往外冒的熱——那是一片火一般紅的楓葉。
我木然地站著,下意識地將兩片秋葉擱在一處。頓時,那片枯葉在紅楓的映照下愈發(fā) 顯露出它的可憎可憐!我迷惘起來,自己先前為何竟會產(chǎn)生了要將這片已枯死的冷了人心的葉兒珍藏起來的雅興!
“你愛這大山的紅楓嗎?”那雙洋溢著熾熱生命力的眼睛好像在信中盯住我說,“是的,它也墜落于肅殺的秋風之中,然而,它卻是拼盡了熱,將自身燒得 通紅,用自己最后的生命,給寒冷的世界裝點上一片紅于二月花的色彩>>”
我慢慢覺得,心上擱個秋,并不盡是愁。因為,即使 到了秋,不是也還有這燒 紅的楓葉嗎?
我于是將那片枯葉彈出窗 外,將那片來自大山的紅楓嵌進了書頁。
1、本文以兩片秋葉為線索,寫出了“我”情感變化的過程,這一過程是:
2、作者筆下的兩片秋葉各自具有怎樣的特點?
第一片:
第二片:
3、作者寫第二片秋葉時,由物及人,向我們展示了贈葉者怎樣的精神世界?
4、 請把你對“我于是將那片枯葉彈出窗外,將那片來自大山的紅楓嵌進了書頁”這句話的理解寫在下面。
5、作者將兩片秋葉放在一起寫有什么好處?
雪教學設計9
一、 教學目標
1、 了解江南的雪與朔方的雪各自的特點;
2、 通過魯迅的生平,理解魯迅對兩種雪不同的態(tài)度;
3、 理解本文一些深奧難懂語句的深層含義;
4、 比較閱讀《江南無雪》和莫泊桑的《雪夜》。
二、 教學重難點
理解魯迅對兩種雪不同的態(tài)度,探究他為什么會持有這樣的態(tài)度
三、 教學課時
兩課時
四、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 導入
請學生回憶魯迅的作品及我們已經(jīng)學過的魯迅的文章。
二、 整體感知
聽課文錄音,整體感知
再讀課文,結合課后的附文,說說你對這篇課文不懂和搞不清楚地地方還有哪些?
三、 文本探究
1、請大家找一下關于這篇散文詩的關鍵句。
是的,那是孤獨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2、課文題目是雪,作者寫的是什么地方的雪?你以為作者更喜歡哪兒的雪?
江南的雪與朔方的雪(更喜歡朔方的雪)
3、魯迅是怎樣描寫江南的雪的?江南的雪具有怎樣的特點?
朗讀課文1-3段。
文章開頭首先提到暖國的雨,在博識的人們眼中,它是單調(diào)的。
然后對比著引出有著豐富多彩之美的,是江南的雪:
1)、它有著一個色彩斑斕的環(huán)境,各色各樣的花在雪野中生長,“許多蜜蜂忙碌”,又不禁讓人聯(lián)想,“冬天已經(jīng)來了,春天還會遠嗎?”
2)、江南的雪還和孩子們的快樂聯(lián)系在一起,雪天雖然將孩子們的手凍得通紅,但也給他們帶來了快樂的游戲。
對塑雪羅漢的生動描寫滲透了作者脈脈的溫情,“潔白”、“明艷”、“閃閃生光”這些形象詞語融進了作者對于南方冬天的美好回憶,也是在通過孩子們的眼睛去描繪令人欣喜的場景。江南的雪,透露出盎然的生機,孕育著生命。
3)第三段,雪羅漢是江南的雪天中最值得珍藏的記憶,也是美的象征?墒堑搅说诙,“晴天又來消釋他的皮膚,寒夜又使他結一層冰”,時間讓美消褪;“嘴上的胭脂也褪盡了”,美似乎染上了一些不和諧的色彩。
4、魯迅又是怎樣來描寫朔方的雪?朔方的雪又句怎樣的特點?
朗讀課文4-6段。
第四段,“朔方的雪”出場了。它以孤獨不妥協(xié)的姿態(tài)向世界宣告它的存在。它“在日光中燦燦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霧”。在孤獨寂寞之中,北方的雪譜寫了一曲最為動人的樂章:“凜冽的天宇下”,北方的雪儼然是一個斗士。它“蓬勃地奮飛”,彌漫于太空中,“使太空旋轉而且升騰地閃爍”,像是一個奔放的挑戰(zhàn)者。
第二課時
一、復習上節(jié)課的內(nèi)容,繼續(xù)文本探究和研讀
1、
1、 魯迅對兩種雪的態(tài)度怎樣?(較難)
從南北兩處的雪的描寫來看,魯迅更為欣賞“朔方的雪”。江南的雪固然美麗,但在魯迅眼中,這種美未經(jīng)琢磨,并不能保持長久。魯迅更為看重的是一種獨立與張揚的個性精神,這種精神也是魯迅一以貫之的前行動力。在文章中,北方的雪“決不粘連”、“奮飛”、“旋轉”、“升騰”,正是這種精神最為形象的體現(xiàn)。
。ㄙY料佐證:魯迅在一篇文章中說道:“站在沙漠上,看看飛砂走石,樂則大笑,悲則大叫,憤則大罵,即使被沙礫打的得遍身粗糙,頭破血流,而時時撫摸自己的凝血,覺得若有花紋”。
在奮飛之際,北方的雪似乎也有點兒振臂一呼卻應者寥寥的寂寞。但正是這種寂寞,更凸現(xiàn)出堅守自身的可貴。這也正是魯迅不同于一般作家的地方:甘于不被理解,義無返顧,決意向死而生,“從無所希望中得救”。
2、聯(lián)系魯迅的生平,探究他為什么會持有這樣的態(tài)度?(難點)
魯迅之所以要呼喚自然本性的野性與愛,正是為了給人間的現(xiàn)實戰(zhàn)斗注入生命的活力。因此,他本質(zhì)上是一個社會感與歷史感都極強的思想斗士,離開了社會人生的自然及自然美,對于他是沒有意義的。他贊賞自然和自然美,完全著眼于從中發(fā)現(xiàn)社會和發(fā)現(xiàn)自己。
3、你覺得全文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作者的思想感情是通過對北方的雪的贊頌表現(xiàn)出來的。像江南的雪那種平和恬靜的美固然能讓人歡喜,但更崇高的美應該像北方的雪那樣,敢于直面慘淡的人生,在悲壯的戰(zhàn)斗中得到升華。
二、關鍵語句的品味
1、暖國的雨,向來沒有變成冰冷的堅硬的燦爛的雪花。
。ㄓ谩氨涞摹、“堅硬的”、“燦爛的”修飾“雪花”,強調(diào)了什么?)
“冰冷的”、“堅硬的”強調(diào)雪的不屈的精神,而這種精神是“燦爛的”,是最值得贊賞的。
2、那是還在隱約著的青春的氣息,是極壯健的處子的皮膚。
。ā半[約著的青春的氣息”和“極壯健的處子的皮膚”分別形容江南的雪的什么特點?)
“青春”、“處子”都是最富有生命力的狀態(tài),這里是江南的雪蘊育著的生命,是與輕柔和緩的境界相聯(lián)系的。
3、是的,那是孤獨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ā肮陋毜难,”死掉的雨“,”雨的精魂”是什么意思?)
