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詩經(jīng)國風所體現(xiàn)的女性生命力
《詩經(jīng)》是中國詩史的光輝起點,它從各個方面、各個角度地展現(xiàn)了自殷商到春秋中葉社會生活的歷史風貌。在這些樸實動人、扣人心弦的詩篇中,女性也在其中向世人發(fā)出了自己的聲音。其中,《詩經(jīng)·國風》中關(guān)于女性形象的詩歌不勝枚舉,所塑造的女性形象幾乎涵蓋了當時社會的各個層面,而內(nèi)容又涉及戀愛、婚姻、家國等各個方面?梢哉f,《詩經(jīng)》是一部記錄社會生活的歷史文學,也是一部女性文學。
有著詩教之用的《詩經(jīng)》由孔子整理編訂而成,與儒家思想有著緊密的關(guān)系,它的內(nèi)容體現(xiàn)了儒家所倡導的思想文化。于是,許多學者從儒家道德倫理的角度,研讀《詩經(jīng)·國風》所構(gòu)造的女性形象。但我以為,孔子在整理收錄這些女性詩歌的時候,并非全部以儒家的道德倫理、禮樂文化去衡量這些詩歌的價值,也并非想向我們傳達的就全是儒家思想。
因此,筆者嘗試從女性視角出發(fā),闡發(fā)《詩經(jīng)·國風》中女性的原始生命力。而這種原始生命力超越了儒家的禮樂道德規(guī)范,培育了一位位敢愛敢恨、質(zhì)樸純真、生命鮮活的女性。無論是桃李年華的少女,還是賢惠可人的婦人,亦或是慘遭遺棄的怨婦,都以真實純粹的人性,譜寫了生命的贊歌。
在這里,筆者以為這種原始生命力突出表現(xiàn)在三個方面,分別是:釋放天性、大膽逐愛;勇于反抗、堅守愛情;尊奉禮樂、恪守德行。
一.釋放天性、大膽逐愛
愛情,是人生之中尤為重要的部分。對愛情的渴望與追逐,是人類的本能與天性!对娊(jīng)·國風》中,有不少愛情詩刻畫了一個個對愛情真摯熱情的女性,成為了精粹。她們對待感情率真自然,絲毫不矯揉造作;她們大膽向意中人坦露自己的思慕,絕不遮遮掩掩;她們用簡單純樸的方式表達真摯的感情,自由追求幸福。
《鄭風·溱洧》刻畫的便是這樣一位對愛情充滿渴望,大膽邀請男伴去洧河賞良辰美景的少女。
溱與洧,方渙渙兮。士與女,方秉蕳兮。女曰觀乎?士曰既且。且往觀乎?洧之外,洵訏且樂。維士與女,伊其相謔,贈之以勺藥。
溱與洧,瀏其清矣。士與女,殷其盈矣。女曰觀乎?士曰既且。且往觀乎?洧之外,洵訏且樂。維士與女,伊其將謔,贈之以勺藥。
朱熹《詩集傳》言:鄭國之俗,三月上巳之辰,采蘭水上以拔除不祥。1]這是鄭國三月的上巳時節(jié),少男少女在時節(jié)的愉悅氣氛里,于水邊聚會、自由婚配。詩中的少女在這美好的節(jié)日里,懷著對愛情的憧憬,手握蘭草,來到河畔尋覓意中人。當意中人出現(xiàn)時,少女并沒有扭扭捏捏、矯揉嬌羞之態(tài)。相反,她大方熱情地邀約男子一同去洧河岸邊狂歡。當男子以既且為由婉拒少女時,少女并沒有就此放棄,而是執(zhí)著地勸男子且往觀乎?洧之外,洵訏且樂。于是,在少女的堅持下,她得到了自己心儀之人的感情回應,贈之以勺藥。馬瑞辰的《毛詩傳箋通釋》言:古代勺與約同聲,因此贈勺藥同時也含有結(jié)良約的意思。2]可見,在少女執(zhí)著的追求下,這份感情也得到了她所期待的回應。
同樣,《鄭風·寨裳》亦刻畫出一位要求心愛的男子來與自己幽會的可愛女子。
子惠思我,寨裳涉溱,子不我思,豈無他人?狂童之狂也且!
子惠思我,襄裳涉洧,子不我思,豈無他士?狂童之狂也且!
