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義詞認定下的文言文論文論文
數以萬計的、看似雜亂無章的漢語詞匯有著嚴密的系統(tǒng)性。這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每一個詞的各個義項之間是密切關聯的,其中某一個義項的改變、消長,必然引起其他義項的變化,也就是語言中的每一個詞的各義項之間自成一個封閉的小系統(tǒng)。一是語言中的所有詞匯之間是相互作用、密切關聯的,包括新詞的產生、舊詞的消亡、詞義的變化,都可能引起其他詞義的變化,這也是詞匯系統(tǒng)性的表現。詞匯的系統(tǒng)性除了表現在詞義的變化、消長等方面以外,還體現在詞匯之間的關系上,同義關系就是其中一種重要的關系。學術界稱具有同義關系的同義詞為同義聚合,為了便于理解和語言應用的方便,我們仍稱之為同義詞。同義詞研究是一項系統(tǒng)工程,以什么標準認定同義詞、以什么方法構擬同義詞組、以什么方法辨析同義詞,都是同義詞研究的重要環(huán)節(jié),都是同義詞研究的基礎工作,直接決定了同義詞研究成果的價值,下面我們將從這個方面著手,對古代漢語中同義詞問題進行研究。
一、同義詞的認定標準
研究同義詞,首要的問題是確定同義詞的認定標準,這是同義詞研究的前提和基礎,直接決定了同義詞研究的價值。大力開展同義詞研究六十多年以來,關于什么是同義詞的問題,學術界始終沒有形成共識。一般而言,我們認為同義詞的認定標準是:在某個特定的共時層面,詞類相同,彼此之間的音節(jié)結構相同,有一個義項相同的一組詞構成同義詞。
二、同義詞的認定方法
在同義詞研究中,有了客觀的同義詞認定標準,如何應用這些標準構擬同義詞組,屬于同義詞的認定方法問題。使用什么方法認定同義詞與確定同義詞的認定標準同樣重要,都是同義詞研究的基礎工作,即使同義詞認定標準客觀、科學,如果同義詞的認定方法不客觀,在此前提下構擬的同義詞也可能與所研究的語料實際情況不符,自然導致研究結論不科學,使得整個研究失去價值。關于同義詞的認定方法問題,學術界也進行了長期的探索、討論,提出了一系列的認定方法。這些方法在同義詞研究領域也發(fā)揮了一定的積極作用,但是其中的`很多方法,在古代漢語同義詞研究中尤其在古代漢語專書同義詞研究中顯示出了明顯的局限性。
(一)替換法該同義詞認定方法是指在某個語言單位中,假如其中的一個詞能被另一個或另幾個詞替換而整體語言單位的基本意義保持不變,那么這個詞與用來替換的詞之間即可構成同義關系。用公式表示就是:如果既定語言單位AB,其中的B能被C、D等替換,而AC、AD與AB的意義仍然相同,那么可以確定B、C、D具有同義關系。主張這種認定方法的學者普遍認為,既然同義詞彼此之間的意義相同,那么彼此之間可以相互替換是必然的,并且認為這也是構成同義關系的一個必要條件。其實這種方法的科學性在理論與實踐中都是說不通的。首先同義詞不是等義詞,同義詞彼此之間在基本理性意義相同的基礎上,往往在語體風格、情感色彩、語用功能等方面存在差異,這也就決定了同義詞彼此之間往往是不能相互替換的,這也是同義詞存在的價值所在。其次,在很多情況下,我們認為相互替換以后,整體意義沒有發(fā)生變化,其實是我們沒有發(fā)現其變化或是個人主觀上認為沒有變化,客觀上是發(fā)生了變化的。在語言應用中,如果語言搭配應用真正做到了精準、科學,那么語句中的用詞往往就是獨一無二、不可替換的。所以,用可替換性認定同義詞,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實踐上都是沒有依據的。
(二)義素分析法這種方法在分析像親屬稱謂詞等某些特殊詞類的詞時優(yōu)勢很突出,能使詞義之間的差異、聯系、義素構成一目了然,但是這種方法不能用于析所有詞類。因為這種方法是建立在個人主觀對詞義的理解和分析基礎上的,面對同一個詞,研究的目的不同,分析者不同,分析的結果往往大相徑庭。在缺乏科學的操作規(guī)程和科學的檢驗標準的情況下,在同義詞研究中,研究者很容易從主觀愿望出發(fā)分析出相同或不同的義素單位,使研究結果披上濃厚的主觀色彩。因此這種方式不適合古代漢語同義詞研究。
(三)同形結合法這種方法是指待判定的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詞能分別與另一個指另一意義的詞相結合,如果結合后的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語言單位的意義相同,那么待判定的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詞就屬于同義詞,用公式表示就是:B+A、C+A、D+A等的意義相同,那么就可以確定B、C、D等構成同義關系。其實這種方法與替換法在理論上是相同的,二者只是分析的角度不同而已。更何況古代漢語存在的真實語言環(huán)境已經消逝,我們不能用今天的語言標準去“同形結合”驗證古代漢語中的詞義?