北方的雪的特質(zhì)之一是孤獨,在這里它還被表現(xiàn)成死掉的意思。北方的雪完成升華是與死亡聯(lián)系在一起的,也正是完全的獻身,讓它成為了雨的精魂——凝聚了所有堅強內(nèi)核的精魂。
四、帶領學生朗讀,感受文章的語言美。
五、對比閱讀
《江南無雪》和莫泊桑的《雪夜》
雪 魯 迅
暖國的雨,向來沒有變過冰冷的堅硬的燦爛的雪花。博識的人們覺得他單調(diào),他自己也以為不幸否耶?江南的雪,可是滋潤美艷之至了;那是還在隱約著的青春的消息,是極壯健的處子的皮膚。雪野中有血紅的寶珠山茶,白中隱青的單瓣梅花,深黃的磬口的蠟梅花;雪下面還有冷綠的雜草。蝴蝶確乎沒有;蜜蜂是否來采山茶花和梅花的蜜,我可記不真切了。但我的眼前仿佛看見冬花開在雪野中,有許多蜜蜂們忙碌地飛著,也聽得他們嗡嗡地鬧著。
孩子們呵著凍得通紅,像紫芽姜一般的小手,七八個一齊來塑雪羅漢。因為不成功,誰的父親也來幫忙了。羅漢就塑得比孩子們高得多,雖然不過是上小下大的一堆,終于分不清是壺盧還是羅漢;然而很潔白,很明艷,以自身的滋潤相粘結,整個地閃閃地生光。孩子們用龍眼核給他做眼珠,又從誰的母親的脂粉奩中偷得胭脂來涂在嘴唇上。這回確是一個大阿羅漢了。他也就目光灼灼地嘴唇通紅地坐在雪地里。
第二天還有幾個孩子來訪問他;對了他拍手,點頭,嘻笑。但他終于獨自坐著了。晴天又來消釋他的皮膚,寒夜又使他結一層冰,化作不適明的水晶模樣;邊續(xù)的晴天又使他成為不知道算什么,而嘴上的胭脂也褪盡了。
但是,朔方的雪花在紛飛之后,卻永遠如粉,如沙,他們決不粘連,撤在屋上,地上,枯草上,就是這樣。屋上的雪是阜已就有悄化了的,因為屋里居人的火的溫熱。別的,在晴天之下,旋風忽來,便蓬勃地奮飛,在日光中燦燦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霧,旋轉而且升騰,彌漫太空;使太空旋轉而且升騰地閃爍。
在無邊的曠野上,在凜冽的天宇下,閃閃地旋轉升騰著的是雨的精魂……
是的,那是孤獨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江南無雪
我居住的江南小城,一年里四季分明。立春過后,一場如酥的細雨剛下過,冬眠的小草開始露出碧綠的媚眼;夏天,赤日炎炎,有高大的梧桐樹撐起遮陽的綠陰;立秋之后,一場秋雨一場涼,那梧桐葉先是泛黃,再成古銅色,然后一片一片地飄落,冬天很快就要到了。
故鄉(xiāng)的冬天留給我童年與少年的,是關于寒冷與飄雪的記憶。
冬至一過,凜冽的北風一日緊似一日。向晚,暮色越來越重了,街上除了少數(shù)幾家攤店尚在營業(yè)以外,平常人家都早早關上了房門。肆虐的寒風被我關在門外,卻從日曬雨淋的祖居老屋開裂后的木板縫隙里鉆進來,依然呼呼作響寒氣襲人。這時父親就會買回幾張白色的道林紙,裁成一條一條,調(diào)好了漿糊,讓我?guī)兔χ黄鸢涯軌蚍馑赖目p隙都粘上了紙條,準備過冬了?墒,家里沒有酒,沒有燒著木炭跳動著溫暖光焰的火盆,當然也沒有一種閑情而圍爐夜話———那簡直是冬日里的一種奢侈。
有時,向暮時節(jié),天陰沉著臉,云被風追著跑得飛快,氣溫驟降到零下幾度(攝氏)的時候,大人們抬頭望一眼灰暗的天空,說是“快要下雪了!”
那雪,果如所料,說下就下了。不一會兒,先是“雨夾雪”,那雨點伴隨天然六角的晶體敲打著屋背的黑瓦,就像音樂家靈巧的兩手輕輕地劃過琴鍵,叮叮咚咚,動聽!上初中時讀過一篇《黃州新建小竹樓記》,能背誦,說是“冬宜密雪,有碎玉聲”,擬物狀態(tài),覺得妥帖。多少年過去了,這碎玉之聲現(xiàn)在還縈回在我的耳際。如果真的下雪了,“傾耳無希聲,在目皓已潔”———只能眼見而聽不見聲音的。所以那時的夜里總是睡不穩(wěn),會幾次三番爬出被窩拉開窗簾看一眼,外面是不是真的下雪了,因為雪地雪景總是孩子歡樂的天堂。雪,說不上是什么時候,在人不知不覺中飄落了。屋外,清冷的月光下,沒有人踏雪而行,用不著著急,像林沖那樣,一步高,一步低,踉踉蹌蹌,捉腳不住,雪夜上梁山。路上無人,田野無人。只有被風追逐著的雪,上下旋轉著,左右飛舞著,飄飄灑灑,疏疏密密,忽而轉身騰空,忽而前展雙臂,然后,一頭撲向期待擁抱她的大地。我想象這是在燈光雪亮的舞臺上,大自然正在上演一場優(yōu)美的舞蹈,而雪的舞蹈是一種詩意的語言,關于天的遼遠,關于風的吟唱,關于云的彩衣,關于雨的精魂……只可意會而不可言傳。只是我無法以藏在黑夜閣樓的心情而全部地領受的。滿心歡喜地躺回被窩,睡夢中又好像聽見了,那紛至沓來的雪的腳步和在我耳邊的噥噥絮語———走進我家的院子了,鋪在你家的門檻外了,鑲上他家的窗臺了,漫過田間高高低低的小路了,平齊河邊彎月似的石橋了……清晨推門,眼前一亮:昨夜隔在瓦屋紙窗外的世界,一片潔白。
昨日地上堆滿落葉還顯得一片狼藉的院子,現(xiàn)在被大雪所掩蓋,像在上面蓋了一塊潔白的手巾;兩株挺拔的棗樹,威風凜凜地披掛著銀色的甲胄,從四面八方伸出雪白的手臂,指向天空;小河結了厚冰,聽不見流淌的聲音,沒有橋,也無須橋,有一種無形的力量吸引著我一直走到對岸。河那邊即是田野,眺望與地平線相接的遠處,也是覆蓋了皚皚大雪的白線。那白雪是披在原野身上冬天的被子。在那里,“大地也睡著了———這不是長眠,這似乎是它辛勤一年以來的第一次安睡。”(梭羅《冬日漫步》)在那潔白的棉被底下,卻隱藏著春天的消息,隱藏著農(nóng)家的喜悅,也記錄著我和伙伴們在那上邊打滾的昨天……當我不再是孩子,而是孩子的父親的時候,關于雪的記憶也就逐漸淡漠了,淡漠到了生活中沒有雪的日子也沒有往心里想過。可是孩子們卻沒有忘記童話里的白雪公主,向往冬天,向往寒冷,向往雪花飄飄的日子,當然也向往“呵著凍得通紅,像紫芽姜一般的小手,七八個一齊來塑雪羅漢!保斞浮堆罚┻要用皂珠或龍眼核給他做眼珠,還要從母親的化裝奩中偷來唇膏涂在他的嘴上……可是冬天已經(jīng)變得暖和了,沒有寒冷,也沒有雪。有幾個冬日,天陰沉著臉,云被風追趕著跑得飛快,氣溫又驟然下降了,看樣子是下雪的天氣。還在上小學的兒子,曾經(jīng)迫不及待地問我:“爸爸,什么時候下雪?”我說:“快了,這天準下雪!”可是,雪,向往中的雪,孩子眼里的雪,被人千呼萬喚著的雪,總是沒有落下來———江南凝云而且灰暗的天空下,已經(jīng)多年沒有雪。如果,“你的睫毛上和舌頭上/沒有落過甜雪花/怎能說懂得溫柔/你沒有審視過六角的雪花/你沒有見過積雪成冰/沒有聽過夜半的冰裂/怎能說懂得創(chuàng)造、破壞和一塵不染的純潔……”(邵燕祥《雪》)雪,也是孩子們認識自然界、認識社會、認識人生的一個經(jīng)歷。后來,孩子又問:“爸爸,冬天怎么不下雪了?”
“冬天怎么不下雪了?”——我怎么回答?那年冬天,我去四季如春的昆明,“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竟紛紛揚揚下起大雪了,凍得毫無準備的我們只好躲在賓館的空調(diào)房里,站在玻璃窗前欣賞“春城無處不飛花”的雪景。本該有雪的地方?jīng)]雪了,不該有雪的地方卻下雪了,你說,老天怪不?