這是一首戀愛中的男女戲謔之辭。詩中的女子要她的心上人涉水以示對她的真誠,她提到:子惠思我,寨裳涉溱;子惠思我,襄裳涉洧,希望男子涉溱,涉洧以相近相親。年輕的女子渴望著男子的示愛,用嬌嗔的可愛語氣呼喚對岸的男子涉水過來相伴。而后子不我思,豈無他人,則顯出女子對自己的愛情充滿了自信與率真。但如果心儀的男子沒有跋山涉水的勇氣,她也絕不委屈自己來眷戀這不愿付出真心的男子。
《詩經(jīng)·國風》中的這些女子,有著平等獨立的男女意識,超越了男尊女卑的男權(quán)意識。她們炙熱地渴望愛情,大膽地追求愛情;她們不會扭捏作態(tài)、含蓄隱晦,而是爽直開朗、自然可愛。這是未經(jīng)雕琢的青春活力,是少女們青澀年華里生命的張力。
二.敢于反抗、堅守愛情
《詩經(jīng)》的時代是以男性為主體的父系社會時代,森嚴的等級制度和吃人禮教常使女性遭受不公待遇,尤其在婚姻中。對于婚姻,女性往往聽從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被迫放棄自主選擇夫君的權(quán)利。同時,女性淪為生育繁衍的工具,與丈夫缺少感情基礎(chǔ)與內(nèi)心交流,婚后生活并不幸福。
但即使在封建思想如此濃厚的社會環(huán)境下,依然有那么一群女性,她們勇敢地反抗不以愛情為基礎(chǔ)的婚姻,努力地爭取自己應有的幸福。
《鄘風·柏舟》便寫出了這樣一位為愛情奮不顧身反抗的女性。
泛彼柏舟,在彼中河。髡彼兩髦,實維我儀。之死矢靡它。母也天只!不諒人只!
泛彼柏舟,在彼中側(cè)。髡彼兩髦,實維我特。之死矢靡慝。母也天只!不諒人只!
詩中女子的愛情受到了父母與世俗禮教的阻攔,不能與自己心儀之人終成眷屬。但她誓死捍衛(wèi)自己的愛情,喊出了內(nèi)心的反抗,母也天只!不諒人只!在殘酷的世俗禮教與無情的社會輿論下,她不惜以抵抗父母之命與傳統(tǒng)觀念為代價,而求一世幸福。而這,需要何等的勇氣才能如此!
如果說《鄘風·柏舟》的女子只是為愛情發(fā)出了自己強有力的吶喊,那么《鄘風·蝃蝀》的女子則是為其付諸了反抗的實踐。
蝃蝀在東,莫之敢指。女子有行,遠父母兄弟。
朝隮于西,崇朝其雨。女子有行,遠兄弟父母。 乃如之人也,懷昏姻也。大無信也,不知命也!
詩里的女子在遇見命中注定之人時,甚至未經(jīng)過父母的同意,便與那位男子共結(jié)連理。為了自己的愛情,她可以全然不顧父母之言,不理世俗禮教之辭。這在森嚴的禮教制度之下,是多么大膽而荒唐的行為!這樣的行為極可能會招致社會對她的歧視以及其家庭的謾罵,但她不聞不問,勇敢地堅持自己的選擇。由此想來,在某些情況下,女性的勇氣與擔當并不亞于男性。
當女性為堅守愛情而不惜一切去抵抗整個社會所推崇的價值觀念時,她將承受的可能會遠遠超過她所估計的。但這就是女性,在她們的世界里,權(quán)力與地位往往不及愛情與婚姻,她們可以為了所愛,飛蛾撲火,只為贏得戀人的回應與婚姻的幸福。
三.尊奉禮樂、恪守德行
馬克思曾說:人和人之間的直接的、自然的﹑必然的關(guān)系是男女之間……從這種關(guān)系就可以判斷人的整個教養(yǎng)程度。3]在《詩經(jīng)·國風》眾多描寫男女關(guān)系的詩歌中,我們亦能看出當時女子所尊奉的禮樂,恪守的德行。
《國風·周南·關(guān)雎》是《詩經(jīng)》中最為著名的情詩:
關(guān)關(guān)雎鳩,在河之州。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宛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zhuǎn)反側(cè)。參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參差荇菜,左右筆之。窈窕淑女,鐘鼓樂之。
這首情詩描寫一位男子因?qū)γ利惗饲f的窈窕淑女產(chǎn)生了愛慕之情而魂牽夢繞﹑輾轉(zhuǎn)反側(cè)。男子為向這位女子表達自己內(nèi)心的感情,既琴瑟友之,又鐘鼓樂之。通過男子對女子的執(zhí)著追求,我們可以推測出這位女子一定如早春中綻放的花蕾一般美好。這樣的美好,我們暫且不知是色美還是德美。但是,從男子的態(tài)度轉(zhuǎn)變中,我們能找到一些蛛絲馬跡。男子由一開始的寤寐求之寤寐思服輾轉(zhuǎn)反側(cè)的相思,到后來琴瑟友之鐘鼓樂之,以正式傳統(tǒng)的禮儀對待自己思慕的女子?梢,男子以禮克制心中的沖動,將愛意控制在相思的層面,而無違反禮儀之舉。這從折射出這位女子一定也是自珍自愛、品性高潔之人,才能得到男性的尊重。
《邶風·雄稚》中有一位獨守空房的賢妻,讓我們肅然起敬。
雄雉于飛,泄泄其羽。我之懷矣,自詒伊阻。雄雉于飛,下上其音。展矣君子,實勞我心。
瞻彼日月,悠悠我思。道之云遠,易云能來?百爾君子,不知德行?不忮不求,何用不臧?
