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多芬第九交響曲音樂知識
第九交響曲,是由路德維希·凡·貝多芬作曲,于1823年的年底完成,1824年5月7日,該曲首演于維也納凱倫特納托爾劇院。該曲一共四個樂章,一直以來,該組曲被認為是貝多芬在交響樂領域的最高成就,歡迎閱讀參考下面的文章,一起來了解貝多芬第九交響曲的音樂知識吧。
一、作者簡介
貝多芬(1770-1827)德國最偉大的作曲家。出身于德國波恩的平民家庭,很早就顯露了音樂上的才能,八歲便開始登臺演出。1792年到維也納深造,海頓見到他,獲準成為其學生。1795年首次在維也納以作曲家及鋼琴家身份登臺,1798-1800年除教授鋼琴外埋頭作曲。1800年4月舉行小說詩歌文學作品音樂會,確立了作曲家的地位。
貝多芬的主要作品有:交響曲9首(留下第十交響曲片段),序曲3首,鋼琴協奏曲5首,小提琴協奏曲1首,弦樂四重奏19首,弦樂五重奏4首,鋼琴三重奏8首,小提琴奏鳴曲10首,大提琴奏鳴曲4首,鋼琴奏鳴曲32首,鋼琴變奏曲20首, 鋼琴小品24首,進行曲3首。此外,還有歌劇、清唱劇、康塔塔、彌撒曲、歌曲等。
貝多芬在一切進步思想都遭禁止的封建復辟年代里,依然堅守“自由、平等”的政治信念,通過言論和作品,為共和理想奮臂吶喊。他的作品受十八世紀啟蒙運動和德國狂飆突進運動的影響,個性鮮明,較前人有很大的發(fā)展。貝多芬是跨兩個世紀,連接古典樂派和浪漫兩種樂派的巨匠,其創(chuàng)作牢牢扎根于古典傳統,具有音樂邏輯感,結構均勻感和宏偉音樂的氣概。由于社會變革的要求和自身的才能,大大發(fā)展和改變了古典音樂,成為浪漫樂派的源頭。 在音樂表現上,他幾乎涉及當時所有的音樂體裁,大大提高了鋼琴的表現力,使之獲得交響性的戲劇效果,又使交響曲成為直接反映社會變革的重要音樂形式。貝多芬集古典音樂的大成,同時開辟了浪漫時期音樂的道路
二、樂曲簡介
d小調第九交響曲,又名“合唱交響曲”,德國作曲家貝多芬全部音樂創(chuàng)作生涯的最高峰和總結。作品大約創(chuàng)作于1819至1824年間,于1824年5月7日在維也納首演,即獲得巨大的成功,雷鳴般的掌聲竟達五次之多。這部交響樂構思廣闊,思想深刻,形象豐富多樣,它擴大了交響樂的規(guī)模和范圍,超出了當時的體裁和規(guī)范,變成由交響樂隊、合唱隊和獨唱、重唱所表演的'一部宏偉而充滿哲理性和英雄性的壯麗頌歌。作者通過這部作品表達了人類尋求自由的斗爭意志,并堅信這個斗爭最后一定以人類的勝利而告終,人類必將獲得歡樂和團結友愛。這部作品第四樂章的合唱部分是以德國著名詩人席勒的“歡樂頌”為歌詞而譜曲的,也是本作品中最為著名的主題。從作品的醞釀到完成,第九交響曲傾盡了貝多芬數十年的心血,是其音樂生涯的登峰造極之作。全曲從頭至尾的演奏時間至少需要一個小時以上,但并無任何冗長拖沓之感。
d小調第九交響曲
d小調第九交響曲,德國作曲家路德維希·凡·貝多芬作于1819至1824年間。因樂曲第四樂章加入了大型合唱,故后人稱之為“合唱交響曲”。該第四樂章的合唱部分是以德國著名詩人席勒的“歡樂頌”為歌詞而譜曲的,后來成為該作品中最為著名的主題。d小調第九交響曲,被公認為貝多芬在交響樂領域的最高成就,是其音樂創(chuàng)作生涯的最高峰和總結。
三、樂曲賞析
作品共分四個樂章:
第一樂章,不太快的略呈莊嚴的快板,d小調,2/4拍子,奏鳴曲式。第一主題嚴峻有力,表現了艱苦斗爭的形象,充滿了巨大的震撼力和悲壯的色彩,這一主題最開始在低沉壓抑的氣氛下由弦樂部分奏出,而后逐漸加強,直至整個樂隊奏出威嚴有力,排山倒海式的全部主題。
第二樂章,極活潑的快板,d小調,3/4拍子,龐大的詼諧曲式。貝多芬打破了古典交響樂中第二樂章為慢板的傳統。這一樂章的主題明朗振奮,充滿了前進的動力,具有精力充沛的奧地利民間舞曲的特征,但其中還帶有不安的情緒。
第三樂章,如歌的柔板,降B大調,4/4拍,不規(guī)則的變奏曲式。兩個主題,其中第一主題充滿了靜觀的沉思,具有強烈的抒情性和哲理性。