江南的冬天怎么不下雪了?—我怎么回答?大氣污染?森林減少?冰山融化?地球趨暖?四季不再分明?“厄爾尼諾”現(xiàn)象?—我回答不上。孩子長大了,長了知識,一切都會自己解答。
但是,我也盼望雪,依然想念過去有雪的日子!巴韥硖煊,能飲一杯無?”現(xiàn)在,我家里有酒,有“火爐”,獨酌以外,也喜歡雪夜有人敲門,舉杯共飲,作通宵長談。如果還有興致,明早酒醒,不妨雇一條小舟,一起往東湖看雪……什么時候,我們還能見到飄雪的日子?—不是在回憶中,不是在夢中,而是凌晨推門,眼前一亮:銀世界,玉乾坤,天與地與山與水上下一白。
雪教學設計10
一、教學要求
1、認識10個生字,會寫“瓜、衣、來”3個字。認識1個偏旁“孑”。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理解課文內(nèi)容,了解雪與云之間的變化過程。
二、教材說明
這是一篇童話,講述一個雪孩子給小白兔帶來歡樂,為小白兔解除災禍,最后自己變成了云朵的故事。課文以連環(huán)畫的形式出現(xiàn),將水的變化常識融于故事之中,易于激發(fā)學習興趣。
本篇為首次出現(xiàn)不注拼音的課文,讓學生嘗試著自己閱讀,激發(fā)學習語文的成就感。
教學重點是認識10個生字,知道雪會變成云。
三、教學建議
。ㄒ唬┱n前準備
1、雪與云相互變化的錄像帶或課件。
2、有條件的地方,帶領學生玩一次雪。
。ǘ┱J字、寫字
1、認字
本課生字中,注意讀準“讓、往、燒、知”4個字的字音。
課文不注拼音,除10個生字外,還有“累、息、柴、救、卻”5個字沒學過,還有多音字“著”。教學時,要鼓勵學生自己讀通課文,不認識的字結合上下文猜讀,或查查生字表,問問同學,實在有困難的做上記號問老師。教師檢查時要注意正音。隨生字“孩”,認識偏旁“孑”。10個生字中,“起、玩、往、覺、知、化”都可以利用熟字變化來認記。注意區(qū)別“往、住”兩個字。其他的字可多讀讀,記個整體印象,隨著閱讀實踐再逐步明晰。
鞏固練習時可進行同音字比較:“化—畫、到—道、只—知、還—孩”。
2、寫字
寫好“瓜、衣、來”的關鍵是撇與捺對稱。在學生看范字的基礎上,重點指導兩個字。
瓜:上撇平短,左撇豎長!柏Q提”起筆對準上撇中部,“點”較小,“捺”起筆低于“豎提”并與它相接,與“左撇”對稱。
衣:點居中,不與“橫”相連。第三筆自“橫”中間起筆,向左下撇出!柏Q提”從“撇”的中上部起筆,轉折處低于撇尾,第五筆“短撇”,從橫收筆處下方起筆,方向與長撇一致,最后“捺”低于長撇并相接,向右伸展與撇對稱。
(三)詞句
“香”是多義詞。學生在第四課學過,是指香味,本課指睡得很舒服、很沉,可引導學生從圖中理解。
“化”指雪孩子在火中變成水,也可以從圖畫或生活中理解,注意發(fā)揮圖畫在教學中的作用。
最后一句話中的“飛”形象地概括出水蒸發(fā)到空中形成云的過程,這是肉眼看不見的,也是本課要學生掌握的知識?蓡l(fā)學生說說:雪孩子都化了,怎么飛上天了呢你是怎么知道的再出示課件,讓學生了解雪化成水,水蒸發(fā)后形成云這一常識。并適當擴展:衣服晾曬后干了,地面上水不見了(其中也有滲入地下)都是水分蒸發(fā)的結果。最后讓學生想一想:雪孩子還會回來嗎什么時候才能回來、再繼續(xù)看課件:云變成雨和云變成雪的過程。
。ㄋ模├首x
本課因不注拼音,朗讀中除強調(diào)讀準字音外,還要正確處理輕聲,如“房子上、樹上、地上”的“上”、“休息”的“息”等,教學中可作適當提示或聽錄音范讀。
要注意引導學生想象課文中的畫面,讀出雪地、云朵的美麗,小白兔的快樂與傷心。如:
他/飛到了空中,成了一朵/白云,一朵/很美很美的/白云。(后半句“很美很美”“白云”讀慢些,表達出贊美、喜愛之情。)
。ㄎ澹⿲嵺`活動
1、課后“讀讀說說”是讓學生感知“又”字連用可表示兩種情況同時存在。左邊一欄說的是動作,右邊一欄說的是特點。練習中不必受此限制,先放開說,只要前后不矛盾即可。說的過程中要注意糾正運用不當?shù)脑~語。
2、講故事:將課文中的故事講給別人聽。
3、續(xù)編故事:《雪孩子又回來了》。想象小白兔與雪孩子見了面會做什么,說什么。
。┙虒W時間
教學本課可用2—3課時。
四、教學設計舉例
。ㄒ唬┙翌}激趣
1、板書“孩子”,教認“孩”字,再補上“雪”字。
2、激趣:雪孩子是什么樣的,課文說了什么事
。ǘ┛磮D自讀課文
要求:仔細看圖,想想每幅圖上畫了什么。再讀讀圖旁的句子,畫出自己不認識的字。
(三)檢查自讀情況,讀后正音
。ㄋ模┳x讀議議
雪孩子救出了小白兔,自己變成了什么
雪孩子是怎樣飛到天上的,還會回來嗎
(五)想想說說
1、看圖8,說說小白兔望著白云會說些什么。
2、你想對雪孩子說什么
。┳衷~練習
1、認記生字。
2、完成課后“讀讀說說”。
。ㄆ撸┲笇懽
(八)布置作業(yè)
把課文中的故事講給別人聽。
雪教學設計11
【教學目標】
1、熟讀課文,理解詩詞中的意境美、語言美和情感美。(難點)
。、學習詩人將描寫、議論和抒情相結合的寫法。(重點)
。、背誦詩詞、積累相關寫雪景的詩詞名句。(重點)
【教學準備】 掛圖、課文朗讀及朗誦錄音。
【教學過程】
一、親詩人,導新課
1、談話:
(在《東方紅》的樂曲聲中)出示毛澤東巨幅掛像,地球人都知道。毛澤東是中國人民的偉大領袖,也是一位大氣十足的詩人。著名的詩人臧克家說過:毛澤東詩詞是偉大的篇章。
詩言志,毛澤東的詩詞正是表現(xiàn)了他一生的雄才大略。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他的一首千古絕唱詞《沁園春·雪》。
2、板書課題并解題。
。场⒚鞔_目標:
讀──思──悟──誦
二、憶歷史,知背景
。ㄍ瑢W們想知道毛主席是在什么情況下寫這首詞的嗎?)1936年2月,遵義會議后,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前,此時否定了原來錯誤路線,確立了毛澤東的領導地位,他找到了救國救民的路。在陜北的清澗縣,毛澤東登上海拔千米、白雪皚皚的塬上視察地形,觀賞風光。面對蒼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蕩,過后寫下了這首詞。
三、讀
導語:三分文章七分讀。讀書百遍,其義自見。
。、學生試讀。以自己最喜歡的方式讀課文兩遍。要求:
、 用筆畫出文中自己不認識的字。
、 將自己不懂的地方作上標記。
⑶ 思考:詞的上、下闋各寫了什么內(nèi)容?
。、播放朗讀錄音,學生聽讀標出節(jié)奏。(用“/”標出停頓,用“·”標出重音。)
。、學生揣摩讀,要求讀出感情和節(jié)奏(采用分組讀或男女生比賽讀的方式)。
。础⑷嗑毩暸錁防首x。
四、思
導語:孔子云;學而不思則惘,思而不學則殆。大疑則大進,小疑則小進。
設置問題:
。、詞中聯(lián)結上、下闋的過渡句是哪一句?其作用是什么?
。、“江山如此多嬌”,在這里用到一個“嬌”字,是褒還是貶?
(是褒義)那祖國有哪些可贊之景?
(引導分析寫法。)
3、你如何理解“封”和“飄”字?
。ā胺狻睂懙孛妫话察o;“飄”寫天空,雪姿輕盈。一靜一動。)
4、下面一個“望”字領起下文,詞人望到了哪些景觀?
(“長城”、“黃河”、山脈、高原景觀。)
引導理解比喻和擬人修辭,明確以動寫靜的方法。
過渡導語:以上景物確實很美,有沒有更美的呢?
明確:須晴日,看紅裝素裹,分外妖嬈。
。ㄒ龑W生用自己的話描述這樣的雪后初晴的景觀。)
問:現(xiàn)在晴了嗎?(沒有)這是一種什么寫法?(聯(lián)想,即是虛寫。)
。、“引無數(shù)英雄竟折腰,”有哪些英雄為之折腰?寫這些英雄按什么順序來寫的?
明確:秦始皇(贏政)、漢武帝(劉徹)、唐太宗(李世民)、宋太祖(趙匡胤)成吉思汗(鐵木真)。
引導學生說說自己心中的這些這帝王形象,選取其中一位來說。
6、作者是怎樣評價這些英雄的?(學生讀出評論句。)你怎樣理解?