雄雉于飛,泄泄其羽雄雉于飛,下上其音,雄稚可以自由自在地在天空翱翔,而自己服役在外的丈夫卻還未歸家。瞻彼日月,悠悠我思。道之云遠,易云能來?看著那輪日月交輝,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夫君。最后,百爾君子,不知德行?不忮不求,何用不臧?思婦勇敢地控訴了這造成夫妻離散的黑暗社會制度,并堅信她和丈夫的美好生活一定會來到。即使丈夫常年在外,甚至音訊全無,她依然恪守婦德,對丈夫矢志不渝,等待丈夫歸來,忠貞于婚姻。
《邶風·燕燕》中提到終溫且惠,淑慎其身,是說女子要做到溫婉恭順,謹慎涵養(yǎng),才可稱之為伊人。可見,擁有嬌美的容顏并不是《詩經(jīng)·國風》所推崇的伊人,真正的伊人既有色,又有德。它提倡女子要有良好的修養(yǎng)——專一忠貞、溫順賢良、體貼可人、勤勞勇敢、勤儉持家,才能得到男性的愛慕與青睞。而這樣的婦德與當時的道德規(guī)范是相符的。
如上所言,《詩經(jīng)·國風》中每一首歌詠女性的詩歌,都是她們內(nèi)心情感的再現(xiàn)。字里行間中充滿著強烈的原始生命力,這是一種最真實純粹的人性與生命本質(zhì)。在愛情和婚姻面前 ,她們大膽追求著自己的愛情,獨立自主,可愛至極;她們堅守自己的愛情,敢于反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勇敢至極;她們恪守婦德,終溫且惠,淑慎其身,美好至極。這便是《詩經(jīng)》中的伊人,有著樸實無華的生命張力,有著道德禮樂規(guī)范下的美好品性。
拓展知識:《詩經(jīng)》中的女性意識是怎樣的?
1、女性的獨立意識
在女權(quán)主義者看來,過去和現(xiàn)在的社會結(jié)構(gòu)是建立在男權(quán)制基礎(chǔ)上的,男性掌握著社會的基本功能,女性則被置于社會配角的的地位。女性在社會中是第二性,是“他者”,始終處于被看的地位。表現(xiàn)于文學中,女性形象都是男性的陪襯,是服務于男性中心文化的臆造的產(chǎn)物。但在《詩經(jīng)》中,卻出現(xiàn)了許多體現(xiàn)女性完全獨立自主意識的詩篇,在某些篇章中,女性是審視者,男性則成為“被看”的“他者”。如《詩經(jīng)》中的《籜兮》、《著》等即是用此類視角進行描述。
2、女性的依附意識
在男權(quán)社會,在政治,經(jīng)濟都處于依附地位的女性產(chǎn)生對男性的依附意識是很自然的事。在女權(quán)主義者看來,這種男性中心意識正是她們要顛覆和批判的壓迫性意識。而身為女性,認同并附和這種意識,對于分析和揭露男權(quán)社會對女性的壓迫和奴役,無疑具有更深刻的解剖價值!对娊(jīng)》中的《竹竿》、《伯兮》等詩篇即是對此類話題的延伸。
3、女性的反抗意識
在《女權(quán)主義理論:從邊緣到中心》這一本書中有這么一句話:什么是女子的命運?是自由決定了她自己的的命運,擺脫了由他人控制的角色;擺脫了社會的壓制性的約束,可以自由地充分表達她的思想,并且自由地把這些思想付諸行動。 ②
中國的女子在父權(quán)制家庭長大的過程中有了女權(quán)意識,她們既從外面往里看,也從里面往外看,這樣通過生活中印在她們意識中的整體觀便為她們提供了一種反抗的世界觀。簡單來說,是因為有了壓迫才有反抗,她們正是看到了壓迫所在,才有了反叛的吶喊和抗爭。因為她們想要掌握自己的命運,她們想讓自由結(jié)束她們受人控制的生涯。
女性的反抗意識,是指女性在面對男權(quán)的壓迫和損害時,表現(xiàn)出的自我意識和對壓迫者的控訴與反抗。由于這種反抗是被動性的,是自發(fā)而不是自覺的,因此其中所體現(xiàn)的女性意識也是有限的,掙扎的,矛盾的。如上述的《氓》、《大車》中的女子即是以具備此類意識的形象出現(xiàn)于詩中的。
從以上分析中,我們可以看到,在詩經(jīng)年代,女性擁有較為強烈的自主意識,追求個性和自由成為詩經(jīng)時代女性意識的主流,女性獨立意識的自覺性甚至在某種程度上超過了現(xiàn)代。在《詩經(jīng)》80幾首的婚戀詩中,表達女性追求個性與自由的詩就達到了21首,占了總數(shù)的1/4,而棄婦詩雖有13首之多,但總數(shù)明顯少于前者。前者再加上于字里行間透露出反抗意識的4首詩,顯示出絕對壓倒性的優(yōu)勢。