梢娺@種方法在理論上存在疑問,又缺乏真實的同形結合操作環(huán)境,在古代漢語同義詞研究中還是不可取的。由于上述方法在古代漢語同義詞研究中都表現出了明顯的局限性,學界針對古代漢語的特殊性又提出了“義訓”、“互言”、“對言”、“連言”等同義詞認定方法。這些方法簡便而又易于操作,但是這幾種方法還是存在疏漏。假如待研究的文獻中的詞前人沒有做過注疏,或者有些詞沒有出現在“互言”、“對言”、“連言”的語言結構之中,這些方法也顯得無能為力。鑒于以上同義詞認定方法存在局限,我們認為在古代漢語同義詞研究中,語境識同法是最可靠的同義詞認定方法。尤其是在古代漢語專書同義詞研究中,語境識同法可能是唯一可靠的方法。每一部專書文獻都是一個封閉的語言系統(tǒng),其中的語言詞匯都有該專書的特殊性,專書詞匯研究的真正目的和價值也在于發(fā)掘其特殊性。而且專書語言詞匯的特殊性就隱藏在專書的語言系統(tǒng)之中,所以我們只有真正地、深入地分析專書本身的語言環(huán)境,分析專書中每一個詞語的上下文語言環(huán)境,分析每一個詞語在專書思想內容表達及其與上下文語句、詞匯的關系,才能發(fā)現其中詞匯意義的真正內涵,進而準確地認定同義關系,準確地描寫專書詞匯。當然在語境識同法的基礎上,也可以用“義訓”、“互言”、“對言”、“連言”等方法進行輔助驗證,尤其是在研究古代專書文獻詞匯時,前人的經典注疏(包括義訓)可以為我們認識專書詞匯提供幫助,可以用前人的注疏成果驗證我們對詞匯的理解。
三、同義詞的辨析方法
有了科學的同義詞認定標準和正確的同義詞認定方法,恰當地完成了同義詞組的構擬,就進入了同義詞研究的另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即辨析同義詞彼此之間的同中之異。沒有正確的同義詞辨析方法,就難以揭示同義詞彼此之間的同中之異。關于同義詞的辨析方法問題,前修時賢進行了長期的討論,得出了很多行之有效的方法,如語源辨析法、詞義本義引申義系統(tǒng)分析法、反義證義法、字形分析法、語法分析法、語言環(huán)境分析法等。這些同義詞辨析方法在古代漢語同義詞研究領域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古代漢語專書同義詞研究中,最為重要的方法應該還是語言環(huán)境分析法,其他的辨析方法只能作為輔助方法,或者作為檢驗手段。語言環(huán)境分析法是通過深入、細致地分析專書同義詞出現的語言環(huán)境,準確地體認同義詞在專書文獻中的詞義,進而發(fā)掘其中的同中之異。語言環(huán)境分析法作為專書同義詞辨析最重要的方法是由以下兩個方面的因素決定的:
(一)專書詞匯研究的目的專書詞匯研究的真正目的是揭示專書詞匯的特殊面貌,為漢語詞匯史研究提供真實的基礎資料。
“漢語詞匯史研究是以對漢語的各個斷代詞匯的全面描寫和深入研究為前提的,而斷代詞匯的全面描寫和深入研究又是以對各個斷代的具有代表性的專書詞匯的全面描寫和深入研究為基礎和出發(fā)點的!倍覍~匯的特殊性就隱藏在專書的語言環(huán)境之中,只有通過深入分析專書語言環(huán)境,才能發(fā)現符合專書語言系統(tǒng)實際的詞義。僅僅通過語源辨析法、詞義本義引申義系統(tǒng)分析法、反義證義法、字形分析法、語法分析法等辨析方法揭示的同義詞彼此之間的差異,往往是古代漢語詞匯的共性特征多于專書詞匯的個性特征,甚至不符合專書語言環(huán)境的特殊面貌,偏離了古代漢語專書詞匯研究的目的。所以,正確的古代漢語專書同義詞辨析應該以語言環(huán)境分析法為基本方法,以語源辨析法、詞義本義引申義系統(tǒng)分析法、反義證義法、字形分析法、語法分析法等方法為輔助方法,或者把這些方法作為一種驗證手段。
(二)語言環(huán)境本身的價值專書同義詞辨析必須以語言環(huán)境分析法為基本辨析方法,而且語言環(huán)境也為同義詞辨析提供了這種可能。
詞語進入語言環(huán)境之中,其詞義就受到上下文語言環(huán)境的制約,同時上下文語言環(huán)境也對其詞義有凸顯作用,也就是上下文語言環(huán)境對其詞義進行了直接或間接的“注釋”!巴黄,乃至全書各篇之中的字詞,在意義與用法上是彼此牽連與證明的,就是說,經典文獻的原文,已經通過字詞的相互關系對每個字詞的意義和用法作了準確而顯白的注釋!币虼耍屑汅w察語言環(huán)境,是正確認識詞義的基礎,也是專書同義詞辨析的基礎。
四、結束語
總而言之,當前對于古代漢語中同義詞的研究還不盡完善,依然停留在較為淺薄的階段,還需要在今后的研究工作中進一步的深入。
【同義詞認定下的文言文論文論文】相關文章:
《認一認3》教學設計03-16
局長認干爹的幽默故事04-10
小學數學認位置教案07-14
淺談政治學論文的寫作方法論文07-18
論文的感謝信04-20
議論文的作文09-08
文化教學中的旅游英語遠程教育論文論文08-02
科學小論文04-12