詞中作者評論,僅用了一個字是(等待學生回答“惜”),你怎樣理解這個詞的意思?飽含了作者怎樣的感情?(小組內(nèi)進行討論,師生共同交流明確)
明確:“惜”蘊含了作者的惋惜之情,即是美中不足,這些封建帝王胸中雖然都有雄才大略,但是都始終缺乏“人治”。此處的議論為下文的抒情打下了基礎,使下文的抒情顯得水到渠成。
。、你怎樣理解最后一句?(引導學者談談個人理解。)你能說說你所知道的當今風流人物嗎?
。▽W生自己發(fā)言,各抒己見。)
小結:全詞上闋寫景,詩人先寫眼前實景,再寫想象虛景,虛實結合,動靜相襯,表達了對祖國山河的熱愛之情。下闋議論和抒情,對歷史英雄人物缺乏“人治”表示惋惜,抒發(fā)了對無產(chǎn)階級領導者和廣大的人民群眾的贊頌之情。
五、悟
導語:有一位智者說道:領悟是語文學習的最高境界,是讀者與作者同呼吸。
設置問題:
1、詞中描寫了北國壯麗的雪景,請你發(fā)揮想象,用自己的話描繪一下詩人筆下的北國雪景圖。
(順勢回顧有關寫雪景的詩詞名句。)
。、全詞表達了詩人的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回顧所學的毛澤東詩詞!堕L征》《菩薩蠻·大柏地》《卜算子·詠梅》。
。础⒁龑W生找出自己認為寫得好的句子,并說出理由。(見時機而視)
六、誦
1、學生練習背誦詩詞。
。小⑴荣惐,小組比賽背。)
2、配樂朗誦比賽。
。ㄒ孕〗M為單位。)
七、友情作業(yè)
1、課外延伸:閱讀毛澤東的更多詩詞。
。、美術作業(yè):根據(jù)本詩詞內(nèi)容,畫一幅北國雪景圖。
【結束語】
。ㄔ凇蹲哌M新時代》的音樂聲中)同學們,讓我們不忘偉人的大志,邁著新時代的步伐,一起開拓未來,走向新的時代,走向新的世紀。
【板書設計】
沁園春·雪
描雪景 描寫
江山如此多嬌
引無數(shù)英雄競折腰
評古人 議論
贊今朝 抒情
雪教學設計12
【教學目標】
1、通過預習與課堂檢測,積累文言字詞,理解文章大意。
2、通過誦讀感知文章內(nèi)容,把握作者感情,理解課文融情于景的寫作特點。
3、反復朗讀以至成誦,體味美麗的西湖雪景,了解白描手法。
【教學重點】
通過誦讀感知文章內(nèi)容,把握作者感情,理解課文融情于景的寫作特點。
【教學設想】
一、文學常識
本文是張岱的代表作,寫于明王朝滅亡以后。對故國往事的懷戀都以淡淡的筆觸融入山水小品,看似不著痕跡,但作者的心態(tài)可從中窺知一二,引導學生從注釋中簡單了解其生平,從文章分析中明白其孤傲脫俗的文人情趣。
二、教學思路
作為文言文教學,朗讀背誦和文言詞語的積累是重點。本課以讀導學,通過五讀環(huán)節(jié),達成教學目標。
文言詞語的積累,不單獨講,而將其放在預習檢測部分。學生已經(jīng)理解了的,就不再講;學生沒理解的才作強調(diào)。避免教學的'枯燥乏味。
本文寫景的特點是使用白描手法,勾畫出融為一體的蒼茫天地間堤、亭、舟、人的渺小和朦朧的美麗畫面,引導學生體會和賞析。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通過誦讀感知文章內(nèi)容,把握作者感情,理解課文融情于景的寫作特點。要引導學生在對課文內(nèi)容的理解基礎上,體會作者寓情于景的思想感情,體悟作者的遺世獨立、孤芳自賞。
【課時安排】
1課時
【課前預習】
1.搜集描寫西湖美景的詩文句子。
2.對照注釋或查閱工具書,朗讀課文,讀準字音,理解文章大意。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過渡語:上課之前,我想請同學們回憶一下自己學過或看見過的描寫雪景的詩文名句。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柳宗元《江雪》
地白風色寒,雪花大如手。李白《嘲王歷陽不肯飲酒》
燕山雪花大如席,紛紛吹落軒轅臺。李白《北風行》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杜甫《絕句》
過渡語:很好,看來大家積累了不少古詩文,我們現(xiàn)在就一起來讀一讀這幾句詩歌。
導入語:美麗雪景在我們的誦讀中顯得更具魅力了?磥碓诓煌娜说难壑信c筆下,雪景各具特色。有人也說,西湖觀景,晴景不如雨景,雨景不如霧景,霧景不如月景,月景不如雪景。今天,我們就跟隨著張岱去湖心亭看雪,去領略西湖的雪景。
二、一讀課文,知大意
過渡語:現(xiàn)在我們就進入課文。
1、讀準字音句讀
。1)自由朗讀
。2)全班齊讀
2、檢查預習情況
。1)字音拼讀
。2)字義解釋
。3)句子翻譯
三、二讀課文,曉內(nèi)容
過渡語:很不錯?磥泶蠹叶际怯眯娜ヮA習了課文的,F(xiàn)在,請同學們齊讀課文,思考本文敘寫了一件什么事?梢栽跁瞎串嫵鰰r間、地點、人物等,然后用一句話來進行概括。
1、整體感知
思考:用一句話概括文章內(nèi)容。(時間、地點、人物、事件)
明確:崇禎五年十二月,大雪三日之后的更定時分作者去西湖湖心亭看雪。
3、文本分析
第一自然段:
。1)寫雪大的句子是寫雪后寒冷寂靜的句子是
。2)寫湖心夜景:
第二自然段:
。1)作者到了湖心亭,有何奇遇?
(得遇知音)
在前一個問題后追問此人性格如何?
(豪爽、熱情;由“見余大喜”及“拉余同飲”等描寫可見)
。2)作者見到金陵人心情如何?
。ǜ吲d;由“強飲三大白”可見)
四、三讀課文,品雪景
過渡語:大家對課文內(nèi)容把握得很不錯,F(xiàn)在我們再次讀課文,重點關注寫景部分。
齊讀課文。
過渡語:讀罷此文,我們仿佛真的見到了那美麗的西湖雪景。請大家將寫景的句子讀出來,品一品……
1、請學生出讀出寫景的句子。
明確:霧凇沆碭,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2、通過朗讀,賞析雪景。
過渡語:我們一起再來讀一讀這兩句,希望大家能讀出氣勢和感情。
(1)賞析“霧凇沆碭,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
提問:“霧凇沆碭,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一句中,三個“與”顯得拖沓應去掉,你們認為呢?
明確:不能去掉!芭c”字寫出天、云、山、水萬物融為一體,難以分辨的浩大景象。去掉的話,仿佛物與物之間有了界線似的,分開了,沒有那種天地蒼茫的意境。
說明:讓學生將原句和去掉“與”字的句子來讀一讀。
。2)賞析“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提問:可不可以改成“長堤一條、湖心亭一座、船一艘、舟中人兩三個”?
明確:不要改。這樣寫,更能夠表現(xiàn)景物的渺小和朦朧。更好地表現(xiàn)了霧凇沆碭,天地蒼茫的意境。。
。3)再次朗讀寫景這兩句。
過渡語:分析后,我們再來讀一讀這兩句,要讀出天地蒼茫的氣勢和事物朦朧渺小的輕柔。
。4)了解白描手法
過渡語:讀得不錯。是呀,把人、物至于天地之間,人、物事何其渺小,何其微乎其微,不禁讓我們頓生“寄蚍蜉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之感。張岱就這樣寥寥幾筆,不加渲染,為我們勾畫出美麗雪景的寫法叫什么呢?
(預設)生:白描。(如果學生答不出來,教師直接點出。)
說明:教師補充介紹白描手法:白描是一種描寫的方法。原是中國畫的一種技法,指單用墨色線條勾描形象而不施彩色的畫法。作為一種描寫方法,白描主要用樸素簡煉的文字抓住事物最根本的特征來描摹形象,不重詞藻修飾與渲染烘托。
(5)試背誦這兩句。
過渡語:如此精彩的文字,讓我們一起試著背誦一遍吧!