當然,我們在時代的每個階段都可以看到女性這三種意識狀態(tài)的存在。無論是從漢唐至現(xiàn)代,或是從中國放眼看世界,我們都能從一個個活躍于時空舞臺上的女子明顯感覺女性意識的多樣化:或追求個性的自由,或甘心依附于男權(quán)制度下,或在依附中自發(fā)地反抗……然《詩經(jīng)》時代的女性意識有著與其他歷史階段涇渭分明的區(qū)別特征。
應該說《詩經(jīng)》的時代,是女性意識處于剛剛抬頭的原始狀態(tài),但從一開始的萌動階段,《詩經(jīng)》時代的女性意識就向世人展現(xiàn)了自由意識的強大生命力!对娊(jīng)》中的女性自由意識如同星星之火燎原,燒紅整片《詩經(jīng)》的天空。它如同一株生長于野外的蕨類,未受過任何的侵染與壓迫,自然而然地讓文字彌漫著一種野性的張揚氣息,令人手捧《詩經(jīng)》,輕吟其中的詩句,心兒即隨著流連于口齒間的詩句砰砰直跳,那感覺如同點燃了冬天里的一把火,火一樣的熱情足夠?qū)⒆x者燃燒,讓后世飽受禮教束縛的女子較之晦澀,毫無光彩可言。
婦女的女性意識,實際應該包括社會對婦女的認識和婦女的自我意識兩個方面。而婦女的自我意識,是指婦女作為有感覺能思維的人的認識主體,對自身客體存在的價值、道德、審美等一系列的活動的認識、感受和評價。而中國婦女女性意識的歷程,就是一部女性意識在男性社會和個體家庭中沉浮的歷史。女性意識沉潛的過程,就是女性權(quán)力被剝奪,自由失落陷入依附地位的過程。
《詩經(jīng)》中的“她”遠比男性大膽、直率。她們的內(nèi)心世界在毫無遮掩的情況下展現(xiàn),無論相思離別、怨恨戀慕,均能直言無隱,就連自己與男子的私情、幽約、也未嘗諱言。她們雖受到封建禮制的壓迫,但這樣的壓迫仍處于淺顯的層次,情愛意識依然熱烈張揚,這與后來墮入封建禮教深淵的晦澀暗淡、飽受壓抑的女性情愛意識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當然從今天的敦煌資料來看,唐時女子在社會上仍享有很高的地位。當時敦煌的少女可以親自選夫、問夫、直到滿意為止。但到了宋明之時,雖有反映自由之聲的民歌,但理學對女子的貞節(jié)觀卻仍達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程朱理學提出“存天理,滅人欲”的為學之道,對女子的貞節(jié)觀進行了進一步的發(fā)展,一是“男女授受不親”的隔離與疏遠,二是餓死事小,失節(jié)事大“的輕死重節(jié)之道。而到了清代,封建制度對婦女的管制和壓迫可以達到了登峰造極的程度。有資料顯示,各個朝代的烈婦由于所處時期的不同,在數(shù)量上有著天壤之別:宋以前187人,宋金302人,元代742人,明清兩代則達到了48152人。后面兩代烈婦的數(shù)目讓人只能用“瞠目結(jié)舌”四字來形容。
由此可見漢代以后,隨著綱常理論的確立,女性的社會地位附屬性日益加深,這一點也體現(xiàn)在文學作品中女性地位的日益下降,反映女性依附意識的作品逐漸成為主流,間或有作品體現(xiàn)出掙扎意識,而女性獨立意識則基本消失。因此,詩經(jīng)中的“她”所表露出的特點女性獨立人格和個性意識,傲立于中國文學史,更加顯得彌足珍貴。
【詩經(jīng)國風所體現(xiàn)的女性生命力】相關(guān)文章:
《詩經(jīng)》國風·邶風·谷風03-25
《詩經(jīng)》國風·鄭風·萚兮11-03
詩經(jīng)國風·衛(wèi)風·伯兮題解及翻譯09-21
《詩經(jīng)·國風·鄭風·子衿》全詩出處作者及翻譯賞析01-02
生命力量作文12-24
生命力作文11-22
頑強的生命力02-18
小草的生命力作文03-22
頑強的生命力作文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