第四樂章,急板,D大調,4/4拍。在主題“歡樂頌”開始之前,音樂經歷了長時間的器樂部分演奏的痛苦經歷,含有對前三個樂章的回憶。整個樂章的核心是合唱的“歡樂頌”主題,這是一首龐大的變奏曲,充滿了莊嚴的宗教色彩,氣勢輝煌,是人聲與交響樂隊合作的典范之作。通過對這個主題的多次變奏,樂曲最后達到整個交響曲的高潮,也達到了貝多芬音樂創(chuàng)作的最高峰。樂章的重唱和獨唱部分還充分發(fā)揮了四位演唱者各個音區(qū)的特色。
四、樂曲評論
第一樂章一上來就用一種嚴肅、宏大的氣勢表達出了整部作品的思想源泉。其實這是貝多芬很多作品中反復表現過的主題——斗爭,也折射出斗爭的必然過程——艱辛。旋律跌宕起伏,時而壓抑、時而悲壯,似乎看到的是勇士們不斷沖擊關口,前赴后繼企盼勝利的景象。
緊接著的第二樂章,按照傳統通常應該是慢板,但是貝多芬打破了這一慣例,居然用了極活潑的快板,整個第二樂章主題明朗振奮,充滿了前進的動力,似乎給正在戰(zhàn)斗的勇士們以積極的鼓勵,似乎讓人們一下子在陰云密布的戰(zhàn)場上看到了和煦的陽光和藍色的天空。同時主旋律中帶有奧地利民間舞曲“連德勒”的特征,和諧而具有舞蹈性。但是仔細品味,大家不難發(fā)現,到了樂章最后,旋律重新開始急促起來,隱約透露出非常不安的氣氛。
第三樂章倒是慢板樂章了,貝多芬有意在編排上作了創(chuàng)新。這個樂章相對前面兩個樂章顯得寧靜、安詳了許多,旋律雖然平緩,但是不失柔美。法國著名作曲家、樂評家柏遼茲評價此樂章是“偉大的樂章”。第三樂章共兩個主題,其中第一主題充滿了靜觀的沉思,具有強烈的抒情性和哲理性。在前兩個樂章表現出激烈的戰(zhàn)斗場面之后,第三樂章似乎是大戰(zhàn)中短暫的平息。
第四樂章是整部作品的精髓,通常劃分為兩個部分 ——序奏以及人聲。在一些唱片中,第四樂章單獨占據一個軌道,也有一些唱片把序奏部分和人聲獨唱、重唱、合唱部分分為兩軌,但其實上兩者都屬于第四樂章這個整體。其中的人聲部分所演唱的也就正是德國詩人席勒的詩作《歡樂頌》。但在人聲部分上臺之前,音樂經歷了長時間的器樂部分演奏的痛苦經歷,含有對前三個樂章的回憶。這個序奏部分是堅強剛毅,驚心動魄的。接著木管徐徐的引出了“歡樂頌”的主題,好像一縷陽光突破濃密的云層灑向大地,整個歡樂的主題漸漸拉開序幕,貝多芬真正的理想王國就在眼前!
經過了一系列的鋪墊,人聲部分終于浮上水面,開始了《歡樂頌》的吟唱。伴隨著激情澎湃的唱詞和急速雄壯的旋律,《歡樂頌》唱出了人們對自由、平等、博愛精神的熱望。當然貝多芬并沒有照搬席勒的原詩,而是以自己獨到的理念,配合音樂的需要做了一定的刪節(jié)和修改。在激動人心的歌詞和貝多芬超人般旋律的相互烘托下,在四個不同聲部人聲的獨唱、重唱以及大合唱團的合唱下,《歡樂頌》得到了升華,欣賞的人們得到的是無與倫比的奮進力量和精神支柱。樂章的最后,這種氣氛被表現到了極致,整部作品在無比光明、無比輝煌的情景下結束。
如今《d小調第九交響曲》公認是貝多芬在交響樂領域的最高成就。說歡樂頌是貝多芬交響樂的顛峰之作,更因為整部作品仿佛是貝多芬一生與其命運的一部斗爭史。樂曲的第一、第二樂章均采用小調,表現了貝多芬早年的命運多舛,痛苦與絕望一直伴隨著他、折磨著他。但他一直堅持著,頑強地與命運抗爭著。慢慢地,痛苦轉為寧靜(第三樂章),以至到最后他完全得到解脫,得到了真正的永恒的最終的歡樂(第四樂章)。斗爭,一直充斥在貝多芬的作品中。尤其是《d小調第九交響曲》,更能給在痛苦與絕望洶涌的風浪中掙扎的人們以無窮的力量和希望。
【貝多芬第九交響曲音樂知識】相關文章:
貝多芬的音樂世界12-02
《音樂巨人貝多芬》教學設計02-26
《音樂巨人貝多芬》優(yōu)質教案03-11
音樂巨人貝多芬語文教案08-04
莫扎特與貝多芬音樂的區(qū)別是什么12-16
小班音樂欣賞教案 :驚愕交響曲10-20
音樂簡譜符號知識09-10
古典音樂知識09-20
音樂冷知識介紹08-29
世界音樂史上最偉大的作曲家貝多芬簡介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