五、四讀課文,悟情懷
過渡語:“一切景語皆情語”,作者筆下的雪景為何是那樣的“白”,沒有任何色彩的點染呢?因為張岱將他的情感體驗融入到他見到的景色中。那是怎樣的一種情感呢?我們先來了解一下張岱。
1、學生結合注釋了解張岱其人。
展示:張岱,字宗子,又字石公,號陶庵,又號蝶庵居士,明末清初文學家。他出身仕宦世家,少為富貴子弟。他喜游山玩水,在文學、戲劇、音樂方面有很深的修養(yǎng)。明亡以后,消極避居浙江剡(shàn)溪山中,專心從事著述,窮困以終。
代表作:《陶庵夢憶》和《西湖夢尋》即寫于明亡以后,書中緬懷往昔風月繁華,追憶前塵往事,字里行間流露出深沉的故國之思和滄桑之感?値в械陌С睢
本文選自張岱的《陶庵夢憶》。就是一篇追憶西湖雪夜景色的散文。
過渡語:那么,你們能否在文中找一個字來評價張岱呢?
2、分析癡行
(1)在文中找出一個字評價張岱?
明確:癡
(2)癡在何處?背后蘊含著一種怎樣的情懷?
明確:大雪三日,人鳥聲俱絕;是日更定;獨往湖心亭看雪
癡迷于山水,卻不隨流俗,不愿與俗世之人同賞雪景,只愿獨自品嘗那一份雅趣
過渡語:陶庵國破家亡,無所歸止,披發(fā)入山……夜氣方回,因想余生平,繁華靡麗,過眼皆空,五十年來,總成一夢……偶拈一則,如游舊徑,如見故人,城郭人民,翻用自喜,真所謂癡人面前不得說夢矣!弊屛覀兛吹搅四莻遺世獨立、孤高自賞的張岱。
3、討論:文章中還有哪些地方能反映出作者的這種孤高自賞的情懷?
。1)“獨往湖心亭看雪”和“舟中人兩三!笔欠衩埽
明確:不與俗人為伍
。2)湖上得遇知音,為什么作者卻最終不言其姓氏?
明確:在作者眼里,或許那兩個人只是追求在雪白一地間煮酒論英雄,并非真正體驗張岱的這種心情。所以,哪怕是巧逢知己,故國的思念讓他內(nèi)心孤傲,不與俗人同行,使這金陵人不可能成為其真正的知音,無須言其姓名。
六、熟讀成誦,體景情
過渡語:好一個遺世獨立、孤芳自賞的張岱!作者將自己的情感融入到所見的景色中,而要真正體悟這番景這份情,需要我們反復地細細地誦讀……
1、學生有感情地大聲朗讀。
過渡語:西湖美麗的雪景、張岱孤傲的身影在我們的誦讀聲中漸漸清晰,又在我們的吟誦聲中漸行漸遠,在我們的心田上留下深深地烙印……請大家關上書、閉著眼,用心去體驗,大聲吟誦本文。
2、學生有感情地大聲吟誦。
在背誦聲中結束教學。
雪教學設計13
教學內(nèi)容:
教學目標:
1.積累一些文言實詞、虛詞。
2.了解作者和寫作背景。
3.體會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
4.背誦課文。
過程與方法目標:
體會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
本文展示了作者遺世獨立的高潔情懷和不隨流俗的生活態(tài)度,但又流露出消極避世的情緒,應引導學生批判地對待,歷史地分析。
教學重點:
體會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
教學難點:
1.兩體會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
2作者遺世獨立的高潔情懷和不隨流俗的生活態(tài)度.
教學時數(shù)二課時
教學過程教法學法設計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詩人心中有一個春天,他筆下的西湖就春意盎然;詩人心中有一份柔情,他筆下的西湖就溫柔纏綿。可是,如果,詩人的心中只有孤寂落寞,他筆下的西湖會是什么樣子呢?讓我們隨張岱一起去《湖心亭看雪》,欣賞雪景并體會作者情感。
二、作者及背景簡介
作者簡介:張岱,字宗子,又字石公,號陶庵,明山陰(今浙江紹興)人。明末以前未曾出仕,一直過著布衣優(yōu)游的生活。明亡以后,消極避居浙江剡溪山中,專心從事著述,窮困以終。
三、朗讀課文,疏通文句
1.教師播放示范朗讀磁帶或教師范讀,學生聽讀,把握字音及停頓。
更(gēng)定毳(cuì)衣
霧。╯ōng)沆(hàng)碭(dàng)
一芥(jiè)喃喃(nán)長堤(dī氈(zhān)
2.學生讀課文,參照注釋,借用工具書,疏通文句,粗知文意。
(1)學生聽讀課文,疏通文句。
。2)教師提示以下詞語,幫助學生積累文言知識。
(3)齊讀課文
。4)請同學試譯課文(對譯課文)
四.課堂小測:重要句子的翻譯.
五課堂小結
六.作業(yè):背誦并默寫本文.
第二課時
一.課前提問;上節(jié)課的重點實詞.
二.新課:問題探究:
問題一:記敘看雪的背景、時間、天氣有何作用?
問題二:找出寫景的句子并體昧作者的感隋。作者寫景使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特點?
問題三:文章后半部分近一半筆墨寫人,對此,你有何看法?最后用舟子的話作結,有何意義?
問題四:本文的語言有何特點?試舉例分析說明。
問題五:從小品的角度,試分析此文的特點。
三、小結
四.課堂小測理解性背誦.:
五、作業(yè)
閱讀柳宗元的《江雪》,體會它和本文在描寫手法和表達感情上的異同
同學們,杭州西湖是我國著名的旅游勝地,被譽為“人間天堂”,自古以來就有無數(shù)文人墨客為它留下了不少傳世佳作。關于西湖的詩句,同學們能背出哪些?
代表作:《陶庵夢憶》和《西湖夢尋》緬懷往昔風月繁華,追憶前塵往事,字里行間流露出深沉的故國之思和滄桑之感。文學創(chuàng)作以小品文見長。
是日更定:是,這。更,古代夜間計時的單位,一夜分五更,每更約兩小時。從晚上八算起。定,開始.
比較這里的“一”和“湖心亭一點”的“一”的區(qū)別。)
板書設計:
湖心亭看雪
張岱
時間:
地點:
人物:
事件:
教學回顧:
雪教學設計14
一、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積累一些文言實詞、虛詞。
2、了解作者和寫作背景。
3、了解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
4、背誦課文。
能力目標:
1、揣摩文中描寫西湖雪景的文字,把握作者的語言風格。
2、把握文章運用的白描手法。
3、賞析課文融敘事、寫景、抒情于一爐的寫作特色。
德育目標:
本文展示了作者遺世獨立的高潔情懷和不隨流俗的生活態(tài)度,但又流露出消極避世的意緒,應引導學生批判地對待,歷史地分析。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深入理解本文的寫景特點。
2、熟讀背誦課文。
教學難點:
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寫景與敘事、抒情的關系。
三、教學方法
1、誦讀法
2、討論法與點撥法相結合。本文文字較淺顯,注釋較詳細,學生自讀課文,把握文意不成問題。在此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把握文章的寫作特色和語言風格。
四、教學媒體:
多媒體
五、課時安排:
1課時
六、教學過程
(一)導語新課:
冬季中最浪漫的日子無疑是下雪的日子,那飄揚的雪花,凝聚了春霧夏雨秋露的情緒,播撒而來,從每一個點上摩挲著我們,感化著我們,讓我們享受熱烈、靜穆、自由。啊,下雪,真好!
。ǘ嗝襟w顯示“西湖雪景”)
自古道,賞西湖,“晴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月湖,月湖不如雪湖”,雪中西湖別有一番妙處,F(xiàn)在我們就隨大才子張岱到西湖賞夜雪。步入張岱的世界,去品品《湖心亭看雪》。
(二)湖心亭簡介
多媒體顯示:湖心亭位于杭州西湖之中,據(jù)說是宋代整修西湖時,以湖泥堆成小山,成為一島,是西湖三島之一,后于山上建成亭閣,叫湖心亭。這是觀賞西湖風景的好地方,因此常有文人墨客到此賞景。
(三)作者及背景簡介
多媒體顯示:
張岱(1597~1689),字宗子,又字石公,號陶庵,別號蝶庵居士,明末清初山陰(浙江紹興)人。寓居杭州。出身仕宦世家,少為富貴公子,明亡后不仕。晚年避居山中著書以終。他的作品中時時流露出明亡之后懷舊的傷感情緒。有《陶庵夢憶》、《西湖夢尋》等。
教師闡釋:《陶庵夢憶》和《西湖夢尋》即寫于他明亡入山以后,書中緬懷往昔風月繁華,追憶前塵影事,字里行間流露出深沉的故國之思和滄桑之感。他文學創(chuàng)作以小品文見長。文筆清新生動,饒有情趣,風格獨特。
張岱曾有《自題小像》一文,“功名耶落空,富貴耶如夢。忠臣耶怕痛,鋤頭耶怕重,著書二十年耶而僅堪覆甕。之人耶有用沒用?”覆甕,比喻著作毫無價值,只可以作蓋醬罐用,多用為謙詞。作者在自嘲中諷世罵時,顯示自己的卓然獨立。
(四)欣賞課文,對照注釋,疏通文句,整體感知文意
教師設置背景音樂圖片,播放朗讀磁帶,學生聽讀,把握字音及停頓。
1、教師提示以下字音,檢查預習:
更(ɡēnɡ)
定毳(cuì)
衣霧。╯ōnɡ)
沆碭(hànɡdànɡ)
一芥(jiè)
2、學生讀課文,參照注釋,借用工具書,疏通文句,粗知文意。
要求:邊讀邊翻譯,有困難的地方做上記號,譯完后提出來,大家一起解決。
。1)學生自讀課文,疏通文句并質(zhì)疑。
(2)同桌之間討論交流,質(zhì)疑解難,教師巡視酌情指導。
。3)教師提示以下詞語,幫助學生積累文言知識。
余拿一小船(撐、劃)客此(動詞,客居)
。4)學生齊讀課文,對照譯文,整體感知。
課文要素
時間:崇禎五年十二月
地點:西湖(湖心亭)
人物:余、金陵二人、舟子、童子
事件:看雪
(五)師生共同品讀文中描寫雪景的文字,學習白描手法,體味作者的語言風格
1、多媒體顯示文中描寫雪景的文字:
霧凇沆碭,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選一位同學翻譯,學生明確:湖上彌漫著水氣凝成的冰花,天與云與山與水渾然一體,白茫茫一片。湖上(比較清晰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長堤的痕跡,一點湖心亭的輪廓,和我的一葉小舟,舟中的兩三粒人影罷了。
2、學生齊讀該段文字,想像畫面。教師可顯示課本中的配套插圖,幫助學生再現(xiàn)形象。
3、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描述想像中的西湖雪景,體味白描手法的運用。
教師提示:這段寫景文字運用了白描手法。什么是白描呢?
多媒體顯示:
白描是一種描寫的方法。原是中國畫的一種技法,是指一種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墨線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畫法。作為一種描寫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質(zhì)樸的文字,寥廖幾筆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寫方法。白描用于寫人,只需三言兩語即可勾畫出人物的外貌和神態(tài),使讀者如見其人。
教師闡釋:白描用于寫景,只需幾筆就可勾勒出一幅鮮明的圖畫,使人如臨其境。白描用于寫事,也只要幾筆就可使事態(tài)畢現(xiàn),生動形象。
教師講解:文中的白描抓住了景物的突出特征來寫,一痕、一點、一芥、兩三粒高度抽象、概括,長與短、點與線、方與圓、多與少、大與小、動與靜簡潔概括,表現(xiàn)出悠遠脫俗的情味。
4、師生共同回顧本單元的寫景段落,找出使用白描技法的文句。
學生明確:《三峽》中“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直寫山“連”;“夏水襄陵,沿溯阻絕”直寫大水猛漲,江水汪洋。而其他大部分的文字,如《三峽》中三峽春冬秋景的描繪、《記承天寺夜游》中對庭院月夜小景的描寫都用的是渲染烘托的手法。
5、學生背誦西湖雪景的文字,總結作者的語言特色。
學生明確:簡練自然質(zhì)樸,不事雕琢。
(六)引導學生賞析本文敘事、寫景、抒情融為一體的寫作特色
1、學生齊背課文。
2、提問:
、傺┖笪骱锁B聲“俱絕”而作者“獨往”反映出作者什么“情懷”?
學生討論、交流。
明確:超凡脫俗孤高自賞
、谌绾卫斫馕闹小澳f相公癡”中的“癡”,他“癡”表現(xiàn)在何處?
學生討論、交流。
明確:癡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樂,癡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
3、學生齊背課文。
(七)課堂練習
(八)課堂小結
張岱的《湖心亭看雪》為我們描繪了一幅清淡雅致的西湖雪景,白描手法的運用嫻熟老練,渾然天成;寫景、敘事、抒情交融,渾化無跡;文中所展示的作者高雅脫俗的情懷,頗讓我們這些生活在都市忙碌不堪的人唏噓感嘆。如此精美絕倫、形神兼?zhèn)涞男∑肺模瑢W起來簡直是一種享受。但是不容忽視的一點就是對作者這種消極避世的意緒,還應該批判地對待。
八、布置作業(yè):搜集描寫西湖景色的古詩文
教學后記:
張岱的小品從來不愛講道理,他只是感受人生,描繪人生。在這篇游記中,作者的態(tài)度、舉止,也只是靜靜地觀賞、靜靜地體味。凡是情緒比較活躍的地方,都是從他人寫出。見知己而大喜的是“客”,喃喃言雪夜游湖之“癡”的是“舟子”。他始終是淡然的,似乎深深有會于心而難以言說,令讀者有會于心。
雪教學設計15
【教材簡析】
《江雪》是蘇教版國標本四年級上冊第七單元中的一首古詩,由唐代文學家、哲學家柳宗元所寫。古詩描繪了一幅寄性高潔、寓意豐富的寒江獨釣圖。詩的前兩句是畫的背景!扒健、“萬徑”對舉,鳥影人蹤都已“滅”、“絕”,天地似乎唯留下茫茫冰雪。后兩句是這幅畫的主體,流露出詩人凄清、幽獨的落寞情調(diào)。這位迎風抗雪、孤舟獨釣的漁翁形象,正是詩人不屈精神和孤獨情懷的人格化身。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新詞。
2.理解重點詞句,理解全詩意思。
3.通過學習詩文,體會詩的意境和詩人的思想感情。
4.有感情地朗讀詩文,背誦古詩。
【教學重點】
1.引導學生正確理解詩中字詞的意思。體會詩的意境及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2.正確流利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教學難點】
指導學生結合生活實際理解詞句,理解古詩意思,體會詩的意境及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培養(yǎng)學生的分析能力。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解題
1.古詩是我國古代文化中的一座寶庫。一首好詩,就蘊含著一種心情,一個故事,甚至是一段歷史,讓人回味無窮。這一節(jié)課,我們一起來學習一首古詩——《江雪》。
2.根據(jù)題目,你能猜出這首詩是寫些什么的?江上的雪景。
【設計意圖】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通過揭題導入,激發(fā)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了解古詩的大致內(nèi)容,為下一步學習打好基礎。
二、讀詩
1.自己讀讀這首詩。注意把字音讀準。
2.學生自讀。
3.指名朗讀相機正音,解釋帶點字。
▲徑:
(1) “徑”不讀第一聲,應該是第四聲。齊讀。
。2)“徑”這個字我們在《山行》這首詩中學過。遠上寒山石徑斜。徑的意思是——小路。
。3)那么這里萬徑人蹤滅。萬徑就是——許多小路。
。4)剛好一萬條嗎?
。5)這是古詩中常用的一種虛指手法。我們以前還學過哪首詩中也用了這樣的手法?(千秋雪、萬里船) (板書:虛指)
(6)這一首詩中還有哪些地方也用了這樣的手法?
“千山”。 意思就是——許許多多的山。
。7)誰還想來讀一讀?
▲“蓑笠翁”
。1)你們讀得真流暢。尤其是讀正確了一個新詞“蓑笠翁”。
蓑:平舌音 翁:后鼻音 一起再來讀一讀。
(2)“蓑笠翁”什么意思? 我們一起來看課件。
這幅圖中什么是簔?什么是笠?什么是翁?誰來說說?
整個詞解釋為:蓑衣斗笠漁翁行嗎?怎么解釋?
整個詞的意思就是——一個頭戴斗笠、身穿蓑衣的老翁。
請大家注意蓑笠兩字的偏旁,蓑是草字頭,笠是竹字頭,為什么?
蓑:草字頭下一個衰字,笠:竹字頭下一個立字,寫的時候要注意了。
。3)誰再來讀一讀詩。
5.我們一起來把整首詩讀一讀。
【設計意圖】讓學生通過自主學習讀準字音,讀通、讀順詩句,讀出詩的停頓,在正音的過程中相機解釋這些字詞的意思,為下一步理解古詩做好鋪墊。
三、釋意
1.關于古詩,我們古人有一種說法:詩中有畫,讀讀這首詩,邊讀邊展開想象,從這首詩中你讀出了一幅怎樣的畫面?(畫上有什么?)
2.讀了這首詩,你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樣的畫面?學生邊讀邊想。
3.學生交流,說詩意。
同學互說,全班交流。
【設計意圖】古詩教學,首先要打破傳統(tǒng)的逐字逐句牽引,而后串詩意的串講式的教學模式,還給學生獨立思考,發(fā)揮想象的空間,因此,在備課時,我緊緊圍繞以學定教的原則設計教學環(huán)節(jié)。強調(diào)學生的積極參與和全程參與,給學生創(chuàng)建自讀自悟的機會。所以我采用邊讀邊想畫面的方法,讓學生說說看到了一幅怎樣的畫面?學生根據(jù)詩句的意思想象畫面,再把想象到的畫面描述出來,其實就是在解釋詩句,但是對學生來說,比單單解釋詩句心理上要容易得多。在自主學習的基礎上,我讓學生進行合作學習,學生們各自把自己的點滴發(fā)現(xiàn)交流給同伴,在這互相的交流中,學生不但能從同伴那兒獲取自己未曾發(fā)現(xiàn)的知識,而且能在交流的過程中產(chǎn)生更多的思維碰撞,從而獲得更多的發(fā)現(xiàn)。在交流的過程中,變單純的“師教生”為“生生互學”“生生互補”,變僵硬的教師灌輸為學生間的自我啟迪,從而充分地讓學生自主學習,自悟,自得。
四、悟情
。ㄒ唬w會環(huán)境的寒冷寂靜
1.你怎么知道鳥都不出來了?解釋:鳥飛絕
怎么知道人都不出來了呢?解釋:人蹤滅
2.如果這兩句當中沒有“絕”和“滅”這兩個字,留下“千山鳥飛”,留下“萬徑人蹤”,那該是怎樣的景象呢?
3.如果沒有這兩個字眼,這該是一番多么熱鬧,多么繁華的景象!可是詩人筆鋒一轉,“絕”、“滅”兩個字,使這一切剎那間無影無蹤。
4.人鳥絕跡,畫面上怎樣來表現(xiàn)鳥飛絕,人蹤滅,畫上該畫些什么?(怎樣的雪?)
5.這首詩的題目就是江雪,你能不能把雪景放進畫面中去,讓畫面的主題更加鮮明。誰再來說一說?
6.這樣的環(huán)境給你怎樣的感覺?(板書:冷寂)
7.為什么給你寒冷的感覺?
8.是啊,皚皚白雪覆蓋了群山,讓飛鳥躲進自己溫暖的窩巢。山間的小路也因為厚厚的積雪而更加人跡罕至。這是一個多么寒冷的天氣。≌l能通過朗讀,把我們帶到這冰天雪地的世界里。
9.這樣的環(huán)境為什么給你寂靜的感覺?
漫天大雪覆蓋了千山萬徑,天地之間迷蒙一片,人鳥絕跡,寂寥無聲。多么冷寂的景象!誰再來讀?指名幾個學生連讀。
10.這是個冰天雪地的世界,這是個荒無人煙的世界,這是個缺乏生氣的世界。讓我們將這種感受帶入詩中,一起來讀古詩。(齊讀)
【設計意圖】詩的題目是《江雪》,但是詩句中沒有一個雪字,讀來卻讓人感到寒氣逼人。教學中抓住詩句中的關鍵字“絕、滅”引導學生想象漫天大雪覆蓋一切,人鳥絕跡的畫面,從而體會自然環(huán)境的寒冷寂靜。
。ǘw會詩人的孤獨寂寞
1.出示畫面。
同學們,千山萬徑,一片雪白;飛鳥絕跡,人蹤湮沒。在這樣空曠而又凄涼的背景之下,卻有一位漁翁,獨自一人,默默垂釣……
你能體會出這位漁翁此時的心情嗎?
板書:孤獨 指導書寫:
2.你從哪里體會到他的孤獨寂寞?
孤舟:偌大的江面上只有一葉扁舟,孤零零地飄蕩在江面上,真是太孤獨了。(點紅:孤)誰來讀好?
獨釣:這么寒冷的天氣其他人都不出來了,只有漁翁一人孤單單地在垂釣,多孤獨呀。誰來讀。(點紅:獨)
3.這是一份怎樣的孤獨啊?請同學們讀讀全詩,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規(guī)律?
4.同學們,這是一首藏頭詩,我們讀一讀每一句詩開始第一個字:“千、萬、孤、獨”。體會一下,這是一般的孤獨嗎?這是非常非常的孤獨!誰來把兩句詩連起來讀,讀出這種萬千孤獨。
【設計意圖】古人云:詩言志,歌詠言。所以領會詩歌的意境是古詩教學中必不可少的關鍵環(huán)節(jié),它是在學生理解詩文大意后的升華。把學生引入意境,就是想方設法讓詩中的畫面和詩人的感情在學生腦中“活”起來,教學中,我通過抓關鍵字、讓學生看圖、音樂渲染、感情朗讀等方法,引導學生體會漁翁的孤獨,使?jié)O翁孤舟獨釣的形象深深地扎在學生的腦海中。
。ㄈw會漁翁精神的不屈
1.同學們真不簡單,從短短20個字中,讀出了環(huán)境的寒冷凄涼,讀出了漁翁的孤獨寂寞。從漁翁的身上你還能讀出什么?啟發(fā):他獨自一人在這么寒冷的天氣釣魚,你覺得漁翁怎么樣?(板書:堅強不屈)
是的,漁翁沒有被寒冷征服,在冰冷的世界里他迎風抗雪,孤舟獨釣,我們從他身上體會到了一種堅強不屈的精神。
一起把這首詩讀一讀,讀出漁翁的堅強。
2.此時此刻,當你看到在這樣冷寂的環(huán)境中有這樣一位漁翁孤獨地釣魚,此時此刻,你有什么問題要問問這位漁翁嗎?
生:你不冷嗎?
生: 這么冷的天,你為什么還要出來釣魚呢?
生:你是不是生活非常貧困,沒有飯吃?
生:你為什么這么孤獨?你有什么樣的心事?
啟發(fā):這么冷的天釣得到魚嗎?
明明釣不到魚,為什么還要冒雪出來釣魚呢?
3.到底是什么原因?我們先來看看這首詩的寫作背景吧。
4.生讀柳宗元的資料。
柳宗元參與改革失敗后被降職來到永州,他是那樣孤獨寂寞,想到自己報國的崇高理想不能實現(xiàn),一片忠心無人理解,他心里非常苦悶,非常悲憤。但他不愿與人同流合污,仍然在孤獨中默默堅持著自己的理想,堅強地等待著希望的一天。
5.讀了這段話,現(xiàn)在你知道這位孤獨而又堅強的漁翁到底指誰?
這是柳宗元自身的寫照呀。他要借漁翁寒江獨釣來表達自己孤獨寂寞的心情,抒發(fā)自己堅強不屈的決心。
現(xiàn)在我們再來把剛才大家提出的問題來問問柳宗元。
。1)漁翁啊,你冷嗎?現(xiàn)在,你就是那位孤獨的漁翁,誰來回答?你僅僅感到身體的冷嗎?
那飛雪漫天的冰冷世界,不就像他所處的那個環(huán)境嗎?
。2)漁翁啊,這么冷的天,別人都躲在家里不敢出來,你為什么還要出來釣魚呢?
。3)漁翁啊,你明知道冬天是釣不到魚的,那你為什么還要出來釣魚,你到底在釣什么呢?(提示:讀讀這段話最后一句)
師總結:是啊,堅持自己的理想,決不向現(xiàn)實低頭,相信總有一天一定能釣出自己希望的春天。
【設計意圖】 教學《江雪》如果僅僅讓學生理解漁翁孤獨寂寞,這樣的教學是不到位的,詩中作者一腔的憤懣苦悶,郁結在胸,以這種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行動來發(fā)泄他對朝政的不滿,來表露他憤世恨時且又不愿同流合污、孤獨、高傲的感情。這種感情學生不容易體會。教學時,通過讓學生對漁翁的行為進行質(zhì)疑,引出學生對詩所表達的深刻含義的思考。但是學生畢竟還是孩子,與詩人所處的環(huán)境有著相當大的距離,所以質(zhì)疑后以教師的導為主,點到為止。相信隨著學生的成長,對于這首詩意境的體會將不斷發(fā)生變化。這也是古詩的永恒魅力!
五、吟詩
1.課件展示動畫與音樂。
畫外音:此時,群山覆蓋著白雪,江面飄灑著雪花,蓑笠翁好像也成了白雪世界里的一座雕塑。雪花一朵一朵,輕輕地飄下來,好像怕驚擾了這位釣魚的老翁。
師:現(xiàn)在你就是孤傲的柳宗元,把你的心情通過朗讀表現(xiàn)出來吧?
盡管環(huán)境是那樣地冷寂,心情是那樣的孤獨,但是柳宗元的內(nèi)心還是那樣地堅強。
2.帶著我們的體會一起來朗讀全詩,師配樂朗讀。
3.生背誦。同學們讀得這樣好,能不能背出來呢?
4.學古詩,我們不僅可以讀之、吟之,還可以歌之舞之。下面我們一起來欣賞根據(jù)《江雪》譜成的歌曲。
5.詩歌讀的時候是一種韻味,唱的時候又有一番風味。課后,大家可以去學著唱唱。
【設計意圖】理解了古詩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后,引導學生感情朗讀古詩,以達到進一步內(nèi)化、吸收的作用。同時,讓學生唱唱、背背,積累古詩,別有一番韻味。
六、拓展
拓展學習《題秋江獨釣圖》
1.接下來,我們再來學習另一首古詩,《題秋江獨釣圖》。請大家自己讀讀這首古詩,邊讀邊想,這首詩又給我們勾畫了一幅怎樣的畫面,反映了作者怎樣的心情呢?
題秋江獨釣圖
[清] 王士禎
一蓑一笠一扁舟,
一丈絲綸一寸鉤。
一曲高歌一壺酒,
一人獨釣一江秋。
2.指名讀。誰來用語言為大家勾畫這一幅《秋江獨釣圖》?
3.比較這一首詩與《江雪》的異同。
。1)相同點:
地點相同:都在江上;人物相同:都是一個人;事件也相同:都是一個披蓑戴笠的老翁;都在釣魚。
(2)不同點:
時間不同:一個是江雪獨釣,一個是秋江獨釣。
景色不同:一個是“天寒地凍”,一個是“秋意正濃”。
心情更不一樣:一個是苦悶的,一個怡然自得的。
兩首詩里都有“獨釣”,都是指孤獨嗎?都是指萬千孤獨嗎?
請你讀一讀王世貞的背景資料。
他的輕松閑適的心情還能從哪里看出來?他會高歌些什么?
4.看來,人生經(jīng)歷不同,心境也不同,兩首詩都寫釣魚,王世貞寫來悠閑自得,柳宗元寫來卻孤獨苦悶。請大家一起再來讀讀這兩首詩,體會其中不同的意境。
【設計意圖】全國特級教師竇桂梅老師曾經(jīng)說過:“語文教學要有三度——深度、廣度、溫度,但是廣度決定深度!睘榱俗寣W生更好地感悟《江雪》中的漁翁形象,此時,我設計了拓展閱讀,通過一首古詩帶學其它古詩,讓學生通過對兩首詩的辨析對比,進一步地重新感悟漁翁,讓漁翁的形象更加飽滿。同時讓學生明白:人生經(jīng)歷不同,詩人寫作心境也不同,寫出來的詩所表達的思想感情也不相同。
七、作業(yè)
運用學習《江雪》的方法學習《漁歌子》,比較兩首詩的異同。
【設計意圖】加強課內(nèi)外的結合,從課內(nèi)延伸到課外,使學生由此及彼,不局限于一節(jié)課,一本書,從而擴大學生信息量的交流。這樣做,可充分發(fā)揮語文課本為工具書的作用,不僅加大了教學密度,而且進一步激發(fā)了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
板書設計:
江 雪
冷寂
孤獨
堅強
【教學反思】
《江雪》是唐代詩人柳宗元被貶到永州之后寫的一首詩,這首詩描繪出了一幅肅穆感人的江山雪景圖。全詩的意境,在“孤”和“獨”二字上。詩中充滿了寒意,令人讀之不寒而栗,從而受到感染和教育。在詩人筆下,那位“蓑笠翁”的形象,是那樣鮮明,令人難以忘懷。但這首詩,并不是單純地在描繪中國江山的雪景。它的立意是很高遠的。它不是為了寫雪景而寫雪景,而是通過雪景來贊美老翁“獨釣寒江”的精神,更是詩人想借詩中寒江獨釣的漁翁來抒發(fā)自己孤獨郁悶的心情,表達自己不愿與當權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根據(jù)《新課標》中對小學古詩文的要求:“把握詩意,想像詩歌描述的情境,體會詩人的情感,受到作品的感染和激勵,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痹诮虒W《江雪》這首詩時,我把理解詩句,感受詩歌豐富的內(nèi)涵作為教學重點。因為詩人所處的年代十分遙遠,學生的情感難以與詩人產(chǎn)生共鳴,所以我又把體會詩的情感,感悟詩的意境作為教學的一個難點。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教學中我按照學習古詩常用的模式:解題——讀詩——釋意——悟情——吟詩——拓展展開教學。在教學過程中努力做到:
一、反復朗讀,讀中想象。
誦讀詩歌,有助于我們欣賞它的優(yōu)美意境,領會和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接受藝術熏陶。有道是“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只有充分地讓學生對詩歌進行感受,充分地讀,才能在讀中感悟,讀中理解,我在指導讀的過程中,鼓勵學生每一次讀都有所收獲。課開始時,引導學生把古詩讀準確,讀流利,接著引導學生自讀,邊讀邊想,你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樣的畫面?學生理解了詩意后讓學生抓住關鍵字讀,在讀中理解,讀中體會,引導學生用多種方式去盡情地讀,或默讀靜思,或高聲吟唱,鼓勵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使詩所塑造的形象在頭腦中形成一幅幅畫面,與作者展開心靈的對話,從而獲得與作者情感的共鳴,讀出詩所表達的意境。
二、創(chuàng)設情景,感悟意境
意境是作者的主觀情意與客觀物象相互交融而形成的,足以使讀者沉浸其中的想象世界。怎樣才能使學生能更好的融入其境呢?我是這樣嘗試的:首先我讓學生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反復吟誦,因為誦讀是進入古詩詞意境的入口,是打開體味詩詞情感大門的鑰匙。只有反復吟誦,那文句,那意境,才會縈于心頭,如發(fā)于己心,如出于己口。其次,我為學生配上了音樂!础唇怠颠@首古詩的意境是凄涼、空靈的,所以,我特地找了一曲節(jié)奏較為緩慢的古箏曲,來襯托那凄涼的意境。文字是理智的,音樂是情感的,用音韻之美誘導學生身臨其境,把詩詞意境與音樂意境融為一體,使學生得到真正的情感體驗。再次,我讓學生想象畫面,討論畫面給人的感覺來體會詩歌所描繪的意景。自古以來,詩畫本為一家,許多優(yōu)秀詩詞其實就是一幅幅秀美的圖畫,古代許多詩人又是畫家,“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弊寣W生讀讀古詩,體會畫面所表達的詩歌的意韻,激發(fā)了學生的興趣、熱情。
在感悟意境時,由于古詩的時代背景與學生現(xiàn)實相差甚遠,所以,在教學時我力圖突破難點,但是收效還是不大,學生還是沒有深入地理解詩人的思想感情,或者知道了但不會表達。造成舉手學生不多,理解柳宗元不愿與人同流合污的孤傲心情顯得有些牽強,沒有在教師的引導下,水到渠成地得出。
三、比較閱讀,深入感悟。
學習的過程是讓學生主動經(jīng)歷,學生的結果要讓學生自主梳理,學完《江雪》后,讓學生自我小結,在小結的基礎上,再學習另一首詩《題秋江獨釣圖》,讓學生比較閱讀。這種同一題材不同意境的作品閱讀,不僅拓展了學生的視野,而且讓學生學會比較,更加深入地感悟作品的人文內(nèi)涵。課后,我再布置學生學習另一首寫釣魚的古詩《漁歌子》,達到練習鞏固的作用。
【雪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雪》教學設計04-29
《雪猴》教學設計07-02
2016魯迅的雪優(yōu)秀教案設計05-18
《第一場雪》第二課時教學設計03-03
《學畫》教學設計02-19
《畫》教學設計01-12
《紀念》教學設計02-19
《插秧》教學設計02-19
《泉水》教學設計02-19
《春曉》教學設計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